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6篇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1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大家要知道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我们对书上片段的领悟,写出走心的读后感的前提,是建立在大家认真读完原著的基础之上的,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1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钻研和实践探究,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钻研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量与节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累积经验,构建自己的熟悉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的确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兴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洁,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的确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召唤,召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召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干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干注重到每位学生的艰难并及时赋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新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钻研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明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量……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操纵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重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操纵。”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假如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究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明,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钻研,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明,有所专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2
我是一名教师。近期,读了张文质的书《教育是慢的艺术》,感悟很多,随手记在了书页中。现抄录下来,共同行参考。
消极心态害死人。人一旦消极起来,看世界,世界是病态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测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时时不如意。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的勇气的消弥,人之主观能动性的消失是无奈的,能继续拥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学之“效”是什么?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还是成长的效用,还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长效还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吗?农药杀虫高效,但有毒。养鸡场的肉鸡生长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级和关注个体一旦冲突,我们习惯于控制班级,这就是从整体出发,是顾大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就会有多少种感悟和体验。标准答案是什么?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梦想,是猎手,折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
让老师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状态,让教大班额的老师去关注这些“教学”以外的东西是很困难的。试问一下能真正关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长能有多少?很多家长关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长吗?
应该转变教育的观念的不仅仅是教师,应该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总动员。如果不,就把学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内涵缩小一下,不用把家长的教育责任,社会的教育责任都加在学校和教师身上。
知识和文化密切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给学生知识是教书匠,用文化去影响学生才是教育家。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会“教”而不会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来。变富了是好事,但如果价值观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难了。
不过,这样的家长心目中的好子女也与我们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坏。
当老师的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该学些什么?学什么呢?学习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码。当老师的还要清楚应该指导孩子怎样学?怎样学呢?要让学生乐学、善学、恒学。乐学者,学之有趣,善学者,学之有法,恒学者,学有毅力,学贵有恒也。
错误的教育观一旦在老师身上打下烙印,这个老师就可怕起来,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错误,而他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正确,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实(现实)与教育的真谛(理想)严重脱节是目前一切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必须生活在现实中。
整个社会都不按规矩办事,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按规矩办事,岂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实事求是,与现实相结合。
强调结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强调过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层建筑,经济史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想让大山里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成长,起点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学的时候,很想多看书,可惜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里,我都找不到书。现在的社会随处都能找到书,却没有了嗜书如命的人。
我上小学时,有的同伴没有机会读小学,我上中学时,很多同伴又没有机会读中学,我和我们那一代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今,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读九年书,但厌学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鸭子不愿上架,硬赶着它们上,结果只能是鸭子辛苦,痛苦,赶鸭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哪里来?是个大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育上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了解每一个具体的孩子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如果一个班有40个孩子,这个老师就要根据40种不同情况制订40份方案并付诸实施。统一要求就不一样了,但统一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差异,不人道,甚至简单粗暴。对于懒惰的老师来讲,自然喜欢选择统一要求,中国人多,学校班额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现实。
理想中的孩子应该是天真无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强的,有创造力的。现实中却不乏可恶,沾染恶习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幸福的,个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气的,现实中,教师往往有太多的约束,继之而无聊,无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绩,只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是只看成绩,成绩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现问题了。
好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如大自然对待万物,尽可能地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创造一切条件让它们按自己的方式生长。
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3
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教育方法转变对比
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
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
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20年前: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强制性的训练达到的,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约束,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20年后:虽然良好的习惯是靠训练养成的,但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习惯给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那么这样的习惯训练还是机械的,甚至只是再次进入家长、老师"为你好"的被动之中。只有当学生知道做好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对积极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习惯的益处时,我们所期待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
20年前: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
20年后: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拥有大量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学习与活动时,成功的快乐与挫败的失望才会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设计让学生"失望"的活动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书中观点摘录
1. 对于教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评先进,应尽量少评先进。许多时候,学校生态都是因为甄别好坏而被破坏的。
2.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必须会做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也必然是一名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唤醒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深谙于自己的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学会反思,也同样是一种研究能力。
3.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去统一思想,甚至试图统一步调,而应该统一目标,并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的节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这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机制。
4. 成熟的管理者不应该天天思考着"不许干什么",而需要关注的恰恰是"应该干什么".
5. 凝聚老师和家长的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确立共同目标,以孩子的成长为唯一目的。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的时候才能真正凝神聚力,教师、家长心情舒畅。
6.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一些微小事情累计起来的,如果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能够及时化解,就完全可以防微杜渐。
7. 家长、老师的建议为什么不起作用,因为教育是需要自主体验才能完成的。这个过程看上去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但他们从中收获的体验比失去的更有价值。
8. 只有把学校变为一个真实的社会,让学生自主经历类似社会的真实而安全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育人目标。
9. 学生获取自信的前提,应该是唤醒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我们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 教育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11. 在十一学校里,我们当然尽最大可能把机会留给学生,大楼的命名、老师出版物的序言、重要外事活动的礼品,大都出自学生之手。当我们用平台思维去办一所学校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在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人更多的机会。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才会按自己的方式生长,让教育者看见真实学习的样子。
12. 教育的全部意义是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13. 仅仅通过评价,学生是很难增加自信的,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且又通过评价得到认可,才可以真正获取自信。
14. 世界上本没有坏孩子,单一的评价机制造就了"坏"孩子,校园里本没有后进生,后进生其实是那些还没有发现自己潜能的学生。
15.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学生个性发展,优势发挥、潜能发现上,而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某一科目的分数,这样的课程规划,必然造就先天的矛盾。
16. 当我们看重结果的时候,就容易偏离教育的初衷;当我们是为学生设计经历的时候,经历这个过程就成了学生最大的收获。
17. 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情感体验式品格形成的重要前提,我们过去的教育希望通过说教让学生明其理,进而一步到位达到形成意志品格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18. 责任感缺失的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和学校都过多地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抢占了孩子的权利,填充了本该属于孩子的空间。学校里的任何一项活动、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为了活动本身和事情本身,而是赋予教育的内涵,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权力,最后才会出现那个我们理想中的又责任感的孩子。
19. 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地活着仅仅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升起的人,但同时,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所有的冲动,以希望成为重要任务"的欲望最强烈。
21. 我们始终坚持不在学校里推行某些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思想领导就是出于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敬畏。任何人创造出来的教学模式,一旦强力推行,必然伤害教育生态。
22. 每位老师是不同的,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比强盯他们的弱点、短板更重要。
23.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领导者的行为应该是公平的。
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4
外出学习,少不了去名校参观,听“美女”做课,大凡做课的教师,也都是学校的“王牌”,不仅教学基本功扎实,也鲜有“丑女”。
事有凑巧,一次外出学习,上午下午各安排参观一所学校,上午为参观团做课的是一位漂亮时尚、影视明星般的女教师,举手投足也如舞蹈一般,很是吸引我们的眼球,课上得也算可以。下午到另一所名校,先听课,为我们做课的教师已站在讲台前,如果没有上午的美女教师做对比,我们可能不会在意这位老师的相貌,可是她长得实在太一般了,黑皮肤,小眼睛,短头发,脸稍显得长了些,长脸偏穿了“v”形领的黑西装,既不时尚,也不精神。略显拘谨地站在讲台边,招呼着进场的学生。与上午的“美女”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下面悄悄议论,怎么没有同事提醒她穿件漂亮些的衣服。
学生坐定,课也开始了。谁知,一进入上课的状态,这位“黑妹”教师很快就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种光彩,不是为了当“课堂秀”而拿腔拿调的感情丰富,也不是手舞足蹈般的肢体语言配合,而是由内向外散发出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舒服。我想来想去,这种舒服感应该叫教师味儿的美丽,她声音轻轻的,语调柔柔的,由于是刚入学不足三个月的一年级学生,她的语言还很儿童化,课堂上处处洋溢着赞扬和民主。
我留心了几个细节:其一,在指导学生字的笔画时,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点,往往会安排书空的环节,此时,教师一般都转过身子,背对学生书写,这样可以使自己写的和学生写的笔画一致,而这位老师运用的是镜面书空,对于老师自己来说,也就是从右往左写,这有一定的难度,不信,诸位老师可以一试。而这位“黑妹”老师非常娴熟地给面对学生做着镜面书空范写,似乎这和教师会说普通话一样寻常。其二,有一位小胖子说话结结巴巴的,一点儿也不流畅,可是在这节课上有一处发言使她大加赞赏,她先是竖起大拇指,笑眯眯的看着这个孩子,高兴地夸他:“***,你今天真是令老师刮目相看啊!”然后,又走过来,摸摸小男孩的头,小男孩甜滋滋地坐下了。在我看来小男孩的发言无论是从思维角度还是表达质量都是非常普通的,可是,教师那种丝毫不做作的真诚表扬会使孩子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回答,她注意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横向比较。其三,有一位小孩认读一组音节,反复了多次终于把一组全读对了,老师释然地说:“哎呀,你终于都读对了,你看,老师都要急出汗来了。”她的释然是那么自然和真诚,说完,甜蜜地笑着,为孩子的成功显得很激动。
相比之下,“美女”老师的课逊色了许多,两位老师课的设计差别不大,美女教师的语言还更显生动,然而,我问了身边的几位听课教师,大家都说这位“黑妹”老师讲得好。而且大家居然和我有这样的同感——这位“黑妹”老师一上课就觉得漂亮了许多。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词——上镜。上镜,这个词在影视界运用得最为广泛,指的是演员在镜头前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并不十分漂亮,可是一上镜头,就让人觉得很漂亮,这就是上镜。明星周迅就是很“上镜”的演员,她应聘演〈〈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时,据说看起来与导演心目中的太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造型完一试镜头,人人叫绝,小太平就是她了,!这就是上镜。
当然,周迅本身也算是一个娇俏可爱的美女。对于女人而言,美丽,是随身携带的通行证和优惠卡,尤其是在机遇降临的紧要关头,棋逢对手的关键时刻,美丽,就是化险为夷的杀手锏,会及时地对焦灼不堪的美女亮起绿灯,温柔地把遗憾和无奈留给对手。当今赛事林林总总,主持人大赛赛的是口才,声乐大赛赛的是嗓子,模特大赛赛得是身材,可是,这些看似与“靓不靓”关系不大的赛事,美女的脸蛋总能不自觉得在赛程中为自己的分数提高几个百分点。优质课大赛似乎是与赛美丽关系最小的赛事,可是据说也有美貌赢得胜出的传闻。其实,但凡生活中美丽的人儿,镜头前当然也美丽,一上镜,“东施”变“西施”的几率也很少。但是,“上镜”现象给了我们做教师的一个提示:课堂,就是教师的“上镜”时刻!我们,应该追求“上镜”的美丽!
做教师很难有真正的上镜时刻,倘若真去上镜,恐怕面对黑黑的镜头要拘谨得丑态百出了。然而,那位“黑妹”为我们演绎了教师的“上镜”风采,倘若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童眸是镜头的话,那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爱戴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时时关注学生,把课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对话和发展中,为学生的成功喝彩,为学生的进步鼓掌,在学生思维阻滞时点一点,在学生认识不清时拨一拨,这种焕发在课堂中的师者真诚就是“镜头”前的独特美丽,就是教师最具职业魅力的“上镜”时刻。但是,作为老师,找到自己的“镜头感”,必须准备好两个背囊:一个里面盛满情感;另一个装满知识。
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5
李希贵校长,山东高密人,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他提出了很多的教育理念,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他之所以能在教育事业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一切都缘于他前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艺术随想录》这书里,这也是李希贵先生在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长期实践中,勤奋学习,大胆改革的智慧结晶。书中用平实的语言,把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自然的表达出来,让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共享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困难和自己最真切的感悟,同时将他对管理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以及在不同层面的深邃思考,一一呈现出来。
这本《教育艺术随想录》共8个专辑,142篇手记,每篇手记后都有一篇反思,篇篇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随时可以拿得起放得下,读有所得。细读此书,我不由地更加敬佩这位教育专家,敬佩他的耐心与细致,敬佩他的智慧与悟道,我们每天也都在经历着教学生涯中的种种,却没有停下脚步,去用心记录下来那些令我们或幸福,或迷惑的时刻,更没有做到时时反思。
这本书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机制,创造公平的学校环境。他说,作为校长,总想一碗水端平,可是,这碗水要端平,却常常不是靠愿望、靠感情,许多时候需要靠机制,靠机制创造公平,这是他最深的感受和最大的收获!比如他非常引以自豪的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和评选先进晋升职称的规定以及班主任职务聘任制------培养“导师”,这些措施的实施,做到了把公平当作学校工作的基础,激发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种机制下,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工作水平,既要做知识上的授业者,又要做学生心灵的保健医生,还要做带领学生走向积极人生的导师。另外,这一部分有四个大的亮点,跟老师们一起分享。
第一个亮是“共架金色桥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校长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对能听各方声音的耳朵,尤其是学生的声音,听听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要求。校长信箱、回音壁与约谈制度,就是架在校长与学生之间的一座金色桥梁。普通问题通过校报“回音壁”栏目加以反馈,个别性问题采取乐坛的办法,请学生与校长面对面交流思想。这一渠道的畅通,使学校管理的问题、生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学问题都反映出来了,工作中的失误减少了,有些误会也得到了及时的化解。
第二个亮点是叩开学生的心扉-------《老师,我想对您说》征文。在校园里,师生心灵的沟通是个永恒的话题。学生认识老师比较简单,而老师要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就显得不那么容易啦。这一活动向老师开启了一扇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的`门。征文面向全体同学,可以发表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可以提出对老师的要求。这些文章,反映了同学们的心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老师们惊奇于学生袒露的心里话,震动了老师的心灵。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老师们及时调整了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更好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个亮点是尽快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点名达标活动。每位新生入学或学年转换老师的时候,一部分老师熟悉学生的名字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老师们尽快熟悉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新学年一开始,我们首先公布活动方案,引导老师在工作中有意识地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同时开展老师给每位学生找三条优点,每天表扬三名学生等活动,开学第四周开始第一轮的达标,要求任课老师能面对学生叫出每位学生的名字,八周后能面对后脑勺点名,一个学期下来,能说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活动过程也启发了老师,使他们真正的感到了热爱的力量。
第四个亮点是学生在我心中--------学生家庭分布图。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真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学生住址分布图便利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学校家庭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分布图在老师手里,学生在老师的心中。
第二部分主要讲得是从六个方面讲如何管理好学生。第一个提出的观点是“在老师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正如书里常说的那样,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只有拥有这样一个健康的学生观,我们才能够在教育活动中改变思路以科学的态度,尽最大可能对每一位学生实施教育。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树立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观念,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灵的避风港------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咨询,并采用当面咨询和写信咨询的方式,更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扰。对于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学生,为了给他们更多的关爱,采用了问题学生导师制,让每一位教师负责一到两名学生,做他们的朋友,及时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及思想上的问题,这一办法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了关爱,促进了学生的转变。还有一个问题是正视学生早恋现象。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教育,最终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自”与“三高”是健全人格的主要部分。“三自”指的是良好的自我控制力,自我平衡能力和自我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三高”指的是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其次,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将来走上社会,走出国门,体会更加深刻,无“礼”寸步难行,有“礼”走遍天下,今日播下礼仪种,明日开出文明花。所以,礼仪教程的开设非常重要。
另外,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把握现在,赢得未来,把培养学生的目标的落点,放在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改造社会和创造人生的辉煌上,因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了李校长定的校训“为四十岁做准备”。十八岁时美丽的,而人生旅途中最绚丽的一页却在生命的四十岁时翻开,追寻先贤成才路,浩瀚人世间,我们定会发现,四十岁的辉煌,却来自于十八岁的志向,珍视你拥有的青春年华,好好地把握现在,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才能将那如日中天的四十岁勾画得绚丽璀璨!还有很多活动的开展,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比如说让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培养自信;为学生树立校园明星,开展“每周一星”活动,每周推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学习和宣传,形成赶有目标、学有榜样,人人争先进的局面;为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作业本上的红“×”改成红“?”,这反映了一种温和民主的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反思改正的机会,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尊重。针对各学科的学习,也开展了不同学科的特色活动,有英语晚会,语文实验室以及“一日改一字”活动,关于思想政治的每周新闻综述,理科学科的研究报告等等。这些活动自始至终由学生来做,也锻炼了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和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
第三个提出的观点是“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引导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和规范自我,为“个性”寻找机遇,成立“特长生导师团”,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承认差异,分层教学,尊重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做校园里真正的幸福的主人!
最后,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磨练。通过成人仪式,培养学生的是社会责任感;通过卫生到岗制,养成好习惯,铸造责任心;建立失物招领处,弘扬拾金不昧的美德;建立废品收购站,教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等。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每一位老师的成长----在造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志存当高远,让老师们制定自我实现方案,这一方案唤醒了老师们创造辉煌人生的雄心壮志:做教师,不仅是当一辈子的叫教书匠,教学也可以实现人生目标,发展和完善自我,成就一番事业。针对这一话题,结合我校的基本实际,我想谈一下我们英语组的建设情况。英语教研组全组成员齐心协力,不断努力,提升全组的同时,构成了我组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探索有效备课,聚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最终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学校的各级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真正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是创新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方面,精心备课,精讲多练。按照我校要求,备课组每个单元都进行集体备课。对每课的教材处理,在备课组内都会先进行认真的讨论,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每个教师都有个案,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学,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洞悉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英语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习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课后能及时进行反思小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学生基础不好,因此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教法就至关重要了。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现实,精心寻找突破口,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用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和例句,想方设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在每堂课上都有所得,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紧扣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授课中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心下移,做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要求,跳着能摘到桃子。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坚决交给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给出精选的练习题,让他们在练中学,在学中想,在想中得。从而在自己的动手动脑过程中形成能力。
在工作中,与学生交朋友,课外辅导与课内讲课相结合,能有效地促成学生成绩上升。 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首先我做到与他们交朋友。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对于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
我们还经常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且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工作之余,不忘翻看和浏览全国和全市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新的教育动态,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充电。
在教研组长工作方面,我努力做到多了解,从点点滴滴入手开展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组长不一定会在教学教研上干的比别人突出,但一定要比别人干得多,学得多。因此,我坚持从小细节入手,自己先做,力图带动其他组员,努力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结合,拨动学生心弦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以上是我对《教育艺术随想录》这本书粗浅的认识,以及我对英语教学的浅薄的看法,愿大家工作顺利,一切随心!享受工作带来的踏实和存在感,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和向往!愿岁月安暖,莫负时光!
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篇6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对此,回想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另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推荐访问:教育是慢艺术的读后感6篇 读后感 艺术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