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洪华
(中共庆安县委党校,黑龙江 绥化 152400)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经济的发展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进步。为此,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和教育。本文通过分析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措施,以期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化、完善化。
区域产业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优质稳健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建设高质量的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速科技实力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跨越,使之成为科研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打造区域特色技术创新中心,最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符合新时期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载体,围绕区域产业特色,着力打造科技创新载体。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以培养重点合作单位、技术领域或项目开发为目的的松散型合作,通过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合作;
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共建科研开发机构,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技术优势、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产品开发需求,在某一领域开展持续稳定的民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或共建优势互补、以半紧密型合作经营管理的产学研联合体,承担民用工程承包和国防装备研制任务;
在前两次合作中,将松散型合作发展为紧密型合作,将开发出来的产品作为支柱产品,成立集产、管、工、贸为一体的经济实体。
但平台建设并不会自动触发创新经济的协同,而是要真正带动创新平台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需要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的创新链,核心是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要积极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应用导向、共性技术研发、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研发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步伐。
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企业培育,使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新时期发展征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驱动力量。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跨越发展的优势和主导权,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资源。如何发挥科技人才的最大效能,需要紧扣产业科技人才需求,进一步聚焦产业短板,细化措施,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致力于打造人才引育“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以科技人才为核心,
必须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但求常来”的人才引进思路,多策并举,才能引得进,努力形成“广纳贤才”的人才引进新格局。突出“产业聚才”,坚持把人才发展与产业布局同步谋划,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的互联互动和深度融合,促进其尽快发挥集聚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博士作为“外挂智囊”的企业入驻,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加快发展,促进科研院所突出“项目聚才”,加强院士团队和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全力打造区域产业基地和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效应的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更多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在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中脱颖而出。
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导向,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积极探索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方式,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着力攻克一批制约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制约全市产业集群二是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式,充分发挥机构、企业等的集聚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地方机构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1];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围绕解决生产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探索前沿技术,使之有可能在未来产生产业变革。三是围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广泛调动全市创新团队、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为推进科研高地作贡献。
同时,要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新一轮变革的契机。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大飞机制造、高速列车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振奋。当前,以新能源、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新能源、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推动产业的迭代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不断完善实验室体系和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布局。一方面,要支持实施好“科技强链”工程、引进多层次创新人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助力产业迭代升级等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2]。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科技创新与时代同行,甚至实现适度超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政府的引导保障作用得到较以往更好的发挥。
创新联合体是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联合产业链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以重大项目需求为牵引,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创新联合体以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形成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一流科技领军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学校在技术方面有优势,而工科方面则是工厂的强项。实施产学研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尝试,是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将双方优势有机结合,共同承担项目开发任务的成功尝试[3]。创新联合体组建领域,以自上而下决策为主,采取揭榜挂帅、自下而上自主申报等方式,灵活应用;
根据已确定的行业领域,选择1-2家在省内注册的行业领军或领跑者作为领跑者。由牵头单位发起,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向产业相关单位征求意向,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共同签订《创新联合体组建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协议需明确成员的权利责任分配,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协同创新的机制,如技术创新目标、科技成果所有权、知识产权、违约追究办法、争议解决办法等,把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权搞清楚,并明确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化创新联合体鼓励国外专家团队、科研单位加盟。合建协议须经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后方可生效;
牵头和成员单位联合编制创新联合体建设规划,阐明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时间进度,明确创新联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有望催生出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理论将成为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为了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开拓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取得具有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既需要科学家们长时间的厚积薄发、厚积薄发,又需要灵感的瞬间迸发;
既要有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撑,又要围绕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1.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
遵循科研活动规律,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布局和科研选题自主权,将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科研机构相结合。鼓励科学家不追热点、坐热冷板凳,围绕重要方向长期开展研究。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在开拓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上下功夫,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在独创性、独创性上下功夫。围绕重大科技任务,推进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
2.改革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形成机制
按照改革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完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形成机制,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的形成方式和管理办法,包括指南编制方式、有效竞争、开放性、项目评审机制和评审专家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重视科研过程中的灵感瞬间,开设课题申报绿色通道,对原创性的课题进行评审,建立机制,随时申报。滚动立项,针对研究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原创突破关键问题。对港澳机构开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科研人员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港澳特区的具体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并逐步实施。
3.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要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机制上进行创新,真正把人选准、把人用好。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资金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加快培养一批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重视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对潜心钻研、潜心钻研的优秀青年人才,开辟专门的青年人才扶持渠道。推进教育创新,改革培育模式,把培育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加强对基础研究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基础研究型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引才引智,广聚天下英才,为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便利。
同时,也要统筹利用现有渠道,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准备支持一批年龄在30~40岁之间,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有志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瞄准重大原创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面向基础前沿领域和农业、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医药、制造与工程等应用基础领域,面向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支持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选人要看方向,项目要看人。一线科学家推荐的青年科学家候选人。被推荐人提出的课题,以确定的重点方向为依据。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自主确定。全程跟踪服务项目。承办单位可对项目组成员实行弹性分配办法,如年薪制等。
4.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特定优势领域长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学科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围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要领域的前沿探索、提出新方向、开拓新领域,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围绕前沿、长期积累、突出原创,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的支持力度。
5.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将基础研究进行前瞻性部署,面向长远发展。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基础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企业实验室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紧密衔接和实质性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对接融通,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成果转化重视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组织企业家、产业专家、科技专家等,从生产一线、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大科学问题,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的论证和实施过程中,为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明确,教育应该有更高层次的体现,而不是追求急功近利,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为了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突出教育在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从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猜你喜欢基础科技人才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不等式”基础巩固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6期)2022-06-05“整式”基础巩固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10期)2021-11-22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科技助我来看云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9期)2018-03-15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7年4期)2017-06-30科技在线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6年6期)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