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后疫情时期现代冷链物流发展政策建议

时间:2023-06-15 13:35:05 来源:网友投稿

□ 李慧芳 程 红 江云剑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为基础、制冷技术为手段、使冷链物品从生产、流通、销售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下,以保证冷链物品质量,减少冷链物品损耗的物流活动。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品质化、高端化需求日渐剧增,冷链物流发展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和食品安全需求仍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新冠疫情发生后,冷链食品供应链畅通和疫苗安全配送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开展后疫情散发时期冷链物流发展政策研究,对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十分必要。

国外冷链物流起步较早,美国、日本、德国和荷兰等国家在探索冷链物流建设的历程中已逐步发展成熟。美国冷链物流在仓储、运输、加工等各环节分工明确,实现公铁联运并做到“库到库”无缝衔接。日本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业方面实现高度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冷链立体仓库应用极其广泛。德国重视建设先进的冷链物流仓储设施设备,在长期冷链物流发展中保持着较低的产品损耗率。荷兰重视冷链食品的追溯制度,实现产品冷链各阶段状态实时追溯和消费者倒序追查。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冷链物流建设发展密切关注,纷纷出台一系列促进冷链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举措。对于经济发达、冷链设施较为完善的省份(如广东省、江苏省),冷链政策偏向于促进冷链流通、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等;
对于农副产品大省(如河南省),冷链政策偏向于推动农产品冷链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等。然而,目前现有政策研究尚缺乏在疫情时期对冷链物流发展系统性规划,这也是当前制约现代冷链物流发展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从后疫情时期现代冷链物流入手,分析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水平总体滞后

(1)冷链物流设施配置不足。2020年我国人均库容仅约0.14 立方米/人,远低于发达国家0.4 立方米/人的水平,其中美国人均库容约0.365 立方米/人,日本约0.233 立方米/人,荷兰约1.144 立方米/人,我国人均冷库容量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冷链市场需要。

(2)冷链基础设施分布区域结构失衡。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公布的首批17 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中,冷链物流设施重点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区,占比达到41.2%;
内蒙古、陕西等西北地区占比仅11.8%,冷库资源地域分布不合理突出。“最先一公里”产地田头市场的冷库及预冷设备缺口较大,城乡冷库资源分配不均明显。

2.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

(1)冷链物流领域龙头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2021年全国共有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06 家,龙头冷链企业分布不均衡,其中,山东20 家(占比18.6%)、上海10 家(占比9.3%)、湖南9 家(占比8.4%)。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难以有效整合分散的冷链物流资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进行集约化运作,导致冷链物流运作效率低,运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佳,又进一步制约了冷链物流企业加大投入和提升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2)冷链物流服务一体化、规范化有待加强。产地预冷环节发展滞后,初步估计预冷库库容仅占全部冷库库容的7.5%,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率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运输配送环节温控手段较为粗放,除药品等特殊货物外,为节约成本,市场上较多企业采用“普通货车+泡沫箱+冰块”方式代替冷链运输,影响了冷链运输的服务质量。疫苗冷链仓储和配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疫苗配送量、及时性要求高,然而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较少,偏远地区区域仓库分布较少,影响配送效率。

3.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技术水平不高

(1)冷链运输车辆配置明显不足。2020年全国冷藏车保有量约28.7 万辆,占货运汽车比例约0.3%,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从百万人冷藏车保有量看,我国百万人冷藏车保有量仅200 辆,远低于美国的750 辆。因购置成本高、运输费用贵等因素限制,冷链运输专用车辆配置数量明显不足,专业化的冷链运输车(如疫苗冷藏运输车辆)配备数量亟待提升。

(2)冷链物流设施技术发展滞后。目前,冷链仓储以单一冷库为主,如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通风贮藏库。大量田头冷库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设备旧、温度难达标等问题,农产品预冷分级清洗、分级包装等初加工场地和设备严重缺乏,产地田头市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盲目性,利用率较低。同时冷链物流数字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造成冷库利用率较低,冷藏冷冻车辆空载率高等问题。

4.一体化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1)冷库资源共享程度有待提高。冷链物流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目前冷链设施设备最为完整的建设项目数量极少,涵盖了储存、分拣、包装、运输、信息化系统等,一体化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产地预冷→产地冷库→保温车→物流中心冷库→冷藏车→末端保鲜冷藏快递柜等整个链条的协同运作缺乏,农产品生产信息、流通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信息没有建设一条反馈链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2)追溯系统尚未全国统一。目前,全国各省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溯源管理,如浙江省推行“浙冷链”,上海市推行“沪冷链”、四川省推行“川冷链”。各省冷链政策要求差异大,省与省之间的标准规定和操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如进口冷链食品跨省交易需重新调整使用当地追溯系统,货物需二次入集中监管仓。

5.冷链物流发展要素保障力度不够

(1)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拿地较难。各地普遍存在冷链物流设施用地难、用地贵问题,新增物流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并获得用地指标难度较大。冷链物流多面向消费端,但城市近郊区域土地供应紧张,规划的物流园区多位于远郊,导致运营成本高,无法快速、低成本满足城市冷链商品消费需求。

(2)冷链物流企业融资难。据调查,冷链物流投资成本较普通物流要高出40%~60%,冷链物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冷库用电量较大,购买智能化、信息化转冷链物流设备和信息系统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少,资金面比较紧张。

(3)减税降费保障力度不够。税改之后,交通运输业因可抵扣进项范围有限,导致税负有小幅增加。冷链物流行业主流为交通运输业,适用9%的销项税率。但面对B2C 客户,存在大量的采购快递行业的末端配送服务的业务,进项端大多税率为6%,导致税负较营改增之前有所增加。另外,冷藏车上牌另行分级增加运营成本。普通车辆总重4.5 吨即可上蓝牌,而市面上燃油及新能源冷藏车型约为5 吨,普遍超重,对企业新车采购及旧车年审均造成一定的困扰,且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运营成本。

1.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优化物流网络布局

结合各地进出口生鲜海产品、特色农产品、医药等生产消费布局,优化冷链物流功能节点布局,构建冷链物流“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功能布局体系。

(1)布局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围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主要服务大规模冷冻冷藏、应急物资储运、国际国内集散分拨、批发交易等需求,重点布局在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中心等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区域。重点建设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基地(冷库容量≥25 万立方米),配备分拣、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具备分区存储或调温转换存储功能,有全程温湿度监控和自动调节的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2)布局冷链物流园区。围绕重点产业平台、功能区,主要服务农林牧渔业、食药品流通加工、仓储配送等冷链物流相关产业,重点布局在城市周边和重要农林牧渔产地、屠宰地附近和制造业集聚区内。重点建设一定数量的冷链物流园区(库容≥8 万立方米),具备分区存储或调温转换存储功能,拥有可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3)布局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围绕冷链产销全链条流通网络,主要服务产地采摘捕捞、畜禽屠宰、蛋奶供给的商品化预处理、包装、集散和转运,以及速冻食品、医药品和其他有温控要求产品的临时仓储和配送,重点布局在产销地之间。重点建设一定比例的分拨中心,具备产后清理预冷等基础设施和仓储、转运、配送等设备,有采集产品预冷等全过程数据的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4)建设冷链物流配送网点和末端设施。围绕冷链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需求,主要服务面向城乡居民零售商品的保鲜和配送等,重点布局在中心城区或县(市、区)中心区域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大型商超和城镇社区内,重点建设社区生鲜(医药品)店、智能无人售货点等末端配送设施设备,具备冷冻、冷藏、展示等基础设施,有采集产品零售期间保冷数据的信息系统。

2.加大冷链运输模式创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1)发展海铁空干线冷链业务。鼓励发展“海运+冷藏班列”“空运+冷藏班列”“中欧冷藏班列”“海铁联运冷藏班列”等干线冷链业务模式;
鼓励开通面向特色农产品的全货机运输线路,打造冷链运输“快货物流圈”。

(2)鼓励点对点双重冷链运输。支持农产品基地、海产品进出口基地等开展跨区域合作,开发冷链运输回程货源和点对点运输线路,解决冷链运输回程空载率高问题。

(3)支持干支衔接冷链运输。依托各地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鼓励各地组建城市冷链运输服务联盟,探索发展“零担共配+整车直配”冷链运输模式。

(4)探索拓展冷链物流无接触式配送场景。合理利用无人机、无人车、冷链智能自提柜等设施设备,根据果蔬、肉禽、医药、乳制品等冷链产品的不同温控需求,在城市社区、高校和农村山区开展一批无接触式配送试点。

3.培育冷链运输服务主体,提升冷链物流品牌

(1)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围绕鲜活农副产品、医药产品、智能冷链制造业、冷链服务业,培育壮大冷链物流运输龙头企业,重点依托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组建冷链物流运输合作联盟,冷链物流、冷链装备骨干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鼓励发展城市冷链配送服务。依托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进一步引导企业投放冷链运输车辆,强化冷链运输城市配送服务。鼓励生鲜农产品经营主体加强与配送、快递等企业合作,提供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精准高效共同配送服务;
支持为大型商超、农贸批发交易市场提供夜间配送服务,提升冷链配送效率。

(3)鼓励冷藏运输网络货运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的冷藏运输网络货运平台,依托专业化网络货运平台整合线下冷藏运输资源,加快形成集本地冷链生产方、销售方和冷链运输企业为一体的全程化冷链物流信息链。

(4)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相关服务。支持快递企业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全流程、可追溯、高时效的冷链医药物流网络体系,为新型疫苗等生物及医药企业提供专业化温控供应链服务。发展冷链物流电商业务,推动“种植基地+生产加工+线上销售+快递物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农村冷链物流发展。推广“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新模式,提高产地冷链设施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4.加快冷链装备技术升级,推进全程智能化

(1)提升冷链仓储设施装备专业化水平。聚焦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冷链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分拨中心的存量冷链仓储设施,完善封闭月台、装卸作业脱冷、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设施,推动冷库和加工场所全封闭式连接。重点强化冷链仓储设施的应急物流和应急物资保障功能,建设完善专用的冷链仓储、隔离区和快速中转换装等设施。

(2)加强冷链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建立跨运输方式的冷藏集装箱循环共享共用系统,提高冷藏集装箱的利用效率。推动轻量化、新能源等冷链配送车辆应用,如节能环保冷藏保温车、标准化车载冷藏箱、保温周转箱等,推广配送路径优化、配送车辆动态GPS导航、自动识别以及温湿度自动调控等技术,以及可重复利用的绿色环保冷藏快递储存箱或保冷袋在城市冷链配送中的应用。

(3)推进冷链运输信息互联共享。探索发展冷链车货匹配、冷链车辆智能调度等业务,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5G通讯等技术,提高冷链运输设备利用率和运输过程智能化水平。鼓励冷链上下游信息技术互联。支持冷链运输企业与农业、商超、医药等企业开展信息互联合作,实现冷链运输可监控、信息可查询、远程可控制。

(4)鼓励第三方数字化平台建设。支持大型物流园区、龙头企业搭建冷链细分领域的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中小冷链企业资源,深度应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实现冷链运输全程监控、冷链产品温控追溯和全程管理信息共享。支持建立医药品冷链运输信息平台,整合优化医药品冷链物流企业运力资源,有效保障省内医药品冷链运输过程紧急救援需求。

5.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推进全链信息化

(1)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议国家层面推进对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冷链物流存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链条的标准化指导,实现对药品、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等的全覆盖。建议推动一批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尤其是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全程跟踪溯源,通过强制性标准推动冷藏运输车辆出厂时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和卫星定位装置。

(2)加大冷链物流标准全链条贯彻实施力度。围绕农产品源头预冷、冷链运输包装、运输温控、中转换装等主要短板环节深入开展物流企业标准化应用试点,贯彻应用国家和省关于肉禽蛋类、果蔬类、水产品、乳制品及其他速冻食品等易腐食品温度控制的强制性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实施。

(3)鼓励企业研发应用标准化冷链载具。鼓励有条件的冷链运输企业应用冷链标准化运载单元,如标准化冷藏集装箱、标准化周转箱、标准化托盘、可循环使用的标准化温控包装盒及蓄冷箱、蓄冷片等。

(4)推广冷链物流信息全链条追溯监管。依托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对进口肉禽类、水产品等重点冷链食品建立从“首站到终端”全过程冷链食品质量追溯链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6.优化政策举措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

(1)强化冷链项目用地保障。对冷链物流设施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协同衔接,重点支撑新建重大冷链项目,研究制定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冷链物流用地面积标准,并作为控制性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

(2)完善冷链通行停靠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水产品、农产品、药品的冷藏(冷冻)运输车辆,参照执行鲜活农产品的绿通政策,免收道路通行费。冷链配送网点应设置专用的路外装卸区域,保障冷链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

(3)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地加大对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冷链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进出口生鲜海产品、特色农产品、医药冷链物流的专项资金政策,研究冷链运输装备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后疫情时代,冷链物流发展政策建议对加快构建现代冷链物流发展体系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后续可进一步研究细化领域,如进口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医药冷链物流等领域,使研究成果更具落地性。

猜你喜欢冷藏冷链运输要不要做冷链物流?中国储运(2022年6期)2022-06-18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07-20哪些应该放冷藏?哪些应该放冷冻?哪些不用放冰箱?妈妈宝宝(2017年2期)2017-02-21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制冷技术(2016年2期)2016-12-01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再谈冷藏保温车:市场已升温专用汽车(2016年5期)2016-03-01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专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3-01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汽车维护与修理(2015年7期)2015-02-28

推荐访问:疫情 时期 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