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乐泉
***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论述有着高远的意境和震撼人心的世界意义。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讲政治、举旗帜、立路标、明航向的旗帜鲜明的伟大政治宣言,是指引党和广大人民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目标之一的体育强国建设,从国家发展之需、社会进步之呼唤以及人民幸福之向往出发,已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成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通过对世界体育先进经验的借鉴,遵循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特色,走出了一条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之路。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是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安排。在这一战略部署中,建成体育强国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成为中国体育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重要标识。
1.1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和推进并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一种全新定位”[2]。“中国式现代化”虽然仅仅6 个字,但意蕴深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从世界范围而言,“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2],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结构与社会管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迁过程及结果。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现代化进程用了近300年[3]。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虽有共通之处,但是特点不尽相同,即并没有形成一种绝对通用的现代化模式。这主要是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历史进程、文化与传统有所不同,也因此导致实现的现代化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的《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任务[4]。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的《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5]。中国政府早期提出的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历史经验基础,且融进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当代中国早期提出的现代化目标的发展,“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实践主体、精神力量、路径选择、关系协调、价值目标等诸多重大战略问题的一种全新设定,有着十分强烈的政治内涵和政治色彩。”[2]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
首先,人口规模已达14 亿的中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实现现代化,与有着数千万或数百万人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不同的人口基础条件对现代化也有着不同规模的诉求。而对于拥有14 亿人口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说,在人民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需求、庞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充满活力并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最基本的条件,而这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其次,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之一同样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点上,与一些仍然存在较大贫富差距的现代化发达国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达到的共同富裕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这种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劫富济贫,其最终目标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除了在物质文明方面达到要求,在精神文明内涵上也要具有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其中包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7]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式现代化还要把文化建设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以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进而通过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提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四,现代化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可持续性,而这种可持续性的基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探寻出一条新路,这其中就包括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使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最终达到现代化水平。
第五,与西方一些国家现代化所走过的掠夺之路不同[8],中国式现代化走出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世界虽然进入动荡变革的时期,但中国并不会因此而延续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老路。当代国际竞争的最大特点,越来越集中体现在制度、规则和法律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既靠中国人民自身的努力和实干精神,又靠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更靠中国人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的现代化。既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显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既适合中国的国情,又增进与提升着人民福祉和生活品质。上述内涵与本质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进步潮流,并为人类文明创造新形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2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体育强国的全面建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宣示,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高度概括,有着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重大意义。而所阐明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包括了体育强国的全面建设。
1.2.1 体育强国建设是国家发展之需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完美地诠释了“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一国家发展与体育发展的对应关系。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体育发展的巨大成就表明,国家的强大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而体育的强大则为国家的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伊始,出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样一来,“通过普及体育运动进而提高全民族健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事业发展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键”[9],而体育兴国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时期体育发展的中心任务。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伴随改革开放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建设的号角,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成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3 件大事,不仅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10]。体育强国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两步走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更是将体育强国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融为了一体。
1.2.2 体育强国建设是时代进步之呼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8]。推进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体育事业,在融入世界体育大潮的过程中,既利用先进体育科学技术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又具备了抵御资本消极侵蚀社会生活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对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开拓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的同时,更对体育强国建设发出了时代的呼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中国体育事业,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进一步融入到了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增添了动力、凝聚了力量[12]。尤其是2019年发布与实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分为2020年、2035年和2050年3 个时间节点,在对体育文化建设、竞技体育推进,乃至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等作出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就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了进一步明确[13]。如此一来,从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角度出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全民健身开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与体育强国建设已经达到了有机的统一[9]。
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当代体育事业发展道路。新时代的中国体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取得的成绩更为辉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在彰显党的宗旨和我国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的同时,更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深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历史自信的基础。
1.2.3 体育强国建设是人民幸福之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体育奋斗历程,铺就的是百年来体育强国的一条人民幸福之路。”[9]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反映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转向对精神和高质量幸福生活的追求。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体育发展对人民生活与国家建设的“四个重要”战略作用: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15]。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的体育发展乃至体育强国建设,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昭示了体育强国建设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在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上,提升全民身体健康水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而这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出台的主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在保障人民群众体育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前提下,达到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目的。除了身体的健康,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强国建设中人民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身心健康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的独特追求。正因为如此,追求心理的健康发展与身体素质提升一样,同样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追求。
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幸福感还体现在与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上。例如,随着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人民体育需求的多元化,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不断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体育与文化、科技、养老乃至金融的复合经营,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创造了条件。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民对体育健身的多样化需求,更使得全民健身与全面健身出现了深度的融合,人民通过体育的参与而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由体育兴国到体育大国,再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并于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要完成的一项伟大的使命任务。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体育强国建设,更体现出融入中国国情的独特意义、目标与路径选择。
2.1 体育强国建设的意义
从2017年中共十九大到2022年中共二十大,相继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的宏大战略。为了具体落实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9月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特别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政策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划[13]。党中央提出的体育强国建设战略与国务院对建设体育强国的具体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首先,历经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一条中华体育全面复兴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1]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得体育强国建设之路的推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例如,体育强国建设如何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何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等。这些实际上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有着密切关系,昭示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一条光明大道。
其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行体育强国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体育强国建设。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所遵循的理念是在总结、批判、吸收历史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种“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增长过程,而是一个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的质的飞跃。”[16]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中,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不断开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以及体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全景风貌。
再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强国建设,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其内涵、战略任务与实施路径,均向人类展示了中国的体育智慧且更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强国建设,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逐渐成为了一个从多重维度创新发展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深远、更持久的驱动力。譬如“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部保护与挖掘,深化体育文化管理机制,加强体育文化领域创新,构建体育文化理念、目标与行动同步的新格局”[17]等,既是体育强国建设中启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这一软实力新引擎的应然需要,也是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展示东方大国形象的实然抉择。当然,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也要注重吸收西方体育强国建设的有益经验,这种容其他现代化体育强国经验的问“道”之举,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体育强国建设融入全人类进步事业奠定了基础。因为“中国好,世界才好”“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逻辑必然,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进步的天下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和博大胸襟”[16]14。
2.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一词作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标志,是在1983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中伴随“普及城乡体育运动,运动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拥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18]这一我国20世纪末要实现的体育战略目标的提出而出现的。亦即说,体育强国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实施,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相伴而行的,由此也决定了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特色。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4]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将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其中提及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包括了建设体育强国。
5年后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而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包括: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了“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更细化了二〇三五年建成包括体育强国在内的总体目标,于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包括了建设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强国。
基于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强国建设总体战略目标,细化后的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更完整地体现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实现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9年至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
第二阶段为2021年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第三阶段为2036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3]
在党中央的总体战略规划指导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2019年的具体规划实施,伴随着中共二十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征程。这就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到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3 体育强国建设的主旨路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和具有各个体育强国现代化共有特征的体育强国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辟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尤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从体育强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分析,其独特的路径选择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特色。
首先,坚持深化改革与积极创新,为开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基础。2014年10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体育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建设健康中国成为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的目标所在。与此同时,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出发,“体育+”和“+体育”等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新潮流;
随着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姚明、刘国梁、张军、周继红、李琰、申雪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人士走上单项体育协会主要管理岗位,使协会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得以增强;
全运会在体育改革创新中成为关键点和突破口,经过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和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奖牌榜和总积分榜排名,以及在设项上与2021年东京奥运会相一致等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我国竞技体育“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全运会的地位更加凸显。
其次,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做大增量和提升质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供了保障。截至2020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 个百分点[19],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和高质量需求日益显现。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体育领域进行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在竞技体育方面,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14 个项目中获得金牌,而且夺金项目在境外奥运会参赛历史中是最多的一次。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首枚男子速度滑冰金牌获得者高亭宇、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会冠军苏翊鸣等运动员,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大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伴随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热潮,中国体育产业10年来的总规模从2012年的9 526 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27 372亿元,增加值从2012年的3 136 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10 735 亿元,体育产业对GDP 的贡献度不断提升[19],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活力得到了极大激发。
再其次,立足充分开放和成果共享,展现大国风范、彰显大国担当、提供中国经验。随着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通过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项目设立和第十四届全运会的继续深化改革,《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于2022年3月发布后[20],2022年4月以“开放办赛、共享办赛”为理念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正式启动[19],积极参与的广大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切实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门办体育”充分调动起了各方力量的参与,并在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既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开放”的理念也被深深植入;
在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亦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借助2014年南京青奥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及各单项运动世锦赛与世界杯的承办,全方位向世界展示了文明、开放、富强的国家形象,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大国担当。截至2020年,我国已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体育友好关系,向50 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体育技术援助,推动了当地体育事业的发展[19]。
“中国模式”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立足于中国,又面向世界,既关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又体现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21]。体育强国一般“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22],这可以视作“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但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背景等的不同,因而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体育强国建设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式的发展模式。
3.1 学界对世界体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从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以及学术界的学术共识来看,世界性的体育强国有着共通的基本条件,而这些共通的基本条件亦被称为一个国家的综合体育实力,包括体育硬实力和体育软实力2 个方面,其中“体育硬实力主要涵盖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6 个方面”[23]。有的学者根据对世界各体育强国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衡量标准,其中包括了体育场地充足及配套设施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普及、国民身体健康强壮、拥有规范繁荣的体育市场以及在前4 个方面基础上有较高的体育竞技水平[24]。还有的学者认为,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至少应当满足3 个必要条件,“在群众体育方面,年满20 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占45%以上;
在竞技体育方面,奥运会的奖牌数和成绩名次进入前8 名;
在体育产业方面,GDSP 占GDP 的比重在1.5%以上”[25]。同时,在体育俱乐部、人均体育场地、学校体育乃至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有着相应的指标认定。
其实,早在2009年5月,在中国科协支持下,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承办的“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新观点新学说沙龙”上,学者们在分析上述“硬实力”的基础上,通过融入“软实力”等国际影响力因素,将“完成了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英国、“对体育文化影响非常深刻”的法国、“创造举国体制”的苏联、“把体育和经济的关系搞得最清楚”的美国、“把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结合得最好”的德国、具有“先进的体育理念”的日本等,列为“能够称得上体育强国的”国家[26],并对世界体育强国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3.2 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而来的[1]。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特征为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基础,将中国式现代化定义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7]。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
基于上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与本质要求,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强国建设,认为从以下5 个方面形成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
3.2.1 落实人口规模巨大的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共二十大报告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中,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排在第一位,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这一中国特色所处的重要地位。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1]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28]作为人口规模达14 亿多的中国,既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具有庞大人口规模的中国整体迈入现代化,将会超过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的10 亿人规模的总和[27],并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巨大优势,但同时在实现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难题,例如:人民需求、市场和人口红利、城乡区域差距与收入差距等。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推进现代化既要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更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而这正是体育强国建设中突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了落实人口规模巨大的全民健身战略,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全民健康大处着眼,从全民健身小处着手”[29]的原则,围绕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的推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筑牢健康中国的体育之基。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主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强国建设的独有特征之一。
3.2.2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大报告在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中提到,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而其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1],并将高质量发展确定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竞技体育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职责,而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实力的增强,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展现国家实力、增强为国争光的能力,这也同时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矛盾的必由之路[30],并与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要求高度吻合。为了高质量地实现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要在完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优势有机结合的“新型举国体制”[31]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奥运项目与非奥项目、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发展不平衡,新兴项目发展不充分的问题”[29]。为了提高竞技体育实力的保障能力,要在统筹资源的同时构建体育、教育与社会组织等系统的多元投入体系。与此同时,亦要注重体教融合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新型竞赛体系的构建,实现竞技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为国争光能力的提高。
3.2.3 立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体育产业作为体育强国惠民利民、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的重要领域,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中有着极大的战略拓展空间。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3]。为此,拓展体育产业战略空间要注重打造体育全产业链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体育消费和加强体育市场监管;
加强对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与体医体卫融合的重点支持。对“体教文商”融合发展的这一城市运动综合体和“体旅康养”融合发展的体育特色小镇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多方面、多种类且更具活力的体育消费新场景。
3.2.4 繁荣体育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这是二十大报告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阐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文化内在价值的展现,作为体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外在表现形式的体育文化,其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由其凝聚而成的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凝心聚气、聚沙成塔,对内激励民众,对外树立形象,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社会影响力”[16]191。
由体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所彰显的体育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高地。为了筑牢这一战略高地,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展、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以运动项目文化为抓手,系统推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注入东方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3.2.5 坚持和平发展,将体育对外交往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重要使命任务。十八大以来,为了以体育作为一种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融入世界和平发展,******多次在国务活动和不同场合的论述中,践行着元首体育外交,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体育途径。
在新时代新征程体育强国建设中,拓展体育外交新局面,构建体育外交新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选择。通过体育对外交往构建和平发展的体育外交新格局,应从多层次、立体的对外体育交往体系和体育类组织与群体的对外交流渠道着手。前者主要基于与欧洲、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互利合作与交流,后者则主要是调动国内与海外华人华侨在体育对外交往中的积极性。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融入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之中,传播好中国声音,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强柱石。
伴随着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强国,对广大中国人而言还是一种理想化的期盼。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体育开始走向世界体坛,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方面首先为体育大国建设铺就了一条值得中国人民期待的大道。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体育也通过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在新时代踏入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进行的体育强国建设,在融入既有世界各现代化体育强国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正在走向中国模式的建设之路。体现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乃至体育外交不同领域的体育强国内涵元素上,既要有世界各体育强国共有的现代化体育形态,更要蕴含经过中国式现代化洗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力量与传统道德的中华体育优秀基因。这一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是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的道路,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破除了西方式现代化体育强国道路的唯一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体育强国的途径。建设体育强国的中国模式将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与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杰出体育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世界体育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中国式强国现代化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强国有我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7期)2019-05-19秦晋争霸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10-10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