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拟事迹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五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拟事迹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坚持才是王道 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 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是个里程碑,作为*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在国内,苏炳添面临 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年起,*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找到了梁益建。
20**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年9月出院……如今,*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年至20**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年6月1日,*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樊锦诗,女,汉族,*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在老师的眼睛里我是她的小助手;在同学的眼睛里我是坚强的"小老师",而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热心肠的"小雷锋".
有一次我班的赵泰头疼,正赶上老师下午去打针。我是班级的班长,怎么能看见同学痛苦而置之不理呢,可是我又不是医生,怎么帮他呀,我先拿毛巾在冷水里沾了沾,放在他的头上,然后我去校长室打电话通知他的父母,他的妈妈十分感动,而我认为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有时我感觉我特别了不起,二年级的时候我被评为"区文明青少年"的光荣称号。我也获得过镇"庆十一"演讲比赛三等奖,虽然三等奖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当时我才是二年级的学生,全场几十名选手只有我是唯一一名二年级选手,我相信通过这次宝贵的经历以后一定会再有机会的,我会更加努力。终于,在一次区级班会上我露出了活跃的身影,在场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发言、还有电子琴表演赞不绝口。20**年5月我再次代表全校师生对为我们捐送图书和体育设施的叔叔,阿姨们进行感谢。
三年级,我已经从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儿,成长到一个冷静、识大体的大姑娘了。我在班级里解决了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在老师,同学们的心里深深的扎了根,被同学亲切地称为"智多星".有一次下课,我和几个同学在讲故事,突然中队长跑过来对我说‘班长你快去看看,咱们班同学摔倒了,看上去很严重呢。’我本来体育不好,可是听到同学摔倒了,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晚去一秒同学会怎样。我以马自达的速度跑过去,小心的把他扶上楼,老师一边帮助这位同学清洁伤口一边叮嘱我给家长打电话,我打了很多遍也没打通。最后由我和李安琪带他去医务室找到保健老师给他上了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们的支持下,于期末考试前我光荣地被评为‘市文明青少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已经知道了面对"荣誉"要"笑",面对"挫折"也要"笑";我更明白很多道理,我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豁达的伸出手,知道自己尽量不犯错误,但允许别人有改过的机会。提到这里我就想起我班级中"小笑星"刘宇轩同学,和同学们总合不来,有时和科任老师还耍态度。我发现他脾气虽倔强,但不是没有优点,他心软,喜欢别人多表扬他,我就以需要帮助的语气和他交流,慢慢的我成了他的好朋友,我在组织纪律时他总是第一个支持我的人。在我眼里,我觉得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可爱。
这就是我,我们班级热心肠的‘小雷锋’,低年级的弟弟妹妹称我为热心肠的大姐姐,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称我为热心肠的小妹妹。
教师推荐词:
作为班级的班长,303中队的中队长,王迎春同学多才多艺,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在现在的学生中并不惊奇,让我欣赏的主要是她对待他人的热情,她处理事情的冷静,她面对问题的智慧,还有就是最可贵的奉献精神。她感动身边人的正是来自于一件件*凡的"小事",可又是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也坚持不下来的"小事".
哈市香坊区香和小学张晓芬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顾方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男,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
20**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x,女,现年7岁,**x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一年级学生,少先队员。自入学以来,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对人有礼貌,遵守学校纪律,和班上同学和睦相处,是一个活泼开朗、品学兼优的小女孩。她年纪虽小,却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一、勤奋学习、开阔视野
在学习上,她刻苦努力、一丝不苟,从入学到现在,她的作业从来都是清清楚楚、工工整整的,每次作业都能得到优和优+,并且能及时、认真完成。
在课堂上,她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她从不退缩,总是迎难而上,把不会的知识弄懂了才放手。
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玩玩具。但是,只要作业还没有完成,功课没有做好,她就会先自觉地学习。努力要求自己做到早起床,不迟到。
在学校,遵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于律己,做到遵章守纪、言行文明,能在同学间宣传"对不起,谢谢,您好"等礼貌用语,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学。
另外,她还注意培养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心地善良、礼貌待人
她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有人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王语菲同学有一颗洁白无暇、善良真诚的心灵,她心地善良、追求纯真、无私无邪。
小小年纪的她,心中充满了阳光与爱心:还在上幼儿园爱好舞蹈的她,参加了学校幼儿园舞蹈《童心向世界》的排练,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开发区举办的"庆六一"活动,她参与了,就获得了体验,获得了成功,她感到很高兴。
在家里,对待亲人以礼相让,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袜子等;对待邻里,她文明礼貌,与人为善,深得邻里喜爱。
三、全面发展、多才多艺
在日常学习中,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争当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她都积极参加。
从升*的主持人到讲故事比赛的小选手,到*下讲话的表演者,她都认真完成,成了同学们最佩服的榜样,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20**年9月,学了一年多舞蹈的她通过刻苦训练,最终通过了*舞蹈家协会舞蹈二级考试;今年9月,她即将参加*舞蹈家协会舞蹈四级考试。尽管取得成绩的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但付出后的快乐却是幸福无比的。
四、自强不息、努力奋进
王语菲同学自小便继承了祖辈们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
上学一年来,她从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学校自打开展文明礼仪活动以来,她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说"老师,您好",她不买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见到有同学违反了学校规定,她勇于上前指正。有时遇上个别同学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起来,她总是上前劝阻,并像个小老师似的跟他们讲些诸如"同学之间要团结"的道理。
她就是这样一名学生,一名外表普通,而心灵美的学生。"做个好学生,做个好孩子",一直以来都是她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她正一步步地朝这个目标在前进、在努力、在奋斗。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1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面上的单位圆上。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2
2月3日,农历初七,立春万物生。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麦田无边地绿着,一如“*民英雄”王锋的精神之光,在中原大地蔓延与传承,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英雄王锋,走了!在20**年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20**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还在!立春时节,大河报记者回访英雄身后事。他的“善良基因”在儿女身上得以传承,他的“侠肝义胆”在四乡八邻得以弘扬,他的“舍己为人”已从中原腹地感动整个*。
昨日上午,记者从南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籍青年王锋,荣膺20**“感动*”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于今晚8时在央视一套首播,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9时30分重播。
[回忆]
即便再回那天她还是“拦不住丈夫救人”
潘品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王锋,已经离世120多天了。
为方便女儿上学,潘品在南阳新租了房。这里距丈夫“火海救人”的地方不远,但潘品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是一段不愿启封的回忆。
去年5月18日凌晨,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楼上住了25口人。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卧室正对着的一楼大厅内浓烟滚滚,停放的10多辆电动车熊熊燃烧。
“失火了,救人啦!”呼救的同时,王锋抱起10岁多的女儿,冲到了楼外。
第一次冲进火海,王锋先到一楼北间的卧室,护送出妻儿。
第二次冲进火海,王锋救出一楼东间的一名托教老师和两名学生。
火更大了,烟更浓了。
可是王锋没有犹豫,他迎着烈焰和浓烟,第三次冲入火海。这次,他跑上二楼、三楼,使劲儿地敲打邻居房门:着火了,着火了!
几分钟后,再次冲出火海的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他赤脚跑到近百米外的张衡路口倒下,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全楼的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20**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日子里,潘品曾假设了无数次,“如果那天我拦住他,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说完,潘品又自言自语:没用的,我知道我拦不住他,看着大火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梦想]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3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4
头梳一个马尾辫,甜美的微笑衬托着两颊,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无限的亲切感,这就是枣庄市实验幼儿园教师武淑静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北师大研究生,曾获得“省教学能手”和“省优质课一等奖”等殊荣的她,从走出大学校门到现在,已经在实验幼儿园——这个美丽的童心世界行走了XX年,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这份职业。
为什么她一直在努力前行?因为实验幼儿园有她的梦想,有她的深情。这里,每一个孩子的童音笑脸都牵动着她那颗诚挚的爱心。
班上有个女孩,三岁了,还不吃面食和青菜,只喝奶,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极弱。武淑静就一点一点的喂,但是,她刚喂完,有时还没喂完,孩子当场就吐了,她的手上、衣服上都是孩子的呕吐物。但她相信:吃下去的总比吐出的多……三个月之后,女孩终于能正常进食了,脸色红润了。家庭教育缺失的帅帅,从小自闭,动不动就打人。每逢帅帅发脾气要打人的时候,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任他撕咬自己,耐心的劝慰他。慢慢地,帅帅终于愿意和大家说话了,动手打人的频率也大大降低。每逢此刻,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充盈着她的心田。
外表纤弱的她,内心却坚强勇敢,XX年,她的丈夫,一位年轻有为的*干警,因经常熬夜审案,疲劳过度,患上了白血病,这晴天霹雳的噩耗,让她无法承受,在照顾丈夫住院治疗期间,她因极度悲伤,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也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更让她痛不欲生的是丈夫还未出院,母亲又患了乳腺癌。顷刻间,肆无忌惮的病魔几乎要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土崩瓦解。一边是深爱的丈夫,一边是挚爱的母亲,家里还有常年瘫痪在床的婆婆和不到两岁的女儿。面对这一切,她依然屹立支撑、坚强前行,把生活的不幸埋在心底,把灿烂的笑容留给了孩子。
XX年,武淑静任教研主任。白天,她处理教研、听课、培训等日常事务;晚上她批阅老师的备课、反思等文档资料。以前她能让40多个孩子受益,现在,她为27位老师服务,能让400多个孩子受益。在她的示范、引领和帮助下,培养出一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枣庄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队里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尽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筑起一条科学而有温度的涉艾病犯监管、*一方的*安路。
老毛拥有的不仅仅是勇气,也拥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罗某是涉嫌故意*的在押人员,从小习武,生性好斗,20**年入监所时27岁,力壮身强,是个不服管的刺头,自然对老*有抵触。老毛想到个办法,先削掉这个刺头身上的尖刺,决定同他比赛体能。习武出身的罗某1分钟做了60个俯卧撑,而当时年近50岁的老毛却做了80个。经过这一回合,刺头彻底被征服。
多年后,被判处死缓的罗某在狱中给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您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助我、教育我、引导我,让我懂得了忏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去面对今后的一切……”
老毛还充满了对在押人员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关怀。一次,因为轮派任务的安排,我也亲历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狱任务。犯人孙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结核重症,肺结核还在开放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4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了监狱,监狱却因担心孙某肺结核传染威胁而拒收。老毛再三协调,辗转联系上杭州一家医院,才算是解了困局。此时已是晌午,老毛领大家出了监狱,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面店歇下脚,老板吆喝:“上五碗面。”老毛立马严肃地提高嗓门:“不!是六碗!”老板看了看戴着手铐的孙某和五个民警,恍然道:“对对,六碗!”面端上来了,老毛分一碗给孙某,又给他松了松手铐,沉声道:“抓紧吃!”此时的孙某,埋着头吃面,眼眶却是红的。
当然,工作中的老毛不仅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开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机落在宿舍,突然频繁响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后,老毛告诉我,提示音来自一个他组建的微信群,取名叫“关爱会”,是为出了看守所、回归社会的艾滋病人组建的。手机频繁作响,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长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个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会有些恍惚。这是一个*凡的同事,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榜样。他是千万监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岗位上当之无愧的“拆弹专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记使命、忠于职守的时代楷模。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阅读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1)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地大物博,能人辈出。2013年,有一个叫张培萌的青年打破了苏炳添的记录,并且还是大幅度打破。张培萌不仅短时间内连续跑出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还在全运会上10秒08的成绩打败了苏炳添。张培萌在世锦赛上跑出的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苏炳添感受到了同时代的天才选手的速度。但是苏炳添没有就此消极,反而把良性的竞争当成了一种更好的促进。终于苏炳添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比赛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100米第三名。这个成绩打破了10秒00的全国纪录,并且也在正常风速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2016年,苏炳添再次征战里约奥运。在里约奥运会100米半决赛,苏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2013年3月6日,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南京站男子60米预赛,苏炳添以6秒56*全国纪录的成绩晋级,决赛以6秒55的成绩问鼎冠军,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4月27日,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以10秒23的成绩获得亚军。5月21日,国际田联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百米飞人大赛,苏炳添以10秒06(顺风0.1米/秒)的成绩获得铜牌,刷新个人最好成绩。5月29日,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十二运会田径项目预选赛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在决赛中以10秒17(逆风0.9米/秒)的成绩率先冲线,第四次问鼎全锦赛男子100米冠军,并实现了在该项目的三连冠。 7月4日,第20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飞人大战,苏炳添以10秒17(逆风0.3米/秒)的成绩卫冕,成为第二位两获亚锦赛桂冠的百米飞人。 8月11日,莫斯科第14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预赛,苏炳添跑出10秒16(逆风0.1米/秒),与队友张培萌创历史地双双闯进半决赛。9月8日,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10秒12的成绩夺得亚军。 9月11日,苏炳添与梁嘉鸿、谭巨全和莫有雪代表广东队以38秒73成功卫冕男子4×100米冠军。10月8日,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男子百米决赛中,苏炳添成功卫冕,并追*该项目赛会纪录。
2014年2月9日,在比利时根特举行的国际田联室内赛60米比赛,苏炳添以6秒66获得亚军。 [46] 3月8日,在波兰索波特举行的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大赛中,苏炳添在预赛和半决赛分别跑出6秒58和6秒57的佳绩,成为第一位杀入世界大赛短跑决赛的*选手,并以6秒52勇夺第4,并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创*在室内世锦赛短跑项目历史最好成绩。9月28日晚,在仁川亚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以10秒10为*队获得男子100米亚军。10月2日,在仁川亚运田径男子4 x 100米接力的比赛中,他和陈时伟、谢震业、张培萌组成的*队以37秒99破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冠,这是*队连续在两届亚运会上打破纪录的方式夺得该项目的冠军。10月9日,获得201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比赛亚军。
2022年1月,国际田联公布了2022赛季各单项首期世界排名。在男子100米(含室内50米-60米)排名中,*选手苏炳添以1325分排名第8,同时他也是世界前10中唯一一名亚洲选手。上赛季,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中跑出9秒83的个人最好成绩,成功跻身决赛。
苏炳添早年经历
苏炳添,广东中山人。初中时期,苏炳添与短跑结缘,上初二时,他为了逃避留校补课而参加学校的田径队。2004年11月,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自发参加比赛,结果他在100米的比赛上以11秒72的成绩(秒表计时)拿到第一名。之后,中山市体校田径教师宁德宝把苏炳添招进了麾下。12月,苏炳添被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录取,开始接受系统的专业化训练。训练了三个月后,苏炳添第一次参加省里面的邀请赛,100米和200米都进入了决赛,其中100米的成绩达到了电计时11秒7。2005年11月,苏炳添参加广东省田径公开赛以7秒31获得60米比赛第三名,以11秒34获得100米第三名。2006年,在香港对抗赛上,苏炳添收获了100米和200米比赛的冠军,在100米跑出10秒59、200米跑出的21秒多的成绩都接近了健将级运动员的水*。9月,苏炳添参加广东省田径邀请赛以10秒66夺得100米冠军。同年12月,苏炳添被招进广东省田径队进行更高级别的训练。
苏炳添教练评价
“苏炳添虽然个子不高,但是身材匀称,在跑的时候节奏感很好,眼神显得很坚定,跑出去那种气势就像脱缰的野马,步频快,很有杀气。”(中山市体校田径教师宁德宝评价)
“苏炳添很有天赋,在他还是青年运动员的时候就已经在省运会上获得了男子100米和200米项目的金牌,当时他100米最好的成绩是10秒59。”(教练袁国强评价)
“我带了他快十年了,可以说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而且他在队员中从来都是以身作则,不会在训练过程中拉着队友聊天,玩手机。训练之外,苏炳添的生活最多就是上上网,很多运动员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不良习惯他看不惯。所以作为教练我很放心,即便他不在我眼皮底下,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动作永远是最规范的。”(教练袁国强评价)
“苏炳添非常伟大。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跑不过黑人选手,每到大赛,输竟然成了‘正常’结果。整整等了几代人,我们才赢来了苏炳添的爆发。他的突破有一个特别大的意义,那就是打破了我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和一些神话性的东西,挖掘出了队员的潜力。”(*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评价)
“他的训练态度是*田径运动员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练去鞭策。”(外教亨廷顿评价)
“苏炳添太自律了,而且太职业了。他身上具备的这些素质,是大部分*运动员仍然要学习的。”(外教亨廷顿评价)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自古孝文化在"清照故居"**就千古流传,孝的美德被后人所讴歌、传诵。
他叫张聪聪,男,汉族,1992年9月生,来自"风筝之都"山东**,现就读于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独生子女的他,自小学时期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家里帮助妈妈做家务的同时,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在学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
XX年,父亲经确诊患上了酒精肝,母亲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供给家用和给父亲看病。XX年,他父亲不幸去世。还是学子的张聪聪没有被噩耗击垮,坚持寒暑假打工挣钱顺利完成学业。XX年顺利考入**市第八中学,XX年高二结束后,又进入凯文学院。上的是预科,为的是早日实习,帮助母亲。
曾和他交往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且不说,看他穿的衣服,总是那么的不合身,或者像奇装异服,但不是新的。朋友间交谈,朋友有时会抱怨一下其父母的不是,而他却总念叨着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
他的家庭由如今已是接近五旬的母亲和憨厚老实的继父组成,由于先前的不幸,生活尽管在慢慢变好,但总不是太富裕。他常常说:"父母给我生命便是最大的福泽,又怎么忍心对他们过分要求,羔羊反哺,为人子女应感恩于父母并付诸于行动。"
他并非不喜欢穿新衣好衣,也羡慕别人的风姿,感慨自己的难堪,但当他缺衣服,想开口对父亲讲时,望着母亲劳累的身影,深深的皱纹夹着污泥镶嵌在沧桑的脸上,他便把想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于是把话题转到了其他方面。
母亲一人务农无暇顾及家里,所以只要他在家里,那么所有家务事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烧水、做饭、刷碗、洗筷这些对于他这个男生来说是很熟练的。小时候,他看到他的母亲劳作一天回家连顿饭都吃不上,并且还需要自己下手做饭,自然会有火气,对父亲撒气,他看了十分难受,所以他会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看着父亲无法劳作,但他仍是对父亲百般体贴,因为他懂得什么是孝心。
他和父母交谈总会把自己的强势列举一下,不为炫耀,只是为了让父母放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男儿当自强,须得挺起大丈夫的胸膛,虽是瘦小枯干的身体,但他总会尽最大的努力帮父母干些农活。记得那次和继父去田里推粪,他主动要求用小推车去推,开始几趟尚觉轻松,然而瘦弱的他禁不起几番折腾,接着只感到口干舌燥,肢乏无力。他抬头望了望汗水如涌泉一般向外冒的继父,他便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这一晚,他累的睡不着觉,浑身酸痛,在床上打滚,而且还跌到了床下,但他无怨无悔,能为疼爱他的父亲分担一点劳动,即使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张聪聪同学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可在他的身上却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勤劳勇敢是他的标志,坚强自立是他的性格,朴素孝敬是他的本色,他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最优秀的成分,他让人值得骄傲。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南阳救火英雄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在2016年的一场火灾中,王锋三赴火海,在他的帮助和示警下,整栋楼的二十多位邻居无一伤亡,但他却因此烧成重伤,烧伤总面积达98%,虽然经过136天的救治,还是不幸离去。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颁奖】
南阳救火英雄王锋
当选“感动*”年度人物
昨晚8点,“国人年度精神盛宴”—— 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白岩松在颁奖现场感叹:“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和、*静、*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凡的,虽然我们喜欢这样*静的日子,但是生活却又不总是*静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您会发现,一些看似*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凡的那一面。人们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敬一丹采访时说,“在我眼里,他感觉帮助别人就是他的职责,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去帮助别人,就是他的任务。”
在谈到怎样像儿女介绍他们的爸爸时,潘品说,“现在有的时候,就是我坐在那里落泪的时候,心里边特别难受,然后孩子特别懂事,我就说起来他们爸爸,他们就说,我爸爸是为别人而牺牲的,我爸爸是英雄,我长大以后要像我爸爸一样,帮助别人,这个时候我感觉特别欣慰。”
“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这样写道: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
听闻王锋的故事
不少观众流下了泪水
在颁奖晚会现场,看到王锋事迹的宣传片、听闻王锋的故事,不少观众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当潘品代替丈夫上台领奖时,观众更是起身鼓掌,向这位三赴火海的救人英雄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在获奖人物合影留念环节,潘品手握奖杯,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悲。潘品昨天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节目是在今年1月中旬录制的,当她举起奖杯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
对丈夫的离去,她至今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对奖杯,她说这是全国人对王锋的认可;对荣誉,她说当她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自豪和骄傲从无如此强烈,“这是王锋的荣誉,我们怀念他。”
【回顾】
火海三进三出
舍己救下整栋楼邻居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希望】
他的“好人”精神
在感动中留下了希望
“我知道,当时我就是劝他,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人。”昨天,王锋的妻子潘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就是这样的一种‘好人’。”
王锋走了,但他的“好人”精神却渐渐体现在了一双儿女身上。
王锋11岁的女儿,以前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而现在,家里的重活累活她都开始积极承担。拿到此次“感动*”获奖人物的简介时,王锋的女儿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的人。”谈到未来想做什么,王锋女儿说最想做老师,教书育人,回报社会。
王锋9岁的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妈妈潘品眼中他依然非常优秀:“现在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王锋的遗像就摆放在床头,潘品说自己每次回到老家,总觉得王锋还在,晚上睡觉时常会梦到他。“有一次做梦,梦到王锋说对不起我,留下了一双儿女让我照顾,还安慰我。”潘品说,王锋是为救人而牺牲,人死不能复生,为了他“留”下的希望,也要更好地生活。
如今,在南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学*锋事迹的宣传标语。2月3日,以王锋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王锋》在方城县首映。电影引人落泪,王锋精神也感动着台下的观众。潘品在看完电影后发朋友圈写道:“好似你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不知什么时候,潘品的微信名字改为了“希望”。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面上的单位圆上。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2021感动*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李国秀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2)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如何为*高铁储备世界级人才“因子”,依托“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有一个男孩,居住在巴塞罗。被贫穷的父母卖掉,在大街上苦苦流浪。被一个马戏团收留,到了马戏团,才知道上了当,不练到要求就不能吃饭,还得被挨打。终于有一天,他逃出了魔掌,但已经被打得遍体鳞伤。
他跑到一个到巴塞罗的船上,他给别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大家一半是可怜,一半是酒兴,都纷纷给他钱,他正盘算着是买一点儿吃的之后,把钱给父母,还是全花完。正想着,听见有人说:“巴塞罗人最笨了。”另一个人说:“下等的国……”刚说到这儿,头上一把金币像雨点一般地洒下,“拿回去”孩子大喊,我不要你们的钱。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当时他身在国外,*那时非常穷,但他还是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学会了本领后,就坚持要回国。但是美国不让回,他就转到日本,日本也不让回,他又转到了德国……就这样走呀走,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并且发明了导弹,成为“导弹之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王兰兰,女,50岁,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幸福家园小区“爱心食堂”负责人。
十年前,王兰兰女儿因病去世,她一度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但发现女儿“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的遗愿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从此她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王兰兰下岗后靠*低保补助和打零工为生,但她相信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
20**年,王兰兰发现身边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吃饭是一大难题,有了开办爱心食堂的想法。爱心食堂每天向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餐3元,有的老人连这个价格也承受不了,他们就免费。
三年来,爱心食堂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提供中餐和晚餐,每餐有一荤两素一汤,每餐收3元钱,按当地物价,实际每餐成本5.5元,差额部分均来源于社会资助。20**年,爱心食堂运转困难,这个小区的8位大姐也加入到爱心食堂的义工队伍,她们没有工资,和王兰兰一起免费为老人们做饭、洗衣、陪护。周边学校、部分公益组织也会定期组织志愿者前来食堂帮忙,为食堂义工减轻部分工作负担。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戍边50年魏德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工农红军王定国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量子通讯科研带头人潘建伟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儿童孤独症机构创办人田惠萍昆明爱心食堂创办人王兰兰**焦裕禄阿布列林四川爱心医生梁益建大国工匠李万君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申亮亮,29岁,生前系*驻马里共和国维和工兵分队战士。
20**年6月1日,*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一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汽车,驶入申亮亮所在维和部队的营区。当时,正负责营区2号岗哨警戒执勤任务的申亮亮立即发出预警信号,引导后方部队隐蔽。在汽车侧翻时,他本可以选择撤离现场,但他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安。因为他的及时处置,500多公斤的炸药袭击,只一人牺牲。
这一人的牺牲把一位农村母亲的世界炸得粉碎。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悲伤得无法站立,坐着轮椅到机场迎接儿子的遗体回国。追悼会上,哭成泪人的杨秋花在多人搀扶下走到儿子的灵柩前,摆上一支白花,用河南乡音大声而颤抖地说:“我的儿子,你为国争光了,我谢谢你!”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感动*是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它能让我们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泪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斌强。
陈斌强,一个伟大的老师,因为母亲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寻回后,所以他决定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母亲5年如一日。他的事迹经过广泛传播之后,学校决定将陈斌强工作地点从乡镇调到县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里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我很佩服他对妈妈的一份孝心,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他还是一心一意,坚持一直背着母亲上下班,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妈妈,却没有时间等了。”让我顿时潸然泪下,我也在心里暗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妈妈,他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后,我又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新闻,他在QQ空间里这样写道:“不过是一个儿子孝顺母亲,世间最普通的事儿,怎么就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想来,也许是很多子女虽心里装着父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缘故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每当想起“爱国”一词,并在我的心间萦绕不休。在我的耳旁不断的回荡,仿佛有一位天使在我耳边倾诉着。因此,让我把爱国这个词,牢牢铭记在心。
我是中华的人民,华夏的儿女,炎黄的子孙。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如果祖*亲是浩瀚无际的大海,那我就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如果祖*亲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我就是草原中的一根小草;如果祖*亲是一座巍峨峻拔的高山,那我就是在山中安居乐业的一只雏鸟。尽管我在祖*亲的眼里是那么的渺小,但是我仍怀着一片爱国的深情。对祖*亲的付出铭记于心,对祖*亲的昌盛而深感自豪,对祖*亲的强大而浩气长存!
我爱祖国!爱她的地大物博,爱她的神州大地,爱她的锦绣河山。爱她的历史潮流,更爱她的长城、黄河、长江、黄山,这等等一切都想针一般烙在我的心底。
雄伟的长城,你的气势是如此的磅礴!当我踏在您的古砖上时,我心房似有千斤重,因为这是古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所凝集的结晶。再看看城墙边的污粒,您的历史一定很长吧?你的出生约在900年前,在这数百年里,你承担着多少重量?人群累累,都在您的身躯上踩踏,而您的爱国之心,为人民付出的心结却从未动摇过。可以看出你对祖国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爱慕。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滚滚的黄河,你的汹涌让人望而生畏,但谁又知道您曾经也是一条善良的小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您的性格很开放,不拘一格。你把自己所蕴含的对敌军的仇恨都一一表达出来,让我心潮澎湃。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对祖国恋恋不舍,勇敢地站出来,保护祖*亲不受屈辱,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发泄出来!
滔滔的长江,你的身躯之长让我重新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你从未害怕过,总是挺长了身躯,像一条长龙般给藐视*的帝国主义者一个下马威,展示着我们*人的威严。我也要想你一样爱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永远在祖*亲的怀抱之中,不离不弃。
巍峨的黄山,你挺拔的身躯是如此的具有魅力,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您总是挺直了身躯,显得如此高大!人人望了你,都赞叹不绝。我也要像你一样爱国,挺直了躯干,勇敢的告诉每一个*人:只要有爱国的决心,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是多么的爱自己的`祖国啊!我的*心永远在您的故土上茁壮成长,正迎着风沙渐渐的长大……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体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能够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能够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合。而且,因为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协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速度的故事。
苏炳添励志故事
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但是国家队的*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即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是个里程碑,作为*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即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水*。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即使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每次寒假结束都会在学校里观看《感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的感动的品质,让我感动。也让我们热泪盈眶!
十位品质鲜明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祖国,为人民,扶助贫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点,遇到危险也让我们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继才,他来到了荒凉的孤岛,没有电没有水,他还孤岛上插了一片*,*再次响起,他和的妻子严肃的神情刚劲有力的身躯,他们看着祖国的*冉冉升起,他说:“这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要有人来守护!”在这个荒岛,就像贫困上区,甚至比贫困山区更要贫困,只有他们可以慢慢的改造让这里变得好起来。那时候连一棵树都种植不了,经过他们的坚持不懈,3年后终于种植了一个棵树,一个个绽放了鲜艳的花朵,整个岛都是一片绿色。而因为天气情况王继才和妻子满身都是疹子,妻子让他回城看病,而换来了一句:“没事”,20**年7月27日,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岁。他的妻子决定留下来,来完成丈夫的心愿!一共守护了32年,从这段视频中他最遗憾的就是错过了大女儿的婚礼和母亲的大寿,还有父亲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继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时候,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是啊!也是有这样无畏的人在这里坚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会错过大女儿的婚礼,母亲的大寿和父亲的逝世!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卫家园!
看完以后我就想起了,我们六年级上册学的《彩色的翅膀》也写了战士们保护海岛,热爱海岛等精神,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强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实验成功!
是啊!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田老师也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懒惰的人能成功,能拥有现在的美好!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3)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自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他带着全国人民期待和重托,再次叩问苍穹!
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是从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的,但由于第一批航天员年龄较大,必须要提高系统训练的强度,以确保他们能适应太空环境。虽然已经年近六旬,但聂海胜为祖国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仍然年轻!他知道每次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选拔,都是“从零开始”,即使执行过航天任务,面对新一轮的航天员选拔,年龄最大的他更没有捷径可循!
聂海胜顶住了压力,得益于他在生活中近乎“自虐”的自律,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时刻以航天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很快适应了训练强度和节奏,表现优异,最终入选。
聂海胜的履历十分光鲜,标签也很多,博士、少将、57岁、指令长……这些标签随便一个都可以“吹一辈子”,但聂海胜却不,他口中最常提到的身份是“航天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成就,有多少荣誉加身,他总是说:“航天员状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2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3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年起,*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找到了梁益建。
20**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年9月出院……如今,*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年至20**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4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5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6
昨晚8点,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南阳救火英雄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在2016年的一场火灾中,王锋三赴火海,在他的帮助和示警下,整栋楼的二十多位邻居无一伤亡,但他却因此烧成重伤,烧伤总面积达98%,虽然经过136天的救治,还是不幸离去。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颁奖】
南阳救火英雄王锋
当选“感动*”年度人物
昨晚8点,“国人年度精神盛宴”—— 中央电视台“感动*”2016年度人物揭晓,王锋成功当选“感动*”2016年度人物。
白岩松在颁奖现场感叹:“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和、*静、*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凡的,虽然我们喜欢这样*静的日子,但是生活却又不总是*静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您会发现,一些看似*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凡的那一面。人们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敬一丹采访时说,“在我眼里,他感觉帮助别人就是他的职责,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去帮助别人,就是他的任务。”
在谈到怎样像儿女介绍他们的爸爸时,潘品说,“现在有的时候,就是我坐在那里落泪的时候,心里边特别难受,然后孩子特别懂事,我就说起来他们爸爸,他们就说,我爸爸是为别人而牺牲的,我爸爸是英雄,我长大以后要像我爸爸一样,帮助别人,这个时候我感觉特别欣慰。”
“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这样写道: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感动】
听闻王锋的故事
不少观众流下了泪水
在颁奖晚会现场,看到王锋事迹的宣传片、听闻王锋的故事,不少观众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当潘品代替丈夫上台领奖时,观众更是起身鼓掌,向这位三赴火海的救人英雄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在获奖人物合影留念环节,潘品手握奖杯,脸上看不出是喜是悲。潘品昨天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节目是在今年1月中旬录制的,当她举起奖杯的那一刻,心情是复杂的。
对丈夫的离去,她至今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对奖杯,她说这是全国人对王锋的认可;对荣誉,她说当她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自豪和骄傲从无如此强烈,“这是王锋的荣誉,我们怀念他。”
【回顾】
火海三进三出
舍己救下整栋楼邻居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希望】
他的“好人”精神
在感动中留下了希望
“我知道,当时我就是劝他,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去救人。”昨天,王锋的妻子潘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就是这样的一种‘好人’。”
王锋走了,但他的“好人”精神却渐渐体现在了一双儿女身上。
王锋11岁的女儿,以前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而现在,家里的重活累活她都开始积极承担。拿到此次“感动*”获奖人物的简介时,王锋的女儿饶有兴趣地读起来。“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的人。”谈到未来想做什么,王锋女儿说最想做老师,教书育人,回报社会。
王锋9岁的儿子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妈妈潘品眼中他依然非常优秀:“现在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王锋的遗像就摆放在床头,潘品说自己每次回到老家,总觉得王锋还在,晚上睡觉时常会梦到他。“有一次做梦,梦到王锋说对不起我,留下了一双儿女让我照顾,还安慰我。”潘品说,王锋是为救人而牺牲,人死不能复生,为了他“留”下的希望,也要更好地生活。
如今,在南阳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学*锋事迹的宣传标语。2月3日,以王锋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王锋》在方城县首映。电影引人落泪,王锋精神也感动着台下的观众。潘品在看完电影后发朋友圈写道:“好似你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不知什么时候,潘品的微信名字改为了“希望”。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
2月8日上午,在英雄王锋的家乡——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村部里一派忙碌,村支书姚金岭正在准备村里晚上集体收看2016“感动*”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事宜。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王锋的怀念。
2016年5月18日,王锋三入火海救下20余名邻居,自己却被烧成重伤,当年10月1日,不幸在北京离世。英雄虽已离去,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感动了全*,王锋再次为“河南好人”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侠肝义胆河南人再次感动*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这是“感动*”给予救火英雄王锋的颁奖辞。晚会录制现场,王锋的遗孀潘品接过了丈夫的奖杯,并再次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的感激之情。
“代替王锋站在‘感动*’的领奖台,我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为我的丈夫感到自豪,他被评为‘感动*’十大年度人物是全社会对他的支持和认可。”坚强的潘品说。
尽管对王锋的事迹早已经耳熟能详,但录制现场再次播放的短片还是让在场的观众感慨不已。当潘品出现在领奖台上,观众用热烈的掌声给予她敬意。
“看到王锋烧伤的那一幕,我心里还是猛地咯噔一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性中最大的善良,令人敬佩。”观众张艺藐说。
王锋此次当选,已是河南人连续四年荣登“感动*”领奖台。自2002年“感动*”推出以来,河南人已15次站上这个舞台,“河南好人”的品牌愈加响亮。
砥砺前行爱的力量照亮前路
再次见到潘品是在她新租住的家中,她和两个孩子正在整理书柜。新租住的房子虽显得有些简陋,但却井井有条。
“这里的世界名著都是这次‘感动*’十大年度人物中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给孩子寄过来的。”潘品指着书柜告诉记者,在参加“感动*”颁奖典礼前,女儿王婷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要她和潘建伟院士一起合张影。
潘品不仅顺利完成了女儿的任务,潘院士还特意为两个孩子寄来了书籍,这让潘品又一次感受到了无限暖意。每次提起王锋,除了悲伤,潘品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激。
春节前,县里特意为她的婆婆进行了全面体检,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定期会到家中看望,被救学生的家长在春节期间也专门打来电话关心他们现在的生活。在潘品心中,这些关怀都是她以后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新的一年,潘品想继续从事教师的工作。“以前做过老师,有经验,而且做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别人,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同时,她已经申请加入了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希望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8
2021感动*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李国秀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9
1950年12月,**在研究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时提出,国家准备5年内拿出60亿斤小米用来支援发展航空工业。60亿斤小米,按当时的物价算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对百废待兴的*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没有制空权的国家必然遭受侵略”,就算一穷二白,*航空工业还是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艰难起步了。
1951年,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顾诵芬来到北京,加入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继续北上。在沈阳,他作为首批核心成员,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自行设计飞机的新征程。
对年轻的顾诵芬来说,离家北上建设航空工业,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在践行他从小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七七事变”爆发后频繁出现的飞机轰炸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回荡。“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负,我以后想造飞机。”顾诵芬坚定地说。从此,他在高考志愿上填报3所大学的航空系,是因为这份初心;大学毕业后,投身航空工业一线,也是因为这份初心。
到沈阳后,顾诵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歼教-1。在这之前,*航空曾迎来一批苏联“老师”。可他们的“课程”里,只有如何制造飞机,并不教我国如何设计飞机。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脉在人家手里,这怎么能行?但自行设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按照时任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方案,他们要设计的喷气式飞机需要从两侧进气,而不是用机头进气。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准确说,那时我国在气动力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完全空白。而作为气动组组长,顾诵芬在大学时就没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听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国外文献后,他立刻动身来到北京。为了不影响学生白天使用资料,他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录资料,整整跑了一个星期,自行车前叉在土路上都颠裂了。就这样,靠着硬“啃”国外资料,顾诵芬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歼教-1首飞成功后,几乎是无缝衔接,顾诵芬又通过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建立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随即又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实现了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计算、试验与试飞的闭环。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国内飞机设计采用,为后续歼击机设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在1978年之前,顾诵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虽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早在1958年7月26日就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并没有公开。**知道后还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从不畏惧做无名英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他却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
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号召。这不禁让人想起最近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情。
广西百色驻村第一*黄文秀,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毕业后本应有更好选择的她选择了回到家乡做驻村扶贫工作,就是这么一个年仅30岁的基层干部,在回驻村的路上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在印象中最深的是她所说的一句话: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正是这么一份“坚守、执着、勇敢”的初心,令所有人都铭记住她的名字,也正是她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对本心的笃定、对本源的坚守、对本初的执着;始终,即自始至终、善始善终,就是对初心的矢志不移、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对使命的坚韧不拔。黄文秀的初心和使命是建设家乡、报答乡亲。而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我的初心便是服务群众,扎根基层,不悔青春。黄文秀是百色本地人,当年得到教育扶贫资助就读于百色祈福高中,研究生毕业以后没有想着要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了家乡。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黄文秀积极响应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号召,投身到扶贫工作第一线。她坚持以村为家,把扶贫工作当成事业,驻村以后把几乎所有个人物品都搬到了村里。即便面临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她总是面带微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作为驻村*的她是我们基层选调生的楷模,作为大姐姐的她是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的榜样。
牢记使命,方能致远。使命,是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诠释、对责任的担当。牢记使命,担当实干,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不断地奋斗努力,才能实现远大理想。黄文秀牢记脱贫攻坚的使命,为了全面掌握百坭村的致贫原因和现状,她坚持用土办法,对村内的贫困户开展遍访工作,认真查摆问题并听取民情民意。任第一*的一年多来,黄文秀团结村“两委”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请专家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这些产业,如今已成为百坭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4)
——最美劳动人物事迹材料
最美劳动人物事迹材料1
中午1时许,位于五一广场的皇冠火宫殿的厨房里,七八个火炉并排呼呼地吐着火苗,把整个厨房蒸得像个桑拿间,一排厨师正在炉前忙碌着:翻炒、掂锅、调味、装盘,即使开着大功率的抽油烟设备,油烟味仍然呛人。此时,厨师长贺意奇已经在厨房里工作了4个小时。
每天早上9时,老贺就来到厨房,洗菜、熬高汤,做好各种菜品的粗加工。10时30分,厨师们开始提前吃午饭,11时正式开始迎接客流高峰。煎炒烹炸,一直忙碌到下午3时许,过了午餐时间才能休息会儿。
下午4时30分,老贺又要开始为晚餐做准备,5时迎来晚餐客流高峰,虽然晚上9时30分是正常下班时间,但由于长沙人有消夜的习惯,为保证客人及时吃到新鲜的菜品,老贺常常要到凌晨才能下班,一天要在厨房站上10个小时。高峰时,店里一天要卖四、五千片臭豆腐,小龙虾要卖上千斤,而这么多的菜品,全来自老贺和同事们挥舞的锅铲下。
为别人做菜多 自己吃得少
“越是节假日,越是我们忙的时候,当厨师快20年了,基本没有陪家人吃过团年饭。”今年过年7天假期,老贺一天也没有休息,*时周末也特别忙,“我晚上凌晨回家,孩子已经睡了,周末也不在家,孩子常说,几个月都没见过我了。”
当厨师是个苦差事,从学徒开始就不容易。老贺告诉记者,当学徒,前5年都不会让你做菜,而是打基础。先在水台站一年,学处理鸡鸭等活禽以及水产品。然后在案台2年,切配菜,练刀工,最后才能在炉子边看师傅炒菜,帮忙装盘等,这又是2年。熟能生巧。多年来,老贺早已练就了一手绝活,剖条活鱼一分钟,萝卜丝、豆腐丝在他手里能切成缝衣针大小的细丝,而做菜时放调味料,老贺只要用勺子一掂,就能不多不少,让味道刚好。老贺1996年开始入行,踏实肯干的他10年后当上了厨师长。因为技艺精湛,他还曾获得湖南烹饪技术大赛金奖。
做菜也要创新。除了为客人们做出可口的"菜肴外,作为厨师长,老贺每天都要和其他厨师研究讨论,改进菜的口味,创新菜式。“最近,我们改进了口味小龙虾,用的是猪骨熬成的汤,客人们都说口味更好了。”客人的夸奖,在老贺看来就是对自己的辛劳最好的回报。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5)
——典型人物事迹材料5篇
典型人物事迹材料1
本人热爱祖国,尊敬老师,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规定,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在学习方面,能做到不懂就问,课后不留疑问,上课时,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作业独自认真完成,成绩优秀。能够按客观规律来安排学习时间,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能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能抓住各学科的重点和精华进行重点攻克,抓各科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端正学习态度来学习。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正确面对,凭借自己的毅力和信心克服困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
在班级工作方面,认真负责管好课堂纪律和卫生,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带好头管好人。对同学很关心,能乐于助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帮助别人走出困难,积极参加班队活动,为班级的黑板报工作提供资料,使班级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能和睦相处。
在爱好兴趣方面,*时爱好兴趣广泛,对新兴科技等有所了解,热爱读书,经常进行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是校足球队的成员,在校运动会时为班级出力,取得较好的成绩,关心国家的重大事务,积极了解实事,各方面知识较宽。
在思想道德方面,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道德规范行为端正,讲礼貌,讲卫生,积极争做学校的文明学生。
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翻越高大的山岭,到达理想的彼岸。
典型人物事迹材料2
展示“伤疤”,激励学生相信梦想。
2008年,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流传广泛的动人故事。
从1998年到2008年,从10岁到20岁,从初中到大学,从贵州望谟到山东临沂……10年时间,刘秀祥一边艰难求学,一边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
而支撑他从苦难中一步步“熬”出来的力量,是“梦想”。
“母亲就是我的梦想。一直以来,我都想把母亲的病治好。”刘秀祥说,一定要相信梦想。正是这个执念,支撑他跌倒了爬起来,遇到委屈咬牙挨过去。
其实,从内心深处,青少年时代是刘秀祥不太愿意回忆的时光。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家庭一贫如洗,年幼的刘秀祥肩负起整个家的重担。他的中学、大学时光,都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
“其实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刘秀祥说。
可是,每次演讲他都会说到自己的经历,以激励他人。“只要能够帮助一个孩子转变思想,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演讲让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萧雅迪是刘秀祥的学生,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
“无论人生多不容易,都要微笑面对,要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都写在他那张朴实的脸上,更浓缩在了他的每一堂思政课里。
典型人物事迹材料3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典型人物事迹材料4
**,男,汉族,**年**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工程师,*党员,1997年7月参加工作,****股份有限公司**厂机械专业组职工(兼基层工会*)先后被**、**、**公司授予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年,**能认真遵守公司及分厂劳动纪律,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爱岗敬业,以强烈的职责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部门领导的一致好评。现将其事迹简介如下:
一、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度重视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方面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重大理论知识、工作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本事和水*。另一方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本事和水*。同时,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去学习,力争学习一方面知识就解决一批问题,其自身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20**年4月,因工作需要**被抽调参与分厂九万吨建设工作,着重技改焊接、设备验货及安装质量、安全环保等工作。在新的环境中,他积极主动学习各类安装方案,查看图纸资料,自学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连续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保证了设备安装的规范化。
二、吃苦耐劳,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热爱自我的工作,在九万吨技改和生产中表现出了十分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遇到困难的工作总是主动承担,从不推诿、从不拒绝,从不退缩,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
九万吨技改工作中,**能很好与施工方沟通协调,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提出并组织讨论解决。每周末都舍弃休息日,全身心的投入到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过程中,**每周四组织现场指挥部、安全环保部、物资管理部、项目监理公司等相关单位协同对九万吨项目施工安全、环保、质量和现场物资管理等进行检查,明确整改措施及职责,责成职责单位按要求完成整改。参与组织督查27期,主要落实现场施工单位作业不佩戴劳动防护用品18人次;检查整改不安全行为及现场安全隐患33次;检查整改现场物管理、规范施工及安装质量103次。
在槽罐非标制作过程中,他不管天气炎热还是下雨每一天都深入现场,及时了解及掌握非标制作进度,严格要求制作质量,检查并要求整改了多项不合格地方。如:罐底拼焊不贴合规范;罐体及焊缝多处出现咬边、未融合、夹渣、角焊缝气孔、板材割伤;蒸发浓黑液槽在组焊槽锥底及筒体焊缝时因焊缝过大而使用钢筋填塞焊缝等等。制作完成后他又积极组织人员配合完成槽罐的抽真空检验,应对槽罐内浑浊的空气,全身钢材的铁锈及粉末,从未听到他喊累、叫苦。
在设备安装中,他认真对照规范及设备安装要求,仔细检查、严格要求,提出了多处安装不合理、不合格的地方。如:3#蒸发所有储槽人孔均为的圆形人孔。结合生产实际,使用圆形人孔不利于今后的检修工作,他提议将3#蒸发储槽的底部人孔修改为矩形人孔门;蒸发楼梯踏板未按规范要求满焊;泵类设备安装时基础地脚螺栓一次浇灌孔清理不干净、使用大块碎石,水泥标号不够;消化器*台支撑安焊在提渣螺旋段壳体上,防护栏及*台制作不规范等。
3#碱炉是项目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的难点,他自参与项目建设后,就把精力主要投入到了3#碱炉,从钢架的安装,水冷壁、省煤器、沸腾屏的组对及吊装,汽包的吊装等,他都按时跟进,严格督查做好质量把关,每一天都上下40多米高的炉子3、4次。20**年7月21日,3#炉具备打水压条件,可是因设备制造存在缺陷,连续打压3次都未合格,他参与武特锅、监理公司及公司相关人员对一、二级省煤器、沸腾管屏和水冷壁每根管道、每一条焊缝的进行细致的外观目视检查,共提出缺陷情景145处,处理68处。
20**年中,他身在技改现场,可是多次参与分厂的检修工作。2#炉省煤器管经常出现泄漏,每次他都积极参与处理,并且亲自进行补焊。省煤器管的补焊要求高,不能进行正常操作来修补,有时焊接工艺条件无法满足,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克服了高温、粉尘、保温棉的刺痒,完全经过了焊接质量的检验;机械班组的焊接、管道装配、设备改造等难点都有他在现场指挥或操作,是分厂焊接方面的主要技术能手。
三、大胆创新,组织实施多项合理化提议
**勤于思考,敢想、敢干,生产过程中提出多项合理化提议均被采用。同时分厂提出的多项合理化提议都是由他对提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改善后组织实施完成。
一是提出并组织实施完成1#、2#碱炉吹灰枪汽封改造项目。1#、2#碱炉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炉膛正压,吹灰时有很多燃烧碱性烟汽从吹灰枪孔外漏,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对吹灰枪及炉本体造成严重腐蚀,缩短了吹灰枪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设备的维护难度,造成吹灰系统维护难、费用大,耗力耗材、维护精力降低、导致维护效果不好造成更差的运行状况。他提出对吹灰器枪口加压缩空气密封,用压缩空气封堵枪口防止碱性烟汽从枪口位置飞出;经过改造,炉子本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减小炉本体腐蚀,降低吹灰枪维护量,有效延长吹灰枪使用寿命。
二是提出并组织实施完成1#、2#碱炉熔物溜槽改造。溜槽一向以来都是影响和制约碱炉运行的主要设备,溜槽口磨损快,易泄漏,使用周期短,使用周期最多45天严重制约碱炉运行;给公司连续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经过改造,有效的提高了碱炉的运行率,由原先45天的运行时间延长到90天以上,目前最长136天。此项提议已申报获得专利。
三是组织实施蒸发站半浓槽槽底加冲洗循环管提议。生产过程中,蒸发半浓槽底黑液固形物堆积多影响槽子储量,泵进口易堵,槽子必须不定期清理,工作量大,影响正常连续生产。经过改造,减少了槽低固形物的堆积和保证生产的连续运行。此项提议正在申报专利中。
四、情系职工,做职工的贴心人
**同时兼任四基层工会*,他能很好的处理工会工作与专业工作的矛盾,从不计个人得失,出色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一直以来,他对职工的帮扶、慰问工作十分重视,把关心职工生活与工会工作紧密结合,及时把工会的关心和温暖送到了广大职工的心坎上。在他的领导下,职工因工受伤住院、生病住院或家庭亲人去世时,他积极主动联系公司工会及组织部门领导到医院看望慰问,深入职工家庭进行看望慰问,并根据基层工会实际对工伤、生病住院职工送达每人150元、100元的慰问金,对亲人去世职工送达200元慰问金。在20**年*组织看望慰问15人次。
他深入职工家庭,及时帮组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职工的事情当作自我的事情来办,及时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敢于和善于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厂职工**的老婆**身患恶疾,**多次组织向他们送温暖,切实帮忙他们解决困难。**身体康复后他又主动和社区联系给予帮忙解决工作,现社区已将安排在白龙社区残联专职。一年期合同工**的女儿上小学报不了名,他积极帮忙协调想办法,将此事反映到公司工会,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把心放在职工身上,把实事办在职工急需上,把温暖送到职工心上”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受到基层职工高度好评,公司工会领导对四基层送温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经过长期的积极努力,**x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广大会员的一致好评。在*凡的工作岗位上真正起到了职工群众和党政领导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典型人物事迹材料5
刘**,男,汉族,现年47岁,大学文化,剑阁县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长、剑阁县众义达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期以来,刘刚以一个成功企业家的眼界和反哺社会的高尚情怀,一如既往的关注着贫困群体,深度参与县域内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深入扶贫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走进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商讨脱贫措施。刘刚和他团队先后深入普安、西庙等10余个乡镇的贫困户家中,走访调研27次,实地考察29次,献爱心21次,参加市县组织的与扶贫有关的活动26次。
关心教育,就是关注未来。开展教育扶贫,就是从根本上让落后地区彻底摆脱贫困。刘刚先后在普安中学等8所学校设立贫困优秀留守儿童奖励基金,捐资39万元奖励品学皆优的贫困留守儿童。
助贫助残,奉献爱心。刘刚经常带领企业人员和个协相关人士带头捐款30万多元资助贫困个体户、伤残人士和因灾致贫人员,从技术上、资金上、销售资源上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剑阁“6.28”特大洪灾时,刘刚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并现场捐款2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当下困难。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6)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3篇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1
吴斌,男,汉族,1965年3月生,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长运运输集团公司驾驶员。
短短76秒,吴斌突遭重创时临危不乱,强忍剧痛将车停稳,以极大毅力完成了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用生命践行了“一切为了顾客”、“诚信、爱岗、敬业”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观,他被人们誉为“最美司机”。
20**年5月29日中午,吴斌驾驶着载有乘客的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上,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吴斌被送往*无锡101医院抢救。2015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8岁。
76秒,面对突发事件,吴斌沉着冷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准确完成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这些背后,离不开他过硬的驾驶技术,离不开他十年积淀的高超职业技能,更离不开他崇高的职业道德。正是*时积淀的过硬操作技能,保证了他在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保障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出事时,不管是坐姿,还是停车措施,都是完美无瑕的。”事后,通过反复查看监控录像,吴斌生前的同事们一致认为。
*时,吴斌立足*凡岗位,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瞬间的伟大。吴斌自2015年进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担任班车驾驶员起,就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线。从业十年来,他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一次违章记录,没有一起旅客投诉。20**年春运期间,杭州遭遇连日大雪冰冻天气,出行非常困难,成千上万的旅客都在等着回家,吴斌第一个报名参加抗雪救灾。艰难的道路,他第一个出发,与同事们一起抢在春节之前把旅客*安送回家。吴斌在车内一直放着一本安全手册,得空时,他会拿出来翻看。他认为,只有对车子有了相当的了解,面对各种情况,才能从容应对。虽然从业多年,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新手,坚持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将“安全第一”、“旅客生命财产第一”时刻放在心里。
吴斌生活节俭,在同事眼里,他除了买过几件喜欢的运动服,*时穿的都是工作服。但他却很大方,当春风行动、5?12汶川地震捐款时,他捐得比别人都多。
吴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道德模范。中央文明委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2
在**县**镇**村,村民们为村计生主任**总结了3句话:“爱操心,好管事,无愁事。”
**自20**年5月踏上计生专干工作岗位。她一上任就有两大难题:一是个别村民不愿意实施长效节育措施,二是部分外出务工妇女不能按时回来参加妇查。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做工作,以现身说法讲长效节育措施的优势以及流产给女性带来的身体损害,最后终于做通了这些村民的工作。
去年秋天,有位村民因措施失败造成计划外怀孕,这对夫妇已经生育了两个女孩,不符合再生育的条件。**上门动员她尽快采取补救措施,但这位村民却想不通,想实现儿女双全的心愿。**多次上门,耐心地讲政策、算经济账,宣传生育公*和法律尊严,这家村民终于被**的执著精神感动了。
为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她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人口计生业务培训,认真学习人口计生和奖励扶助政策,以及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她把学到的政策和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村民听。还利用协会活动、人口学校、五老协会等向大家宣传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使群众认识到多子不一定多福、优秀的子女才能让父母增光露脸。
爱操心、好管事,快言快语,是**的特点。曾从事多年民办老师的她,语文、数学、英语等“十八般武艺”都能拿得起,深受村民和孩子们的爱戴。现在,村里许多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还是喜欢找“蔡老师”求教。今年暑假期间,有些村民因打工或干农活,家中无人照看孩子。看到这种情况,**就在家办起辅导班,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并帮助家长做好安全监护工作。
**说:“只有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工作就会得到群众拥护。”有位村民的独生子意外死亡,其妻过度悲伤不能自拔服毒自尽,幸福的.3口之家一下子失去了两口。**第一时间上门做好安抚工作,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并依据政策及时帮其办理了计划生育扶助金、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使其经济上得到帮扶,精神上受到慰藉,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注意研究工作方法。开朗、乐观,说话不憷头的她,经常会被村民请去担当司仪主持婚礼。她同时借此机会,及时向新婚夫妇宣传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知识,一举两得,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一个村子里住长了,总有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事调解起来费心劳神,往往各说各有理。但只要找到她,她从不推脱,都主动为他们调解。
**以真诚的工作赢得了村民拥护,促进了计生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该村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镇前列,妇查到站率均达99%以上。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3
红润的脸庞,爽朗的笑声,饱满的精神……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就是独自筹建经营养猪场,照顾瘫痪丈夫六年、照顾有神经病大哥十年、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历尽了人世沧桑的吴**。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丈夫瘫痪在床已经有六个年头了。二千多个日日夜夜,多少辛酸苦辣、风风雨雨。苦过累过,困难时的无助、成功时的喜悦……当让吴**回忆时,一时间她竟沉默了,只觉恍如隔世。在我们看来,她身上所背负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从她眼里,我读到的是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坚韧与毅力。
20**年夏天,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丈夫郝天新,左半边身体突然无法动弹,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屋漏偏逢连阴雨,几天后,大女儿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着几千元的学费,本该欢喜庆祝的事情却让吴**一筹莫展。然而,吴**明白,现实无法逃避,哭泣解决不了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捕捉光明。她东拼西凑,欠下了几万元的外债,在亲朋邻里的帮助下,把女儿送进了大学校园,丈夫也住进了医院。
在经历过阵阵剧痛与变迁之后,吴**明白,仅靠大伙的帮助是无法走出困境的,必须自己想办法再创业,提高收入,撑起一片天。经过四处打听和悉心研究,她决定在村里办一个养猪场。当**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党委支部*和村委主任后,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村委会决定在村养殖区给**1亩多地建养猪场,让她无偿使用;同时发动群众出钱出力,帮助**建养猪场。猪场建好后,没钱买猪仔,村委主任就从自家猪圈里给**挑了10只猪仔。就这样,吴**走上了养猪谋生之路。
万事开头难,当小猪长到60多斤时,却遭遇口蹄疫,10头小猪一下死了8头。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吴**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心里难过焦急,却不敢在丈夫面前表露丝毫不安。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她就又重新振作精神,为新的一天的生活努力打拼。吴**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怕脏、不怕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仅仅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基本的养猪技术,2007年就赢利5000余元。从此,**养猪脱贫的信心更坚定了,干劲儿也更足了。金秋,养猪形势看好,要不了多久,她家的外债就能全部还完,吴**觉得是社会和群众给她伸出了一张巨大的、无比温暖的援助之手,未来一片光明。
多年的辛苦操劳,让吴**的生活背离了正常的规律,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有人说她付出太多了,可她却不这样想,她感觉做人要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为人妻,照顾丈夫义不容辞;为人母,供养孩子上学责无旁贷。作为女人,她有过泪、也有过委屈,但她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吴**是个爱好文艺活动的人,闲暇之余,她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唱歌、扭秧歌、跳集体舞……她所带领的舞蹈队在全市都小有名气,还获得了不少嘉奖。说到这些,吴**的脸上抑制不住的骄傲。吴**的日子是苦的,但她硬是活出了一丝甜味儿。
吴**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不过,我这人有点倔,不服输、不愿低头而已”!
多么质朴的话语啊!这饱含着苦中作乐、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刚刚听完了她的讲述时,我的脑海里只想到一句话:在困难中站起,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7)
——2021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材料150篇
2021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材料1
相信,看了TVB《无穷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陈贝儿竖上大拇指!这部节目目前在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9.5分,可以说算得上是一部满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陈贝儿就已经凭借该节目收获了最佳女主持这个奖项。而此次感动*2021年度人物,也是对她更大的肯定。
说《无穷之路》是一部节目,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据了解,整档节目的主创团队就只有4个人,两名摄影师,陈贝儿则担当主持人。他们去到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10个贫困地区,去了解、去探寻,我国的"扶贫政策以及扶贫结果,整档节目可以说相当具有深义。
外界都在说,最近这几年TVB的剧集、节目越来越难看,演员老了,看来看去就那几个人,拍摄手法也停滞不前,整体的发展已经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相信一直在关注T朋友就会发现,这几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着改变,努力创新,而此次的口碑节目《无穷之路》似乎也就是TVB这些年不断努力的一个缩影。
又说回这档节目的关键人物,陈贝儿。陈贝儿从2003年就开始在香港有线电视做主播,从事媒体行业已经近20年,身上的经验自然也相当丰富。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随“伯乐”余咏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从香港有线电视过档到无线电视,加入TVB大家庭。在余咏珊的力捧下,陈贝儿很快在各大直播节目中做主持人,同时还在各类资讯和综艺节目中担当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这世界边端》系列,也相当之精彩。节目从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计40集,综合评分高达9分。而陈贝儿在节目中,也用她难得的主持经验以及情绪把控,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小伙伴,应该和小编有一样的感受:陈贝儿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节目,就会慢慢发现她身上很多的气质和特质都特别吸引人。去年上半年,随着曾志伟的走马上任,余咏珊的“倒台”。不少网友都在猜测曾经由余咏珊一手捧起来的“有线帮“艺人,在TVB的地位会大打折扣。毕竟他们的“靠山”已经离开,自然分不到好的资源。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陈贝儿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当然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专业所换来的。
最近一段时间,陈贝儿一直留在内地发展。不仅受邀参观了中央电视台,同时还登上了央视的综艺节目,代表*香港地区演唱了歌曲。可以说是事业再度迎来了春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篇(扩展8)
——袁隆*优秀人物事迹材料 (菁选3篇)
袁隆*优秀人物事迹材料1
袁隆*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优秀人物事迹材料2
2001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刚结束对委内瑞拉的应邀考察,就乘飞机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理学博士的仪式。*时穿着极随便的他根本没带领带,为了出席正规场合穿西装配领带,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买领带,同伴都劝他买条金利来领带,他嫌贵,不肯买,拉着同伴到地摊上去,买了一条花100元港币能买到6条的领带。他拿过领带,在胸口上比试着,笑笑说:
“蛮漂亮嘛,怎样样,精神吧,这叫价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里去,来来,你们都来买……”
“不买,不买,袁教师,你当然啰,身份不一样,再差的东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们不行啦,要靠名牌撑门面。”
见同伴都不愿买,他只好自我买了几条,调侃道:“哦,我晓得了,你们不买是舍不得掏钱,我老袁大方得很,见人白送一条,怎样”。
当时,袁隆*的三儿子和三媳妇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听说此事后特意上街买了条金利来领带,晚上到老爸下榻的宾馆给他系上,嘱咐老爸明天出席仪式时,系他们买的这条,但第二天,他还是系上了自我在地摊上买的那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了。事后,他将儿媳买的那条领带留给了儿子。
或许有人会说,花自我的钱,当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钱,就不一样。此言差矣!应当说,他花公家的钱,比花自我的钱更“抠门”。他是全国*,2006年2月25日,他乘飞机到北京去开3月3日召开的每年一度的“*”,出发前,他就“沉下”脸交代买机票的人:
“别买头等舱,就买经济舱,就是买了头等舱,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适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上机后,头等舱里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请了他几次去头等舱,既然不花钱,他就去了头等舱。事后,身边的同事笑他专坐不花钱的头等舱,他说,空着也是空着,浪费资源可惜。
袁隆*这位“中心”主任坐飞机花钱“抠门”,审批费用更“抠门”。当初,“中心”建好分子实验楼装修铺地砖时,经办人递交给他一份购物清单,他一看,一块600x600的地砖单价50元,嫌太贵,便仔细询问怎样回事,经办人回答说,分子实验楼搞实验时经常用化学溶液,而这种地砖防酸、碱,防腐蚀,防滑,材料不一样,所以价钱就贵。袁隆*这才同意购买。
袁隆*优秀人物事迹材料3
今天,我读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这本书,这本书是庄志霞和孙建和写的,是我受益匪浅。
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年九月初九袁隆*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在6岁之前,他随父母先后居住北*、天津、江西、德安、汉口等地他的童年备受战乱之苦,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看到了许多人没有饭吃的痛苦,就下定决心当一名农业学家为老百姓解决吃饭的问题。在重庆相辉学院毕业后,他行程两千多里,转了好几个县,前后历时二十多天,到了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下、沅水河畔的黔阳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几经风雨,几经考察,终于以响当当的事实证明:*人不但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也能养活他人。
尽管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们正逐步走向富裕,但是我们还是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当代学生更要以袁隆*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爱国敬业,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努力为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推荐访问:事迹材料 感动 人物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五篇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0字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000字 感动人物事迹材料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