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12篇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正确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应急自救能力,创新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应急办主任任副组长,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及各街乡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办,负责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三、工作目标
编制区社区应急总体预案,完善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开通社区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一)在现有预案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社区应急组织机构,明确专职联络员,进一步完善社区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置机制。
(二)配合市民政部门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组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
(三)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应急知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工作,将工作纳入年度应急宣传计划,在5年内逐步完善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立社区消防网络。
(四)在市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推进社区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五)根据辖区内社区分部情况,充分利用我区中小学操场等现有设施,逐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四、责任分工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社区总体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承担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督办任务。各街乡、各相关部门分工如下:
(一)社区应急专项预案的编制和预警处置机制完善
责任单位:各街、乡负责,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提供指导
(二)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各街、乡
(三)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消防大队,各街、乡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2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街道成立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对各成员科室工作进行明确,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科室,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街道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抓好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发布工作。各科室、村、社区结合实际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报区街道应急领导小组备案。二是做好应急预案的完善工作。各责任单位要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方面,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三是制订应急预案的操作规程,编制操作手册,做好预案涉及部门的衔接工作,落实职责,明确责任。四是相关单位举办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保障活动安全的单项活动应急预案,报街道领导小组备案。五是抓好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实现预案管理全覆盖。特别是各科室、村、社区要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
二、加强组织,健全应急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能,优化设置,妥善解决办事机构的干部配置和工作经费等问题,分管应急管理的人员发生变动要及时报告区应急办。加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培养和训练,以安监、城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环保、防汛、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资源信息网络。三是进一步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要有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装备、基础设施投入、人员安置、基本生活困难补助等专项经费。切实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建立和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相关物资的调集和发放机制。储备物质要有专人管理、维护、保养,要根据预测预警及时补充、调整物质储备。
三、强化管理,健全应急机制。
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风险隐患的调查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及时向区应急办和相关部门上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开展本辖区、的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各类隐患点的责任人和监控人,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准备好应对措施;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三是规范政务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优化应急值守工作流程,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岗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制度。按照《武侯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的要求,强化信息报送联络员制度、值班制度和问责制度,严格按时限和程序报送信息,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相邻街道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四、强化宣传,提高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各村、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全年不少于三次,年初要制定宣传计划,年终要有总结,要有文字和图像记录资料备查。要向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报送应急管理信息。二是加强应急培训和交流。采取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人员进行培训,适时组织外出学习、交流和考察。加强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三是搞好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街道办事处全年不少于四次,各村、社区不少于一次。应急演练要按照预案,每个环节实施到位,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社会公众要全方位参与。演练前要有计划方案并报街道应急办、演练后要有评估总结并有文字和图像记录资料备查。四是加强村、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应急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工作,要建立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方案,要建立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栏,普及应急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五是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六是加强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辖区学校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完善安全应急
急各项制度和应急救援处置预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广大师生的应急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七是做好区长公开电话交办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调查、妥善处理,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办理完结,并按要求回复。八是加强非正常上访的处置工作。按照《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和《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补充规定》的要求,在接到到现场处置非正常上访事件的通知后,应按规定的时限按时到达现场,妥善进行处置。对在接到处置通知后不及时到场,互相推诿、处置不力的情况街道要进行通报。
五、强化监督,提高管理水平
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将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科室、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督察,不断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对在处理突发事件中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机关科室、村、社区年度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对各责任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年终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将予以通报。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3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笕桥街道抢抓区划调整和新区成立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强基础、补短板、提弱项、创特色,加速推进辖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盘活资源,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前三季度实现主要行业经济增加值64.9亿元,同比增长24.5%,全区排名第一;财政总收入25.18亿元,同比增长25.15%,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资4999万美元,引进、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各1人。14个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个152重点项目顺利开工,万事利集团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全力攻坚,打开城改工作“新局面”。横塘社区综合整治全速启动,用时两天全面完成拆违区域608户房屋100%丈量工作,比计划提前1月实现首户开拆,目前区域开拆率100%,拆除率99.3%。同心、黄家区块整治工程进入扫尾,笕新、俞章区块整治稳步推进,相关工作得到《今日关注》正面报道,获刘忻市长批示肯定。完成省农科院老旧小区改造2个,新启动东港嘉苑旧改项目3个;完成老街区块居户回迁安置。借势借力,实现平安形势“新突破”。化解陈年信访积案6件,连续四年实现全国“两会”等重点时段零赴省、零进京。全民反诈、出租房屋规范管理、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基础更加夯实,居民平安创建“三率”稳步提升。立足常态,推进环境面貌“新蝶变”。深化“迎亚运”环境大整治、“污水零直排”示范街区创建、美丽河湖长效管护、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消除环境治理短板,综合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一线作为,焕发民生服务“新活力”。坚持“民呼我为、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居民就业、特殊困难人群帮扶救助、退役军人服务等各项民生事业。 “架空层党群驿站和文化家园”创建形成品牌。织密“三协同一体化”新冠肺炎疫情防线,全面发动各年龄层人员接种疫苗22.5万剂次。数字赋能,助力行政效能“新提升”。“小脑+手脚”机制初步形成,实现综合治理资源一体化联合调动。社区干部管理一件事云管理场景成为区级试点,社区干部立体画像与动态管理打开新路径;水墩社区综合智治试点及天新社区“小区码”数字化场景齐头并进,试点启用。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笕桥街道将紧密对标“一区四中心”建设要求,全面做好“转型”“提质”“扩容”“强基”“改革”五篇文章,推动笕桥全领域、各层面跳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城市排头兵窗口”的关键一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深化经济转型。立足长三角枢纽经济发展和杭州市国际都市建设,大力实施“产业转轻、业态转新、动力转强、功能转深”“四转”行动,推动辖区经济加快转型。推动城区提质。高标准推进“回迁安置、综合整治、小区旧改、环境提升”工作,实现区域城区品质有机更新,加速融入。民生服务扩容。着眼普惠、优质、便捷,全面提升“一老一小”、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兜底帮扶等民生服务水平,提高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党建平安强基。精细化推进小区党建,形成“一小区一品牌”;延伸星级指数管理,增强两新党组织嵌合力;打造干部系统2.0版,实现社区干部全景式数据归集、全周期职业管理、全流程业务再造。探索构建出租房、信访积案、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以及涉众风险等平安事项一体化全链条管理机制,不断补齐平安创建短板。数字化改革突破。社区干部一件事2.0、出租一件事、燃气瓶安全“智慧眼”等改革场景落实落地,形成应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延伸。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4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街道成立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对各成员科室工作进行明确,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科室,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街道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抓好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发布工作。各科室、村、社区结合实际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报区街道应急领导小组备案。二是做好应急预案的完善工作。各责任单位要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方面,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三是制订应急预案的操作规程,编制操作手册,做好预案涉及部门的衔接工作,落实职责,明确责任。四是相关单位举办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保障活动安全的单项活动应急预案,报街道领导小组备案。五是抓好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实现预案管理全覆盖。特别是各科室、村、社区要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
二、加强组织,健全应急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能,优化设置,妥善解决办事机构的干部配置和工作经费等问题,分管应急管理的人员发生变动要及时报告区应急办。加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培养和训练,以安监、城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环保、防汛、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资源信息网络。三是进一步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要有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装备、基础设施投入、人员安置、基本生活困难补助等专项经费。切实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建立和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相关物资的调集和发放机制。储备物质要有专人管理、维护、保养,要根据预测预警及时补充、调整物质储备。
三、强化管理,健全应急机制。
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风险隐患的调查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及时向区应急办和相关部门上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开展本辖区、的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各类隐患点的责任人和监控人,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准备好应对措施;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三是规范政务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优化应急值守工作流程,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岗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制度。按照《武侯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的要求,强化信息报送联络员制度、值班制度和问责制度,严格按时限和程序报送信息,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相邻街道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四、强化宣传,提高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各村、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全年不少于三次,年初要制定宣传计划,年终要有总结,要有文字和图像记录资料备查。要向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报送应急管理信息。二是加强应急培训和交流。采取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人员进行培训,适时组织外出学习、交流和考察。加强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三是搞好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街道办事处全年不少于四次,各村、社区不少于一次。应急演练要按照预案,每个环节实施到位,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社会公众要全方位参与。演练前要有计划方案并报街道应急办、演练后要有评估总结并有文字和图像记录资料备查。四是加强村、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应急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工作,要建立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方案,要建立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栏,普及应急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五是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六是加强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辖区学校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完善安全应急
急各项制度和应急救援处置预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广大师生的应急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七是做好区长公开电话交办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调查、妥善处理,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办理完结,并按要求回复。八是加强非正常上访的处置工作。按照《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和《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补充规定》的要求,在接到到现场处置非正常上访事件的通知后,应按规定的时限按时到达现场,妥善进行处置。对在接到处置通知后不及时到场,互相推诿、处置不力的情况街道要进行通报。
五、强化监督,提高管理水平
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将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科室、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督察,不断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对在处理突发事件中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机关科室、村、社区年度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对各责任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年终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将予以通报。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正确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应急自救能力,创新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应急办主任任副组长,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及各街乡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办,负责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三、工作目标
编制区社区应急总体预案,完善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开通社区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一)在现有预案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社区应急组织机构,明确专职联络员,进一步完善社区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置机制。
(二)配合市民政部门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组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
(三)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应急知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工作,将工作纳入年度应急宣传计划,在5年内逐步完善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立社区消防网络。
(四)在市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推进社区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五)根据辖区内社区分部情况,充分利用我区中小学操场等现有设施,逐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四、责任分工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社区总体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承担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督办任务。各街乡、各相关部门分工如下:
(一)社区应急专项预案的编制和预警处置机制完善
责任单位:各街、乡负责,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提供指导
(二)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各街、乡
(三)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消防大队,各街、乡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正确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职能,提高社区应急自救能力,创新应急管理体系,维护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我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应急办主任任副组长,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及各街乡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应急办,负责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三、工作目标
编制区社区应急总体预案,完善预警处置机制,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开通社区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设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一)在现有预案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社区应急组织机构,明确专职联络员,进一步完善社区突发事件预警及处置机制。
(二)配合市民政部门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组建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
(三)做好社区消防安全、应急知识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工作,将工作纳入年度应急宣传计划,在5年内逐步完善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建立社区消防网络。
(四)在市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推进社区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五)根据辖区内社区分部情况,充分利用我区中小学操场等现有设施,逐步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四、责任分工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社区总体预案的编制工作,并承担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和督办任务。各街乡、各相关部门分工如下:
(一)社区应急专项预案的编制和预警处置机制完善
责任单位:各街、乡负责,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和国土分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质监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提供指导
(二)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各街、乡
(三)消防安全、宣传和消防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消防大队,各街、乡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7
20**年,**街道将继续健全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预测预警,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
(一)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在实现人员、设施、办公场所三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办公经费。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二是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三是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配足配齐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
(二)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报告制度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动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电话、传真、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的作用,确保做到信息报送快速、真实、准确;加强信息报告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处置和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送、宣传教育作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启动级别,准确无误地启动应急响应,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三)继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考评制度,逐步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进一步分解落实应急管理任务和责任,切实做好重点危险源应急防范工作。
(四)加强应急宣传培训。一是深化应急管理“进社区、进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立足于自我防范,更好发挥管理预防、处置抢险的作用。二是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网站、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适时组织街道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和训练,提高街道干部职工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急管理人员和处置人员培训班,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8
近年来,x市持续全面深入推动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下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先手棋”,努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精神、符合省委举措、彰显x市特色、契合基层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路径。
一、突出功能定位,强化协调性联动。
x市针对以往城市各领域各部门条块分割、联系不紧、各自分离的问题,积极践行“战区”理念,着力提升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枢纽,统筹区域各类组织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着眼互联互动。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把“大工委”机制写入街道“三定”规定,市县领导干部兼任“大工委”召集人,吸纳x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共驻共建,推选x多名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每年签订共建协议,开展项目认领、结对帮扶等活动x多场次。
二是着眼赋权赋能。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明确街道延伸县(市、区)政府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组织协调权、监督检查权,赋予街道重大决策建议权、规划布局参与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对县(市、区)直派驻机构的绩效考评、评优评先、干部推荐以及人事考核与任免征求意见权、干部统筹使用权等权力,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提升街道“话语权”。
三是着眼共治共管。动员全市x多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认领志愿服务岗位x多个,增强街道社区治理力量。根据不同党员工作性质、能力特长、服务意愿等,及时编入小区(网格)党支部,建立积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在职党员“双管”、离退休党员“托管”、流动党员“协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突出机构设置,强化有效化管理。
针对以往街道社区管理幅度过大,组织和工作覆盖存在缺位的问题,通过健全“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严密的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有效领导。
一方面,探索街道社区规模调整,以中心城区为试点,研究制定街道社区调整设置标准,适应城市拓展建设和基层治理新形势,探索推进村改社区,全市共推进x个城中村、城郊村改社区。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设置,自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全市共有x个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有效理顺辖区各领域党组织的归属关系,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力。
另一方面,探索成立区域“党建联盟”,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吸纳相邻社区、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党组织等为成员,推行联盟理事长制,共商共治区域治理问题。延伸组织覆盖触角,全面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网格上,针对不同小区类型,灵活组建小区(网格)党组织x个、楼栋党小组x个,覆盖率从过去“空白点”提升到x%,引导新成立、改选小区业委会x个,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交叉任职”比例提高x%,将党组织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三、突出主责主业,强化规范化运行。
针对以往街道定位不清、任务繁杂、责大权小、机构冗余等问题,从明责赋权减负上实现突破,推动街道规范运行。
一是明确职能职责,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差异化制定街道(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街道党工委重点履行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职能,并建立与职能相适应的考评体系,取消县(市、区)直单位对街道的直接考核和对社区的评比考核。积极推进街道权责清单和办事指南修订工作,进一步理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联动顺畅”的县乡关系,街道职责普通压缩x余项,清理“责任状”“一票否决”事项x余项,推动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全面推行大部制改革,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将街道内设机构重新整合为党建工作、机关综合、区域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办公室;设立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巡查大队、社区建设服务中心机构,推行“一门全办”“一窗集成”“一枚印章”,提升服务效率。
三是建强执法队伍,通过明确派驻机构属地化管理模式、下放人事管理权限等方式,由街道机关综合办公室联络协调派驻机构。同时,将职能部门执法人员与街道干部统筹成立综合巡查大队,编入治理网格由街道指挥调度,提高街道综合执法效能。
四、突出智慧赋能,强化信息化治理。
针对基层治理特别是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基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加强智慧赋能,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一是助力城市治理,依托“数字城管”,综治“天网”系统等平台,在县级集成设立综合网格治理指挥中心,在街道综合巡查大队设立分中心,实现网格巡查,社区汇总,街道报单,县级指挥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全闭环操作。同时,配套建立分色处置、追溯、考评等机制,通过指挥中心后台实现“件件有回音、件件可追责、件件有评价”。
二是助推社区服务。在中心城区试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整合各级党建、政务、城市管理服务等数据信息资源下沉社区,推动部门与社区数据互通共享,实现信息全采集、活动轨迹全掌控、数据信息全共享。围绕“善政、便民、兴业”三个领域,拓展智慧交通、“水滴分”垃圾分类、共驻共建、志愿服务等N个拓展应用场景,打造集社区党建、公共服务、监控预警、智能呼叫、居民互动于一体的智慧平台。
三是便利居民生活。按照功能多集聚、服务全下沉、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在街道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小区红色驿站添置高频事项自助服务终端机等设备x多台,下放营业执照发放、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权限x多项,打造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全面推广“智慧党建”微信小程序或app,大力推行线上预约、网上办理、上门代办等服务,逐步融入家政服务、生鲜配送、充值缴费等功能,丰富“指尖生活圈”。
五、突出资源下沉,强化制度化保障。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动体制、动利益、动资金,需要市、县党委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以制度形式固化保障措施。
一方面,压实主体责任,市委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事项,市委书记亲自调研、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先后召开专题会及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传导压力。相关县(市、区)党委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城市基层党建1号课题或县委书记领办项目,有效保障改革落地。激发干部热情,鼓励县里从上向下调剂使用行政事业编制,解决街道力量不足问题。制定出台《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参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执行,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增长机制,逐步解决身份、待遇、出路等问题。
另一方面,整合资金资源,全市筹措资金x元,建设“1+N党群活动圈”,即每个街道建设1个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x个城市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设小区、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红色驿站”x个,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资源,推动活动阵地向党员群众开放,推进家教、文教、医疗、就业等服务资源进街道、进社区、进小区。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9
20**年,**街道将继续健全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预测预警,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
(一)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在实现人员、设施、办公场所三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办公经费。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二是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三是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配足配齐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
(二)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报告制度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动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电话、传真、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的作用,确保做到信息报送快速、真实、准确;加强信息报告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处置和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送、宣传教育作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启动级别,准确无误地启动应急响应,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三)继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考评制度,逐步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进一步分解落实应急管理任务和责任,切实做好重点危险源应急防范工作。
(四)加强应急宣传培训。一是深化应急管理“进社区、进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立足于自我防范,更好发挥管理预防、处置抢险的作用。二是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网站、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适时组织街道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和训练,提高街道干部职工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急管理人员和处置人员培训班,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10
20**年,**街道将继续健全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预测预警,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
(一)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一是在实现人员、设施、办公场所三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办公经费。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二是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应急专业队伍建设。三是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配足配齐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
(二)建立健全应急信息报告制度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动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电话、传真、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的作用,确保做到信息报送快速、真实、准确;加强信息报告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处置和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送、宣传教育作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启动级别,准确无误地启动应急响应,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三)继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考评制度,逐步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进一步分解落实应急管理任务和责任,切实做好重点危险源应急防范工作。
(四)加强应急宣传培训。一是深化应急管理“进社区、进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单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立足于自我防范,更好发挥管理预防、处置抢险的作用。二是继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教育,充分利用网站、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适时组织街道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习和训练,提高街道干部职工参与应急管理能力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急管理人员和处置人员培训班,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11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街道成立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对各成员科室工作进行明确,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科室,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街道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抓好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发布工作。各科室、村、社区结合实际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报区街道应急领导小组备案。二是做好应急预案的完善工作。各责任单位要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方面,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三是制订应急预案的操作规程,编制操作手册,做好预案涉及部门的衔接工作,落实职责,明确责任。四是相关单位举办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定保障活动安全的单项活动应急预案,报街道领导小组备案。五是抓好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实现预案管理全覆盖。特别是各科室、村、社区要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
二、加强组织,健全应急体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公室职能,优化设置,妥善解决办事机构的干部配置和工作经费等问题,分管应急管理的人员发生变动要及时报告区应急办。加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培养和训练,以安监、城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环保、防汛、预备役民兵等骨干队伍为主体,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资源信息网络。三是进一步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要有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装备、基础设施投入、人员安置、基本生活困难补助等专项经费。切实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数据库和调用方案,建立和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饮用水等相关物资的调集和发放机制。储备物质要有专人管理、维护、保养,要根据预测预警及时补充、调整物质储备。
三、强化管理,健全应急机制。
一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风险隐患的调查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及时向区应急办和相关部门上报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开展本辖区、的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各类隐患点的责任人和监控人,对重大风险隐患要进行实时监控、准备好应对措施;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工作。三是规范政务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优化应急值守工作流程,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查岗制度,规范信息报送制度。按照《武侯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的要求,强化信息报送联络员制度、值班制度和问责制度,严格按时限和程序报送信息,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四是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相邻街道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四、强化宣传,提高应急能力
一是加强应急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各村、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全年不少于三次,年初要制定宣传计划,年终要有总结,要有文字和图像记录资料备查。要向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报送应急管理信息。二是加强应急培训和交流。采取办培训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人员进行培训,适时组织外出学习、交流和考察。加强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三是搞好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街道办事处全年不少于四次,各村、社区不少于一次。应急演练要按照预案,每个环节实施到位,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社会公众要全方位参与。演练前要有计划方案并报街道应急办、演练后要有评估总结并有文字和图像记录资料备查。四是加强村、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村、社区应急管理要有专人负责工作,要建立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方案,要建立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栏,普及应急知识,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五是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六是加强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辖区学校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完善安全应急
急各项制度和应急救援处置预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广大师生的应急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七是做好区长公开电话交办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调查、妥善处理,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办理完结,并按要求回复。八是加强非正常上访的处置工作。按照《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和《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补充规定》的要求,在接到到现场处置非正常上访事件的通知后,应按规定的时限按时到达现场,妥善进行处置。对在接到处置通知后不及时到场,互相推诿、处置不力的情况街道要进行通报。
五、强化监督,提高管理水平
街道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将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科室、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督察,不断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对在处理突发事件中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机关科室、村、社区年度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对各责任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年终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将予以通报。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汇报篇12
探索街道社区规模调整,以中心城区为试点,研究制定街道社区调整设置标准,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2022年全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情况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近年来,x市持续全面深入推动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下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先手棋”,努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精神、符合省委举措、彰显x市特色、契合基层实际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路径。
一、突出功能定位,强化协调性联动。
x市针对以往城市各领域各部门条块分割、联系不紧、各自分离的问题,积极践行“战区”理念,着力提升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形成以街道党组织为枢纽,统筹区域各类组织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着眼互联互动。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把“大工委”机制写入街道“三定”规定,市县领导干部兼任“大工委”召集人,吸纳x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共驻共建,推选x多名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每年签订共建协议,开展项目认领、结对帮扶等活动x多场次。
二是着眼赋权赋能。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明确街道延伸县(市、区)政府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组织协调权、监督检查权,赋予街道重大决策建议权、规划布局参与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对县(市、区)直派驻机构的绩效考评、评优评先、干部推荐以及人事考核与任免征求意见权、干部统筹使用权等权力,并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提升街道“话语权”。
三是着眼共治共管。动员全市x多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服务,认领志愿服务岗位x多个,增强街道社区治理力量。根据不同党员工作性质、能力特长、服务意愿等,及时编入小区(网格)党支部,建立积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在职党员“双管”、离退休党员“托管”、流动党员“协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突出机构设置,强化有效化管理。
针对以往街道社区管理幅度过大,组织和工作覆盖存在缺位的问题,通过健全“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严密的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有效领导。
一方面,探索街道社区规模调整,以中心城区为试点,研究制定街道社区调整设置标准,适应城市拓展建设和基层治理新形势,探索推进村改社区,全市共推进x个城中村、城郊村改社区。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设置,自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全市共有x个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有效理顺辖区各领域党组织的归属关系,提高社区党组织领导力和组织力。
另一方面,探索成立区域“党建联盟”,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吸纳相邻社区、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党组织等为成员,推行联盟理事长制,共商共治区域治理问题。延伸组织覆盖触角,全面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网格上,针对不同小区类型,灵活组建小区(网格)党组织x个、楼栋党小组x个,覆盖率从过去“空白点”提升到x%,引导新成立、改选小区业委会x个,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交叉任职”比例提高x%,将党组织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三、突出主责主业,强化规范化运行。
针对以往街道定位不清、任务繁杂、责大权小、机构冗余等问题,从明责赋权减负上实现突破,推动街道规范运行。
一是明确职能职责,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差异化制定街道(乡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街道党工委重点履行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职能,并建立与职能相适应的考评体系,取消县(市、区)直单位对街道的直接考核和对社区的评比考核。积极推进街道权责清单和办事指南修订工作,进一步理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联动顺畅”的县乡关系,街道职责普通压缩x余项,清理“责任状”“一票否决”事项x余项,推动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全面推行大部制改革,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将街道内设机构重新整合为党建工作、机关综合、区域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办公室;设立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巡查大队、社区建设服务中心机构,推行“一门全办”“一窗集成”“一枚印章”,提升服务效率。
三是建强执法队伍,通过明确派驻机构属地化管理模式、下放人事管理权限等方式,由街道机关综合办公室联络协调派驻机构。同时,将职能部门执法人员与街道干部统筹成立综合巡查大队,编入治理网格由街道指挥调度,提高街道综合执法效能。
四、突出智慧赋能,强化信息化治理。
针对基层治理特别是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基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滞后问题,加强智慧赋能,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一是助力城市治理,依托“数字城管”,综治“天网”系统等平台,在县级集成设立综合网格治理指挥中心,在街道综合巡查大队设立分中心,实现网格巡查,社区汇总,街道报单,县级指挥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全闭环操作。同时,配套建立分色处置、追溯、考评等机制,通过指挥中心后台实现“件件有回音、件件可追责、件件有评价”。
二是助推社区服务。在中心城区试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整合各级党建、政务、城市管理服务等数据信息资源下沉社区,推动部门与社区数据互通共享,实现信息全采集、活动轨迹全掌控、数据信息全共享。围绕“善政、便民、兴业”三个领域,拓展智慧交通、“水滴分”垃圾分类、共驻共建、志愿服务等N个拓展应用场景,打造集社区党建、公共服务、监控预警、智能呼叫、居民互动于一体的智慧平台。
三是便利居民生活。按照功能多集聚、服务全下沉、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在街道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小区红色驿站添置高频事项自助服务终端机等设备x多台,下放营业执照发放、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权限x多项,打造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全面推广“智慧党建”微信小程序或app,大力推行线上预约、网上办理、上门代办等服务,逐步融入家政服务、生鲜配送、充值缴费等功能,丰富“指尖生活圈”。
五、突出资源下沉,强化制度化保障。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动体制、动利益、动资金,需要市、县党委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以制度形式固化保障措施。
一方面,压实主体责任,市委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事项,市委书记亲自调研、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先后召开专题会及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传导压力。相关县(市、区)党委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城市基层党建1号课题或县委书记领办项目,有效保障改革落地。激发干部热情,鼓励县里从上向下调剂使用行政事业编制,解决街道力量不足问题。制定出台《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参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执行,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增长机制,逐步解决身份、待遇、出路等问题。
另一方面,整合资金资源,全市筹措资金x元,建设“1+N党群活动圈”,即每个街道建设1个街道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x个城市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设小区、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商圈市场“红色驿站”x个,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资源,推动活动阵地向党员群众开放,推进家教、文教、医疗、就业等服务资源进街道、进社区、进小区。
推荐访问:管理体制改革 汇报 街道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汇报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街道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街道体制改革总结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汇报 街道管理的改革探索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