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竹石》诗词鉴赏3篇

时间:2023-04-04 16:15:05 来源:网友投稿

《竹石》诗词鉴赏1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竹石》诗词鉴赏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竹石》诗词鉴赏3篇

《竹石》诗词鉴赏1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石》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竹石》译文及注释二

  《竹石》译文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竹石》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竹石》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竹石》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竹石》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阅读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1)

——《竹石》教案3篇

《竹石》教案1

  一、情境导入

  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放松学生心情

  前言:师生问好之后。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

  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生:

  师:出示课件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 出示课件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

  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 “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

  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

  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 板书课题,然后点击幻灯片

  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燮字,是个生僻字,很多人都不会念,同学们通过预习都已经掌握了燮字的正确读音!真了不起!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生一:

  师:你了解到了,作者的 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

  师:你还了解到了作者的为人。评价:同学们对作者了解得真不少,正如大家所说的,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竹石》就是他题写在自己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像这样,为自己的画画作品而写的时就是题画诗。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诗,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生齐答:写竹。 (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竹。既然这样,题目《竹石》有该怎么理解呢?谁来说?

  生一:

  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 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 走到学生中间去,去指导,点拨。

  1、初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开始吧! 用时:一分钟

  2、指名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

  生一:

  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

  生二:

  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

  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

  指名读:好,你来! (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

  生一:读前面两句诗

  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赞或指正不足:

  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

  生二:读前面两句诗

  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 几种情况?如何应对?

  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 (回讲台,) 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大家可以看大屏幕的,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 也可以看你手中的。竹石,读!

  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导入语:下面,让我们走进郑燮的竹石画。(鼠标点击顶端才能出示朗读页,)听听古诗朗读。 播放课件 朗读

  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读出来吧。开始吧! 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

  教师导入语: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你不妨也再来读读这首诗,点击幻灯片中的链接返回出示全诗。看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

  生一:我读懂了,(词、句、整首诗意) ,

  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 ,

  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

  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

  (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忌讳,在这被学生带入文本中解词,解句、解诗意。)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 ,读出了 ,读出了 。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诗。 用时 分钟

  7、品悟诗意

  (1)、激趣

  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 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 用时 分钟

  (2)、学诗意

  方式— :指名说诗意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生一:

  生二:

  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3)、激趣读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引读:竹 石 读

  8、品诗句、悟诗情

  品读一、二句

  (1)指名朗读

  教师导语:这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只可意会的美。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前面的两句诗。出示幻灯片 你来,好吗?

  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

  (2)品词

  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 板书咬定、破岩

  幻灯上诗句中的字可不可以点哪个,哪个就变色呢?音频播放?是否可以只播放前两句,

  a、熟读诗句

  教师导入语: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你说!你说!(注意:是这里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 生一:他不容易理解;这些词比较难理解;

  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 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 咬 定 读!

  导语:大家很会朗读古诗,都注意到了要把诗眼读重音,或者拉长了节奏来读,让老师也来

  读读好吗?

  师试读

  b、解立根、说破岩

  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

  生:破碎的岩石。

  师:棱角分明的碎石,扎人!你说!

  生:断裂了的岩石。

  师:露出*整断面的岩石。还有吗?你说!

  生:裂开了缝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 用时一分钟

  c、品“咬定”

  教师导入:扎根在这样艰险、如此贫瘠的岩石中,光有勇气和决心也未必能成活啊?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

  生:(齐答)能!

  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

  生:

  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生:

  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竹子 (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

  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

  教师:咬什么?一起说!

  生:

  教师:竹根牢牢地咬住岩石毫(决)不放松。幻灯出示该句(强调突出“咬”字) 在这里“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

  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

  生:读换字句

  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 字的句子

  生:读换字句

  d、悟情

  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

  像 紧紧地抓住岩石,像 牢牢地咬定青山,像 紧

  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你说!

  生一:

  教师:可以!

  生二:

  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

  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 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 你看,读!

  生:齐读

  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生:坚定

  生:顽强 (相机板书)

  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

  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

  生:齐读该段落

  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

  生:钦佩(把话说完整)

  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

  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

  生:读诗句。

  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 导入语: 过度: 究竟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

  品读三、四句

  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忍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幻灯出示诗句

  (1)读诗

  教师导入语: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 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男同学准备好了吗?任 尔 读

  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

  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 (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

  (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引导是否到位?)

  生:

  生:

  生: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以这样一句话把学生思路引回诗句中:这就是诗句中的那个词?第二个同学以后教师引:这就是诗句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四面狂风 学生就自然点出诗中词。

  (3)情景感悟 (注意熟练使用音频播放器)

《竹石》教案2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2 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二、回忆方法。

  学古诗先理解什么,再理解什么,最后体会什么? 板书:古诗

  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讲解《竹石》

  1、听配音朗读磁带。

  2、指读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标出不懂的句子)

  3、讨论重点词句。

  (1)第一句中“咬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咬定

  (2)学生自己解释第一句。(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3)第二句“破立”是什么意思?“立根”是什么意思?

  板书:立根

  (4)学生自己解释第二句。(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5)第三句“坚韧”是什么意思?“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 板书:坚韧

  (6)“咬定” “立根”指的是竹石的什么?

  板书:竹石 特性

  (7)竹石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坚韧?

  板书:历经磨难

  (8)学生自己解释第三句。(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

  (9)第四句“任”是什么意思?“尔”是什么意思?

  (10)指导学生看挂图,理解第四句诗文。

  板书:无论 多少

  (11)学生自己解释第四句。(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12)竹石的特性好象人的什么精神呢?

  板书:人 坚忍不拔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竹石》

  2、理解诗句,领会诗句中赞颂了什么精神?

《竹石》教案3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板书:竹石

  二、学习古诗

  1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 全班集体正音。

  3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 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课外拓展

  1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要求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2)

——《竹里馆》古诗词鉴赏3篇

《竹里馆》古诗词鉴赏1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3)

——竹石说课稿

竹石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背诵《石灰吟》,再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二)、学生根据方法自学古诗。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书上仅有两个 注释,就是任:任凭,尔:你的意思,原以为学生都知道,没有做过多的强调,结果在测评时,有两个学生不会做。

  然后让学生抓住一个“咬”字: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理解竹子的刚毅性格。

  任:任凭。让学生练习说话,体会任凭这个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巩固练习。背诵、默写《竹石》。

  (五)课外拓展,欣赏郑板桥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书画艺术的热爱。

  课后反思: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交给了学生方法后,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教学没放开。在理解古诗意思时,学生说出答题意思即可,在总结竹子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时,哪些词语应让学生自己多总结。如:坚贞不屈、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打击、坚定自己的信念、一身正气、顽强的意志等。有很多时候我都在为学生总结。学生上课很紧张,不能大胆举手发言,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提意见,指出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才能不断进步。

竹石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车溪中心小学的老师——王婷,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以竹明志,傲立于天地》,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诵读《竹石》。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此首古诗进行说课:一是简明扼要说教材,二是与时俱进说理念,三是循序渐进说目标,四是因材施教说方法,五是步步为营说流程。

  一、简明扼要说教材

  古诗《竹石》是郑板桥晚年时的一首题画诗,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对填词作赋也颇有造诣。《竹石》一诗短短的四句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抗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诗人由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在封建王朝残酷统治下的自己,通过诗句,除竹子外,还深深地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借竹来明面对诸多打击而不屈服之志。

  二、与时俱进说理念

  新课标指出:高年级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诗文诵读的研究,读出诗文的节奏韵律,加强借助注释达到对诗文意思理解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理解诗人的创作情怀及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三、循序渐进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述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使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四、因材施教说方法

  1、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探究古诗诗意;

  (3)想象画面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想象视线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

  2、说教法:

  (1)陶冶法,通过多媒体出示“岁寒三友”图片,品悟其义;

  (2)直观演示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古诗读法,进而领悟竹石的精神。

  (3)情境教学法,创设竹石面对“千磨万击”依然坚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

  (4)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五、步步为营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师课件展示“岁寒三友”图片,问学生称之为“岁寒三友”的原因,借机了解“竹石”,随后揭题,课件介绍诗人——郑燮。

  【课件展示意图:形象直观展示“岁寒三友”严寒中的傲然挺立,学生初步感受竹石,】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师以“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引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

  诗,借助名家范读,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

  【演示名家范读,意为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规范地朗读古诗】

  (三)、品味语言,理解诗情。

  1、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继而质疑古诗字词,最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小组学习、交流对诗的理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的意图: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紧紧扣住目标学习,】

  2、、学生反馈

  让学生自由反馈对词语的理解以及借助关键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教师相机扣关键词“咬定”、“立根”“坚劲”“任尔”“ 千磨万击”创设情境,理解古诗意思,品味竹子的精神。

  例如:竹子,你为什么要死死的咬住青山呢?

  再如:当强劲的风吹来的时候,它依然傲然挺立;当沉重的雨落下来的时候,它铁骨铮铮顶天立地。当冰冷的雪覆盖在它身上的时候,它依旧咬着牙挺了过来。当炙热的太阳暴晒在它身上的时候,它依旧默不作声没喊一句。不管什么样的困难,它依旧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示后两句诗句)等.

  3、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

  师:作者写的仅仅是竹子吗?(生说:不,写的也是像竹子一样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人)

  师:这种借写物来写人的手法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师:人们常说言为心生,那这首诗作者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怎样的志向呢?接着借助资料来了解郑板桥这个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感悟诗人的情感,深入地悟情悟意,同时,使用多媒体出示郑板桥事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为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奠定基础。】

  (四)、拓展延伸

  师:泱泱华夏,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乏具有竹子精神的能人志士值得我们学习,你能来说一说吗?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联系实际,进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竹石的精神后,联系课外积累,进而增强自身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五)、作业

  1、积累写竹的诗句。

  2、写一写你想对竹石说的话。

竹石说课稿3

  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竹石》。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阶段目标中提出:低年段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力,让他们反复的读古诗,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帮助学生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诗人的借竹咏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

  2、学法。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梅花》)

  导人: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

  2、学生读诗。

  3、师:这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今天刘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教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破 磨 击 尔 南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师:*时你们见过竹子吗?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说说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答)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竹子?(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竹子的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竹子吗?我们的大画家郑燮也非常喜欢竹子,他还画了很多竹石图呢!(出示课件竹石图,边播放边简介诗意)

  (播放音频《竹石》)

  3.学生练读1、2句,师指导;

  4.学生练读3、4句,师指导.

  5.全班齐读。跟着诗人一起读。(播放音频)

  6赛诗会。

  7、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青松》。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上是我对教学古诗《竹石》的一些设想,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谢谢!

竹石说课稿4

  *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竹石》。

  一、教材分析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

  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

  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②赏析诗歌(写、画)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

  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竹石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苏轼生*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 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 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阳光课堂》相关练习完成。

  四、说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定

  上阙:雨中风波 苏轼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坎坷 儒道释思想

竹石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一只梅花鹿》是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选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有教会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父子骑驴》;有教会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一只梅花鹿》;有让我们知道“不同作法有不同结果”的《三袋麦子》;还有教会我们坚韧、清白做人的古诗《竹石》;以及教会我们要控制自己情绪,不乱发脾气的《钉子》。这些故事充满思维,饱含哲理。不仅仅是人生的智慧,而且也是人生的修养。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故事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学习用辨证的观点认识事物,学会思考与选择,提高他们的认识水*与思想觉悟。《一只梅花鹿》选自《伊索寓言》,主要讲述了年轻漂亮的一只梅花鹿,开始只喜欢漂亮的皮毛和美丽的角,而抱怨干巴的腿,等到狮子追来的时候,美丽的鹿角差点要的它的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死里逃生。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2、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认识课后的生字并正确书写。

  (2)、懂得认识事物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讲求实用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2)听录音朗读课文。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梅花鹿的情绪变化的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梅花鹿的情绪变化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中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多煤体、录音、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这个世界象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变幻无穷。孩子们用他们那双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们觉得新鲜、新奇,也充满了许多疑问。童心看世界,有童心的理解。这个世界充满了智慧。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保持水晶一般纯洁的心,还要教给他们许多人生的智慧,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可爱。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

  “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二课时中的阅读指导:

  (一)复习引如,巩固生字词语。

  (二)激趣导新。课件展示(配上音乐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朗读的方法。

  (三)指导朗读,品析重点,感悟明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 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声地诵读,有感情地表演读,轻声地读,默默地读,边读边想,这都是读。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光要提倡“书声琅琅”,也要提倡“静思默想”。《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段话清楚地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指导思路。

  在《一只梅花鹿》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语言特色,紧扣文本内容,对读进行了系统的指导。

  一只年轻漂亮的梅花鹿在小溪边发现了自己的美丽倒影,深深地陶醉了。“嗬,这身栗红色皮衣油亮油亮的,上面的斑点雪白雪白的,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外套了!我的身段那么匀称,简直可以做模特儿啦!”“ 嘿,我的角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如果像猴子那样顶着一个秃瓢儿,真该羞死了。”“梅花鹿不由自主地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真是美中不足,太干巴了,那雪花一样的斑点也少得可怜.要是我的腿更美丽些,我不就可以当个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了吗??”这几段话真是文中的精华,文字优美,精妙绝伦,令人惊叹!这段栩栩如生的描写,犹如亲眼看到这么一只得意洋洋、正在炫美的梅花鹿。这段文字特别适合于有感情地表演朗读。因此,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让孩子们自己读,自己悟。首先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精读,读懂内容,体会梅花鹿的心情,感受梅花鹿的心情。最后,进行表演读。将梅花鹿夸耀自己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把梅花鹿陶醉的样儿和看到干巴难看的腿时没精打采的样儿表演出来,达到故事角色与自己融为一体的目的。

  在梅花鹿心情沮丧的时刻,他遇到了一头凶猛的大狮子。在紧张的时刻,如何才能逃脱狮子的魔掌呢?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绷得紧紧的,似乎也在为梅花鹿的命运担心。这时,就不适宜朗读了。我选择了让学生默读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入境悟情,积蓄丰富的谈资。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感情地朗读,体会真情,感悟美文,获得“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动听悦耳的听觉效果;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象的天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拥有高昂的情绪,热闹的气氛,又拥有宁静的氛围,用孩子们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阅读教学的燎原天空。

  五、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小梅花鹿情感的变化,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改写课文结尾,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创设情景:梅花鹿离开了长满灌木丛的树林,来到了原野上。在空旷的原野中,梅花鹿再次遇见了狮子…...

  引导:梅花鹿这时要靠什么才能脱险?那么,这时,梅花鹿还会不会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4)

——《竹石》优秀教案3篇

《竹石》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竹石》优秀教案2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5)

——东山诗词鉴赏3篇

东山诗词鉴赏1

  东山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翻译:

  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注释⑴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⑵慆(tāo)慆:久。⑶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⑷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⑸烝:久。⑹敦:团状。⑺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⑻施(yì):蔓延。⑼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⑽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⑾町疃(tuǎn):兽迹。⑿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磷火。⒀垤(dié):小土丘。⒁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⒂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⒃栗薪:犹言蓼薪,束薪。⒄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⒅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⒆九十:言其多。

  赏析: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说“非大夫美之而作”是,但说“周公劳士之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的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全诗四章,章首四句叠咏,文字全同,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咏的是士卒在归来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气,在写法上与《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每章的后四句,则是叙事性内容;大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章写主人公还乡途中的悲喜交集,喜胜于悲的心情。诗人首先抓住着装的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生活的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的辛苦。把诗中人比作桑林的野蚕,颇有意味:令读者感到他辛苦是辛苦,但也有摆脱羁勒,得其所哉的喜悦。(一说这几句是写回忆军中生活,虽也可通,总不如解为直叙归途中事顺理成章)二章写途中想像家园荒芜、民生凋敝,倍增怀念之情。诗中所写的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的景象,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曹操《蒿里行》所写类似,可见战士家乡当时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乱,难怪在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中人的心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近乡情更怯”,另一方面则是“近乡情更‘切’”。所以诗人一面写着可畏的景象,一面又说着“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样自相矛盾的话。

  后两章承上写主人公途中的想像,却是专写对妻子的怀思。有推想妻在家中的忧思(“妇叹于室”),有回忆新婚的情景,也有对久别重逢的想像。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是因为古代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末章进而回忆三年前举行婚礼的情景,写莺歌燕舞,迎亲的车马喜气洋洋,丈母娘为新娘子结上佩巾,把做媳妇的规矩叮咛又叮咛(“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些快乐情景既与前文的“妇叹于室”形成对比,同时还暗示着主人公曾经有过“新婚别”的悲痛经历。回忆还会引起诗中人对重逢更强烈的渴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诗的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既是想入非非的,又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夫妇关系实是最深挚的一种人际关系。战士在军中及归途更多地想到妻子,特别是“暮婚晨告别”的妻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体。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

东山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译文翻译

  只知道寻觅胜景而忘了天寒,偶立在春风中夕阳晚照之间。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软红的光芒里涌来座座银山。

  东山的积雪留不到天放新晴,多成了湿润的泥土少许成冰。

  我最喜欢那东山晴后的雪景,发愁适合观赏而不适合攀登。

  注释解释

  东山:指作者家乡的山。

  逐胜:寻觅胜景。

  银山:形容雪后东山如银山。

  群山:指东山。新晴:刚放晴的天气。

  泥融:湿润的泥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宋宁宗庆元(1195—1200)年间,当时作者年老退休,隐于家乡吉水,某个春日东山有晴后雪景,作者赏而作此组诗。

  诗文赏析

  这组诗的题目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第一首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这首诗作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候。东风轻拂,万物开始复苏,四山开始挣脱冬日的枯黄,泛出片片青绿。诗人整日都在追逐那一片片青绿,早已忘记了早春还有丝丝寒意。在春风夕照间停留,环顾群山,原来此刻最美的是东山上那一片雪。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第二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东山积雪消融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东山上的雪渐渐消融,多是变成了湿润的泥土而少许成冰,而这时还没到新晴之时。这就是前两句所写,不仅很好承接上一首点出雪后消融的景象,而且为下面“宜看不宜登”讲明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这句“最爱东山晴后雪”在前首同样的位置就出现了,而再写一次就进一步表现了对东山之雪的喜爱,这样的情感是非常有力的。但略不同于前首,这句话的是带有些许愁意的。第四句直接点出了愁,作者所愁的是“宜看不宜登”,可以远观而不可登攀近赏,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失望的,而且其中又隐含着对白雪消融掉的可惜。


《竹石》诗词鉴赏3篇(扩展6)

——咏竹诗词3篇

咏竹诗词1

  1.咏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

  2.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3.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4.赋得阶前嫩竹 (陈·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5.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6.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7.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8.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9.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0.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11.竹里径 唐·司空曙

  幽径行迹稀,清阴苔色古。萧萧风欲来,乍似蓬山雨。

  13.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14.庭竹 唐·刘玉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15.* 唐·元稹

  一枝*渡湘沅,万里行人感别魂。

  知是娥皇庙前物,远随风雨送帝痕。

  16.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17.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18.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9.初食笋呈座中 (唐·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20.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22.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23.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24.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25.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26.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27.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28.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29.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30.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1.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32.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33.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34.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35.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36.咏竹著

  明·*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37.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38.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39.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0.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安,高节清风曾见。

  41.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42.石门竹枝词

  清·王慕兰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43.外山竹月

  清·王慕兰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44.题画竹 清·戴熙《题画竹》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45.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46.七律·答友人

  *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47.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48.题竹

  *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49.咏竹 ***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50.竹(题画诗)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51.岁寒三友(题画诗)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52.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53.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推荐访问:鉴赏 诗词 竹石 《竹石》诗词鉴赏3篇 《竹石》诗词鉴赏1 《竹石》诗词鉴赏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