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2023年)

时间:2023-04-04 11:45:06 来源:网友投稿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2023年)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说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1)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3篇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方米左右。此房屋*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方米左右。此房屋*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2)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说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3)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值得我们现代的*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教学三维目标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二、新课

  1、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神农播种五谷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2、请大家阅读教材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3、阅读教材,思考河姆渡种植水稻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

  4、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5、请同学们看第7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6、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饮水比以前更方便、而且卫生了。

  7、请大家看教材中“干栏式房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这样盖造?有什么好处?

  生: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这种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8、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生: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制造:彩陶,刻画符号;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10、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对比“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故在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家畜饲养等方面也有区别。

  11、请大家自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随葬品多少不同?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生: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三、课堂小结(见课件)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3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捡拾、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存问题一直是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授课:

  从课本与历史图册上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的结论。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1)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你会考什么维持生存?如果仅靠在野外野果为生,那么到了没有果实的季节或者恶劣天气影响所导致没有果实怎么办?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并提问:

  ①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生活

  师:为什么会在干栏式房屋中生活呢?(由于南方水分较大,不适宜于在地下生活)

  ②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与器具:石斧、石凿、骨耜、陶缽

  师: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于半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结合河姆渡的房屋类型的成因,提出以下问题:

  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那么这两种房屋建筑能不能相互混用?导出这两种建筑产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响。

  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4)教师出示人面鱼纹陶盆、土鱼纹陶盆,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课堂小结】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水*了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特点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判断推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联想归纳以农耕生产为基点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思考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看图分析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思想意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7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指导学生阅读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

  2,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接着读第7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10页“练一练”与第8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1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1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指导阅读9—10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9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活动区域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磨制石器、骨耜、种植水稻住房下面

  饲养牲畜盖屋挖井、制陶、玉、乐器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中游)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种粟和蔬菜可能养猪制彩陶、纺织、制衣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山东泰安(黄河下游)磨制石镰、石锄制黑陶、白陶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5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况、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构造不同的原因及说明了什么;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点。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成就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回答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学生答后教师指出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然后再设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学生回答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接着教师出示材料分析传说中教人农耕的是谁?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个传说说明早期人类在非常聪明,有智慧,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远古人类有固定的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改善生存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始农耕生活》(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课所学内容。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通过学习目标我们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师设问:学生阅读课文6——8页内容,通过小组同桌共同总结半坡居民的居住区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产生活情况(包括生产工具、种植农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学生总结回答后,师生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教师展示课件先明确半坡居民的空间位置并说明这一地区之所以会发现远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一地区适合人类生存。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其生活年代。

  2、关于生产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对比,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变化。3、农作物的种植说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除此以外,人类还有其它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猎、捕鱼、和采集等,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推动了生产的发展。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分析使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选项进行选择并分析为什么?5手工业中选择半坡人面鱼纹盆进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进行推断,让学生从历史遗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讲述以上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上关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生产情况,我们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考古发现证明的。。使学生明白我们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教师总结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成就中,其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属于物质财富;满足人类音乐、艺术、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属于精神财富。以上内容说明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那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简单介绍生产力的概念,也说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并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况,因为有前面的基础,下面我请同学阅读课文内容,根据教师设问,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让我们提取哪些信息。

  2、对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两个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完后针对不同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当地降水多,气温高……高温潮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说明了什么?

  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从而创造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原始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史悠久,这和人类的这和远古人民的善于观察是分不开的,他们发现了动植物的习性,开创了我国的原始农业,并推动其发展,那么我们从哪可以证明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呢?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来解决: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从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和农具的使用三方面考虑)2、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的标志是什么?3、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影响)?使学生了解何为文明社会和奠定的物质基础指什么?

  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结本课内容:出示课件

  板书:

  一、原始农耕的代表

  北方:半坡居民

  南方:河姆渡居民

  时间

  地点

  生产

  生活

  情况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过程:

  2、标志:

  3、意义: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7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4)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3篇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1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2

  【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授

  (一)河姆渡遗址

  1.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2.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3.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4.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5.过渡: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我们一起走进半坡遗址去看一看。

  (二)半坡遗址

  1.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3.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三)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四)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以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为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五)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后记】

  略

农耕劳动教育教案3

  第一单元*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代的农业制度

  ——*古代的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原始农业的起源:

  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地域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农作物:五谷:

  家畜饲养:六畜:

  2、生产工具的变革:

  原始社会时期:使用木器、石器;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依然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

  5、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

  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作(翻土、松土)方式)。

  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此以后,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原始公有,商周时期井田制(特点: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承认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时期: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了抑制兼并,统治者采取了很多均田、屯田措施来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瓦解;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但没有魏晋时期强;

  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明清时期:兼并严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货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

  7、经营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因为生产力低下。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工具进步;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生产。

  8、*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在地域颁布上,南北发展不*衡

  ②在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③在生产力上,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耕作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主要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

  ⑤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⑥土地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深化

  1、*古代农业的整体线索:

  ①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②土地制度由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为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主要有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③小农经济艰难成长,始终在*封建统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

  2、历史特征:

  ①农来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②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④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⑤ “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传统农业思想。

  3、对小农经济的认识

  ⑴、条件:

  有利条件:

  ①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产主动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人,农民努力地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④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的收入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2).特点

  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弱点

  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不变的生产技术和日益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评价:

  ①自产自销,生活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规模小,分工简单,难以扩大生产,阻碍社会分工;是阻碍近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

  1.金属冶炼

  (1)、青铜铸造:商周时期成熟(数量多,种类多,工艺精,使用广泛),如:司母戊鼎(商)、四羊方尊

  (2)、铁、钢冶炼: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3)、燃料:汉代开始使用煤,并用于炼铁;

  北宋时普遍用煤炼铁(使钢铁质量大大提高)

  南宁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2.丝织业:

  ①新石器时期前:开始养蚕织丝(嫘祖)

  ②西周丝织业迅速发展:西周有斜纹提花织物;形成丝织中心城(临淄)

  ③汉代提花技术成熟

  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⑤宋代丝织品种多,织锦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⑥宋末元初;棉花种植传入内地;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⑦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形成苏州、杭州两个最著名丝纺织中心。

  3.制瓷业:

  ①新石器时期:彩陶、黑陶、白陶;

  ②东汉:青瓷

  ③南北朝:白瓷。

  ④隋唐: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独立,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首创釉下彩绘。

  ⑤宋代:进一步发展:技艺提高,涌现五大制瓷名窑(如“瓷都”景德镇)

  ⑥元代;进入______生产时期:烧成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和釉里红;________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⑦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景德镇)。景德镇的青花瓷质量上佳

  ⑧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景德镇)

  4.手工业经营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由*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分生活用品;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十分精美。

  ②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因此,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此后在曲折中发展,在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后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经营方式的变化,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

  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提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以维持生计。

  ▲深化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多种经营模式(官营、私营、家庭手工副业)

  ④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⑤地域分布广并且呈现南移趋势。

  2.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历史线索

  商业:从秦汉、隋唐、宋元到明清,*古代商品经济在商业发展、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及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到了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由于封建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稀疏而又微弱。

  ( 2)历史特征

  商业: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衡。

  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水*。

  ⑤*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资本主义萌芽:①在局部地区某些行业出现。

  ②发展缓慢。

  ③没有经历资本积累过程,受农业、手工业制约影响较严重。

  ④在手工工场内出现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重难点突破

  4.商业发展的特点

  (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5.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把商业看作“末”业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的互动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繁荣局面。(方法指导:在复习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一事实)。

  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

  1.条件

  (1)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 2)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 3)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人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 4)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人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5)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7.途径

  (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房”的出现属于这一类。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暑袜店的经营模式属于这一类。

  ( 3)两者不同的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是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在于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8.特点

  ( 1)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

  ( 2)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3)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9.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 l)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据主导地位。

  (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 3)清*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 4)清*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 5)地主、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重农抑商政策

  ( 1)内容: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是*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是封建*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种种控制: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通;⑤抑制商人、限制商业活动

  ( 2)实施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国民生计、国家稳定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②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 3)实质和目的: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 4)影响:①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推动农业经济向前发展。②消极作用:不仅维护了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极大地压制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的落后。

  11.闭关锁国政策

  (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严格限制和禁止国人对外交往和出海贸易,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 2)实行的原因:①经济根源: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②社会根源:小农经济落后性和闭塞性及封建主义的劣根性;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

  ( 3)影响: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3、*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客观原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②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③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过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④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促进经济发展。

  ⑤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5)

——《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3篇

《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移,理解*移的基本内涵,理解*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行且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移的基本性质,认识*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三)反馈练习 (四)实际运用 (五)感情点滴 (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 (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 把*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总结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建立了小数的概念,学习了小数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了复名数化成小数和复名数化成低级和高级单位单名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二、说教法

  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2、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高级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五、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体验小数

  活动一:

  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含义。(设计意图:希望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为后面对名数的认识积累一些具体的例子。)

  活动二:提出质疑1、请看黑板上的这些书,他们有什么特点?引出名数的概念。

  质疑2、你能把这些数分为两类吗?引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

  活动三:加深理解,在小组内再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巩固对这些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实现能力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活动一:给美少女排排队。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组派代表汇报方法。通过活动,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方法;用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就是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反之则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活动二:对对联

  为了加深对高级与低级名数转化的理解,我还用对对联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出我出的上联是: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往右移,移几位,看进率。学生对出下联:低化高,除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三)、激趣练习巩固知识

  第一个练习:我设计了改写姚明身高一题。这也是对刚刚学的知识的巩固,运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二个练习:挑战生活的活动,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物品的价格改正过来。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四)、拓展练习启迪思维

  动物运动会。这道题把整节课的数学知识全面的运用了起来,是一道有思维含量的练习题。他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理念,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将随着有趣的课堂设计,会有着良好的发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

  例1:例2:

  135厘米=1.35米1.48米=148厘米

  135÷100=1.351.48×100=148

  乘进率,向左移

  低级单位的名数←——————高级单位的名数

  ——————→

  除进率,向右移

《生活中的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它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性。并在编排方面巧妙地从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本节课从观察我们身边的立体图形入手,勾勒出图形的形状,利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它既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又是几何学习的开端,更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以及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规则的立体图形,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体验立体图形的抽象和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小学已有的立体图形知识的提高和完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要求,确定本课重点为:

  ①.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②.认识现实背景中的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球。

  难点:柱体和锥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像电冰箱、蛋筒冰淇淋等,学生很容易识别,但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所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与认知规律,确定本课难点为:

  认识圆柱、圆锥、棱柱、棱锥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形成。

  二、学法分析(说学法)

  1 学生情况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学校、新环境,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不强。 对正确识别各类立体图形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 学法指导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体验,我深深感受到合作探索不但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 “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思想。因此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直观教学法:以观看生活中立体图形为开端,让学生们在欣赏这些形态各异立体图形同时,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图形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2 情景教学法: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感受,让学生 在视听结合的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将数学与图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

  3 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体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学方式

  时间

  分配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6)

——《经济生活》说课稿3篇

《经济生活》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框题。在此之前续上已经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本节课内容是对上一届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接下来分析下学情;高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热情,思维活跃,这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几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明确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的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感知,集体讨论,师生互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量入未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科的重难点是:

  (1)教学重点: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因为只有知道了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养成反对不合理,不科学消费的现象,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不能真正理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直观感知法。问题探讨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接下来重点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个环节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温故知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影响消费水*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接下来展示*人和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对比图,请学生概括出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并谈谈你赞成谁的消费观念呢?从而引出新课,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板书。这样的导入既新颖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这一学科的积极性。

  (2)接下来进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步骤:

  步骤一,在了解了不同的消费观念后,请学生阅读课本四个案例,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都受哪些消费心理的影响?请学生自主概括并与同桌交流,此时,我将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进度,并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分析案例和同桌交流,学生得到结论,并请学生分享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回答进行概括总结,从而明确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四种消费心理的影响(板书)。设置简单的课堂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步骤二,在明确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后,提出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泼留希金,葛朗台的消费观念可取吗?展示某地富豪婚嫁百万现金上桌,这种消费观念如何看待?在引导思考之后,就当今社会该不该继续提倡艰苦奋斗为题,展开辩论,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探究发现。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辩证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步骤三,在下个环节,我会顺势提出,在明确消费心理和艰苦奋斗精神意义下,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呢?在这个环节设计上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进不太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学生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讨论结束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采用互评,师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本着鼓励性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总结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的结束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环节我会采用随即提问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也有助于我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经济生活》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今天这一节讲评课的内容是《经济生活》一轮复习小卷测试。我从五个方面说: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知识目标为进一步夯实基础,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查漏补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体系。重在突破难点,加强薄弱,反馈矫正,总结升华。能力目标为掌握答题思路、方法,真正拥有开启高考备考的金钥匙。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能辩证地分析自己地成绩,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评价,以良好的心态备战高考。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意识到,每次考试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试题讲评,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四个原则:

  1、针对性:总体原则上把备课重点由备试题向备学生转变,结合学生实际对广而杂的知识点认真分析,让试卷为我所用,敏锐地分清主次。从而真正做到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2、诊断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方法。在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强化正确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诊痛析因、指点迷津。

  3、辐射性:从试卷的点出发,调动原有知识积累,搜索知识体系,从而把面带出来。从而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4、启发性: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真正起到点拨思路、发散开拓的作用。

  因而在教学中着重于讲错题、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变化。

  三、说教学情况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复习备考的常规课型之一,有效地试卷讲评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查漏补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亮点、优点,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高三(1)班是我校的文科实验班,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好,但学生间的差异性大。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有些欠缺。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习题训练,但缺乏答题规律、方法的总结与升华。

  四、教学方法

  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讨论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反思、发现,再进行相关拓展练习,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进行六个环节:

  1、自主纠错深刻反思(课前)

  2、典型错误剖析矫正

  3、解题方法自主归纳

  4、变式训练拓展训练

  5、自我评价正视自己

  6、发散思维巩固提高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做到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的课堂。抓住典型、择其要点、精讲精析的同时,延伸发散,创新思维,归结技巧,真正达到提高试卷讲评课效率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经济生活》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框题。在此之前续上已经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本节课内容是对上一届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接下来分析下学情;高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热情,思维活跃,这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几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明确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的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感知,集体讨论,师生互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量入未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科的重难点是:

  (1)教学重点: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因为只有知道了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养成反对不合理,不科学消费的现象,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不能真正理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直观感知法。问题探讨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六,接下来重点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个环节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温故知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影响消费水*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接下来展示*人和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对比图,请学生概括出中美消费观念的差异,并谈谈你赞成谁的消费观念呢?从而引出新课,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板书。这样的导入既新颖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这一学科的积极性。

  (2)接下来进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步骤:

  步骤一,在了解了不同的消费观念后,请学生阅读课本四个案例,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都受哪些消费心理的影响?请学生自主概括并与同桌交流,此时,我将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的进度,并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分析案例和同桌交流,学生得到结论,并请学生分享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回答进行概括总结,从而明确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四种消费心理的影响(板书)。设置简单的课堂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步骤二,在明确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后,提出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泼留希金,葛朗台的消费观念可取吗?展示某地富豪婚嫁百万现金上桌,这种消费观念如何看待?在引导思考之后,就当今社会该不该继续提倡艰苦奋斗为题,展开辩论,以辩论赛的形式来探究发现。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辩证看待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艰苦奋斗的时代意义,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步骤三,在下个环节,我会顺势提出,在明确消费心理和艰苦奋斗精神意义下,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呢?在这个环节设计上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进不太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学生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讨论结束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采用互评,师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本着鼓励性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总结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的结束我将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环节我会采用随即提问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也有助于我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7)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复习题及答案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复习题及答案1

  一、 填空题

  1.距今约七千年 的居民是(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居民是( ), 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最早出现于( )居民时。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栗的"国家是( ),( )居民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我国早起文字的雏形,河姆渡居民已使用( )石器。

  二、 单项选择题

  1.把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称为彩陶的原因是( )

  A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B底子为红色,上面绘有黑色或褐色花纹

  C花纹生动活泼 D花纹以红色为主调

  2.下列劳动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打制石器 ②彩陶 ③磨制石器 ④骨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3.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栗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器

  4.从远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以下遗物:石斧、鱼叉、鱼钩、装着谷子的彩陶罐、石纺轮,此遗址属于( )遗址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三、填表题

  项目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大河流域

  农作物

  住房

  制陶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8)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试题及答案3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

  1.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长江流域的(  )居民和黄河流域的(  )居民,他们分别在世界上最早种植了(  )和(  )。

  2.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  )。

  二、单项选择

  1.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

  2.下列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是(  )

  ①已种植水稻 ②已经开挖水井 ③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④以粟为主食 ⑤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3.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于(  )

  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

  4.下列远古居民中,位于今山东地区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大汶口居民

  三、试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扩展9)

——农耕作文 (菁选3篇)

农耕作文1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走进了农耕文化园。

  一进去,迎接我们的是一股清澈甘甜的“虎泉”。我们走过了“二龟戏水”和“三农桥”来到了神农氏雕像。神农穿着稻草衣,口袋里装满一包包草药,神农表情庄重严肃。接着,我们来到了农耕工具区。我第一次看到了梨耙,于是兴致勃勃学着农民伯伯推梨,“一二一、一二一!”不一会儿,我累得满头大汗。我想:农民伯伯真辛苦!妈妈给我介绍了许多以前的劳动工具,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的心血……”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粮食,改掉坏习惯。 农耕园的美景还有很多:有趣的水上乐园、天下第一梨、浪漫之屋、世界最小的高尔夫球场……

  这里,是远古的回声,是记忆中的田野,是曾经的家园。这里远离城市的喧闹,拥抱自然的宁静。 农耕园蕴含着许多人生的道理,希望你有机会身临其境去细细体会。

农耕作文2

  我喜欢吃橘子,每天下午回家,我都要摘一个橘子来吃。今年春天,妈妈让我种一棵橘子树。

  星期天早上,妈妈给了我一棵橘子苗,让我种到地里。来到地里,我选了一块向阳的地方,准备用铁锹把土翻一翻,可是我的力气太小怎么也翻不动,就叫妈妈帮帮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把土翻松了。然后,我挖了一个小坑,小心翼翼的把橘树苗种下,再用土把他填上,最后给小树苗浇上水。

  终于把橘树苗种下去了,累的我满头大汗,望着这颗刚刚种下的橘树苗,仿佛听到它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将来你能吃到香甜可口的橘子了。”

  到了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橘子苗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橘树,上面结满了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橘子。我可高兴了。

农耕作文3

  我们下沙二小,有个美丽的农耕园,叫嘟噜噜农耕园。

  今天天气晴朗,老师带我们去了农耕园。一进门,我就看见右边的树上“长”着许多的丝瓜,我想丝瓜怎么会长在树上呢?我走近一看,“哦”,原来是丝瓜的藤沿着树干爬上了树!再向右前方看去,还有许多的花花草草,各种颜色的小花,还有一片一片的小菜园集中在那里,种类繁多,各种各样。

  我放眼再往左边看,是一大片绿油油的小麦,每颗小麦都顶着一个沉淀淀的的“大书包”把他们的"头压的弯弯的。

  不过,最让我喜欢的还是西园的小羊,那些小羊特别可爱,白白胖胖的,一个个都特别贪吃,我拿了几颗青菜准备去喂它们,还没等我伸手过去,小羊就一个箭步冲过来,跳起来,叼走了我手里的小青菜,用一种特满意的眼光看着我。看到它们那么可爱,我也是醉了!

  我们的农耕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不仅是动物的天堂,花呀菜呀的集合地,还是孩子们的乐园。

推荐访问:农耕 原始 说课稿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3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1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