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1 《万物简史》,英国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书。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第一遍,我只读懂了三分之一,缘于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和对于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不理解。好在还有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供大家参考。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1
《万物简史》,英国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书。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第一遍,我只读懂了三分之一,缘于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和对于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不理解。好在还有时间多读几遍,等儿子到五年级时,再详细给他讲解。
有许多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出行星俱乐部?旅行者一号走到哪里,要去向哪里?月球为什么不会被地球吸引过来?地球上的陨石坑什么样?等等。边读书,边查资料,边给儿子讲解。这本书也是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科学课。
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旅行者一号的故事:旅行者1号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4年7月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现时,它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目前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介质之间。2013年9月12日,NASA确认,”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一系列相关资料证明了旅行者号已经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它将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且将需要4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下一个行星系。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过去36年的时间里飞行了180亿千米的距离,使”旅行者1号“成为飞越距离最远的人类探测器。
韩寒在他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你们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万物简史》,也可以称得上科普读物的卫星,指引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比尔。布莱森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观世界,后有世界观。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2
《万物简史》这本由比尔布莱森花费3年时间完成的科普读物,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对宇宙哲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生命科学、地质学、人类学的很多基本常识都进行了清晰的解释。比如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世间万物是怎样演进的?等等。讲述了作者本身和许多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事件,诚然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以一种简洁轻松又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一次科学普及,正如书中的副标题一样——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但这本书真真正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智慧而又幽默的语言,也不是我如何明白了之前晦涩难懂的科学名词,而是这本书中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一种伟大的科学精神。
在读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之前,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是一大动力,当然这很大程度归功于那些不懈努力地优秀的科学家们。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的专利,对于世界和未来强烈的好奇心,恐怕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孩子都曾经历过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充满求知欲的年龄是多么地可爱,却又多么地一闪而过。
本书作者也并非理工科班出身,但正是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对宇宙、对地球的好奇和向往,在长大之后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科学的真相,而书中所提到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那些巨大财富的科学家们,大多也都是仅仅因为对科学的向往,对真理的渴求,他们有的衣食无忧、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性格怪癖,相同的是那种对科学义无反顾的执着。更有无数并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却仍为科学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的名字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科学家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等巨匠,也有很多我们不曾想到的`故事。这许许多多的故事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他们每个人心中,我已经久违的探索之心。
曾几何时,我们忙忙碌碌于各种升学、考试、辅导、培训,当然在我们眼中这也都是学习,经历过各种考试的大小学生们锻炼了出色的逻辑思维和记忆力。我们也善于解答问题,对于试卷上的问题无论如何疑难,我们也都不在话下。但是,当初我们小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呢?那些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凭借着孩童纯真的本性提出的那些问题,我们现在解答了吗?我们现在还能够像小时候或者像那些科学家们一样,想着去探索些什么吗?知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简单地给出答案也不是追求科学真理。
合上万物简史,要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找回了那颗久违的探索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虽然不是科学家,更不是科学工作者吗,甚至不是一个很熟悉物理化学的理科生,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可以用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心不断地去认知那些我们还未曾明白的事情,不断地追求真理追寻真相。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探索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更需要这种精神。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
最初从同学那看见这本书,我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因为根据认识,某某简史,总是一堆的乱七八糟词汇加深奥难解或者是屁话一堆。既然他推荐说不错,我就拿回来看看。
吃过晚饭,翻开书目,哟,内容还很广泛,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涉及。翻翻几页就想到头睡觉。搁置一段时间想起来就翻翻,后来到渐渐进入作者的世界,发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从未接触过的新奇思想世界里。
《万物简史》从宏观到微观,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从现有的考古,考察资料中客观的阐述世界的起源,推测尽可能的情况。尽管还不慎完善。从宇宙初起细胞的生长,经过各种恶劣的环境繁殖、毁灭、变迁,变异到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花世界。有资料也惊人的提出一个观点,我们人是微生物的寄生体,为什么我们人会存在?那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允许我们存在,所以才存在。这真的颠覆了我以前一直以来认为是人主宰世界的观念,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从头到脚看下来,我认识人的渺小,世界的浩大,微生物的精细,万物的如此巧合存在。
在简史里推测的各个例子中,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事实的真相。他们在探索世界真相,而我也在同时观察这些推动历史进程,或者说是还原古代真实世界原貌的人们的共同点。可以有两点是很明显的:(1)这些人家境都不错,有些甚至是伯爵。当然,要做考古,探寻类的工作必须不为金钱所累。大的大千世界,那些伟人们,家境都还不错,这样才能安心的去追求自己向往的学科。所以想要成事,先要有资本。(2)大多有些怪癖,小的,大的不一而足。现在大家说的天才大都异于常人,所以我们生活中那些不一样的人才更有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因为固执,因为专一,没时间去考虑世俗纷扰,自然的单纯的有些要命。却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专注一件事情,并做出成就。而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一族。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从宇宙开始到现在算一天24小时的话,我们现在了解的,所谓的最长历史也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可知我们存在是如此的幸运而又渺小。而对于未来,或许过个几十亿年,我们人类不幸的没能通过设置的重重障碍,消失了。另一种生物取代我们继续生存下去。延续下去。那,想想现在生活中的纷扰,又有何可计较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何不尽情而活呢?“人生得意须尽欢”,想得开,看的远,摒弃杂念,生活会如初开的花朵一般绚丽,鲜艳夺目。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1)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0篇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
正如标题所言,读了《万物简史》,对于死亡不再恐惧——至少我是这样。您一定以为我疯了,以至于口出狂言,要么你一定觉得我被这本书忽悠了,但恰恰相反,毫不夸张地告诉你,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他们也不像我这般籍籍无名。这就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它给人带来的,绝非只是科普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灵魂对生命对万物的思考与感悟,所以我打算说服你,好让你把它从图书馆借出来,和我一起也来感受万物的魅力。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了不得的杰作,“万物”一词可不是两个字十一画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多大的概念啊,难道区区一本书就能说得清道得明吗?所以能用这两个字作题目并阐述明了的,几乎不是人,世间没几个,比尔·布莱森算一个,我敬他是条汉子。
老头子今年66岁,是个美国人,是享誉全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毕业于著名的德雷克大学,曾供职于多家著名报社,游历天下。此人博学多才,写法尖刻,但当博学与尖刻与幽默混杂在一起时,文章就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是他被公认为“目前活在世上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的原因罢。
写成这样一本书,绝非想想就可以完成的,毕竟不是写小说,这可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啊!作者除了自己做了许多相关研究,更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去访问科学家,去收集数据.......因此史料非常丰富,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诙谐幽默却也不失辩证思考,刚读的时候,确实是有难度的,读着读着就睡着了,很多概念理解起来很费劲,朋友劝我赶紧“丢”——这样的书读起来没意思。但书本身的魅力让我舍不得放弃,其中的道理与知识是很多其他书籍里没有的。于是我发扬了“蚂蚁啃骨头精神”,耐着性子把书一点点啃了。
这本书切入点非常小,小到从一粒质子开始。作者从质子写到宇宙,从宇宙写到地球,再从地球写到人类......虽然没有一字一句去琢磨和体会,但它让我Get到的点却非常多,这些点汇集到一起就成了我不再恐惧死亡的原因。
宇宙大得没有边际,别把自己当回事儿。在人类已经认知的范围内,宇宙已经大得没有朋友,可你有没有考虑过在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之外,又有多少无限的空间与时间的集合体?迄今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相比较之下,人类简直渺小到看不见,甚至还没有尘土的重量。因此,我想说的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再牛再横你也成不了太阳,即使你成了太阳,但你相对宇宙来说,也不如一粒沙子!
如此一来,“死”能算作什么东西?根据分析,人死以后,变成了各种质子粒子原子夸克.......飘散在风里,成为高山碧水的一部分,成为世间万物的一部分。
没有人可以长久存在,从哪里来终究要到哪里去,这一点*古代阴阳学说已经研究透彻。因此,自然死亡真的不必要恐惧,这是万物规律,这是阴阳轮回。你只需设想一下,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假若你以上帝视角俯瞰一切,一个人的生与死其实就在一瞬之间,这只一个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过程,你不会为其难过与伤感,因为这一切都是客观的需要和存在。
当你意识到宇宙的和宇宙外的一切,并且清楚你的定位时,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很轻松和简单。所以没什么事是过不去的,遇到困难挫折时,想想宇宙万物便豁然开朗——即便伤心欲绝地与前任了分手也不见得是坏事,你们在一起真的不幸福;即便精心的.i1766.com表准备的`告白不成功也要努力感恩,没在一起也许是最对的选择;即便失去了所有,亦要感谢上帝,至少你活着就是个奇迹。
不惧怕死亡,不代表蔑视生命。书里阐述了很多生与死的问题,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渺小如此,但每一个人的存在是多么伟大的杰作啊。
你现在捋一捋,你要怎样才能来到世上,并存活着......倘若你把思绪拉到人类出现的几万年前,你一定不会想到你居然可以来世上走这么一遭,或悲凉或辉煌。即使种种幸运有了你的家族有了你的父母,可你还要和几亿个兄弟姐妹竞争,很幸运的是,你冲在了最前面——算一算,你来到世上的概率几乎为零。
所以,我们是何等幸运,才能在浩瀚的时空中存在,并与你的家人爱人相聚。因此我要说的是——热爱生命是你的职责,因为你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永远别自傲,你没有丝毫资格。读了这本书,你会了解到,每一个自傲的人很可能是个傻子,一个聪明的人绝对是一个谦逊好学的人,因为比起浩瀚宇宙,你毛都不是。
你也许知道牛顿创了《原理》,并在学习中深受其“折(du)磨(hai)”,但你知道这个理论是哈雷与另一位科学家打赌而逼出来的吗?你也许知道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但你知道他对蚯蚓的研究程度甚至超过了进化论吗?也许你知道哈雷彗星,但你知道吗——哈雷的一生非同凡响,他当过船长、皇家天文学家、牛津大学几何教授、发明家........他唯一没干过的事情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所说的一切我只想证明,我们太小,知道的东西少之又少,没有理由傲气,更没有理由撒泼,要为存在的每一刻祈祷和感恩。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只能在万物流转中让时间来作答,即使时间不知道,其实也无关紧要。关于此书,我所说的只是我的理解,你一定会有更高深的见解,知此书而不读此书,甚是可惜。
最后,我想把莎士比亚那首诗搬出来作为结尾分享:
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穹苍,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2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易近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3
距离上一次发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内,我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漫画集,一本科普书,还有一本社会学类正在读。今天要说的是这本叫《万物简史》的科普,不过我的思维有点乱,没什么信心写好——这是大背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得我非常兴奋,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这主要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与书无关。
提到《万物简史》,绝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是个什么史?所谓的万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人类探究万物的科学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学领域,诸如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都在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类是如何从无知变成有知,如何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生物意义上的自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会很荣幸地登上你的书单。
作为一部科普类书籍,目前分为了给大神看的高难度版本和给小白看的通俗入门版,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下个定义,它应该算作小白进阶版。所谓进阶不是因为它难懂,只是相对于浅显易懂的轻科普而言,这本书显得很有逻辑。谁都不知道作者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竟能将五花八门的科学史谈得如数家珍。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逻辑性很强,一旦书中出现了某个科学界人物,作者接下来一定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生*,顺便谈谈他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话里总是携带着一丝幽默感,好像一个诙谐的老头——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66岁了——在给你讲述科学界野史。
你能够读到一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笔再好一些,再会讲故事一些的话),也能够跟随作者的步伐开发一下脑洞,试着想象一下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内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总之,它可以成为你了解科学与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个科学界大神的话。
那么究竟所谓的“万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书分为了六个部分,通过这本书,你能够读到:人们了解宇宙史的过程、了解地球年龄的过程、发现古生物化石的过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等。
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与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甚至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学家,这些人物与人物构成了整个科学的发展史,也使这本书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你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你会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绪会从缥缈的宇宙渐渐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现代,你会发觉世界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顺便补充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论知识——它可以成为你很好的睡前读物。
那么话说回来,我在开篇说到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学,地球上各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DNA的发现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学,这几节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读起来有些疏离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悯人的"人类一定要感慨一下,我们杀了那么多物种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运气”。和很多科学史作者一样,比尔·布莱森也反对一种“智人至上”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上帝委派来主宰世界的宠儿——的确啊,一个存活时间与漫长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统治了这个星球呢——于是在漫长的科学史结束之后,他说道:
“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4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易近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5
人人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看几本书那怎么行呢,于是我坚持只要有空就看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万物简史》。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书籍,刚刚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读了一页就想读下一页,书里化学的碰撞让我激情澎湃;宇宙的浩大让我无限感慨;历史的悠久让我穿越空间……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让我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反而觉得作者是我的知音,因为他解决了我一直疑惑的东西,还说出了我的呐喊,更重要的是他和我一样都提倡四个字:保护地球。现在的地球正在日益恶化,环境不断下降,恶劣的天气日益增加,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不光我们受到了伤害,就连许多动物也被牵连,河水不再清澈,山脉不再挺拔,就连空气也不再新鲜。很多物种因此而消失了,就像渡渡鸟。我们只知道它是一种生活在毛里求斯的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头脑简单,所以很容易被欺负,但就是这种笨笨傻傻的鸟,在1693年被人类无情地残杀掉了,从此,渡渡鸟一去不复返了。所有人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如果按自然灭绝比例每四年消灭一个物种,但是现在,人类造成的灭绝比例高达那个数字的12万倍。可想而知,这些动物都成了人类进化文明的牺牲品。
虽然,我们想避免这些已没有用,但是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去保护那些濒危物种,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地球也会更加美丽,所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6
《万物简史》,英国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书。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第一遍,我只读懂了三分之一,缘于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和对于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不理解。好在还有时间多读几遍,等儿子到五年级时,再详细给他讲解。
有许多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出行星俱乐部?旅行者一号走到哪里,要去向哪里?月球为什么不会被地球吸引过来?地球上的陨石坑什么样?等等。边读书,边查资料,边给儿子讲解。这本书也是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科学课。
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旅行者一号的故事: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年7月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现时,它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目前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介质之间。20**年9月12日,NASA确认,”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一系列相关资料证明了旅行者号已经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它将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且将需要4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下一个行星系。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过去36年的时间里飞行了180亿千米的距离,使”旅行者1号“成为飞越距离最远的人类探测器。
韩寒在他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你们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万物简史》,也可以称得上科普读物的卫星,指引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比尔。布莱森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观世界,后有世界观。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7
经过同学和小伙伴的推荐,这个寒假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科学书。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很精彩,而且读后有很多感悟。
书中讲述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而奇妙的时刻: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话题作了极为精当的描写,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世界和我脑袋里想象读完全不一样。水在我眼里是很弱小的,可书上写到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十万人的生命。还有近一万年内最猛烈读一次火山喷发——其规模是1980年美国海伦斯火山喷发的150倍,其能量相当与6万颗广岛原子弹!
我认为小冰河时代读冰一踩就会碎,我的想象和数上所说的可不一样了,书上说这是得各种各样读冰上活动成为可能——人们每年都要在泰晤土和上举办冰雪节,或者沿河兰读运河举办溜冰比赛!这也太夸张了吧!
在我的知识里一直以为只有火山下有岩浆,可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美国底部下有一大片岩浆,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它每隔六十万年左右,就会灾难性的喷发一次。最近一次这样喷发就在六十多万年以前。那个地点任在那里。如今,我们称其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我以前还听一个人说过那个火山是超级火山。如果这超级火山再次喷发,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一种灾难啊!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叹: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的一些发明又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气污染、动物濒临灭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8
暑假老师推荐了一本《万物简史》,让我回味无穷。
这是本带插图彩绘的科普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化科学的发现,带领我们从微乎其微的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分子一直漫游到浩瀚无际的太阳系、宇宙;带领我们沿着时光隧道漫游,让我们知道“世界是怎么从无到有”。它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感觉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使我这个不喜欢看科普书的人也被它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所吸引。比如,门捷列夫“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的灵感,按点排成纵行,纸牌按花色排成横行”,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悟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真谛。比如,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居然有32个亿的密码。再比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等等。总之从DNA到恐龙,从冥王星到三叶虫,从臭氧到地震,从天气到海洋,无所不包、无所不谈。再配上可爱的彩色插图,让我轻松看完了并懂得了很多知识,感到世界是如此的惊奇和美妙。
朋友们,你也想知道吗?那就看这本《万物简史》吧,它会带你到科学中遨游的。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9
作者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将各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发现和相关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讲述现代科学成果的由来。先是宇宙的成长历程(虽然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存在了多久,还会存在多久,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慢慢地,视线从宇宙收回到地球,讲述科学在地球上的发展,穿插着想着科学家们的工作——那些让探索真理的过程。科研是一段寻找之旅,最重要的,是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像书中说的:在“那个特别能吃苦的年代”,大家都“感染上了一种了解地球的强烈欲望”。
很多科学家一把年纪了还在工作着,并不断出成果,所以年龄不是问题;“聪不聪明”也不是问题,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比如一个连名字都不太记得住的“老头儿”埃文斯却“恰有记住星场的能力”;兴趣与爱好才是最好的生活向导,引你去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天赋能指引你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埃文斯用几百几千个夜晚耐心地、耐着寂寞地守望着自己的天空,守着自己的梦,看啊看啊,静静地享受探索的快乐。有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埃文斯一无所获。但他依然等待着,探索着,享受“那种神奇的味道”。
执着或许是获得一种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有时,也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方向错了,就更悲剧了。在辅满荆棘的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爱因斯坦被认为“浪费了他的后半生”;布格和孔达米纳花了将近10年时间,得出了一个他们不希望得出的结果,而且发现这个结果还不是他们第一个得出的。他们艰辛的测量工作,只是证明了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管怎样,那时的科学家们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文章接着渐渐引出了关于地球的历史.跟着书中描述,可以想象各种地球生命灭绝的可能情境:或来自宇宙外的小行星,或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各种可能...让人不禁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力。它用了几十亿年才进化到现在的高度,而灭绝却只是一瞬间。星系也一样:“一颗恒星可以燃烧几十亿年,而死亡却是一下子的事。”中观和宇观的事物竟如此异曲同工。
虽然该书只是在很浅的层面对相关科研成果的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不涉及精深难懂的专业知识,但涵盖面广,全书看完,不禁有一种无知感——已知的越多,则未知更多。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再到宇观,世界无穷无尽,它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自顾自地存在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穷无尽、无限未知的世界,但只能凭借着生命给予的、并不强大、甚至极其有限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感知和认识它,犹如叫夏虫想象冬天,犹如让三维世界的蜥蜴去理解无限维度的空间。书中一位学者也说:“物理学很可能没有一种终极理论--每一种解释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永无穷尽的一连串越来越基本的原理’。与之相对的可能性是,这种知识也许是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以思维之有涯追世界之无涯,困已~~。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0
这些天在看一本书——《万物简史》。拿起来厚厚的书,今天看完,他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那里去?"
这一千古命题做了精确的阐释。让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万幸,准确的说是无数个万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们。我们坐在电脑旁,敲打键盘表达独特的自我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谨慎的进化成就了现在相对高尚的我们。
否则也许现在的我们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潜水的两栖动物呢!也感谢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危险又赖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间!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等等,为了了解和探索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那么简短的一句话,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
在百年前,是经过了那么漫长而艰苦的实验、讨论、证实才找到相对的真理!甚至是牺牲了生命换来的。同时对于科学家们遗憾的是自己的科学结论往往都是在老年或过世之后才被肯定。
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让我在惊讶了解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让我感觉存在的不易、幸运与责任!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2)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0篇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
一本正经的说《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它使我感受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它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
《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灭顶之灾,但是却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她的光辉史不得不使我从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写道:“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是我们来到地球上,实在是十分的幸运——这里的我们“我们”,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这个宇宙中,获得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我们不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个存在的能力,甚至还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这样一种技巧,我们才刚刚开始懂得。”
《万物简史》让我重新认真的思索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题,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们”,“我们”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将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回顾四十多亿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坚持这条信念。”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2
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许多。全书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
它介绍了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横生的奇人趣事。对“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等人们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做了合理解释,让我体会到大千世界奥妙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由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亲笔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页的内容里,我最喜欢阅读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纪,有些人正在搞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东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听了这个故事,你再不会害怕死亡,因为如果某个物体死亡,原子就慢慢离开寄主,游荡四方,寻找其他原子结合,产生新物体。也就是说一条鱼、一张纸等都可能是你的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们大量存在,多得我们无法想象,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在一块方糖大小的空气中,就有4500亿个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满,再乘以4500亿!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无处不在!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寿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这数字真是巨大啊!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这本科学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与美式搞笑绝妙融合,贯穿全书,使我收获颇多。这真不愧是一本能获得最高荣誉的书!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3
作者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将各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发现和相关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讲述现代科学成果的由来。先是宇宙的成长历程(虽然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存在了多久,还会存在多久,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慢慢地,视线从宇宙收回到地球,讲述科学在地球上的发展,穿插着想着科学家们的工作——那些让探索真理的过程。科研是一段寻找之旅,最重要的,是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像书中说的:在“那个特别能吃苦的年代”,大家都“感染上了一种了解地球的强烈欲望”。
很多科学家一把年纪了还在工作着,并不断出成果,所以年龄不是问题;“聪不聪明”也不是问题,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比如一个连名字都不太记得住的“老头儿”埃文斯却“恰有记住星场的能力”;兴趣与爱好才是最好的生活向导,引你去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天赋能指引你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埃文斯用几百几千个夜晚耐心地、耐着寂寞地守望着自己的天空,守着自己的梦,看啊看啊,静静地享受探索的快乐。有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埃文斯一无所获。但他依然等待着,探索着,享受“那种神奇的味道”。
执着或许是获得一种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有时,也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方向错了,就更悲剧了。在辅满荆棘的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爱因斯坦被认为“浪费了他的后半生”;布格和孔达米纳花了将近10年时间,得出了一个他们不希望得出的结果,而且发现这个结果还不是他们第一个得出的。他们艰辛的测量工作,只是证明了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管怎样,那时的科学家们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文章接着渐渐引出了关于地球的历史.跟着书中描述,可以想象各种地球生命灭绝的可能情境:或来自宇宙外的小行星,或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各种可能...让人不禁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力。它用了几十亿年才进化到现在的高度,而灭绝却只是一瞬间。星系也一样:“一颗恒星可以燃烧几十亿年,而死亡却是一下子的事。”中观和宇观的事物竟如此异曲同工。
虽然该书只是在很浅的层面对相关科研成果的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不涉及精深难懂的专业知识,但涵盖面广,全书看完,不禁有一种无知感——已知的越多,则未知更多。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再到宇观,世界无穷无尽,它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自顾自地存在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穷无尽、无限未知的世界,但只能凭借着生命给予的、并不强大、甚至极其有限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感知和认识它,犹如叫夏虫想象冬天,犹如让三维世界的蜥蜴去理解无限维度的空间。书中一位学者也说:“物理学很可能没有一种终极理论--每一种解释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永无穷尽的一连串越来越基本的原理’。与之相对的可能性是,这种知识也许是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以思维之有涯追世界之无涯,困已~~。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4
《万物简史》,英国比尔。布莱森的一部科普书。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第一遍,我只读懂了三分之一,缘于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和对于英式幽默的思维方式不理解。好在还有时间多读几遍,等儿子到五年级时,再详细给他讲解。
有许多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答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冥王星为什么被开除出行星俱乐部?旅行者一号走到哪里,要去向哪里?月球为什么不会被地球吸引过来?地球上的陨石坑什么样?等等。边读书,边查资料,边给儿子讲解。这本书也是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科学课。
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旅行者一号的故事:旅行者1号(Voyager 1)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重815千克,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年7月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星及土星,是提供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现时,它是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目前处于太阳影响范围与星际介质之间。20**年9月12日,NASA确认,”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一系列相关资料证明了旅行者号已经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它将成为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且将需要4万年的时间才能抵达下一个行星系。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过去36年的时间里飞行了180亿千米的距离,使”旅行者1号“成为飞越距离最远的人类探测器。
韩寒在他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你们的偶像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万物简史》,也可以称得上科普读物的卫星,指引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比尔。布莱森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观世界,后有世界观。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5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易近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近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6
暑假老师推荐了一本《万物简史》,让我回味无穷。
这是本带插图彩绘的科普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化科学的发现,带领我们从微乎其微的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分子一直漫游到浩瀚无际的太阳系、宇宙;带领我们沿着时光隧道漫游,让我们知道“世界是怎么从无到有”。它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感觉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使我这个不喜欢看科普书的人也被它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所吸引。比如,门捷列夫“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的灵感,按点排成纵行,纸牌按花色排成横行”,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悟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真谛。比如,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居然有32个亿的密码。再比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等等。总之从DNA到恐龙,从冥王星到三叶虫,从臭氧到地震,从天气到海洋,无所不包、无所不谈。再配上可爱的彩色插图,让我轻松看完了并懂得了很多知识,感到世界是如此的惊奇和美妙。
朋友们,你也想知道吗?那就看这本《万物简史》吧,它会带你到科学中遨游的"。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7
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时间简史?霍金
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个美国小读者的评价如此之高,实在是让我心痒难搔。下了订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经验告诉我最快也要两天时间,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细阅读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
曾经反覆阅读霍金的《万物简史》,他睿智的思想,*易的语言,让人一看着迷,他所展现的世界,充满思考与未知,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爱,期待着有生之年,能通过虫洞做时间旅行,无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8
作者从宇宙大爆炸讲起,将各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发现和相关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讲述现代科学成果的由来。先是宇宙的成长历程(虽然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存在了多久,还会存在多久,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慢慢地,视线从宇宙收回到地球,讲述科学在地球上的发展,穿插着想着科学家们的工作——那些让探索真理的过程。科研是一段寻找之旅,最重要的,是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像书中说的:在“那个特别能吃苦的年代”,大家都“感染上了一种了解地球的强烈欲望”。
很多科学家一把年纪了还在工作着,并不断出成果,所以年龄不是问题;“聪不聪明”也不是问题,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比如一个连名字都不太记得住的“老头儿”埃文斯却“恰有记住星场的能力”;兴趣与爱好才是最好的生活向导,引你去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天赋能指引你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埃文斯用几百几千个夜晚耐心地、耐着寂寞地守望着自己的天空,守着自己的梦,看啊看啊,静静地享受探索的快乐。有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埃文斯一无所获。但他依然等待着,探索着,享受“那种神奇的味道”。
执着或许是获得一种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有时,也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方向错了,就更悲剧了。在辅满荆棘的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爱因斯坦被认为“浪费了他的后半生”;布格和孔达米纳花了将近10年时间,得出了一个他们不希望得出的结果,而且发现这个结果还不是他们第一个得出的。他们艰辛的测量工作,只是证明了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管怎样,那时的科学家们大多是默默无闻的工作者。
文章接着渐渐引出了关于地球的历史.跟着书中描述,可以想象各种地球生命灭绝的可能情境:或来自宇宙外的小行星,或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各种可能...让人不禁感到生命的脆弱无力。它用了几十亿年才进化到现在的高度,而灭绝却只是一瞬间。星系也一样:“一颗恒星可以燃烧几十亿年,而死亡却是一下子的事。”中观和宇观的事物竟如此异曲同工。
虽然该书只是在很浅的层面对相关科研成果的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不涉及精深难懂的专业知识,但涵盖面广,全书看完,不禁有一种无知感——已知的越多,则未知更多。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再到宇观,世界无穷无尽,它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自顾自地存在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穷无尽、无限未知的世界,但只能凭借着生命给予的、并不强大、甚至极其有限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感知和认识它,犹如叫夏虫想象冬天,犹如让三维世界的蜥蜴去理解无限维度的空间。书中一位学者也说:“物理学很可能没有一种终极理论--每一种解释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永无穷尽的一连串越来越基本的原理’。与之相对的可能性是,这种知识也许是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以思维之有涯追世界之无涯,困已~~。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9
距离上一次发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内,我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漫画集,一本科普书,还有一本社会学类正在读。今天要说的是这本叫《万物简史》的科普,不过我的思维有点乱,没什么信心写好——这是大背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得我非常兴奋,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这主要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与书无关。
提到《万物简史》,绝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是个什么史?所谓的万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人类探究万物的科学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学领域,诸如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都在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类是如何从无知变成有知,如何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生物意义上的自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会很荣幸地登上你的书单。
作为一部科普类书籍,目前分为了给大神看的高难度版本和给小白看的通俗入门版,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下个定义,它应该算作小白进阶版。所谓进阶不是因为它难懂,只是相对于浅显易懂的轻科普而言,这本书显得很有逻辑。谁都不知道作者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竟能将五花八门的科学史谈得如数家珍。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逻辑性很强,一旦书中出现了某个科学界人物,作者接下来一定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生*,顺便谈谈他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话里总是携带着一丝幽默感,好像一个诙谐的老头——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66岁了——在给你讲述科学界野史。
你能够读到一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笔再好一些,再会讲故事一些的话),也能够跟随作者的步伐开发一下脑洞,试着想象一下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内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总之,它可以成为你了解科学与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个科学界大神的话。
那么究竟所谓的“万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书分为了六个部分,通过这本书,你能够读到:人们了解宇宙史的过程、了解地球年龄的过程、发现古生物化石的过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等。
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与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甚至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学家,这些人物与人物构成了整个科学的发展史,也使这本书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你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你会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绪会从缥缈的宇宙渐渐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现代,你会发觉世界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顺便补充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论知识——它可以成为你很好的睡前读物。
那么话说回来,我在开篇说到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学,地球上各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DNA的发现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学,这几节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读起来有些疏离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悯人的人类一定要感慨一下,我们杀了那么多物种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运气”。和很多科学史作者一样,比尔·布莱森也反对一种“智人至上”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上帝委派来主宰世界的宠儿——的确啊,一个存活时间与漫长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统治了这个星球呢——于是在漫长的科学史结束之后,他说道:
“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0
正如标题所言,读了《万物简史》,对于死亡不再恐惧——至少我是这样。您一定以为我疯了,以至于口出狂言,要么你一定觉得我被这本书忽悠了,但恰恰相反,毫不夸张地告诉你,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他们也不像我这般籍籍无名。这就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它给人带来的,绝非只是科普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灵魂对生命对万物的思考与感悟,所以我打算说服你,好让你把它从图书馆借出来,和我一起也来感受万物的魅力。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了不得的杰作,“万物”一词可不是两个字十一画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多大的概念啊,难道区区一本书就能说得清道得明吗?所以能用这两个字作题目并阐述明了的,几乎不是人,世间没几个,比尔·布莱森算一个,我敬他是条汉子。
老头子今年66岁,是个美国人,是享誉全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毕业于著名的德雷克大学,曾供职于多家著名报社,游历天下。此人博学多才,写法尖刻,但当博学与尖刻与幽默混杂在一起时,文章就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这也是他被公认为“目前活在世上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的原因罢。
写成这样一本书,绝非想想就可以完成的,毕竟不是写小说,这可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啊!作者除了自己做了许多相关研究,更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去访问科学家,去收集数据.......因此史料非常丰富,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本书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诙谐幽默却也不失辩证思考,刚读的时候,确实是有难度的,读着读着就睡着了,很多概念理解起来很费劲,朋友劝我赶紧“丢”——这样的书读起来没意思。但书本身的魅力让我舍不得放弃,其中的道理与知识是很多其他书籍里没有的。于是我发扬了“蚂蚁啃骨头精神”,耐着性子把书一点点啃了。
这本书切入点非常小,小到从一粒质子开始。作者从质子写到宇宙,从宇宙写到地球,再从地球写到人类......虽然没有一字一句去琢磨和体会,但它让我Get到的点却非常多,这些点汇集到一起就成了我不再恐惧死亡的原因。
宇宙大得没有边际,别把自己当回事儿。在人类已经认知的范围内,宇宙已经大得没有朋友,可你有没有考虑过在我们所认识的宇宙之外,又有多少无限的空间与时间的集合体?迄今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相比较之下,人类简直渺小到看不见,甚至还没有尘土的重量。因此,我想说的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再牛再横你也成不了太阳,即使你成了太阳,但你相对宇宙来说,也不如一粒沙子!
如此一来,“死”能算作什么东西?根据分析,人死以后,变成了各种质子粒子原子夸克.......飘散在风里,成为高山碧水的一部分,成为世间万物的一部分。
没有人可以长久存在,从哪里来终究要到哪里去,这一点*古代阴阳学说已经研究透彻。因此,自然死亡真的不必要恐惧,这是万物规律,这是阴阳轮回。你只需设想一下,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假若你以上帝视角俯瞰一切,一个人的生与死其实就在一瞬之间,这只一个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过程,你不会为其难过与伤感,因为这一切都是客观的需要和存在。
当你意识到宇宙的和宇宙外的一切,并且清楚你的定位时,所有事情都会变得很轻松和简单。所以没什么事是过不去的,遇到困难挫折时,想想宇宙万物便豁然开朗——即便伤心欲绝地与前任了分手也不见得是坏事,你们在一起真的不幸福;即便精心的.i1766.com表准备的告白不成功也要努力感恩,没在一起也许是最对的选择;即便失去了所有,亦要感谢上帝,至少你活着就是个奇迹。
不惧怕死亡,不代表蔑视生命。书里阐述了很多生与死的问题,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渺小如此,但每一个人的存在是多么伟大的杰作啊。
你现在捋一捋,你要怎样才能来到世上,并存活着......倘若你把思绪拉到人类出现的几万年前,你一定不会想到你居然可以来世上走这么一遭,或悲凉或辉煌。即使种种幸运有了你的家族有了你的父母,可你还要和几亿个兄弟姐妹竞争,很幸运的是,你冲在了最前面——算一算,你来到世上的概率几乎为零。
所以,我们是何等幸运,才能在浩瀚的时空中存在,并与你的家人爱人相聚。因此我要说的是——热爱生命是你的职责,因为你的存在是一个奇迹。
永远别自傲,你没有丝毫资格。读了这本书,你会了解到,每一个自傲的人很可能是个傻子,一个聪明的人绝对是一个谦逊好学的人,因为比起浩瀚宇宙,你毛都不是。
你也许知道牛顿创了《原理》,并在学习中深受其“折(du)磨(hai)”,但你知道这个理论是哈雷与另一位科学家打赌而逼出来的吗?你也许知道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但你知道他对蚯蚓的研究程度甚至超过了进化论吗?也许你知道哈雷彗星,但你知道吗——哈雷的一生非同凡响,他当过船长、皇家天文学家、牛津大学几何教授、发明家........他唯一没干过的事情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
所说的一切我只想证明,我们太小,知道的东西少之又少,没有理由傲气,更没有理由撒泼,要为存在的每一刻祈祷和感恩。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干什么?要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只能在万物流转中让时间来作答,即使时间不知道,其实也无关紧要。关于此书,我所说的只是我的理解,你一定会有更高深的见解,知此书而不读此书,甚是可惜。
最后,我想把莎士比亚那首诗搬出来作为结尾分享:
在这一种抑郁的心境之下,仿佛负载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穹苍,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3)
——《万物简史》高中读书笔记3篇
《万物简史》高中读书笔记1
经过同学和小伙伴的推荐,这个寒假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科学书。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很精彩,而且读后有很多感悟。
书中讲述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而奇妙的时刻: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话题作了极为精当的描写,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叹: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的一些发明又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气污染、动物濒临灭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万物简史》高中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看完了《万物简史》,之后也写下来读后感。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世界和我脑袋里想象读完全不一样。水在我眼里是很弱小的,可书上写到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十万人的生命。还有近一万年内最猛烈读一次火山喷发——其规模是1980年美国海伦斯火山喷发的150倍,其能量相当与6万颗广岛原子弹!
我认为小冰河时代读冰一踩就会碎,我的想象和数上所说的可不一样了,书上说这是得各种各样读冰上活动成为可能——人们每年都要在泰晤土和上举办冰雪节,或者沿河兰读运河举办溜冰比赛!这也太夸张了吧!
在我的知识里一直以为只有火山下有岩浆,可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美国底部下有一大片岩浆,一个巨大的火山热点。它每隔六十万年左右,就会灾难性的喷发一次。最近一次这样喷发就在六十多万年以前。那个地点任在那里。如今,我们称其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我以前还听一个人说过那个火山是超级火山。如果这超级火山再次喷发,那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一种灾难啊!
自从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啊!
《万物简史》高中读书笔记3
《万物简史》这本由比尔布莱森花费3年时间完成的科普读物,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对宇宙哲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生命科学、地质学、人类学的很多基本常识都进行了清晰的解释。比如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世间万物是怎样演进的?等等。讲述了作者本身和许多科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事件,诚然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以一种简洁轻松又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一次科学普及,正如书中的副标题一样——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但这本书真真正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智慧而又幽默的语言,也不是我如何明白了之前晦涩难懂的科学名词,而是这本书中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一种伟大的科学精神。
在读美国人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之前,我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地发现和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是一大动力,当然这很大程度归功于那些不懈努力地优秀的科学家们。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的专利,对于世界和未来强烈的好奇心,恐怕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孩子都曾经历过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充满求知欲的年龄是多么地可爱,却又多么地一闪而过。
本书作者也并非理工科班出身,但正是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对宇宙、对地球的好奇和向往,在长大之后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科学的真相,而书中所提到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那些巨大财富的科学家们,大多也都是仅仅因为对科学的向往,对真理的渴求,他们有的衣食无忧、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性格怪癖,相同的是那种对科学义无反顾的执着。更有无数并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却仍为科学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的名字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科学家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等巨匠,也有很多我们不曾想到的故事。这许许多多的故事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他们每个人心中,我已经久违的探索之心。
曾几何时,我们忙忙碌碌于各种升学、考试、辅导、培训,当然在我们眼中这也都是学习,经历过各种考试的大小学生们锻炼了出色的逻辑思维和记忆力。我们也善于解答问题,对于试卷上的问题无论如何疑难,我们也都不在话下。但是,当初我们小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呢?那些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凭借着孩童纯真的本性提出的那些问题,我们现在解答了吗?我们现在还能够像小时候或者像那些科学家们一样,想着去探索些什么吗?知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简单地给出答案也不是追求科学真理。
合上万物简史,要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找回了那颗久违的探索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真正的科学精神,我们虽然不是科学家,更不是科学工作者吗,甚至不是一个很熟悉物理化学的理科生,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可以用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心不断地去认知那些我们还未曾明白的事情,不断地追求真理追寻真相。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探索精神,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更需要这种精神。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4)
——《万物简史》读后感10篇
《万物简史》读后感1
“人是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演化而来的吗?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一个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躯体怎么可能包含着30颗*爆炸的能量?”带着一连串疑问,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是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了灵感;达尔文为蚯蚓弹起了钢琴,是为了研究声音和震动对它们的影响;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使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神奇,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珍惜她的美好,并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
《万物简史》读后感2
你听过下面这个带着一点点可怕的小故事吗?
一次,一个叫小克劳奇的人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铅这种含有剧毒的矿物质。他发现铅添加到汽油里面不仅可以让汽车更省油,而且跑得更快。他大量生产,而生产的结果是钱倒是赚了不少,但生产加铅汽油的工人每年也会出现大批大批的死亡。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小道理:每一个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只看到一面是推断不出来它的另外一面。
你知道这个小故事是在哪里出现的吗?答案是在一本名叫《万物简史》的书里。这本书的作者比尔·布兰森,就像导游一样带着我游览科学的世界。
他带着我游览了浩大的宇宙。让我知道宇宙的大小无法衡量,因为它太大了;宇宙也非常古老,古老得让我们难以极难计算宇宙;宇宙还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千层蛋糕,最大的一层是宇宙,下面依次是许多银河系,许多太阳系和许多星球。
他带着我进入了生物世界。让我知道生命在大约40亿年前就出现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可能只是一个细小细胞,微微躁动一下,于是就有了生命。他说生物世界有三类:植物、动物和细菌。细菌非常小,数量却极多,一个普通枕头就可能有15万个细菌。
他带着我认识了很多科学家,有象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还有埃文斯、牧师霍尔丹等好多没有听说过的科学家。他们为探索地球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比如霍尔父子,为了探索海洋,连生命危险都不曾考虑。
看完这本书,这次科学之旅就结束了,我发现原来科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实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研究,总有新的发现。作者总是说人类是幸运的。是呀,宇宙很大,人很渺小,但在宇宙的太阳系中,目前只发现地球是最适合人类生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万物简史》读后感3
也许,万物是人类需要的第二要点了,人类需要食物、机械、服装、武器……都在于万物的原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中的道理,我想象尼尤的艰难与困扰,正像爱迪生说的那样,真不愧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汗水,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像袁隆*那样,他的一滴汗水就是一颗饭粒,想想他有多清苦吧!
彼得森是一名科学家,他曾经获得了不少称赞,享年75岁,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最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甚至占了点“最”。
《万物简史》就是这样,你可以模仿他,也可以继承它,因为它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聚集在这一点……《万物简史》在我的眼中,他实在是太完美了!可是,这其中成就的是什么,我也解释不了。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每个人喜欢看的书都有喜欢的原因,你的思想谁也不能一样。总之,书,是人生的真理,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我们啊!
书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物简史》也是书种类中的一种,它会让你想到大自然中的奇妙,只要你去发现,它们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因为书是个虚拟大自然。
《万物简史》读后感4
这些天在看一本书——《万物简史》。拿起来厚厚的书,今天看完,他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那里去"进行了解释。
这一千古命题做了精确的阐释。让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万幸,准确的说是无数个万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们。我们坐在电脑旁,敲打键盘表达独特的自我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谨慎的进化成就了现在相对高尚的我们。
否则也许现在的我们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潜水的两栖动物呢!也感谢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危险又赖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间!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等等,为了了解和探索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那么简短的一句话,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
在百年前,是经过了那么漫长而艰苦的实验、讨论、证实才找到相对的真理!甚至是牺牲了生命换来的。同时对于科学家们遗憾的是自己的科学结论往往都是在老年或过世之后才被肯定。
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让我在惊讶了解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让我感觉存在的不易、幸运与责任!
《万物简史》读后感5
暑假老师推荐了一本《万物简史》,让我回味无穷。
这是本带插图彩绘的科普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笔法,结合有关现代化科学的发现,带领我们从微乎其微的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分子一直漫游到浩瀚无际的太阳系、宇宙;带领我们沿着时光隧道漫游,让我们知道“世界是怎么从无到有”。
它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感觉到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种种伟大和神奇。使我这个不喜欢看科普书的人也被它的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所吸引。
比如,门捷列夫“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的灵感,按点排成纵行,纸牌按花色排成横行”,从这个故事中让我悟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真谛。比如,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居然有32个亿的密码。再比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等等。总之从DNA到恐龙,从冥王星到三叶虫,从臭氧到地震,从天气到海洋,无所不包、无所不谈。再配上可爱的彩色插图,让我轻松看完了并懂得了很多知识,感到世界是如此的惊奇和美妙。
朋友们,你也想知道吗?那就看这本《万物简史》吧,它会带你到科学中遨游的。
《万物简史》读后感6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
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
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读后感7
昨晚深夜,小涛很兴奋的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那就是比尔?布莱森著作的《万物简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欢,好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当作哲学书来读。就像霍金著名的《时间简史》,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
赶紧登陆当当网站,搜索到这本书,看到她的内容简介的时候,购买的欲望立即高涨,当当是这样推介《万物简史》的:“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个美国小读者的
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评价如此之高,实在是让我心痒难搔。下了订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经验告诉我最快也要两天时间,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细阅读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
曾经反覆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睿智的思想,*易的语言,让人一看着迷,他所展现的世界,充满思考与未知,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爱,期待着有生之年,能通过虫洞做时间旅行,无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后来又看他的《果壳中的宇宙》,里面有许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论,膜世界等等,充满了奇妙的幻彩,不过说实话,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虽然霍金已经尽量写的*易并图文并茂了。
《万物简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作者比尔是个著名的旅游家,相信他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万物简史》读后感8
“人是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演化而来的吗?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一个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躯体怎么可能包含着30颗*爆炸的能量?”带着一连串疑问,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是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了灵感;达尔文为蚯蚓弹起了钢琴,是为了研究声音和震动对它们的影响;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使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神奇,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珍惜她的美好,并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
《万物简史》读后感9
最近读了一本著名的科普书——《万物简史》,作者是美国的比尔·布莱森。
这本书讲述了宇宙的许多奥密,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点到无限大的宇宙;从无数的元素构成我们的太阳系;从无数岩石构成我们的地球;从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无比的神秘,无比的复杂,但这本书却从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来讲述这些事物,使它们成为有趣的知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地球的大小,讲述了很多的科学家不畏艰辛、不断的对地球进行研究,这是人类的好奇心理造成的。诺伍德为了测量地球1度经线的长度历时两年走了330多公里;布格和孔米纳花了10年的时间证明了地球赤道略鼓,两极稍扁;马斯基林为了测量山的重量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不断的计算;玛丽·安宁为了挖一块蛇劲龙化石花了10年时间。
多亏第一代原子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不畏高度危险的工作,现在的我们才越来越清楚,地球是古老的。
通过阅读,我懂得了地球的形成;懂得了地球的周长;懂得了地球的质量;懂得了地球的年龄;懂得了地球的结构,而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得来的!
生命!地球!宇宙!很多的知识都被作者用清晰的笔法汇集到此书。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了科学的有趣,我了解了宇宙,了解了,了解了生命,了解了万物!越了解生命,我越觉得生命的不易,越了解地球,我越觉得地球的珍贵,正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我才能懂得那么多的知识。
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靠着许多人努力奋斗来完成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发明创造更多更好的事物!
《万物简史》读后感10
四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万物简史》,它是由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撰写的。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十周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它分六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寥廓的空宇、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从这些章节中我不但知道了宇宙的形成,还知道了质子有多少。其实质子是原子极其微小的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当然也小不可言。质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得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你看质子是不是非常的小,小的都不能形容。
我还非常喜欢第六部分,“通向我们的路”之中的冰河时代。书中描写了1816年那个可怕的灾难的一年。仅仅是因为全球气温下降了不足1摄氏度,1816的爱尔兰的春天停止了她的脚步,夏天也不再温暖,饥荒及斑疹伤寒的流行致使65000人死亡。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那年被人们称为“19世纪冻死年”。霜冻一直持续到6月,种到地里的种子根本不会发芽。由于缺少饲料,牲畜大量死亡,或者被提前宰杀。科学家们从中了解到了,地球上大自然的恒温系统是如此的脆弱。我也知道了,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让地球更适合我们生存,不再发生象1816年那样的灾难。我想如果由于我们不爱护环境,而使地球变暖,打破了大自然的恒温的话,那么我们所遭受的灾害远远要超过1816年的那次。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喜欢探索科学奥秘的人,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5)
——万物简史读后感10篇
万物简史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而这本书的作者是被称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比尔·布莱森。
《万物简史》中所讲述的一切——宇宙的诞生、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发明发现(以及对这个星球造成的种种破坏)……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现在才发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蓝色的星球竟有如此多奥妙!……而人类掌管地球后,整个生物史上,自然灭绝的比例一直是*均每4年消失一个物种,这还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人类造成的灭绝比例可能高达那个数字的12倍。
在书的最后,布莱森说,“我们知道的是,我们只有一颗可以居住的星球,我们是这颗星球上唯一可以决定它的未来的物种。”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保护好我们的地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付诸实际的行动!
万物简史读后感2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还意犹未尽,沉浸在作者比尔·布莱森笔下一个个风趣幽默的科学故事中,他的笔法不仅清晰明了而且亲切,风趣。他写的一个个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爷爷和我唠家常一样。
这本书引言的第一段话就把我牢牢的吸引住了。“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第一章节写的是宇宙中分子、质子、原子的大小概念。这些概念在我原来都看过的科普书中我连翻都不想翻,只有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而在这本书中,一切的数字都与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做了对比。举个例子吧,质子小到什么程度?书中这样描述: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的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怎么样,有感觉了吧。
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六章,题目是生命本身,我之所以喜欢这一章,是因为我被这章所讲的一切内容震撼了,我们的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作者将其归纳成最主要的四大条件:
1、优越的位置。
2、合适的行星。
3、我们是个双字行星。
4、合适的时间。
这四条缺一不可,在这四条中,一个好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也是要求最高的,我们的地球离太阳刚刚好,不远也不近,再远一点或在近一点,温度就会变得极端,我们就不可能出现了。
现在想想,我们可以生活在这暖融融、蓝盈盈、水灵灵的地球家园中,享受着春天和煦的微风,夏日清凉的海水,秋天累累的硕果,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觉得这第十六章就像是一个半命题的作文题目,要让我填的话,我会写,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读完这章,不仅使我的知识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还使我认识到了生命的一个更深层的意义。
当然,这本厚厚,沉沉的书,绝不只有这么一点,吸引我的的还有那些科学家千奇百怪的故事: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了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中放风筝……还有那些伟大而奇妙的科学发现。
我觉得我们对这世界的万物了解的还只是皮毛,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万物简史读后感3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作为一个科学迷,必须精通各种科学奥秘,但这本书有些让我晕晕乎乎,有好多都是我看不懂的,我也没办法,只好囫囵吞枣,那些疯狂的科学家,为了荣誉而不择手段,甚至拿自己做实验,我也不敢相信牛顿也在内。毕竟这是全国著名的,特别是书背后的那些好评,让我有信心读下去,我想一生都看着这本书。买来时嫌它厚,没有图,但在看了它之后,我动心了,改变了主意,我要一辈子收藏。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放下手中厚重的书籍,却久久不能忘怀,是科学的神奇?还是对自身的探索?在这本被美国著名媒体*称为“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书中,作者以一种区别于普通科普图书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方式让我们折服。
万物简史读后感4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读后感5
《万物简史》以简短的文字、生动的图画描述了世间万物如何演变而来,并揭示了许多科学理论。
作者是一位美国人,他从小就喜欢科学读物。每当读了以后,总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本书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当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讲的科学理论,由于许多高深的专业术语,学生们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浅显的文字加以阐述,则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书中讲到的“万有引力”,虽然我很早便听说牛顿的这个著名理论,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读完了关于它的叙述,才彻底明白了它的含义。作者这样写道:也许你正在看电视,这时,你吸引着电视机,电视机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间万物都有引力,物体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时你感觉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缘故。
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也就懂了“万有引力”地道理。所以,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科学类书籍最好看、最有价值的一本书。阅读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奥秘。
万物简史读后感6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荆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毒品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这种表达方式语文老师可不怎么喜欢),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其实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它能告诉我关于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抛开所谓的科学体系的划分甚至抛开科学这个概念大一统的说事儿,它还讲了很多科学家的趣事儿,他更加激发了我热爱科学的热情,让我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作文
万物简史读后感7
我老爸是个书迷,书房里放了好多书,尤其是科学方面的书最多,而且老爸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讲给我听,在爸爸的熏陶下我也成了小书迷,看好多科学方面的书,不过我还是最爱图书馆里看到的那本《万物简史》。
星期天,我上完兴趣班之后,妈妈又带我去图书馆看书。我径直的走到科学类书架找我爱看的书籍,一本一本的看着,突然,我看到一本封面特别的书,我迫不及待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此书名为《万物简史》,当时我的心里揣测到,难道这本书说的是世间万物是怎么来的吗?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打开书的目录: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生命的本身……这些标题瞬间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小心脏“宝宝”也跟着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暗自庆幸,因为这就是我要找的书。
我静静地的坐下看起了《万物简史》,看着看着我不知不觉就沉浸于书中的知识海洋里,书中对宇宙哲学、古生物学、生命科学、人类学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我是个二年级学生,虽然书中有些知识我不能理解,但我也从中学到到了一些知识如:世界是怎么从无到有,又是怎么产生了我们人类,从冥王星到三叶虫,从臭氧到地震,从DNA到恐龙,从天气到海洋,无所不包,无所不谈,它就是包罗万象的一本好书。
《万物简史》中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活跃了我的思维,改变了我的性格,更让我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寻找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万物简史读后感8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万物简史读后感9
我今天分享的是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的巨著《万物简史》——一本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有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作者用漫谈的方式,通过讲述各种历史逸事把难懂的科学概念写的生动可读,把枯燥的东西讲得引人入深。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世间万物是怎样演进的?人类是怎样的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的?在这个宇宙中,生命是一个奇迹,它需要一连串永无休止的好运。从地球最深的海沟底部到最高的山顶,生命的全部生存范围只有28公里。作为人类,更是神奇!我们不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种存在并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我不禁感叹生命的可贵以及存在的美好!
生命如此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新闻上屡屡传来因为各种不顺而轻生的新闻,让人看了不免惋惜。他们不懂生命之可贵,不懂他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来到地球上,又怎样熬过无数次的危险,才让拥有智慧的自己出现在地球上。对于这些人,我多希望他们能看看路边石缝间的小草,看看苔原中的地衣,学习他们的坚韧,感受他们强烈的生存欲望,再看看生命进化的历程、人类血染的历史,就会明白生之为人的幸运!
生命是脆弱易逝的,需要我们努力捍卫。生命的家园,地球,美丽却危险: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潜藏着危机。战争、地震、火、瘟疫……太多灾难。今后,仍有无数生存难题需要面对——温室效应、宇宙射线、星际陨星、太阳耀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需要为“生命的存在”而努力,勇做生命的捍卫者!
生命短暂而灿烂,如果把整个地球的历史压缩成一天,那么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是上午四点,人类的出现要一直到午夜前1分17秒。按此推算,我们到现在的全部历史也就短短几十秒,但即使是如此短暂的存在,人类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优越的位置,成为了生命舞会中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明星。
看完《万物简史》,我感觉万分幸运,一切都那么恰好,在茫茫宇宙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长廊里,不早不晚地赶上了这场生命的盛会;我特别、特别地感恩生命给予我的所有,知足、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亲爱的同学们,请热爱你们的生命,珍惜、感恩你们所拥有的!
万物简史读后感10
著名的编辑学家叶至善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枯燥的讲述,没有枯燥的科学。的确,科学完全是可以很有趣的,这点尤其体现在《万物简史》这本书上。正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科学其实并不可怕”,科学的世界里是千奇百怪的。
厚厚一本《万物简史》很早就开了个头,一开始觉得作者罗嗦得很,不过坚持读下去,还是能享受到他的八卦和风趣。并且近来由于频受地震字眼的刺激,在心底里再次生起“确实有必要好好了解我们生长的这个地球和宇宙”的念头,要知道这本书可是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呢。
耐着性子读下去,有点渐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习惯了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十分容易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比尔布莱森的用心——倘若不是他对所要描述的对象十分了解,确实难以将科学的艰涩和深奥一化而为生动与幽默。领会到这一点,尽管仍然有些不太明白的词语,但还是不影响我越来越强烈的猎奇心,要知道在一部书里读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巨匠的逸闻趣事可不多见。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简直就是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一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缀满着闪亮无比的群星,也可以说正是群星的闪烁璀灿造就了美丽的科学星空。
里面八卦可真多啊,单说说最后一部分的开头就提到1815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大喷发,这次喷发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烟尘遍布大气层,造成阳光昏蒙,地球气温下降,以及方方面面未曾预料的影响。这次大喷发影响到次年的很多领域,在民生上造成瑞士的严重饥荒,法国的葡萄园欠收,爱尔兰的农作物受到伤害造成饥荒,英国*因这一年的食品短缺取消了所得税……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也因此改变,夏季的温度普遍有下降,造成所谓的“无夏之年”,*当时是清朝的道光年间,长江流域由于季风季节被扰乱而发生大洪水,爱尔兰的夏季下了142天的冷雨,像南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的情节,恶劣的潮湿天气导致几年后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爆发,匈牙利和意大利冬春季节分别下了棕色的雪和黄色的雪,倾盆大雨把孟加拉的霍乱传到了遥远的莫斯科,并最终造成在欧洲的流行。
这次火山喷发甚至造成了贸易争端,加拿大食品短缺导致两家食品公司的冲突,死亡24人。如果说这些负面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不是那么糟糕,那就是一些意外的连带结果,在德国,为节约喂马的饲料,贵族卡尔—德莱斯发明了draisine——自行车的前身,而《万物简史》里提到了文学艺术界的拜伦和特纳。1816年,后人猜想那时因火山喷发造成的昏暗景象给了拜伦灵感,他写了一首名为《黑暗》的诗:“耀眼的太阳熄灭了/而星星仍在空中/四处闲逛……”。顺便说一句拜伦的八卦,1815年1月,拜伦结婚,娶到了追求两年的对象,但事实证明他的妻子是个偏狭短浅之人,无法理解他的思想和追求,一年后他们分开,随即,拜伦被驱逐出英国。那首《黑暗》就是在这个动荡时期写的。
比尔·布莱森在文坛算是幽默派的作家,因此,它简洁的语言中流露出层层叠叠的风趣。比如,描写火箭的那一段:”火箭顾名思义就是火和箭的意思,你不会相信了吧?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我看到这段时,以为作者仅仅是在凑字数。接着往下读,却发现火箭真的是由火和箭组成的,火箭躯体的原形只是一支箭,像汉字一样,不知道演变了多少年,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使我不禁对这本书有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里有著名人的成长过程,万物的形成与起因,相当于把整个世界的缩写……这是一本以创造为主的书,我不禁想起了语文书中的一句话: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3篇(扩展6)
——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万物简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类的精神需要文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兴也需要科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理智。秉持着“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理念,比尔·布莱森为我们描绘出科学的壮丽史诗。
通俗易懂,是这本书语言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抛开理化生教科书上一板一眼的生涩的语言词句,作者以幽默和生动的比喻的形式,把苦涩难懂的科学化解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如“在一张标准的餐桌上铺一块黑桌布,然后撒上一把盐。我们把撒开的盐粒比做一个星系”。“至于乔治·米奇里留给我们的另一个祸害含氯氟烃,美国在1974年已经禁止使用,但它是个顽固不化的小魔鬼,以前排到大气的这种东西几乎肯定还在那里,等你我上了西天很久以后还会在吞食臭氧”诸如系类。在布莱森的笔下,科学似乎卸下了它不苟言笑,令人捉摸不透的面具。不禁让人产生“啊,原来研读科学也是一次能够放松身心的旅行”的感觉。
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到近在咫尺的生命,再到每一个为此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万物简史》为我们娓娓道来,许多现象似真似假,例如,曾经,没有时间和空间,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只是一个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点。为真理而痴迷的科学家们的近乎“怪异”行为,像达尔文为蚯蚓弹钢琴,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放风筝。
我想,一本好的科普著作一定是一本能够让读者在认真研读其时能够深刻理解并从中受益。如果一本科普著作通篇都是由苦涩的科学术语和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成,那么就等于给科学蒙上了一层深藏不露,高贵冷艳的面纱,让人觉得可遇而不可求。《万物简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能够把科学的道理准确的阐述出来,更在于它能够化难为易,切合大多数读者的知识维度,使读者能够通过思考与科学拉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你可以在书桌前仔细地勾画研读《万物简史》,也可以在午后的咖啡馆或睡前的床上翻看浏览。与它邂逅,绝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