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菁选3篇

时间:2023-03-29 12:00:07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2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二、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3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推荐访问:知识点 必修 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00字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2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归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