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井冈,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小醉拳 (1994) . 导演,报仇 (1993) . 副导演,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井冈山会师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读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井冈山会师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读4篇
第1篇: 井冈山会师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读
井冈山的诗
谨以八十首《井冈山的诗》
敬 献 给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
谨以八十首《井冈山的诗》
敬 献 给
作者创作简历
肖韶光,1947年生,江西吉安人,中共党员。曾先后在福州、北京军区某部文艺宣传队任创作员,1970年回地方工作,先后在吉安县任商业局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政工股副股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资料组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副**,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吉安市青原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函授毕业,江西作家协会会员。
1968年在《解放军报》开始发表军旅诗歌,近10年连续在《人民日报》“大地”、“作品”副刊发表井冈红土地系列诗作13首,其中《六渡坳》获该报纪念党诞生75周年、长征胜利60周年征文三等奖;《小镇大弓与老人》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之歌》诗词征文活动二等奖,并应邀参加人民大会堂颁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还在其他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近百篇(首),《货郎队》入选《江西三十年新诗选》;散文《春浓翠竹岭》入选江西人民出版社《井冈礼赞》散文集;《丹桂树下的小屋》入选《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作品精粹集《无声瀑记》;报告文学《黄泥小屋》在《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发表,并获“赣人风采”征文二等奖。
目 录
井冈山的诗…………………………………………1
红枫·伞……………………………………………4
龙江书院……………………………………………8
八角楼………………………………………………10
绿林老庚……………………………………………13
雷打石………………………………………………16
红军包袱布…………………………………………18
龙源口大捷…………………………………………19
竹钉阵………………………………………………21
黄洋界………………………………………………22
种子与土地…………………………………………24
一根灯芯……………………………………………27
朱德的扁担…………………………………………29
常青树………………………………………………32
军械所旧址…………………………………………34
五指峰………………………………………………36
读书石………………………………………………38
井冈红旗……………………………………………40
马镫…………………………………………………41
莲花一枝枪…………………………………………42
黄洋界红军堑壕……………………………………44
朱砂冲哨口…………………………………………45
双马石………………………………………………46
血色纹身……………………………………………48
拴马石………………………………………………50
桃寮“结义”………………………………………51
从一担水桶所想到…………………………………52
攻城木梯……………………………………………53
菜金…………………………………………………54
步云山练兵场………………………………………56
“朱毛”棋诀………………………………………57
象山庵………………………………………………59
火煨辣椒……………………………………………61
南瓜与红米…………………………………………63
井冈杜鹃……………………………………………66
摇篮竹………………………………………………68
槲树…………………………………………………70
井冈兰………………………………………………72
大井老墙……………………………………………74
老区标语……………………………………………76
药碾…………………………………………………79
牺牲带………………………………………………81
贺子珍………………………………………………82
网……………………………………………………85
茶壶…………………………………………………88
铜火炉………………………………………………89
收获…………………………………………………91
绑腿…………………………………………………92
谒小井红军烈士墓…………………………………94
山魂…………………………………………………96
井冈山的井…………………………………………98
写在毛泽东旧居……………………………………100
九打吉安……………………………………………102
夹层木桶……………………………………………104
六渡坳………………………………………………106
半面“奋斗”红旗…………………………………109
苏区灯笼……………………………………………111
小镇大弓与老人……………………………………113
红军游击洞遗址……………………………………116
守望…………………………………………………118
井冈山的雪…………………………………………120
草鞋·斗笠……………………………………………123
中国命运的交响……………………………………125
井冈碑林……………………………………………128
朱毛彭黄……………………………………………129
“老邓”老区行……………………………………132
债券…………………………………………………134
夜市小景……………………………………………136
井冈山大桥…………………………………………137
中国农民的节日……………………………………138
重读《清贫》………………………………………142
茨坪…………………………………………………143
“山学”……………………………………………145
苏区歌手……………………………………………148
识途老马……………………………………………149
井冈守墓人…………………………………………151
茨坪挹翠湖…………………………………………153
为了大山的守护……………………………………155
山伢仔………………………………………………158
圣火传………………………………………………159
君将井冈作诗魂
——肖韶光《井冈山的诗》序
生长于井冈山下的诗人肖韶光有一种井冈山情结。
他的井冈山诗,是这种情结诗化的产物,是酿造很久的浓浓情感的外溢与喷发。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诗很旧了,我和一切有识者将会很兴奋地说:这样的诗很新。这“新”的前提与本质就是恒久;正如太阳是我们公认的恒星,而每天自东方升起来的太阳都是新的。
他的井冈山诗,绝不是陈年旧账的编录,更不是僵化了模式的翻版。他一开始就是以当代新的视角新的情感元素来观照来理解屹立了很久,尤其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后震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那座山:“巍巍井冈已诗化成‘天下第一山’”。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山是众所公认的;而它的诗化过程,我认为韶光同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井冈山不仅是革命的圣地和当之无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也是一首凝定的史诗,是镌刻着无数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的诗的丰碑。在这一构建过程中,肖韶光为之付出了可贵的心血。
他的感情很纯,是经过淘滤了的,没有杂质。写诗,当然要有激情;然而,他写井冈山诗,激情更表现为内在、沉实的那种,不是浮薄的呼喊,当然也不故作高深。他更多的是将激情化作厚重的意象,读起来觉得沉甸甸的,但又提炼得很精粹。如“气流没有界/飞鸟没有界/云雾风雨没有界/唯以‘红色割据’为界”(《黄洋界》)。以动态衬托静态,扣紧一个“界”字,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而且别有新意。另如:“五指峰岿然屹立/像东方巨人高矗的铁拳/向世界庄严宣告/五指峰不贬值/中国不贬值”(《五指峰》)。井冈山五指峰,是人民币上的庄严图案,其本身就意味深长,而以此形象入诗,又进入了诗化的境界,一个“不贬值”,可谓一语千钧,突然加重了主题的分量。
韶光诗的意象组合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他的匠心独运,就是长于将抽象化为具象,变固态为灵动,这方面的例证可谓比比皆是:“红枫似火形如伞/伞下 毛泽东用独特的方式/清点脊梁与灵魂/整编理想与信念/将镰刀与斧头/组成一个图案/连同阶级的命运/高高举过头顶/于是 一支新型的军队/开始整齐地呼吸” (《红枫·伞》)。作者善用动词以提挈诗句,便使全句皆活;而尾句的“呼吸”一词也很传神,因“呼吸”乃生命之运动也,喻三湾改编对于党对军队的领导和建军路线之极端重要性。而“他的一生在书中度过/最终他也被历史/定型成一部旷古巨著”(《读书石》)。在这里,人与书,历史与人,交错注释,而归根结蒂还是升华了人的价值。
与上述相联系的,就是所谓通感的运用。韶光同志对此显然有着深切的理解,因而驾驭得便相当娴熟。通感,作为诗歌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其实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就不难寻到它的形迹;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诗坛上应当说还是在新时期伊始。韶光对此悟性颇敏,并在他的井冈山诗中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利器。然而,他也用之有当,贴切而巧妙,看来他深知此理:不可滥用,过滥则适得其反。这里仅举一、二例,即可见其佳处:“当农事与炊烟安然入睡/惟有枪的准星亮着眼睛”(《莲花一枝枪》)。“铁钳张力犹在/铁屑凝出一种/历史的陈香”(《军械处旧址》)。
谁都清楚,写山样的静物,写历史的陈迹,是很难写活,使其栩栩如生。而韶光同志的“奥秘”之一还在于,往往能将其灵性化和人格化。如《攻城木梯》这首诗即通篇具有人的灵性:“当一个民族需要制高点/你毅然决然走出农家应征/挺身担当脊梁臂膀/把革命高高抬举过头顶”。不言而喻,诗人为了使一座山盎然着生气,为了不致重复与过于单调,是如此颇费匠心“打造”自己的诗的世界。
在当前诗歌园地漫长着丛丛芜芜的莫名其妙的私人呓语,以及铺天盖地的散乱化、“多元化”的诗境中,韶光同志能够义无反顾地张井冈之旗,讴井冈之歌,并以自已的艺术构思,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锲而不舍地创作着,除了以上所言的可贵之外,“不容易”更是我深深体悟得到的。但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这又是他和我们许多人值得欣慰的。
我理解不少人可能认为他的诗是朴实的,从真诚不造作这方面说无疑是对的。但朴实并不等于简单,更不是简单化。必须明确地指明:他的井冈山诗与“**”前(更不必说是“**”中)某些“革命政治诗”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他的诗是真正的“诗”,不是概念化的传声筒,也不是简单化的一味称颂。他对于井冈山,对于那里的一切美好事物,是通过对历史本质的揭示,通过对中国命运的深切理解,比较深刻地而不是浮浅地、诗化地而不是简单化地加以描述、浸染与审美定位。正因如此,我和许多人才看重了他的井冈山诗的价值。
当然,也没有必要脱离实际地溢美。无可否认,肖韶光的这部诗集中,有些首写得还比较平些,缺乏应有的闪光点;有的诗比较现成、比较概念的书面词语还多了些。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这类词语不是说完全不能用,如在特定语境中适当用之不惟不可,还许成为神来之语;但如属罗列,缺乏诗境烘托,便可能变得板滞乏神。不过,我们也不能苛求任何一位诗人整部诗集中篇篇闪光,句句称绝,不平衡处是势所难免的,提出此点旨在提请作者注意:尽量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断磨砺,再上台阶。
石英
丙戌盛夏于京
写在前面
井冈山斗争的艰难岁月,“为一个挨打的民族/酿造阳刚之气”的红米,耐几代人回味与寻味。
《井冈山的诗》是我以井冈山最有特色的红“米”,用心血熬成的“红米粥”。
熬粥是需要耐性与悟性的……
粥,易咀嚼、好消化,清淡、味纯、养人。雅俗共“尝”,老少皆宜,令人神清气正。
当我凝思这个“粥”字的造形时,竟然发现,那正是我“弓”着身子采集红“米”熬成粥,又“弓”身捧给读者,并恭候品评。
我祈盼着!
第2篇: 井冈山会师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读
井冈山
我爱井冈山,因为她庄严肃穆。我爱井冈山,因为她令人留恋。我爱井冈山,更因为她是红色摇篮,是革命圣地。
游毛**故居
第一天下午,爸爸带我来到了伟大的领袖——毛**的故居。
当我踏进毛**故居,我发现**是那么的朴素。在**的简介上,我知道了毛**在写东西时,本可以用3根灯芯,但**为了节省,只用1根灯芯。由此可看出,那时的红军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可没有他们的苦,怎么有我们的甜呢?
游烈士陵园
第二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井冈山烈士陵园。
我一进庄严的烈士陵园,两旁青翠的松柏应着台阶,一直通向大厅。我心中犹然生出对烈士们的感谢之情。我给烈士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随后,我来到了烈士陵园的最高处,一眼望去,美丽的井冈山,放着明亮的光芒,那是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在发光,那是中国人的自豪在发光!
游博物馆
雄伟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怎能不看那!这不,我和爸爸又来到了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红军们用过了迫击炮、手枪,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仿战争场景,数不胜数,让我看的眼花缭乱。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投影毛**讲话。工作人员利用投影技术,将毛**讲话的场景展示的活灵活现,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毛**那时。
啊!博物馆真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地方呀!
游景点
井冈山的龙潭是个瀑布的天堂。为了一览“龙潭风光”,我们来到了龙潭。
龙潭景区的瀑布接二连三,很多很多。有:青龙瀑、飞虹瀑、水帘洞、仙女瀑……这么多的景点你知道我最青眯那个景点吗?那就是红军洞,要知道,当年红军们在这里住过呢!红军洞好黑好黑,我来到了洞口边,马上又飞奔到爸爸身边,心扑通扑通的跳。到现在,我还心有余悸。
瞧!我来到了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那是红军战士们养伤的地方,我照了一张像留恋,我一定会永远珍藏这张照片的。
回家
到了与井冈山告别的日子。
当汽车慢慢的驶离井冈山,我恋恋不舍的向井冈山看了一眼,我看到了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照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挹翠湖清澈的湖水泛起了点点亮光……
桐城市同安小学502班五年级:陈鑫
第3篇: 井冈山会师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读
谈节约——读《井冈山》有感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崇高的、伟大的,然而文章《井冈山》中这样有一段话深深地感动了我,它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勤俭节约的高尚美德。
毛泽东在漆黑的夜里只点了一盏灯,用一根灯芯在写作。这时有位同志走过来,见光线太暗了,想帮他多点一根,而毛泽东同志却说:“井冈山现在还被困,食油缺乏,我们要节约,我不能多用一根灯芯。”多么朴素的一句话啊,它深深地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感触万千。这就是一代伟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真实写照啊!
要知道,现在国家富裕了,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可现新一代的青少年当中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句话提得越来越少了。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可是,还有一些“幸运儿”,他们家有彩电、冰箱、高级家具等,可以随意地从父母口袋中抓出钱来挥霍,甚至一味地赶时髦,盲目地购置了许多无用的东西,他们整天游魂晃晃荡荡,无心求知,只知消费,挥金如土,他们这种无节制的高浪费是害人害已啊!他们铺张浪费为人们所不齿。还有的学生在学校、在家里里都随处可见他们浪费粮食很严重。事实教育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是什么时候也不能丢的。他们这种做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谁知盘是餐,粒粒皆辛苦。”你们只会脱口而出,可是你们在浪费时,你们就想不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呢?我们的国家虽然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一天胜似一天,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国家的经济和世界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国家还有部分贫困的山区人民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穷困的孩子不能上学。作为我们新一代应当把这些衣物、零钱存起来捐给他们。我们应当站起来坚决反对对那些挥霍奢侈、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高消费做法。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即使国家再富裕,我们也应保持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如果大家只知道浪费,不知道节俭,我们就会成为社会的罪人,成为一个无益于社会的人。相反,如果我们人人能履行节约,勤俭持家,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快地富裕起来了,实现东方巨龙的梦想。
俗话说得好:“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每喝滴水,当思饮水之源。”观看了这部电影,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可无。我们应像毛泽东那样勤俭节约,时时不忘勤俭持家,此乃立国之本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光大!
第4篇: 井冈山会师怎么读这首诗怎么读
[井冈山会师时间]井冈山会师,除了朱毛红军,还有哪些同样伟大的军队
在我军的军史上,“井冈山会师”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今天的人提起井冈山会师,都知道是毛泽东和朱德两支部队的会师,甚至以“朱毛”并称。其实,井冈山会师除了毛泽东和朱德的部队,还包括另外一支部队,这支部队的领导人也同样震天动地。
在说这支部队之前,咱还是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毛泽东和朱德的会师吧。
早在1927年10月,毛泽东就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几乎在同一时期,朱德也整编了南昌起义后的一部分部队。其实,在南昌起义中,朱德的地位还不算高,在叶挺、贺龙、刘伯承之下,但朱老总为什么伟大,被誉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人,是因为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只有朱老总站了出来,把散落各地的部队重新整合了起来,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陈毅后来敬佩地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就是总司令的伟大!”
请注意,在朱老总的部队中,有两个年轻人,后来成为搅动天地的顶级战神。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姓林,一个姓粟。
1928年3月,在国民党军的大军围堵之下,朱德做出了上井冈山的决定。几乎同时,毛泽东也派人去跟朱德联系,邀请他们上山汇合。
4月28日,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开启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历程。朱老总还赋诗曰:“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
两支部队会师后,被整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共6000多人,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王尔琢为参谋长,陈毅为政治部主任。
好了,朱毛会师介绍完了,再来说说井冈山会师的第三支部队。
就在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有一位国民党军团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人,名叫彭德怀。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与滕代远、黄公略发起了平江起义,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全军共2500余人。
不过,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彭德怀为了保留革命火种,留下三个纵队继续打游击,自己率领两个纵队800多人,准备去井冈山跟红四军汇合。
其实早在平江起义之前,彭德怀就知道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的根据地,并对之非常推崇,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惟有润之工农军,
跃上井冈旗帜新。
我敬润之为榜样,
或依湖泊或山区。
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的800多人,胜利登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毛、朱、彭三大伟人近半个世纪的合作(注:彭德怀1974年11月29日去世)。
会师后,彭德怀任红四军副军长,成为朱老总的副手;滕代远担任副党代表,也成为毛泽东的副手。
从此,井冈山成为第一个革命圣地,共走出了5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3位大将:栗裕、黄克诚、谭政,还有15位上将、21位中将、12位少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欢迎彭德怀的大会上,毛**对将士们说了这样一段话:
“工农兵兄弟三个,工人是大哥,农民是二哥,兵士是三哥。工农兵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地主、资本家是少数,掌权的军阀也是少数。多数人打少数人,谁能打得赢啊?当然是多数人打得赢!三个人打一个人,谁能打得赢啊?当然是三个人打得赢!所以工农兵联合起来,就能打遍天下!”
这就是毛**独特的能力,非常擅于将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听得懂,从而心服口服。
现在的人都在说“二八定律”,指社会财富的80%都集中在20%的人手里,剩下的20%才由80%的老百姓分享,所以每个人都在幻想自己成为那20%的人。不知道听了毛**的这番话,我们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