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是由赵明执导,张瑞芳、项堃、舒适、柏李等主演的电影,于1954年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解放初期,上海少数的不法资本家投机倒把,捣乱市场,大明纱厂工人停工,纺织工会副**陈英亲自来到厂里,帮助工人们解决困难的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3篇
第一篇: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
投资银行在国企改革中的战略地位
赵炳贤
中国通过十八年的改革,其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的经济进展差不多上仍是速度效益
型,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高通涨、大波动的明显特征。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要紧依靠增加投入转向提高经济效益。这
一思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明确提出,但总体效果不明显。其缘故是复杂的、多方面
的,最要紧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中国的改革通过十余年的渐进历程,现已触
及到问题的关键,即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各国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的实践表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处理好三个层次的基
本问题。在宏观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从打算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除了借鉴西方的经验,
强调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意义,还要强调建立两个差不多机
制,即有限责任制度和兼并破产机制,这对在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特不重要的意
义;在微观上,企业必须重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企业既要善于有效治理内部资源,又
要善于吸纳整合外部资源,从而企业进展必须运用两种战略,即企业内部治理型战略和
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而要有效运用这两种战略,必须建设两支队伍,即真正的企业家
队伍和中国的投资银行家队伍。每个层次的两个方面是一组对立的统一体,而这三个层
次的问题又相互依存。能够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涉及的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
只是企业本身的制度与治理问题。因此,进展投资银行业对中国企业改造与重组、乃至
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构造两个机制:投资银行业的宏观职能
一个社会的经济进展需要两项差不多机能:一是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投入经济建设;
二是在经济系统中高效率地使用所支配的资源。
本世纪中,人们在几乎半个世界的范围内实验了打算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用行政
手段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强度动员,却因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而失败了,从而导致了大范
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中国通过十八年的改革,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上述两项
差不多机能尚未真正形成。
1996年末,全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高达 38520.8亿元,银行承受着巨大的利息压力。
3 ,000 ~5 ,000 亿元的游资找不到合理的投资机会,而大量投资机会又找不到
资金。
这表明我们缺乏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的机能。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效率低下,那些无效率的企业成了吞噬资金的“黑洞”,据
报导,94年逾期、呆滞、坏帐贷款9 ,000 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0% ,占1991年至1994
年贷款增量16,800 亿元的54%.外延进展模式已走到了极限,迫使决策层提出“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的方针。这表明我们利用资源的效率低下。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处在从打算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专门历史时期,除了借鉴西方的经
验,强调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意义,还要强调建立两个基
本机制,即有限责任制度和兼并破产机制,这对在中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专门意义。
有限责任制度的关键在于“有限责任”,投资者在其投资额的限度之内承担企业的
风险。真正实行了有限责任制度的企业在市场中是有独立利益的竞争主体,有生死存亡
的危机;而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则没有如此的危机,企业破产了,并不意味着其所
有者也要破产,不意味着企业所有者生命的结束,不管那个所有者是自然人、法人依旧
政府,他对企业经营风险不负连带破产责任。这种制度限制和分散了投资者的风险,为
更多的人制造了参与投资的制度环境和安全保障。同时它实现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分工
:投资者承担有限的投资风险,取得相应的投资收益;经营者承担经营风险,取得相应
的工作酬劳。值得注意的是,经营者用以承担风险的是其作为经营者的资格,一旦经营
失败,将专门难得到其它企业的聘用,他将再不能以经营者的身份在社会上生存。历史经
验表明,这是一种动员社会资源的有效制度。没有这种制度,发达国家中的“人民资本
主义”是不可想象的。
兼并破产机制分为兼并和破产两种实施方式,兼并即通过企业产权有偿转让,优势
企业购买资产或股票,接管劣势企业,使之失去所有权和经营权,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破产即对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依照债务人或债权人的申请,通过
法院将其财产强制拍卖,变价归还债权人,即通过债务关系的处理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兼并破产机制的直接作用在于激励与鞭策经营者尽最大的努力高效率地使用所支配
的资源。它把企业推向了市场,经营有方的企业可通过兼并迅速扩大其可支配资源,而
经营不善的企业随时可能破产,随时可能成为“狙击手”的目标。一旦企业被兼并或破
产拍卖,所有者将损失他的全部或部分投资,经营者则将失去他的地位。这种机制使企
业象非洲的羚羊一样时刻处于狮子的威胁之下。狮子通过淘汰病弱的羚羊迫使每一头活
着的羚羊舍命奔驰,从而推动了整个羊群的进化。兼并破产机制则迫使经营者带领整个
企业发挥其全部潜能,舍命提高效率,从而在淘汰劣势企业的同时改善企业群体的素养。
能够讲,市场经济进展到今天,还没有任何方法比兼并破产机制对企业压力更大,
更有驱动力,更能把企业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活力。这应该是我们
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自身寻求长远进展的必定选择。
与此同时,兼并破产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法实现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重组,促进企
业存量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流淌,为市场经济进展提供了生产要素重组的途径,有利于
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本结构优化。它将资源从衰退的行业转向新兴的行业;从缺乏进展余
地的地区转向有进展空间的地区;从无能怠惰的经营者手中转向精明勤奋的经营者手中,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从总体上看,有限责任制度和兼并破产机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有限责任制度
通过爱护投资者来动员社会资源,没有有限责任制度,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就没有隔离
第二篇: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1总体概述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1]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当前问题与改革方向而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未来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精细化分类改革”,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应该进入“分类改革与监管”的新时期。
企业运行的逻辑是使命决定战略。
必须给国有企业具体明确的使命定位,对国有企业进行具体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承担国有经济的不同的功能定位。基于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明确将国有企业分为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业性企业三类。
一是公共政策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企业,具体行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服务业、社会福利保障业、基础技术服务业等。这类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承担公益目标。
第二类是特定功能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这类企业所处领域相对宽泛,具体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石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而且这类领域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战略变化可以变化,这类企业既需要充当国家政策手段,又需要追求盈利,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发挥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类是一般商业性企业。这类企业是除了上述两类企业以外所有的现有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与一般商业企业一样其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
3现阶段国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被定位为弥补市场缺陷、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经济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这种整体定位,是十分科学的,既满足了市场经济共性要求,又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要求。
但是,上述整体功能定位会造成具体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盈利性使命”与“公共政策性使命”的诉求冲突。一方面,国有企业要通过追求盈利性来保证自己的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实现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弥补市场缺陷,服务公共目标,这可能会要求牺牲盈利。
这会使得国有企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界——不赚钱则无法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壮大国有经济的目标,赚了钱又被指责损害了市场公平和效率。
企业运行的逻辑是使命决定战略。实际上,正是由于国有企业使命存在矛盾,才引起了这些年国有企业行为出现偏差,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中过量的国有资本不断制造新的过剩产能,形成对非公资本的挤出;另一方面,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改善民生、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有资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国有企业改革重要意义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要依靠和发挥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敏锐地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发展空间,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新优势。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要同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在“自然发育”的国家,市场的扩展显示了从商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轨迹。
与“自然发育”不同的是,这些工厂不是在市场扩张的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计划安排。
所以,它们是“工厂”而不是“企业”。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如何实现这些工厂的市场化“转型”,“转型”中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问题。
5近年来国企改革的成就
1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4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5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多数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规范,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加快,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改革给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国企仍大面积陷入困境。但今天,我国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公司、大集团,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明显,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邦集团研究中心非常认同,国企改革的成就突出表现为,1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国防、能源、通信、冶金、机械等行业,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所有的基础电信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50%多,生产了全国超过60%的高附加值钢材、70%的水电设备、75%的火电设备。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为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提供了条件,也大大提高了其辐射、带动能力。这些年来,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力度加大。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实施了股份制改制,央企60%以上的营业收入、80%以上的净利润集中在上市公司,40多家央企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的方式,国有企业广泛吸纳非国有的社会资本,扩大了国有经济的辐射范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对公共财政的贡献更为直接。尽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下降,但始终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2007年起,国有企业开始向国家上缴红利,上缴比例稳步上调,目前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约3000亿元。2012年,117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3万亿元,上缴税金1.9万亿元。国有股权划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使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国资委统计,到2011年底,已有2119亿元的国有股权转让收益划归社保基金。中央企业还划转到全国社保基金83.94亿股,为社保基金提供长期收益。
更重要的是,3国有企业成为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依托。2008年底到2009年中,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国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保供电、保供气、保供油、保基础设施、保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稳定、保就业,不计得失,展示了关键时期的社会担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奔赴抗灾一线,抢修电网、通讯、交通设施,以最快速度打通“生命通道”。
6经验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开拓创新,也需要从过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汲取好经验、好做法。一个经验是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次次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积极探索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开始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采取扩权让利、承包经营、逐步放开市场与价格等多种方式,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竞争,使国有企业看到差距,激发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五大提出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经济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战略转变,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经过改革脱困、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积极探索,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呈现出较强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还有一个经验是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也不例外。回首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途径的过程。30多年间,国有企业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与经营者,并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呈现出较强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主经营,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化改革中,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是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其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
7三大热点问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报告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主题作了深入阐述,受到了中央企业系统的十八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国企工资偏高问题。国企收入高不高,要客观地看。社会上关注的是少数大型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其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收入偏高。这应该是政府监管的重要方面,要对高收入适当进行调整。事实上,并非所有国企收入都高,比如燃气、自来水、地铁等领域的国企,工资并不高。
2国企对比民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由国企占主导,而一般竞争性行业,民企应唱主角。国企和民企之间,不存在谁打压谁的问题。国家对民企的支持是一贯的。国企压制民企的发展,这种情况不是主流。
很多企业以央企为核,把规模做大。这个核又通过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的进入,把企业进一步社会化。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国在进、民也进”。民间资本进入国企,国有资本得到稀释,通过上市、资本投入等,大家一起分享财富、分享成就、分享发展。
3国企社会责任作为国企,拥有一般民企所不具备的资源、能力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法理上讲,央企作为全民所有企业,其利润应为全民所有。从道理上讲,国家这几年做大做强央企,目的是希望他们做强后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方面,国企贡献巨大。
8发改委四方面展开改革攻坚 国有企业改革将破题
一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包括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
二是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逐步实现以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为基础,重点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重点是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研究将部分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三是进一步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将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四是进一步理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化社会领域改革。这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
第三篇: 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方向作者:徐攀攀
作者机构: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来源:致富时代(下半月)ISSN:1004-0447年:2010卷:000期:001页码:85页数:1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海外资本市场;国企和民企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分红
摘要:该文从评述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开始,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国有企业自身的认识.结合西方企业优点和中国国有企业的长处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探索性的提出一整套的国有企业的未来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