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惊蛰节气习俗,菁选3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3-21 14: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惊蛰节气习俗1  惊蛰日吃梨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惊蛰节气习俗,菁选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惊蛰节气习俗,菁选3篇(精选文档)

惊蛰节气习俗1

  惊蛰日吃梨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节气习俗2

  一、惊蛰节气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二、惊蛰节气传统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风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惊蛰后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炒豆

  在一些地方,有惊蛰日农民吃炒豆的习俗,人们将黄豆浸泡在盐水里一段时间,然后在锅里炒出噼啪之声,意思是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所发蹦跳声音。

  惊蛰吃龙须面

  在部分农村,惊蛰日吃龙须面,烙的饼子上要有龙鳞的图案,包的饺子上要有龙牙,用龙在人间的寓意期盼吉祥*安。

  惊蛰祭雷神

  农村老辈人说,惊蛰是雷神节日,有俗语云,天上雷公,人间舅公,说的是雷公地位的重要性,惊蛰祭雷神,以盼雷神唤醒万物,春满人间。

  惊蛰打小人

  农村里,在惊蛰这天会用清香,艾叶烟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家中虫害和霉味,妇人将准备好的衣纸小人拿到路边用鞋子拍打,用剪刀剪断小人舌头手脚并点燃,以示把小人赶走,不受小人纠缠。

  惊蛰戴龙尾帽

  在有些地方农村,惊蛰这天,用线串起彩色布条和秸秆连接成条形状,戴在小孩的帽子上,以示龙体在此祛邪避灾。

  惊蛰咒雀

  在农村里惊蛰这天清晨,乡村孩子要拿上脸盆在田埂上敲打,唱咒雀词,目的是让鸟雀在庄稼成熟的季节,不要啄食谷物,表示农民爱惜谷物的表现。

  吃韭馅饼香油饼

  农村里,在惊蛰这天有吃韭馅饼香油饼的习俗,韭菜汁在肠内有消毒作用能驱除体内虫子,煎香油饼可使灶台虫子绝迹。

  三、惊蛰节气诗句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宋]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次韵酬昌秋侠见贶之句

  [宋]孔武仲

  读君诗句骨毛寒,直恐吟来得意难。

  划若震雷惊蛰户,烂如奎宿照云端。

  锋芒剸截昆山玉,意气腾凌大海澜。

  欲识词源最清处,露珠新滴水精盘。

  奉和御製中和

  [宋]杨亿

  佳节更春晦,长标令甲名。

  天渊摇绿浪,仙杏吐丹荣。

  连皷将惊蛰,高枝已变莺。

  云谣传下土,汉曲被新声。

  贺洪锦溪出世雁山能仁2

  [宋]释绍昙

  冷泉二月雷惊蛰,烧尾金鳞化作龙。

  拖去鼻头涓滴水,洗清雁宕几千峰。

  答陈珽主簿

  [宋]刘克庄

  主簿佳公子,何曾染绮纨。

  果能磨铁砚,真可歃铜盘。

  君壮雷惊蛰,吾衰月阙团。

  家贫无宝贝,珍贶欲酬难。

  骤雨

  [宋]陆文圭

  绛帐虚堂设,檐牙雨骤倾。

  已过惊蛰日,未听候虫声。

  向晚飞蚊出,偏工傍耳鸣。

  山灵戏穷士,邀喝夜相迎。

惊蛰节气习俗3

  1、打小人

  看粤语长片,有时会看到“打小人”的镜头。旧时三姑六婆随时随地都可打小人。在惊蛰这天,大概也和祭白虎相类,以防小人也在惊蛰那天出口伤人吧。打小人之俗当然俗不可耐,不过打小人时念唱的粤语歌谣却有几分可笑之处、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无得抖;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手无得郁;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脚无得走……

  2、祭白虎

  蛰伏着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便开始觅食。按广东民间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也于这时觅食。为着*安,惊蛰那天要祭白虎。将预先准备好的身带豹纹的口有獠牙的纸造老虎置于神坛前,拜祭时,以猪血喂之,以肥腻的生猪肉抹在老虎的嘴上,以人之心度虎之腹、油水都吃饱了,自然就不会再张口伤人了。

  3、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的习俗:

  梨子

  姜梨汁——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这里略改,因梨性寒,加温性的姜*衡一下、数个大梨加小块姜,一起放入榨汁机,榨得的姜梨汁分两壶,一壶直接上桌,另一壶放蒸锅里蒸5分钟后再上。《本草通法》说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所以做两壶,家中体质火旺者和虚寒者可各取所需。

  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芋头

  煮芋头——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炒黄豆就免啦,我们煮芋头沾糖吃,做法简单,还算是粗粮,好吃又健康。至于糖,但按中医说法,春天肝气旺易伤脾,从惊蛰始要多吃甜食养脾,所以糖虽不利于减肥,吃起来还是可以理直气壮地。

  醪酒

  醪酒——春天到来,人的全身汗毛孔也开了,西北有些地方在惊蛰节要家家户户喝醪酒、吃鸡蛋煎饼拌芥末汁,驱除身体积存的寒气。鸡蛋煎饼拌芥末对我们没啥吸引力,但家里正好有自酿糯米酒,滤去醪糟后就是醪酒了。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谣、“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煎饼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推荐访问:惊蛰 节气 习俗 惊蛰节气习俗 菁选3篇 惊蛰节气习俗1 惊蛰节气俗语 关于惊蛰节气 惊蛰节气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