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电教板、青蛙指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电教板、青蛙指偶、录音机、数数蛤蟆图片、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拍手进教室;唱音阶;师生互问好
二、导课
1、(出示青蛙指偶)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绿色的小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出示蛤蟆课件)问:“再看一看,这是谁呀?”“谁能说一说,青蛙和蛤蟆有什么不同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蛤蟆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
2、“我国民间有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有山东民歌《花蛤蟆》”(出示歌词,教师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用山东话唱的《花蛤蟆》就更有趣了,你们想听吗?”(教师随歌曲伴奏用山东方言演唱歌曲)“四川也有一首民歌叫《数蛤蟆》”(教师用四川方言读歌名,出示歌词)。
三、学唱歌曲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四川民歌《数蛤蟆》。”(电脑课件出示歌词和动画,同时播放歌曲范唱)
2、教师结合动画,按节奏朗读歌词。
3、教师提问:“歌曲里数的是蛤故的哪些部位?”“蛤蟆不吃水吃什么?”(教师简单扼要地解释歌词“太*年”“水上漂” 的意思)。
4、“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5、请学生随着音乐以小组为单位变成小圆圈。
6、教师伴奏,教学生演唱歌曲,并解决歌曲难点。
7、请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
8、(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老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编了一首歌,歌的名字叫做《数白兔》。”教师演唱自创歌曲:“一只白兔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爱吃菜呀,活泼又可爱,不骄傲,活泼又可爱,不骄傲,蹦蹦跳一跳,跑得快,蹦蹦跳一跳,跑得快。”
9、“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呢!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找到你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歌曲的旋律为你喜欢的小动物也编一首歌,好吗?”
10、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歌词。
(教师播放歌曲伴奏)
11、“你数的是什么小动物呢?”“谁愿意将自己创编的歌曲唱给大家听一听?”学生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12、“小动物们回家了。”请学生变换位置。
13、“小动物们回家了,这节音乐课也结束了,找到你的好朋友,和他说再见吧!”
四、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拍手出教室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数蛤蟆》音乐教学反思3篇
《数蛤蟆》音乐教学反思1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歌曲具有一定的“启智性”,帮助学生熟悉量词的用法。衬词的运用也很有特色,不仅增添了民歌风味,而且使歌曲结构更加完整。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我以猜谜导入本课内容,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以猜谜语导入新歌,衔接自然生动,有创新,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接触歌曲。让学生在熟练演唱的基础上,体会歌曲的风趣幽默,并找出歌曲旋律的相同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歌曲,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在情感上起到了把歌曲推向高潮的作用,避免演唱的单一性。
本课的一大特色是创编歌词环节,把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了音乐教学的总目标。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唱, 从一只蛤蟆到两只蛤蟆、三只蛤蟆不同歌词的创编,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既复习了歌曲,又充分展开想象,开动脑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我在设计本课时,选择孩子喜欢的童谣进行拓展教学,这些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词简练、韵律响亮,符合孩子的心理,乐于被孩子接受。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通过说唱和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童谣的收集与改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编童谣,使学生体会集体创编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数蛤蟆》音乐教学反思2
《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数蛤蟆》是一首四川民歌,它选取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动物,表现了它们可爱的形象和四川民歌丰富、幽默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民歌的特点及四川民歌特有的风格。 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生*时对蛤蟆的观察,并结合图片、音像等资料来使学生加深对蛤蟆形象、特征的认识,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歌词,特别是很直观形象地认识蛤蟆在跳水时扑通扑通活泼的.样子,使学生很自然的模仿了蛤蟆跳水的可爱动作,为本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本课中,我请学生对《数蛤蟆》进行了充分的聆听,通过听赏、律动、歌词创编来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演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准确地找出了歌曲中相同的乐句和四川民歌的特色。
总体来讲,学生在本课的中学习兴趣高,对这首歌有好奇心,喜欢听,喜欢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旋律,唱的很到位,声音嘹亮,并且能按提示的要求创编两段歌词甚至更多段落的歌词。本课中的不足是缺少评价。本课设计内容教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歌词创作这一环节,我没有做到让学生为自己或别人的创作做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修改。这样不仅少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创作过于形式,学生不易理解。在以后设计本课时我还要设计到这样一个环节,在为学生介绍四川地理位置时应该结合“汶川地震”对学生进行一下爱国的思想教育,而且告诉学生在地震到来之前,像蛤蟆这样的动物就会出现反常的自然现象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数蛤蟆教学设计
数蛤蟆教学设计1
课题:《数蛤蟆》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在熟悉旋律的同时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幻灯片、双响筒、串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将主角引出)
同学们,你们听一听什么在叫?(放录音)下面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放幻灯片)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谁回答的最棒,老师发给他一个小奖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板书课题
放幻灯片《数蛤蟆》,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蛤蟆的特征(或分组讨论),看一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放幻灯片列出蛤蟆的特征)老师: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去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蛤蟆》这首歌曲,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位朋友,好吗?
三、间接地诱导学生学习歌曲
1.按照节奏读歌词。
(1)电子琴弹奏;跟随音乐来读歌词。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例如:师(问):小朋友们|我问你||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通过录音放跳水的声音)乒乓乒乓………
学生答:老师老师|告诉你|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2.放幻灯片(出示歌词)做练习。
小朋友们瞧一瞧,哪个方框中的乐句是一样的?让学生点击出相同的乐句,变成与前一句相同的颜色并唱一唱。
3.放录音跟随音乐分组演唱。
师问:第一组唱第一乐句、(第二组伴随双响筒的节奏(** **)唱第二乐句、第三组伴随串铃的节奏第三乐句。由学生来打节奏,轮流演唱。
4.放幻灯片。
你们看那边又来了一只蛤蟆帮助它的伙伴捉害虫,现在是几只给模,几只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引导学生自己创编歌词)跟随音乐唱一唱(看一看谁是今天的小小歌唱家?谁唱的好,老师就颁发给他“小皇冠”),让所有学生参与打击乐器伴奏。
5.即兴表演唱(音乐游戏)
师:(放音乐读儿歌)小朋友们|来来来|你也来|我也来|围成圈圈|做游戏|大家一起|玩一玩|玩一|玩- |。接着教师集中所有孩子,找出扮演蛤蟆的小朋友在圈内当主角。(放音乐伴奏)当唱到第一只蛤蟆时,扮演蛤蟆的小朋友要到圈内即兴表演,圈外的小朋友要表演出没花和荷叶的形象。接下来的第二、三只时要唱出自编的歌词并即兴表演。最后教师总结:小朋友表演的很好!希望小朋友以后好好学习,从一个小小歌唱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歌唱家,让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能够在电视上看到你好吗?
6.小朋友想不想更加清楚地看一看蛤蟆的样子?
(和孩子们一同唱着歌儿走出教室。有条件的可以到田野、池塘边去观察这个小动物。)
课堂小结:
从音乐各方面入手,通过学习《数蛤蟆》这首歌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表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也让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它给大自然带来了快乐和财富。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歌唱教学《数蛤蟆》教学设计
歌唱教学《数蛤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电教板、青蛙指偶、录音机、数数蛤蟆图片、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拍手进教室;唱音阶;师生互问好
二、导课
1、(出示青蛙指偶)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绿色的小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出示蛤蟆课件)问:“再看一看,这是谁呀?”“谁能说一说,青蛙和蛤蟆有什么不同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蛤蟆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
2、“我国民间有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有山东民歌《花蛤蟆》”(出示歌词,教师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用山东话唱的《花蛤蟆》就更有趣了,你们想听吗?”(教师随歌曲伴奏用山东方言演唱歌曲)“四川也有一首民歌叫《数蛤蟆》”(教师用四川方言读歌名,出示歌词)。
三、学唱歌曲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四川民歌《数蛤蟆》。”(电脑课件出示歌词和动画,同时播放歌曲范唱)
2、教师结合动画,按节奏朗读歌词。
3、教师提问:“歌曲里数的是蛤故的哪些部位?”“蛤蟆不吃水吃什么?”(教师简单扼要地解释歌词“太*年”“水上漂” 的意思)。
4、“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5、请学生随着音乐以小组为单位变成小圆圈。
6、教师伴奏,教学生演唱歌曲,并解决歌曲难点。
7、请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
8、(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老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编了一首歌,歌的名字叫做《数白兔》。”教师演唱自创歌曲:“一只白兔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爱吃菜呀,活泼又可爱,不骄傲,活泼又可爱,不骄傲,蹦蹦跳一跳,跑得快,蹦蹦跳一跳,跑得快。”
9、“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呢!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找到你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歌曲的旋律为你喜欢的小动物也编一首歌,好吗?”
10、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歌词。
(教师播放歌曲伴奏)
11、“你数的是什么小动物呢?”“谁愿意将自己创编的歌曲唱给大家听一听?”学生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12、“小动物们回家了。”请学生变换位置。
13、“小动物们回家了,这节音乐课也结束了,找到你的好朋友,和他说再见吧!”
四、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拍手出教室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均数教学设计5篇
*均数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分的求*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均数的方法,体会*均数的意义,用*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均数。
2、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均数的特征,用*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均数。(板书课题:*均数)
3、追问中理解*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均数作比较更公*!
*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而*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所以用*均数作比较更公*。从而加深对*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均数的变化。
结合*均数观察表格,*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而且知道*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均数呢?出示*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均数教学设计2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均数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难 点: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
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均数:
求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均数。(P94页2题)
求*均身高。
小结:求*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均身高是160厘米。*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均数的意义:*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均水*,有些数可能比*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均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均数问题。
3、体会*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产生求*均数的心理需求
(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呢?
(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均数。
2、自主探索*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先求男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均数的意义
(2)揭示“先求和再*均分”的求*均数的一般方法
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求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
(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
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均数少?
(2)提问:*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练习用“求和再*均分”的方法求*均数
(1)出示校运动队三年级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三名学生)
提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均肺活量吗?
交流: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出示三年级部分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四名学生)
提问:算算他们的*均肺活量。
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均肺活量比一般学生要大。
2、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游泳馆录像并配音:一天小明去学游泳,这个游泳池的*均水深130厘米。小明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2)学生交流
3、利用*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特点判断*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出示并配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规定:心跳次数*均每分钟在120~200次为运动量适宜,低于120次为运动量过小,高于200次为运动量过大。
我们对小明在游泳过程中的心跳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心率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心率(次/分)150、160、180、170、140
(2)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3)他*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可能是下面哪个答案?为什么?
①130次
②160次
③190次
(4)根据*均数的这个特点,你能说出这个*均数的范围吗?
(5)小明的运动量适宜吗?
4、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
(1)出示一高一矮两名学生
指一指:他们俩的*均身高大概在什么位置?
(2)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体坛明星的*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矮)
指一指:另一位体坛明星大概有多高?
(3)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运动员的*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高)
指一指:这位运动员的身高大概在哪里?
猜一猜:他是谁?
(4)出示新浪网上的NBA排行榜
找一找:有*均数吗?
想一想:姚明的总得分比特里要高,为什么他们的均分却相等呢?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均年龄、*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均数”的奥秘。 板书:*均数 你想了解*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均数是什么?
2、理解*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均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进一步了解“*均数”意义的过程。
2.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预设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里看过歌手大赛吗?你知道比赛的评分规则吗?
去年暑假,中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全国少儿艺术大赛,瞧,这是红星小学的王璇参赛的照片,那她当时得了多少分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出示参赛照片
二、探究与体验;
1.瞧,这是7个评委给她亮出的分数牌,(课件出示评分牌)
95分
95分
96分
85分
98分
93分
你能帮她算算她最后得了多少分吗?在练习本上试试吧。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算完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刚才,同学们计算得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下面谁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
生评价谁算得对。
3.师小结过渡:
是的,在好多电视比寒中,为了体现公*公正的原则,往往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剩下的几个评委的*均分的规则评分。但是在体育比赛中还能用这样的评分规则吗?
4.议一议: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立定跳远比赛吗?老师是怎么给你计分的?下面是王*同学五次试跳的成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那么裁判员最后给出的成绩是多少呢?是怎么算的呢?告诉你吧,他的成绩是169厘米,而不是他的*均成绩: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
5.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体育比赛中,为了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往往用队员的最好成绩作为他的最后成绩,而不是用他几次试跳的*均成绩。
6.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三、实践与应用;
师过渡: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求*均数的情况,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认真想一想,下面的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1. 出示练一练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前两步,然后集体订正。
第(3)个问题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集体交流。
2.出示第2小题,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出示第三小题,生独立完成第一步,然后集体订正。
第二步,首先让学生说说:第四组这几个同学,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搞清什么是达标。那么50米的达标成绩是10秒,比这个成绩慢的同学就没有达标。想一想是哪个同学呢?和同学说说你和想法。全班交流。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问题讨论”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小明不会游泳,如果水深超过他的身高,就可能有危险,那么这个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米20厘米,说明了什么?小明会不会有危险?
请同学认真思考,然后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计算、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善于与同学交流的好习惯,从而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培养学生敢干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好品质以及耐心听取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交流中培养表达能力,对本节课新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新知识通过回顾能牢固地掌握。
在本环节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对学生普遍感到有困难的题,稍作点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或前后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均数知识,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推理、判断,从而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的重要性。
在本环节中如果有同学能完整说出比赛的评分规则,就应该给予鼓励“**×,你懂得可真多。”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由老师向学生详细说明比赛的评分规则:
为了体现公*公正的原则,在实际比赛中,选手的最后得分是这样计算的;在所有评委所打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剩下的几个评委的*均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1.(96+95+95+96+85
+98+93)÷7=94(分)
想:我先把7个评委所的评分加起来,然后再除以他们的人数,也就是求出*均分。就是她的最后得分。
(96+95+95+96+93)÷5=95(分)
想:我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5个评委的*均分。
还有可能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有;
1.王*最远能跳169厘米,说明他有这样的潜力,应该把这个成绩算做他的最后成绩。
2.因为如果最后算王*的*均成绩的话,就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好水*,所以用*均成绩做为他的最后成绩不公*。
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准备28×7=196(箱),这样可以保证货源充足,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这样容易造成货物积压,过期饮料就卖不了了。
答案应该是下周应准备和本周售出总数同样多的饮料最合适。
什么叫“达标”;国家颁布了少年儿童各年龄段的体育锻炼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就叫达标了,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当然就没有达标了。
“*均水深1米20厘米”,说明这个游泳池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浅的地方可能还不到1米20厘米,深的地方可能会超过1米40厘米,”所以小军在这个池中是有危险的。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数新房》教学设计3篇
《数新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新,放。学。后。和。同。校;认识4个偏旁;斤字旁、反文旁、同字框。木字旁;理解“放学、同学、山上、学校”等词语;能读拼音写句子。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学会用“这是……那是……”的句式说话。
4.说说自己家乡的新楼房。新变化,感受到家乡在变化、祖国在变化,初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课文,学会新、放、后、学。和、同6个生字;认识同字框、反文旁、斤字旁。
2.学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示题,读题。读准“数”字,教学“新”。
新:读准前鼻音,认识斤字旁。书空笔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家乡的新房可多啦!那么,有哪些新房呢?这些新房能数清吗?听老师范读课文。
2、你们喜欢读吗?那么先来认认生字,看谁认得快,记得准。(出示生字卡片)
3、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吗?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评议。
5、课文共有几句话?师,男生、女生分别读一句。
三、讲读第1句
1、读第1句,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根据回答,出示卡片)
放学后我和同学在山上数新房
2、这句话告诉我们数新房的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事情是。
3、齐读句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根据学生说的调整卡片位置)
4、教学“放、同”,认识反文旁、同字框,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四、作业
抄写6个生字,抄前自己读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帮你的?
重点指导“新”和“放”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房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校”。
3.初步领悟“这”、“那”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新、放”的偏旁和“新、后”的反义词。
2、开火车认读6个生字并扩词。
3、正确区分音近、音同字。(作业本第1题)
学生自练——交流——校对。
4、两人赛读全文。
二、讲读第2句
1、“我和同学”在山上看到哪些新房?(板书:新学校、新工厂、新住房)随机读准生字“校”。
2、出示图片:说说哪幢是新学校,新工厂、新住房?你怎么知道的?
3、新学校离我们近,用上“这是”(板书),新工厂离我们远,用“那是”(板书)。
4、上来指着挂图数新房,集体在座位上配动作数新房,边数边说,手势强调这、那的远近关系和大片的样子。
5、看图理解“大片”,哪些是新住房?
这么多的新住房一幢接一幢,连在一起,这就是——大片新住房。
6、朗读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通过范读,教给技巧:这是/新/学校,那是/新/i厂,还有/大片/新/住房。
边做数新房的动作,边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7、如果他们在工厂边上的山上数,该怎么说呢?你为什么这样说?
三、讲读第3句
导语:不管在哪个地方数,不管用什么方法数,都无法数清家乡的新楼房。
1、指名读第3句,老师范读。
①为什么“数啊数,数啊数”老师要读得这么漫,你们知道吗?(新房子很多,数了很长时间)。
②为什么会数不清呢?(新房子大多了)
③除了新学校、新工厂、新住房外,还有其他的新房吗?
④这么多的新房,难怪他们数不清了,家乡的变化真大啊!这时候,小朋友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些什么?
试着读这句话,表达高兴的心情。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抄写“校”三遍。
2、课堂作业本2、3题。
3、课外:数一数自己家周围的新楼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这是……那是……”的句式练习说话,训练说话的条理性。
2.感受家乡、祖国的巨大变化,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听写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斤——欠——口——木——
2、“同”的第5画是什么?“校”的第4画是什么?
3、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组词比赛读课文
三、说话训练
1、课文用上“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把新房子的位置也说出来了。你能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说说图上的物品吗?(作业本第5题你问我答)
2、同桌一人问一人答。
3、连着说两个问句。
4、谁能利用教室里的实物,用上“这是”“那是”说说吗?
四、总结导引
1、昨天,你回家去数了新房吗?跟大家说说你家周围的新楼房,好吗?
2、你们外出时看到过哪些新楼房?
3、是啊,不仅我们的家乡有许多新楼房,全国各地都有新房。(出示图片,介绍高大的建筑物)
4、小结:祖国各地都建造了许多新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将来你们长大了,一定会造出更多更好的楼房,能吗?
五、课堂练习
作业本第4题。
《数新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新,放。学。后。和。同。校;认识4个偏旁;斤字旁、反文旁、同字框。木字旁;理解“放学、同学、山上、学校”等词语;能读拼音写句子。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学会用“这是……那是……”的句式说话。
4.说说自己家乡的新楼房。新变化,感受到家乡在变化、祖国在变化,初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课文,学会新、放、后、学。和、同6个生字;认识同字框、反文旁、斤字旁。
2.学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示题,读题。读准“数”字,教学“新”。
新:读准前鼻音,认识斤字旁。书空笔顺。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家乡的新房可多啦!那么,有哪些新房呢?这些新房能数清吗?听老师范读课文。
2、你们喜欢读吗?那么先来认认生字,看谁认得快,记得准。(出示生字卡片)
3、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吗?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评议。
5、课文共有几句话?师,男生、女生分别读一句。
三、讲读第1句
1、读第1句,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根据回答,出示卡片)
放学后我和同学在山上数新房
2、这句话告诉我们数新房的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事情是。
3、齐读句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根据学生说的调整卡片位置)
4、教学“放、同”,认识反文旁、同字框,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四、作业
抄写6个生字,抄前自己读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哪个字需要老师帮帮你的?
重点指导“新”和“放”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新房多,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校”。
3.初步领悟“这”、“那”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新、放”的偏旁和“新、后”的反义词。
2、开火车认读6个生字并扩词。
3、正确区分音近、音同字。(作业本第1题)
学生自练——交流——校对。
4、两人赛读全文。
二、讲读第2句
1、“我和同学”在山上看到哪些新房?(板书:新学校、新工厂、新住房)随机读准生字“校”。
2、出示图片:说说哪幢是新学校,新工厂、新住房?你怎么知道的?
3、新学校离我们近,用上“这是”(板书),新工厂离我们远,用“那是”(板书)。
4、上来指着挂图数新房,集体在座位上配动作数新房,边数边说,手势强调这、那的远近关系和大片的样子。
5、看图理解“大片”,哪些是新住房?
这么多的新住房一幢接一幢,连在一起,这就是——大片新住房。
6、朗读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通过范读,教给技巧:这是/新/学校,那是/新/i厂,还有/大片/新/住房。
边做数新房的动作,边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句话。
7、如果他们在工厂边上的山上数,该怎么说呢?你为什么这样说?
三、讲读第3句
导语:不管在哪个地方数,不管用什么方法数,都无法数清家乡的新楼房。
1、指名读第3句,老师范读。
①为什么“数啊数,数啊数”老师要读得这么漫,你们知道吗?(新房子很多,数了很长时间)。
②为什么会数不清呢?(新房子大多了)
③除了新学校、新工厂、新住房外,还有其他的新房吗?
④这么多的新房,难怪他们数不清了,家乡的变化真大啊!这时候,小朋友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些什么?
试着读这句话,表达高兴的心情。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抄写“校”三遍。
2、课堂作业本2、3题。
3、课外:数一数自己家周围的新楼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这是……那是……”的句式练习说话,训练说话的条理性。
2.感受家乡、祖国的巨大变化,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听写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斤——欠——口——木——
2、“同”的第5画是什么?“校”的.第4画是什么?
3、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组词比赛读课文
三、说话训练
1、课文用上“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把新房子的位置也说出来了。你能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说说图上的物品吗?(作业本第5题你问我答)
2、同桌一人问一人答。
3、连着说两个问句。
4、谁能利用教室里的实物,用上“这是”“那是”说说吗?
四、总结导引
1、昨天,你回家去数了新房吗?跟大家说说你家周围的新楼房,好吗?
2、你们外出时看到过哪些新楼房?
3、是啊,不仅我们的家乡有许多新楼房,全国各地都有新房。(出示图片,介绍高大的建筑物)
4、小结:祖国各地都建造了许多新房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将来你们长大了,一定会造出更多更好的楼房,能吗?
五、课堂练习
作业本第4题。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数蛤蟆》大班 音乐活动教案3篇
《数蛤蟆》大班 音乐活动教案1
活动名称:
数蛤蟆(大班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这是一首四川民歌,知道四川方言中把青蛙称做"蛤蟆",使幼儿通过数蛤蟆的嘴、眼、腿,对青蛙有出步的了解和认识
2、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提高幼儿演唱技能,训练幼儿用各种感官(耳听旋律、眼看画面、嘴说歌词、身体动作)来感受歌曲的内容,增强幼儿的感受力和节奏感
3、教育小朋友要从小爱护小动物
活动重点:
在熟悉歌曲之后,能够会表演
活动难点:
让幼儿掌握歌曲的内容及其旋律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池塘),青蛙头饰,录音机,磁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引出-主题"青蛙"。
2、听音乐做模仿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问话方式、
2、欣赏、示范、表演、比赛
3、欣赏青蛙的演变过程
4、观看青蛙怎样捉虫从而进行品德教育
结束部分:
幼儿扮成青蛙在布置好的池塘里尽情的`玩耍、捉虫等,自然结束本节课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中班音乐教学设计3篇
中班音乐教学设计1
1.引起兴趣,演唱歌曲《春雨》
师:前几天我们看到奶奶在地里播了很多种子对吗?种子说奶奶这几天太忙了,忘了给我浇水了,没有水种子会怎么样?我们能帮他想想办法吗?好,那我们来帮种子宝宝下一场春雨吧,让我们的种子快快发芽好吗?
2.听音游戏《捉虫子》
师:昨天陈老师到地里去看了看,我听到种子真的在说话,你们知道他在说什么吗?陈老师把他说的话录下来了,我们一起来听听,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好吗?
游戏:《捉虫子》
师:那我们来帮种子捉掉他身边的`虫子好吗?但他说不是每条虫子都是坏的,有些虫子会帮他松土的,所以一定要用小耳朵听仔细要捉哪条虫子,这样才能抓得最正确。
玩法:教师弹奏一段五声音阶的音乐,幼儿作小ji状来找虫子。当弹到结尾时,教师弹12356|12356|55555|,幼儿根据最后的连续音,找寻相应颜色的虫子。把找到的虫子翻过来,这样就不能做坏事了。
3.节奏练习《小小运输员》
师:今天陈老师上网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是孙桥农场的叔叔阿姨发过来的,里面有许多的图片,他们说想请小朋友帮忙运这些蔬菜去超市,你们谁认识他们我就请谁来帮忙好吗?
要求:听四拍子音乐做动作。
请一名幼儿做小司机,并示范开车的动作。
小司机听音乐邀请蔬菜宝宝上车,要求能够将蔬菜名称讲进说唱中,并能够跟着小司机一起做动作。
也可根据情况要求司机同时请2名幼儿。
将小汽车停进停车场,数一数有哪些蔬菜?
4.小结:
今天我们忙到现在了,累不累呀?所以呀那些种菜运菜的叔叔阿姨一定比我们更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会让他们高兴呀?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数铅笔》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数铅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棒、铅笔。
【教学设计】
一、数铅笔
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数铅笔。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
1、圈一圈,数一数
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
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小学数学教案《数铅笔》。
三、拨一拨
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十位上拨**,表示**个十;个位上拨**,表示**几个一。)
四、练一练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2、看谁数得快?
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
看谁的方法最好?
3、接力赛
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
女生:34,36,38(相差2)
男生:40,42,44
女生:20,30,40(相差10)
男生:50,60,70
女生:45,50,55(相差5)
男生:60,65,70
女生:22,32,42(相差10)
男生:52,62,72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数铅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能读写100以内的数,通过数数活动,会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做数数游戏,大家喜欢吗?每8个人一组,你们组合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数“铅笔,小棒”活动。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8个人,两人合作,分清楚要数什么,然后用最快或最快或最喜欢的方法数清铅笔或小棒的数量。
(2)小棒和铅笔都数正确的小组获胜。
2、学生游戏。
教师参与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数法,观察学生数数是否熟练,对不同的数法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3、交流,汇报数数方法。
(1)请学生说说自已是怎么样数数的。
(2)集体数数。
(二)数手指游戏。
师:每个人有几根手指?数数看。
师:大家数了几个10?是多少?再添上一个十呢?
(三)数一数活动。
1、抢答数数。
随便出一个数,学生抢答出下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如:85、90、95。
2、数一数我们班的人数。
3、圈一圈,数一数。
师:总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这么快数出来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4、小结:数数时不仅要注意不要多数,也不能少数,还要认真、细心观察,排列整齐的东西要先找规律,才能数得又快又对。
《数铅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读写100以内的数,通过数数活动,会用不同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2.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培养同学们的数感。
3.通过数数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具准备:
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
小棒数根,学生自备大约10枝铅笔。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操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数位。
老师提问: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复习20以内的数。
老师用卡片出示:12、18、20。请学生说出这三个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在一起做数数的游戏,大家喜欢吗?每8个人一组,你们组合好了吗?
二、探究新知
(一)数铅笔、小棒活动。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8个人,两人合作,分清楚要数什么,然后用最快或最喜欢的方法数清铅笔或小棒的数量。
(2)小棒和铅笔都数正确的小组获胜。
2.学生游戏。
教师参与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数法,观察学生数数是否熟练,对不同的数法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3.交流、汇报数数方法。
(1)请学生说说自已是怎样数数的。
学生演示自已数数的方法。(有的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两个两个地数,有的五个五个地数,有的十个十个地数)
(2)集体数数。
主要练习上面几种数数的方法。
(二)数手指游戏。
师:每个人有几根手指?数数看。
叫9位同学,从第一位开始依次伸出双手,全班同学数10、20、30、40、5090。
师:大家数了几个10?是多少?再添上一个十呢?(板书:10个10是100。)
(三)数一数活动。
1.抢答数数。
随便出一个数,学生抢答出下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如:47、48;(两个两个地数)如:36、38;(五个五个地数)如:85、90。
2.数一数我们班的人数。(留心学生的数数方法有哪些,相互评价谁的方法最好。)
3.圈一圈,数一数。(课本插图。)
师:总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这么快数出来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4.小结:数数时不仅要注意不要多数,也不能少数,还要认真、细心观察,排列整齐的东西要先找规律,才能数得又快又对。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第1题:看学生是否能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数数。
2.第2题:通过数一数、填一填,进一步学会数数。
3.第3题:练习数数和写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数100以内的数,计数单位一和十,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