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德育论文:德育中的生命教育1 德育中的生命教育电白县霞洞中学王春蕊内容摘要: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德育论文:德育中的生命教育1 ,供大家参考。
德育中的生命教育
电白县霞洞中学
王春蕊
内容摘要: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德育,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德育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和机构,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任务。但是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仍然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本论文针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现状,提出了生命化德育理念。
关键词:学校德育
生命教育
生命化德育
心理健康
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就要像泰戈尔之谓“育”就要尊重生命,为使人性向善之,并使人胸襟开阔也,使人唤起自身内在美好的“善”,明白“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阶段,更重要是领悟“为何而生”才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人的生命是道德思想行为的载体,倘若生命缺失,又谈何道德可言,所以如果不重视生命教育,德育自然会落空。“生命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基点,教育人的前提是要认识人,理解人,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时代对生命教育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任。
一、生命教育的途径
首先,建构生命课堂。课堂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最好也是低效的。新课程、生命教育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生命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为此,要着力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努力建构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二,开设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其课程和课时可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与现有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整合。
第三,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体验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新课程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载体,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生存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艾滋病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同时,还可与班团队活动、有关的节、纪念日活动相整合。
第四,学科渗透。即将生命教育内容、方法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对教师来说必须有生命教育的知识与意识,能找准渗透点、落实渗透内容、注意渗透方法。
第五,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二、实践体验,丰富生命教育内涵
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是德育,而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生命教育内容上要重实效,保障德育工作机制的落实,并通过多形式的教育形式予以引导,从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首先在统筹规划教育层次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如中学重点领悟生命的不易和艰辛,让学生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和失落,认识生命的崇高与伟大同时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渺小。只有认识了自我生命的重要,才能体会到他人生命的珍贵,真正学会尊重和敬畏生命的尊严。因此要把体验生命真正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全过程中。其次,整合生命教育的内容要相对独立并融合,中小学可以分年级开发不同程度的生命教育教材和课程,并配以的生命教育的专科教师,以多元化考评机制衡量生命教育的成效,才能使生命教育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再者以多种载体体现生命教育的导向作用,可以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潜移默化使学生感受世界的美好,让他们睁开稚气的双眼去寻找生命的真善美。
三、齐抓共管,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落实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的结果,生命教育若只进行在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这更是全社会各方面各媒体应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片土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来说父母对生命的态度也对其子女对生命的态度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一个积极向上、奋进乐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必然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生命态度,也就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必然也会尊重他人的生命,所以每个父母要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始动力”。而每个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也必然要经历各种思想观念充斥、各种社会流派斗争的熔炉的历练,因此全社会每个层面都要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空间,并要用正面的舆论导向宣扬生命的意义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生命价值观,真正使生命教育达到最终目标。
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给日益受到严峻挑战的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扩展了道德教育的方法,增加了道德教育的途径,巩固了道德教育的基础,强化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使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它各育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
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先天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心理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展心理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开展心理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开展心理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作用,首先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大学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经费的限制等原因,许多中小学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大多是由别的学科教师兼任。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作用,学校就必须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计划,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必须拿出一定的课时给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应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开通心理咨询信箱、热线等,更好地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服务。学校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实现道德与生命的真正融合,有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幸福。
此外,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学校、家庭、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应组成共同体,为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供条件。
生命教育始于学校,落实于家庭和社会。生命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而新课程的框架已经确立,所以生命教育课程最终将由学校来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实施。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和社区环境确定教学目标,使生命教育课程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为主线,贯穿全过程,渗透各部分。最终使每个学生成为生命的所有者和爱护者。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6第三期
2、章文丽《中学德育的新领域:生命道德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六期
3、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五期
4、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65.5、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75.6、白秀杰.生命化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形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5.7、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