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1 在体育课时常会发生一些程度不等的意外伤害和运动损伤,这些意外事故当然谁都不希望有,我们教师都注意教学中采取保护措施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减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1
在体育课时常会发生一些程度不等的意外伤害和运动损伤,这些意外事故当然谁都不希望有,我们教师都注意教学中采取保护措施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减少或杜绝意外发生才是关键。教师在教会*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时上课对学生教育及实际情况,我专门进行运动损伤的理论课教学,但效果不理想,孩子们对这些损伤情况,他们的感觉就是自己没有发生过,就与我无关,不重视*时的学习和积累,一旦出现情况又不知道怎样处理?也不能在运动中预见运动损伤的发生。纵观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作为体育老师必须在*时做好如下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每个孩子的安全。
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思想,丰富运动保健知识
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需要教师经常不断地灌输和提醒。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时如何预防运动创伤和发生运动创伤后正确的急救方法。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安全上的隐患应及时地让学生知道。在课前的热身运动中,一般学生会对其产生一些不理解,为什么每次都要做这些无聊的事,这时就应该讲解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在其中插入一些预防运动创伤的知识。在遇到下雨等上室内课的时候也应该经常讲解发生运动受伤后正确的急救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同时,安全知识,防护、救护知识与能力等,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结合本校的实际,运用各种途径、方法大力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防护与救护教育是体育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现代体育教学“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所提出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
二、课前要备好教材内容和场地器材
教学内容要合理,难度要适中,合适的难度会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有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小,学生练习没激情;难度过大,学生没信心,易受伤。所以内容准备要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安排。确保场地器材安全。课前教师认真仔细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有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那么引起运动损伤的外部主要因素就可以消除了。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使人体由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紧张活动状态,使身体器官和肌肉组织能够达到锻炼的基本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锻炼内容或比赛项目而定,既有一般性又有专门性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要根据学生特点,气象条件和锻炼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兴奋性低,锻炼者水*较高,运动时间短的项目或天气寒冷等,准备活动强度可稍大,时间稍长。相反锻炼者基础差,运动时间长或天气炎热,准备活动的强度宜小,时间可短些。总之,准备活动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合理有序,关注学生异常
教学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主要手段。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厌学心理,容易引起意外事故;不合理的组织更是引起以外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教师不要统一要求。有些动作也许对于一些体育有专长的人来说很容易,但是对于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就很难,不安全的因素就多了一分。这时就要求教师个别对待,在教学目标与要求方面应有所不同,争取做到“一人一个要求、一人一个目标”。
总的来说,我们对待运动损伤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应当是:预防为主、抓早抓小(抓损伤的早期症状,抓思想麻痹的倾向和苗头)。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产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3篇
产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在育龄期女性并不少见。妊娠合并AID时,自然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FGR)、羊水过少、胎死宫内、子痫前期-子痫(preeclampsia eclampsia,PE-E)、HELLP综合征等各种并发症明显增加。由于孕前的隐匿性以及妊娠和分娩激素水*的变化,有部分隐匿和不典型病例显性化,有部分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如何在妊娠前、妊娠期及分娩期、甚至产后,及早识别AID,实施监测与管理,是产科与多学科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是降低AID母儿损害的关键。
产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2
AID是机体免疫系统呈现出的各种疾病状态,共同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自身免疫抗体(AAB)。可单独存在,常为多种AID合并存在。分为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AID,前者也称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autoimmun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CTD)。ACTD特点是: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病理改变为基础,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产科常见的AID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抗磷脂综合征(AP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SSc)、类风湿性关节炎(R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另外,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1型糖尿病(DM)等为器官特异性AID。关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是一种综合征,可有SLE、PM/DM、SSc等临床表现和高效价的抗核糖*白(RNP)抗体,被认为是某种疾病的中间过程或亚型,为有特色的未分化类型。而UCTD虽有较少的多个AID临床和免疫学特点,但不能满足任何一种疾病特定标准,属于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对非妊娠期女性来说,血清AAB阳性而无临床症状者,不足以诊断某种AID,也无需干预。但在妊娠期可影响胎盘发育,进而导致胎盘性相关的母胎并发症。无论是MCTD还是UCTD,即便被认为不典型和轻度损害者却都可相关于各种妊娠并发症。
产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3
了解AID相关免疫学和生物化学指标有助于围孕期和孕期主动、及时查找和识别AID。
2.1 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
抗核抗体(ANA)是一类能与多种细胞核抗原反应的AAB,许多AID都可以出现阳性。在SLE、SS、PM/DM、SSc、RA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等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检出ANA,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几乎95%以上能够检出较高滴度的ANA。因此,ANA可作为AID的筛选试验。在非孕期一般认为血清ANA滴度在1∶80以上才有临床意义,而且与疾病的活动无关。但在妊娠期,要注意依据母体-胎盘-胎儿表现的病理倾向和状况在异常滴度者中进行追查。
2.2 常见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
2.2.1 SLE相关特异性抗体抗ds-DNA抗体:
SLE的标志性抗体之一,活动期70%~90%抗体阳性;抗Sm抗体(抗核糖蛋白抗体): 30%的SLE病人可检测到抗Sm抗体;抗nRNP抗体(抗核糖核酸蛋白抗体):约40%SLE可检出抗nRNP抗体,与抗ds-DNA抗体同时存在时,则可出现肾损害。抗nRNP抗体阳性者,雷诺现象、瘢痕盘状损害发生率增加;抗rRNP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在精神症状发作前及发作期抗rRNP抗体效价升高。
2.2.2 APS相关抗体
(1)抗心磷脂抗体(ACA):主要是IgG和IgM型。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和复发性自然流产(RSA)主要与IgG型有关;而IgM型与溶血性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ACA阳性SLE患者血管炎、溶血性贫血、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率明显增高,血清及脑脊液中ACA的检测有助于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诊断。
(2)狼疮抗凝物(LA):为IgG、IgM或两者混合型,主要存在于SLE、APS等,还可见于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LA在体外具有抗凝作用,在体内则具有促凝及血栓形成作用。应在抗凝治疗前或停用口服抗凝药至少l周后进行检测。
(3)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β2-GP1抗体):主要抗原是β2-GP1,无论ACA还是LA与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时,都需要辅助因子β2-GP1的参与。当ACA与其反应后易形成血栓。有人认为检测β2GP1抗体可能比ACA更有意义。
2.2.3 PM/DM相关特异性抗体抗Jo-1(抗合成酶抗体):
阳性率为20%~40%。抗Jo-1阳性典型的三联征为:PM、关节病变、肺泡或肺纤维化。
2.2.4 SS相关特异性抗体抗SSA(Ro)抗体:
Ro抗原与SSA抗原是同一种物质,称为SSA/Ro抗原。在SLE中的阳性率为25%~60%,SSA/Ro-52ku多见于SS,而SSA/Ro-60ku多见于SLE。在SS患者抗SSA常与抗SSB抗体同时存在;SLE患者抗SSA可单独存在,常伴有皮肤光敏感和肾脏受累。母亲抗SSA抗体阳性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NLE)。抗SSB(La)抗体:为SS的相关抗体,SSB抗原与胞浆抗原La也是同一物质,称之为SSB/La抗原。在SS的诊断中较抗SSA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在SLE中的阳性率为10%~35%。
2.2.5 SSc相关特异性抗体抗
ScⅠ-70(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是特异性抗体之一,阳性率为28%~40%,与皮肤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密切相关。
2.2.6 RA相关特异性抗体抗*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是RA新的血清标志物,即使是早期患者,敏感度也为40%~60%。RF无特异性,可作为疾病损伤严重性的标志物,特别在活动性SLE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2.2.7 ITP相关特异性抗体
抗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PAIgM)是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指标之一。
2.2.8 AITD相关特异性抗体
抗甲状腺抗体(ATA)是诊断AITD的特异性指标,甲状腺功能正常时,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显著增高即具有诊断意义。HT患者血清中ATA(TG-Ab,TPO-Ab) 阳性率达90%~95%,Graves病检出率40%~90%,SLE等ACTD患者血清中ATA阳性率为20%~30%。而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是Graves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也是判断其预后的重要指标(尚未在临床广泛使用)。通常把TSH受体抗体(TR-Ab)阳性视为TS-Ab阳性。
2.2.9 1型DM常见相关抗体
包括胞浆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及部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胞内抗体(IA-2A),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2.3 AID相关血生物化学指标
AID确切的病因并不清楚,遗传、感染以及自身免疫调节等都是影响因素。AID患者往往伴有血糖、血脂代谢和血液系统的异常,相关血生物化学指标检测是早期发现AID的重要信息和手段之一。
2.3.1 糖脂代谢指标
有多种AID存在着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1型DM作为一种异质性AID,常与AITD相伴随。胰岛素也加强TSH对血脂的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与代谢综合征相互影响并促进病情发展。半数以上的SSc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甲状腺功能低下。近年来,SLE、RA等AID也被发现有类似的血脂异常,其中SLE的血脂特征被称为“狼疮模式”。与此同时,SSc、APS等其他AID也被发现存在不同形式的血脂紊乱。
2.3.2 凝血纤溶系统指标
自身免疫抗体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的炎症和凝血机制变化的指标是临床可见监测项目。血小板减少往往是临床易见的首发征象,是SLE患者血液系统受累及ITP的重要表现,也是APS重要表现之一。血小板减少通常是由免疫因素引起。ITP的抗体可直接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抗原决定簇作用。此外,凝血系统明显激活,凝血酶大量生成,导致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消耗过多和活性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升高。APL与血栓形成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在可能致命的“灾难性APS”,具有典型的多器官衰竭表现,且不仅限于肺、脑和肾脏。APL还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活性、凝血或抗凝机制和血管内皮功能而诱发血栓形成,进一步导致血栓形成的制约机制被破坏。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菁选2篇)
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1
寒冷能引起可怕的运动损伤
据资料统计,运动环境低于摄氏10度时,25.82%的人最容易伤到膝关节,20.64%的人脚踝部容易受伤,17.76%的人会伤到腰部,大腿、臀部的受伤比例为8.9%,肩部为8.44%,小腿占到了8.2%。而不同的运动项目又各有其不同的创伤多发部位,比如羽毛球易伤腰、踝、膝、腕。
正确方法
1、动作要规范。调查显示,技术动作不正确而导致的运动损伤占35.6%,排在损伤原因的第一位。
2、选择合适场地。调查显示,16.98%的运动损伤与场地不合格有关。
3、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27.8%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因为准备不充分。
4、运动时会大量出汗,毛孔处于张开状态,寒冷的环境会使寒气侵入体内,导致肌肉紧张、痉挛,从而导致运动损伤。
5、由于运动后的大量出汗,电解质也会随汗液排除。及时补充可预防肌肉抽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喝运动饮料。如发生损伤,则应立刻停止运动,在患部敷上冰袋,20分钟后用弹力绷带包扎好,把患处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就可以了。
一、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就是我们常说的“腿抽筋”,它是一种强直性肌肉收缩,不能缓*松的现象。
引发原因:冬季或清晨运动时,由于气温较低而多发;运动前未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容易引起抽筋;或小腿肌肉受到冷的刺激,均会引起肌肉痉挛,抽筋。
处理措施:如果大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肌肉抽筋千万不要慌,用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用力向腿部方向按压,另一手向下压住膝盖,使腿伸直,重复动作,待疼痛消失时对抽筋部位肌肉进行按摩。
温馨提示:在运动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电解质*衡,尽可能减少抽筋的风险。
二、 肌肉酸痛
运动一段时间后,通常都会感到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酸痛僵硬,尤其在隔天疼痛感最强。肌肉酸痛,属于运动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肌肉收缩产生能量的同时,氧气供应不足,乳酸堆积,将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发生原因: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或者是运动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拉伸放松,使得疲惫的肌肉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
处理措施:运动中如果发生肌肉酸疼,可以适当的减小运动量,慢慢的降低运动的速度,拉伸或按摩发生酸疼的肌肉。(肌肉的拉伸方法我们在之前的康佰瑞课堂中都教过大家了哦!)
温馨提示: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和运动后的拉伸放松是预防肌肉酸疼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哦。
三、 脚踝扭伤
常见的是在运动时跌倒、滑倒而致的脚踝扭伤,扭伤时,脚踝发生剧烈疼痛。
发生原因:多发于一些运动姿势不正确的人群中。另外因为运动前热身不够全面容易引发脚踝扭伤;或者是运动场地不*整以及运动鞋不合适等都会引起脚踝的扭伤。
处理措施:一般来说,脚踝扭伤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如果扭伤后能够对脚踝及时进行正确处理,能够大大改善损伤的严重性,缩短恢复期的时间。
脚踝扭伤处理措施遵循一个RICE原则:
1.R(Rest)休息:脚踝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制动休息,防止重复损伤和加重损伤。
2.I(Ice)冰敷:损伤后应该及时根据所处的环境,寻找冰敷的条件,可以用冰棍和冰水等进行代替,置于脚踝处,冰敷10~15分钟。冰敷在早期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可以有效的防止肿胀的发生。
3.C(Compression)加压包扎:为了有效的防止脚踝发生肿胀,可以利用绷带和其他有弹性的物件,对受伤脚踝进行加压包扎。
4.E(Elevasion)抬高扭伤脚踝:为了减少组织液的渗出和减轻脚踝的肿胀,可以将扭伤的脚踝适当抬高。
温馨提示:脚踝发生扭伤一定要等到完全治好才能再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可能还会再度扭伤,并且症状会更加恶化。
四、 膝部疼痛
膝部疼痛对于很多运动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发生原因:造成膝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内在原因。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场地的原因,坚硬没有缓冲的场地对膝盖的冲击比较大,容易造成膝盖损伤,引起膝盖疼痛。还有就是运动者自身肌力弱,或者运动时的异常动作模式会导致大腿外侧的髂胫束比较紧,长时间得不到放松也会造成膝盖疼痛。
处理措施:如果出现膝盖疼痛,最好不要继续运动。疼痛比较严重的应该停止运动2~4周,同时在医生的诊断后口服一些抗炎药物,如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在*时加强腿部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从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对膝关节起到保护作用。我们还应该在运动前后多做做牵拉和放松,并用泡沫轴放松一下髂胫束,会对膝部疼痛起到缓解作用。
温馨提示:任何运动都不能忽视力量的训练,只有肌肉力量得到提升了,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运动。
五、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为脚底部位的厚组织,主要是提供脚底足弓的支撑力,并吸收足部动作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足底筋膜在脚底跟骨的前方,从脚后跟部往五个脚趾头呈放射状,向前延伸成一张扇形而附着在趾骨上。如果足底筋膜长时间的处于伸张状态,或是受到局部的强力碰撞,就可能产生发炎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足底筋膜炎”。
处理措施:在跑步中感到脚底疼痛或不舒服的时候应当及时停止运动,有条件的话应该及时冰敷,避免做足趾上翘的动作。*时也要多做足部的`牵拉和放松,在此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用自我放松足部的方法,找一个网球,然后把脚踩在网球上,用自己的身体去按压网球,从而起到放松足底筋膜的作用,效果非常好,不信你就去试试看。
六、 腹痛
常发生在晨间空腹或其他进食后未得到足够消化时间的运动中。
发生原因:在正式运动前,未进行准备活动。心脏惰性大,不能适应运动负荷,引起呼吸肌紊乱“岔气”;或是饭后、饮水后,使肠系膜受到过分牵拉。
处理措施:运动过程中发生腹痛时,最好慢慢减速,直至停止运动。调节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可连续做多次深呼吸。同时用手按压腹部,可减轻疼痛。
温馨提示:发生腹痛时,切记不要突然停止运动,以免加剧疼痛,应缓慢减速,直至停止。
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2
一、合理掌握运动量,防止运动量过大
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由于下肢前后左右不停地反复多次奔跑,上肢无数次大力挥臂击球,腰腹、躯干处于连接上下肢运动,在运动中身体各部位负荷都大,如果运动量或内容的安排稍有不慎,某一局部负担过重,则会造成局部的损伤,如多次进行大力杀球,则膝关节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多次进行上网步法练习,则膝关节局部负担过重。为此,在运动中上下肢负荷安排要适当,密度大和密度小的内容要交替进行,并留意运动后身体个部位的反应,如感到某一局部负担过重,则应停止该局部的练习。
二、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运动中技术动作不规范、不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动作合理、准确,不但运动起来省劲、舒服、漂亮,而且不易受伤。相反,技术动作不合理、笨拙,不但费力别扭,而且极易受伤。如上肢击球动作僵硬,用力不合理,不符合生理特点,易造成肩关节受伤。做上网步法时,如前脚掌着地、重心前冲,髌骨则易受伤。
三、加强力量素质的训练
力量素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力量素质好,特别是小肌肉群力量好,能有效预防损伤。相反,肌肉力量差、伸展性不好是致伤的一大原因,对于运动是易出现损伤、力量有相对较弱的身体部位,应注意提高其机能和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特别是注意改善其肌肉力量和肌肉的伸展性,这是预防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四、运动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当身体疲劳时,身体各部位运动机能状况下降,易出现反应迟钝、动作协调、运动能力下降等反应。此时如仍然勉强参加运动,身体极易出现损伤,为此在进行羽毛球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身体个部位肌肉的反应,有肌肉发硬、酸痛或有“不愿意运动”的感觉时,则不再勉强进行比赛和训练。
五、注意环境因素对损伤的影响
比如:场地湿滑、过硬、不*、有异物。鞋袜不合适、鞋子过大、过小、或鞋底过硬、袜子薄以及球拍太重容易震伤手臂等等都对身体有损伤的可能。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篮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措施 (菁选2篇)
篮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措施1
1、篮球运动中常见损伤部位及治疗方法
根据篮球运动的技术要求和基本特点,篮球运动损伤有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急停,急转,冲撞或因场地不*,或场地过滑而引起的急性损伤。轻者擦伤或韧带拉伤,重者可以发生骨折或脱臼。一般常见的有膝关节韧带损伤、踝关节韧带的扭伤或骨折,腰的急性扭伤、膝关节损伤等。对于不同的运动损伤,也有着不同的治疗方式。
1.1关节韧带的扭伤
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即关节的韧带扭伤。这主要是由于篮球运动中跑跳动作频繁,高空拼抢激烈,且攻守换防转换快,急停、跳投等动作较多,如抢篮板、抢断球、盖帽、急停跳投等身体急速变换的动作,等原因而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后,受伤部位应尽快进行冷敷。然后在患处进行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根据伤情在24小时以后出血已完全停止时可改用热敷、浸泡患处,并进行适当的手法治疗,目的在于消散瘀血。
1.2关节损伤
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为膝关节损伤。产生原因当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此时关节的稳定性较差,半月板向后方伸移,此时突然的过力扭转、膝盖向内或外翻转导致半月板内外侧撕裂。半月板损伤是一种不可恢复性损伤,需要予以高度的认识和警醒。伤后可以用理筋手法进行按摩治疗。损伤初期可在患膝周围施以滚、按、揉,一指掸推法等手法,以活血化瘀,加速血肿消散。三到五天后,肿痛稍减应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1.3拉伤
拉伤是在比赛或运动中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到位及肌群协调性较差等自身原因所致的运动性损伤。
轻者会造成局部疼痛、肿胀、痉挛、压痛、瘀斑等,应立即予以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等应急举措;严重时会造成肌肉或肌腱撕裂或断裂,此时应立即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固定肢体然后立即送往医院。
1.4手掌、指关节挫伤
手掌及指间关节的损伤。其造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接球动作不正确,从而使手指触球时受到正面或侧面外力的冲击,被动的使掌指关节或指间节向背侧掌侧过度屈伸,引起关节囊撕裂,侧副韧带及关节软骨的损伤,致使手指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出现手指畸形。
手指受伤后,先进行冷敷或用冷水冲淋或浸泡。损伤恢复期可用理筋消肿方法。用拇、食指揉捏患处,力量应柔和,然后用拇、食指由远端向近端推揉以促进消肿。治疗时应慎用摇法和拔伸法以免加重韧带、关节囊损伤。治疗后患者可进行屈伸练习。
2、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机体内部器官的活跃性,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以增加其力量和弹性,并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射性联系,为正式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2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
*时多加强易损伤部位和个体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机体功能,是一种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例如:为预防骸骨劳损,可用“站桩”的方法以提高股四头肌和骸骨的功能。如:为预防腰部损伤而加强腰腹肌训练,提高腰腹肌的力量等。
2.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运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篮球训练中应注意反应能力、灵敏能力、*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以及注意冲撞时自我保护等动作技能。
3、结论与建议
在激烈的篮球运动中,极易造成运动性损伤,预防损伤是关键,*时要使运动员们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运动损伤的危害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性;加强体育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使之遵守组织纪律和比赛规则。*时多加强易损伤部位和个体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并且在赛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使全身各部位充分活动开,尤其是踝关节。
篮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措施2
一、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
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各项运动的损伤,都有其多发病和好发部位的规律牲,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证实:体操易伤腰、肩、膝和臃;球类易伤膝、腰和手;短跑、跨栏、跳跃易伤大腿及部分觚肉等。运动损伤发病规律,主要与专项技术的要求、人体某些部位力量、柔韧等因素不足有关。消除运动损伤最根本办法是预防,其原则是必须在不忽视机体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从积极方面入手。
《篮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l、按损伤的组织结构分类,可分为软组织损伤、骨折、脑震荡。
2、接伤后皮肤组织是否完整分类,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台性损伤。
(1)开放性损伤是指受伤的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有血液或组织液从伤口渗出,容易引起感染,常见的有擦伤、撕裂伤、开放性骨折等
(2)闭合性损伤是由一次或几次较大的暴-力所致。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未破裂,伤口不于外界相通。常见的有挫伤、扭伤、肌肉拉伤及肌腱肌炎等。
3、接受伤的病例过程分类,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1)急性损伤是指由于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造成的损伤。
(2)慢性损伤是指由于劳损或陈旧性劳损造成的损伤。
三、产生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根据目前国内外运动损伤原因的综合研究材料来看,可将运动损伤产生的基本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特别是青少年,好魅心强,好奇心大,生活经验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脑子里根本没有预防的概念,心血来潮,忘乎所以,不顾客观的条件可能,盲目、冒失进行运动,特别容易发生损伤。
(二)准备活动存在问题(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在准备活动中,一般存在下列问题:
1、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的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和伸展性都不够,因而容易受伤。
2、准备话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的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也容易受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使身体已经疲劳,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状态,而是有所下降,这样也容易受伤。
(三)、技术上的问题(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
1、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的力学原理,所以容易受伤。
2、训练水*不够,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四)运动量过大(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
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负担过大,是在运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五)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
1、生理状态不照:睡眠或休息不好、带伤、荣病或伤病初愈,已及身体疲劳对,生理机能相对较低,肌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肌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
2、心理状态不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或有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也容易导致受伤。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一)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首先是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使从事体育工作的和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个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训练中,必须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爱护同学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合理安排教学、训练、比赛
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容易掌握,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
(三)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象条件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
(因)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这可防止肌肉拉伤。为了预防关节扭伤,就要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五)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在运动中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增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练习者也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从高处落地对必须以前脚掌着地,以增加缓冲作用,同时双腿屈膝并拢等;当重心不稳,摔倒时立刻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翻滚,而不要直臂撑地。
五、常见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这类损伤分为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两类。
(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包括擦伤、撕裂伤、刺伤等。
(1)擦伤:身体某部位受外力擦伤,使皮肤被擦破出血或组织液渗出。如运动中摔倒,造成皮肤与地面发生摩擦,创面有擦痕,并有出血或组织液渗出。
(2)撕裂伤:因钝器打击或挤压所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开裂。以头部面部较多,创口不整齐且软组织损伤严重,引起出血和水肿。
(3)刺伤;由于尖锐器物刺入皮肤所致,其创口有不同程度的深度和宽度;创缘整齐。
(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包括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
挫伤;是用钝力直接作用于人体,使局部软组织损伤。例如;运动中互相冲撞,被踢造成的挫伤,常见的有大小腿前部,另外头部、胸部、腹部及睾-丸的损伤也很多。
肌肉拉伤;由于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使肌肉,肌腱和韧带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
关节扭伤;由于动作不慎,使关节发生了超常范围活动造成关节、韧带及胍腱的损伤。常见的有踝关节扭伤肩关节扭伤,膝关节扭伤等。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
擦伤:伤口较干净者,可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洗净伤口,周围用75%酒精消毒,伤面涂上2%的紫药水,不必包扎。暴露伤口使之干燥。如伤口内有砂石等异物,应先将异物挑出,然后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涂上紫药水,但面部不宜使用紫药水。
挫伤:症状是局部疼痛,肿胀,皮下出血,皮肤青紫。四肢、胸部挫伤应注意有无骨折,如单纯性挫伤,应立即包扎或冷敷。外敷跌打损伤药。疼痛较重者可服止疼药。
关节扭伤:症状是疼痛、胖麟、有皮下出血者可渐见青紫区,处理办法同挫伤。如疑有韧带撕裂或者并发骨折损伤者;可在加压包扎后请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脱臼:由于外力作用或用力过猛,韧带或关节拉伤或撕裂,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位置称为脱臼。症状是关节外部变形感受剧烈疼痛,处理时可先做冷敷,扎上绷带,镍特关节固定不动,然后到医院
治疗。
骨折;可分为开发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在体育辐动中发生的多为闭台性骨折,其中以前臂发生骨折为多,其症状是伤处有剧烈疼痛感,并丧失正常活动功能,一般还有明显的`畸型、肿胀和压痛,处理时要注意病人保暖,止疼、止血、防止休克、然后包扎固定送医院治疗。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电脑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3篇
电脑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1
当电脑无法启动时,还可以尝试进入安全模式解决(各系统版本启动方式不同,可自行百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安全模式不挂接软件与硬件的启动,因此,进入后对故障进行排除也比较高效。
电脑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2
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打开电脑机箱,然后逐个替换硬件排查,当然,首先你得有相关配件。
电脑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3
关键时刻,将主板电池抠出来放电或干脆直接抠出来,再进行故障排查,也许会获得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5)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3篇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1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磨练科学能力,陶冶科学精神的过程,是在教学情境下科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
根据现代自然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的结论。这很重要,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是一节以认识岩石为主的部分探究型的实验课,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己收集大量岩石资料及岩石,找出岩石的特性,最后达到会认识一般常见的岩石,了解一般岩石标本的制作方法,即从四部分进行教学:创设情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外延,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思路:
首先用录像带引入并质疑,即
(1)你认识哪些岩石?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关于岩石的哪些知识?
紧接着上学生对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研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来分析岩石的特性,认识它们的名称,了解一般岩石标本的制作过程。最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发散外延,岩石有何作用,有何价值,除了生活上用到的,建筑上用到的,让学生明白还有科学价值(认识地壳运动变化)。最后让学生知道"水滴石穿"的道理,及从中明白了什么?整节课围绕认识岩石开展活动,培养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2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磨练科学能力,陶冶科学精神的过程,是在教学情境下科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
根据现代自然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的结论。这很重要,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是一节以认识岩石为主的部分探究型的实验课,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己收集大量岩石资料及岩石,找出岩石的特性,最后达到会认识一般常见的岩石,了解一般岩石标本的制作方法,即从四部分进行教学:创设情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外延,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思路:
首先用录像带引入并质疑,即
(1)你认识哪些岩石?它们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关于岩石的哪些知识?
紧接着上学生对自己带来的岩石进行研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来分析岩石的特性,认识它们的名称,了解一般岩石标本的制作过程。最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发散外延,岩石有何作用,有何价值,除了生活上用到的,建筑上用到的,让学生明白还有科学价值(认识地壳运动变化)。最后让学生知道"水滴石穿"的道理,及从中明白了什么?整节课围绕认识岩石开展活动,培养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当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应该如何观察,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综合与概括,进行准确的描述。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能自我构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
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六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如果在观察前没做有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会无目的无头绪的,最终探究不出什么结果。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认为要在学生观察方法、观察内容方面做精心的指导。适当修改了实验表格设计,降低了难度:化解了观察的具体项目,主体采用了打勾的方式,去掉了因为材料关系听声音不明显的一栏,整合了岩石颜色和颗粒颜色,突出颗粒研究。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一课在教学上很难有新意,但我觉得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突破口,只有找准这样的突破口,会把学生研究岩石的活动凸现出来的,通过试教,我觉得这一课要抓好探究过程中的交流环节,依次呈现学生的观察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火花。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产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3篇
产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1
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妊娠期血栓事件大约 80%发生于静脉,而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主要是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研究发现,大约 75%~80%妊娠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由 DVT 引起的,还有 20%~25%由 PE 引起。有关文献提出了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为经典的三联征:血液高凝、血流淤滞和血管壁损伤。
1.1 血液高凝 妊娠期特殊的生理改变,凝血机制的异常,如血浆纤维蛋白原、维生素 K 依赖因子及凝血因子的增加,使血液处在高凝状态。妊娠期另一生理性变化为血沉加速,进而促使红细胞对血管壁黏附、聚集,而这种聚集现象并不会随妊娠结束而立即好转,一般在产后 24 h 内可达最高峰。因此,妊娠晚期及产后血液的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1.2 血液淤滞 妊娠期血容量及心排血量增加,用于外周循环的血流量明显增多,进而引起孕妇静脉扩张和血流速度减慢。另外,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对盆腔及下肢静脉的压迫明显加剧,从而影响静脉回流,造成血液淤滞,加上血黏度增加和血管壁因素,故易导致血栓形成。
1.3 血管壁损伤 一切引发血管炎的因素,无论机械性或化学性,还是促使血管壁内皮损伤的因素,都可导致血栓形成。引起机械压迫性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巨大儿、羊水过多、双胎等。同样,手术过程中直接压迫血管、感染等,也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4 其他 就孕妇本身而言,既往有血栓性疾病史及易栓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龄(>35 岁)、体型肥胖、孕期长期卧床、伴有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也会增加孕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产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2
2.1 临床表现 妊娠期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DVT 早期多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下肢突发肿胀、疼痛、皮肤潮红、皮温升高、增粗。随着病情的
进展,上述症状将逐渐消退,随后将出现水肿、破溃、甚至坏疽等严重后遗症。然而 DVT 最大的风险则是:一旦血栓脱落可引起 PE,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的呼吸困难,还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严重者出现紫绀、晕厥甚至猝死。
2.2 辅助检查
2.2.1 血浆 D-二聚体测定 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静脉血栓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用其阴性预测值排除疾病。而妊娠本身会增加 D-二聚体水*,并随孕周呈递增趋势。所以,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孕期静脉血栓有一定帮助,但不是绝对指标,需要与其他检查指标联合应用。
2.2.2 血管超声检查 是准确性、敏感性均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可疑 DVT 的患者,血管超声应作为首选检查项目,其检测方法为对近端静脉行加压超声检查:如超声结果为阴性者,则建议1周内复查超声;如超声检查结果提示 DVT 可能性较高,且并不能除外髂静脉血栓形成时,应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静脉造影。当分娩或手术时失血过多,人体应激性产生大量新的`血小板,使处在血液高凝状态下的产妇更易确诊。对于可疑PE 患者,首选影像学检查为肺动脉血管造影(CTA)及核素肺扫描,同时应行静脉彩超检查确定是否有 DVT 形成。
2.2.3 静脉造影 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对临床上确诊静脉血栓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对某些难以确诊的患者而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由于其为有创检查、费用较高、患者难以接受,并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产科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3
3.1 一般处理 一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应注意制动,尽量抬高患肢,也可选择穿弹力袜。急性DVT 患者建议卧床休息1~2周,这样既可以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又可促使血栓紧黏附于静脉内膜,以避免血栓脱落导致 PE。
3.2 药物治疗
3.2.1 抗凝 抗凝是静脉血栓的基本治疗,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血栓继续蔓延、加速血栓自溶、及时复通管腔,从而缓解症状,降低血栓脱落的风险,一定程度减少 PE 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是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治疗首选药物,华法林有致畸风险,须谨慎使用。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妊娠期 DVT 栓塞或 PE 方面的体会是:使用时间一般至产后 6 周,总使用时间应不小于 3 个月;对于低分子肝素而言,一般在宫缩前或引产、剖宫产前 24 h 停用,而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是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治疗首选药物,华法林有致畸风险,须谨慎使用。应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妊娠期 DVT 栓塞或 PE 方面的体会是:使用时间一般至产后 6 周,总使用时间应不小于 3 个月;对于低分子肝素而言,一般在宫缩前或引产、剖宫产前 24 h 停用,而普通肝素可以应用至产前 6 h 停药;而无论肝素还是低分子肝素,在产后 12~24 h 后都可以继续使用。
3.2.2 溶栓 溶栓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经典方法,但妊娠是溶栓的相对禁忌证,所以,产科血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尤其在妊娠结束前不推荐溶栓治疗。研究发现,尿激酶、链激酶等常用溶栓药物虽无明确证据证明有致畸作用,但其有引起分娩时或产后出血等副反应,且出血较为严重,所以只有在肝素治疗无效的严重 PE 时使用。总之,妊娠期的血栓性疾病以不使用溶栓药物为宜。
3.3 手术治疗
3.3.1 手术取栓 手术取栓是直接、有效消除血栓的方法,通过静脉切开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但妊娠是相对禁忌证,只有在严重的 PE 患者或有截肢危险的严重病变时才考虑手术取栓。
3.3.2 下腔静脉安装滤器 对多数静脉血栓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只有发生严重危及母儿生命 PE 时,才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抗凝治疗失败或反复发生 PE,有抗凝治疗禁忌证。对于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前是否放下腔静脉滤器一直颇有争议,现一般认为,对于新发血栓(抗凝治疗≤30 d),栓子尚不牢固,在产程中手术应激时脱落发生率较高的患者,一般建议于产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而对于陈旧性血栓(抗凝时间>30 d)的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并不作为首要选择,但同样需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血栓脱落的风险,由患者及家属决定是否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综合产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的意见做最终决定。
3.4 其他治疗 对于慢性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是长期的过程,要重视和预防血栓蔓延和血栓复发。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各种常见灾害预防措施3篇
各种常见灾害预防措施1
*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我国灾害之重、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是世界少有的。现在,自然灾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从总体上看,我国自然灾害有以下特点:
1.种类多,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异常多变,环境基础脆弱,经常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雷暴、雪暴、冰雹、低温冻害、高温热浪、龙卷风、沙尘暴和大风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表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农作物与森林草场的病害、虫灾、鼠害,赤潮和恶性杂草等生物灾害以及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
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据史料统计,我国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10~20年出现一次,并且洪涝、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呈加快趋势。最近40多年来,*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台风6.9次,冷冻灾害2.5次,远远超出世界的*均额度。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世纪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200余次,其中1/10在我国境内。
我国历史上许多重大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造成的损失都是举世罕见的。例如,1628~1644年(明崇祯年间)长达16年的大旱,涉及13个省,河流干涸,井泉枯竭,蝗灾遍布,饿死人不计其数。1900~1987年全世界发生54次重大自然灾害,我国居首位,有7次,死亡人数也最多。*以来,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4000~4700万公顷,少收粮食200多亿公斤,受灾人口约2亿,因灾死亡数千至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亿元。遇到大灾或特大灾害年份,损失更加惨重。90年代初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约为世界年均灾害损失的1/4,每年近千亿元。
3.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
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
我国自然灾害横贯东西,纵布南北。或点状、带状集中突发,或面状、流域迅速蔓延,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和不*衡性,威胁着国土大部分范围。
各种常见灾害预防措施2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
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3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总之,还是磨练的少,经验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总之,还是磨练的少,经验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3
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近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刚好相反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本节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不同形式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
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近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刚好相反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本节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不同形式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4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后记: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8班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如果学生不看书或预先不预习,教师提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分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推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细想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缺乏直观经验,没有知识储备直接让他们毫无根据的推测,难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乱的假说,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我选择让学生翻书本,看看书本上的推测可行吗?让他们间接有一个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有这些原因。
要验证这些猜测,一旦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如手电筒、蜡烛),然而聪明的学生认为蜡烛要比手电筒更好,虽然光暗一点,但是蜡烛光线是向四周散发的,与太阳更相似。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蜡烛和火柴,学生都很高兴,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做好地球仪,本想让他们贴上地形外观的,课堂时间太少,只能先让学生做好标记。实验过程中,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如学生容易将蜡烛熄灭,还有调皮的会用火烧纸,不好好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实验前介绍方法时不够仔细和全面,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方面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本就不清楚,学习兴趣不浓厚,还有一部分就是没有听懂实验方法,就想别的心思来满足自己了。另外做实验时,最好将窗帘拉上,学生更容易观察。
做完这部分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马上出来反对。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只有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会被照到。事实上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旋转角度变化和方向理解还不够清晰。其二由于我是让学生将地球从地球仪装置上拿下来的,其实就相当是一个球体,并没有让地球倾斜一定角度放置,与光源是保持*行的,并尽量保持同一水*面。因此,有学生就提出来地球自转时,(地球的最北部和最南部)即南极和北极有些地区并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这个猜测也是不能完全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没有马上给他做详细解释,我觉得这课内容还没有涉及地球饶地轴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学生能够发现这点其实他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并没有人云亦云。
课上完后,我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天文资料,自己先通过查询资料尝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又是通过怎么样的证据说明的?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6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7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的,鉴于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对运动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还不会,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视频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时候涉及到了物理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做融合还不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视频,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8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9
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 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直观的去了解比较难点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应该采取放慢速度,逐个突破的方法,而不应该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0
《人类认识地球和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同学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出现了托勒密和*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沛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同学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和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研究天体运行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同学层面来说,托勒密和*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同学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同学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协助同学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同学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干反过来考虑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同学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经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同学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同学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想。同时对于*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发生一些震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1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无奈地“ 咽啃” 教师已“ 咀嚼” 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活跃,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较好。
优点:
1.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2.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注重课外相关知识链接拓展,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不足:
课前播放第宇宙探索影像资料,更能营造氛围感。结束能再让同学整体演示一下地球运动,首尾呼应,体现收获更好。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3
《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同时,教师巧妙地把这些资源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充分彰显学生的能力。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能力强的部分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能力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总之,还是磨练的少,经验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推荐访问:损伤 反思 预防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3篇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教学反思1 预防运动中的损伤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