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

时间:2023-03-01 09:05:05 来源:网友投稿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1  《周庄水韵》一文已经教过两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也难免每每有些许遗憾。对于备好课,我思考了很多。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仅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1

  《周庄水韵》一文已经教过两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也难免每每有些许遗憾。对于备好课,我思考了很多。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仅再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而更多的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备课不仅仅是教学方案设计,还要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备课对教学来说还处于“未定”状态。正因为是“未定”,所以备课必须从“方案设计”的层面上退下来,退到为方案设计作准备的层面上。这种“退”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们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里常常出现了与我们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显然,第二种方式不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放弃原来的备课,我们又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效果不佳。

  教学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能预测,我们可以在教学某课之前可以向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读课文后,写出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与我们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预想的与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这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我们一直是在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设计重难点时,我们备课真的不能做到关注学生。

  因此,我觉得备课要注意:

  1、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应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有别于政治课、班会课、环保课。

  2、对文本要深入探究,对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品读要到位。那些细腻的笔触,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来,品味出来。这样的语文课有意义、有深度。

  3、导入用的时间不要太长。我在教学本文时,就直接进入课文学习,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好。

  4、分组讨论要有效。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课上看到的表现是:老师说讨论学生就马上开说;老师说停止,马上鸦雀无声。而且马上学生就说出讨论结果。咱们先不说讨论的过程,单就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根本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咱们再说讨论过程存在的问题:

  ①、有的学生根本不讨论,说闲篇,或忙里偷闲玩会;

  ②、在学生讨论之前,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提示思考这一问题需要研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匆匆开始,草草结束。讨论的收获不大。其实,在思考的基础上商讨才有意义。咱们讨论一个问题,还要组织组织语言才说呢。

  5、注重评价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恰当地使用评价语,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益。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2

  《周庄水韵》讲过之后,我脑中的记忆好像也没有多少,回过头来再读这篇散文,觉得这么优美的文章,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好的写作方法,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闭眼体会优美而又有诗情画意得特写镜头——文章的开头。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

  从选好文本到讲课完毕,因最近琐事缠身、水*有限,也是在梦幻般的感觉里过去的。稀里糊涂里课就完毕了,因身为讲课人,听得最多的`便是两种意见:

  1、选这课来讲也太难点了吧!

  2、课上的还是不错的!

  但这时我性格的优点便显示出来了,那就是从不在别人的批评赞美里迷失自己。所以,对这节课自己进行品析:

  一个亮点:

  早在05年秋季听省语文优质课时,就在教师们的评价语言里听出了单调与困乏,简单、重复、无主见的“好!”占了评价语的大半。这样的一视同仁抹杀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放弃了最佳的教育机会。

  所以,在自己课堂对学生的评价里,就尽量增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生回答好的,好在哪里,有问题,问题又在何方。

  这次讲课也不例外,我尽量让自己的评价语因学生而异因学生的答案而异。这点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甚为满意。

  例一:理解文意,欣赏美景板块(以下节选自雅阁老师的记录)

  生1:《春游周庄》

  师:不错,抓住了春这个字,很准确。

  生2:《依依周庄情 悠悠周庄水》

  师:哟,这么有诗意的语言呀,有地点,有特点。很好。

  生3:《井乡之景》

  师:不错,一下子找到了文中的井形河道,抓词很准确。

  生4:《三访周庄》

  师:哦,你的立足点在作者来周庄的次数上,角度不一般。

  例二:品味语言,丰富积淀板块

  生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周庄水的声音很动听。

  师:嗯,我们仿佛听到了四处的滴水声,犹如天籁之音,那他把什么比做什么了呢?

  生1:把水声比作江南丝竹。

  师:是啊,滴水与流水的轻柔、音乐感都表达出来了,我们耳边也好像听到流水在叮咚成韵,轻婉、柔媚而又悠扬,你来读读看……

  生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我读出了一种安详的景色

  师:水面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3:石桥、楼屋、树影还有云彩和飞鸟。

  师:那后来呢?

  生3:成了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3:木橹把水面搅碎后……

  师:是啊,你看,这幅图画便有静有动,在木橹的“悠然”“不慌不忙”里,周庄的古朴、宁静、神秘便展现出来,使人浮想联翩又无限向往……

  两点遗憾:

  按道理要出外讲课,在家里是应该让同事们听听指导指导的,但由于高招、课本剧、地生会考临近等事情的冲突,时间实在很紧,于是我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简单进行了实验,把握一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便算完事了(因此还被领导批了一顿呢!)。所以,对于文本的挖掘问题和课堂的时间分配,再加上陌生的学生,课堂走向哪里目的何在效果怎样我几乎是没有一点把握。反正上场时是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我和春云(小学上课老师)戏称自己上课的状态是泼水,流哪里算哪里。

  这样的状态,遗憾肯定是不会少的,我的这节课堂就有两点大遗憾:

  1、教师引导、调控能力不到位:这点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

  ①学生品味语言阶段,自己的设计是学生赏析语言,在赏析的过程中会有人提到三游周庄的三幅图画,(在家里学生品析到了),然后自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可遗憾是我提问了11个学生,还是没有等到我要的答案。许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许是他们的爱好问题,或者干脆就是我的指令有问题,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我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结果我是只好依着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把品析语言时大家学到的方法、技巧用到自己的现实中,我们的作文会增色很多!”

  所以,在课后对话环节翟国玺校长就提到讲课深度问题时,我就自我批评了一下。当时,自己的大脑也在飞速的转动,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可惜的是,我绞尽脑汁的无奈的看着时间流逝而没有想到好办法呀!

  ②在学生品味语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范读引导的环节。但是由于水*有限再加上对文本情感把握不够,所以自我感觉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的悟性非常强,我示范引导之后连着3位同学的朗读都是有滋有味像模像样,当时我已经认识到这点,应该借机大家表扬,强化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遗憾的是念头倒是闪了,自己却没有抓住机会实施。

  ③讲课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失误,在第一环节自己设计的速度原意是默读课文,可由于指令不清晰或者学生习惯的不同,学生们是在朗朗读书,这时我是干着急没办法,只好看着时间流逝暗怪自己为什么没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引导好呢!

  2、思想上漏洞导致行为的偏差

  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却反映出大问题。表现在两个环节:

  ①在课堂最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跳读课文后找语言对周庄进行一句话一段话的总结,等待了3分钟后,我转了一圈,却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只写了一句话“周庄真美丽呀!”在晕及的情况下,时间已经到了。我慨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不够好,便拿出自己学生的两段文字介绍给他们。

  这行为本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当时说的话“给大家推荐两段文字,是济水的学生写的,希望大家下去后也能够写出诗意的文字来!”

  现在想来,这是思想的错误,我不了解学生状况能力,直接拿济水的学生来和他们比对,本身就不公*的体现。如果非要说,也应该是推荐一些学生的,不应该将他们和城区的学生放在对立面。

  ②在课后对话环节时,自己总结了3个没想到,其中第三个,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总结时提到两点,一是学生对速读的理解,二是写作能力的表现。我本意是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书面表达能力有些差,提醒老师们以后注意培养。但后来思索,我又有什么资格说这话呢?老师们都在辛辛苦苦的干着,自己又没有调查,何来发言权?

  本身,自己拿城区学生的标题、文段和他们的学生来对比就是一种思想的错误,忽略了许多不该忽略的问题,真是思想一时不到位导致行为缪千里呀!

  上完课两天了,但这两个大遗憾我一直是耿耿于怀!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阅读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1)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5篇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1

  讲一节课,除了课堂本身、教师素质以外,还有许多更美的风景,更大的收获。这次我就有这种感觉。

  三大发现:

  王屋的学生真自信:

  借班讲课,最怕的就是学生的不配合,此时,许多老师(包括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祈祷自己用的班级是个活跃的班级。可是,在王屋听了一节上了一节后,我觉得应该这样说,在王屋讲课,任意班学生都可以,他们都会在课堂上自信的展示自己,配合老师学习。

  那天我们风驰电掣到王屋时是早上7点40,早读还没有下。因为心不静,我便想先见见学生。到了教室,看到学生正认真拿着课文朗读,于是,没有过多煽情,简单说了两句就走了,不过,他们真诚的笑脸,灵动的目光,自信的表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上课后果不其然,学生举手积极,发言大胆,一点儿也没有怯场的意思。从这点来说,很赞同雅阁老师的评价:你真该好好谢谢王屋的学生!

  在济水也曾搞过课堂宣誓的环节,可是说着说着就流于口头了,因为学生不张嘴,张嘴了声音也如蚊子叫。可是在王屋课堂前的宣誓上,我听到的是雷霆般的声音,看到的是“我最棒”的表情,记得当时我的评价是“老师对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充满着期待呢!”真实的表达了我的心声。

  所以,王屋的自信心教育真的是效果卓著啊!

  我们的教师真好学:

  在课后交流环节,我真正感受到了山区教师的博学、睿智与上进。

  在对张艳老师的课进行点评时,各位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人问面对生学生时怎样进行这样的流程,有人针对学生的表现、小组的任务分配进行详尽的咨询和探讨,有人提出对课堂上教师的表现的看法。

  在对我的课的点评时,印象最深的有4位老师,一个是一位男教师对文本第一段里“碎”的看法,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研读课本时对作者心情的忽略;一个是王屋一中一位女老师,她从我的课里找出了“听、说、读、写”的依托对*时课堂进行分析探讨,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细致与灵动;王屋一中翟国玺校长对我课堂的深度解剖更让我震撼,当时自己是用“高,老高,老高高”来表达自己的崇敬。在这节课上,有一个大漏洞,就是教育预设没有完成,在品读环节的小结部分,因我没有引导好学生没有品味到而放弃,这点,唯有翟校长看出并提出。还有一位支教的女教师,她举例自己听过的名师讲座,对一类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宽松的研讨氛围,这样细心好学的教师,让我感到身为其中一员的快乐与幸福,更有的是紧张与压力。

  局里的领导真务实:

  这点是实实在在的发现,请勿认为有拍马屁之嫌。

  本身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一大体现。尤其是经历了两届这样的活动,这次较上次而言,组织更严谨,设计更完美,活动质量也更高,不禁让人赞叹万分,更是期待下次活动的到来。不过遗憾的是期末临近,这常导也是日理万机俗事繁多!只好期待下学期更精彩的活动策划了!

  其次是李伯勇主任带给我的意外。因当时讲课入神,李主任听课我是不知道的。在会议环节,我正和老同学闲云,突然接到短信说领导正表扬我呢,迷瞪了半天才得到消息说是李主任在说听课后的感觉。你想,跟着这样的领导,好了马上表扬,部下教师焉能不进步?

  再次是杨国顺主任带给我的震撼。回去的路上,和杨主任交流了一下“素养提升123”工程和“本土名师”的意见,杨主任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思考详实,看问题全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小时的谈天后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可谓是有厚度有高度有深度。

  不过,除了活动一手策划人雅阁老师外,以前并不认识李主任和杨主任,更别说了解了。所以说是发现。

  四大收获:

  收获一:课程设计大了好

  在我们的公开课上,教师的琐碎引导和环节的零七八碎使听课者目不暇接,也让学生疲惫不堪。在倾听了王家和校长的建议和自己精心设计后,我将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进行,教师只发出3次指令,然后让学生来做敢接还可以。此时,学生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会发现什么对我来说是个迷,但是会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收获肯定是真的。

  我认为教学不是教师传授多少,而是学生习得多少,所以,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教师的设计就要大一些,不能挖个小坑让学生往里跳,猜心思。

  不过,我的意思也非是越大越好。如果教师没有指令性或者指导性要求,学生海阔天空没边没檐的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打个大问号。

  所以,我的收获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是必须的,过大过小都会南辕北辙。

  收获二:借班上课礼物巧

  借班上课前要和学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互动,这是许多老师的习惯也是必须的。或忽悠学生或物质刺激或拉关系套近乎……方法是多种多样。可效果并不见得就能够有收效。记得去年冬季在玉泉讲电教课前,我采用的忽悠套近乎表扬法几乎就是失效的。所以,这次怎样和学生迅速拉近关系提升学生兴趣就成了我考虑的大事。

  后来是决定将自己的课程作为礼物送出的。但一件太单调,于是设计时设计成了3步。

  课前,送第一件礼物,一组锻炼手指灵活度、据说可以健脑的动作,(感谢教给我的老师效*),次礼物一出,学生立马兴高采烈的做起来,和我的关系也迅速拉近。

  课上,送给山区学生水乡美景做礼物。

  课后,因学生表现突出,送一个手势,大拇指朝向自己,四指并拢弯曲,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的赞扬——“我最棒”!

  设计时第一个第三个礼物是不在课堂上展示的,这点我非常赞同雅阁老师的意见,和教学无关的事情尽量没有。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陌生人来上课和对有好感的人来上课,学生的感觉、表现肯定不一般。另外,如果对学生的情绪调动、大脑休息有好作用的话,该出手时还得出手。这次是我不想专门跑到教室进行“送礼”才出现的,不过坚决没有占用课堂时间。

  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我就收获一点,送礼物之说可行。试想,谁不愿意要礼物呀!至于这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就看老师的操作了。

  收获三:参加活动进步快

  最近几年,自己的教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状态的话,那就是“闭关”。很少有在公共面前展示的机会,去年被迫参加的一个电教优质课,也是因选课不慎而进步不大。而这次有勇气将自己放在众多专家和老师面前,也是奔着进步来的。

  我们学校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讲一次课要退几层皮。虽然这次讲课并没有大动干戈,但是紧张也是肯定有的。由于课文太生,有一段时间自己研读文本到了睁眼闭眼满脑子都是周庄水的地步。后来是设计课堂流程,开始到最后最少换了3种方式。我一直在寻找,寻找最契合最适度的方法。直至上课前最后一天。

  课上完后,有同行的研讨,有专家的指导,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够解决,优点展示出来才能够发扬。我很幸运,自己遇到了敢说真话愿说真话会说真话的指导者,使自己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细节,这样怎能不进步?可以肯定的是,再上同类的课,在倾听评价、深度拓展、字词点拨、学生引导方面,我是一定不会再犯这节课上一样的错误的。

  收获四:朋友学生两相乐

  在济源所有的乡镇学校里,除了我的故乡玉泉和现在的济水一中外,就数王屋一中同学多朋友多了。所以,这次借着讲课,我也过了一把瘾,一把旧地重游老友重逢的瘾。

  上课前只能简单的寒暄,课后才是我叙旧的天堂。趁着领导讲话的功夫,我溜到校园里和老友们搞了个聚会,周到的王法宽,热情的赵王卫,实诚的陈强,优秀的谭龙江,帅气的姚卫锋,嘿嘿,无论官至何位,不管来自何方,随意率性真诚幸福,谈天说地快乐无穷。如果讲课是个人素质的提升的话,那这小聚会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了。遗憾的是时间太短,被纪律所迫,谈性正浓时却得依依惜别……哎!下次想见不知在何时呢!!

  除了老友的收获外,还遇到了进修时的同寝大姐周梅花,亲热的拥抱是我们沟通感情的方式。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多了几道皱纹孩子又长高几许。岁月总是催人啊!

  在个人感情里,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在校园里,遇到一巧笑嫣然的小女孩对着我一直笑,仔细审阅原来是自己讲课那班的学生。我不知道自己能让他们记住多久给他们多少收获,但她的笑容告诉我,她是快乐的,那我也就快乐啦!!!

  这次王屋之行,一个亮点二点遗憾三个发现四大收获妆扮了这个忙碌的学期,也成为我生命里快乐的一站……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2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现代散文教学中,我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学习专家毛洪其老师的讲座时,其中有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因此,在《周庄水韵》的教学设计中,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所刷新和改进。这篇课文的教学令我较为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1、以画导入,营造气氛好。

  本文本来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为了切合这个“美”字,我从优美的画面入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周庄的美吸引且陶醉,并在美的享受中对周庄的有关建筑风貌有了深刻印象。

  2、对有关语文知识教学能落到实处。

  如游记知识的巩固及字词、修辞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理解。

  3、朗读指导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指引了方向。

  在学生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节奏停顿,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韵味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4、教学目标一完成得较为理想。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抓住了周庄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我从本文的整体脉络(总分结构)入手,让学生把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的描写上,并布置学生完成表格作业,使学生对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时间、观察角度、景物特点和详略安排了然于心。

  当然,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感觉有明显的不足:

  1、因为时间关系,我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彩和欠缺之处,忽略了进行有的放矢的鼓励性评价和具体有效的指引纠正。只是在学生读前作了指导,而读后只是用一句“好”或“读得好”草草带过。

  2、虽然课前我很想一反过去的“讲读教学法”,但事实上,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还是讲解、分析得较多,对“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还是突出得不够。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3

  《周庄水韵》一文已经教过两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也难免每每有些许遗憾。对于备好课,我思考了很多。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仅再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而更多的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备课不仅仅是教学方案设计,还要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备课对教学来说还处于“未定”状态。正因为是“未定”,所以备课必须从“方案设计”的层面上退下来,退到为方案设计作准备的层面上。这种“退”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们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里常常出现了与我们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显然,第二种方式不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放弃原来的备课,我们又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效果不佳。

  教学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能预测,我们可以在教学某课之前可以向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读课文后,写出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与我们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预想的与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这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我们一直是在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设计重难点时,我们备课真的不能做到关注学生。

  因此,我觉得备课要注意:

  1、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应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有别于政治课、班会课、环保课。

  2、对文本要深入探究,对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品读要到位。那些细腻的笔触,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来,品味出来。这样的语文课有意义、有深度。

  3、导入用的时间不要太长。我在教学时,就直接进入课文学习,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好。

  4、分组讨论要有效。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课上看到的表现是:老师说讨论学生就马上开说;老师说停止,马上鸦雀无声。而且马上学生就说出讨论结果。咱们先不说讨论的过程,单就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根本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咱们再说讨论过程存在的问题:①、有的学生根本不讨论,说闲篇,或忙里偷闲玩会;②、在学生讨论之前,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提示思考这一问题需要研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匆匆开始,草草结束。讨论的收获不大。其实,在思考的基础上商讨才有意义。咱们讨论一个问题,还要组织组织语言才说呢。

  5、注重评价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恰当地使用评价语,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益。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4

  从选好文本到讲课完毕,因最近琐事缠身、水*有限,也是在梦幻般的感觉里过去的。稀里糊涂里课就完毕了,因身为讲课人,听得最多的便是两种意见:1、选这课来讲也太难点了吧!2、课上的还是不错的!但这时我性格的优点便显示出来了,那就是从不在别人的批评赞美里迷失自己。所以,对这节课自己进行品析:

  一个亮点:

  早在05年秋季听省语文优质课时,就在教师们的评价语言里听出了单调与困乏,简单、重复、无主见的“好!”占了评价语的大半。这样的一视同仁抹杀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放弃了最佳的教育机会。

  所以,在自己课堂对学生的"评价里,就尽量增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生回答好的,好在哪里,有问题,问题又在何方。

  这次讲课也不例外,我尽量让自己的评价语因学生而异因学生的答案而异。这点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甚为满意。

  例一:理解文意,欣赏美景板块(以下节选自雅阁老师的记录)

  生1:《春游周庄》

  师:不错,抓住了春这个字,很准确。

  生2:《依依周庄情 悠悠周庄水》

  师:哟,这么有诗意的语言呀,有地点,有特点。很好。

  生3:《井乡之景》

  师:不错,一下子找到了文中的井形河道,抓词很准确。

  生4:《三访周庄》

  师:哦,你的立足点在作者来周庄的次数上,角度不一般。

  例二:品味语言,丰富积淀板块

  生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周庄水的声音很动听。

  师:嗯,我们仿佛听到了四处的滴水声,犹如天籁之音,那他把什么比做什么了呢?

  生1:把水声比作江南丝竹。

  师:是啊,滴水与流水的轻柔、音乐感都表达出来了,我们耳边也好像听到流水在叮咚成韵,轻婉、柔媚而又悠扬,你来读读看……

  生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我读出了一种安详的景色

  师:水面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3:石桥、楼屋、树影还有云彩和飞鸟。

  师:那后来呢?

  生3:成了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3:木橹把水面搅碎后……

  师:是啊,你看,这幅图画便有静有动,在木橹的“悠然”“不慌不忙”里,周庄的古朴、宁静、神秘便展现出来,使人浮想联翩又无限向往……

  两点遗憾:

  按道理要出外讲课,在家里是应该让同事们听听指导指导的,但由于高招、课本剧、地生会考临近等事情的冲突,时间实在很紧,于是我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简单进行了实验,把握一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便算完事了(因此还被领导批了一顿呢!)。所以,对于文本的挖掘问题和课堂的时间分配,再加上陌生的学生,课堂走向哪里目的何在效果怎样我几乎是没有一点把握。反正上场时是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我和春云(小学上课老师)戏称自己上课的状态是泼水,流哪里算哪里。

  这样的状态,遗憾肯定是不会少的,我的这节课堂就有两点大遗憾:

  1、教师引导、调控能力不到位:这点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

  ①学生品味语言阶段,自己的设计是学生赏析语言,在赏析的过程中会有人提到三游周庄的三幅图画,(在家里学生品析到了),然后自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可遗憾是我提问了11个学生,还是没有等到我要的答案。许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许是他们的爱好问题,或者干脆就是我的指令有问题,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我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结果我是只好依着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把品析语言时大家学到的方法、技巧用到自己的现实中,我们的作文会增色很多!”

  所以,在课后对话环节翟国玺校长就提到讲课深度问题时,我就自我批评了一下。当时,自己的大脑也在飞速的转动,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可惜的是,我绞尽脑汁的无奈的看着时间流逝而没有想到好办法呀!

  ②在学生品味语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范读引导的环节。但是由于水*有限再加上对文本情感把握不够,所以自我感觉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的悟性非常强,我示范引导之后连着3位同学的朗读都是有滋有味像模像样,当时我已经认识到这点,应该借机大家表扬,强化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遗憾的是念头倒是闪了,自己却没有抓住机会实施。

  ③讲课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失误,在第一环节自己设计的速度原意是默读课文,可由于指令不清晰或者学生习惯的不同,学生们是在朗朗读书,这时我是干着急没办法,只好看着时间流逝暗怪自己为什么没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引导好呢!

  2、思想上漏洞导致行为的偏差

  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却反映出大问题。表现在两个环节:

  ①在课堂最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跳读课文后找语言对周庄进行一句话一段话的总结,等待了3分钟后,我转了一圈,却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只写了一句话“周庄真美丽呀!”在晕及的情况下,时间已经到了。我慨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不够好,便拿出自己学生的两段文字介绍给他们。

  这行为本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当时说的话“给大家推荐两段文字,是济水的学生写的,希望大家下去后也能够写出诗意的文字来!”

  现在想来,这是思想的错误,我不了解学生状况能力,直接拿济水的学生来和他们比对,本身就不公*的体现。如果非要说,也应该是推荐一些学生的,不应该将他们和城区的学生放在对立面。

  ②在课后对话环节时,自己总结了3个没想到,其中第三个,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总结时提到两点,一是学生对速读的理解,二是写作能力的表现。我本意是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书面表达能力有些差,提醒老师们以后注意培养。但后来思索,我又有什么资格说这话呢?老师们都在辛辛苦苦的干着,自己又没有调查,何来发言权?

  本身,自己拿城区学生的标题、文段和他们的学生来对比就是一种思想的错误,忽略了许多不该忽略的问题,真是思想一时不到位导致行为缪千里呀!

  上完课两天了,但这两个大遗憾我一直是耿耿于怀!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5

  《周庄水韵》讲过之后,我脑中的记忆好像也没有多少,回过头来再读这篇散文,觉得这么优美的文章,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好的写作方法,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闭眼体会优美而又有诗情画意得特写镜头——文章的开头。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2)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3篇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1

  从选好文本到讲课完毕,因最近琐事缠身、水*有限,也是在梦幻般的感觉里过去的。稀里糊涂里课就完毕了,因身为讲课人,听得最多的便是两种意见:1、选这课来讲也太难点了吧!2、课上的还是不错的!但这时我性格的优点便显示出来了,那就是从不在别人的批评赞美里迷失自己。所以,对这节课自己进行品析:

  一个亮点:

  早在05年秋季听省语文优质课时,就在教师们的评价语言里听出了单调与困乏,简单、重复、无主见的“好!”占了评价语的大半。这样的一视同仁抹杀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也放弃了最佳的教育机会。

  所以,在自己课堂对学生的评价里,就尽量增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学生回答好的,好在哪里,有问题,问题又在何方。

  这次讲课也不例外,我尽量让自己的评价语因学生而异因学生的答案而异。这点现在回想起来依然甚为满意。

  例一:理解文意,欣赏美景板块(以下节选自雅阁老师的记录)

  生1:《春游周庄》

  师:不错,抓住了春这个字,很准确。

  生2:《依依周庄情 悠悠周庄水》

  师:哟,这么有诗意的语言呀,有地点,有特点。很好。

  生3:《井乡之景》

  师:不错,一下子找到了文中的井形河道,抓词很准确。

  生4:《三访周庄》

  师:哦,你的立足点在作者来周庄的次数上,角度不一般。

  例二:品味语言,丰富积淀板块

  生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周庄水的声音很动听。

  师:嗯,我们仿佛听到了四处的滴水声,犹如天籁之音,那他把什么比做什么了呢?

  生1:把水声比作江南丝竹。

  师:是啊,滴水与流水的轻柔、音乐感都表达出来了,我们耳边也好像听到流水在叮咚成韵,轻婉、柔媚而又悠扬,你来读读看……

  生3: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我读出了一种安详的景色

  师:水面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3:石桥、楼屋、树影还有云彩和飞鸟。

  师:那后来呢?

  生3:成了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生3:木橹把水面搅碎后……

  师:是啊,你看,这幅图画便有静有动,在木橹的“悠然”“不慌不忙”里,周庄的古朴、宁静、神秘便展现出来,使人浮想联翩又无限向往……

  两点遗憾:

  按道理要出外讲课,在家里是应该让同事们听听指导指导的,但由于高招、课本剧、地生会考临近等事情的冲突,时间实在很紧,于是我只是在自己的班级里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简单进行了实验,把握一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便算完事了(因此还被领导批了一顿呢!)。所以,对于文本的挖掘问题和课堂的时间分配,再加上陌生的学生,课堂走向哪里目的何在效果怎样我几乎是没有一点把握。反正上场时是一点紧张的感觉都没有,我和春云(小学上课老师)戏称自己上课的状态是泼水,流哪里算哪里。

  这样的状态,遗憾肯定是不会少的,我的这节课堂就有两点大遗憾:

  1、教师引导、调控能力不到位:这点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

  ①学生品味语言阶段,自己的设计是学生赏析语言,在赏析的过程中会有人提到三游周庄的三幅图画,(在家里学生品析到了),然后自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可遗憾是我提问了11个学生,还是没有等到我要的答案。许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许是他们的爱好问题,或者干脆就是我的指令有问题,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我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结果我是只好依着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把品析语言时大家学到的方法、技巧用到自己的现实中,我们的作文会增色很多!”

  所以,在课后对话环节翟国玺校长就提到讲课深度问题时,我就自我批评了一下。当时,自己的大脑也在飞速的转动,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可惜的是,我绞尽脑汁的无奈的看着时间流逝而没有想到好办法呀!

  ②在学生品味语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范读引导的环节。但是由于水*有限再加上对文本情感把握不够,所以自我感觉不是很好。但是学生的悟性非常强,我示范引导之后连着3位同学的朗读都是有滋有味像模像样,当时我已经认识到这点,应该借机大家表扬,强化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遗憾的是念头倒是闪了,自己却没有抓住机会实施。

  ③讲课时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失误,在第一环节自己设计的速度原意是默读课文,可由于指令不清晰或者学生习惯的不同,学生们是在朗朗读书,这时我是干着急没办法,只好看着时间流逝暗怪自己为什么没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引导好呢!

  2、思想上漏洞导致行为的偏差

  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却反映出大问题。表现在两个环节:

  ①在课堂最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跳读课文后找语言对周庄进行一句话一段话的总结,等待了3分钟后,我转了一圈,却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只写了一句话“周庄真美丽呀!”在晕及的情况下,时间已经到了。我慨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不够好,便拿出自己学生的两段文字介绍给他们。

  这行为本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当时说的话“给大家推荐两段文字,是济水的学生写的,希望大家下去后也能够写出诗意的文字来!”

  现在想来,这是思想的错误,我不了解学生状况能力,直接拿济水的学生来和他们比对,本身就不公*的体现。如果非要说,也应该是推荐一些学生的,不应该将他们和城区的学生放在对立面。

  ②在课后对话环节时,自己总结了3个没想到,其中第三个,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总结时提到两点,一是学生对速读的理解,二是写作能力的表现。我本意是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书面表达能力有些差,提醒老师们以后注意培养。但后来思索,我又有什么资格说这话呢?老师们都在辛辛苦苦的干着,自己又没有调查,何来发言权?

  本身,自己拿城区学生的标题、文段和他们的学生来对比就是一种思想的错误,忽略了许多不该忽略的问题,真是思想一时不到位导致行为缪千里呀!

  上完课两天了,但这两个大遗憾我一直是耿耿于怀!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2

  《周庄水韵》讲过之后,我脑中的记忆好像也没有多少,回过头来再读这篇散文,觉得这么优美的文章,还应该让学生学习其好的写作方法,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闭眼体会优美而又有诗情画意得特写镜头——文章的开头。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3

  讲一节课,除了课堂本身、教师素质以外,还有许多更美的风景,更大的收获。这次我就有这种感觉。

  三大发现:

  王屋的学生真自信:

  借班讲课,最怕的就是学生的不配合,此时,许多老师(包括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祈祷自己用的班级是个活跃的班级。可是,在王屋听了一节上了一节后,我觉得应该这样说,在王屋讲课,任意班学生都可以,他们都会在课堂上自信的展示自己,配合老师学习。

  那天我们风驰电掣到王屋时是早上7点40,早读还没有下。因为心不静,我便想先见见学生。到了教室,看到学生正认真拿着课文朗读,于是,没有过多煽情,简单说了两句就走了,不过,他们真诚的笑脸,灵动的目光,自信的表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上课后果不其然,学生举手积极,发言大胆,一点儿也没有怯场的意思。从这点来说,很赞同雅阁老师的评价:你真该好好谢谢王屋的学生!

  在济水也曾搞过课堂宣誓的环节,可是说着说着就流于口头了,因为学生不张嘴,张嘴了声音也如蚊子叫。可是在王屋课堂前的宣誓上,我听到的是雷霆般的声音,看到的是“我最棒”的表情,记得当时我的评价是“老师对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充满着期待呢!”真实的表达了我的心声。

  所以,王屋的自信心教育真的是效果卓著啊!

  我们的教师真好学:

  在课后交流环节,我真正感受到了山区教师的博学、睿智与上进。

  在对张艳老师的课进行点评时,各位老师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人问面对生学生时怎样进行这样的流程,有人针对学生的表现、小组的任务分配进行详尽的咨询和探讨,有人提出对课堂上教师的表现的看法。

  在对我的课的点评时,印象最深的有4位老师,一个是一位男教师对文本第一段里“碎”的看法,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研读课本时对作者心情的忽略;一个是王屋一中一位女老师,她从我的课里找出了“听、说、读、写”的依托对*时课堂进行分析探讨,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细致与灵动;王屋一中翟国玺校长对我课堂的深度解剖更让我震撼,当时自己是用“高,老高,老高高”来表达自己的崇敬。在这节课上,有一个大漏洞,就是教育预设没有完成,在品读环节的小结部分,因我没有引导好学生没有品味到而放弃,这点,唯有翟校长看出并提出。还有一位支教的女教师,她举例自己听过的名师讲座,对一类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宽松的研讨氛围,这样细心好学的教师,让我感到身为其中一员的快乐与幸福,更有的是紧张与压力。

  局里的领导真务实:

  这点是实实在在的发现,请勿认为有拍马屁之嫌。

  本身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一大体现。尤其是经历了两届这样的活动,这次较上次而言,组织更严谨,设计更完美,活动质量也更高,不禁让人赞叹万分,更是期待下次活动的到来。不过遗憾的是期末临近,这常导也是日理万机俗事繁多!只好期待下学期更精彩的活动策划了!

  其次是李伯勇主任带给我的意外。因当时讲课入神,李主任听课我是不知道的。在会议环节,我正和老同学闲云,突然接到短信说领导正表扬我呢,迷瞪了半天才得到消息说是李主任在说听课后的感觉。你想,跟着这样的领导,好了马上表扬,部下教师焉能不进步?

  再次是杨国顺主任带给我的震撼。回去的路上,和杨主任交流了一下“素养提升123”工程和“本土名师”的意见,杨主任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思考详实,看问题全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小时的谈天后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可谓是有厚度有高度有深度。

  不过,除了活动一手策划人雅阁老师外,以前并不认识李主任和杨主任,更别说了解了。所以说是发现。

  四大收获:

  收获一:课程设计大了好

  在我们的公开课上,教师的琐碎引导和环节的零七八碎使听课者目不暇接,也让学生疲惫不堪。在倾听了王家和校长的建议和自己精心设计后,我将课堂分为三大板块进行,教师只发出3次指令,然后让学生来做敢接还可以。此时,学生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会发现什么对我来说是个迷,但是会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收获肯定是真的。

  我认为教学不是教师传授多少,而是学生习得多少,所以,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动起来,教师的设计就要大一些,不能挖个小坑让学生往里跳,猜心思。

  不过,我的意思也非是越大越好。如果教师没有指令性或者指导性要求,学生海阔天空没边没檐的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打个大问号。

  所以,我的收获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合理的问题是必须的,过大过小都会南辕北辙。

  收获二:借班上课礼物巧

  借班上课前要和学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互动,这是许多老师的习惯也是必须的。或忽悠学生或物质刺激或拉关系套近乎……方法是多种多样。可效果并不见得就能够有收效。记得去年冬季在玉泉讲电教课前,我采用的忽悠套近乎表扬法几乎就是失效的。所以,这次怎样和学生迅速拉近关系提升学生兴趣就成了我考虑的大事。

  后来是决定将自己的课程作为礼物送出的。但一件太单调,于是设计时设计成了3步。

  课前,送第一件礼物,一组锻炼手指灵活度、据说可以健脑的动作,(感谢教给我的老师效*),次礼物一出,学生立马兴高采烈的做起来,和我的`关系也迅速拉近。

  课上,送给山区学生水乡美景做礼物。

  课后,因学生表现突出,送一个手势,大拇指朝向自己,四指并拢弯曲,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的赞扬——“我最棒”!

  设计时第一个第三个礼物是不在课堂上展示的,这点我非常赞同雅阁老师的意见,和教学无关的事情尽量没有。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陌生人来上课和对有好感的人来上课,学生的感觉、表现肯定不一般。另外,如果对学生的情绪调动、大脑休息有好作用的话,该出手时还得出手。这次是我不想专门跑到教室进行“送礼”才出现的,不过坚决没有占用课堂时间。

  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我就收获一点,送礼物之说可行。试想,谁不愿意要礼物呀!至于这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就看老师的操作了。

  收获三:参加活动进步快

  最近几年,自己的教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状态的话,那就是“闭关”。很少有在公共面前展示的机会,去年被迫参加的一个电教优质课,也是因选课不慎而进步不大。而这次有勇气将自己放在众多专家和老师面前,也是奔着进步来的。

  我们学校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讲一次课要退几层皮。虽然这次讲课并没有大动干戈,但是紧张也是肯定有的。由于课文太生,有一段时间自己研读文本到了睁眼闭眼满脑子都是周庄水的地步。后来是设计课堂流程,开始到最后最少换了3种方式。我一直在寻找,寻找最契合最适度的方法。直至上课前最后一天。

  课上完后,有同行的研讨,有专家的指导,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够解决,优点展示出来才能够发扬。我很幸运,自己遇到了敢说真话愿说真话会说真话的指导者,使自己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细节,这样怎能不进步?可以肯定的是,再上同类的课,在倾听评价、深度拓展、字词点拨、学生引导方面,我是一定不会再犯这节课上一样的错误的。

  收获四:朋友学生两相乐

  在济源所有的乡镇学校里,除了我的故乡玉泉和现在的济水一中外,就数王屋一中同学多朋友多了。所以,这次借着讲课,我也过了一把瘾,一把旧地重游老友重逢的瘾。

  上课前只能简单的寒暄,课后才是我叙旧的天堂。趁着领导讲话的功夫,我溜到校园里和老友们搞了个聚会,周到的王法宽,热情的赵王卫,实诚的陈强,优秀的谭龙江,帅气的姚卫锋,嘿嘿,无论官至何位,不管来自何方,随意率性真诚幸福,谈天说地快乐无穷。如果讲课是个人素质的提升的话,那这小聚会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了。遗憾的是时间太短,被纪律所迫,谈性正浓时却得依依惜别……哎!下次想见不知在何时呢!!

  除了老友的收获外,还遇到了进修时的同寝大姐周梅花,亲热的拥抱是我们沟通感情的方式。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多了几道皱纹孩子又长高几许。岁月总是催人啊!

  在个人感情里,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在校园里,遇到一巧笑嫣然的小女孩对着我一直笑,仔细审阅原来是自己讲课那班的学生。我不知道自己能让他们记住多久给他们多少收获,但她的笑容告诉我,她是快乐的,那我也就快乐啦!!!

  这次王屋之行,一个亮点二点遗憾三个发现四大收获妆扮了这个忙碌的学期,也成为我生命里快乐的一站……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3)

——水韵周庄作文

水韵周庄作文1

  从雄奇壮丽的敦煌到风景如画的桂林,从广袤无垠的蒙古到四季宜人的杭州,从大漠孤烟直的塞外到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溪边,无不被人赞许和向往,直到现在,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被誉为*第一水乡的周庄了。

  我独自走在周庄的石板桥上,古色古香的水乡景色,倒映在水面上,映入我的眼帘。远处的孩子们也跑来嬉戏,脱了鞋子和上衣,跳到水浅的地方,一会儿踩水,一会儿泼水,玩的不亦乐乎!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河岸旁的垂柳上,两双眼睛注视着陌生的我,又好像在议论着什么新鲜事,但又像在欢迎我。我抬头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心中的烦恼仿佛天上的白云,越飘越远。

  妈妈,快看!那边好多小船停在水面上,我们去坐船吧!弟弟高兴地又蹦又跳,往船篷那边跑去,我和爸爸妈妈也紧随其后,我们一家四口坐在了一只较小的木船上。船夫爷爷以娴熟的动作,轻快的摇着木橹,小船在*静的河面慢慢滑行,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我侧着身子,闭上了眼睛,倚在小船的一角,一吸一呼,鼻腔和身体都在享受着纯净沁人心脾的空气。这一刻,我置身于千里之外,真正感受到了而无车马喧,我在享受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有诗意呢?长长的柳条温柔地抚摸着*静的河面,水中的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抬望眼,一座石拱桥伫立在我面前,船夫放下木橹,静静地望着那棵翠绿而又饱经沧桑的垂柳,好像在思考着什么。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地方,此次来周庄,我感受到了它作为*第一水乡的不负其名,如果让我再为旅行做出一次选择,我依旧会选择来周庄。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4)

——《对韵歌》教学反思10篇

《对韵歌》教学反思1

  9月14日听了胡老师执教《对韵歌》第一课时,记录如下:

  一、背诵古诗《江南》汉乐府。教师背一句,学生跟着背一句。

  二、复习旧知出示跟本课有一定关系的生字卡片,检查生字,强调了*舌音、翘舌音的区别以及不能拖调。

  三、导入新课由一对对的好朋友导入“对”字,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的方式,强化“对”的读音及理解。接着请学生试着在之前学过的"生字里找朋友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如日对月、手对足、站对坐。由此引出“对对子”的概念,再自然过渡到今天的课题《对韵歌》。

  四、学习生字详略有序地学习生字“云、雨、雪、风、花、鸟、虫”七个生字,期间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和提问你是怎么记住它、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地掌握生字的发音和识记。雨:出示雨滴的图片,雨字中间的四点很像小雨滴。风:强调了风的读音,嘴巴要扁一点。小结:云、雨、雪、风都是自然想象。花:请同学说说认识什么花。小结:花和树都是植物。鸟:鸟字的识记方法。中间一点像小鸟的眼睛,弯弯的一笔像小鸟的身体,下面的一横像小鸟横出来的翅膀。虫:翘舌音。提问学生你还知道什么虫子?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小结:鸟和虫都是动物。通过走迷宫的方式,回顾刚才学习的七个生字。

  五、感知课文。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重点讲解: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山对水,事物对事物;清和秀,清澈和秀美;柳对桃,植物对植物;绿对红,颜色对颜色。

  六、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小眼睛看黑板,眼睛跟着老师手指,小耳朵听老师。接着,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学生手指着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学生小手指着书,齐读。

  七、理解课文。请同学们,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八、课后作业。找一找,《对韵歌》这篇课文有几个对子?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

  听后感:

  1、整节课流程非常清晰,节奏紧凑,开火车的方式使整节课氛围很好,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2、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持久的特点,胡老师通过“一二三,坐坐好“喊口号的方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一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积极的鼓励,胡老师的表扬艺术也恰到好处,有对全班的表扬,大家一起喊口号“我最棒”,也有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表扬。

《对韵歌》教学反思2

  《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这些字他们基本上都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识字教学上,并且让识字的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在识字教学环节一共用了三种方法。

  一、复习旧知,在教学“对”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这个字,有的孩子说在报纸上,有的孩子说作业全部正确老师会打对勾等等,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图文结合法,我把云、雨、鸟、虫等字的图片出示给学生让孩子结合图片识字、认字、组词说句,孩子在学习汉字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谜语猜字,在讲风字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有点害羞,你们猜到它的名字它才会出来呢,谜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个个精神都来了,保证了课堂效率。

  但在课堂中,我也犯了很多细节错误。首先,改版后的课本要求一年级每节课写字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我的识字教学环节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山字的结构的时候没有写在黑板上,导致孩子们可能对于每一笔的位置找的不是很准确。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山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其次,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对于孩子的回答没有及时的评价总结,可能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语气比较*淡,不够有激情,导致部分孩子课堂走神,注意力转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重视细节,做一名有吸引力的老师,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力。

《对韵歌》教学反思3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4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

  一、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云、雨、鸟,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让学生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二、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本课中,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天生一对》、《风到哪里去了》、《花婆婆》、《法布尔昆虫记》这四本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对、风、花、虫这四个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这个活动的设计,除了考虑识字,还有引导学生看书阅读的作用,这是为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做准备。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一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并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在时间划分上一定要多加注意,应该两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就要两节课完成。

  今天上课忽视了强调常规问题,纪律表现还算不错,但是还是要不停的强调不停的改正,为了给孩子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对韵歌》教学反思5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上。难点放在了解对子特点,培养学生对对子的兴趣上。

  一、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重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男女生读、打节拍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在读中达到背诵。

  二、读思相结合,特点记心间

  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就得让孩子了解对子特点,明白如何对对子。我采用了读、找、思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从浅到深地理解对子的特点是每一个对子里都含有一个对字,而且对字前边和对字后边的字数相等,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

  对对子不仅要注意字数相等,还要注意对子的内容,不能乱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课文为例,让孩子一句一句的去诵读、理解并发现,同类的字可以对对子。在尝试对对子的环节,我不仅让孩子对了同类对,还让他们尝试对了对相反对和相对对。进而告诉孩子们对对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相关。

  三、兴趣从心生,阅读来积淀

  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对对子。可如何更好地对对子,不仅要掌握对子的特点,还要有相关词汇的储备量。于是我推荐孩子们亲子共读《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这两本书。

  教育常常伴有遗憾和缺失,本节课课堂中有一个生成性问题我没能明确地给孩子做出反馈。郑书铉小朋友在课堂中提出课题对韵歌也是对子,虽然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孩子们了解了对子的特点,但我却没有清楚的解释对韵歌为什么不是对子。在第二课时课前,我一定会把这个问题再次提出来并解决它。

  本节课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最后的十分钟写字时间,没有达到实效。说实话,看到听课老师们走了,我就劲松了,没有给孩子们明确的目标和示范。以后我一定注意,课堂最后的10分钟写字要扎实开展,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韵歌》教学反思6

  《对韵歌》句式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把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做以总结。

  可取之处: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之处和整改措施:

  1、在这节课上,我对教学内容设计过多,在熟悉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浪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课后三个生字只练写了一个。今后在时间划分上一定要多加注意。

  2、今天上课忽视了强调常规问题,纪律表现还算不错,但是还是要不停的强调不停的改正,为了给孩子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3、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一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并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对韵歌》教学反思7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8

  9月14日听了胡老师执教《对韵歌》第一课时,记录如下:

  一、背诵古诗《江南》汉乐府。教师背一句,学生跟着背一句。

  二、复习旧知出示跟本课有一定关系的生字卡片,检查生字,强调了*舌音、翘舌音的区别以及不能拖调。

  三、导入新课由一对对的好朋友导入“对”字,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的方式,强化“对”的读音及理解。接着请学生试着在之前学过的生字里找朋友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如日对月、手对足、站对坐。由此引出“对对子”的概念,再自然过渡到今天的课题《对韵歌》。

  四、学习生字详略有序地学习生字“云、雨、雪、风、花、鸟、虫”七个生字,期间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和提问你是怎么记住它、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地掌握生字的发音和识记。雨:出示雨滴的图片,雨字中间的四点很像小雨滴。风:强调了风的读音,嘴巴要扁一点。小结:云、雨、雪、风都是自然想象。花:请同学说说认识什么花。小结:花和树都是植物。鸟:鸟字的识记方法。中间一点像小鸟的眼睛,弯弯的一笔像小鸟的身体,下面的一横像小鸟横出来的翅膀。虫:翘舌音。提问学生你还知道什么虫子?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小结:鸟和虫都是动物。通过走迷宫的方式,回顾刚才学习的七个生字。

  五、感知课文。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重点讲解: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山对水,事物对事物;清和秀,清澈和秀美;柳对桃,植物对植物;绿对红,颜色对颜色。

  六、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小眼睛看黑板,眼睛跟着老师手指,小耳朵听老师。接着,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学生手指着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学生小手指着书,齐读。

  七、理解课文。请同学们,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八、课后作业。找一找,《对韵歌》这篇课文有几个对子?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

  听后感:

  1、整节课流程非常清晰,节奏紧凑,开火车的方式使整节课氛围很好,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2、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持久的特点,胡老师通过“一二三,坐坐好“喊口号的方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一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积极的鼓励,胡老师的表扬艺术也恰到好处,有对全班的表扬,大家一起喊口号“我最棒”,也有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表扬。

《对韵歌》教学反思9

  《20**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接到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突破。在这节课上我从篇到句再到词,让学生在读中识字。首先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听的过程中指着字,这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接着让学生同桌互读课文,不懂的字请教老师或同学,进一步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机会。再者,通过分句朗读,读词语来整体认识。最后通过识字方法的渗透和游戏来巩固识字。其中多种形式的读和趣味识字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诸多欠妥的地方。

  一、教学目标没有全部达成。

  在本节课中,写字作为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到。由于安排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后面的写字环节没有时间进行。这是我在教学设计和时间掌握上的经验不足产生的结果。

  二、课堂节奏把握得不好。

  在教学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造成了前松后紧的情况。前半段教学比较*稳,后半段因担心时间不够,所以语速加快。这是课堂教学上比较不成熟的表现。在面对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的是“扎实地教”而不是“赶着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加注意。

  三、没有及时地抓住生成点。

  在反义词拓展训练的环节中,有一生说出了“来对回”这样的对子。我由于不肯定答案,没有及时地在课堂中指正。而是错过了这个教学生成点。如果在备课中,我的考虑能够再完善一些,多预设一些学生的答案,也许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指出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深入地分析和学习教材,备课要更充分些。

  四、在识字中没有渗透好识字方法。

  在识字环节中,由于*常的教学中,我已向学生渗透过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读拼音”“组词”等。但在本节课上,我只是简单地复习了这几种识字方法。如果能在课上让学生用这几种方法来说一说如何记住“苹、李、瓜、南、地”这几个字,也许识字效果会更好,学生也能更准确地掌握这几种识字方法。

  总而言之,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量让自己做的更好。

《对韵歌》教学反思10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

  一、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云、雨、鸟,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让学生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二、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本课中,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天生一对》、《风到哪里去了》、《花婆婆》、《法布尔昆虫记》这四本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对、风、花、虫这四个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这个活动的设计,除了考虑识字,还有引导学生看书阅读的作用,这是为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做准备。

  三、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难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在读中达到背诵。

  四、识字与阅读,游戏巧安排

  本课中,老师设计了“读生字,摘桃子”“找朋友”的游戏。学生非常喜欢“摘桃子”这个游戏。老师只有读准“桃子”上的字,才能将桃子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调整了自己的听课状态。然后,师生、生生玩“找朋友”的游戏,老师大声对着全班说“云对……”同学大声说“雨”。两个人再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认生字,读生字,找生字,还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和与同学互动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一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并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在时间划分上一定要多加注意,应该两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就要两节课完成。

  今天上课忽视了强调常规问题,纪律表现还算不错,但是还是要不停的强调不停的改正,为了给孩子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5)

——《对韵歌》教学反思10篇

《对韵歌》教学反思1

  9月14日听了胡老师执教《对韵歌》第一课时,记录如下:

  一、背诵古诗《江南》汉乐府。教师背一句,学生跟着背一句。

  二、复习旧知出示跟本课有一定关系的生字卡片,检查生字,强调了*舌音、翘舌音的区别以及不能拖调。

  三、导入新课由一对对的好朋友导入“对”字,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的方式,强化“对”的读音及理解。接着请学生试着在之前学过的"生字里找朋友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如日对月、手对足、站对坐。由此引出“对对子”的概念,再自然过渡到今天的课题《对韵歌》。

  四、学习生字详略有序地学习生字“云、雨、雪、风、花、鸟、虫”七个生字,期间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和提问你是怎么记住它、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地掌握生字的发音和识记。雨:出示雨滴的图片,雨字中间的四点很像小雨滴。风:强调了风的读音,嘴巴要扁一点。小结:云、雨、雪、风都是自然想象。花:请同学说说认识什么花。小结:花和树都是植物。鸟:鸟字的识记方法。中间一点像小鸟的眼睛,弯弯的一笔像小鸟的身体,下面的一横像小鸟横出来的翅膀。虫:翘舌音。提问学生你还知道什么虫子?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小结:鸟和虫都是动物。通过走迷宫的方式,回顾刚才学习的七个生字。

  五、感知课文。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重点讲解: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山对水,事物对事物;清和秀,清澈和秀美;柳对桃,植物对植物;绿对红,颜色对颜色。

  六、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小眼睛看黑板,眼睛跟着老师手指,小耳朵听老师。接着,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学生手指着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学生小手指着书,齐读。

  七、理解课文。请同学们,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八、课后作业。找一找,《对韵歌》这篇课文有几个对子?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

  听后感:

  1、整节课流程非常清晰,节奏紧凑,开火车的方式使整节课氛围很好,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2、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持久的特点,胡老师通过“一二三,坐坐好“喊口号的方式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一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积极的鼓励,胡老师的表扬艺术也恰到好处,有对全班的表扬,大家一起喊口号“我最棒”,也有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表扬。

《对韵歌》教学反思2

  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区教研室一年级教学中心活动小组

  第一次活动,聆听了由**区实验小学黄**老师执教的《对韵歌》一课,深受触动和启发。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对韵歌》这节读起朗朗上口的韵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快乐认读生字,达到激发学习对对子小韵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黄老师就是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实施教学的,从她的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材分析深入,目标确定精准。

  《对韵歌》是摘取《声律起蒙》中的内容,围绕春夏秋冬,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且含适当生字的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老师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结合生活识字的兴趣。对于韵文,

  学生要能够在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带给学生对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由事物引出对韵,集中结合生活巧识字

  认真分析《对韵歌》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儿歌的背后是自然规律的渗透,将自然——识字——韵语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此,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将这三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串联,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感觉到,字可以组词,词和词组成句子,许多相关的句子,用这样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点,引出集中识字,让学生对生字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雨、鸟、山,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黄老师利用动画演变字形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看到了汉字的造字方法的奇妙,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四、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难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老师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

  仔细斟酌,我认为此节课不足之处在于:

  一、没有做到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

  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而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的建立都可以在这里做好铺垫。本课中,如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一些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

  二、识字游戏较少,巩固性不强。

  一年级的课堂中,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老师都会用到的,在这节课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要用在游戏中。本课中,老师如果设计了“读生字,摘苹果”“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只有读准“苹果”上的字,才能将桃子拿到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调整了自己的听课状态。这是识字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起来动一动——拿着自己的卡片,大声对着全班说“云对……”,有雨这张卡片的同学,立刻起立,大声说“雨”。两个人再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认生字,读生字,找生字,还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和与同学互动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

  总之,综观这节课,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及生动语言,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习情境,教学环节清晰,趣味性强,环环相扣,环环不离识字,不离朗读,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她利用课间律动编对子的精彩片段起了画龙点睛之笔,尤为值得我们借鉴。

《对韵歌》教学反思3

  《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这些字他们基本上都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识字教学上,并且让识字的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在识字教学环节一共用了三种方法。

  一、复习旧知,在教学“对”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这个字,有的孩子说在报纸上,有的孩子说作业全部正确老师会打对勾等等,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图文结合法,我把云、雨、鸟、虫等字的图片出示给学生让孩子结合图片识字、认字、组词说句,孩子在学习汉字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谜语猜字,在讲风字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有点害羞,你们猜到它的名字它才会出来呢,谜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个个精神都来了,保证了课堂效率。

  但在课堂中,我也犯了很多细节错误。首先,改版后的课本要求一年级每节课写字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我的识字教学环节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山字的结构的时候没有写在黑板上,导致孩子们可能对于每一笔的位置找的不是很准确。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山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其次,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对于孩子的回答没有及时的评价总结,可能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语气比较*淡,不够有激情,导致部分孩子课堂走神,注意力转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重视细节,做一名有吸引力的老师,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力。

《对韵歌》教学反思4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5

  《对韵歌》一共讲了四次,每一次讲课都会有很多收获。

  第一次试讲做的好的地方是“识字”的版块,每一个步骤很清晰、仔细。还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这篇课文的拓展不错,由课文中的对子拓展到课外的对子,并且找了一篇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

  第一点:目标太多,重点不突出。本课是对学过的拼音的一个巩固,也是对拼读的一种复习巩固

  第二点:细节的处理,决定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落实,比如学生拼读b,p时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应该单独提出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一讲,区别一下。

  第三点:学生是主体地位的,以生为本,学生会读的,老师不要教。给学生学习过程。

  第二次试讲,加强了“拼读“这板块,而课文就略处理了。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兴趣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定位准确;容量大,加强了课内外的整合。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第一点:不够完整,缺少主线:比如拼读和课文两个板块没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需要加强主线的联系。拼读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学习课文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主线可以用“公主“带我们闯关来串起整篇课文。

  第二点:拼读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可以先读带调韵母,再连起来拼读。让学生有一个拼读的过程。

  第三点:学情方面,学生缺少一个自己练读的过程。

  第四点:拼读音节的时候,要加强这些拼音与识字说话间的联系。

  第五点:孤立拼读太多,文本读得太少,文本中的字是在语境中去纠正拼读,逐排逐排读。

  第六点:品读环节,缺少情境性,整体性。

  第三次试讲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下面几个方面

  整体大的环节没有问题,做得比较好的环节是在拼读音节这个版块,每个音节都结合孩子们动手,思考的能力,增强趣味性,比如拼读“踏步”让大家一起起来踏步等等。趣味性比较强。拓展延伸的版块也做得比较好,能够用课外的对子和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品读”课文这个环节。

  逐排学习应该怎么教呢?不是我理解的“一句话读了,又读其中的词,然后再拼读词中字”,枯燥无趣,目的性不强,而是要加强趣味性,把每一个部分放大来看,而不是在整篇课文中去找每一句话。可以把课文的学习放在一个果园中,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就分别把看到的水果的汉字和拼音打出来,让孩子们去拼读。其中关键就是让拼读多样化,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避免重复单一。

  第四次正式讲课了,讲下来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时间把控比较到位,根据大家的评价,觉得我在台风上变得更加活泼,课堂气氛也被老师带动起来。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每个环节也是很清晰流畅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不够落实,这篇课文有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拼读。所以拼读这一个环节应该更加落实,抽更多的学生起来拼读,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拼读,让每一个孩子的嘴巴都动起来,可能是怕时间不够的原因,每个环节都很赶,这样就显得有点急。内容有点多,可以适当调整内容让时间变得更加的充裕,来真正落实课文。

  其次,三拼音不宜让学生拼读,老师带读或者不出示。对对子中爸爸对妈妈这个例子给的不是很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比如可以换成太阳对月亮。

《对韵歌》教学反思6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

  一、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云、雨、鸟,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让学生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二、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本课中,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天生一对》、《风到哪里去了》、《花婆婆》、《法布尔昆虫记》这四本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对、风、花、虫这四个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这个活动的设计,除了考虑识字,还有引导学生看书阅读的作用,这是为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做准备。

  三、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难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在读中达到背诵。

  四、识字与阅读,游戏巧安排

  本课中,老师设计了“读生字,摘桃子”“找朋友”的游戏。学生非常喜欢“摘桃子”这个游戏。老师只有读准“桃子”上的字,才能将桃子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调整了自己的听课状态。然后,师生、生生玩“找朋友”的游戏,老师大声对着全班说“云对……”同学大声说“雨”。两个人再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认生字,读生字,找生字,还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和与同学互动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一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并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在时间划分上一定要多加注意,应该两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就要两节课完成。

  今天上课忽视了强调常规问题,纪律表现还算不错,但是还是要不停的强调不停的改正,为了给孩子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对韵歌》教学反思7

  本课有几个亮点:

  1、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低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在复习音节时,能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如,说到“大米”,让学生明白香喷喷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要注意安全。“踏步”,每天早操时,都要踏步入场。“泥土”种子种在泥里。

  3、课堂灵活运用鼓励性评价。如复习“努力”,我一名学困生来读,并告诉他,努力了就会读了。他高兴点点头,整堂课非常专注。在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我欣喜地奖励他“发现星”。

  在学生读课文时,分别奖励预习星、朗读星。在教学生字时,表扬写好的同学,并奖励“书写星”。遗憾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由拼读浪费太多时间,后面的整体朗读做得不够。这一点,让我明白一篇看似简短的文章要教出韵味来,真的需要把读步步落实到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应当加强指读的训练,听读能力的提高。

《对韵歌》教学反思8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9

  《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班里大部分孩子都上过学前班,儿歌里的二类字他们基本都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识字教学上,并且让识字的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的识字教学环节一共用了三种方法。一、复习旧知,在教学“对”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这个字,有的孩子说在报纸上,有的孩子说作业全部正确老师会打对勾等等,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二、甲骨文猜字法,我把云、雨、鸟和虫的甲骨文出示出来,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个甲骨文相对应的汉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有一个孩子在说“鸟”字的时候说上面是小鸟的头,里面是它的眼睛,下面是小鸟的身体和腿,孩子在学习汉字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三、谜语猜字,在讲风字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有点害羞,你们猜到它的名字它会出来呢,谜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个个精神都来了,保证了课堂效率。

  改版后的课本要求一年级每节课写字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我的识字教学环节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我很感谢帮我听课修改教案的老师们,作为一个新教师,在刚刚讲课的时候我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姐姐们耐心地引导我,热心地给我出主意,教我许多教学上的方法,一节课凝聚了一个组老师的力量,感恩东关团队,我会继续加油,为东关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韵歌》教学反思10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习朗读,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我在这节课上,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尝试了自主识字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首先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如,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一些直观教具(投影仪、图片、实物)来表现汉字的音形义,便于学生理解,化解了教学难度,提升了学习兴趣。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朗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

  最后并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让学生乐而不惫地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有目的的让学生积累词语,我对《对韵歌》中个别的字,如: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6)

——对韵歌教学反思10篇

对韵歌教学反思1

  《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这些字他们基本上都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识字教学上,并且让识字的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在识字教学环节一共用了三种方法。

  一、复习旧知,在教学“对”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这个字,有的孩子说在报纸上,有的孩子说作业全部正确老师会打对勾等等,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图文结合法,我把云、雨、鸟、虫等字的图片出示给学生让孩子结合图片识字、认字、组词说句,孩子在学习汉字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谜语猜字,在讲风字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有点害羞,你们猜到它的名字它才会出来呢,谜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个个精神都来了,保证了课堂效率。

  但在课堂中,我也犯了很多细节错误。首先,改版后的课本要求一年级每节课写字的时间不少于十分钟,我的识字教学环节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山字的结构的时候没有写在黑板上,导致孩子们可能对于每一笔的位置找的不是很准确。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山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其次,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对于孩子的回答没有及时的评价总结,可能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语气比较*淡,不够有激情,导致部分孩子课堂走神,注意力转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重视细节,做一名有吸引力的老师,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力。

对韵歌教学反思2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3

  《对韵歌》一共讲了四次,每一次讲课都会有很多收获。

  第一次试讲做的好的地方是“识字”的版块,每一个步骤很清晰、仔细。还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这篇课文的拓展不错,由课文中的对子拓展到课外的对子,并且找了一篇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

  第一点:目标太多,重点不突出。本课是对学过的拼音的一个巩固,也是对拼读的一种复习巩固。

  第二点:细节的处理,决定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落实,比如学生拼读b,p时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应该单独提出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一讲,区别一下。

  第三点:学生是主体地位的,以生为本,学生会读的,老师不要教。给学生学习过程。

  第二次试讲,加强了“拼读“这板块,而课文就略处理了。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兴趣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定位准确;容量大,加强了课内外的整合。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第一点:不够完整,缺少主线:比如拼读和课文两个板块没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需要加强主线的联系。拼读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学习课文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主线可以用“公主“带我们闯关来串起整篇课文。

  第二点:拼读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可以先读带调韵母,再连起来拼读。让学生有一个拼读的过程。

  第三点:学情方面,学生缺少一个自己练读的过程。

  第四点:拼读音节的时候,要加强这些拼音与识字说话间的联系。

  第五点:孤立拼读太多,文本读得太少,文本中的字是在语境中去纠正拼读,逐排逐排读。

  第六点:品读环节,缺少情境性,整体性。

  第三次试讲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下面几个方面。

  整体大的环节没有问题,做得比较好的环节是在拼读音节这个版块,每个音节都结合孩子们动手,思考的能力,增强趣味性,比如拼读“踏步”让大家一起起来踏步等等。趣味性比较强。拓展延伸的版块也做得比较好,能够用课外的对子和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品读”课文这个环节。

  逐排学习应该怎么教呢?不是我理解的“一句话读了,又读其中的词,然后再拼读词中字”,枯燥无趣,目的性不强,而是要加强趣味性,把每一个部分放大来看,而不是在整篇课文中去找每一句话。可以把课文的学习放在一个果园中,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就分别把看到的水果的汉字和拼音打出来,让孩子们去拼读。其中关键就是让拼读多样化,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避免重复单一。

  第四次正式讲课了,讲下来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时间把控比较到位,根据大家的评价,觉得我在台风上变得更加活泼,课堂气氛也被老师带动起来。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每个环节也是很清晰流畅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不够落实,这篇课文有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拼读。所以拼读这一个环节应该更加落实,抽更多的学生起来拼读,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拼读,让每一个孩子的嘴巴都动起来,可能是怕时间不够的原因,每个环节都很赶,这样就显得有点急。内容有点多,可以适当调整内容让时间变得更加的充裕,来真正落实课文。

  其次,三拼音不宜让学生拼读,老师带读或者不出示。对对子中爸爸对妈妈这个例子给的不是很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比如可以换成太阳对月亮。

对韵歌教学反思4

  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区教研室一年级教学中心活动小组。

  第一次活动,聆听了由**区实验小学黄**老师执教的《对韵歌》一课,深受触动和启发。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对韵歌》这节读起朗朗上口的韵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快乐认读生字,达到激发学习对对子小韵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黄老师就是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实施教学的,从她的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材分析深入,目标确定精准。

  《对韵歌》是摘取《声律起蒙》中的内容,围绕春夏秋冬,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且含适当生字的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老师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结合生活识字的兴趣。对于韵文,学生要能够在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带给学生对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由事物引出对韵,集中结合生活巧识字

  认真分析《对韵歌》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儿歌的背后是自然规律的渗透,将自然——识字——韵语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此,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将这三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串联,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感觉到,字可以组词,词和词组成句子,许多相关的句子,用这样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点,引出集中识字,让学生对生字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雨、鸟、山,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黄老师利用动画演变字形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看到了汉字的造字方法的奇妙,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四、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难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老师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

  仔细斟酌,我认为此节课不足之处在于:

  一、没有做到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

  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而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的建立都可以在这里做好铺垫。本课中,如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一些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

  二、识字游戏较少,巩固性不强。

  一年级的课堂中,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老师都会用到的,在这节课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要用在游戏中。本课中,老师如果设计了“读生字,摘苹果”“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只有读准“苹果”上的字,才能将桃子拿到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调整了自己的听课状态。这是识字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起来动一动——拿着自己的卡片,大声对着全班说“云对……”,有雨这张卡片的同学,立刻起立,大声说“雨”。两个人再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认生字,读生字,找生字,还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和与同学互动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

  总之,综观这节课,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及生动语言,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习情境,教学环节清晰,趣味性强,环环相扣,环环不离识字,不离朗读,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她利用课间律动编对子的精彩片段起了画龙点睛之笔,尤为值得我们借鉴。

对韵歌教学反思5

  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区教研室一年级教学中心活动小组

  第一次活动,聆听了由**区实验小学黄**老师执教的《对韵歌》一课,深受触动和启发。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对韵歌》这节读起朗朗上口的韵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快乐认读生字,达到激发学习对对子小韵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黄老师就是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实施教学的,从她的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材分析深入,目标确定精准。

  《对韵歌》是摘取《声律起蒙》中的内容,围绕春夏秋冬,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且含适当生字的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老师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结合生活识字的兴趣。对于韵文,学生要能够在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带给学生对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由事物引出对韵,集中结合生活巧识字

  认真分析《对韵歌》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儿歌的背后是自然规律的渗透,将自然——识字——韵语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此,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将这三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串联,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感觉到,字可以组词,词和词组成句子,许多相关的句子,用这样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点,引出集中识字,让学生对生字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雨、鸟、山,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黄老师利用动画演变字形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看到了汉字的造字方法的奇妙,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四、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难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老师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

  仔细斟酌,我认为此节课不足之处在于:

  一、没有做到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

  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而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的建立都可以在这里做好铺垫。本课中,如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一些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

  二、识字游戏较少,巩固性不强。

  一年级的课堂中,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老师都会用到的,在这节课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要用在游戏中。本课中,老师如果设计了“读生字,摘苹果”“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只有读准“苹果”上的字,才能将桃子拿到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调整了自己的听课状态。这是识字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起来动一动——拿着自己的卡片,大声对着全班说“云对……”,有雨这张卡片的同学,立刻起立,大声说“雨”。两个人再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认生字,读生字,找生字,还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和与同学互动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

  总之,综观这节课,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及生动语言,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习情境,教学环节清晰,趣味性强,环环相扣,环环不离识字,不离朗读,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她利用课间律动编对子的精彩片段起了画龙点睛之笔,尤为值得我们借鉴。

对韵歌教学反思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接到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作为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突破。在这节课上我从篇到句再到词,让学生在读中识字。首先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听的过程中指着字,这是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接着让学生同桌互读课文,不懂的字请教老师或同学,进一步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机会。再者,通过分句朗读,读词语来整体认识。最后通过识字方法的渗透和游戏来巩固识字。其中多种形式的读和趣味识字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诸多欠妥的地方。

  一、教学目标没有全部达成。

  在本节课中,写字作为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到。由于安排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以至于后面的写字环节没有时间进行。这是我在教学设计和时间掌握上的经验不足产生的结果。

  二、课堂节奏把握得不好。

  在教学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造成了前松后紧的情况。前半段教学比较*稳,后半段因担心时间不够,所以语速加快。这是课堂教学上比较不成熟的表现。在面对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选择的是“扎实地教”而不是“赶着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加注意。

  三、没有及时地抓住生成点。

  在反义词拓展训练的环节中,有一生说出了“来对回”这样的对子。我由于不肯定答案,没有及时地在课堂中指正。而是错过了这个教学生成点。如果在备课中,我的考虑能够再完善一些,多预设一些学生的答案,也许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指出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深入地分析和学习教材,备课要更充分些。

  四、在识字中没有渗透好识字方法。

  在识字环节中,由于*常的教学中,我已向学生渗透过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读拼音”“组词”等。但在本节课上,我只是简单地复习了这几种识字方法。如果能在课上让学生用这几种方法来说一说如何记住“苹、李、瓜、南、地”这几个字,也许识字效果会更好,学生也能更准确地掌握这几种识字方法。

  总而言之,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量让自己做的更好。

对韵歌教学反思7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8

  9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区教研室一年级教学中心活动小组。

  第一次活动,聆听了由**区实验小学黄**老师执教的《对韵歌》一课,深受触动和启发。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对韵歌》这节读起朗朗上口的韵文来说,如何让学生快乐认读生字,达到激发学习对对子小韵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黄老师就是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实施教学的,从她的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材分析深入,目标确定精准。

  《对韵歌》是摘取《声律起蒙》中的内容,围绕春夏秋冬,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且含适当生字的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老师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结合生活识字的兴趣。对于韵文,

  学生要能够在读的基础上,了解韵文带给学生对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由事物引出对韵,集中结合生活巧识字

  认真分析《对韵歌》这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儿歌的背后是自然规律的渗透,将自然——识字——韵语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此,老师结合学生特点,将这三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串联,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感觉到,字可以组词,词和词组成句子,许多相关的句子,用这样的方式,突破本课的重点,引出集中识字,让学生对生字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在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中,雨、鸟、山,这三个生字都是象形字。老师充分考虑本单元识字认读之间的关连,对这三个字的认读上,黄老师利用动画演变字形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看到了汉字的造字方法的奇妙,利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利用象形字进行识字的巩固。

  四、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难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老师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

  仔细斟酌,我认为此节课不足之处在于:

  一、没有做到生活巧识字,认读带阅读

  生活中在看电视,看书,广告等经常会在孩子身边出现,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字达到识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途径。那么激发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本课的重点。而后面语文园地里的“亲子阅读”“快乐读书吧”的建立都可以在这里做好铺垫。本课中,如果老师有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认识的字,利用学生非常喜欢读绘本的特点,老师出示一些绘本书名,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圈画出本课需用认读并且书名里有的生字。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实生字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多认多读,就会掌握更多的生字。

  二、识字游戏较少,巩固性不强。

  一年级的课堂中,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老师都会用到的,在这节课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要用在游戏中。本课中,老师如果设计了“读生字,摘苹果”“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只有读准“苹果”上的字,才能将桃子拿到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生字,又调整了自己的听课状态。这是识字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起来动一动——拿着自己的卡片,大声对着全班说“云对……”,有雨这张卡片的同学,立刻起立,大声说“雨”。两个人再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除了让学生认生字,读生字,找生字,还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和与同学互动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

  总之,综观这节课,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直观形象的动画画面及生动语言,创设有序又轻松的学习情境,教学环节清晰,趣味性强,环环相扣,环环不离识字,不离朗读,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她利用课间律动编对子的精彩片段起了画龙点睛之笔,尤为值得我们借鉴。

对韵歌教学反思9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巩固象形字,生字巧记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二、诵读多形式,熟练巧背诵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趣味性,游戏巧安排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10

  《对韵歌》一共讲了四次,每一次讲课都会有很多收获。

  第一次试讲做的好的地方是“识字”的版块,每一个步骤很清晰、仔细。还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这篇课文的拓展不错,由课文中的对子拓展到课外的对子,并且找了一篇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

  第一点:目标太多,重点不突出。本课是对学过的拼音的一个巩固,也是对拼读的一种复习巩固

  第二点:细节的处理,决定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落实,比如学生拼读b,p时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应该单独提出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一讲,区别一下。

  第三点:学生是主体地位的,以生为本,学生会读的,老师不要教。给学生学习过程。

  第二次试讲,加强了“拼读“这板块,而课文就略处理了。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兴趣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定位准确;容量大,加强了课内外的整合。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第一点:不够完整,缺少主线:比如拼读和课文两个板块没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需要加强主线的联系。拼读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学习课文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主线可以用“公主“带我们闯关来串起整篇课文。

  第二点:拼读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可以先读带调韵母,再连起来拼读。让学生有一个拼读的过程。

  第三点:学情方面,学生缺少一个自己练读的过程。

  第四点:拼读音节的时候,要加强这些拼音与识字说话间的联系。

  第五点:孤立拼读太多,文本读得太少,文本中的字是在语境中去纠正拼读,逐排逐排读。

  第六点:品读环节,缺少情境性,整体性。

  第三次试讲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下面几个方面

  整体大的环节没有问题,做得比较好的环节是在拼读音节这个版块,每个音节都结合孩子们动手,思考的能力,增强趣味性,比如拼读“踏步”让大家一起起来踏步等等。趣味性比较强。拓展延伸的版块也做得比较好,能够用课外的对子和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品读”课文这个环节。

  逐排学习应该怎么教呢?不是我理解的“一句话读了,又读其中的词,然后再拼读词中字”,枯燥无趣,目的性不强,而是要加强趣味性,把每一个部分放大来看,而不是在整篇课文中去找每一句话。可以把课文的学习放在一个果园中,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就分别把看到的水果的汉字和拼音打出来,让孩子们去拼读。其中关键就是让拼读多样化,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避免重复单一。

  第四次正式讲课了,讲下来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时间把控比较到位,根据大家的评价,觉得我在台风上变得更加活泼,课堂气氛也被老师带动起来。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每个环节也是很清晰流畅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不够落实,这篇课文有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拼读。所以拼读这一个环节应该更加落实,抽更多的学生起来拼读,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拼读,让每一个孩子的嘴巴都动起来,可能是怕时间不够的原因,每个环节都很赶,这样就显得有点急。内容有点多,可以适当调整内容让时间变得更加的充裕,来真正落实课文。

  其次,三拼音不宜让学生拼读,老师带读或者不出示。对对子中爸爸对妈妈这个例子给的不是很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比如可以换成太阳对月亮。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7)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0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全国*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全国*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

  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1)、描写景物方法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释疑参考: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2)、写作顺序有条有理。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

  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2、小结: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语言清新优美,如周庄之水,柔情万般,韵味十足,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

  (四)、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板书设计】

  《周庄水韵》

  结构内容: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写作特色: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语言清新优美

  比喻生动贴切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请学生完成下列填空。

  游记,要点明 、 ,交代 、 ,抓住 ,并做到 。(答案:时间;地点;游踪;观赏顺序;景物特点;情景交融。)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2、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全国*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

  谛听(dì) 参差(cēn)(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è)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词语积累

  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闪烁:光亮的样子。

  朦胧:不清楚,模糊。

  连缀:相接。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夏、仲秋、仲冬以此类推。

  丝竹:代指弦乐器。

  清澈剔透:形容水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勾勒:画出形象的轮廓。

  黑黝黝:形容黑的样子。

  隐匿:藏起来,不显露。

  凝重:聚集在一起,很浓。

  蔓延:不停地生长。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结构探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你看:它们“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丝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的花纹……”如此美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随着作者的思路继续下行,探个究竟。

  一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再写船经过一座拱桥时传来的音乐及当时的水面,再写划过来的花船,最后写泛舟结束后的小河,“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星光出来了,大家不免往天上看,“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在这焰火的烘托下节日的氛围突然变得这么浓,它给夜晚的古镇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后,作者的思想又回到了水中,他把由“天上的辉煌和璀璨”映照的“*静幽深的河水”比喻成“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而倒映在水里的河畔楼屋则“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他甚至赋予它们生命,“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如此良辰美景,虽然泛舟结束,但惊喜仍在蔓延,这是人们陶醉于大自然中的快乐,作者很好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第六段是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也是课文的结束。作者回忆起这个奇妙的夜晚,他的言词之中还是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1)“倒映在水中的石鞘、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3)“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4)“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5)“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6)“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7)“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是周庄,而是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随着这搅动的木橹,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世界。原来这个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东西:桥、楼、树、云、鸟,还有那美丽的似彩绸一般的水面,真是让人浮想联翩,无限向往。达到了这个目的,作者才笔锋一转,告诉你这就是周庄,而且是富有诗意的周庄,于是牵引着你不断随他的文字探索。这种独特的开头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古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3、品读文章1-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赵丽宏,*当代作家,1951年生,上海人。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多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斑斓(lán) 眩目(xuàn) 晶莹(yíng) 参差(cēncī) 谛听(dì) 娴熟(xián)

  瞬息(shùn)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理解词义。

  斑斓:颜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三次游历的过程,都对周庄有一个整体比喻,你能把这三个句子找出来吗?

  明确:第一次: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图画”。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3自然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自然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你能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吗?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2、写周庄时,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通过与威尼斯的比较,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3、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吗?

  明确: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4、作者第一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同是一幅画,为什么有“水墨画”与“版画”的不同?

  明确:“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第一次游周庄,春雨蒙蒙,像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故像水墨画。而第二次游周庄,是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所以说像版画。

  四、板书设计

  周庄

  水韵——总体印

  象:水乡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

  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

  强烈的版画

  五、课外拓展

  周庄这么美,如果周庄的负责人请你为周庄写一段广告词,你打算怎么写?

  示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示例二: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5—6自然段,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一水乡”在周庄,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屋,都是周庄特有的水乡风貌,在这里,更有斑斓荟萃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饱眼福,让我们继续走进周庄,感受这人间仙境般的美景,感受这童话般的神奇与美妙。

  二、自主预习

  从全文的角度看,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引出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文章第5—6自然段内容。

  1、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空间顺序写的。

  ①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②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由此可见作者三次到周庄,他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如果说第一、二两次的游历,作者更多的是试图展示周庄古朴的美的话,那么第三次游历则是要表现出周庄所具有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极具现代意识的美。这样的两种美糅合在一起,在周庄可谓一绝。

  (二)语言探究

  作者文学功底深厚,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文中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请从文中选择一处,并试着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使用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细细”“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了音韵的和谐美。

  (2)“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3)“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贴切生动,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三)写法探究

  读完本文,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三次游周庄的详略的吗?

  明确:

  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所见的美景和感受,从不同季节、时间,进行多角度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写第一次游周庄只用一句话,略写自己的印象,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写第二次游周庄,就稍微详细,写色彩,写声音,绘声绘色,更为动人,说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韵味十足。写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浓墨重彩。温暖的春夜,“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写岸上,写河中,写花船,写音乐,写斑斓的礼花,写摇曳的彩带,淋漓尽致。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櫓在水面上轻轻搅动,*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解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人在“行万里路”后才写出优美动人的游记,本文作者赵丽宏三次神游周庄写下此篇《周庄水韵》,这个“韵”字指什么?周庄水的“韵”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同学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本文。

  2、朗读课文。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并指出一些字词的音义。

  (1)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学生现场评价,教师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欢快和喜悦的,朗读时要语调舒缓轻柔,语音清晰自然,不要过于造作。注意节奏与停顿,但语断情不断,个中韵味要把握好,朗读时以头脑出现一个个形象的画面为最佳。

  (2)提出疑难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1、复习游记知识。

  2、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为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6自然段)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自然段,讨论问题:

  (1)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周庄给他的总印象?

  学生讨论明确: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及井字形的河道,这三个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点:本段描绘了一幅乌篷船水中摇橹时,水面出现倒影的美丽画面。

  (3)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要点:周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4)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并说出其作用。

  2、阅读第二自然段。

  (1)首先使用了一句反问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

  (2)请学生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要点: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这些景物就如同诗中所描绘的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3、阅读第三自然段。

  (1)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出。

  要点: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

  (2)“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要点: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4、小结:第一部分叙述了周庄水乡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行人、小舟,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五、课后作业。

  1、阅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3、课外阅读《远去的周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字词。

  2、请学生背诵文章第4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周庄美丽的风光吸引作者几次游玩周庄,近距离接触、欣赏周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与周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亲密接触的。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投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次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感受 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游览 仲春雨中 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概括写

  第二次游览 冬天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色如版画

  声似音乐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游览 春夜旅游节 视觉(色彩) 光带、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1)本段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总分的结构形式。第一句话先总括三次去周庄,每次的印象各不相同。后几句话分述前两次去周庄的印象。

  (2)学生从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等方面,重点分析本段写得较精彩的一两个句子或表现力较强的词语。(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从中点拨)

  参考:①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②用词丰富。雪融化的声音用“滴、淌、渗”等动词形容,不单调,足见作者文学功底。③“抚摸”一词用得极为准确,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分析第5、6自然段。

  讨论、归纳:

  (1)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哪些景物?

  参考:第三次游周庄描绘了节日夜景,如岸上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之声、礼花等。

  (2)细读第5自然段,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旅游节欢乐气氛的。

  分组讨论后归纳:作者先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再写到小船划到古镇尽头所见的景色和突然看到的缤纷礼花,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呼声。有条有理,顺序井然。

  (3)这样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文中描绘了节日夜景下五彩缤纷的周庄,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及对改革开放的讴歌之情。

  (4)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第三次为什么详写?

  要点: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景*韵深深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的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小结: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充分体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也表现了 周庄这个古镇在改革开放后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周庄人民的幸福生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总结。

  (1)学完《周庄水韵》,请同学们谈谈这个“韵”字的含义。(各抒己见)

  参考:古朴,宁静,清幽,柔美,多姿多彩……最主要指的是一份柔美。

  (2)归纳本文的特点。

  与《巴东三峡》不同,这篇游记随着时间转移,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所见所感也各不相同,可见游记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

  四、比较阅读,思考问题。

  课外已布置同学们阅读《远去的周庄》,现在思考:文章为何称周庄是“远去的”,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参考:周庄原本是以它的清幽、别致、宁静、柔美的水乡神韵闻名于世的,是与外界尘嚣互不沾染,超尘脱俗的,如今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使清静的地方变成奢靡浮躁之所。一切都人让“现代化”的色彩涂抹、淹没。周庄已“远去”,已日渐失去了它的宁静,它的灵魂,商业铁踢粗暴地践踏着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文明与文化的命脉?同学们有何见解与措施?留待同学们课外探讨,作为今天的书面作业。

  五、结语。

  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水中倒影——美丽

  对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小河泛舟——诗意 只有威尼斯才能见到

  整体布局——巧妙

  第二课时

  第一次游周庄:仲春 水墨画 恬静宁静

  第二次游周庄:冬天 版画 色彩鲜明、声音柔美 多姿多彩

  第三次游周庄:春夜 旅游节 仿佛进入了梦境 动人心弦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若要在*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时间观察角度作者印象景物特点详略

  第一次仲春

  雨中视觉(色彩)

  水墨画

  恬淡宁静

  略写

  第二次冬天

  雪后

  视觉(色彩)

  听觉(声音)

  版画

  色彩鲜明

  万般柔情

  略写

  第三次春夜

  旅游节视觉(色彩)

  如梦境

  多姿多彩

  详写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 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 ——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9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阅读浅易的记叙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位语言。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游记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学会品味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学写游记,要反映游踪及顺序,突出特点,情景交融。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它由四篇游记组成。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或写旅游的全过程,或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或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几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

  教学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在阅读与写作中,学习游记的各种写作手法和不同语言风格,学习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单篇阅读或多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精读篇目,教师重在学法指导,而对于略读篇目,应放手给学生阅读,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学写游记。

  四、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记录的是作者对同一个景点的多次游览以及获得的多方感受,景致因时不同而缤纷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丰富微妙。又因作者笔端细腻婉转,文采丰沛华丽,文章犹如周庄之水韵,闪动着灵性与仙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必须由教师巧妙引导,带领学生细致深入地品味,方能让学生入情入韵,获得独特的美感。教学时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领会作者独特的感悟。特别要突出对作者写景技巧的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

  五、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 、学习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表达对景致的感悟。

  3 、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六、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重点语句做专项研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七、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八、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游览时间不同、所看景致不同、所获感悟不同,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绘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九、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建立对周庄的直观印象,为学习课文铺垫感性认识。)

  展示周庄风光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特别引导学生感受周庄与水的密切关系。明确:碧水环抱,宋湖环列,条条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1、默读课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和句;

  2、交流对字词的标识情况,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精巧构思、独特感悟,以深入领略周庄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讨论后明确: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绵绵,如丝如雾,石桥屋脊,粉墙灰瓦,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游者似在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恰似走进像一幅水墨画中。这里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周庄如诗如画的恬静意境。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二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讨论后明确:版画的特点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后初晴的周庄,古老的青石砖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对比强烈,有强烈的明暗视觉效果,恰似版画。但周庄不是静态的版画,融雪的滴水声和流水声为这幅版画配上了低旋而缠绵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动态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构筑了周庄如歌如画的神韵。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韵如何表现?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节日的夜晚,到处张灯结彩,色彩缤纷,气氛热烈,这就有了如梦幻、如童话般美丽氛围。)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房屋街道点缀的彩灯、空中闪烁的礼花,倒映在水中,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水中朦胧模糊的倒影,摇曳生姿,迷离飘忽,更有河上飘绕不绝的丝竹管弦声,游客泛舟其上,犹如走进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四)归纳提升(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总体感知,从中提炼出知识要点。)

  1、回头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a、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b、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扑捉景物特征。

  c、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五)积累拓展(知识运用,进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重点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3、比较课文与《三峡》写法上的区别。

  4、课外练笔,描写如月下校园、河中倒影等景致。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画面。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

  ※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配乐:

  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

  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

  (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2)归纳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三)诵读精彩语段,增强感悟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情景”——“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采用教师示范诵读,帮助学生理清背诵的层次和逻辑顺序,学生同桌(前后)两人一组相互从“试背”到“熟背”。

  ※背诵层次示例:(以句号为单位)

  A.第一层:第一二三句,交代第二次游历的时间、情景及描述阳光照耀下,斑斑积雪之时周庄古镇的“水”(雪)之“色”(雪之白与古镇之古“黑”)

  B.第二层:第四五句,描述“阳光下,积雪融化之时周庄古镇的“水”之“声”(滴水之声与流水之声的重叠)

  (四)作业布置:

  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后一齐背诵。

  (二)精读局部重点语段(第5段)。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采用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有选择地点拨归纳小结的方法:

  ※提问: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提示: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要求学生按照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船摇过桥洞,……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的诃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三)品读散文语言。

  1、分小组竞赛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及妙处。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我很难忘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四)教学小结

  1.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

  2.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3.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与课文描写的有什么不同。

  2、仿照课文“第三次游周庄、第二次游周庄”的内容及所用“移步换景”或“定点写景”法,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标题,写作一篇描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写景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周庄水韵》

  结构内容:写作特色:

  整体水韵图画(1—3):“小桥流水人家”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8)

——《水的游戏》教案及反思3篇

《水的游戏》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水的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2、游戏材料准备:容器、盐、糖、水车若干、酒精灯。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水?(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不浪费水。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1》水的三态组:“你们把冰加热后发现什么了?”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3》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4》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5》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5、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加热加热

  冰——————水——————水蒸汽

  提问: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

  (启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

  4》流动组的小朋友讲解:用小篮子舀不起水,说明水是流动的。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

  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水的游戏》教案及反思2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水的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2.游戏材料准备:容器、盐、糖、水车若干、酒精灯。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水?(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不浪费水。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水的三态组:“你们把冰加热后发现什么了?”

  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5.“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加热加热,冰------水------水蒸汽

  提问: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 (启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流动组的小朋友讲解:用小篮子舀不起水,说明水是流动的。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

  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水的游戏》教案及反思3

  活动目标

  1、体验玩水游戏的快乐,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2、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水的特性。

  3、让孩子养成遇事善于创新思考的好习惯。

  4、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活动准备

  1、游戏材料准备:空瓶子、装满水的瓶子、盖子、磁铁、泡沫、石块、木块、橡皮泥、塑料积木、水车等。

  2、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谜语,看哪个小朋友的小脑筋最灵,转的最快!

  谜语:"在小溪里游玩,在池塘里睡觉。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欢笑。"2、提问:孩子们,你们在哪里见到过水呀?你见到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好多的玩具,请小朋友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有哪些变化?(体验玩水的快乐并从中获得发现)老师提出实验要求:a: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b:不浪费水,c:看哪个小朋友的衣服保持的很干净没有弄湿。

  4、分3个小组游戏,孩子们自选一组参加。

  1组——水的沉浮:"把许多玩具放在水里,看有什么不同现象?"2组——水的流动:"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3组——水的冲力:水倒在水车上,水车为什么转了?

  通过让孩子们亲手实验、观察、讲述让孩子产生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通过实验引导孩子们说出水的用处,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反思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教育。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同时要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就能得到创新精神,得到实践能力。我班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以前他们对水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水很好玩,通过老师教育他们知道了水是宝贵的,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资源。通过浇水护花行动,小朋友更加懂得珍惜,爱护花草树木了。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扩展9)

——八年级上册《周庄水韵》教学反思3篇

八年级上册《周庄水韵》教学反思1

  审美素质指主体用审美的态度去发现、感受对象的美,在对美的感应中与审美对象沟通的能力。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

  《周庄水韵》是一篇语言、情境优美的散文,庄最美的是水,也是作者迷恋的,在学生已经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逐步加深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体味“水韵”的内涵。

  1、感悟周庄的美

  审美第一步让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首先,整个过程运用幻灯片辅助,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各种具体的表象,使学生更好也更主观的产生各种审美感受。接着我让学生运用文学中通感的手法,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角度,将周庄想象成各种事物,有的将周庄比喻为一位古典美女、一曲柔和的乐章、一首婉约派的词等等,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文学功底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课堂异彩纷呈。

  2、品味周庄的水

  通过前面的初步的审美体验,同学们得出了周庄的美在于水的结论。语言是美的载体,培养审美素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语言审美能力。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于是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水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同时播放与课文文字相对应的图片,让同学们体味水乡韵味和情趣。这时,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进了一个层次,是该迁移运用的时候了。于是我提出了要学生口头描写图中景物,要求不能与课文雷同。刚开始学生们有点胆怯,慢慢地举手的人多起来,兴奋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周庄的一幕幕图景。这时,我将课堂思路转回文本,让学生思考“周庄水韵”的“韵”的内涵,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们轻而易举拿下了文章最难的问题,并且获得了自己的体验。

  在这一个环节中,学生们将外在美的体验通过产生共鸣转化为内在拥有。

  3、讨论周庄未来

  课外查阅资料得知周庄已经慢慢开始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了,联想许多美好事物被现代文明蚕食的现状,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展示两幅未来周庄图,一幅古朴典雅、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幅高楼大厦林立。让学生讨论哪个更适合周庄的未来。拥有了前面美的体验,学生们都明白,应该保护我们的原生态文明与文化。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的反思,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八年级上册《周庄水韵》教学反思2

  《周庄水韵》一文已经教过两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也难免每每有些许遗憾。对于备好课,我思考了很多。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强调,教学的过程不仅仅再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过程,而更多的是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样,备课的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备课不仅仅是教学方案设计,还要生成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材料的准备,内容的准备,方法的准备。这种准备,是对各种“可能性”的预知,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备课对教学来说还处于“未定”状态。正因为是“未定”,所以备课必须从“方案设计”的层面上退下来,退到为方案设计作准备的层面上。这种“退”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们备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过程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课堂里常常出现了与我们备好的课不一致的情况,出现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备课,二是迫使学生按照备课里的设计来理解和学习。显然,第二种方式不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放弃原来的备课,我们又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效果不佳。

  教学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能预测,我们可以在教学某课之前可以向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读课文后,写出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与我们准备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预想的与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这时候我们也就明白我们一直是在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设计重难点时,我们备课真的不能做到关注学生。

  因此,我觉得备课要注意:

  1、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应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有别于政治课、班会课、环保课。

  2、对文本要深入探究,对文本的关键处、精彩处品读要到位。那些细腻的笔触,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来,品味出来。这样的语文课有意义、有深度。

  3、导入用的时间不要太长。我在教学本文时,就直接进入课文学习,从题目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好。

  4、分组讨论要有效。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组讨论是最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课上看到的表现是:老师说讨论学生就马上开说;老师说停止,马上鸦雀无声。而且马上学生就说出讨论结果。咱们先不说讨论的过程,单就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根本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咱们再说讨论过程存在的问题:①、有的学生根本不讨论,说闲篇,或忙里偷闲玩会;②、在学生讨论之前,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提示思考这一问题需要研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匆匆开始,草草结束。讨论的收获不大。其实,在思考的基础上商讨才有意义。咱们讨论一个问题,还要组织组织语言才说呢。

  5、注重评价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恰当地使用评价语,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益。

八年级上册《周庄水韵》教学反思3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现代散文教学中,我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学习专家毛洪其老师的讲座时,其中有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既然属于文学作品,那么我们的`散文阅读教学,也就界定为一种审美阅读,而不是着眼于信息筛选和处理的信息式阅读。”因此,在《周庄水韵》的教学设计中,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所刷新和改进。这篇课文的教学令我较为满意的地方有以下几个:

  1、以画导入,营造气氛好。

  本文本来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为了切合这个“美”字,我从优美的画面入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被周庄的美吸引且陶醉,并在美的享受中对周庄的有关建筑风貌有了深刻印象。

  2、对有关语文知识教学能落到实处。

  如游记知识的巩固及字词、修辞知识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理解。

  3、朗读指导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指引了方向。

  在学生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节奏停顿,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韵味并进行创造性阅读。

  4、教学目标一完成得较为理想。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抓住了周庄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我从本文的整体脉络(总分结构)入手,让学生把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的描写上,并布置学生完成表格作业,使学生对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时间、观察角度、景物特点和详略安排了然于心。

  当然,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也感觉有明显的不足:

  1、因为时间关系,我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彩和欠缺之处,忽略了进行有的放矢的鼓励性评价和具体有效的指引纠正。只是在学生读前作了指导,而读后只是用一句“好”或“读得好”草草带过。

  2、虽然课前我很想一反过去的“讲读教学法”,但事实上,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还是讲解、分析得较多,对“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还是突出得不够。

推荐访问:教课 周庄 反思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3篇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1 《周庄水韵》教课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