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1 《“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文章长达60个自然段,是四年级教材中篇幅最长的课文。可以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全套的教材中,这么长课文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颗纽扣房子》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1
《“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文章长达60个自然段,是四年级教材中篇幅最长的课文。可以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全套的教材中,这么长课文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而且让学生把课文读出了感情,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很好的谈出了自己的认识,甚至还抓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中注重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读、议,在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发展。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恰当地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留下了遗憾: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等等,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加深情感体验方面也有欠缺,课堂的节奏也不够紧凑,个别环节有些拖沓。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2
童话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也是孩子最能接受的。在教学《“三颗纽扣”的房子》,我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我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把学生步步引入,从而揭示主题:
1、至少要建多大的房间才能容得下三个人?
2、如果要让你建一间大房子,把全世界的人都容下,你认为这间房子至少要多大?
3、想像一下三颗纽扣的房子最大有多大?
4、人的心真的能容得下全世界的人吗?
最后让学生以“爱心”为主题写一篇童话、故事。这样从阅读到习作。反复训练学生的写作水*自然而然不断提高。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
《三颗纽扣的房子》是以“大与小“为主题的单元的主体课文之一,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起伏跌宕,但发展层次清晰。重复的情节,重复的语言,刻画出穷木匠纯朴,善良,美好的心灵,把好人的心虽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在时代背景上,本文的想象成分虽然很大:三颗纽扣的小屋小得离奇,现实社会中没有,说明他穷极了;但这样的"小屋能容下十几个人,现实社会中也没有,作者希望有包容温暖穷人的空间。但是这样的叙述思路,童话的背景与学生*日里接触的动画片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如何让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愉悦中认识到“爱心虽小,却温暖众生“的道理,是我这两节课努力的方向。
同时,也由于这篇课文很长,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也会在学习中表现得较为明显,问题会较多。因此,在第一课时概括故事的环节中,我采取了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故事说给同桌听,互相补充情节缺漏,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三颗纽扣的房子》文章虽长,但是思路清晰,中心明显。因此,我着重抓住文中中心句“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引导学生理解。
最后,我尝试回归学生的本性,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分角色朗读自己喜欢的情节;其次,在印象中,《三颗纽扣的房子》也曾被改编为动画片。因此,在学生已经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深意的基础上,腾出时间,让孩子们自己改编、排练自己喜欢的片段,并予以评价、采访和肯定,既巩固了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又可以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中作乐,乐于学习。
但是,课堂上也存在了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引导能力。尽管已经设想好环节,但是课堂上,学生的无穷的想象力和语言永远是无法完全扑捉、预设的,因此,在本课,特别是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学生对表演课文剧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就是国王,是那个乐于助人的穷木匠,是那些需要帮助的无家可归的人。真正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穷木匠那颗博大、纯朴的爱心。而我却没有足够灵活的思维、评价的语言和方式,给予他们更好的肯定,实感惭愧,这是我急需提高的方面。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3篇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从前有个木匠,大家都叫他“三颗纽扣”。“三颗纽扣”住在一个穷得不能再穷得小村子里,农民们根本没钱叫他做新家具。这样,“三颗纽扣”木匠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给自己做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小木房只能容下他一个人。
(出示:小房子)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个这座房子的样子吗?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房子的故事呢?
2、意大利的罗大里就给我们带来了“三颗纽扣”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书课题:“三颗纽扣”的房子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生字新词都会认读了吗?谁想大声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
5、指名回答,评价。
三、以读感悟,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个童话的?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
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交流这篇童话的发展顺序和故事情节。
教师应知道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语言通顺,连贯。
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体会童话的真正寓意:
课件出示: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读了这句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小结: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以演内化,扩展升华。
1、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童话中人物的头饰,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吗?
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改变成课本剧,体会人物的性格,演绎剧情。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表演课本剧。
4、评议。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个好人,爱这个世界……)
五、总结课文,启发想象。
1、这节课,我们从“三颗纽扣”的房子感受到“三颗纽扣”那颗善良美丽的心灵,也知道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故事的结尾是国王坐在小木屋,巡视全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们。你认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国王做了什么吗?
2、学生想象,指名回答。
六、作业。
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
2、摘抄本科的优美词句。
3、编写“国王与小木屋”的童话故事。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2、认读生字:
钮扣 出租 搁置 锤子 刨子
锯门槛 膝盖 拒绝 仆人 嘭嘭
寡妇 喇叭 娶亲 笑眯眯
开火车读生词。
3、默读课文,自己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4、三颗钮扣都为人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5、它的小木屋为什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人?
6、默读课文,找出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品读国王的话,体会问题不在于房子,而在于心。
三、小结:
想一想,老国王为什么摘下自己的王冠?
木匠用它博大纯朴的爱心容纳了自己身边的人,它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
想一想,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
注意:“槛”“囔”的读音。
二、表演
请同学把自己组编的故事演一演,想一想,木匠的房子为什么能够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业:
如果你是那位国王,你会为自己的人民做些什么?
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3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意大利童话故事,记叙了穷木匠“三颗纽扣”做了一间小且可动的房子到外地谋生,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对求助避雨的人,他来者不拒。国王在这小屋里避雨,也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决定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能力有限,但只要有颗关爱别人的心,就能给许多人送去温暖。
4.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5.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6.教学课时
2课时
7.教学过程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吗?当别人帮助了你,你的心情怎样呢?你想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童话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相信你一定会为故事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感动。
认识生字“纽”,学生说认字方法。
(导课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用与学生生活接近的话题导入新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采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
(2)检查学生给课文分段情况。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小组讨论解决。
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写穷木匠拉着自己做的小房子在青翠的大草地上过夜。
第二部分:写整晚上有人求助到小房子避雨,穷木匠来者不拒。
第三部分:写天亮后,国王受到启发,并帮助了这群贫困的人。
第四部分:写穷木匠又做了一间跟先前一模一样的小房子。
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用线划出来。
(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思路。)
(三)学生练习写生字
1.重点指导“搁、膝、袍、娶”的写法。
2.小组合作学习“纽、租、锯、锤、拒、仆、挪”。
3.展示优秀作业。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书写生字。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1.找四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
2.指读生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以读代品,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
1.最感动你的句子或者段落是什么?把你找的句子或者段落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1)交流第二部分内容。学生读第二部分课文,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读、说,抓住重点句子:穷木匠每放进一个人时就会说的那句话――“待得下一个人,就待得下两个人。”“待得下两个人,就待得下三个人。”――体会穷木匠那颗善良的心灵。
(2)交流第三部分内容。学生读第三部分课文,说一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出示句子:“看来问题不在于房子,而在于心。”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体会穷木匠的做法给国王带来的启发,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启示。
3.把你找出的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教师小结:(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让学生选择最感动自己的段落朗读,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符合长课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4.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主朗读。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边表演边读。
(2)展示小组读课文的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读课文,可以让他们互相帮助,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编演课文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1.小组合作编演课文剧,注意分配好角色,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演好。
2.学生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认真看,要做一个公正的评委。
3.请表演的同学谈体会。
(1)演三颗纽扣木匠的同学能体会到当时穷木匠是怎样的心情?
(2)其他受到帮助的人心情怎样?
(3)国王是怎样想的呢?
(4)评委评价他们的表演情况。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找一组同学表演。
(学生对表演课文剧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就是国王,是那个乐于助人的穷木匠,是那些需要帮助的无家可归的人。真正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穷木匠那颗博大、纯朴的爱心。)
(四)交流讨论,拓展升华
1.同学们,一个穷木匠自己只有一间小小的房子,可是他却有一颗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心,他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呢,你应该怎样向穷木匠学习呢?学生发言。
(五)总结提高,作业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8.课堂练习
练习书写生字。
9.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课件准备
11. 自我问答
《“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文章长达60个自然段,是四年级教材中篇幅最长的课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默读自悟,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又与课文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采用读、议、想、比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分析、理解句子,弄懂它的意思。这样节省时间,又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透彻。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3篇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1
一、教材依据:
《“三颗纽扣”的房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中三篇主体课文之一。
二、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三颗纽扣”的房子》选自意大利通话。故事记述了木匠三颗纽扣做了一间很小的可以推动的房子到外地去谋生。晚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前来求助避雨的人接二连三,他来者不拒。国王受到了启发,决定放弃王位,拉着小房子周游全国,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这篇童话寓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起伏跌宕,但发展层次清晰,重复的情节,重复的语言,刻画出穷木匠纯朴、善良、美好的心灵。把好人的心虽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的解释了出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言语发展水*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逐步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注意看老师板书。
师边板书便说:“纽”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注意看老师写: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丑”,要写的左窄右宽,读作“纽”。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翻书,认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生快速默读
2、认读生字:
师;生字会读了吗?先请同桌两人互相指着认字表的生字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互相指读。
师:我们来读读大屏幕上的生字
钮扣出租搁置锤子刨子锯门槛膝盖拒绝仆人嘭寡妇喇叭娶亲笑眯眯
在这节课要学的生字中,有一个字容易写错(出示“膝”字),谁来给大家提个醒,说说写这个字是该注意什么?生说
拿出你的手来和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膝”字)
(三)、深入学习,感悟寓意
1、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为课文自然段标上了序号,一共多少个自然段?(60个)这篇课文很长,同学们在学习这样一篇长课文时,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然后再重点阅读某一部分。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请你快速的看一遍课文,看看“三颗纽扣”的房子到底是一间怎样的房子?(生略读课文)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一个人、十三个人、全世界的人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了解到的。咦,老师就不明白了,“三颗纽扣”到底给自己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呀?
请自由朗读1--4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习第一部分
师:谁来读读你划的语句?
相机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房子?从哪里你感受到了它很小?(生抓住相关的词句来理解体会)
师: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房子真的很小吗?(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来读出感情)
3、学习第二部分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三颗纽扣”的房子很小很小,仅仅搁得下他一个人,可是怎么又装得下十三个人呢?这十三个人有是些什么人?请你默读5--3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需要帮助的人)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三颗纽扣”的房子给他们遮挡了风雨,从这你看出“三颗纽扣”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颗纽扣的房子虽然很小很小,但还是容下了十三个人,看来问题不在于房子的大小,那在于什么呢?小声读读国王与三颗纽扣对话的部分,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中心句: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
师生交流
师:你认为一个“好人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相机出示句子: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颗()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引导学生带到句子里说说)生填空交流
4、小结
师:是呀,人的心虽然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颗善良的、无私奉献的、充满爱的心可以容得下全世界的人(教师一边小结一边完成板书),温暖每个人的心,愿我们都拥有一颗这样的心。
板书设计:
“三颗纽扣”的房子
一个人
十三个人
全世界的人
……
七、教后反思:
《“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文章长达60个自然段,是四年级教材中篇幅最长的课文。可以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全套的教材中,这么长课文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而且让学生把课文读出了感情,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很好的谈出了自己的认识,甚至还抓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中注重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读、议,在合作探究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发展。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恰当地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因此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留下了遗憾: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等等,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加深情感体验方面也有欠缺,课堂的节奏也不够紧凑,个别环节有些拖沓。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读感悟,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 揭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意大利童话:《“三颗钮扣”的房子》
2.他的房子里待过哪些人呢?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课文较长,可以先快速的看完一遍了解课文大意,再有重点的读课文。
2.认读生字
钮扣 出租 搁置 锤子 刨子
锯 门槛 膝盖 拒绝 仆人 嘭嘭
寡妇 喇叭 娶亲 笑眯眯
开火车读生词。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默读课文,自己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2.三颗钮扣都为人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3.它的小木屋为什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人?
4.默读课文,找出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5.品读国王的话,体会“问题不在于小房子,而在于心”。
四、小结
木匠用它博大纯朴的爱心容纳了自己身边的人,它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
五、作业。
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
注意:“槛”“囔”的读音。
二、表演
请同学把自己组编的故事演一演,想一想,木匠的房子为什么能够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三、作业
如果你是那位国王,你会为自己的人民做些什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三颗纽扣”的房子
小 人多
问题不在于房子小而在于心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从前有个木匠,大家都叫他“三颗纽扣”。“三颗纽扣”住在一个穷得不能再穷得小村子里,农民们根本没钱叫他做新家具。这样,“三颗纽扣”木匠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给自己做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小木房只能容下他一个人。
(出示:小房子)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个这座房子的样子吗?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房子的故事呢?
2、意大利的罗大里就给我们带来了“三颗纽扣”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书课题:“三颗纽扣”的房子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生字新词都会认读了吗?谁想大声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
5、指名回答,评价。
三、以读感悟,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个童话的?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
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交流这篇童话的发展顺序和故事情节。
教师应知道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语言通顺,连贯。
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体会童话的真正寓意:
课件出示: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读了这句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小结: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以演内化,扩展升华。
1、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童话中人物的头饰,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吗?
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改变成课本剧,体会人物的性格,演绎剧情。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表演课本剧。
4、评议。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个好人,爱这个世界……)
五、总结课文,启发想象。
1、这节课,我们从“三颗纽扣”的房子感受到“三颗纽扣”那颗善良美丽的心灵,也知道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故事的结尾是国王坐在小木屋,巡视全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们。你认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国王做了什么吗?
2、学生想象,指名回答。
六、作业。
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
2、摘抄本科的优美词句。
3、编写“国王与小木屋”的童话故事。
附板书设计: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学设计3篇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从前有个木匠,大家都叫他“三颗纽扣”。“三颗纽扣”住在一个穷得不能再穷得小村子里,农民们根本没钱叫他做新家具。这样,“三颗纽扣”木匠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给自己做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小木房只能容下他一个人。
(出示:小房子)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个这座房子的样子吗?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房子的故事呢?
2、意大利的罗大里就给我们带来了“三颗纽扣”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书课题:“三颗纽扣”的房子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生字新词都会认读了吗?谁想大声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
5、指名回答,评价。
三、以读感悟,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个童话的?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
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交流这篇童话的发展顺序和故事情节。
教师应知道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语言通顺,连贯。
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体会童话的真正寓意:
课件出示: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读了这句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小结: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以演内化,扩展升华。
1、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童话中人物的头饰,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吗?
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改变成课本剧,体会人物的性格,演绎剧情。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表演课本剧。
4、评议。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个好人,爱这个世界……)
五、总结课文,启发想象。
1、这节课,我们从“三颗纽扣”的房子感受到“三颗纽扣”那颗善良美丽的心灵,也知道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故事的结尾是国王坐在小木屋,巡视全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们。你认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国王做了什么吗?
2、学生想象,指名回答。
六、作业。
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
2、摘抄本科的优美词句。
3、编写“国王与小木屋”的童话故事。
附板书设计: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5篇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1
《课程标准》中对童话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三步曲”:
一、亲近文本。
即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文本。
主要做法是指导学生预习,我以学生熟悉的《七色花》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为充分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卡,整合自己的预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也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
即在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
在这一环节中的教学中,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点上,而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熊猫*》,并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2、感知课文,我设计了读、议、找、导、悟五步
读:读课文,再次感知故事内容。(给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和空间)
议:就是读完后,让学生结合朗读的文本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找: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自己刚才所谈感受的依据,探寻文本的主题。(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习惯)
导: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本的内涵。
悟:就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调动已知,积极地探索寻,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教师则作为倾听者,整合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三、超越文本。
即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为学生创设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交流为主,我则作为学生的伙伴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让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交流。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2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3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水罐在爱心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文章内容不深,变化次数较多,在教学中,旨在让学生明白:爱心是使得水罐变化的原因,并且能受到关于爱的熏陶。
第二课时教学的设计中,采用填表格的方法,把表格安排在堂上完成,帮助学生找出并理解水罐的变化及其原因。在设计课堂时,预想学生可以迅速找到水罐的变化,体会到由于小姑娘的爱是变化的原因,因此把时间预算为5分钟,剩下的35分钟用作朗读体会、想想说话以及感受爱心上。而实际上,在课堂操作中,学生花了接近10分钟才完成表格,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学生不会概括,把整个句子抄下来,浪费了不少时间。第二个是部分学生找不全水罐的变化,导致延时。10分钟之后,安排的剩余内容讲得比较仓促、粗糙,来不及展开细细品读。在读的训练上,并没有真正读出感情,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预期效果并没有很好地达成。针对课堂出现的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关于课文内容的表格,可以尝试前置性布置预习完成,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将更多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读出感情,读出体会来。如果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表格,是否需要给出提示性的指引,让学生完成表格的一部分。毕竟三年级的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还不成熟,如果把表格的填写降低难度,让表格更有针对性,收效会更好。这给了我另一个启示——那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量体裁衣,制定适合的目标以及教学程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能力培养得更多。
二、关于课堂时间调控。当课堂出现预期外的情况时,应该及时调整教案,让教学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品多说,而不必过分受到教案框架的影响。由于在填表格时用了过多时间,导致后来的内容很仓促,说明自己还不会很好地掌控课堂,随机调整。其实让学生找出变化后,可以让他们反复读,抓住一些关键词句,例如“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咽了一下口水”等等,再用语言引导,他们也就不难体会了。以后要时刻注意灵活性,让课堂忘简美、有效的方向发展。
虽然《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没有掌控好时间,但是有了前车之鉴,要下大功夫进行改进,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4
《七颗钻石》这篇文章包含了太多的“爱”,是一篇“爱与分享”的课文。一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二是小姑娘对小狗的爱;三是母爱;四是对他人的爱。这四种爱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大爱。所以木头做的水罐才能从爱的不断发展中变成银水罐、金水罐,最后跳出最有价值的七颗钻石来。那么,怎样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话趣的同时,把学生引到这种大爱之中呢?
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1、在课文导入环节,我就设计这样的话语“同学们,童话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你漫游在童话的王国里,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什么样的生活都可能体验,什么样的人都可能看见……”让学生明白童话善于想象的特点,为接下来在“小姑娘累倒后会发生什么”想象说话作铺垫。
2、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课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怎样让引导学生感悟旱灾的严重,理解小姑娘找水的艰辛,以及对母亲那份真挚的爱呢?上课伊始,我利用旱灾图片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通过直接看图,谈谈感受,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命、就是希望,有了水,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再回到文本,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文中重点词语“所有的河流、井水干涸、草木丛林干枯、动物和人焦渴而死”,加深学生对灾难的理解,对人们痛苦不堪的生活有所感悟!
二、自主识字,检测交流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生字是不可摈弃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以课件直接呈现的形式,通过齐读、开火车领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在评价中,渗透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唾沫”的读音是轻声,尤其要提醒学生。就这样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读进文本,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在指导学生朗读水罐第一次变化的过程中,我请学生先找到水罐变化的时间,是小姑娘累倒以后。感悟小姑娘的辛劳。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与文中小姑娘的情感交织在一块,学生沉浸在小姑娘找水的艰辛中。
四、自主提问,探究学习
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初读课文时,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自己对文本的疑惑之处。再默读课文,理出课文中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并通过分段品读,读懂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小姑娘对他人的爱。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5
《七颗钻石》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它以离奇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美好、闪亮的心灵,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关爱别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这节课讲完后,我细细地反思,感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不错:
一、创设情境方面
1.用画面呈现情境
在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视频,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他们从视觉上清晰的感受到水罐发生的一次次神奇变化,学生的情绪非常高。再有现在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见到过旱灾的情景,更不能体会到旱情的严重。为了让他们了解当时旱情的严重程度,我让学生看了几幅旱灾的画面,出示了故事的第一自然段,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通过朗读溶入情境
为了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我在让学生朗读前都会以一些引导性的话语,给孩子们启发与指导。如,在让孩子们想象了大旱灾的画面,体会了水的重要之后,我提出了朗读要求:让我们想象着大旱灾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再次感受那场可怕的灾难,体会一下水在当时是多么的重要吧!又如: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小姑娘的那份感天动地的孝心吧!通过充分的、动情朗读,让孩子真正溶入那虚拟的童话世界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合理想象方面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故事的寓意呢?我想只有挖掘课文的优势设置想象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想象,感受人物心理,才能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如在教学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的时候,我问学生:“她出门会到哪儿去找水呢?你能想象一下吗?”指名说话,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又如在讲到“从水罐里涌出一股巨大而又清澈的新鲜的水流”时,我又启发学生想象:“这股水流会流向哪里呢?有了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不足之处:
1.在设计课的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这个环节中,我去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孩子们很多不会画,不知道画什么。课下反思我提的问题有些模糊。
2.不能太放手,以至于教师还是讲得太多,而学生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掌控能力还培养得不太好。
今后,在设计教学环节上,还要多备学生,争取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很成功。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三颗枸杞豆教案3篇
三颗枸杞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欣赏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和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生动细致,极富感染力;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致传神,跃然纸上。诵读这些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用意。
2、点拨法。三叔的一些话语含义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适当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含蓄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心,引导学生珍惜人生黄金时光,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文章含蓄的语言;
2.体会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放音机。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这些人可能成就斐然,也可能是个可悲的失败者,正是这么一个人,指引着别人走上成功之路。
那么,什么是成功?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可以不必为浪费生命而后悔了,那就是成功。至于能不能成就光辉伟大的事业,那是另一回事了。
我想起了那些普通而不起眼的枸杞,它浑身是宝,它的根可以作药,叶可以煮汤,果实枸杞子可以用来炖汤、制酒、做饮料等,作用很广。可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种小小的枸杞子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蒙,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由一个小山村里出名的“淘气鬼”变成一个植物学家,促使“我”变化和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他生活的那个美丽、可爱的小山村,那三颗枸杞豆。
2、程海,程海,1947年生,陕西乾县人。1968年毕业于陕西乾县师范。国家一级作家,西北书画院名誉院长。西安书画院兼职教授。主要作品:《热爱命运》、《苦难的祈祷》、《人格粉碎》《热爱命运》热销百万册。短篇小说《三颗构杞豆》入选*内地、新加坡、香港中学语文课本。
3、词的音形义
二、朗读课文,初步研讨
1、通过预习,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格式()的三颗枸杞豆。
(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2、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在这之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仔细默读课文后回答,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以前的“我”淘气顽皮,不喜欢读书上学,总是逃学到小树林里去玩。我热爱大自然。虽然三天两头挨打,但不怕打的“我”,没有改变自己。(从课文第六小节可以看出来)我仍沉迷于小树林,直到遇到三叔。
3、针对"我"这个贪玩、不思学习的孩子,老师、爸爸、三叔分别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效果如何?
明确: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爸爸给了“我”一顿拳头。训斥和拳头,只让我乖乖地上了几天学,后来“我”又旧病复发。三叔则是现身说法,用自己失败的人生体验来教育“我”,用充满希望的话语来鼓励“我”,用三颗红色的枸杞豆来启示“我”。结果,“我”迷途知返,勤奋学习,不负众望,终于成才。
4、三叔是个怎样的人?跳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三叔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的?(三个“0”)(结合42自然段展开)
让学生具体说说:三叔的一生是三个“0”,第一个理想是当工程师,但他不愿建筑学上那些复杂的公式,放弃了;第二个理想是当作家,但他写的文稿被退了回来,所以放弃了;第三个理想是当生物学家,但他觉得太复杂,最终也放弃了。
(2)你认为三叔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失败、虚度、遗憾……)
(3)有没有不同看法?这三个“O”有没有别的含义?有没有积极意义?(提示:建筑师、作家、生物学家,三叔都没有达成这些理想。但他用他的三个零普照了一颗小苗,使一个贪玩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植物学家,所以可把“0”看成太阳。)
他一直想抓住太阳,三个圆圈就是太阳,因为他没有抓住时间,所以他的大好前程也白白浪费掉了,他的时间里也包括了他的理想,想做一位建筑师、作家、生物学家,但他没有抓紧时间,他的三个太阳最终落下了,只能唉声叹气,看太阳慢慢落下以及他的生命慢慢的枯竭。
三叔的人生,最后只结出了三颗枸杞豆,他的梦想都是美好的,可是他没有坚持下去,在那人生最后的一点时间,他叹息的告诉那一颗小苗:孩子,不要只有这样的成绩,你应该有更美好的明天,去迎接彩色的世界。)
5、三叔送给“我”的三枸杞豆,对“我”意味着什么,对三叔又意味着什么?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全班齐读57、58三个自然段)
三颗红色的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但我这回把它猜出来了。它是生命的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O”!但“O”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对三叔是三个遗憾的零,他的梦想都有没有实现,是梦想的终结,对“我”是一个起点,“我”年纪还小,三叔希望他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要以三叔虚度一生的教训为鉴,以现在为起点,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6、第一次与三叔相遇时,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二次与三叔相遇时,三叔在泥土上画了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画儿下面还画了三个圆圆的"О"。这些图画和铁环有什么含义?画这些图画的目的何在?
(面对三叔,“我”发现山里的一草一木,他懂得那么多;自己*时只是粗心、贪玩,却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很乏味”,因无知而懊悔)
(三副画与三个圆圆的“О”想照应,课文中原句可回答;面对生命的结束,三叔评价自己时,因未完成生命中的愿望,而悔恨)
7、本文先交代“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再写小时候却是出了名的“淘气鬼”,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童年时代思想转变的历程。全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采用了倒叙写法。可以形成悬念,引出回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全文用倒叙的写法,按时间顺序记叙“我”童年在三颗枸杞豆的影响下,明白了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道理。
8、文章题目“三颗枸杞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以《三颗枸杞豆》为题?
明确:在文章结尾提出来的。“三颗枸杞豆”是三叔去世后留下的三个遗憾,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告诫“我”不要像他那样虚度光阴,遗憾终身。
三颗枸杞豆是三叔临死时的赠礼,这里面包含着对“我”的期望和嘱托。从这启示中,“我”懂得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正如文章的结尾写到的“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三叔的悔恨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2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品赏课文生动细致的语言。
二、品味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文章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金巴牛、蝴蝶金巴牛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有对捉金巴牛、追蝴蝶的动作描写,对三叔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都十分生动、细致、传神。
(一)景物描写
1、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体现景物的特征;
②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③多角度地描写景物,表现人物的感情。
2、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淘气包”眼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是有趣的,门前山谷里的小树林,就是“我”的乐园,来衬托“我”儿时的淘气;在三叔眼中,大自然是可研究的,里面有许许多多未知的世界,等待我们去研究,来衬托他知识的渊博,对生命的期待)
3、文章开头有关春天山谷里的小树林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有文采,富有感染力,符合孩子的童心童趣,生动形象地衬托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愉快生活。
4、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溢”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春天的动感,让春天变得富有朝气,充满了生命力。
5、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明确:前进的车辆,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把太阳比喻为“红色的车轮”,含有时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意思。“红色的”是因为快要落山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6、“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明确: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是说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就是像保尔所说的“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使自己活得有意义。
(二)人物描写(对三叔的描写)
1、"那人慢慢地站起来,手里拿着一根桦木削成的棍子,微风吹着他颤颤摇摇的身子……"(表现三叔疾病缠身,身体虚弱。)
2、"慢慢地抬起右臂,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上捏着一朵野豆角花。仔仔细细地望,好像在望一个紫色的灯盏。"(细节描写,表现了三叔努力珍惜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多学一些知识,少一些遗憾。)
3、“他的眼睛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上升起两朵红晕。”(外貌描写,表现他对植物的喜爱,一种兴奋的心情。)
4、三叔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任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前句用问号,表示怀疑,因为"我"是小孩不是太阳;后句用感叹号,表示三叔对"我"的鼓励和希望,因为"我"生命的路还很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
(三)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很有文采,富有感染力。试举两例来说明。
(提示:如说金巴牛的壳、三叔的眼睛、野豆角花的花瓣、太阳等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事物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致、传神。特别是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岁数失败了的三个理想,用三个“0”了比喻三叔的一事无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教育。
再如三叔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些紫豆角花,好象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了三叔自责和悔恨的心情。
师小结:作者程海就是用如此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理解句子的深沉含义
1、“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的问道。“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你想到过要捉住它吗?
明确:这里的太阳,实际是指时间,指生命。“捉住太阳”是指捉住时间,捉住生命,也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生活……
2、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
明确: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我”生命的路还很长,“我”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
3、三叔在泥土上画了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画儿下面还画了三个圆圆的"О"。这些图画和铁环有什么含义?画这些图画的目的何在?
明确:含义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画图目的是希望"我"不要像他那样,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而要树立理想,志存高远,勇于实践,成就一番事业。
四、链接生活
1、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大家以“童年”为开头,说一句赞美童年的话。
例如: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2、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误入迷途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什么?
3、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总有一个或几个给予我们很大帮助,让我们铭记终身的人。他是谁?他又是通过何种方法帮助你、改变你的?五、课堂小结
1、本文通过叙述三叔的悲剧故事,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勤奋学习,永不放弃。
2、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而斗争。师:这则名言曾激励了几代人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3、虽然只是三颗再寻常不过的小小的枸杞豆,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神奇的魔力,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使自己从一个出了名的淘气鬼成长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有一句话说得好:“拳头只能征服皮肉,深刻的启示才能触及心灵”,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篇课文给你的启示让你的人生从此有一个更美好的开始!最后送大家一份礼物——一组名言警句,与大家共勉。
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好(hao)读书不好(hao)读书,好(hao)读书不好(hao)读书。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时间是生命,是财富,是力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六、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搜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附录:
1、朱自清的美文《匆匆》
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聊天室:三叔来到我们班(结对子合作)
聊天室:三叔来到我们班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七(1)班聊天室”,我是主持人小雪,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贵客,他就是植物学家程海的三叔,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三叔的到来。
(三叔):大家好,我就是作家笔下的三叔,很高兴能和你们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朋友们见面。(很老练的挥挥手,同学们齐笑)
(主持人);今天我们把三叔请到我们现场,三叔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知道癌症正在肆无忌惮的吞噬着你的生命,现在让你谈生命的话题,简直有点残忍了。
(三叔):没关系!以前没有好好珍惜,变成今天这样的遗憾,我更不想有人重蹈我的覆辙,我很愿意和大家谈谈。
(主持人):谢谢。三叔,请您先谈谈你的经历,好吗?
(三叔):在我的一生中,年青时,我有很多愿望,理想,一开始我想成为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因为写的稿子被退回来,我又放弃了。理想太多,我还想成为生物学家,又怕去探究,那里面太复杂,太渺茫,我又颓唐了。唉!至今一事无成,又得了癌症,没几天日子,这也许是命运在惩罚我吧!
(主持人):三叔,在你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时,你是否想到过自杀?
(三叔)答:我没想过,毕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剩下的时间更充实。
(主持人):你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打算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三叔)答:让更多的青少年朋友明白时间和希望是有限的,要抓紧每一分钟。
(主持人):你已经过了有大半辈子了,你对生命有没有什么感悟?
(三叔)答: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你必须趁热时去利用它,如等到它冷却了,喝了就会拉肚子的。
(主持人):如果再给你一次新的生命,你会怎样来做?
(三叔)答:如果我真的能再拥有一次生命的话,我会更努力,更勤奋地去做,对植物进行更大,更深的研究。我希望让更多的年轻朋友以我为戒,抓紧时间不要让今天成为明天的遗憾。
(主持人):你为什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找到原因了吗?
(三叔)答:我是个懒惰的人,对什么都下不了决心,原本计划的好好的,却因为自己没坚持到底和自我克制力太差而放弃了。
(主持人):你对你自己的看法如何?
(三叔)答:我非常失败,没有让人生散出奇光异彩,当然,我也感谢上帝,他让我早些明白了我的过错,没有继续荒唐下去。
(主持人):你是怎样看“我”的?
(三叔)答:程海是一个非常聪明,热情的孩子,但是,他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那片小树林里了。
(主持人):你小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童年乐园?
(三叔)答:有,就是我老家的小树林,它很美,也让我陶醉,迷离过,可是,它让我醒悟的也太晚了。
(主持人):三叔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人生的看法么?
(三叔):生命经不起等候。
(主持人):节目即将结束,在此我希望同学们以一句有关生命或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结束语。
三颗枸杞豆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体会文章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
读一读,议一议(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野豆角花,谁不认识!”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
E、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二):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
(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
你能猜出谜底吗?
1、指名读题。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4、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
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他都半途而废。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实际上三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学完这篇课文,我希望同学们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
七、课后作业
整理童年趣事,在日记本上写下来。
三颗枸杞豆教案3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一首动听的歌曲将我们带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童年,它就像一幅画卷,记载了我们成长中许多美丽的回忆。同学们,你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呢?
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
老师总结,导入课题:
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童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板书《三颗枸杞豆》。
二、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发现问题。
1.过渡到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
2.教师投影出示:
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
3.老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
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5.指名说,老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园?
〈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
〈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又旧病复发了?
〈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
〈5〉为什么“我”在小树林里看到黑乎乎的人影,首先想到的是爸爸、老师,而不是三叔?
〈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三叔语言的含义。
1.老师:好,非常对不起,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找到的问题展示出来。不过我可以看到大家的眼光还是非常敏锐的,都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但需要大家注意,我们光会发现问题还不行,还必须学会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之后,你是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的呢?
2.指名说。
3.老师: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多的,关键是靠我们去发掘。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合作、探究学习。(板书:合作 探究)什么是合作、探究学习呢?也就是多人互助、合作,多向交流的学习方法。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就是说独自一个人学习,是很难学到更多知识的。下面,大家前后位四个人为一组,选出组长,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另外,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个忙,一同解决了,可以吗?
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2〉我把西沉的太阳看作“一个红色的车轮”,三叔“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他似的”?“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
〈3〉小时候,我是个淘气鬼,爸爸的拳头没有征服我,但三叔的一席话却使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5.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
6.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
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
7.老师总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现在,抓住时间,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刚才,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许多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让我们用掌声为我们的成功庆祝一下。
8.质疑:
大家还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一同解决。
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抓住时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过渡导入:
同学们,三叔在小树林里画了三幅画,画后又画了三个“0”,这三个“0”给了我许多启示,当你看到这三个“0”,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还拥有着许多岁月,我们应该抓住今天,充满激情地迎接明天,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那就是——对联一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大家共勉!
教案点评:
1.以景物描写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2.指导学生采用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由易到难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家乡的老房子》课后教学反思3篇
《家乡的老房子》课后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不是单纯绘画技法的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课内容为地方课程资源教材,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线描绘画一幢老房子为主要目的。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眼看看恩施老房子,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城市里的老房子如今大多已拆除翻新了。
家乡的老房子对现代的学生来说已是很陌生的概念了。在教学安排上,首先利用恩施风景的录像导入,不但使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自然之美、情景之美,这样会使学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而且思维十分活跃。针对一两幅图片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老房子的屋脊、门窗,柱子等造型特征,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老师的简单讲解,对这些房屋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摸城市的脉博,品味城市的精神,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我以用线的表现形式下手,用临摹或记忆画的形式将老房子在现在画面,因为绘画离不开线,尤其是儿童类绘画,从涂鸦开始,就利用歪歪斜斜的线来描绘索感知的简单形象。让学生学会表现的第一步就是先让他利用线来表现,然后再过渡到面。这样学生就循序渐进的接受学习的内容,对最后的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我进行鼓励性评价,这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家乡的老房子》课后教学反思2
本课内容为地方课程资源教材,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本课目标是以学绘画一幢水墨老房子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了解长卷并合作长卷,让学生感悟塘栖老建筑的`美和水墨画的美。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利用江南水乡风景的录像导入,不但使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自然之美、情景之美,这样会使学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而且思维十分活跃。学生的操作时间大约为20分钟,教师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最后讲评5分钟。
尽可能的少讲多练。课堂教学时,我以用线的表现形式下手,因为绘画离不开线,尤其是儿童类绘画,从涂鸦开始,就利用歪歪斜斜的线来描绘索感知的简单形象。让学生学会表现的第一步就是先让他利用线来表现,然后再过渡到面。这样学生就循序渐进的接受学习的内容,对最后的教学效果是有帮助的。长卷创作是学生的自我创作,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协作为主线,教师不加干涉,只是作最后修饰调整。学生做完画之后,急切得到别人的评价。因此,要经常进行鼓励性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7)
——《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反思3篇
《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反思1
《鸡妈妈的新房子》是一篇选学课文,这篇童话故事在阅读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告诉孩子们,好听的话固然人人爱听,但光别人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去分析思考,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的。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了鸡妈妈和小鸡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跟它们打招呼,再利用范读方式将故事读给学生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因此在学生自己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我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进行了检查,让学生读,同时让学生对一些难写的词语在笔记本上进行了抄写。
在教学鸡妈妈的房子“既漂亮,又牢固”这个句子时,我先让学生发现本句子中用了“既……又……”把鸡妈妈房子的两大特点集中在了一起。接着问学生:你能用“既……又……”的句式造句吗?(通过造句的形式让学生及时掌握这样的句式。)但是几乎没有学生举手来造句,我又让学生来补充:我们的教室既()又()。我家的小弟弟既()又()。但是效果还不是很令人满意。也许,正如评课老师说的,如果我能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补充造句,如苹果既()又();或者请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让大家用这个句式来说,那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由于考虑到这是选学课文,必须一节课上完,因此急于去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当提了个问题,学生一下答不上来,我就马上进行引导,或是自己直接说出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多思考怎样去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文本上的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总之,这堂课上完了,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对我来说收获很大,特别是在课后听取了评课老师的点评,更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努力上好每堂课,也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提高。
《鸡妈妈的新房子》教学反思2
《鸡妈妈的新房子》是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首先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在理解“清新的空气”和“又闷又热”这两个词语时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以及通过对比的方式来理解。
师:什么样的空气是清新的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干净、新鲜、舒服)
创设情境: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们来到公园,柳枝在微风中轻轻飘荡,小鸟在我们耳边欢快地歌唱,路边的小花张开了笑脸,晶莹的露珠在花瓣上闪动。我们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深深地吸一口气,这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很舒服,令人心旷神,仿佛所有的烦恼都不见了,神清气爽,好的环境才会有这样清新的空气。
师:那么在没开窗之前呢房子里又是怎么样的呢?(又闷又热)
师:你什么时候也有这样又闷又热的感受呢?
学生纷纷发言:在挤公交车的时候,车厢里满是人,又闷又热。
夏天我们在教室里上课,使用大屏幕的时候要关门,拉窗帘,又闷又热。
夏天下雷雨之前是又闷又热的。
师:是啊,整天生活在这样有没有热的房子里,没有清新的空气,怪不得鸡娃娃都——生病了。
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
2、换词理解词义
在教学“既……又……”这一词义时我运用了换词的方式。
师:参观新房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啊?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漂亮、牢固。
师:鸡妈妈的房子有两个特点:漂亮
牢固,谁把鸡妈妈的房子这两个特点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就说:又漂亮又牢固。
这时我就适时提出,还可以用那个词组来表示?文中是怎么说的?学生很快知道是“既漂亮又牢固”。这时我就点拨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可以互换。
师:你能用“既……又……”的句式造句吗?(通过造句的形式让学生及时掌握这样的句式。)
整节课下来,也有需要思考的地方:
出示句子:房子造得不错,如果在墙上开个窗就更好了。(个读,齐读)
你家的窗子再开大一点就更好了。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预设学生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我读懂了他们两个的建议都是开窗,只不过狐狸让他再开大一点。
2、我读懂了他们两个说的话后面都有“就更好了”,语气比较委婉,人家听了比较容易接受。
3、我读懂了鹅大哥在提建议的时候先说房子不错,在夸奖鸡妈妈的房子好,然后再提建议。但是学生的思维比较狭窄,第一方面基本能理解,后面两方面就有难度了,我在试教时也是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因此在上课时当学生说不出时我适时地进行了引导,或是老师直接说出来。所以课后我还要反思的是这么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开拓,*时的教学中还是应该都加渗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文本上的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8)
——第一颗纽扣作文 (菁选3篇)
第一颗纽扣作文1
在幼儿园时,老师就会告诉我们:不能吃手指;向客人问好;不能和小朋友们打架;垃圾要扔进垃圾桶里;不能随意动别人的物品……这些条条规规实在简单,从小到大我们耳熟能详甚至不以为然。不过,法国思想家富尔格姆却认为:“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
的确,这些小小的知识就像衬衫上的第一颗纽扣,如果连基本的礼节和素质我们都不具有—正如没有系好第一颗纽扣,我们的人生会一直歪歪扭扭而不协调。
我简单地认为,世人所赞赏的美好品格只有建立在举止文明的基础上,方可显露其价值。直率和坦诚不等于满口粗话,聪明才智配上谈吐得体会更容易被赏识,热情与善良缺乏礼节的约束反而令人生厌。摒弃我们大大小小的陋习,灵魂会逐渐优雅,对待世界会更加温柔,犹如绿叶衬红花,我们的闪光点在拂去粗鄙和蒙昧后将愈发光彩照人。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做什么?青春的天真与活力绝不该用来掩饰陋习,而应成为守护本真、培养美德的力量。
手上的纸片随手一扔当然轻松,可是抬抬腿走几步扔进垃圾桶也是极其简单的小事。遇到争执伸手一拳固然“畅快”,*静下来好好谈谈,彻底化解矛盾不是更加舒心?同学们正在学习,为什么要吝啬几步距离在他们耳边嬉笑打闹?给宠物狗系上绳子,不让它随地大小便也不过小事一桩。提醒父母驾车遵守交规,见人插队,伤害、戏弄风景区的动物,窃用公共资源时,及时劝告和阻止。上述种种不仅是没有成本的善举,也是身为公民的义务,这些举手之劳难道不比解几道数学题更为重要吗?
当我长大*,也许有所成就,但其中文明素养的助力必定不可或缺。即使卑微一生,文明将给予我受到他人尊重的资本。
人生的金科玉律早在我们几岁时就不断被灌输,以上所提的几条责任只是它们部分的延伸和发展。不论是“不能吃手指”此类规范幼童行为的教导,还是*世界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论是东方君子之标准,还是西方所谓绅士、淑女教育,所蕴涵的对礼仪文明的倡导实际上大同小异。
文明,不是巧言令色,是为他人着想,选择委婉、适当的言论;文明,不是作秀和一时兴起,是落实到日常细节的举手之劳;文明,不是死守教条逆来顺受,是对纪律和规则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在礼仪的缓冲下能渐渐消减,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齿轮在文明的润滑下将愈加顺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改正自身陋习,追求文明之花遍地的绽放?
而我们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只是连孩童都明白的小事,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正衣冠,修人心。告别粗浮,告别陋习,做一个优雅的人。
第一颗纽扣作文2
在幼儿园时,老师就会告诉我们:不能吃手指;向客人问好;不能和小朋友们打架;垃圾要扔进垃圾桶里;不能随意动别人的物品……这些条条规规实在简单,从小到大我们耳熟能详甚至不以为然。不过,法国思想家富尔格姆却认为:“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
的确,这些小小的知识就像衬衫上的第一颗纽扣,如果连基本的礼节和素质我们都不具有—正如没有系好第一颗纽扣,我们的人生会一直歪歪扭扭而不协调。
我简单地认为,世人所赞赏的美好品格只有建立在举止文明的基础上,方可显露其价值。直率和坦诚不等于满口粗话,聪明才智配上谈吐得体会更容易被赏识,热情与善良缺乏礼节的约束反而令人生厌。摒弃我们大大小小的陋习,灵魂会逐渐优雅,对待世界会更加温柔,犹如绿叶衬红花,我们的闪光点在拂去粗鄙和蒙昧后将愈发光彩照人。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做什么?青春的天真与活力绝不该用来掩饰陋习,而应成为守护本真、培养美德的力量。
手上的纸片随手一扔当然轻松,可是抬抬腿走几步扔进垃圾桶也是极其简单的小事。遇到争执伸手一拳固然“畅快”,*静下来好好谈谈,彻底化解矛盾不是更加舒心?同学们正在学习,为什么要吝啬几步距离在他们耳边嬉笑打闹?给宠物狗系上绳子,不让它随地大小便也不过小事一桩。提醒父母驾车遵守交规,见人插队,伤害、戏弄风景区的动物,窃用公共资源时,及时劝告和阻止。上述种种不仅是没有成本的善举,也是身为公民的义务,这些举手之劳难道不比解几道数学题更为重要吗?
当我长大*,也许有所成就,但其中文明素养的助力必定不可或缺。即使卑微一生,文明将给予我受到他人尊重的资本。
人生的金科玉律早在我们几岁时就不断被灌输,以上所提的几条责任只是它们部分的延伸和发展。不论是“不能吃手指”此类规范幼童行为的教导,还是*世界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论是东方君子之标准,还是西方所谓绅士、淑女教育,所蕴涵的对礼仪文明的倡导实际上大同小异。
文明,不是巧言令色,是为他人着想,选择委婉、适当的言论;文明,不是作秀和一时兴起,是落实到日常细节的举手之劳;文明,不是死守教条逆来顺受,是对纪律和规则的敬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在礼仪的缓冲下能渐渐消减,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齿轮在文明的润滑下将愈加顺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改正自身陋习,追求文明之花遍地的绽放?
而我们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只是连孩童都明白的小事,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正衣冠,修人心。告别粗浮,告别陋习,做一个优雅的人。
第一颗纽扣作文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其实,万事开头难,就是因为万事的开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的发端常常决定了事情之后的走向。西方有谚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我曾在课上学习电脑编程,一次老师要我们编写一个比较复杂的计算程序。我立马快速地写完比较简单的开头,琢磨了好久主要的部分。程序编好之后老师来检查,我惊奇地发现程序连打都打不开,老师让我好好检查。我检查程序的计算部分,让编程软件检查可能的问题,它完全无误。我大感惊讶,于是从头开始检查,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在我最没花心思的开头处,我把”begin“打成了”begn“,导致整个程序的问题。
开头出问题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你在中途奋力前进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不了问题,而到了最后,正准备长舒一口气时,发现出现了严重的差错。想必孩提时都玩过搭模型。有时搭了大半,最后收尾时发现要搭的零件对应的插孔不见了。一查才发现,其实从头开始都搭反了,只好拆了重来。不过,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像模型一样推倒再来的!
正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发端即使有一点点错,后面就会出现大问题。好比做数学计算题,只要看错一个条件,以为自己做的完全对,结果却离正确答案差得很远。
同时,注意开头,收到良好成效的例子也有好多。我们说的要养成良好习惯,不正是事情要注意开端的印证吗?比如,当我看见许多同学拿筷子、握笔的动作千奇百怪,导致夹菜时老是掉桌子上、字写得谁也认不得时,我不禁感叹:还好家长教导得好,小时候第一次学习拿筷子、握笔时就是正确的,因此养成了正确的习惯。想必有些同学小时候一定是第一步就拿错了,养成了不正确的习惯,是现在再改姿势容易呢,还是从小时候就注意纠正容易?答案显而易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凡任何伟业,甚至是再小不过的事,若无一个好开端,若无从一开头就细致入微的努力,一定是做不成的。只有关注开头,在刚开始,一切都来得及时就注意细节、避免发生错误,并将这种精神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想要的.成功。
我们正当少年,请记住:我们现在仍在人生的开头。请走好我们此生的开头,为我们之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要忘记:我们正在系的,是我们此生第一粒纽扣。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9)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颗枸杞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1
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三颗枸杞豆的印象最深刻。从中我们从哪里得到很多的启示。
三颗枸杞豆中的程海是一位植物学家,很多人都很羡慕他。但是谁又能知道他曾受过多少的艰难和困苦呢?他笑得时候特别的调皮,出名的淘气鬼。她的爱好是喜欢在森林里观察昆虫,山谷里的树林成了他的乐园。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父亲把他送进了学校,整天坐在桌前盯着书上黑乎乎的汉子,没有心情学习。每天只想着小树林里的昆虫。甚至有时逃学去树林里观察小昆虫。一天,他在树林看到他的三叔,他和他的三叔聊了很多。他从中获得了启示,他知道了三叔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认真的学习,而到最后留下遗憾。最后三叔死后给他三颗枸杞豆,要让他知道不弄浪费时间,要完成自己的理想。
读了三颗枸杞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人活一生要抓住时间,不要让机会从我们身边流过,要不然会终生遗憾。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2
人们对时光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比喻。有人说时光是流水,有人说时光是宝藏,甚至有人说时光是一种神奇的魔法。在我看来,时光就是一个奇妙的沙漏。
学了《三颗枸杞豆》这一课后,我便更认为时光是沙漏了。它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会不停地将时光的金沙漏下,转化为不同的能量贮存。善于用时的人,会在沙漏的下半部分存下灿烂的金,而不善于用时的人,则只能留下暗黄的沙砾。
文中的三叔年轻时就是一个善于用时的人。他不断变换着职业,总是坚持不下去,以至于在将要与世长辞之时才留恋起来,才后悔起来。只是,这所谓的后悔是没有用的,世间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所以,做事,不客做什么事,都要要尽力去做,即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毕竟,那是自己的成绩。
同样,文中的“我”曾经也是一个不善用时的孩子。但可贵的是,三叔给我的枸杞豆让我明白了该努力的时候了。
现在,也许没有人给你三颗枸杞豆,但如果你明白了时间的意义,就等于得到了代表希望遥枸杞豆。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零开始,去追寻梦想的`一、二、三!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3
读罢《三颗枸杞豆》,使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思想问题的重要性,思想决定行动,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内在的动力,而非外在的动力。我能成为植物学家,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想一下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导教师忙来忙去,其实没有抓住根本。我们的教育没有触及到学生的灵魂。现在没有了*教育,也没有恢复传统的儒家教育,学生道德水*严重滑坡,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缺乏内在的动力,仅仅靠教师的外在推力,什么小组建设,什么表扬鼓励等等,越俎代庖,结果,教师越来越忙,教学成绩却不见提高。
再则,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三叔产生了三次兴趣,结果三次半途而废。可见,兴趣仅仅是一个导入的作用,能否坚持下去,还得靠内在的动力。内在的动力还得靠德。更深入思考下去,不恰当的兴趣还往往把人引入歧途。如何禁欲,还得靠德。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4
时间就是生命。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领悟到了它的真谛。
有的人一生愿意拥有巨大的财富,有的人渴望执有重大的权力,有的人向往震惊环宇的声望,却很少有人能记“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老话,许多人追求不到自己的理想,便以为自己一贫如洗,两手空空。事实上,上帝在赐我们的最丰富的礼物是时间。时间可以使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逐渐拥有独立的思维,独到的见解,时间可以使我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苦心经营,乃至成功。时间可以把我们的家庭,城市及国家从哀微中救出来……
只要给我们时间,我们就能够做到这一切,而时间正在我们手中。你合着手掌,握紧拳,紧紧地抓住它,它就是你的,就能为你而服务,你轻松地挥着手臂摆着双肩,它就会似一阵轻烟随风而去,绝不为你留恋。
文中的三叔何况也不是这样呢?轻而易举的立了理想,但并没有去努力,在生命快要终结了的时候,才懂得珍惜,留下了三个遗憾的“0”。
我们还是少年,有的是时间,我们要以三叔为鉴,向作者一样去追寻一、二、三……
三颗枸杞豆读后感5
时间匆匆逝去,想要挽回吗?“太迟了,太迟了。”只剩下那遗憾的三个“0”。空洞洞,却是三叔一生的所有。一生中,他的所有只是“0”。直到最后,他才醒悟到,时间和生命是那么容易从眼前倏忽一下,就消逝而去了。只有把握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所有,得到成功。三个理想,三个幻灭,只是浅尝辄止,纵而放弃,这,怎么会成功?
他的因失败而遗憾的人生,却在最后以一个教训,深深烙在一个孩子的心上。从而挽救了一个险些步他后尘的孩子。告诉他,不要重蹈覆辙。
最终三叔还是走了,走得那么安然。因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份礼物。三个意味着生命终结的“0”,三颗通红的枸杞豆。即代表终结,也意味着重新开始。
去追,去追,抓住太阳,抓住理想。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小班数学公开课一颗纽扣教案
小班数学公开课一颗纽扣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尝试按钮口的特征(颜色、大小、纽扣上的洞洞的数量等)进行配对。
2、乐意帮助别人、指导见到东西后要归还主人。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故事PPT、塑封的小动物、塑封纽扣、草地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师:这是什么?有几颗纽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一颗纽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观看PPT1、观看PPT1提问:这颗纽扣是什么样的?
小结:小老鼠捡到了一颗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4颗洞洞的纽扣。
2、观看PPT2提问:(1)这颗纽扣是小狗丢的吗?(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小狗的纽扣是红色的,小老鼠的纽扣是白色的,它们的颜色不一样,所以不是小狗丢的。
3、观看PPT3提问:猜猜小兔会怎么说?
小结:小兔的纽扣是三角形的,小老鼠的纽扣是圆形的,它们的形状不一样,所以不是小兔丢的。
4、观看PPT4提问:(1)小老鼠会怎么问呢?(2)如果你是小松鼠会怎么回答?
小结:小松鼠的纽扣上有5个洞洞,小老鼠的纽扣上只有4个洞洞,它们的洞洞不是一样多,所以不是小松鼠丢的。
5、观看PPT5提问:小朋友想一想,这颗纽扣是小蚂蚁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小蚂蚁的纽扣小,小老鼠的纽扣大,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不是小蚂蚁丢的。
6、观看PPT6提问:(1)它会怎么问妈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老鼠的话。(2)这颗纽扣是妈妈丢的吗?为什么?
小结:妈妈的纽扣和小老鼠的纽扣都是白白的,圆圆的,上面有4个洞洞的,大小也是一样的。
7、观看PPT7三 幼儿操作
1、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纽扣,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每人抱一个小动物,在草地上找到相应的纽扣并贴在小动物身上。
3、交流分享,并验证。
小结:你们也是爱动脑筋又会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推荐访问:纽扣 三颗 反思 《三颗纽扣房子》教学反思3篇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1 《三颗纽扣的房子》的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