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2-28 14: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优秀范文】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绝代:犹绝世、举世无双,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幽居:隐居。空谷:幽深的山谷。

  2、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据后“官高”句,则佳人出于官宦人家。

  3、依草木:应上“幽居空谷”。

  4、关中:今陕西中部一带,此实指长安。天宝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丧乱:指安史之乱。

  5、“官高”二句:谓连兄弟的尸骨都不能收殓,官高又有何用?

  6、世情:世态人情。恶(wù):厌恶,嫌弃。衰歇:衰败失势。

  7、转烛:比喻世事变幻,富贵无常;亦喻时间变化迅速,转瞬即逝。

  8、轻薄儿:夫婿喜新厌旧,故曰“轻薄儿”。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欢花,朝开夜合,故曰“知时”。

  11、鸳鸯:水鸟,雌雄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江总《闺怨篇》:“池上鸳鸯不独宿。”

  12、旧人:指弃妇,佳人自谓。

  13、“在山”二句:徐增曰:“此二句,见谁则知我?泉水,佳人自喻;山,喻夫婿之家。妇人在夫家,为夫所爱,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清的;妇人为夫所弃,不在夫家,即是出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浊的。”(《说唐诗》卷一)仇兆鳌则曰:“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杜诗详注》卷七)亦通。

  14、“侍婢”二句:极写佳人生活之艰苦凄凉。侍婢卖珠,见其生活拮据。牵萝补屋,见其所居破败。萝:即女萝,一种有藤植物。

  15、“摘花”句:花以插发,而佳人却摘而不插,说明无心修饰,亦“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意。

  16、“采柏”句:柏实味苦,自不能食,却常常采满一把,有清苦自甘、其苦自知意。动:常常。掬(jū):两手捧取。

  17、翠袖:泛指佳人衣着。

  18、修竹:长竹。竹有节而挺立,以喻佳人的坚贞操守。

  赏析:

  诗中佳人的形象典型而又独特,可怜而又可敬。国难当头,家庭破败,个人被弃,遭遇是悲惨的。诗人用赋的手法叙述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孤苦生活,又用比兴的手法赞美她的高洁情操,将客观描写与主观寄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着意塑造的绝代佳人身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阅读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1)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3篇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1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

  1、 《秦州杂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从长安出发,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2、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万重山:即层层叠叠的山。因为陇南是山区,峰峦密布。

  3 、孤城:指秦州城。山谷间:秦州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4 、“属国”两句:诗人连用了两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是希望和*安宁的生活。属国:汉代官职名称,在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昭帝任命他为典属国。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

  5 、独:一作“一”。长:一作“怅”。长望:向西眺望。

  6、衰飒:即衰落萧索的景象。摧:一作“催”。摧颜:催人衰老。

  赏析: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绵延和雄奇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山岭的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所以感觉山谷无风。又由于秦州地处万山丛中,因此这里黄昏和黎明的时间都要比*原地区长一些。黄昏时天并没有全黑,昏暗之中明月却往往皎然可见,因此才有“不夜月临关”的现象。五、六两句用典设问:“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典属长官这么晚怎么还不归来,斩杀楼兰王首级的人也未回还。诗人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疾首蹙额,怅恨不已。最后两句,诗人望着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的衰败景象,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心头,自然难免“摧颜”了。全诗于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王朝衰落的悲凉。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2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杜甫〔唐代〕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3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2分)诗圣 《登高》

  ②(3分)B

  ③(6分)

  《秦州杂诗其五》 ①角度一: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结合诗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②角度二: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 ①角度一:对生命的悲悯。结合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②角度二: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具体的诗句分析,2分;抒发的情感,1分;每首诗分析出一种角度即可)

  赏析:

  秦州杂诗西使宜天马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后四句单写驌驦。驌驦传说中的神马。驌驦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驌驦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杜甫笔下的老驌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立功业。

  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愁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飘泊,却从来不忘国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驌驦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感慨于其中。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2)

——日暮唐杜甫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日暮唐杜甫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

  [唐] 杜甫

  日落风亦起,城头鸟尾讹。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

  羌妇语还哭,胡儿行且歌。

  将军别换马,夜出拥雕戈。

  注释:

  作品赏析:

  【鹤注】诗云羌胡,当是乾元二年在秦州作。

  日暮风亦起,城头乌尾讹①。黄云高未动②,白水已扬波③。羌妇语还笑④,胡儿行且歌。将军别换马⑤,夜出拥雕戈⑥。

  (此咏边城日暮也。上四日暮之景,下四日暮之事。《杜臆》:日落风起,云屯波撼,此虏将入寇之象,故羌妇笑而胡儿歌,羌胡,盖降夷也。边将拥戈夜出,其惶急可知矣。)

  ①《后汉·五行志》:桓帝时,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诗传》:讹,动也。②《春秋运斗枢》:黄云四合,女讹惊邦。《淮南子》:“上为黄云,下为黄埃。”③刘桢诗:”方塘含白水。”《楚辞》:“冲风起兮水扬波。”④《社臆》:前《寓目》诗云“羌女轻烽燧”,此当作“语还笑”无疑。若作“哭”,于下句“歌”字不符。⑤《淮南子》:“将军不敢骑白马。”注:“恐为见者所识也。”⑥《晋语》:韩简挑战,穆公横雕戈,出见使者。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3)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1

  【原文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韵译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4)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1

  原文:

  水调歌头·泛湘江

  宋代: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译文: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滩头洗足,夜色随急流从脚背流淌。清晨,晾一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吴地的山峦,楚地的湖泽,一路行遍山色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心神驰往的潇湘。买得一叶扁舟,罢官归来,又何妨。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月,一帆顺风浮泛沧浪。志趣高洁闲远,象秋蝉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又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水淡云闲之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恍惚可见——裁绿荷为衣,缀秋兰为佩,一身清雅脱尘的衣装。啊,那是屈原手持一束沁人的琼芳。湘水女神嫣然一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一曲清商,唤起行吟泽畔的屈子一腔报国的忠愤,写入《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文字,一字一句与日月争光。呵,莫要让儿辈知晓一江湘水的遐想,这泛舟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

  注释:

  濯(zhuó)足夜滩急,晞(xī)发北风凉。吴山楚泽(zé)行遍,只欠到潇(xiāo)湘。买得扁(piān)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濯足:洗脚。晞发:晾干头发。吴山楚泽:泛指南方的山水。潇湘:湘水与潇水合流处称为潇湘,这里指湘江。扁舟:小船。付:给予,赐予。沧浪:水名,这里指湘江。蝉蜕尘埃外:蝉脱壳羽化飞上青天,这里表示词人超脱尘俗的胸怀。蝶梦:梦中化为蝴蝶。说明词人自己情致的悠闲。

  制荷衣,纫(rèn)兰佩,把琼(qióng)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sè)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fú)拭(shì)三闾(lǘ)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制荷衣:用荷叶作衣服。纫兰佩:把兰花穿结成佩带。把琼芳:手握芳洁的花枝。湘妃:湘水女神。抚瑟:弹瑟。清商:指悲凉的乐曲。九歌:屈原作品《楚辞》中的篇目,这里以《九歌》代指屈原的作品。拂拭:抹去尘垢,比喻识拔真才。三闾文字: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这里指屈原骚赋。未渠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遽;央,尽。

  赏析:

  词的上片写行舟过湘水的情景。开头“濯足”二句即用屈原作品的词语,又非常切合舟行途中情景。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足夜滩急”二句,既写驾舟远行者的表象动态,又借以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足到晞发的意象,显示出词人胸怀的高洁脱俗。“吴山”二句承上则抒发词人渴望到潇湘的心愿。“买得扁舟”三句,进一步展示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月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又借指湘江并与上文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大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人此刻的心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人埋藏于内心的人生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转换视角,采用两个不同层次景色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后者运用《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角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而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作者荡舟湘江,脑海里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人的心扉。于是词人情不自禁地运用《楚辞》中的诗句注入渊篇,而落笔灵活自然,别开生面。“制荷衣”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人运用《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而带有飘飘欲仙的幻觉。“湘妃起舞一笑”二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而产生飞动的意象。这里既写“湘妃起舞”的场面,又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心情颂扬屈原的伟大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二句用典。这里词人从幻想的画面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色彩,而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水人文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文字融为一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高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人由忠愤而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心态。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2

  原文: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清代:纳兰性德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译文: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注释:

  空山梵(fàn)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ān)里,老衲(nà)正孤吟。

  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犹记二句:谓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云中锡,溪头钓,涧(jiàn)边琴。此生著几两屐(jī),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zān)。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锡:即锡飞,僧人行走。几两屐:几双鞋子(指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古人游山多用之)。卧游,观赏山水画以代游览。准拟,打算、希望。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事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布袜青鞋:本指*民百姓之装束,此处借指弃官隐居,语出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青鞋布袜从此始。”

  赏析:

  题画之作有类咏物,既要有物又要有人,人物交融,不即不离,方为佳构。本篇即可谓有如此特色的一首。此中之物是作画者所画之图,人是赏画之作者。清人将所题之画于词中作了传神的描绘,又于画景之中表达了感受和心情。上片侧重画图之景与境的描写,下片侧重观画之感受与心情的刻画。由此篇所表达的情趣来看,纳兰厌于荣华富贵的贵公子、侍从官的生涯,向往清心寡欲。远离尘嚣,像图画中的老僧一样去生活,同对也表达了所愿难以求得的矛盾与无奈的心情。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3

  原文:

  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元代:王恽

  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自笑鹡鸰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译文:

  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自笑鹡鸰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注释:

  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chī)蟠(pán)。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jiá)不须弹。

  螭蟠:亦作“螭盘”。如螭龙盘据。长铗:指长剑。铗,剑柄。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piān)翩。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自笑鹡(jí)鸰(líng)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鹡鸰:《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比喻兄弟。

  赏析:

  纵观全词,气势雄浑,悲壮慷慨,大处着笔,有高屋建瓴之势,小处作结,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去体味人生的百态。吴梅在《词学通论》中称王恽词“精密宏博,自出机杼”,于词可见一斑。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5)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1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释

  ⑴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

  ⑵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⑶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

  ⑷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⑸空外:天外,空中。

  ⑹棹(zhào)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渡黄河》的赏析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开始这两句点明他从大梁走出来,经过一些关山,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来烈了黄河边上。接着便写渡黄,河所看到的壮美景象,“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上承“晓晴”,太阳从东方升起,远射天汉,云蒸霞蔚,光采绚丽;阵阵暖人的晨风,把落雁*沙吹拂得那样*整熨贴。上句写天空,大河的上空阳光放出异彩;下句写河滩,晨风阵阵轻柔拂面。“翻”和“扫”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两句相对,构成了一个浓淡相生、动静适宜的意境。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樟歌声。”触景生情,四句写自己在渡黄河时发出的感慨。谢榛为人正直,又重友情,在旅游京师时以诗交友,曾居“后七子”的盟长。后来由于和李攀龙论诗意见不合,竟借口谢为“布衣”被排斥在“七子”之外,甚至受到人身攻击,这对于谢榛来说,心中肯定是有不*的,一个“嗟”字道出了他被弃置后的悲凉。现在已在渡河,晨风习习,帆张船疾,旅途的快乐使他忘却了一腔不快,心中抑郁为之一扫。诗人站在船头上,广阔的天际,滔滔巨流,四顾茫茫,几乎不觉身在何处,在虚空渺远的地方,还传来一阵阵船夫的号子声和歌声。这是劳动的欢乐,抑为痛苦的*。它能激起诗人共鸣的原因诗中并没有明说,但联系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遭遇,其心境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对于黄河壮美景色的赞叹,也有内心郁闷的抒发。

  谢榛的文学主张

  谢榛论诗的主张主要表现在《四溟诗话》里。他的基本态度是与李攀龙、王世贞一致的,也是极力主张模拟盛唐,鄙视宋人,并且认为:“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岂有不法前贤而法同时者?”但与李攀龙等人稍有不同的是他取径较宽,认为初盛唐14家“咸可为法”,并且看到这些大家风格各有不同:“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薰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他强调,对这14家应“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

  谢榛较重视诗歌创作中各有所得的“天机”和“超悟”。由此出发,他强调情真,不要摹拟太甚:“今之学子美者,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而言干戈。不老曰老,无病曰病,此摹拟太甚,殊非性情之真也。”并且还强调“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独创性。这些看法显然比李攀龙诗论开通和高明。

  但是,谢榛尽管提倡“超悟”,提倡道他人所未道,其目的主要还在追求诗篇中的“警句”。他认为:“凡作诗先得警句,以为发兴之端,全章之主。格由主定,意从客生。”而且认为这类“超悟”式的独特的警句,既可以通过“静室隐几,冥搜邈然”的办法,也可以通过“阅书醒心,忽然有得”的办法,这些都是脱离生活的错误门径。他的诗歌创作有时仅得佳句而难见完篇,这种现象正是他创作指导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6)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1

  原文

  黄河远上2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3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4,春风不度玉门关5。

  注释:

  1、凉州:古地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凉州词》:即《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为凉州歌的唱词,非诗题。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原曲谱,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凉州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其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一作“黄沙直上”。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池。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4、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名为《折杨柳》的曲调,属乐府《横吹曲》,内容多为惜别伤春之词。

  5、度:越过。三四两句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唐代就是广为传唱的名篇。这首诗既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边塞将士满怀同情和敬意的军歌,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被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

  最能表现西北壮丽山川之美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诗人被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所震撼。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作出了环境铺垫。

  第三句引入羌笛之音。那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战士的离愁别绪了。“何须怨”三字委婉蕴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乡愁难禁,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战士们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那倒不如就抛掉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全心全意地戍守边疆吧!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得悲壮苍凉,见出边地战士之苦,却悲而不失其壮,没有颓唐的意味,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成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7)

——春望杜甫原文、注释

春望杜甫原文、注释1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8)

——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赏析

李白《春思》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李白

  燕1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2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3?

  注释:

  1、燕(yān),今河北、辽宁一带。秦,指长安一带。

  2、怀归,思念家乡。

  3、罗帷,丝织的帷幕。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一个秦地妇女怀念远行丈夫的诗,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淳朴自然,具有民歌风味。这首诗描写思妇心理,惟妙惟肖。春思,既指春季,又喻爱情。开篇两句可视作“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景物起兴,十分别致。首句是思妇联想,次句是思妇所见。两处春光,两地相思,据实构虚,营造了诗的妙境。三、四句承兴句而来,婉言表明思妇思夫之久。末句巧妙抓住思妇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贞不移的高尚情操,恰到好处。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扩展9)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

秋尽杜甫原文及赏析1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推荐访问:杜甫 赏析 注释 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3篇 [唐]杜甫《佳人》原文 注释 赏析1 杜甫《佳人》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