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8个。前一位是庚戌,后一位是壬子。论阴阳五行,天干之辛属阴之金,地支之亥属阴之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5篇
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篇1
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客家族属考证作者:冯秀珍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
(摘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关于孙中山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的族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文章通过族谱/家谱/本人认同及重要旁证等,充分论证孙中山的先祖来自广东紫金客家聚居地,孙中山本人及其子孙科、其孙孙穗芳是为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关键词]孙中山;紫金客家;客家族属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043-07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军人物。关于孙中山究竟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一直有争议,这个问题不是普通的争名人归属问题,它与台湾的政治现实有着密切关系。“台独分子”运用本土化理论来作为“台独”的依据。而客家人在台湾约600万,是为第二大族群,他们有明清时期迁徙的(算作“本土”)也有上个世纪40年代迁移的(不在本土之列),不管是否“本土”,台湾客家人重视中原血统,他们对原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原乡”即大陆家乡),这是对“台独”本土论的重大冲击。孙中山及其后裔都是客家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目共睹。所以,关于孙中山的族属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享誉“国父”。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长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祖上原籍广东惠州紫金县忠坝公馆村,后康熙年间迁广东香山,所以孙中山为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孙中山8岁读书,教书先生是太平天国的最后幸存者,熏陶幼小的孙中山民主救国之志趣。1878年,孙中山11岁,随兄孙眉赴美国檀香山学习,接受了5年的西方教育。光绪十八年(1892)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二十年(1894)经上海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社会改革,因遭拒绝遂赴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振兴中华”相号召推翻清政府。1895年设兴中会总会于香港,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多次起义均告失败。失败后继续在国外开展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倡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立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后几年,领导革命民主派与保皇立宪派展开关于中国前途问题之论战,并多次组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回国,在武汉组织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久,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辞职。3月主持制定、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因国民党涣散无力遂告失败。1914年6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1915年为反对帝制复辟参加护国运动,发表讨袁宣言;1916年又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9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被推为陆海军大元帅,誓师北伐。护法失败后留居上海租界,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写成《孙文学说》,号召革命党人重视革命理论的建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之具有更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并实行国共合作,支持工农运动,准备北伐。因冯玉祥等电请入京决定北上。是年,孙中山认为时机已到遂亲自移师北伐扫除祸国殃民之反动势力。不料,正欲鸿图大展之际却因宿疾复发而于1925年3月12日溘然辞世,时年59岁。
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篇2
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
提纲:
一,孙中山简介与主要事迹
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带给了我们什么?
四,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成与败
五,总结
一,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
早年中山先生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
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革命。
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
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
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
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
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
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1924年10月在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
二,孙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
在清王朝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时,中国面对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各种阶级纷纷开始挽救中国的行动中,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相告失败后,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孙中山出任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相继孙中山先生将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提出一系列革命纲领的同时,也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其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广州起义。
1.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同盟会员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革命党的领袖们未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对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信心,清湖北新军协统 黎元洪 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当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使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可以从提出的纲领和实际行动中得出结论,1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3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斗的里程碑。
革命首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
其次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第五,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带给了我们什么
孙中山先生最伟大的贡献就是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巨大的变革。
第一,它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用共和国取代了中国从周王朝以来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虽然这个民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徒有其表,但这个政治变革依然有着重大的作用。列宁讲得非常清楚,用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是一个世界性的进步,一个伟大的进步。孙中山所创建的、开拓的共和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
第二,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从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下解放,让人们懂得进步的、最适合中国近代化的是共和制度,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民主主义的启蒙和思想解放。这一次思想启蒙非常重要,从那以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任何人想复辟,只能是一出短命的丑剧。
第三,它刺激、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最后,辛亥革命是打破了封建的枷锁,为后来的进步开拓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十年内就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事件:一个是五四运动,也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二是出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党领导中国革命,从此面目一新,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给大家思想做了一个启蒙,就是要摒弃、撇开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民主、共和、人权、法制、科学这些启蒙。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就有性质的变化。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不仅是探讨民主主义,而且探讨新的、更进步的、更激进的、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思想。那些优秀的人物就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些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就像毛泽东所说的,辛亥革命以后共和国造成了一个启蒙,一个重大的变革。但是它没有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社会性质的问题、人民生活状况的问题。既然没有解决,那么人民就重新去追求。最优秀的人物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然后通过党的建立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仅仅是十年内,两次伟大的变革,使中国的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我们讲到辛亥革命就不得不说,它的确是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为后来的战斗、更高层次的战斗提供了条件,扫清了障碍。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是民主革命的发端。辛亥革命的发端是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失败,觉得不能依靠这些腐朽的上层官僚,必须进行革命。
洪秀全最初是反对清朝的,但他一旦当了皇帝以后,基本就和清朝皇帝一样了。维新派是进步的,从爱国走向了变革。,他们始终认为皇帝要保留,就是君主立宪,用国会和宪法来限制皇权,给开明士绅、新兴的资产者们提供一些政治权利。所以当时中国的三个进步潮流,一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它只能说在某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二是维新运动,它有创新的地方,它想西化,让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但是它没有彻底粉碎皇权。三是共和制,只有它才最适合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大家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最为突出的是孙中山组织的新的革命团体。所以,准确地说,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从此由准备阶段进入了比较完全意义的阶段,就是因为它有着共和的意识和要求。至于洋务运动和新政,过去连维新派和孙中山都进行过批判,指出它们舍本逐末,现在有一些学者过高地估计了它的价值。清政府的洋务新政是想维持封建统治的苟延残喘,根本就不能和农民战争、维新运动相提并论,因为它根本不触动现存秩序。因此,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发端,也就是正规的、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的发端,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发端。
在当时的中国,最进步的、最科学的革命团体,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和后来的同盟会。他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概括地说,就是中国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不能做外人的奴隶,也不能做清朝贵族的迫害对象。所以民族主义对外就是避免瓜分,当时还没有达到反帝的高度,后期的三民主义就是反帝,就是避免瓜分、避免共管。而在国内,是反满,反对满族贵族。民权主义很简单,就是用共和取代封建专制。民生主义就是要繁荣中国,在主体问题上、资本问题上,制订一个详细的方案,让中国繁荣。
四,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说它成功,也没有。在根本意义上,它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人民贫困无权的状态,这又可以说它失败了。正因为如此才有后来中国人民新的追求,才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到来。但是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成功了,它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因为它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为后来的斗争开拓了道路,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所以说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
2,孙中山。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以来被纪念最多的一位革命伟人。今天回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它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有哪些现代性的启示?我们认为,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孙中山的思想理论,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以及孙中山的伟大旗帜,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孙中山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主张,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的理念,孙中山以实业化为中心,以民主政治为杠杆,以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必要条件,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蓝图设计,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孙中山对国家统一思想所作的阐述和他为谋求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宏伟的政治家气魄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台湾与祖国大陆已经分离了数十年,这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向和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根本利益。重温孙中山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以孙中山爱国统一思想为纽带,团结和推动海内外所有爱国的中国人共同努力,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所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五,总结
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篇3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班级:工管12-1任课教师:秦程节
姓名:李伟峰 学号:12044550119 成 绩:
纪念辛亥革命102周年——谈谈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摘要】:今年,是辛亥革命102周年。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的领导者是20世纪中华民族的伟人孙中山。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辛亥革命功不可没。
【关键词】:孙中山 辛亥革命 进步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一**四年冬,他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十年后,他创建了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个具有近代形态的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农民阶级的秘密结社固然难于望其项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学会”也不可同日而语。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是正规的民主革命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辛亥革命,就是由同盟会所领导的。
从孙中山文化思想的脉络考察,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肯定,虽其民族主义思想并未完全从传统转向近代,不自觉地践行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并非仅仅是一种符号概念的运用,目的是想借用传统民族主义习性资源“反满”;在革命过程中,其自觉性地宣称学习“深得三代之遗风”之西政,是为建立“复三代之规”之共和国等,真诚的崇古性与利诱的模糊性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孙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为后来者镜鉴。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为本位。这对于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是革命性的突破。孙中山的公仆精神与廉洁自持,是孙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孙中山胸怀建设中国的伟大理想,制定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蓝图。孙中山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活动,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设计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的宝贵遗产。孙中山以其首创民国的丰功伟绩和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这是国人众所周知之事。孙中山的领袖地位是靠他适乎潮流的三民主义纲领、爱国如命的救卧啼沐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树立起来的。从1894年成立第一个秘密革命团体兴中会,到1905年组建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再到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从事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运动有16年时间,他的人望无人能比。
与其他革命先驱相比,孙中山最杰出的地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组建了严格意义上的政党同盟会,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革命方略》,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政党的章程和组织细则都有;其次,他是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第一人,也就是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揭集的“三民主义”;再次,他提出了具体的革命策略,就是用武装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国。
下面简要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也引起十分深刻的变化。而在思想文化领域,辛亥革命之后,公民的自由逐步得到扩大,在言论、思想上的束缚被打破。清末宪政的时候,朝廷还是力图压制言论自由,压制集会结社的自由,但是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公民的自由逐步得到扩大。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成立,思想文化方面的束缚就打破了。它的主要表现有两点:民主精神高涨,思想得到很大解放。先说前一点:民主精神高涨。民主意识的前提是民众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只有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便是“金口玉言”;国家大事只能由他作决断,称做“乾纲独断”。老百姓被称为“子民”,根本没有参与国家决策的权利。戊戌维新运动时的公车上书算得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但上书的只是一小批已有举人功名的士大夫,由于都察院拒绝代奏没能送达朝廷,并且在上书中处处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现在叫“民国”了,孙中山先生指出《临时约法》中一定要写上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
第三,推翻皇帝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近代中国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号称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戊戌变法也是一场以拥立皇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旗帜上写的是“扶清灭洋”,就是说反对外国侵略,拥护皇帝。辛亥革命则不同,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这就是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第四,辛亥革命具有世界性意义。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国际环境下内外情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辛亥革命是世界尤其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思想,对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列宁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说已经从沉睡中醒来,走向光明,投身运动,奋起斗争了”,而且也意味着“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经在亚洲出现”,“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张海鹏。
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篇4
对辛亥革命的感想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t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t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t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t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t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t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
,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感想篇5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王凌云
【期刊名称】《中国粮食经济》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 孙中山脱险后,写信给英国政府和报界,对他们的慨然相助表示感谢;同时,给柯尔付了酬金,以示感谢.尔后,孙中山便着手撰写.
【总页数】3页(62-64)
【关键词】
【作者】王凌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100年 [C], 张岂之
2.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启示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J], 朱进芳
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J], 张磊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列宁论孙中山及辛亥革命 [J], 杨华山
5.正确看待和评价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周铁农 [J], 李霁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