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

时间:2023-02-13 19:35:07 来源:网友投稿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高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希望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D材料中“每一方……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表明美苏关系恶化源于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不合题意。

  2.美苏“冷战”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

  解析:C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本题可知,“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3.1947年,希腊面临着长期内战的前景。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在阐述这一原则时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杜鲁门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大战后的美国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B.希腊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C.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促进其经济的恢复

  D.美国试图通过援助欧洲,遏制共产主义

  解析: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采取扩张政策,A项错误;美国借口“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干涉希腊内政,是对希腊主权的破坏,B项错误;分析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的目的是防止希腊政权落入希腊共产党手里或被苏联控制,C项错误;美国支持抵抗“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针对的是苏联,其援助希腊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D项正确。

  4.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美苏两极对峙B.两极格局瓦解

  C.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A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都是美苏两极对峙的结果,故选A。B、C、D三项与图片事件主题不符。

  5.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欧洲经济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实施杜鲁门主义D.稳定世界经济

  解析:B据材料中“美国”“经济制度”“自由制度”等信息可判断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故选B项。

  6.1948年至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小孩空投巧克力,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B.冷战局面的形成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两德的重新统一

  解析:B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爆发柏林危机,苏联封锁西柏林,美国*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此题也可用排除法,A、C、D三项所列事件都不是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体系的瓦解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A图示主要反映了美苏在经济和军事政治方面的对抗,这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8.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A.朝鲜战争的爆发B.使美苏争霸进入热战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C肯尼迪的言论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这容易造成地区乃至世界的动荡不安,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苏并未进行“热战”。故C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越南战争B.古巴导弹危机

  C.德国的统一D.9·11事件

  解析: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利用核威慑相互威胁,导致局势紧张,但最终双方妥协,避免了核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

  10.下面是两幅国际政治讽刺漫画。这两幅漫画可以反映出

  A.欧美间经济合作、政治对立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美国对欧洲从援助走向遏制

  D.欧洲由对美国依赖走向独立

  解析:D从图一可知,战后欧洲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从图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欧洲通过联合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政治上趋于独立,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故正确选项是D。

  1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C材料中“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C项正确。

  1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撰写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国和法国的矛盾彻底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经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解析:C历法德有着尖锐的矛盾,但是2011年,法国和德国创造了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模式,其前提是两国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13.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撤离法国。这反映了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B.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北约走向瓦解D.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解析:A20世纪60年代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映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4.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并日趋强大,其国际竞争力赶超美国,并多年居于世界之首。然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企业竞争力再次发生逆转,美国企业竞争力超过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第一。上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世界多极化形成B.国际经济新秩序出现

  C.美国已无法再影响日本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D材料体现了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并一度占据优势,这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15.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A材料中日本本质上是要求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权利,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尴尬局面,A项正确。

  16.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而两大阵营之间是一大批刚获得独立的新国家,组成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

  A.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B.与中国广泛建交

  C.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D.组建不结盟运动

  解析:D1961年第三世界组建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超级大国,故D项正确。

  17.1963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但法国和中国拒绝签署。这一事件反映了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冷战格局的加剧

  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A材料体现了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也并没有与苏联保持外交的一致,说明两大阵营出现了分化,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

  18.下图是刊登在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幅讽刺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虚假的民主,真实的*B.顺美国者强,逆美国者弱

  C.强权政治,唯美国马首是瞻D.霸权衰落,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D漫画中人物代表美国,从牛身上的世界地图可知其代表世界,“又不听我的话了”体现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世界不再受其摆布,说明其霸权衰落,D项正确。

  1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B结束美苏“冷战”总体上来说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A项错误;美苏“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世界局部地区矛盾爆发,世界未来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建立单极霸权的需要,C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主旨。

  20.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

  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

  解析:D根据材料“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知两极格局不断受到来自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进行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该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盟友走向对峙,该国家指的是苏联,美国对其采取遏制的冷战政策。第2问,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是以谈判为主要方式,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从美欧日的三足鼎立、不结盟运动兴起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从材料三“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联系当时的一些局部热战,可知导致了局部动荡。第4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由两极对峙到出现多极化趋势再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一超多强的局面。

  答案:1国家:苏联。政策:“冷战”政策。4分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

  原因:欧共体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6分

  3特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4分

  4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6分

  22.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7年》

  材料二下图是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以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

  材料三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编》

  1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有什么担忧?6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漫画主题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3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究竟该不该援助欧洲?4分

  解析:第1问两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欧洲……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来分别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第一幅画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第二幅画是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打开欧洲的市场,意图控制西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可知是美苏之间的对立导致这一结果。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应该、不应该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判断:欧洲经济有崩溃的危险并引发全面的危机。4分

  担忧:欧洲经济的崩溃带来美国经济的衰退。2分

  2不同:图一,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西欧国家。4分

  原因:美苏冷战对峙,两者政治立场不同。4分

  3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2分

  4观点:应该。

  美国的对外政策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4分,如持相反意见,理由合理也可得分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谈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时,有人认为:仅有天然的父子关系或嫡长子继承关系,并不能构成宗法制。这一观点

  A.错误,因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错误,因为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C.正确,因为宗法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

  D.正确,因为宗法制并不十分看重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西周时期的宗法制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的矛盾而实行的,与普通家庭的继承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故C项正确而排除A、B两项;D项的“并不十分看重血缘关系”说法本身错误,可排除。

  2.《资治通鉴》:东汉时期“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表明

  A.品行是东汉选官的标准

  B.被举荐为孝廉的人选没有年龄限制

  C.东汉选官不需要任何考试

  D.有特殊才能的人被举孝廉时不受年龄限制

  答案:D

  解析:题干表明,东汉被举为孝廉的人有年龄限制。“诸生试家法……可不拘年齿”是指被举为孝廉的儒生要考所学的那门学问的,有才能的人被举荐不受年龄限制。故只有D项正确。

  3.“及府兵法坏而方藩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这说明藩镇

  A.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

  B.拥有军事、民政、财政等权

  C.是唐朝军制演变的结果

  D.维护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藩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它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可排除A项。唐朝实行科举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藩镇拥有选官权,可排除B项。由“及府兵法坏而方藩镇盛”,可知C项正确。冲击皇权独尊地位的是中央而不是地方,藩镇问题冲击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4.据史书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此材料描述的对象是

  A.唐代三省六部制B.宋代参知政事

  C.明代内阁制D.秦代三公

  答案:C

  解析:根据“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帝一一省揽审定”,可判断符合材料所述的只有C项。

  5.古代雅典的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民主观念本身发起了精心谋划的攻击:雅典政治是一种阶级政府,形成了穷人对富人的*。下列机构的设置为“穷人对富人的*”提供了可能性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B.公民大会

  C.四百人议事会D.民众法庭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穷人对富人的*”说明穷人在国家政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与权力,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从而保证贫困公民的权力,故B项正确。

  6.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执政后规定: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一规定对民主政治的实质意义是

  A.增加公民的家庭收入

  B.吸引公民去观赏戏剧

  C.提高公民的参政水平

  D.增加公民参政的热情

  答案:D

  解析:发给公职人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就不会因为参政而影响生活和个人收入,有利于吸引公民参政。

  7.“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则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是

  A.考虑周全,力求审判公正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条文明晰,限制贵族专横

  D.司法不公,专注于富人利益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关于原告和被告出庭的规定事实上考虑到了特殊情况,较好地维护了出庭双方的利益,力求审判的公正;关于“保证人”资格的规定也显示了其考虑的周全性。故选A项。

  8.右图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漫画《砍倒腐朽老树》。图中老树象征衰败选区制度,主张改革的人士要求“砍树”,维护衰败选区制度的人士全力“护树”,结果引发了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选举改革。主张“砍树”的人士中最积极且最有实力的是

  A.工业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新贵族和手工业者

  答案:A

  解析: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他们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但腐朽的选举制度限制了他们在议会中的名额,他们需要更多的选举名额,希望改革旧有的议会,因此他们对1832年改革最积极。

  9.华盛顿1796年“临别赠言”:“如果人民的意见认为,宪法上的权限分配或限制在某一特定方面不合理,我们应当照宪法所规定的办法予以修改。”这表明华盛顿强调

  A.人民有权直接修改宪法

  B.宪法是人*志的体现

  C.美国宪法存在诸多不足

  D.宪法应当依法适时修改

  答案:D

  解析: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是国会,人民不能直接修改宪法,可排除A项。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华盛顿认识到了宪法存在诸多不足,可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其主张在必要的情况下依据人民的意见按照宪法的规定对宪法进行修改,故D项正确。

  10.德意志帝国宪法明确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该宪法

  A.丧失了代议制的特性

  B.确立君主为权力中心

  C.不具有近代民主性质

  D.确保了君主*政体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这表明具有代议制的特性,具有近代民主性,但皇帝控制着议会、立法权和任命官吏权,这又表明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可排除A、C两项,B项正确。这部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可排除D项。

  11.学者郭廷以曾撰文称:“太平天国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对这一观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A.证明太平天国已沦为地主阶级政权

  B.与史实完全不符,纯属个人臆测

  C.郭廷以的研究缺乏正确理论做指导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仅凭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不能印证“太平天国沦为地主阶级政权”这一结论,可排除A项。材料中的“暴力集团”、“极权、愚昧”等与太平天国的实际相符,可排除B项。不能仅凭史学家的观点,就认定其研究缺乏理论指导,故可排除C项。虽然郭廷以的观点不完全正确,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故D项符合题意。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中国社会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

  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D.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答案:C

  解析:1901年中国社会“另一个阶段开始”是指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个选项中C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傀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只不过是一场追求利益的结合,双方都需要对方。当时国共两党共同追求的“利益”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B

  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目标是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这就是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B项。其他选项不是国共共同的追求。

  14.下表整理自1944年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关于中共抗战情况的介绍。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毙伤的敌军越来越多

  C.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D.第五周年八路军开始全面*

  答案:C

  解析:从表中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不能说明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表中不含国民党军队。抗战第五周年没有开始*。

  15.马克思曾指出:当一个社会形态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发挥出来是不会死亡的。下列历史事件的结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十月革命

  B.*二月革命

  C.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于上升时期,故选C项。A、B、D三项的革命都胜利了,故可排除。

  16.“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沙皇*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D

  解析: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直接解读,不是“本质问题”,可排除。由材料中的“临时政府”,可知沙皇统治已经被*,可排除B项。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项正确。

  17.中共中央***习*在2013年元旦指出:“人民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反映社情*……”这表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服务民众

  B.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C.加强团结,实现复兴

  D.对外联系,扩大交往

  答案:B

  解析:政协不是行政机关,没有行政管理权,可排除A项。材料是中共领导人有关政协的讲话,抓住“认真履行职能”、“建言献策”、“反映社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故B项正确。C项不是职能而是目标,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D项。

  1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由*带来的事业的中断、精神的崩溃以及所付出的生命的代价都具有毁灭性。……*所付出的这些代价基本上是毛对中国形势的估计和提出的对策的结果。”“毛对中国形势的估计”是

  A.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中国

  C.苏联屯兵中苏边界威胁中国安全

  D.退守到台湾的国民党准备*大陆

  答案:A

  解析:*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故答案选A项。B、C两项不是中国形势,而是国际形势,可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

  19.“‘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式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A.是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有机结合

  B.融合了中外政治文化智慧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扬弃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可知,“一国两制”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故答案为B项。

  20.邓小平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的方式。……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B.是由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的

  C.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接受和支持

  D.与《联合国宪章》的重要精神一致

  答案:A

  解析:一项外交方针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于他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要求与愿望,而不在于谁提出的、得到谁的支持,故答案选A项。

  21.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专题辩论,美国和日本则合伙炮制了两项提案,一个是所谓“重要问题”提案,即从联合国驱逐蒋介石集团是一个所谓“重要问题”,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另一项提案,所谓“双重代表权”提案。美国与日本炮制“提案”的意图是

  A.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

  B.制造*以*中国

  C.确保蒋介石集团为合法政权

  D.继续政治孤立、经济封锁中国

  答案:B

  解析:联合国大会讨论的是恢复中国的合法权利,在辩论中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这表明美国并不阻止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故A项可排除。由两个提案可知,美国与日本想让蒋介石集团继续留在联合国,这实际上就是想制造*,故B项正确。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

  22.2012年12月12日,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二期卫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朝鲜有和平利用外空的权利,但这一权利目前受到安理会有关决议等限制。中国认为,安理会有关反应需慎重、适度,应有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大局,避免局势轮番升级。材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主导的维和活动②努力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主张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秉持公正平等原则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反映不出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主导的维和活动;“中国认为,安理会有关反应需慎重、适度,应有利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大局”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主张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秉持公正平等原则,以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3.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它们共同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二战后的美苏全面冲突

  B.美苏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C.两极格局下的战争与和平

  D.大国意志下的国家*

  答案:D

  解析:二战后美苏未发生全面冲突,可排除A项。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是美苏冷战的前线,不属于中间地带,而且没有发生过战争,可排除B、C两项。二战后受美苏的影响,德国与朝鲜都走向了*,故D项正确。

  24.戴高乐在1949年讲道:“将来会不会有五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德国人和高卢人法国人之间会不会达成一个协议。”材料主要表明

  A.法德达成协议促成五个欧洲

  B.五个欧洲是法德协议的内容

  C.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D.欧洲的问题由法德协议决定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明,法德达成协议欧洲就不会*,这意味着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其他选项理解错误。

  25.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世界新秩序”,宣称美国是这个世界上能够聚集维护和平力量的国家。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参与与扩展战略,加强美国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这些表明

  A.冷战后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冷战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作用

  C.冷战后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

  D.冷战后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和克林顿政府的“参与与扩展战略”,可看出冷战后美国不仅是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更主要的是发挥它的影响,建立美国单极世界。B、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材料二1928年7月,国民政府立法规定“市”分特别市和普通市两种,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普通市隶属于省政府。凡首都和人口满百万以上的都市,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形的都市,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可以设为特别市。从有关市设置的资料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人口和税收是国民政府批准各地设市的主要标准。……在民国时期设立的151个市中,人口规模的等级越高,沿海省份所占的比重也就越高,至于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可以说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省份。

  ——摘编自吴松弟等的文章

  材料三英国英格兰地区1888年建立现代地方制度时,实行新县制,将原来38个传统县改设成48个行政县……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多次重组,地方政府总数减少,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大都市区地方政府被合并。另外,发达国家的小城市和小城镇非常发达,数量众多。

  ——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

  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6分

  2据材料二,简述近代中国政区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据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启示。4分

  答案:1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评述: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特点:城市型政区出现并初步发展;以城市为依据划分的政区分布不平衡。

  原因:近代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外来经济冲击;民族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引导功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畸形。

  3城市型政区取代地域型政区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政区划分;简化政区划分,发展小城镇。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1832年的改革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三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公社必须由各区全民投票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一切公职人员像公社委员一样,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6分

  3对比材料二、三,分析巴黎公社在选举上的进步性。4分

  答案:1直接民主、轮流执政;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答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也可

  2变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或取消“衰败选区”;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限制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增加了选民人数。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3进步性:从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到实现普选权。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

  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普鲁士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其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国家统一与民族兴亡的关系。4分

  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

  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保留了普鲁士的*主义及军国主义传统。

  3①概括两者关系:*国衰,统一国兴,②结合史实论述观点至少2个史实;③紧扣观点,合理引用史实,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推荐访问:高一 人教版 单元 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单元检测试题及解析题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卷 高一历史单元检测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