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舍生取义历史典故(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1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
【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阅读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1)
——舍生取义议论文5篇
舍生取义议论文1
千年前,一位文人写下了一篇关于“生”与“义”的文章,千年来,这篇文章被人们传唱,脍炙人口,于是便有了舍生取义,于是便有了无数的人们为了正义而献出了生命。
当我看到舍生取义,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想到了林则徐被贬**,仍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想到了谭嗣同面对死亡,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也想到了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取义不一定舍生,鱼与熊掌可兼得?虽然会失去些利益,可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有了生命,还会有什么实现不了呢?
于是,我想起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让他所在的朝代有自己的史书,他选择了苟活,花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就是司马迁!
为了一个并无交好的李陵触怒龙颜,的确没有人能够理解,甚至有的人心中会这样想:“一个傻瓜,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恼怒了皇上,必要吗?”可是,我却认为司马迁是对的,他与李陵之间虽无有意,但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却是大义!是因为他的职业是记录历史而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皇上大怒,下令将他贬入大牢,听候发落。此时,他仍不后悔,可是他必须在生与死中作出选择。生,他将会受宫刑,从此屈辱的活着;而死,他将不能再继续记录历史!
为了历史,为了后人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历史,他选择了生,贫贱的活着,但他用余生编撰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让我们了解了先人们的故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是,我要说取熊掌不一定要舍鱼,鱼与熊掌可得兼。
有时候,选择死确实比选择生要容易得多,但真正的勇敢不是为了某件事壮烈得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的活着。因为见惯了这个世界上太多的轰轰烈烈,所以更喜欢**淡淡地选择生会更好——取义不一定舍生!
舍生取义议论文2
千年前,一位文人写下了一篇关于“生”与“义”的文章,千年来,这篇文章被人们传唱,脍炙人口,于是便有了舍生取义,于是便有了无数的人们为了正义而献出了生命。
当我看到舍生取义,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想到了林则徐被贬**,仍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想到了谭嗣同面对死亡,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也想到了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取义不一定舍生,鱼与熊掌可兼得?虽然会失去些利益,可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有了生命,还会有什么实现不了呢?
于是,我想起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让他所在的朝代有自己的史书,他选择了苟活,花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就是司马迁!
为了一个并无交好的李陵触怒龙颜,的确没有人能够理解,甚至有的人心中会这样想:“一个傻瓜,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恼怒了皇上,必要吗?”可是,我却认为司马迁是对的,他与李陵之间虽无有意,但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却是大义!是因为他的职业是记录历史而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皇上大怒,下令将他贬入大牢,听候发落。此时,他仍不后悔,可是他必须在生与死中作出选择。生,他将会受宫刑,从此屈辱的活着;而死,他将不能再继续记录历史!
为了历史,为了后人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历史,他选择了生,贫贱的活着,但他用余生编撰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让我们了解了先人们的故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是,我要说取熊掌不一定要舍鱼,鱼与熊掌可得兼。
有时候,选择死确实比选择生要容易得多,但真正的勇敢不是为了某件事壮烈得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的活着。因为见惯了这个世界上太多的轰轰烈烈,所以更喜欢**淡淡地选择生会更好——取义不一定舍生!
舍生取义议论文3
在人们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遇到许多利益权力的诱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以“义”为重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舍生取义,因而被千古传诵,成为了不朽的史诗。
汩罗江畔,以死报国
汩罗江畔,只见有一个人在跪地仰天痛哭,走近才知这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屈原顿觉万念俱灭。他怎么可能背弃祖国去追求个人的荣耀呢?“轰隆隆”一个巨雷响彻天地。苍老的鬓发被江风拂起,他步履维艰行走在汩罗江畔,望着波涛汹涌,一去不返的江水,停留了片刻,便毅然决然地向江中走去,一任江水没过他的双膝、胸口……汩罗江边,谁又明白他心中生与义的交织?在生与义之间,他终究选择了义。屈原,他以死报国,以示忠心。
乌江水边,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苦奈何?”那英雄末路的血色残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二千多年。那一潭江水被微风吹皱了。他自刎乌江那一下,豪气冲天,震撼了古今多少人。没有人怀疑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自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出来,自刎乌江,这得需要多少的勇气?然而项羽做到了,他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演绎到了极致!
受尽折磨,从容就义
南宋末年,元军猖狂,面临着敌国威胁的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就义。但却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厚禄的劝降,文天祥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名句。文天祥拒绝降元,最终就义。
自古英雄多忠义,舍生取义,固然甚好,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要做到舍生取义,就不乏会被人盖上“不理智,不正确”等称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舍生取义,我们要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去理智的做出正确的抉择。
“义”是忠义、正义、义气,他比生命更为珍贵,在现在的生活中,他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要理智抉择,愿义永存。
舍生取义议论文4
在人们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遇到许多利益权力的诱惑,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以“义”为重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舍生取义,因而被千古传诵,成为了不朽的史诗。
汩罗江畔,以死报国
汩罗江畔,只见有一个人在跪地仰天痛哭,走近才知这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屈原顿觉万念俱灭。他怎么可能背弃祖国去追求个人的荣耀呢?“轰隆隆”一个巨雷响彻天地。苍老的鬓发被江风拂起,他步履维艰行走在汩罗江畔,望着波涛汹涌,一去不返的江水,停留了片刻,便毅然决然地向江中走去,一任江水没过他的双膝、胸口……汩罗江边,谁又明白他心中生与义的交织?在生与义之间,他终究选择了义。屈原,他以死报国,以示忠心。
乌江水边,自刎而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苦奈何?”那英雄末路的血色残阳,在历史的上空回荡了二千多年。那一潭江水被微风吹皱了。他自刎乌江那一下,豪气冲天,震撼了古今多少人。没有人怀疑项羽是大丈夫大英雄,自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出来,自刎乌江,这得需要多少的勇气?然而项羽做到了,他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演绎到了极致!
受尽折磨,从容就义
南宋末年,元军猖狂,面临着敌国威胁的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就义。但却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面对敌人*厚禄的劝降,文天祥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名句。文天祥拒绝降元,最终就义。
自古英雄多忠义,舍生取义,固然甚好,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要做到舍生取义,就不乏会被人盖上“不理智,不正确”等称号。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舍生取义,我们要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去理智的做出正确的抉择。
“义”是忠义、正义、义气,他比生命更为珍贵,在现在的生活中,他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但要理智抉择,愿义永存。
舍生取义议论文5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是影响*人几千年的至理名言。孟子这里所讲的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在*古代的文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吉*,他忠于汉室,不满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与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诸曹。送药下毒的计划没有成功,曹操让他招出指使之人。吉*血流满阶,痛骂曹贼,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在近代,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科学界元勋,“*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带着“相当于五个山地师”的智慧,回到*。如果她留在美国,他必然有丰厚的物质条件,然而如果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今日的钱学森,可能只是千万留洋学子中普通乃至*庸的一员。
再来看外国的例子。
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位叫做黑尔内森,在英军的酷刑之下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地绞死。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生唯一一件遗憾的事就是只有一条生命献给祖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今中外因舍身取义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失去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但他们获得的东西,却不是用金钱可以买来的。
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又是何意呢?
在今天的和*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
他们身上那种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为*发展奉献自己一生的精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永不泯灭的光芒!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2)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3篇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1
历史典故:舍生取义的故事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
【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
【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我死而无怨了。”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3)
——舍生取义是褒义词
舍生取义是褒义词1
舍生取义是褒义词
舍生取义成语解释
【成语】: 舍生取义
【拼音】: shě shēng qǔ yì
【解释】: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举例造句】: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4)
——历史的典故10篇
历史的典故1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历史的典故2
吴玠仙人关大捷的喜讯传来,鼓舞着岳飞,使他更加蔑视敌人,满怀胜利的信心。大军自鄂州陆续渡江,旌旗直指郢州。岳飞在江心对幕僚们慷慨发誓说:
“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岳飞跃马环城一周,亲自侦察敌情。他举起马鞭,遥指东北角的敌楼说:
“可贺我也!”
六日黎明时,在紧擂的战鼓声中,岳家军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
岳飞乘胜分兵两路,张宪和徐庆率军朝东北方向进攻随州,岳飞本人率主力往西北方向猛扑襄阳府。
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张宪和徐庆兵临随州后,伪齐知州王嵩龟缩在城垣里,不敢出战。张宪和徐庆军连攻数日,不能成功。牛皋和董先两员新统制已在克复郢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牛皋更自告奋勇,请求领兵支援张宪和徐庆。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歼灭了五千伪齐军。王嵩被俘后,押赴襄阳府处斩。
李成得到增援后,气势汹汹,又自新野市回军反扑,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岳飞命统制王万和荆南府镇抚使司统制辛太屯清水河,作为饵兵,诱敌深入。辛太不听命令,竟私自逃往峡州宜都县。六月五日,王万军与敌军交战后,岳飞亲自指挥大军夹攻,击败了李成军。六日,李成再次反扑求战。 但伪齐军经受不住两员虎将挥兵猛攻,一败涂地。李成的骑兵更是乱作一团,前列骑兵溃散之后,将后列骑兵拥挤入水中。岳家军追奔逐北,敌军横尸二十余里。
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万金、齐联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出奇突击,一举粉碎了敌军的顽抗。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降“番官”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兵仗数以万计。十七日,岳家军猛烈攻城。将士们不顾骤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实行强攻。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二十三日收复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等军也攻下信阳军。在襄汉之战中,是南宋头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其中包括原先在李横辖区之外,而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这又是南宋立国八年以来,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史称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
历史的典故3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为了使各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要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魏国的太子要被送往赵国去当人质,魏王派大臣庞恭随行。庞恭担心自己长年不在国内,会有人陷害自己,于是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而且正在伤人,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这样的话,我就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那我应该就会相信了。”
庞恭说:“市集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是经过三个人的谣传,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的国都邯郸距魏国的国都大梁之间的距离,比市集离大王远多了,在背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听到关于我的传言的时候,一定要明察,这样我才能放心地陪太子去赵国。”
魏王听了庞恭的话,知道了他的担心,安慰他说:“你放心去吧,这一切我都知道。”
于是,庞恭告别了魏王,陪着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刚到邯郸不久,便有诬陷庞恭的谣言传到了魏王的.耳朵里。等到庞恭陪同太子回到魏国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魏王。
【成长心语】
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喜欢搬弄是非、兴风作浪。如果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谣言而影响自己和朋友的生活,不是太不值得了吗?所以,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谣言的圈子。你所在的圈子很有限,任何的闲言碎语迟早会传到对方那里。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别人的秘密,千万不能对其他人讲,没有人会真的替你保守秘密。要明白,保守了一个秘密,你就少了一次受伤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别人赏识的机会。再次,如果自己被谣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静,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办法,泰然处之、光明磊落,任何谣言都会随风而去。
过河拆桥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释义】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历史的典故4
【出处】
《庄子·秋水》。
【释义】
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尸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使者无言以对。
【成长心语】
庄子不为了富贵当“犬马”,坚决不被名利锁束缚的骨气让我们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
历史的典故5
【释义】
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迎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的生搬硬套。
春秋时期,楚灵王率领十万雄兵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想一鼓作气,继续征伐徐国,便委派弟弟弃疾全权处理国中朝政,自己则带领大军向徐国进发。楚灵王万万没想到,弟弟弃疾会生谋反之心。弃疾手下有个谋士朝吴,朝吴怂恿他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这句话说得正合弃疾心意!弃疾当即布置一番,杀死了楚灵王的儿子,立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外出征讨的楚灵王得知后,心寒无比,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弃疾闻知楚灵王已死,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楚*王。
历史的典故6
牛顿科学巨人
牛顿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之一。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光学;在热力学方面,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科学地解释了潮汐现象,预言了地球不是正球体;在数学方面,他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在《英国状况》一文中对他的伟大成就赞叹不已。然而他自己却非常谦逊。当他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似乎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熟悉,被发现哩。"停顿片刻,他又说:"假如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说完这段话,他*静地闭上了眼睛。
历史的典故7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原文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了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于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已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鱼卷鲤,仰啮陵艹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卢,治其缯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鼎。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已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为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候方受命乎秦王,填邑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援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到头来终不免身死亡国。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100里而已?
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6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岂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满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右手按上弹丸,将要向70尺高空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黄鹄在江海上遨游,停留在大沼泽旁边,低下头吞食黄鳝和鲤鱼,抬起头来吃菱角和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在高空飞翔,自认为不会有祸患,又与人无争。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将向700尺的高空射击它。它将带着箭,拖着细微的箭绳,从清风中坠落下来,掉在地上。黄鹄白天还在湖里游泳,晚上就成了锅中的清炖美味。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灵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始终随着君王的车辆,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却没料到,穰侯魏冉已经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庄辛帮助楚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
历史的典故8
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当时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多年前,*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桂花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间形成。*桂花于1771年经广州、印度传入英国,此后在英国迅速发展。现今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以地中海沿岸国家生长为最好。早在20**年前,就用桂花制酒,桂花制茶。至今,桂花酒、桂花茶在地方特色中仍具一席之地。同时,开发出了桂花月饼、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糖藕、桂花栗子羹等5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桂花与我国的传统医药有不解之缘。《说文》记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本草纲目》载有木犀花气味辛温无毒,“同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含,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同麻油蒸熟,润发及作面脂”。
据文字记载,我国桂花栽培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称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花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为桂花的故乡,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系由*传入的,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桂花第一生产大国,有种植的桂花风景林、矮干球形的盆栽盆景。我国桂花的繁育、栽培嫁接、修剪、采收、储藏、加工等各项技术都居于世界前列。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是赏桂的最佳月份。桂花与明月,很早就联系在一起,因此,“桂魂”、“桂轮”、“桂月”、“桂窟”等,都成为月亮的代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桂花成了生长在月亮上的神树,传说月亮上有座宫殿,又称广寒宫,寂寞的嫦娥仙子居住在宫中。宫中有一株桂花树,高五百丈,所谓“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就是指的这棵桂树。它生长很快,不砍月宫将容纳不下,玉帝就命一个修仙时犯了错误的人——吴刚,天天去砍,可是随砍随合,即砍树的创伤很快愈合,隐喻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这个传说中,月亮和桂树是两位一体的,桂树能与月亮一样象征长生,将桂花与月宫、嫦娥、吴刚联系在一起,颇具神奇色彩,使世人无不心向往之。*写下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浪漫诗句,伟大的情怀也融进了这美丽、动人的故事中。
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树的传说,便由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而且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考高中称为“折桂,”登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再联系到月宫中的桂树,便有了“蟾宫折桂”一说。宋代僧人仲殊在《金菊对芙蓉》中写道“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将桂花的花色——红(丹桂)、黄(金桂)、白(银桂)与科举中殿试的前三名联系起来,绝妙绝伦。杭州西湖一带的桂花,在唐朝时已闻名,当时主要种植于灵隐寺一带。“桂子月中落”的传说自唐朝广为流传。如诗人宋之问作《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瑚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白居易《忆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诗句,并作《东城桂》两首,其一曰:“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间城。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这都使桂花更加充满了诗情画意。每当金秋时节,绿叶上缀满一簇簇、一团团金粟银屑,香飘云外。花落之时,随着一阵秋风拂过林梢,浓密的桂粟纷纷飘落,霎时下起了或黄或白的桂雨,给人以仙境的感觉。
历史的典故9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历史的典故10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张“修齐治*”的政治观,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他所著的《大学》《孝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子对品德有这样的论述:人们要使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感受。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经常为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撒谎。殊不知,内心的想法会通过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被别人察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内心真诚,人的身体也就会变得更健康,更舒畅,所以“心广体胖”这一成语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心广体胖实际上是在讲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人的内心如果宽广,身体就会自然呈现出舒泰的样子,这就是心宽体胖。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相似的道理,都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会影响外表形象,因此,一个人要重视内心修养,重视进德修业,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但是,我们今天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常常会指一个人内心没有什么忧愁,是乐天派,因此就能吃能睡,以至于发胖,这就是曲解了成语的本义了。因为做乐天派虽然也很好,但却缺少了古人那种砥砺自己,随时随地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气概,变得过于世俗了。
“心广体胖”也说成“心宽体胖”。需要注意“胖”字在这里并不读作pàng,而是读作pán。当读作pàng时,表示“发胖”的意思,也就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变胖”,当读作pán时,则表示“舒泰”的含义,与前面的“宽”字或“广”字相对应。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5)
——描写舍生取义的议论文3篇
描写舍生取义的议论文1
千年前,一位文人写下了一篇关于“生”与“义”的文章,千年来,这篇文章被人们传唱,脍炙人口,于是便有了舍生取义,于是便有了无数的人们为了正义而献出了生命。
当我看到舍生取义,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想到了林则徐被贬**,仍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想到了谭嗣同面对死亡,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也想到了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
展望古今,历史长河上并不缺少舍生取义的人: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秋瑾……仔细想一想,为正义而献身于革命中的人还真不少,尤其是28岁就英勇就义的夏明翰那一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誓言。是啊!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人是千千万万的,正如同飞蛾追逐火光,追逐炙热,丝毫不怕这火是不是会无情的焚烧着他们那柔弱的身躯!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取义不一定舍生,鱼与熊掌可兼得?虽然会失去些利益,可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有了生命,还会有什么实现不了呢?
于是,我想起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让他所在的朝代有自己的史书,他选择了苟活,花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就是司马迁!
为了一个并无交好的李陵触怒龙颜,的确没有人能够理解,甚至有的人心中会这样想:“一个傻瓜,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恼怒了皇上,必要吗?”可是,我却认为司马迁是对的,他与李陵之间虽无有意,但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却是大义!是因为他的职业是记录历史而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出来为李陵辩解,皇上大怒,下令将他贬入大牢,听候发落。此时,他仍不后悔,可是他必须在生与死中作出选择。生,他将会受宫刑,从此屈辱的活着;而死,他将不能再继续记录历史!
为了历史,为了后人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历史,他选择了生,贫贱的活着,但他用余生编撰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让我们了解了先人们的故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是,我要说取熊掌不一定要舍鱼,鱼与熊掌可得兼。
有时候,选择死确实比选择生要容易得多,但真正的勇敢不是为了某件事壮烈得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的活着。因为见惯了这个世界上太多的轰轰烈烈,所以更喜欢**淡淡地选择生会更好——取义不一定舍生!
描写舍生取义的议论文2
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上出现了多少舍生取义,坚良死节的忠臣?他们为着追求光与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东汉末年一位名叫吉*的名医,忠于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漏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直至撞阶而死。
南宋末年,在蒙古队伍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者抗元的重任,号召四方的豪杰,下定决心抗元到底。但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他面对敌人的*厚禄的劝降,仍不为所动,只求亦死而不求苟生。 显然,文天祥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英雄。他死后,留下了许多爱国诗文,其中《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的瑰宝。而文天祥也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嵇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苏轼被扣于匈奴后,宁死不屈。 屈原看楚国大好河山被吞噬,失望跳入江中。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这就是“舍生取义”!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现在,在与*的年代里,“义”并不代表舍弃生命,而是正义的替身,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一颗璀璨的明珠。
描写舍生取义的议论文3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是影响*人几千年的至理名言。孟子这里所讲的舍生取义,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在*古代的文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舍生取义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吉*,他忠于汉室,不满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欲与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诸曹。送药下毒的计划没有成功,曹操让他招出指使之人。吉*血流满阶,痛骂曹贼,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在近代,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科学界元勋,“*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带着“相当于五个山地师”的智慧,回到*。如果她留在美国,他必然有丰厚的物质条件,然而如果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今日的钱学森,可能只是千万留洋学子中普通乃至*庸的一员。
再来看外国的例子。
美国独立战争时有一位叫做黑尔内森,在英军的酷刑之下宁死不屈,最终被残忍地绞死。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生唯一一件遗憾的事就是只有一条生命献给祖国。”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今中外因舍身取义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失去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但他们获得的东西,却不是用金钱可以买来的。
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又是何意呢?
在今天的和*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
他们身上那种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为*发展奉献自己一生的精神,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永不泯灭的光芒!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6)
——团结的历史典故3篇
团结的历史典故1
1、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张辽,乐进共守合肥。一次孙权发乒十万来攻,二人是五子良将之二,同等功绩,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对强敌,仍能互补互助,共进共退。终于大破敌军。
2、管仲和鲍叔牙。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
3、有感于古语说,“势单力薄联络诸侯”。也有经济学者说“实力未够,就自己做车箱,挂人家的火车头”。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点的事都是群体完成的,决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没有汉初三杰及屠夫豪杰们的合作刘邦不可能建立汉朝;没有桃园三结义,卖履小儿怎可能三鼎天下;没有瓦岗排座次,那来成就褐衣公子。还有古语说:“一箭易折,五箭难摧”。可见结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异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业务。
4、(1)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2)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摇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5、上帝分给两个家庭两把长筷子。第一个家庭把长筷子当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是筷子太长了,他们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结果都饿死了。而第二个家庭却把食物往对方的嘴里送,他们互相喂食,互相帮助,他们一家就活了下来。所以这告诉我们: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这样才能团结进步。
6、事实上我们*人民却没团结合作起来。人家都说:“一个*人是一条龙,三个*人是三条虫。”这不就是说明我们*人不团结,还经常搞“内战”。联想到以前曾听说过一片报道:在一个国际学生夏令营的一次活动比赛中,单项比赛的冠军几乎都给*学生包了,而在合作项目中,*学生就都是自顾自,一点都不团结合作。就算有一个人能的第一,但总分却非常落后。
7、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团结的历史典故2
1、第一次*战争中,汉、满、蒙等各族将士为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战。1841年1月初,英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土家族将领陈连升、陈举鹏父子及土家、苗族守台官兵6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近代*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陈连升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1842年7月,英军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满族)率4000余名满、蒙、汉族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全部战死。
*在赞扬镇江守军的英勇精神时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第一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还有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两江总督裕谦(蒙古族)等。
为国捐躯的汉族将领更多。这说明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神圣事业。在此后的其他几次大的反侵略战争如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抗击八国联军战争中,都活跃着各民族将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将士流血牺牲。
尤其是台湾各族人民,自第一次*战争开始,就多次抗击过外国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战争,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结束。
当台湾各族人民获悉清*已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消息后,“骤闻之,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
他们相继鸣锣*,*清*的卖国行径。在保卫台湾的战斗中,不畏*的台湾各族人民在外援尽失的艰苦条件下,先后战斗100多次,抗击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直至因弹尽粮绝而失败。台湾各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4、古时候,有一位勤劳聪明的老猎人,家里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嘴、打架,*时好吃懒做,除了自己,他们谁也瞧不起,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有本事。
当两个儿子打架时,另一个儿子不仅不劝架,还在旁边看热闹,家里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日子也越来越艰难。老猎人常常摇头叹息道:真是作孽哟,养了三个儿子,不争气,只顾自管自,这样下去日子可怎么过哟!
老猎人决定想个办法来教育他们,他先叫三个儿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个轻轻一折就断了,老猎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尽全身力气,脸涨得通红,怎么也折不断。
老猎人意味深长地说:“就向你们刚才折筷子一样,你们三兄弟,认也离不开谁,大家团结起来,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来谁也折不断,如果你们都自以为了不起,那就什么本事也没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从此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劳动,日子过得很幸福。
5、唐朝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当副将,一天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此后见面很少说话。
后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提拔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这样一来郭子仪就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紧接着朝廷又令郭子仪带兵征讨安禄山。
李光弼感到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怕郭子仪整到他们全家,就硬着头皮去郭子仪那里去赔礼去说:“过去是我做的不好,太不对了,请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怎么处罚我都行,只要您放宽我的父母和家人就可以了……”
其实郭子仪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见李光弼这样说,赶紧从座上下来抱着他说:“您说哪去了?,我怎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再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能都怪你……现在,国家正处在动乱之机,我们更应该紧密团结,共同对敌才对啊。”
从此两人解除了前嫌,有事共同研究处理。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7)
——拔苗助长的历史典故
拔苗助长的历史典故1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8)
——火神祝融的历史典故
火神祝融的历史典故1
火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标志,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它与电一样,都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标志。人们最初对火的认识,来自自然界的火,雷电经常引起森林的火灾,火灾过后留下了大量来不及逃生就被活活烧死、烤熟的动植物,远古人类尝到了熟食的鲜美,从此学会了以火取暖,以火来烧烤鲜美的食物。
在古时候,人们相信火是由神来掌握的。于是,火神就在宗教和民俗中出现了。人们祭拜火神,希望能得到火神的庇佑。*古代认为火神是一位叫祝融的人,他最先掌握并教会了人们使用火。
舍生取义的历史典故(扩展9)
——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
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1
1、程门立雪的典故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相关人物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3、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