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牧场之国评课稿,菁选2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2-02 16:15:05 来源:网友投稿

牧场之国的优秀评课稿1  听课之前,早已耳闻孙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教师。经过几次电话的交流,看出她对这节课之重视,试教之努力,备课之认真,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今日得见孙老师的课堂,果然看到的是一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场之国评课稿,菁选2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牧场之国评课稿,菁选2篇(完整文档)

牧场之国的优秀评课稿1

  听课之前,早已耳闻孙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教师。经过几次电话的交流,看出她对这节课之重视,试教之努力,备课之认真,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今日得见孙老师的课堂,果然看到的是一位高素养的新教师!——文本解读很深,课堂调控能力很强,语言过渡很自然······教师本身的优点有许多,接下来我重点谈谈她这一堂课的想法。

  《牧场之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其实,孙老师的课堂实践,也在追求一个目标,想要告诉大家——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有一个成语叫“心灵手巧”,我想说这堂课是“心灵课巧”。既然“巧”,那“巧”在哪里呢?

  一、巧借课前提示,设计教学板块

  我们晓得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需要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和精读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牧场之国》课前提示里有这样的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无独有偶的是,孙老师的板块设计恰恰是借鉴了课前提示而设计的。第一板块:揭题导入,解字解题。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紧扣画面。第三板块:品读课文,学习表达。第四板块:写法总结,词句积累。除了第一板块,我们看到后面三个板块都是围绕课前提示展开的设计。可见,孙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已掌握了其抓重点的规律:紧抓课前提示。

  二、巧用朗读训练,指导表达有序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指出:教学过程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学的活动。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对文中四个段落(或四幅画面)的解读与教学。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教第一幅画面时,孙老师的着力点在引导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教学片断——

  这样的荷兰有——丝绒般的碧绿草原

  1. 出示:丝绒般的碧绿草原(指读)

  1)这就就是指碧绿草原好像(丝绒一般)好像丝绒一样的(美丽)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读)这么美丽,这么柔软,这么舒服,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齐读)

  3)这样的感觉,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比喻,板书,齐读)作者把(碧绿草原)比作(丝绒),写出了草原的柔软、美丽。

  2.在这片柔软美丽的草地上,生活着——

  出示: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指读)

  3.牛群吃草的时候——(指读)

  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牛群吃草的神态是怎样的?(专注,像贵夫人,好似牛群的家长)

  2)是呀,它们是这样的专注,就像人一样,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接读)它们在思考着什么呢?(生自由说)

  引导:看着这肥美的嫩草,让牛群觉得——(牧场真美、生活好舒服)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专注吃草的牛群。

  牛群真的在思考?作者看到了(牛群站立的姿态),想到(牛群在思考),我们把这种作者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从而想到什么的修辞方法叫做联想。(板书齐读)

  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再通过引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对这样的修辞表达加深印象。

  第二幅画面时,我们已经看到老师有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找出修辞方法,进而去指导朗读训练。第三副画面的学习,孙老师直接放手让孩子们默读、圈点、批注,自己去思考。这一点做得很好,只是时间稍微少了一些,有些遗憾。

  三、巧化课堂生成,体现以生为本

  新课标指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有益处。

  课堂中指导第二幅画面时,“辽阔无垠的草原”中“辽阔”一词,很多孩子一下子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所以孙老师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查字典的结果,供学生学习,这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备课才有的结果。又比如,学生在读到“膘肥体壮”时,将“膘”音读错,教师立即请大家帮忙一起纠正,不然错误遗漏。这不正是体现“以生为本”去展开课堂学习吗?

  四、巧晒语言积累,沉淀文本精髓

  据孙老师说,原本在试教中是想让孩子们进行读写结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是课堂练笔——写写午后的乡村。可是,在试教后发现,在时间和学生反馈上看出,这不合适。于是,将这一环节的设计改成最简单的一种语言的积累。新课标对中段的阅读要求中有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既引导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优美词句,又能让学生积累到优美的词句,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这堂课很精彩,我们还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初读环节,孙老师让学生去读每一幅画面中的生词。这样的做法很有新意,但这样的提法时候恰当,或者说,学生是否明白?毕竟没有进入课文的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就可以知道他描绘的画面?(当然,公开课前都有百分百充分的预习除外,这也和孙老师提前发的预习单有莫大的关系。预习单的设计,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预习效果好,学生的课堂效果自然会更好。)还有,就是希望我们还可以再放手一点,更多地留学生一些思考与发表见解的时间——毕竟,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

牧场之国的优秀评课稿2

  听了汪老师执教的《牧场之国》,我有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读”。读,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有兴趣地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就像大树之根所吸收的水分养料,通过“主茎”或“树干”,才能送到分枝、丫杈,使之长叶、开花、结果。一篇文章,要读通、读顺、读懂、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理解布局谋篇的妙处。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有体验地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有体验地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屏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传情达意”地读,要知道小学生流入作品,驰骋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本设计教师在教学时力求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导学生传情达意地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任务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知道朗读。通过传情达意的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

推荐访问:牧场 之国 评课 牧场之国评课稿 菁选2篇 牧场之国的优秀评课稿1 牧场之国评课稿简短 《牧场之国》评课 牧场之国评课稿(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