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木兰诗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
木兰诗说课稿1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木兰诗说课稿3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因为诗歌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初步形成花木兰的印象。
选3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复述时可以参照老师事先给出的图片。其余同学评点。采用说评结合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七环节:合作探究
抓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这两个重点段落,让学生了解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木兰诗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既刻画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更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巧妙的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成功的重要性。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个作业改写成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第二个作业背诵主要是为下一节课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作准备。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2、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说板书
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形象
(详)↓(略)
杰出的巾帼英雄
木兰诗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故事。
木兰诗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木兰诗》,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形成一定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北朝民歌和木兰诗产生的背景;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在诵读中体会木兰的光辉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替父母分忧,爱家爱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熟读全诗,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读、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朗读、展示朗读、指导节奏朗读、听录音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课文主要内容。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诗歌朗读的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二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这篇文章是诗歌,语言生动,句式,教学大纲要求此文要背诵,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课时要求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流畅、传神、齐读要,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归纳法: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
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并朗读课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背诵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练习法:这种方法最实用于写作,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当我们读了课文后,了解了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设计:假设前不久,花木兰当选为“感动*”年度人物。央视栏目组特邀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课后请你日记本上动手写一写,力争妙笔生花。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通过“说说你心中的巾帼英雄”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花木兰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课文、两人小组朗读、四人小组内读、展示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节奏”,指导朗读节奏、轻松听一听:听录音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自主预习,根据“知识链接”,设计了“抢答题”,加深对“乐府”的了解和识记。还设计对重难点字词的注音,书写,以便熟读成诵、理解课文打基础。通过自由做、同桌互检、四人小组展示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4、通过四人小组仔细读课文,讨论并全班展示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分析花木兰做铺垫。
5、勇敢试一试:四人一小组,边读边说说课文大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做准备。
6、拓展延伸:读了《木兰诗》后,概括诗歌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7、达标检测,总结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8、作业:通过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动手写作和概括运用能力;背诵课文是对熟读成诵的检测,对识记程度的检测。
9、板书设计:
木兰诗
代父从军
木兰(女扮男妆) 征战沙场
建功受封
辞官还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
木兰诗说课稿7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8
教材分析:《木兰诗》一诗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单元主题为“人物春秋”。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本诗以抒情的笔调,采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作者围绕木兰是女郎构思,借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本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理解“木兰”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将分析木兰形象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本文文体属于诗歌。关于诗歌的相关概念和朗读方法,从六年级已作了适度的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诵诗歌的技巧:停顿、重音、读出感情。但由于此诗是学生接触的唯一一首古体诗,又是以五言为主。诗作为突出创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长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诗的停顿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读时语气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点密不可分的,朗读时反映在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轻重上。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变化,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还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需要学生沉浸在诗句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归纳难度较大,因此特将“感受*古代民歌朴实自然、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环节的预设中以朗读贯穿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诵、以读促写”的教学设想。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让我们不断的攀登和追寻。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未让我感到十分满意。首先是朗读的把握方面,尽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融入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虽然个别学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对于整体学生照顾颇有不足,个人英雄主义浓一些,集体发光淡一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
最后,正是教学的不完美,才令我们每个教育者不断地去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敬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木兰诗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故事。
木兰诗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推荐访问:木兰 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10篇】 木兰诗说课稿1 木兰诗说课稿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