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置的知识。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空间的新视角。本节课内容是由主题情境图、说一说和练一练三部分组成,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设计理念: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位置
2、揭题
怎样才能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继续来研究有关确定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层层推进,探究新知
1、认识“列”和“行”
这是小青班上同学的座位图,我们该怎样来描述小青的位置呢?
你知道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吗?(竖着的一排是列,横着的一排是行)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那哪儿是第一列?第一行又在哪里了?
刚才我们已经确定了“列”和“行”,能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确定“列”和“行”的吗?
2.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现在你能描述一下小青的位置吗?
对,现在我们就可以说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现在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跟我们刚才的方法相比,怎么样?
你能把“第3列第2行”换成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吗?
学生创造数对,想法展示、交流。
数学上先写一个3,表示——第3列,再写了一个2,表示——第2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因为他们是共同来表示一个位置,还需要用一个括号括起来。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叫做数对,今天我们要学习就内容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板书:用数对)
现在我们来看屏幕,这两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会吗?
这两个数对一样吗?同样都用到了2和4,为什么却表示了两个不同的位置呢?谁能解释一下?
看来数对中两个数字的顺序是有讲究的,能随便调换吗?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字呢?——表示第几行。
4、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刚才我们都是在用数对表示别人的"位置,如果用数对表示你自己的位置,你会表示吗?
我们首先要确定第一列在哪儿。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最左边在这儿,因为你们和老师是相对,老师的最左边就是就是你们的最右边。
我们已经确定了第一列,第一行呢?
现在可以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请把你表示的数对写在你的作业纸上,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写得对不对。
都写对了吗?谁来说说看,你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
下面咱们换一个玩法,我用电脑出示一些数对,请相应的同学站起来。请注意看屏幕——师:【师依次出示:(4,x),(x,4),(x,y)】
三、走进生活,感受用途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有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1、学校附近的地图,找出图上有哪些建筑物,用数对表示建筑物的位置。
2、游乐场*面图。
3、公园的*面图。
四、契领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京版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确定位置”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图形与坐标”的重要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物体具*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学习从学生十分熟悉的座位图着手,通过说座位,引出第几列第几行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列第几行抽象出数对的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获取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课间操站排、教室的座位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练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难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由杨老师给大家上节课,能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的吗?(三1班)
2、是三年级1班,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告诉我“三年级1班”,而只说“三1班”呢?
(这么说简单;说三1,人家也知道是三年级1班……)板书:简洁
3、既然这样,那我觉得还能再简单点,人家问我哪班的,我就说1班,行不行?
(不行,不知道是哪个年级的)那说三就行了吧?(不行,是三年级还是三班?)
4、看来生活中,不能因为简洁而省略重要的字,还得注意准确。板书:准确
二、合作探究
(一)明确行、列
1、其实数学也是这样。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行和列的知识了,怎样叫一列?(竖着看,这一组也就是一列。)一行呢?(横着看,这一排也就是一行。)
2、这是红星小学四3班同学的座位图,你能用行和列猜猜李红的位置吗?(生随便猜)怎么样?(太难了,这么多人……)
3、那给点提示吧,李红在第4列。板书:第4列第4列在哪呢?(有人指着这边,有人指那边)数列时都从观察者的左边数起。现在,谁是观察者?(我们)哪是第一列?(指一指)依次出现列数
4、现在你猜吧,李红在哪?(生猜)这回好猜吗?(还是不行,第4列有好几个女生呢)那怎么办?看来光说列还不能确定李红的位置,还得需要知道第几行。
5、补充板书:第3行再来看看,李红在哪呢?(指一指)有不同意见吗?(我认为是这个女生呢。)那到底是哪一个?(从前往后数……)哪是前边?数行的时候,从离观察者最近的一行数起,图中就是从下往上数。依次出现行数。
6、现在,能确定李红的位置了吗?她在哪?(从左边数第4列,从下边数第3行)看来,通过第几列第几行就能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了。
7、看图出示(课件)的同学,能说出他们的位置吗,老师板书。
(二)认识数对
1、学生一起说位置,老师板书。停,不能再写了,你们说得太快,我都跟不上你们的速度了,这么写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呢?
2、以李红的位置“第4列第3行”为例,四人小组,看看能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同时也很准确的方法。别忘了,把研究出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如能找到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记录下来。(小组合作)
3、投影展示,说说自己的想法。(①4列3行②43③4.3④4—3⑤↑4→3……)
这些方法似乎都挺简洁,到底该选哪一种呢?还是请大家来作评判吧。(生自由评说)难道,刚才被批评的方法,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没有吗?(它们都比原来要简洁一些)这就是一种进步!不过,除了简洁,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和3这两个数)多善于观察!那剩下的几种方法呢?(也都有这两个数)既然每一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缺一不可)
4、4表示?3表示?没有了这两个数就不能表示第4列第3行了。
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了可以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来确定位置。其实,你们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 “,”把两个数隔开,再加上小括号。板书:(4,3)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
读的时候要读“谁的位置是数对四三”,他表示的意思是“第4列第3行”。
5、你知道黑板上的这几个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了吗?在你的纸上写一写。
(指名几人板书,写出位置所在的名字和数对,反馈订正。)
6、现在,站在老师的角度观察能说说你在咱们班里的位置吗?哪是第一列第一行?
亲自找一人上前来指一指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其他人也可上前来)
(1)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2)看来,自我介绍并不难。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吗?让我猜猜他是谁?
(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数对(5,3))
让我也来认识一下你的朋友,第5行,第3列。认识你很高兴。
(质疑:不对,我说的是……您说的是……不是一个人)
不都是5和3这两个数吗?怎么不对了?
(5表示第5列,3表示第3行,先说列,再说行,不能前后颠倒……)
看来,只剩下数字时,必须规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否则就乱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说第几列后说第几行。
(3)让我重新认识你的好朋友,是这个同学吧,真高兴认识你。
(三)认识网格图
1、如果把咱们班每个座位都看成是行和列相交的点,这些点用线连起来,我们的座位图会变成什么样呢?出示网格图
2、哪是第一列第一行?指出,依次出现。你手中也有一张这样的网格图,找到哪是列,哪是行。标注,快在网格图上找到你的位置,描出点,投影展示位置,大家猜是谁。
3、在网格纸上根据数对找到以下几名同学的位置,描点。(3,1)(3,2)(3,3)(3,4)(3,5)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同一列同学,数对中第一个数字都相同)
那数对中第2个数字相同呢?(表示同一行同学)
比如,出示(6,1)(5,1)(4,1)(3,1)(2,1)(1,1)图,谈发现。
4、《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分成测试卡第54页第2题;巩固练习:分层测试卡第55页第1题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北京奥运会上的击缶而歌,如果某一个人的动作需要改进,怎样快速找到他的位置呢?就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快速确定位置。
2、象棋、围棋的棋盘,要想描述某一个棋子的位置,可以用数对的形式。
3、航天飞机和地球经纬线看,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知识。
四、总结收获
1、翻牌游戏
2、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1
一、共同的地方:
1、明确小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明确之后,每个组能带着他们的目标进行学习,并且小组长更能关注他们组员的学习情况,这样也就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精气神。在课后调查学生的想法时,学生也认为小组学习目标还是要的。
2、学生初步学会了总结方法。学生在自学例题后,能把课本中例题的知识总结成方法或步骤展示出来。
二、上面两点是课堂较好的地方,但也有共同的问题:
1、学科班长的培训还不细致,例如在课堂流程中环节的衔接不流畅;在小组自学后要展示时不会观察板面选择小组展示等等。
2、小组长的`培训不细致。例如:在自学后板书时虽然有总结的步骤,但每个步骤也要明确的说明;每个组有2个组长,这2个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组长在辅导组员时辅导什么,怎样辅导可以让组员形成学习力等等。
3、时间上前松后紧。在独学、对学、群学和预展的时间上过多,主要还是小组长的培训没有达到一个高标准。
三、不同之处:
1、时间方面。
在昨天的课堂中,时间上刚刚好。一是五(2)学生他们自己的班级,他们的小组成员是固定的,组长负责的四个组员是固定的,在小组学习时更有默契;二是他们的小组阵地是固定的,每个小组知道他们的板面位置,板面怎样规划。在今天的课堂中,从12:05——12:55超时10分钟。原因是五(1)学生到了五(2)的教室后,随便找了位置坐,小组成员临时组成,组长临时选取的,在小组交流时没有默契,并且不清楚本组的板面在哪里,这也是我特别疏忽的地方。
2、补充质疑方面。
今天的课堂中质疑更多一些。五(1)班能有更多的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昨天五(2)的课堂中更多是精英展示。这也是需要在五(2)班要加强的地方。
四、努力方向:
1、明确小组学习目标,提起学生的学习精气神。
2、学科班长、小组长通过每节课加强培训,从细节开始。
3、*时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向学生要方法。
4、努力使课堂实际尽可能的实现所备课堂设计。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2
《确定位置》是国标苏教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的教学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位置”的`问题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但是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根据这一特点和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一开始,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座位号,给学生明确了从教室门口的一组为第1组,依次是第2组、第3组……让学生根据纸条上的第几组第几个去寻找自己新的座位。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能很快地找到新座位,有两三个学生找得很慢,甚至找不到座位,原因是我给他的座位号上只明确了第几组,没明确第几个或只明确了第几个,没明确第几组,甚至第几组第几个都没明确,这时我就对学生说:原来生活中蕴藏着数学知识,那今天我们就来学确定位置,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通过设计障碍,让学生经历曲折寻找座位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验到确定位置的必备要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激发学习数学的需要,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注重“活动性”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而要将其设计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于是,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设计去动物学校参观动物做操,参观动物宿舍……等情节,到最后模拟去电影院看电影,帮助小动物找座位等一系列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
1、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座位是本节课的重要的学习资源,本节课力求把这一教学资源用足。写出自己的位置,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新的表示位置的方法,渗透*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这样设计,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问题化理念,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究“数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的设计,始终贯彻这样一个原则: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更加开放的课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如:让学生说位置,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又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探索、思考、猜测以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他们能够主动发展。
3、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下,重视课堂上的互动与生成。课前,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思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答案,并想出如何应对。经过周密考虑,备出详细的教案。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再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整堂课,多次让学生说位置,其他学生猜猜“他说的是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再如,在学生汇报表示小青同学位置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展开后面新知的教学,使环节之间连贯自然。
总之,本课力求用精彩的设计吸引学生,将愉悦的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为使自己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有更大的进步,我将继续奋力前行!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动物园玩吗?
师:元旦快到了,(删)我们的好朋友笑笑也要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里有好多的动物馆,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她找一找吧。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自主探究,确定位置
1、确定方向和距离
(1)出示情境图,引出方向和距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笑笑从猴山出发,我们就说猴山是出发点,通常用字母表示。(只出示猴山点,O)
师:笑笑要想找到孔雀林,首先要知道孔雀林在猴山的什么…(板书:方向)(不用找生站起来说,生说不出,师就说)
师:对,我们以猴山为出发点,制定一个方向标,图上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随着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北、南、西、东)
师:孔雀林在猴山的正北方向,你能在图上准确指出它的位置吗?(可以找生指)
师:你们看,正北方向上有这么长的路线,孔雀林到底在哪呢?看来,仅仅知道方向还不能确定孔雀林的位置,那还需要知道——(板书:距离)
(2)完整描述位置
师:(课件出示图例:1小格表示100米)图上1小格表示100米,这里有4小格,我们就说孔雀林距离猴山有(400)米,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孔雀林的位置?
课件出示:孔雀林在猴山方向上,距离猴山米。
小结:说的真好,有了方向和距离我们才能确定具体的位置。由于同学们的帮助,笑笑很快找到了孔雀林的位置。
2、确定角度
(1)初次尝试描述位置
师:接下来咱们帮她找一找熊猫馆和虎园的位置。
师:请看大屏幕,你能说一说熊猫馆的位置在哪?
师:那虎园呢?(生:东北方向)
师:我们看,图中这两点明明不在同一个地方,可是他俩的描述却是一样的,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描述得更准确些吗?
(2)自学教材,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一下,然后同桌相互交流,对照书上的图说一说熊猫馆和虎园分别在猴山的什么方向?
(3)学生汇报,引出角度
A、用两种方法描述熊猫馆的位置
师: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熊猫馆在猴山北偏东30°方向上)
师:你是怎么理解“北偏东”的?30°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北偏东,30°)
师:我们看熊猫馆在猴山的北偏东30°方向上,(课件演示:北偏东30°)距离猴山——(课件出示:300米)
师:有了方向、角度和距离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熊猫馆的位置吗?(板书:角度)
(课件出示:熊猫馆在猴山偏的方向上,距离猴山米。)
师:熊猫馆的位置还可以怎么说?(用手势比划提示)
(课件演示:东偏北60°)熊猫馆在猴山东偏北60°方向上,距离猴山300米。
师:两种都可以,一般我们用角度较小的方向进行描述。
B、再次尝试描述虎园位置
师:哪虎园呢?
(课件:虎园在猴山偏的方向上,距离猴山米。)
小结:有了方向、距离和角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区分熊猫馆和虎园的具*置,对位置的定位才能更准确。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鹿苑在猴山的什么位置?
3、形成性练习
A.说一说:
鹿苑在猴山偏的方向上,距离猴山米。(改成说位置吧,因后面的大象馆不确定好位置,学生会觉得有点奇怪。大象馆改成小卖部的情境吧)
B.找一找
师:现在你能根据给定的信息,找到大象馆在哪吗?
大象馆在猴山的西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猴山200米,请在图上用标示出来。(请学生在课件圈出准确位置)
C.试一试
小卖部在猴山的偏30°的方向上,距离猴山300米。
师:动物园里准备新建个小卖部,建在哪儿呢?方向还没确定,我们假设一下小卖部的方向,并在相应的位置上用标示出来。(找2个学生上来标)
师:他标对了吗?和他标的一样的请举手?还有不同的吗?
三、结合实际,巩固应用
师:接下来我们利用所学知识玩一个闯关游戏,你们有勇气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第一关:(课件:出示图1)
师:有一天,一个雷达发现周围有几艘军舰的求救信号,要对它们准确定位,我们是从雷达站来看,就说雷达站是观测点。(板书:观测点)下面请同学们在书上准确地写出它们的位置。
先示范第1小题后强调:有时图中给定了距离、角度数据时,我们就可以直接用给定的数据填写,可以减少计算的麻烦。
接着引导学生正确填写另外两艘军舰的具*置,集体订正。
2、第二关:夺宝游戏(课件:出示图2)
师:以宝箱为观测点,来确定三把钥匙的位置。你们能很快地找到吗?
师:勇气、智慧、爱心,是我们人生的三大宝藏。希望同学们用这三把钥匙,开启人生的旅程。
3、第三关:对面看方向(建议不上了,怕讲不清,反而影响效果)
师:第三关有点难哦,有信心吗?
师:小芳看小丽在北偏东50°的方向上,小丽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请先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有困难的可以画一画方向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利用简易方向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寻找确定位置的条件)
四、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出示课件:了解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师:根据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军事方面、雷达扫描、方向导航、观察星象及生产勘探等。只要大家留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之眼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五、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京版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确定位置”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图形与坐标”的重要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物体具*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学习从学生十分熟悉的座位图着手,通过说座位,引出第几列第几行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列第几行抽象出数对的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获取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课间操站排、教室的座位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练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难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由杨老师给大家上节课,能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的吗?(三1班)
2、是三年级1班,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告诉我“三年级1班”,而只说“三1班”呢?
(这么说简单;说三1,人家也知道是三年级1班……)板书:简洁
3、既然这样,那我觉得还能再简单点,人家问我哪班的,我就说1班,行不行?
(不行,不知道是哪个年级的)那说三就行了吧?(不行,是三年级还是三班?)
4、看来生活中,不能因为简洁而省略重要的字,还得注意准确。板书:准确
二、合作探究
(一)明确行、列
1、其实数学也是这样。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行和列的知识了,怎样叫一列?(竖着看,这一组也就是一列。)一行呢?(横着看,这一排也就是一行。)
2、这是红星小学四3班同学的座位图,你能用行和列猜猜李红的位置吗?(生随便猜)怎么样?(太难了,这么多人……)
3、那给点提示吧,李红在第4列。板书:第4列第4列在哪呢?(有人指着这边,有人指那边)数列时都从观察者的左边数起。现在,谁是观察者?(我们)哪是第一列?(指一指)依次出现列数
4、现在你猜吧,李红在哪?(生猜)这回好猜吗?(还是不行,第4列有好几个女生呢)那怎么办?看来光说列还不能确定李红的位置,还得需要知道第几行。
5、补充板书:第3行再来看看,李红在哪呢?(指一指)有不同意见吗?(我认为是这个女生呢。)那到底是哪一个?(从前往后数……)哪是前边?数行的时候,从离观察者最近的一行数起,图中就是从下往上数。依次出现行数。
6、现在,能确定李红的位置了吗?她在哪?(从左边数第4列,从下边数第3行)看来,通过第几列第几行就能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了。
7、看图出示(课件)的`同学,能说出他们的位置吗,老师板书。
(二)认识数对
1、学生一起说位置,老师板书。停,不能再写了,你们说得太快,我都跟不上你们的速度了,这么写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呢?
2、以李红的位置“第4列第3行”为例,四人小组,看看能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同时也很准确的方法。别忘了,把研究出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如能找到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记录下来。(小组合作)
3、投影展示,说说自己的想法。(①4列3行②43③4.3④4-3⑤↑4→3……)
这些方法似乎都挺简洁,到底该选哪一种呢?还是请大家来作评判吧。(生自由评说)难道,刚才被批评的方法,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没有吗?(它们都比原来要简洁一些)这就是一种进步!不过,除了简洁,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和3这两个数)多善于观察!那剩下的几种方法呢?(也都有这两个数)既然每一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缺一不可)
4、4表示?3表示?没有了这两个数就不能表示第4列第3行了。
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了可以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来确定位置。其实,你们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 “,”把两个数隔开,再加上小括号。板书:(4,3)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
读的时候要读“谁的位置是数对四三”,他表示的意思是“第4列第3行”。
5、你知道黑板上的这几个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了吗?在你的纸上写一写。
(指名几人板书,写出位置所在的名字和数对,反馈订正。)
6、现在,站在老师的角度观察能说说你在咱们班里的位置吗?哪是第一列第一行?
亲自找一人上前来指一指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其他人也可上前来)
(1)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2)看来,自我介绍并不难。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吗?让我猜猜他是谁?
(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数对(5,3))
让我也来认识一下你的朋友,第5行,第3列。认识你很高兴。
(质疑:不对,我说的是……,您说的是……,不是一个人)
不都是5和3这两个数吗?怎么不对了?
(5表示第5列,3表示第3行,先说列,再说行,不能前后颠倒……)
看来,只剩下数字时,必须规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否则就乱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说第几列后说第几行。
(3)让我重新认识你的好朋友,是这个同学吧,真高兴认识你。
(三)认识网格图
1、如果把咱们班每个座位都看成是行和列相交的点,这些点用线连起来,我们的座位图会变成什么样呢?出示网格图
2、哪是第一列第一行?指出,依次出现。你手中也有一张这样的网格图,找到哪是列,哪是行。标注,快在网格图上找到你的位置,描出点,投影展示位置,大家猜是谁。
3、在网格纸上根据数对找到以下几名同学的位置,描点。(3,1)(3,2)(3,3)(3,4)(3,5)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同一列同学,数对中第一个数字都相同)
那数对中第2个数字相同呢?(表示同一行同学)
比如,出示(6,1)(5,1)(4,1)(3,1)(2,1)(1,1)图,谈发现。
4、《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分成测试卡第54页第2题;巩固练习:分层测试卡第55页第1题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北京奥运会上的击缶而歌,如果某一个人的动作需要改进,怎样快速找到他的位置呢?就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快速确定位置。
2、象棋、围棋的棋盘,要想描述某一个棋子的位置,可以用数对的形式。
3、航天飞机和地球经纬线看,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知识。
四、总结收获
1、翻牌游戏
2、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反思1
“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所以我在上课的形式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都比较地“生活化”。课的一开始“猜”的游戏设计引入,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感知位置---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新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完成了数对的认识和数对的写法教学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在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用两个数确定位置的应用。这样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年级确定位置教学反思2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精彩之处:
一、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生认识了数对在实践中应用数对时,我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提出(2,5)(5,2)表示的位置一样吗?引起了学生的一场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接着我又说出“—5”不完整的数对,导致学生无法确定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提出让学生帮我“找班长的位置”的问题,但我要求学生不能用嘴说,不能用手指,而是简单的写或画在答题纸上,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再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在学习了数对之后,我又回到生活中,让他们用数对说出同学、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找同学,使数对又回到了生活中,而且练习题选取的学校周围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的自主探究,还有老师的恰当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立体式交叉网,实现了教学的灵活高效,也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0篇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用数对确定位置。关于确定位置,学生学习过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路线等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往我们常常注重得到数对后的巩固应用,而忽视了让学生经历数对产生和对数对意义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本节课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座位图,使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经历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对与方格图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渗透对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符号意识,为初中学习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结合座位图,经历探索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点(行列或者列行)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对的意义,发展符号意识。
2、结合具体的问题,掌握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由位置写出数对,直观感受直角坐标系。
3、在数对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学生的座位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多种方式描述位置。
1、同学们,老师很想找个时间去同学们家做客,哪位同学欢迎老师呀?你能告诉老师,从学校到你家怎么走吗?到了你家居住的小区,我怎样才能找到你家呢?
师:要准确地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认为要说清楚几件事?
(产生“组”和“排”约定的需要,规定从教师的角度看,从左向右横着数分别是第几组,从前向后竖着数分别是第几排。)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的方向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感受确定位置需要描述的方面和条件的复杂性。
2、规定了“组”和“排”,我们就形成了班级学生的座位图。说一说自己在第几组、第几排吗?
(*面图的座位上最好标出学生的真实名字,这样会感觉很亲切。)
【设计意图】在*面图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确定位置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和得到两个条件的观察顺序。
二、自主探索,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1、每位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现在老师写一个同学的位置,你们看这个位置坐的是谁?
(板书:第3组第4排。)
我再说几个同学的位置,请你按照老师这种记录方式记录下他们的位置,看谁记录得又准又快?
(此时,教师要快速地说出一些学生的位置,如第4组第3排,第5组第2排等,有意让学生跟不上,产生简洁记录的需要。)
2、都有谁记录下了老师所说同学的位置了?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说得太快了,每个同学的位置都需要写6个字,这么多同学要写多少字呀。)
那么,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记录同学的位置呢?现在以第3组第4排为例,你来想想办法,看看怎样记录这个位置能比较快呢?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创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并予以展示,学生讲自己的想法。
[学习成果预设:①省略“第”字,即3组4排;②3/4;③3。4;④3——4;⑤圈;⑥3,4;…]
3、理解数对的意义。
(1)抽象方格图,给出数对的概念。
同学们创造了不同的记录位置的方式,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数学语言是一种人人都懂的简洁化的语言,那么,到底用哪种方式记录位置更好呢?我们暂不揭晓答案。先回到座位图上,每个座位都有一个横向的位置和一个纵向的位置,我们将这两个方向用线标示出来,便形成了方格图,横向和纵向就会形成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就是我们所在的位置,而每个交叉点都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它横向和纵向的位置,即第3组第4排,就可以写成(3,4)来表示,3和4中间写个逗号,外面加个括号,这对数我们称为数对,它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位置。
(教师一边语言描述,一边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方格图动态生成和抽象过程。)
(2)数对与点的对应关系。每个位置都可以写出一个数对,请你尝试写出自己位置的数对。每个数对都表示一个位置,请你找到(5,2)的位置,交流在方格图上找点的方法。
(师生共同检验学生表示位置的正确性,巩固对数对的理解。)
(3)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出全班同学的位置(课件出示数对)。请你观察这些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习成果预设:①同一组的学生,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②同一排的学生,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③斜着看,组数增加,排数也增加;④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即横向的位置和纵向的位置……]
三、分析思考,加深对数对有序性的理解。
1、独立完成学习卡片。
(1)请在方格图上,圈出数对(3,5)和(5,3)表示的位置。
(2)观察并思考:(3,5)和(5,3)表示的位置是否相同?
(3)两个数对用到了相同的数字,为什么表示的位置不同?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展示学生学习卡片,辨析数对的有序性。
【设计意图】体会用数对表示一个确定位置时,第一个数字表示横向的位置,第二个数字表示纵向的位置。
四、巩固应用。
1、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想一想,如果这是你家居住的那栋楼房(出示方格图,每个方格代表一户人家),你想怎样介绍你家的位置呢?
(检测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是否能将单元和楼层用数对表示出来。)
2、数对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还想到了数对在哪些地方的应用?
(可以先由学生想,教师适时出示:国际象棋的棋盘和棋子,地球上经纬线等。)
3、关于今天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京版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确定位置”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图形与坐标”的重要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物体具*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学习从学生十分熟悉的座位图着手,通过说座位,引出第几列第几行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列第几行抽象出数对的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获取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课间操站排、教室的座位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练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难点: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由杨老师给大家上节课,能告诉我你们是哪个班的吗?(三1班)
2、是三年级1班,那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告诉我“三年级1班”,而只说“三1班”呢?
(这么说简单;说三1,人家也知道是三年级1班……)板书:简洁
3、既然这样,那我觉得还能再简单点,人家问我哪班的,我就说1班,行不行?
(不行,不知道是哪个年级的)那说三就行了吧?(不行,是三年级还是三班?)
4、看来生活中,不能因为简洁而省略重要的字,还得注意准确。板书:准确
二、合作探究
(一)明确行、列
1、其实数学也是这样。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行和列的知识了,怎样叫一列?(竖着看,这一组也就是一列。)一行呢?(横着看,这一排也就是一行。)
2、这是红星小学四3班同学的座位图,你能用行和列猜猜李红的位置吗?(生随便猜)怎么样?(太难了,这么多人……)
3、那给点提示吧,李红在第4列。板书:第4列第4列在哪呢?(有人指着这边,有人指那边)数列时都从观察者的左边数起。现在,谁是观察者?(我们)哪是第一列?(指一指)依次出现列数
4、现在你猜吧,李红在哪?(生猜)这回好猜吗?(还是不行,第4列有好几个女生呢)那怎么办?看来光说列还不能确定李红的位置,还得需要知道第几行。
5、补充板书:第3行再来看看,李红在哪呢?(指一指)有不同意见吗?(我认为是这个女生呢。)那到底是哪一个?(从前往后数……)哪是前边?数行的时候,从离观察者最近的一行数起,图中就是从下往上数。依次出现行数。
6、现在,能确定李红的位置了吗?她在哪?(从左边数第4列,从下边数第3行)看来,通过第几列第几行就能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了。
7、看图出示(课件)的同学,能说出他们的位置吗,老师板书。
(二)认识数对
1、学生一起说位置,老师板书。停,不能再写了,你们说得太快,我都跟不上你们的速度了,这么写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呢?
2、以李红的位置“第4列第3行”为例,四人小组,看看能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出一种更简洁,同时也很准确的方法。别忘了,把研究出的方法,记录在纸上。如能找到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记录下来。(小组合作)
3、投影展示,说说自己的想法。(①4列3行②43③4.3④4-3⑤↑4→3……)
这些方法似乎都挺简洁,到底该选哪一种呢?还是请大家来作评判吧。(生自由评说)难道,刚才被批评的方法,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没有吗?(它们都比原来要简洁一些)这就是一种进步!不过,除了简洁,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有4和3这两个数)多善于观察!那剩下的几种方法呢?(也都有这两个数)既然每一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缺一不可)
4、4表示?3表示?没有了这两个数就不能表示第4列第3行了。
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了可以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来确定位置。其实,你们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 “,”把两个数隔开,再加上小括号。板书:(4,3)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
读的时候要读“谁的位置是数对四三”,他表示的意思是“第4列第3行”。
5、你知道黑板上的这几个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了吗?在你的纸上写一写。
(指名几人板书,写出位置所在的名字和数对,反馈订正。)
6、现在,站在老师的角度观察能说说你在咱们班里的位置吗?哪是第一列第一行?
亲自找一人上前来指一指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其他人也可上前来)
(1)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2)看来,自我介绍并不难。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吗?让我猜猜他是谁?
(我的好朋友的位置是数对(5,3))
让我也来认识一下你的朋友,第5行,第3列。认识你很高兴。
(质疑:不对,我说的是……,您说的是……,不是一个人)
不都是5和3这两个数吗?怎么不对了?
(5表示第5列,3表示第3行,先说列,再说行,不能前后颠倒……)
看来,只剩下数字时,必须规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否则就乱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说第几列后说第几行。
(3)让我重新认识你的好朋友,是这个同学吧,真高兴认识你。
(三)认识网格图
1、如果把咱们班每个座位都看成是行和列相交的点,这些点用线连起来,我们的座位图会变成什么样呢?出示网格图
2、哪是第一列第一行?指出,依次出现。你手中也有一张这样的网格图,找到哪是列,哪是行。标注,快在网格图上找到你的位置,描出点,投影展示位置,大家猜是谁。
3、在网格纸上根据数对找到以下几名同学的位置,描点。(3,1)(3,2)(3,3)(3,4)(3,5)
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同一列同学,数对中第一个数字都相同)
那数对中第2个数字相同呢?(表示同一行同学)
比如,出示(6,1)(5,1)(4,1)(3,1)(2,1)(1,1)图,谈发现。
4、《分层测试卡》基本练习:分成测试卡第54页第2题;巩固练习:分层测试卡第55页第1题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北京奥运会上的击缶而歌,如果某一个人的动作需要改进,怎样快速找到他的位置呢?就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快速确定位置。
2、象棋、围棋的棋盘,要想描述某一个棋子的位置,可以用数对的形式。
3、航天飞机和地球经纬线看,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知识。
四、总结收获
1、翻牌游戏
2、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方向与位置(一)”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准确的用“数对”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力图以现实的题材呈现有关内容,以有趣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呈现位置确定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置的多种方式、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确定位置的方法,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描述物体的具*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建立“数对”概念。
(四)教学流程
1、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今天咱们上课的地点由教室移到了这个多媒体教室,同学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有些同学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谁能用语言描述出你现在的位置?老师巡视,展示学生的描述,学生猜测。通过描述,同学们遇到了说不清、猜不明白的现象。能不能找到一个既简捷、明快的方式来描述同学们的位置呢?
2、在情境中探究数对
出示教材里的情境图
(1)引导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小青的位置。(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第3组第2个。)
(2)学生用同样方法描述小敏、小玲、小亮等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
(3)我们的描述怎样会更简洁呢?引发学生交流展示,比较描述的异同。
(4)师呈现数对的表示方法。你们的写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写法了,像“第3组第2个”就先写3,再写2,中间用“,”隔开,在3,2外边加上(),读作:三二。像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
(5)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小青班里其他同学的位置。
3.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对
(1)用数对描述位置。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找规律。板书表示第二组同学们的数对。(2,1)(2,2)(2,3)(2,4)(2,5)(2,6)(2,7)(2,8)
引发发表看法。学生的看法:数对的第一个数字都是2;每一组里的数对的第一个数字都一样。揭示规律,然后验证规律。
4.在抽象图形中深化数对
(1)用点表示学生的位置
如果把小青班里每个学生的位置都变成一个点,你还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现在我们就把每个同学的位置变成一个点来表示。(课件演示变化的过程,先把班级的每一个座位都缩成一个点,再把每一组每一列的所有点连成一条线,就成了一个格子图。)师说学生名字,生说数对;师说数对,生说学生名字。
5.在生活中应用数对
(1)出示课本81页第1题,用数对表示*面图上建筑物的位置。
(2)小青学校附近要建一个大型的游乐场,游乐场里有儿童乐园、海洋世界、骑马场、溜冰场等建筑,请你当一名小小建筑师,把这些建筑的位置标出来。
(3)出示教材81页“你知道吗”:认识经纬线的知识,感知数对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像地球这么大,能不能也用数对的`知识表示出地球上某一城市的位置呢?
二、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探究欲望。在探究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教学想生活的开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是谁这一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习惯不同,学生们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有的描述得很清楚,有的描述得不但麻烦,而且不清楚。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于是就产生了确定位置的问题,“数对”教学成了学生表达的需要。
2、教材中的主题图有人物、有课桌,直观形象,第几组已经标明,每人的座位所在的位置非常清晰,有利于学生观察,为此我充分利用情境图这一教材资源,有意地创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小青的位置,学生在观察、思考、感悟中自主发现并获取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这是第一次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把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转化为用“数对”表示,感受到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捷性。
3、再次回归到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的座位,用简洁的数对表示自己和好友的位置,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在观察同一行、同一列的数对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对数对的知识有个清晰全面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深层化,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
4、利用学生的座位为辅助手段,有意地创设活动:让学生确定教室中自己实际的位置――在*面座次表中找到位置――用方格纸点出位置――用数对表示点。将生活经验再次数学化,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思维的提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给学生搭设了展示的舞台,体现数学学习方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明确“一个座位、一个交点、一个数对”三者一一对应,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升华。
5、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大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在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用两个数确定位置的应用,是再一次的“数学化”。利用小小建筑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思维的又一次飞跃,对数对的理解已经升华到一个抽象化、数学化的层面,学生的思维再次升华。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教材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北)来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课件、指南针、“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1、师:你们还记得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吗?
生1:早上面向太阳的时候,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生2:看大树的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方,稠密的一面是北方。
生3:如果到野外迷了路,就用指南针来帮忙,红色指针指向北方,白色指针指向南方。 ……
师:真不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知识。 有的同学提到了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利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指南针,用指南针来辨认一下我们这个教室里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这样来确认方向的。在*面图上我们又是如何确认方向的?
2、引出课题:
师:听说同学们这么聪明,花仙子也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多媒体课件演示)今天我们就跟随花仙子一起去方向王国游览,认识一些新的方向。(板书课题)
二、设疑,探究新知
1、回顾*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多媒体课件演示)师:我们来到了方向王国的学校,以学校为参照物,也就是以学校为中心,在*面图上谁先来介绍一下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学校的东面是少年宫,南面是电影院,西面是火车站,北面是汽车站。我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的。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师:在学校的周围还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点击课件)除了汽车站、火车站、少年宫和电影院外,你想去哪儿玩,它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生1:我想去人民公园玩儿,人民公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生2:我想去儿童公园玩儿,儿童公园在学校的东南方向。
师:你们说的很好,其他小朋友谁也想来说说?
3、小结:师生一起归纳并记忆四个方位
师:在*面图上判断方位时人们习惯上先看东和西,再看南与北,所以就有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的习惯说法。比如: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作东北方……东北方和西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东南方和西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我们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你会用一个词来表示*面图上的8个方向吗?
生:四面八方
4、认识指南针上的8个方向
师:请你根据指南针给定的北方把其余的7个方向填出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做P43页“试一试”,集体反馈
师:随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来确定其它方向的?
生:根据给好的北方,先把东、南、西填上,然后西和北之间就是西北,东和北之间就是东北,西和南之间就是西南,东和南之间就是东南。
生边说,师边点击课件。
师:你真聪明,学得真快。
5、在*面图上变换参照物辨认方向
师:刚才我们是以学校为中心来辨认方向时,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如果以体育场为参照物,也就是以体育场为中心,学校又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呢?
生:学校在体育场的西北面,因为学校在体育场的西方和北方之间。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辨认方向的问题吗?
生1: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什么方向?
生2: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东北方。以体育场为中心,人民桥在体育场的东和北之间,所以是东北方。(大家鼓掌)
生3:学校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生4:(宋全)……
三、游戏,实践运用
1、爱心行动
师:同学们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在参加完运动会之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学生根据四个小动物的话,每人选一个小动物帮助找到家贴在图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动作最快。投影展示,说说你们是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到家的?
2、吃水果
师:小动物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请同学们去果园里吃水果,但有一个条件,每人要提出一个问题才能吃到水果,谁先提问题?
生1:草莓园在大门的东北面。
师:以草莓园为中心谁来说说草莓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是什么果园?
学生回答。
师:以你们自己的果园为中心,你们果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是什么果园?把你们的指南针放在桌子的中心用它来帮助你们,小组内议一议。
各小组交流发言。
3、 游戏:“走跳棋”
我们再来做一个跳棋游戏,(课件演示,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人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布置作业
点击课件,出示花仙子:“小朋友们,你们在方向王国里都学到哪些新知识,掌握哪些本领?”
生1:我认识了4个新的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生2:我会按照方向来玩跳棋游戏。
生3:我会在*面图上判断方向。
……
师:花仙子对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满意,她给我们留了一道课下作业,有信心完成吗?
师:下节课把你看了地图后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认识方向》这节课是参加新乡市优质课评比,课上延长了5分钟才下课,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怎么不挑一些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又不是随堂课,有这么多领导来听课,你看那个宋全回答问题一直说不到正地方,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评课的效果。听了同事的话,我的内心一直不能*静下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说实话,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顺顺利利,学生配合的恰到好处,但是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者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他学的很困难,也要使他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并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区分开,课堂上人人*等,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有人曾经说过: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每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当他们露出自豪的笑容的时候,我内心是最激动的,那是我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那是最美妙的时刻。
下面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来谈谈本节课上有关“使学生会问”的培养。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怎么提?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例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以学校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后,让学生继续在*面图上变换参照物来确定位置,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体育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接着老师提出: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吗?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大多数学生明确了提问题的方向,自己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关辨认方向的问题,再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确定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会问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并不可怕,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也有个别学生,课堂上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而又说不到点子上,耽误时间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5
一、学科:
数学
二、课例名称:
确定位置
三、执教老师:
吴在芝
四、指导老师:
韩娟
五、课型:
新授课
六、年 级:
二年级
七、教材版本:
苏教版国标本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所在方向。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认识掌握方向,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棋盘,指南针,地图,磁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简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引起学生的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建构方位知识,并且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对方位的认识。
九、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让学生根据上课实际所坐位置指出现实场景中的东、南、西、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分小队取名,引出4个新方向。
(全班被分为9个小队,坐成九宫图。)
①师给正中间的小队取名为“中心队”(发队牌)
②让其余小队根据自己小队在中心队的什么方向,然后用上这个方位词,给小队取名。(让东、南、西、北队先汇报)
再让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队汇报,说明取此名的理由。(发队牌)
小结:刚才我们各小队给自己取了名,也确定了位置。(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在*面图上确定八个方向的位置。
①复习那*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把黑板看成*面图,让各小队根据*面图上规定的方向把各自的位置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③出示指南针的图片,把绿色箭头向上所指的方向定为北面,让学生独立填指南针上其余七个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又一起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新的方向(边指边说)
1、给小动物找家
在体育场冬锻的小动物们听说大家又学会了新本领,都想考考你们呢,愿意接受他们的挑战吗?(巩固辨认四个新方向)
出示P44(1)
让四名学生上黑板送小动物回家。其余学生在书上连线。
2、仿例题格式出示南通9个地方的方位*面图,在具体场景中以生问师答或师问生答或生问生答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3、P44(3)出示水果种植基地方位图
以小组为单位,仿第二题的形式,互问互答,巩固*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4、出示*地图。
事先在地图上准备7个地方,放大。
①师说方位让学生猜地名。
②生说一个大概的方位给其余小朋友猜地名。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 小朋友,今天这堂课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各抒己见)
2、游戏:出示棋盘,上面有方格,有向北的方向标,指出其名叫方向棋。
①请两个学生上台示范玩棋。
师说走棋指令:红棋放在棋盘的西北角,先向北跳三格,再向东南跳两格。
②每组发一个棋盘,四个不同色的棋子。以小组为单位玩,组长负责发布走棋口令。
五、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课后,请小朋友把作业纸上的指南针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做一个方向板,然后在家的周围确定一
个向北的方向,再指指其他七个方向给爸妈听。
十、课后反思: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主动建构方位知识。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本课所学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新的方向,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接触过,尽管他们的这些知识可能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但却是本课内容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再加上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我想我的教学何不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主动建构方位知识呢?于是在上课之前我打破了学生传统的座位模式,把学生分成了九个小队,排成了九宫图式的位置,确定了一个中心队。课堂上开展了给其他八小队取名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提问:你能根据你们小队在中心队的什么方向,用上一个方位词给自己小队取个名吗?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纷纷给自己小队取了名字并阐述了取名的理由。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新的方向被引出来了,学生也在取名活动中对今天要学习的四个新方向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力求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四个新方向,学会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交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例如,通过送小动物回家,以体育场为参照物,巩固新学的四个方向。仿书本例题,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挑选9个代表性的景点或建筑制成*面图,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问互答,让学生增加表达机会,更好地巩固*面图上的八个方向,同时学会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理解方位的相对性。而看*地图,根据提示猜旅游城市的活动和方向棋游戏的设计,更是将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又很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三、让儿童在实践情境中深化认知,拓展延伸。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因此,
最后的作业请小朋友把作业纸上的指南针剪下来贴在硬纸板上做一个方向板,然后在家的周围确定一个向北的方向,再指指其他七个方向给爸妈听。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知识很有用,学会了就可以成为一种本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十一、课例点评
施老师的课自然、生动,巧妙,利用各类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感知、探究、思考的学习环境,体现了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数学情境课程的鲜明特色。
首先,学生的座位安排独具匠心。教师没有按日常教室里的座位上课,而是将学生划分为9个小组,按照九宫格的形式坐,暗合着不同的方位,在教师确定了“中心队”之后,学生的座位就成为了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学生为小队命名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了今天的课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含义有了具体的理解。为后续教学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其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有情有境。方位的认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施老师精心设计了给小队命名、帮迷路的小动物找家、寻找城市建筑物、猜测旅游城市、玩方向棋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情之力,境之功。
第三、注重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能够判断所处的位置。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结构安排上,让学生经历具体座位的直观感知,到*面图的初步概括,再到图片上生活场景的抽象性再现,帮助学生形成八个方位的意识。在形式上,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小队命名授旗仪式,在命名的过程中思考辨析如何确定方向名;有根据指南针确定不同方向的推理模式;有依据参照物判断方位的比较模式;还有互问互答的互动游戏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方位的认识和掌握。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确定位置”p.56---5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来描述物体所在的*面位置,或根据*面位置确定物体。
2、让学生在观察、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使学生省银子 懂得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有条理。
3、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座位卡片(每个学生一张)、每人一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 师:今天,森林动物园的小动物们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你们想不想去认识 下这些小动物呀?
师:那好,老师现在就带领你们去。
2、出示做操图:
师:看看小猴在什么位置?(小猴在第一排第一个) 小熊在什么位置?
问:小猴和小熊是用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板书:第几排第几个)他们是怎样确定第几排的?从哪儿往哪儿数呢?(从前往后)有几排?怎样确定第几个的?(从左往右)我们数数看。
3、问: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吗?老师说在第几排第几个,学生猜。
说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别人猜一猜,也可以先说出小动物的名字,让别人猜一猜他的位置。
同桌活动:玩猜一猜游戏。
4、指出:我们在确定物*置的时候,一般从前往后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确定第几个。
二、认识“第几层第几号”
1、讲述:森林运动会结束了,小动物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你们想不想去参观他们的家呀?
2、出示楼房图。
问:小猴的家住在哪里?(板书:第2层第3号)
第几层是怎样数的?(出示楼层号码)第几号又是怎样数的?(出示1、2、3)
2、问:你想参观哪个小动物的家呀?
说明要求。比如(生说:我想参观小鸭的家,小鸭家住在第三层第一号。说对的话,其余生就说:**x快请进!)
3、讲述:小猴的家第2层第3号,还可以简写成“203”。“2”“3”各指什么?
4、你的家住在几零几?几零几是什么意思?
5、举例: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编号码确定位置的?(图片展示:火车上、电影院……)
三、认识“第几排第几座”
1、小朋友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呢?
出示电影院座位图(两幅)
观察比较:你看到了什么?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是怎么排的?有什么不同?“大光影院”的座位按1、2、3、4、5、6、7、8、9、10排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大明影院”的座位按9、7、5、3、1 2、4、6、8、10排列。(从中间开始,往左边是1、3、5、7、9,往右边是2、4、6、8、10)
问:9、7、5、3、1是什么号?2、4、6、8、10是什么号?如果影院安装两个门,从单数这边就安装一个单号门,双号这边呢?(出示:单号 双号)
2、问题:(1)这两个小朋友想去“大明影院”看电影,拿着电影票正发愁呢,该走哪个门比较好呢?一个小朋友的座位是二排9号,他走哪个门呢?三排8号走哪个门呢?主要看什么呢?(座位号)
(2)二排9号在哪里?你怎么找的?(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三排8号呢?
如果他们去的是“大光影院”看电影,座位在哪里呢?(同桌互相说说怎么找的?)指名回答。
(3)小红和小芳去看电影,她们的电影票分别是四排4号和四排6号,可她们却坐在相邻的座位,你知道她们进的哪个电影院呢?
四、小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方格图左边的数字表示什么?下面的数字表示什么?
问:(1)、第几排第几个是△?
(2)、画一画:第2排第3个画○,第3排第2个画★。你是怎么画的?
(3)、同桌互相出一道题,先把题目写下来,再画一画。(上台展示)
五、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现在老师就来看看你们学得怎么样?、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指出:从左边数起是第一组,或从右边数起是第一组,都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一般我们把左边起的这一组确定为第一组,依次是第二组……)
下面请第友起立。哪个小朋友站了两次?你为什么站两次?如果老师只想找这一个小朋友(第一组第一个),一定要说出他在第几排第几个,不能只说第几排或第几个。(一排的小朋板书:第几排第几个)
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你能向他们a、介绍一下自己的座位吗?b、你的好朋友坐在哪儿?c、(找一个中间的小朋友)问:和他相隔2个的小朋友请站起来,你们的位置分别是什么?
3、过渡:小朋友都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下面我们来玩“找座位”的游戏,好吗?
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座位卡,学生按照座位卡找自己的座位。(学生先观察再行动)
(有4张卡片只写了第几排,或第几组)问:你们为什么找不到座位呢?
师帮4个学生写全后,再找座位。
六、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亲自参与了确定位置的游戏,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们认为谁最棒?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 怎样确定位置,回家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家长,让家长也分享你们学习的快乐好吗?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面位置,或根据*面位置确定物体。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
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描述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根据具体描述找到相应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小动物们正在进行一场广播操比赛。走,我们去瞧瞧!(出示主题图)看,它们的队伍排得多整齐啊!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是我最喜欢的,它在第四排第二个,猜猜它是谁?
学生可能得出几种答案:
(1)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兔。
(2)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猪。
(3)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右往左数第二个:狗.。
(4)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右往数第二个:猪。
……
提问:咦,我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你们怎么会找出这么多呢?什么原因?(学生讨论)
小结:看的方法不一样,找出的动物就不一样,看来要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必须确定它的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学生的兴致高,当出现不同的答案,又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明确:要让大家猜到是哪样物体,必须先确定它的位置】
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第几排第几个
(1)出示小猴和小熊的话: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说:“我在第二排第二个。”)
提问:哪是第一排?你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上台来指)
小动物一共站了多少排?我们一起数。
横着的是第几排,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确定第几个。
(板书:第( )排第( )个)
确定了方法,那你现在能肯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呢?(学生说)
(2)练习
a、用第几排第几个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哪里?
(出示:我喜欢( ),它在第( )排第( )个。)
b、请同学说出最喜欢的动物在什么位置,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出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 )排第( )个,它是(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让大家知道一样东西的准确位置,要有统一的确定位置的标准。】
2 、第几组第几个
小动物有自己的位置,那在教室里同学们也有自己的位置,我们是以第( )组第( )个来表示的。(板书:第( )组第( )个)
(1)定位:
请这一组的同学起立,我们将这一组定位第一组,那这位同学就是第一组第一个同学。请这组同学依次报位。
(2)报位置
a、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b、说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例如:**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或坐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是**。)
c、小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
你报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大家来猜他是谁?
(例如:我的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他是( )。)
d、考考全班的反应
找找他是谁,并很快说出他的名字,比一比谁说得快。
A、第三组第三个
B、第一组的倒数第二个
C、最后一组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后,重点是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新知。因此,第一次活动:当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的时候,安排了小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第二次活动:考考全班的反应,根据老师提示的位置找出他是谁,并很快地说出他的名字。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3、第几层第几号
你们都能准确的确定位置了,想不想到动物公寓去参观,看看小动物住在哪里?(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显示:毛猴子最性急了,它嚷嚷道:“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小猴子是怎么数的?(指名生说)引出第( )层第( )号。
(板书:第( )层第( )号)
a、师:每个同学选出你喜欢的小动物,说给同桌听。
(例如:我喜欢( ),它住在第( )层第( )号。)
b、指名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让同学来猜。
(例如:我喜欢的小动物住在第( )层第( )号,它是( )。)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题目,学生能够解决,可是当问到他,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他说了半天也表达不清楚。这不是说学生不会表达,是表达时没有把思维很好条理化再叙述,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和训练。因此,在让学生说的时候我给了参考例子。长期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说得有条有理,必然也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第几层第几本
(1) 小动物的公寓参观了,想不想到图书室去看看。(出示图)
出示: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
提问:《成语词典》在哪里?你是怎么看的?你们想看什么书?(指名说说)
(2) 你觉得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两个“第几”,几就是数,用两个数可以帮我们清楚地描述出这些物体的位置。
【设计意图:参观动物公寓、参观图书室,让学生兴趣倍增,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道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提问: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说说)
(出示图)这是开发商刚建好的房子,请你帮开发商给这些房子的每户人家编门牌号。
要求:编的号码要合理,符合生活实际。
2、开发商为了感谢我们,要请你们去看电影,想看的来领座位号。(出示电影院图)
(发座位号,学生自己找座位。)
比较两家电影院的座位,感受不同的排列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帮开发商给房子编号,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看电影进场,不仅巩固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确定好自己的人生位置,走出美好的明天。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重难点:
1、确物体的具*置。
2、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森林探险):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森林探险吗?在森林里探险要想不迷路最重要的是什么?那你们会辨别方向吗?谁来说说怎么辨别方向?笑笑告诉我们,在这座森林里有一座天然的动物园,同学们想去吗?那我们第一站就到动物园的猴山去。(出示图片及坐标)谁能说说我们应该怎么走?(生:东南方)
二、确定方向:
1、引导学生产生认知过程,提出探究课题。
师:什么是东南方?(在坐标的东南方用箭头指出多个东南方)这几个方向都是东南方吗?想这样属于东南方的箭头有多少条?你认为我们向东南方向走,能顺利地在茂密的森林中找到猴山吗?看来“东南方”不是个准确的方向。
2、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告诉大家,猴山的准确方向。
小组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3、全班交流,整理小结
答案会出现很多种,给不科学的方法指出不足之处,给南偏东多少度,东偏南多少度给予肯定,并追问其依据为何。并用两角器测量出度数。
齐读:猴山在中心点的南偏东40度方向上。
引导学生优化选择:因为指南针上只有南北两根针,所以以南为标准说偏向的角度在实际探险中更为方便。建议用南偏向的角度叙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用南偏东的度数能准确的描述物体的方向。在谁的什么方向,就是以谁为观测点。
4、应用:
动手操作: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以猴山为观测点准确描述小象园、小鹿园和熊猫馆的准确方向。(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三、确定位置
1、创设情境(海上作战)出示教材81页“填一填”中的插图。(去掉距离)我国的西沙群岛上有一个雷达站,有一天,雷达发现几艘不明国籍的军舰侵入我国领海,虽然我们的*多次警告,但军舰仍然快速向海岛开来。祖国的领海神圣不可侵犯,作战指挥部当即决定:发射导弹击沉军舰。
2、引导学生产生认知过程,提出探究课题。
师:谁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指挥导弹,击沉军舰?(按照学生的叙述,但并未击沉军舰)怎么回事?导弹沿着正确的方向为什么没有击沉军舰?(只有方向是不能确定敌舰的位置)怎样才能告诉导弹敌舰的准确位置呢?
3、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小结:要想击沉敌舰,不仅要告诉导弹敌舰的准确方向,还要告诉它应该飞多远,也就是“距离”。(标出距离)
4、试一试:重新“发射”导弹击沉敌舰。(完成书上的填空)
5、练习:练一练第2题。
四、整理小结,体验成功
1、说一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进步?
2、结合板书小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有关内容。学会了用南(或北)偏东(或西)多少度来描述物体的准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准确的位置;
温馨提示:
1、在确定方向时,一般以南北为标准。
2、偏的角应是南或北的方向线与路线之间的角。
五、布置作业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80—81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 物体的位置。
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确定位置,抽象方格图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正确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
1、 介绍玩具,做游戏。
2、 做游戏。
A、生藏,师找。找不着,请同学们帮忙,板书:第几组第几个。
B、师藏,生找。
问:为什一下就找着了?确定位置是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你能用这样的信息来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吗?
二、 用数对确定位置:
1、 认识数对。
同学们会介绍自己的位置,你会介绍大屏幕上小青同学的位置吗?板书:第三组第二个。
其实,表示小青的位置还有一种比这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研究数学的人所用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 他们的方法是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先写第几组的数,再写第几个的数,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的两个数表示一个人的座位,所以,要用括号把这两个数括起来这样的一组数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数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数对中的两个数读作:三二。让我们一起用数对介绍小青的位置吧:小青的位置在哪里?小青的位置在三二。
三、 应用数对:
1、 用数对说说屏幕上其他同学的位置。
2、 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
3、 用一个数能不能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
小游戏:师喊数对,相对应的同学站起来,如果是他,同学们就给他鼓掌表扬;如果错了,就集体纠正。准备好了吗?
(2 ,5) (4 ,3) (6 ,6)
(5)当我喊道这里时,同学们会不知道该站还是不站。从而总结出,一个数不能确定位置。
四、 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1、 介绍方格纸。
一个组可以用这样的一条竖线来表示。一横排可以用一条横线来表示,一位同学的位置可以用一个交叉点来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就可以用不同交叉点来表示。 例如:小青的位置是(3,2)就先在横线上找第三组,再在竖线上找第二个。
2、 在方格纸上标出自己的位置。
五、 巩固练习:
书81页第一题,第二题。
六、 生活中的数对:
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请看大屏幕:火车票 国际象棋的棋盘,地球仪的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数对。
七、 总结。
不知不觉一节课快要结束了,我们在这节课中认识了数对,会用数对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中标出自己的位置,这节课大家表现的很棒。希望作业能完成的更棒。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简单,但要上好、上活,让学生不要感到无聊,有些难度。所以,在导入部分我用游戏进入,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很自然开心就导入正课。
在一个数能不能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这一知识点突破上,我采用小游戏这一环节,使学生经历对这一知识通过对比到产生冲突,再到产生质疑,最后解疑这样一过程,来强调知识点并产生解疑后成功的喜悦。
在难点突破上,我讲的有点不够,我应该给学生多多强调方格纸上横线表示什么?数线表示什么?交叉点表示什么?数字表示什么?这样,个别学生在做题时就不会将两个数字写反。
课备的再好,上完后总是有些不足,多与同事讨论交流来完善自己。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简约之美。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好,你们认识我吗?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张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想不想让张老师认识你,让在座的各位老师记住你,张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我找到谁就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注意看张老师手势。
2.指名自我介绍:这一组第几名。
3.现在张老师换种方法提问,全班分为十组,横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一组,第二组,依次类推。请同学们明确自己所在的组,注意听:第三组第四名、第四组第二名、第二组第五名、第十组第三名。
4.谁知道自己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板书:姓名第几组第几个)
(二)说位置写位置
1.指板书:哪名同学能按照“第几组第几名”这种形式来说说自己的位置呢?(抢答)
2.和附近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位置。(交流)
3.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在确定自己的位置是用到了几个数?(两个数一个是表示组的数 一个是表示个数的数)对了,例如**×同学的位置,这两个数是:5 4 (板书)在这里我们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既简单又准确地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数对” (5,4)}
4.**×同学的位置可以说成五、四,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第五组,4 表示第四个)
5.能用“数对”的方法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吗?(指名回答)
6.写位置。每位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张卡片,请用“数对”的方法确定好自己的位置,填好位置卡。(板书:确定位置)
7.写好的同学展示 (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说,我的座位第几组第几个,用“数对”表示是—————)
8.观察比较。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写的是否正确,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二个数相同)
同一组的同学观察一下位置卡,找一找所写“数对”的特点。( 第一个数相同 )
9.刚才我们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再动笔写写你们班班长的位置,让张老师猜一猜你们的班长是谁?根据学生写的“数对”找到班长,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班。
10.“小灵通杯”数学竞赛,谁进入了决赛,写一写他们的位置,让各位老师认识认识。
11.体育委员在哪里?(用数对)你在班中有好朋友吗?说一说好朋友的位置,名字暂时保密,让大家猜一猜你的好朋友是谁?
(这一层次重复的较多,且多是全班统一的练习。若采用让学生自主的写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在交流中全班同学根据描述来判断,效果更佳。——编者王昌胜)
(三)在方格纸上运用“数对”
1.其实,班中每个同学的位置都能在方格纸上找到对应的点。
2.出示方格纸。说明:方格纸分横向(水*方向),纵向(垂直方向)。横向表示组数,纵向表示个数,示范画出班长的“点”。
3.谁愿意到前面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边说边找,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4.翻到附页,找到一页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点出自己的位置。
5.任意确定一点,你知道是哪位同学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练习三是课本第三单元的复习专题,本单元学习通过回顾所学的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等内容,学会将不清楚的问题做好标记,及时提问解决。同时通过估算大致对乘法算式的结果进行检查,培养检查的习惯。教学重点为乘法中中间含有0,以及末位含有0的因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则是乘法的进位。估算时的“以小估大”的策略使用。
由于本节课我使用了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学生为主题,当学生预习了本节练习课的题目,初步感知本单元的知识分布即两位数乘三位数、估算和计算器的使用后,这节课就是知识积累的运用。我设置的.问题有简单的也有难一点的,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虽然这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但始终离不开与生活的联系。在估算一页语文书的字数时,学生知道数出文章的行和列之后,我还补充说,当你写语文作文在没有格子的纸上,语文老师就会用我们这种方法,也会知道你有没有偷懒。从而通过有趣的方式总结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
除了以上的优点外,个人还总结了一下的不足:首先,问题的提出要简洁具体,当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说明问题设置不太好。最后,教学的难点要用更细化和可行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
=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矗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龙山中心小学房玉凤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
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置没有明显的表
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
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三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龙山中心小学房玉凤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
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四年级数学上册《近似数》教学反思在先求近似数再改写这一课中,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学过估算,能够熟练的对一个数保留整十或整百的数,但是学生表现出来一个问题是,当问题是省略万位以后的数是多少或者保留整万位,学生会做。当问题是四舍五入到万位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很多学生都做错。原来学习的保留整十或整百,保留的都是最高位,现在让保留的不是最高位时,学生会在最高位再保留一次,导致出现错误。这种情况出现的不多,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
学生刚从三年级进入到四年级,所学习的知识在加深,但是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过多的沉浸在三年级的学习经验中,会对四年级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在上课时要想办法扭转这种现状。在知识的学习中既要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的应用,还要关注新知识的学习,让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学生学起来会更容易,记得牢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其他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教学情况
1、复习沟通,建立联系。在教学新知识前,先简单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目的在于回忆已学的知识,为迁移做好准备,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引出例题。
3、通过观察、探讨、交流,掌握新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4、巩固知识、深化练习。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分层次掌握所学的知识,先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方法,再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深化,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本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三、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四、存在问题
教师:1、在用教材上还需继续深入挖掘。2、在教学上,注重教学内容的*衡,使得优生在一堂课中有更大的收获,还要让学困生在每堂课中有所学习。3、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1、部分学生不懂得审理,审题能力较差,不理解题意。2、有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分析判断能力薄弱。3、还有的学生因为懒惰而导致了学习基础差。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物操作中抽象到图形的认识。
2、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3、关注学困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帮扶,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根据这次反思情况,制定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经验,争取下半学期能够有所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其次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今天领着孩子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与读法。
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个数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会读亿以内的数;进一步建立孩子们的数感。教学重难点是:数的概念的建立以及数感的建立。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根据孩子们已有的基础与经验,我在本节课重点放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上。
一、调动已有的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首先我利用课本提供的2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为素材导入新课,初步让孩子感受万以外的数有多大。孩子们领会的很快,立刻发现“万以内的数最多的是5位数,这些数字有的是7位数,有的是8位数。”这位进入新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通过情景教学进一步培养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通过想象感受1亿有多大,帮助他们建立数感。
三、自主探究,解决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直接给予孩子们答案,而是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读法,学得很扎实,印象也很深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遗憾。
1、教具不够充分,学校没有定制大数的计数器。在认识大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得进率是多少,我们只能借用手指来数数,感受是10进率的。
2、第4页的做一做,我不能带领孩子们一起拨珠子数数,还有个别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计数器上,课堂上不时的出现拨珠子的声音。
3、在读大数时,个别孩子分不清数级,不懂数级的用途,导致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分不清楚如何读。
措施:在今后的练习中注重学生的读数指导。特别强调:
1、含有两级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读上个“万”字。如:24967845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七千八百四十五。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 “0”都不读,中间或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比如在例3的教中,计算140÷26,学生多数采用了把26看作30的试商办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把26看作25来试商,学生在计算中也发现这样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使计算速度加快,但是这种算法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教学中不应强加给学生,而应顺其自然,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增加,学生会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后,学生试商时困难较大,在教给学生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适当补充一点试商的小窍门。比如当除数的末尾数是1或9时,用四舍五入法一次试商即可成功。而当除数的末尾数是2、3、6、7、8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当除数末尾数是4或5时,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在这种情况下,四舍五入法就显得不适应了,因为所取的近似数与原除数误差较大。尽管教学时已给学生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针对这种情况,练习课中,在学生应用“四舍五入”法和口算方法试商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试商的方法,如:4512÷47 136÷26首先让学生确定商是几位数,初商在哪位,然后让学生讨论: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试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①同头试商法:如4512÷47这道题,因为除数和被除数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可以直接商9,比较简便。②折半商五法:如136÷26这道题,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的一般,所以直接商5,比较简便。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试商的速度。
总之,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教学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形入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和思考,体会多种安排后优化的好处。每个活动都是把学生做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在设计,我就只当自己是学生的朋友,合作者,一起去解决问题,一起去感悟合理安排的策略。然而,在好几次的教学中,我都有一种失败感,学生每节课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每节课都没有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
在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我觉得在把握这一价值取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
1、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这节课通过 小鬼当家的 3个活动:烙饼、烧水沏茶招待客人、丰盛的午餐待客,不断地提高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通过统筹安排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课,活动味与数学味是紧密相关联的。活动不是作秀,不是走过场,更多成分是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的,是在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模型的。
2、师主与生主的关系。
这其实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师生两条思维主线的碰撞与融合的问题。在《合理安排》中,我的教学观是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的问题和认识过程出发,发现、探究、建构知识。可是在操作交流中,我发现我找不到了自我,没有当教师的感觉,也就是听课教师感受的,我被学生牵走了。课后我好好反思,发现对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关注点与教材(或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教学中就可能出现两类问题:一类是教材(教师)预设的问题,一类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就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关注的问题的一个融合过程。比如在解决如何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这一问题时,学生只会对如何快也就是节约时间上最感兴趣,而对运筹问题要注意的处事的逻辑及习惯缺乏考虑,这样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类问题的不一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经历在多种解决问题写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过程。沏茶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能够懂得珍惜时间。
在上本节课时刚好是周一,本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一部分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的目的,我在周末双休的时候为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为辛苦的爸爸妈妈沏一杯茶。这样在周一的教学中我既可以用学生们发给我的沏茶图片做导入又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在教学中,我利用周末的作业做课前导入,进而提出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小明要为李阿姨沏茶,他应该怎样做?这时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纷纷献策表述自己的经验:要先怎样在怎样......
在明确沏茶工序和顺序后,然后再出示题目要求“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尽快”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尽快”就是沏茶用时最少的意思。在学生理解后采用了同桌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合作要求”设计沏茶方案。给予学生展示方案的时间,在选取展示方案时,我有意选择了与最优方案不同的方案,让学生在两则中对比让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
选出最优方案后,提问通过两个方案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在什么地方节省了时间?怎样安排才能节省时间”从而总结出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在空闲的时间里做可以同时做的事,让人不空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优化思想。
在板书方面,制作了沏茶的工序卡,便于学生摆放,并未他们解释说明了流程图,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位珍惜时间的好少年,与同学们交流你的方法吧”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方法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再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的密切联系。
遗憾的是没敢充分的将课堂的放手给学生,例如在流程图部分,如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概况流程图的方法以及流程的作用,那么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感受应该会更加深刻。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2人,男生21人,女生11人,分别来自郭家小诸城周围的九个自然村,该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原先基础差,纪律性不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但这部分学生却有爱劳动,助人为乐,吃苦的良好习惯。学生的知识参差不齐,比较难教,有的学生连起码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都有困难,需要教师花大力气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辅导,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整个班级,把数学学习搞上去。学习中等水*的学生占多数,对这部分同学要加强鼓励,耐心指导,促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不允许有一个掉队,以便大面积提高整个班级数学教学质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发展。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难点是比较数的大小。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估算并养成估算习惯。
第四单元:*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行;*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难点是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是加大了教学步子,例题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16个减少为6个,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第六单元:统计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应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简单的整理。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使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八单元:总复习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1、认真学习数学教学大纲,吃透大纲精神,明确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依纲靠本。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切入点和难点的突破点。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案,恰当选择练习题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4、大胆创新,实验好“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施创新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5、加强业务进修和教科研活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法手段指导好自己的教学,夺取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6、做好优生优培工作和低程生辅导工作。
7、做好家访工作。
8、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8)班现有人数为80人,其中男同学55人,女同学25人。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
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
(1)、优秀生少,根据*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10来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
(2)、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
(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对此我将在培优补差计划中作具体的安排。
5、其他因素:
大部分学生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二、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简析:(教材知识结构体系、重点、难点、德育渗透点等)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转差)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等。
其中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纪共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16人,女生较多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比较高,对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经适应,也深深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现象经常发生,随意讲话,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课后作业喜欢拖拉,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创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扩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6、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7、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59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原有学生有33人,学生基础较好,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行线、*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班级情况。
四(3)班有45名学生,该班的学生整体来看思维活跃,优生面广,但是有几个同学的思维习惯很差,家长包办代替较多,养成不爱动脑的习惯。新转来1名同学,从第一周的情况来看,上课好动,要搞小动作。
四(4)班有49名学生。该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朴实,比较听老师的话,但整体思维不活跃,有个别的学生基础较差,比较调皮。从整体来看,中等生和差生较多,优生较少。
两个班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孩子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在不断的进步,本期还要继续做好中等生的转化工作。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三单元《乘法》第5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空间图形: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6单元方向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第8单元统计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5、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8、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9、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10、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1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3、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4、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5、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6、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7、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8、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大数的读写。
2、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6、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8、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难点
1、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4、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5、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主要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学中本人要注重: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
4、在课堂上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时效性。
5、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6、同时注意中等生的提优工作;针对优生在课堂吃不饱的现象,鼓励每天思考两道奥数题,为竞赛做好准备。
7、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虚心向同组及全校的教师学习,听课20节,上组内研究课1节。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四年级上册数学《沏茶问题》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沏茶问题》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目标:
1、小组合作交流,会用自己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并能计算出所用的时间。
2、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我的教学过程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首先,创设情景。通过熊大熊二吃早饭听音乐引入,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发现有的事情是可以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紧接着,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通过熟悉的沏茶情景,让孩子在情景找到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从多种方案里选出最优方案,体会优化思想。
最后是实践运用,拓展训练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练习。第一个题目让学生练习画流程图。第二个练习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学生可通过思考直接得出答案。第三个练习相对简单,判断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第四个是以作业日志的形式呈现,并进一步计算时间,增加了一些难度。
以上是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总体感觉整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有几个地方处理的不够好。
先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一个目标达成的不太好,部分孩子在做练习时,对于事情的先后顺序安排的不合理,这点老师没有讲解到位,老师应该在总结的时候强调先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再想同时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们在思考的时候应该会更顺利一些。另外对于第一个情景和第三个练习的处理,如果把他们两个融合一下应该会更好,把第三个练习换成“一边一边”的`形式,对后边的教学应该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对于最后一个练习是以老师的角度呈现的,如果换成学生自己的日志,学生对那些事情会更加的熟悉更加了解,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上册数学《沏茶问题》教学反思2
《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经历在多种解决问题写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过程。沏茶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认识到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能够懂得珍惜时间。
在上本节课时刚好是周一,本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一部分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的目的,我在周末双休的时候为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为辛苦的爸爸妈妈沏一杯茶。这样在周一的教学中我既可以用学生们发给我的沏茶图片做导入又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在教学中,我利用周末的作业做课前导入,进而提出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小明要为李阿姨沏茶,他应该怎样做?这时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纷纷献策表述自己的经验:要先怎样在怎样……
在明确沏茶工序和顺序后,然后再出示题目要求“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尽快”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尽快”就是沏茶用时最少的意思。在学生理解后采用了同桌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合作要求”设计沏茶方案。给予学生展示方案的时间,在选取展示方案时,我有意选择了与最优方案不同的方案,让学生在两则中对比让经历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
选出最优方案后,提问通过两个方案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在什么地方节省了时间?怎样安排才能节省时间”从而总结出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在空闲的时间里做可以同时做的事,让人不空闲,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优化思想。
在板书方面,制作了沏茶的工序卡,便于学生摆放,并未他们解释说明了流程图,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位珍惜时间的好少年,与同学们交流你的方法吧”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方法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再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的密切联系。
遗憾的是没敢充分的将课堂的放手给学生,例如在流程图部分,如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概况流程图的方法以及流程的作用,那么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感受应该会更加深刻。
四年级上册数学《沏茶问题》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目标:
1、小组合作交流,会用自己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并能计算出所用的时间。
2、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我的教学过程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首先,创设情景。通过熊大熊二吃早饭听音乐引入,学生比较熟悉,让学生发现有的事情是可以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紧接着,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通过熟悉的沏茶情景,让孩子在情景找到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从多种方案里选出最优方案,体会优化思想。
最后是实践运用,拓展训练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练习。第一个题目让学生练习画流程图。第二个练习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学生可通过思考直接得出答案。第三个练习相对简单,判断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第四个是以作业日志的形式呈现,并进一步计算时间,增加了一些难度。
以上是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总体感觉整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有几个地方处理的不够好。
先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一个目标达成的不太好,部分孩子在做练习时,对于事情的先后顺序安排的不合理,这点老师没有讲解到位,老师应该在总结的时候强调先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再想同时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们在思考的时候应该会更顺利一些。另外对于第一个情景和第三个练习的处理,如果把他们两个融合一下应该会更好,把第三个练习换成“一边一边”的形式,对后边的教学应该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对于最后一个练习是以老师的角度呈现的,如果换成学生自己的日志,学生对那些事情会更加的熟悉更加了解,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注重整体性。回忆算理算法,熟练技能;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建构知识网络;通过问题解决,训练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情感价值观。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加强口算、淡定笔算、重视估算、注重算法多样化”这是计算教改的方向。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因此本课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把笔算的方法、技能作为复习的重点,而是让学生“体会、运用”乘除法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在全课之中。通过小红、小亮、小明不同的计算结果的批改及根据小亮的正确算式1998÷54=37口算1999÷54=()……()等,让学生自觉运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估算、验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得到了良好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在认识或处理各种数学或者非数学现象的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数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使学科学习变得容易,而且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机渗透了分类思想(把8个算式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函数思想(除数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商的大小),极限思想(有没有最大、最小值,如有分别是多少)估计思想(谁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哪一个商最大等)等。通过对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的思考。如借助分类思想,使学生很好地把试商方法、估商方法、计算方法、乘除互逆关系有机地整合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这节课可以说是单纯的计算课,枯燥无味少不了,而且书中出示的主题图情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生对于卫星的了解也是少之甚少,但是通过课前了解我发现学生对卫星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备课时我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资料,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情境中,在合适的机会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信息从而导入新课。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2、学会估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具体计算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用。把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从这节课上让我明白了旧知和新知同等重要,没有相关旧知的充分储备,新知进行时就会很不顺利。对于估算教学只要学生有估算的意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复杂化。
再就是在我的课堂上,个人评价应该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做到对学生及时评价,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应该把大问题分散开,把握教学推进的节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改进和学习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一、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
1、教材分析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学体会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而得出度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角和周角的形状,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错误。
4、教学程序出现次序颠倒现象
在教学完*角后本来应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角和直角的关系,而我在教学完周角以后才共同引导学生探究直角和*角以及周角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出现颠倒。
5、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教学语言不太严谨,比如说*角和周角的概念的准确表述等等。
6、评价方式太单调
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教学的设计以及教师的激励有关。
四、努力方向
1、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习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确实如此,一天不学习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认真的研究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多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在*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巧妙的利用评价,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3、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等,设计重点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适当的运用给予学生评价,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学生成资源,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研究,不断的学习参考,虽然这方面能力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
=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矗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龙山中心小学房玉凤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
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置没有明显的表
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
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三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龙山中心小学房玉凤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
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就是试商。
课上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孩子们能够说出要先从最高位开始除起,最高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
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时,学生已经有了口算的基础,在试商时,学生按老师要求先把想的内容写下来,例如:245÷60=?想:60×4=240,240最接近245,所以商试4。再例如:189÷29=?想:把29看成30的话,30×6=180,180最接近189,那么商试6。接着还需理解两位数除法中,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商写在个位;而当前两位够除时,就要先除前两位、商写在十位,例如:318÷15=?就是这样。通过多次巩固商书写的位置和除的顺序的基本问题学生基本解决。之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很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总有学生读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习的是认识大数,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碰到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没有良好的读数习惯,导致错误。
2.读数时夹杂*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8:19:25《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线段的基本性质与两点间的距离。
1、注重联系生活。
课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让学生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斜拉桥、楼梯栏杆下的柱子抽象出“线段”,激光、手电筒光线、太阳光等抽象出“射线”,地*线抽象出直线。
2、仔细观察,主动发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三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联系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直直的,线段是射线和直线的一部分。区别在于它们是否有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是否可测量等。
3、动手验证猜想。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都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但我仍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证明直直的线段最短。
同样,课后练习中,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哪个长。好多学生都知道结论是两条线一样长,但“口说无凭”,让学生亲自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精彩之处:
一、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生认识了数对在实践中应用数对时,我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提出(2,5)(5,2)表示的位置一样吗?引起了学生的一场争论,最终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难点,接着我又说出“—5”不完整的数对,导致学生无法确定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提出让学生帮我“找班长的位置”的问题,但我要求学生不能用嘴说,不能用手指,而是简单的写或画在答题纸上,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再通过与学生交流、感悟等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体会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在学习了数对之后,我又回到生活中,让他们用数对说出同学、自己的位置,用数对找同学,使数对又回到了生活中,而且练习题选取的学校周围的地图、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
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的自主探究,还有老师的恰当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立体式交叉网,实现了教学的灵活高效,也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角和周角,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节课主要是设计了这几个环节:复习角的知识———揭课题《旋转与角》————操作活动角————认识*角、画*角————认识周角、画周角————巩固练习。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说说生活中的*角和周角,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堂课我还设计了小组评比活动,从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小组凝聚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点:我用活动角设计了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但活动的过程中总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步骤活动,我没能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独自操作,让孩子们多说说他们在旋转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第二点: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衔接语不够自然,不够孩子话的语言,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课堂上的口头语太多,没能体现数字语言的严谨性。要如何设计课堂的活动环节,使得整堂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修改衔接语,使得数学语言更有严谨性?不足之处还有望改进。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方厘米,是5*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方厘米和4*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方厘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些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教学时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我让学生在读数和写数时都画上分级线,强化四位一级,这样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针对部分较弱的学生,让他们自己用硬纸板制作数位顺序表,每次读数和写数时先在数位顺序表中进行,熟练后再慢慢的用四位分级的方式进行,感觉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分级一定要从右往左,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去发现、去体会、理解这些知识。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题型多样,覆盖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基本上覆盖了本学段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测试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测试了学生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掌握程度。
二、试题分析
数学试卷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共五道大题。概括有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细化考察体系
本套试题考查面广,涉及知识点多,突出了教学重点,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儿童心理,其中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是本次考察的重点。
(2)题型设计新颖,试题结构均衡
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五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开生活。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掌握较好。
(2)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够高,反映出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这与*时的课堂训练及差生转变工作不够也有直接联系。
四、今后的教学方向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别学生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够细心,比较浮躁。这是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工整、独立检查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2、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尤其是检查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情感教育,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并适当的进行分层教育、个别指导,使他们都能在自己适应的条件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原有的水*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教育教学,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教材的知识点,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上册 教学设计 四年级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