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观《*诗词大会》有感【10篇】

时间:2023-01-05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观《*诗词大会》有感1  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领略到泰山的巍峨挺拔;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看见了一幅壮美的图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观《*诗词大会》有感【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观《*诗词大会》有感【10篇】

观《*诗词大会》有感1

  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领略到泰山的巍峨挺拔;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看见了一幅壮美的图景……

  在这千千万万的诗词中,记载着当时诗人心中的感受,那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志愿,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那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寥寂寞……

  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诗词,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幽雅的交流;诗词,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我们如果能经常在诗海中遨游,我们就能体会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与王昌龄之间的深情厚义,我们就能体会到《逢入京使》中诗人岑参如何在思亲念家中度过慢慢长夜,我们就能体会到在《春望》中杜甫面对国破山河时的痛苦与悲情。

  诗词犹如一剂良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给你心灵的慰藉;诗词犹如一泓清泉,当你迷失在沙漠之中时,它会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让你走出困窘;诗词犹如一场春雨,在你快要干涸之时,滋润着你,养育着你;诗词犹如一缕暖阳,在你最黑暗、最寒冷的时候,给予你光明与温暖;诗词犹如一盏明灯,当你在人生路上迷路时,它会照出一条阳光道;诗词犹如一阵微风,当你伤心流泪的时候,它会轻轻抚弄你的脸颊;诗词犹如一别热茶,在你疑惑不解,心情郁闷之时,用一缕清香来为你解闷……

  诗词是我们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诗词也是我们的朋友,只要愿意亲近他,他就随时给你启迪和智慧。这样一个良师益友,我们怎能不珍惜呢?

观《*诗词大会》有感2

  自20**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播出《*诗词大会》以来,我家的电视频道始终就定格在央视一套上,看着一位又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选手,听着“读书破万卷”的嘉宾点评,看着演播室内绚丽的水舞台,让人在波光粼粼中感受着诗意人生,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乐也是美到醉人,在各种宁静悠远的古风音乐中,评委老师为现场的观众们解读着诗词背后的故事,打开了观众和选手的知识寻访之门,真是身心都被滋润了。特别是最后一场决赛,“00后小美女”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人真是“大饱眼福”。这时,我才感受到,原来*诗词竟是那么美、那么有趣。

  说它美,是因为从《诗经》开始,到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的*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它唤醒了深埋在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将人不知不觉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埋没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中的那丝优雅和浪漫。

  说它有趣,是因为这些诗人的名字和诗词都耳熟能详,动人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那样,“诗词是一种情怀,现在生活节奏变快,很多东西被我们忽略或遗忘,但古诗词一直浸在我们的血脉里。”

  在《*诗词大会》比赛中,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期出场的独臂女孩张超凡,被上天遗忘了左臂,却在人生磨砺中拥有了强大的内心;用诗词磨练意志的抗癌农民白茹云,身患绝症和家境贫苦并没有让她放弃自我,而是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在用诗词慰藉着心灵的伤;修自行车的大爷王海军,把对诗词的热爱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修自行车与作诗虽看似南辕北辙,却共同充实着他生命的每一天;从事高压电作业的小伙子毕凯也让人眼前一亮,理工科出身的他,仍然在每天繁重的工作之余抄读最爱的古诗文……

  “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原来,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这也许便是古诗词的重要所在。

观《*诗词大会》有感3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寒假期间,我看了央视的《*诗词大会》,对节目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深深感到震撼。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观《*诗词大会》有感4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寒假期间,我看了央视的《*诗词大会》,对节目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深深感到震撼。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观《*诗词大会》有感5

  一时,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诗词大会》以罕见的魅力把老中青三代人同时吸引到电视机前,不仅刷新了收视率新高,也在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更多的"人在领略到诗词之美、诗词之趣的同时,纷纷感到自己诗词知识的匮乏,惊呼“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

  *是诗的国度。而古典诗词,作为中文特有的一种文体,不仅是“六艺之一,群经之始”,也是每一个*文人必备的文化技能,更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块靓丽瑰宝。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百年来,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

  *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诸如珍爱粮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寻求新机遇、新境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人顽强执着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身处逆境仍乐观打拼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拳拳爱国心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历经时代的演绎和岁月的磨砺,更加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当今时代,会作古体诗词的人已是凤毛麟角,用网络流行语篡改恶搞古诗词的却屡见不鲜。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也没给古诗词留下多少空间,默写古诗词在高考中只占6分比例。在此“指挥棒”下面,中小学语文教学正落入“工具理性”陷阱之中。但不管怎样,*百姓对于诗词的喜爱,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近年来,一些被“损坏”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正在得以逐步修复。

  让人欣喜的是,中央电视台率先垂范,继《*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之后,又特别推出了这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诗词大会》。据悉,全国共有5万多名诗词爱好者报名参加,选手从农妇到教授都有,更不乏各种学霸小明星们闪耀舞台。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普通人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以文会友,用优美的古诗词你来我往,绽放出各自的精彩。

  荣登此次《*诗词大会》冠军宝座的是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这位只有16岁、身高180、诗词量2000首、把陆游当作“男神”的00后萌妹子,每次比赛都以汉服造型登场,其在舞台上散发出来的自信、古典的气场,以及行云流水般的答题速度,令台上对手心服口服,在台下圈粉无数,一夜之间便蹿升“网红”行列。来自湖南衡阳的湖湘才子彭敏也在台上惊艳了一把,荣获亚军。

观《*诗词大会》有感6

  很多人向我推荐《*诗词大会》这档节目,让我去参加。我好奇的看了看,受益很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董卿真漂亮,让我口水流了一键盘。咳咳,开玩笑,其实我并不适合参加这种活动,因为我基础很不扎实,虽然看了很多诗,但能背下来的还真不多。

  这时会有人冷笑着说,你基础不扎实写什么诗。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基础越扎实,越写不好诗,前人的东西再好,也终究是前人的,若用那些来打造世界观,固然可以是坚实的城堡,也同样是难破的牢笼。前人的东西是瑰宝,我们不能否定,但也不能去迷圌信,还是要本着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理念去发展。

  再说诗词大会,从大局来讲,我是很提倡这种节目的,因为面对满街美国大片、美式餐厅、半中半英的广告语等外国文化的侵略,*文化显得这么的弱不禁风。*五十六个民圌族统一,靠的不是血缘,而是文化,古文中也常用“书同文车同轨”来表示国家的统一。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圌宁那》中的那些俄国贵圌族,经常以会说法国话为荣,书中的那种讽刺让我感同身受,尤其是每年看到街上那些连英语四六级都过不了的"年轻人拿着苹果过圣诞节时。文化的动摇就是国之根本的动摇,振兴*文化确实迫在眉睫,习圌总圌书圌记说的文化自信也确实是下一步治国的重中之重。

  再说诗词大会本身,很多内行的诗友对它不屑一顾,说他们只会背不会写,就算有几个什么什么教授什么什么高材生原创几首,也真的是不入流的。没错,确实很不入流,但再不入流也是*的文化,我们应该去鼓励和支持,而且大众还是很接受他们的,可见他们对宣扬*文化是有一定贡献的。

  其实诗词大会不是诗人的天堂,是学者的天堂。什么是学者,我的理解是,他们与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的书生有些相似,但主要继承的是为往圣继绝学这块,负责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其实我以前是非常讨厌学者的,因为他们总是歪解艺术,喜欢给诗词强加些自己理解的内容,他们还信奉传承,不接受新事物,不管你的思想好坏,只要与他们的文化有冲突,他们就会把你一棍子打死,这就是很多优秀的文化无法进入主流,渐渐被埋没的原因。

  不过如今我不是很讨厌他们了,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可了我的作品,而且,他们也没有认可。而是我学会了辩证的看问题,有他们的存在,扼杀了一部分文化,但大部分文化,还是靠他们才能发扬光大的,没有他们的注释,我是看不懂古文的,没有他们的抄录,我是不知道有唐诗这个东西的,没了他们,我甚至可能都不会识字。是他们这群孜孜不倦学者,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建立了*的文化生态,一两个诗人、一两个被歪解的作品,一两个被扼杀的文化,怎么可能与他们的功绩相比。所以,我代表我自己,给与他们崇高的敬意。当然,能认可我的诗词就更好了。

  我的诗词不被主流理解,其实还是因为我的理念,相信我,写了这么多年,总会有些自己的感悟。首先,我认为写诗是种影响人情绪的技能,不是种知识,生物学比文学更能很好的解释它。其次,我认为诗词不该有实质的内容,比如为这个事件写首诗啦,为那个人歌功颂德啦什么的都是不应该的,诗词只应该如同音乐一样,直接的描写感情,用简单的辞藻去拼凑一些朦胧的框架,具体的事物让读者去脑补,就像写乡愁,不必去写你家乡在哪儿,让每个人都觉得写的是自己的家乡就好,这种代入感是最强的。最后,诗词没有格式,*仄格律都是扯淡,你只要写的有感觉,让人一读就泫然泪下,那这就是好诗。

  其实我的诗还是有很多人认同的,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都有不少人认得我(写到这儿突然老脸一红),有的人甚至读我的诗读了好几年,我真的很感动,这是我写下去的动力。这篇文章我没有打草稿,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所以发现以自己为结尾有点小了,那就强凑一个吧。

  我写了六年诗了,没什么名气,看我诗的人也不多,属于小众当中的小众,不过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因为我并不寂寞。贴吧、微博还有其他我走过的*台,有太多人为了诗词这项文化而努力了,有的人创办了诗社,有的人到处去杂志投稿、有的人自己印书去推广,他们大多都是年轻人,这是文化复苏的前兆,置身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浪潮中,我热血沸腾。不管以后自己的诗词成功与否,我都以参与过为荣,决不后悔。我要对李白杜甫说,你们很厉害,但,这是我们的时代。

观《*诗词大会》有感7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是那熟悉的声音——《*诗词大会》开始了!

  这是第二季的第七期,我最喜欢其中的王轶隆选手。我拿出纸和笔,跃跃欲试,准备同步答题。第一题,是九宫格猜五言唐诗,我轻而易举地答对了,第二题因为选手紧张,不小心答错了。告别舞台时,他发表了一篇感人的演讲,百人团,三位评委老师,甚至连选手自己都哭了,因为他要回家照顾母亲,所以含泪告别了自己热爱的诗词大会的舞台,他真是一位大孝子,我们要向他学习!

  接下来几位选手答题很顺利,进行着激烈的比赛,最后胜出的选手和百人团中答题最准确的彭敏选手,争夺攻擂者资格。

  最后彭敏胜出,我深感自己和彭敏差太多了,一个“人”字的飞花令,我才想出了七句,而彭敏却脑洞大开,和对手“战斗”了十六个回合,最后与百人团中的二十五名选手pk,以绝对优势胜出,彭敏想出的诗句,我知道的还不到十句,彭敏不愧是《诗刊》杂志的编辑呀!

  《*诗词大会》是一个很好的节目,它既能让我们汲取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又能让我们结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将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真喜欢这个节目!

观《*诗词大会》有感8

  放假了,在电视上认真观看了第五届《*诗词大会》,感慨颇多。

  1、一个五岁半的大眼小朋友也来挑战*诗词大会,背诵了580多首诗词,年龄最小的选手让人印象深刻,证明有志不在年高。

  2、背诵古诗词只是参加诗词大会的基本功,要背的熟,发音准确还要能默写但是理解记忆才是上策,从比赛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小选手的失败大多败在理解性题目上,读背和默写是小选手的优势,而理解记忆恰是小选手的软肋。

  3、参加*诗词大会,成败不仅是最重要的培养,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古诗词本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人却不好好学习,这是最大的悲哀,看他现在的孩子志大才疏者多,他们的语文成绩及语文素养堪忧,对读书没有兴趣,对写作文更是应付了事,一写文章不是下笔千言,而是先找手机上网搜。

  4、*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很精彩,形式新颖,内容吸引人,看了以后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我会坚持把所有的.已播节目认真看完,课下也会认真学习古诗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会登上*诗词大会的舞台。

观《*诗词大会》有感9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寒假期间,我看了央视的《*诗词大会》,对节目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深深感到震撼。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观《*诗词大会》有感10

  很多人向我推荐《*诗词大会》这档节目,让我去参加。我好奇的看了看,受益很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董卿真漂亮,让我口水流了一键盘。咳咳,开玩笑,其实我并不适合参加这种活动,因为我基础很不扎实,虽然看了很多诗,但能背下来的还真不多。

  这时会有人冷笑着说,你基础不扎实写什么诗。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基础越扎实,越写不好诗,前人的东西再好,也终究是前人的,若用那些来打造世界观,固然可以是坚实的城堡,也同样是难破的牢笼。前人的东西是瑰宝,我们不能否定,但也不能去迷圌信,还是要本着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理念去发展。

  再说诗词大会,从大局来讲,我是很提倡这种节目的,因为面对满街美国大片、美式餐厅、半中半英的广告语等外国文化的侵略,*文化显得这么的弱不禁风。*五十六个民圌族统一,靠的不是血缘,而是文化,古文中也常用“书同文车同轨”来表示国家的统一。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圌宁那》中的那些俄国贵圌族,经常以会说法国话为荣,书中的那种讽刺让我感同身受,尤其是每年看到街上那些连英语四六级都过不了的年轻人拿着苹果过圣诞节时。文化的动摇就是国之根本的动摇,振兴*文化确实迫在眉睫,习圌总圌书圌记说的文化自信也确实是下一步治国的重中之重。

  再说诗词大会本身,很多内行的诗友对它不屑一顾,说他们只会背不会写,就算有几个什么什么教授什么什么高材生原创几首,也真的是不入流的。没错,确实很不入流,但再不入流也是*的文化,我们应该去鼓励和支持,而且大众还是很接受他们的,可见他们对宣扬*文化是有一定贡献的。

  其实诗词大会不是诗人的天堂,是学者的天堂。什么是学者,我的理解是,他们与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的书生有些相似,但主要继承的是为往圣继绝学这块,负责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其实我以前是非常讨厌学者的,因为他们总是歪解艺术,喜欢给诗词强加些自己理解的内容,他们还信奉传承,不接受新事物,不管你的思想好坏,只要与他们的文化有冲突,他们就会把你一棍子打死,这就是很多优秀的文化无法进入主流,渐渐被埋没的原因。

  不过如今我不是很讨厌他们了,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可了我的作品,而且,他们也没有认可。而是我学会了辩证的看问题,有他们的存在,扼杀了一部分文化,但大部分文化,还是靠他们才能发扬光大的,没有他们的注释,我是看不懂古文的,没有他们的抄录,我是不知道有唐诗这个东西的,没了他们,我甚至可能都不会识字。是他们这群孜孜不倦学者,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建立了*的文化生态,一两个诗人、一两个被歪解的作品,一两个被扼杀的文化,怎么可能与他们的功绩相比。所以,我代表我自己,给与他们崇高的敬意。当然,能认可我的诗词就更好了。

  我的诗词不被主流理解,其实还是因为我的理念,相信我,写了这么多年,总会有些自己的感悟。首先,我认为写诗是种影响人情绪的技能,不是种知识,生物学比文学更能很好的解释它。其次,我认为诗词不该有实质的内容,比如为这个事件写首诗啦,为那个人歌功颂德啦什么的都是不应该的,诗词只应该如同音乐一样,直接的描写感情,用简单的辞藻去拼凑一些朦胧的框架,具体的事物让读者去脑补,就像写乡愁,不必去写你家乡在哪儿,让每个人都觉得写的是自己的家乡就好,这种代入感是最强的。最后,诗词没有格式,*仄格律都是扯淡,你只要写的有感觉,让人一读就泫然泪下,那这就是好诗。

  其实我的诗还是有很多人认同的,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都有不少人认得我(写到这儿突然老脸一红),有的人甚至读我的诗读了好几年,我真的很感动,这是我写下去的动力。这篇文章我没有打草稿,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所以发现以自己为结尾有点小了,那就强凑一个吧。

  我写了六年诗了,没什么名气,看我诗的人也不多,属于小众当中的小众,不过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因为我并不寂寞。贴吧、微博还有其他我走过的*台,有太多人为了诗词这项文化而努力了,有的人创办了诗社,有的人到处去杂志投稿、有的人自己印书去推广,他们大多都是年轻人,这是文化复苏的前兆,置身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浪潮中,我热血沸腾。不管以后自己的诗词成功与否,我都以参与过为荣,决不后悔。我要对李白杜甫说,你们很厉害,但,这是我们的时代。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