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1-04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精选文档)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均每行挂7面。 答:*均每行挂8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等不公*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天*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是*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并且学会了用天*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左边,在天*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看一看天*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的变化,直到天**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

  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的问题,引出天*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 )个顶点,红领巾有( )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 )个角,( )条边。

  3、( )和( )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 )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访问:下册 小学二年级 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