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1 5月22日23日两天在z政法学院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教育协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主办,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五篇,供大家参考。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1
5月22日23日两天在z政法学院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教育协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主办,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我参加的是中学数学研讨会,现将学习情况向各位同志做一汇报。
5月22日早上,听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课堂情境教学》,主讲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教师汪祖亨,上海专门设有他的“汪祖亨名师工作室”,华东师大特聘专家,是上海两个名师基地的指导专家,配合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目前正指导江、浙两省部分高级研修班学员作数学欣赏和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由*科协科教中心牵头,围绕新课改理念,曾赴十余个省市讲学,在全国省市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200余篇教学论文,还主编或参编过《高中数学能力技巧》、《活跃在数学中的参数》、《怎样灵活解数学题》、《数学常用解题方法与技巧》等二十多本书,在20**年5月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作高三复习专题报告。汪老师从研究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导入的作用,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情境导入的基本策略和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阐述。
他说,旧上海不识字的黄包车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家庭主妇在超市购物时算帐时都很准确,但他们在学校用纸和笔算同样的问题却十分糟糕,巴西的儿童在街道做买卖时数学做得好,但是他们不会做学校课本上同样难度的数学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操作新买的家用电器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时才去查阅说明书或请教有经验的人,而非一开始就看说明书,这说明知识若脱离了实际情境,学习就是一个抽象的游戏,因此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规则必须透过实际的经验来揣摩,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情境体验获得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这一系列地论述表明,数学应根植于情境脉络之中,通过学习来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也很有必要。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有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自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应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情境设计要真实可信,否则会弄巧成拙。如一个老师在讲不等式的应用时设计了一个自己在鱼市场买鱼时,卖鱼的老板向他问如何做一个尽可能大的盒子,这个情境就缺乏真实性,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徽师大附中的某老师拍了学校门口的一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很真实,效果也很好,但宁夏一老师东施效颦地“照搬”,结果可想而知。
2、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讲不等式、函数时可以用手机套餐的计费方式,卡拉oK厅的分段收费方式,电脑上网的费用等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3、高效性原则。如一个老师用11分钟时间才导入到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上,很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也是不可取的。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简单的概率》时,从概率相关的故事,体育彩票等入手,吊起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
5、灵活性原则。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6、科学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要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矛盾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7、挑战性原则。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习内容提出了一条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0断发展。
8、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9、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大家熟悉的姚明某场球赛得分的高低和盖帽的次数篮板的次数作为统计图表一课的情境设计,增强了时代感和数学的适用性。
10、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可以用生产、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实例做引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另外,要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当然还可以用欲擒故纵暴露学生差错,历史典故或生动的故事导入等方法。
俗话说蜜多不甜胶多了也不粘,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误区,所以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味”。
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他们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能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作用。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当然,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查找资料,需要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花费更多的心思,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教学激情,而这些,正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致力于数学教学艺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她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学数学课堂“三步曲”》(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在教育电视台教学栏目播出,代表作《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由教育部师范司审定,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发行推广。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教学报告、执教公开课近百场。她在上公开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老师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三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他主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投入,知识准备了,方法准备了,中考题也就准备好了,它就在我们的脑子里。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式教学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变式的难度。变式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难度要逐步提高。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
2、要控制变式的数量。
(1)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不是越多越好。变式过多,或者为“变式”而变式,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
(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少一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多一些。
(3)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在新授课上少一些,九年级总复习时,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多,可适当多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效果。
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的关键。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张老师还把学生精典的作业扫描到电脑中并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最后保存起来,激励学生在课本中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抱住课本这个根本,把找出的问题可以展示在教室后面的数学园地中,可真谓是“忽入一夜春风来,数学园地百花开”。张老师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让同学们在亲自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张老师把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图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各种变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早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符永*老师进行的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展示课和《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的学术报告。符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他研发的《中学数学“再创造”发现式系列课型研究》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和被*人民大学资料中收载的论文有10万多字,近100多场公开课、学术报告遍布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曾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江苏实验区顾问,现任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南通市初中数学分会副理事长。我们数学教师在*时的上课中一般都不重视每章的开头的图片,可符老师就专门开发了“章头图导学课型”,他展示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章头图教学”课,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章头图”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走进全章的自主学习,通过“章头图”的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地学习做最好的引领。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章头图”中发现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本质。体验和训练“再创造”(方程的解法)的含义,不断培养学习全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本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符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如何突破这个“开头难”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大家都知道,每章和“章头图”,并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凑页数,它凝聚着新课程设计者的心血,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意图。但大多数教师对“章头图”不太重视的,或者说是太不重视,学生更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它。但是,符老师就是从“章头图”的这个“头”开始,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和简单的解法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从一幅简单的滑梯动画着手,设计出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每个问题都紧扣教学要求而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初步去感悟本章将要学什么,每个问题都都能体现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去探索“怎么学本章”,每个问题都在以数学生活化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逐渐明白“为什么学本章”。
整个课堂,符老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设计在帮助学生消除数学的冰冷、枯燥和抽象,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感受数学的味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整堂课围绕着主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新颖的数学章节开头“导学课型”。符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数学课是生动的,生活化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难懂,是否与教师开头课的引导,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有关呢?数学课需要教师 “用力”,更需要 “用心”。无论做什么,用心去做,就会做得优秀!我们应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很多的第一次,那我们教师*时是怎样思考这些“开头”,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些“开头”,去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过程的!我们并不反对万事开头难的说法。但是,面对教学中的“万事”,只要用心去“开头”,以求真的态度去创新,用心去思考学生的需求,用心去探索创新的过程,一切将会变得精彩,一切将会变得优秀。
符老师说,在我们*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数学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 “内化”成素养和能力,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于是,符老师一直志力于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模式,他先后开发了“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习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学习反思辅导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等18种课型。相信,符老师的这18种课型的推行必将换来数学教学史上的一次春天。
5月23日下午是深圳市z区中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成员之一的张文韬老师进行的一节高中数学展示课和高中数学相关教学策略研究,我们不在一一赘述。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凡是在教育界略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探索在*凡的基层工作中得出教育良方的,特级教师汪祖亨,特级教师张文娣,特级教师符永*他们都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干与我们各位同样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通过今天的研讨以及以后不断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 愿大家在教学生涯不断过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亮丽自己的人生。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2
七月酷暑,挡不住我们的学习热情,刚刚放假,我们便利用假期参加了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学习,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3
5月22日23日两天在z政法学院本人有幸参加了由*教育协会“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主办,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学校校务管理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我参加的是中学数学研讨会,现将学习情况向各位同志做一汇报。
5月22日早上,听学术报告《新课改中的课堂情境教学》,主讲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教师汪祖亨,上海专门设有他的“汪祖亨名师工作室”,华东师大特聘专家,是上海两个名师基地的指导专家,配合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目前正指导江、浙两省部分高级研修班学员作数学欣赏和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由*科协科教中心牵头,围绕新课改理念,曾赴十余个省市讲学,在全国省市级数学刊物上发表过200余篇教学论文,还主编或参编过《高中数学能力技巧》、《活跃在数学中的参数》、《怎样灵活解数学题》、《数学常用解题方法与技巧》等二十多本书,在20**年5月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作高三复习专题报告。汪老师从研究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情境教学的含义,情境导入的作用,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情境导入的基本策略和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进行了阐述。
他说,旧上海不识字的黄包车夫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家庭主妇在超市购物时算帐时都很准确,但他们在学校用纸和笔算同样的问题却十分糟糕,巴西的儿童在街道做买卖时数学做得好,但是他们不会做学校课本上同样难度的数学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在操作新买的家用电器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时才去查阅说明书或请教有经验的人,而非一开始就看说明书,这说明知识若脱离了实际情境,学习就是一个抽象的游戏,因此知识中的许多概念及规则必须透过实际的经验来揣摩,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情境体验获得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好知者不如乐知者。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这一系列地论述表明,数学应根植于情境脉络之中,通过学习来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也很有必要。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有感觉,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动成为学生自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应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情境设计要真实可信,否则会弄巧成拙。如一个老师在讲不等式的应用时设计了一个自己在鱼市场买鱼时,卖鱼的老板向他问如何做一个尽可能大的盒子,这个情境就缺乏真实性,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再如安徽师大附中的某老师拍了学校门口的一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很真实,效果也很好,但宁夏一老师东施效颦地“照搬”,结果可想而知。
2、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讲不等式、函数时可以用手机套餐的计费方式,卡拉oK厅的分段收费方式,电脑上网的费用等同学们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3、高效性原则。如一个老师用11分钟时间才导入到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上,很明显,这样的情境设置也是不可取的。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讲《简单的概率》时,从概率相关的故事,体育彩票等入手,吊起学生的味口,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
5、灵活性原则。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6、科学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要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矛盾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7、挑战性原则。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学习内容提出了一条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0断发展。
8、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9、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大家熟悉的姚明某场球赛得分的高低和盖帽的次数篮板的次数作为统计图表一课的情境设计,增强了时代感和数学的适用性。
10、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可以用生产、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实例做引子,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另外,要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当然还可以用欲擒故纵暴露学生差错,历史典故或生动的故事导入等方法。
俗话说蜜多不甜胶多了也不粘,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误区,所以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味”。
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上,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很浓,而数学味淡泊。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悟不到数学问题的原型。他们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能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2、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挺热闹,但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感觉。学生更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现在的数学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作用。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当然,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查找资料,需要教师在课堂组织上花费更多的心思,需要教师时刻保持教学激情,而这些,正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钻研的。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致力于数学教学艺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她的课堂教学实录《中学数学课堂“三步曲”》(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在教育电视台教学栏目播出,代表作《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由教育部师范司审定,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发行推广。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教学报告、执教公开课近百场。她在上公开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老师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三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他主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投入,知识准备了,方法准备了,中考题也就准备好了,它就在我们的脑子里。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式教学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变式的难度。变式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难度要逐步提高。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缩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学习效率。
2、要控制变式的数量。
(1)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不是越多越好。变式过多,或者为“变式”而变式,不但会造成题海,增加无效的劳动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
(2)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少一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变式教学相对多一些。
(3)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量的变式教学,在新授课上少一些,九年级总复习时,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多,可适当多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效果。
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是实施有效的变式教学的关键。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张老师还把学生精典的作业扫描到电脑中并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最后保存起来,激励学生在课本中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抱住课本这个根本,把找出的问题可以展示在教室后面的数学园地中,可真谓是“忽入一夜春风来,数学园地百花开”。张老师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进行不同位置的摆放,让同学们在亲自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张老师把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所有图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各种变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早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符永*老师进行的一堂《一元二次方程》展示课和《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的学术报告。符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他研发的《中学数学“再创造”发现式系列课型研究》获江苏省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各级各类竞赛奖6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和被*人民大学资料中收载的论文有10万多字,近100多场公开课、学术报告遍布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曾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聘为江苏实验区顾问,现任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南通市初中数学分会副理事长。我们数学教师在*时的上课中一般都不重视每章的开头的图片,可符老师就专门开发了“章头图导学课型”,他展示的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章头图教学”课,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章头图”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受全章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走进全章的自主学习,通过“章头图”的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训练和学法指导,对全章科学高效地学习做最好的引领。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章头图”中发现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本质。体验和训练“再创造”(方程的解法)的含义,不断培养学习全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本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符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如何突破这个“开头难”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大家都知道,每章和“章头图”,并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凑页数,它凝聚着新课程设计者的心血,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意图。但大多数教师对“章头图”不太重视的,或者说是太不重视,学生更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它。但是,符老师就是从“章头图”的这个“头”开始,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和简单的解法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从一幅简单的滑梯动画着手,设计出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每个问题都紧扣教学要求而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初步去感悟本章将要学什么,每个问题都都能体现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去探索“怎么学本章”,每个问题都在以数学生活化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逐渐明白“为什么学本章”。
整个课堂,符老师都是以饱满的激情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设计在帮助学生消除数学的冰冷、枯燥和抽象,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感受数学的味道,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整堂课围绕着主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新颖的数学章节开头“导学课型”。符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数学课是生动的,生活化的。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难懂,是否与教师开头课的引导,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有关呢?数学课需要教师 “用力”,更需要 “用心”。无论做什么,用心去做,就会做得优秀!我们应该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有很多的第一次,那我们教师*时是怎样思考这些“开头”,怎样很好的利用这些“开头”,去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过程的!我们并不反对万事开头难的说法。但是,面对教学中的“万事”,只要用心去“开头”,以求真的态度去创新,用心去思考学生的需求,用心去探索创新的过程,一切将会变得精彩,一切将会变得优秀。
符老师说,在我们*时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数学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 “内化”成素养和能力,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于是,符老师一直志力于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模式,他先后开发了“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习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学习反思辅导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等18种课型。相信,符老师的这18种课型的推行必将换来数学教学史上的一次春天。
5月23日下午是深圳市z区中学数学教研员,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成员之一的张文韬老师进行的一节高中数学展示课和高中数学相关教学策略研究,我们不在一一赘述。
通过学习,我深刻感觉到,凡是在教育界略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探索在*凡的基层工作中得出教育良方的,特级教师汪祖亨,特级教师张文娣,特级教师符永*他们都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在干与我们各位同样的工作,但最终的结果相差甚远,差别很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通过今天的研讨以及以后不断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 愿大家在教学生涯不断过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亮丽自己的人生。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4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
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5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
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以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这些理念对广大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过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迭择的余地,传统的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一点,就是新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生权力的实现,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历来有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追求在考试竞争中打败同伴,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它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新课程就是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求得每一个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的,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