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爷爷芦笛》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1-01 12:25:02 来源:网友投稿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3、会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爷爷芦笛》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爷爷芦笛》教学设计3篇【优秀范文】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3、 会认“闸、翱、颠、簸、哆、嗦”等6个生字。

  重、难点:

  1、学会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明白课文经风雨,风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弄懂意思:翱翔、婉转、蒙胧、湿润、温馨、摇撼、驱赶。

  三、检查初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 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五、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 找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 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的心情的变化。

  3、 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六、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

  2、 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的受到的启示。

  七、巩固生字

  八、小结

  爷爷的笛声想要告诉大家:*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风彩虹!让我们一起永远记住爷爷*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

  九、作业布置

  悠扬的芦笛声又飘起来了,他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他让强强变得勇敢来!如果几天后,强强又独自一个人在小闸屋面临暴风雨的洗礼,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像,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十、板书设计

  婉转 悠扬 清脆 奇特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3篇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在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的事。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1自然段:写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第2—6自然段:写在苇叶葱茏的五月,爷爷和强强去芦苇丛生的地方做芦笛。

  第7-10自然段:写夜晚强强躺在床上,外面狂风大作,小屋似乎在颠簸,他有些害怕。

  第11—13自然段:写不知过了多久,强强从蒙昽中醒来,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想起了爷爷的话。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说明道理,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将事例描写得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同时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勇敢、坚强的形象。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芦笛、大海、海边的生活很陌生,生活经验较少,对课文的中心句理解起来困难,需要教师始终联系生活,换位思考来突破难点,同时多准备些芦笛、大海方面的素材,给学生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6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强强从恐惧到勇敢的经历,进而教育生—要健康成长,就得让自己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说出几种乐器吗?学生:钢琴、小提琴、竖琴、笛子…

  过渡:这都是我们在音乐会上经常见到的乐器。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用一些枝条啦、树叶啦、石块啦制作一些很简易的乐器,比如:柳笛、叶笛,还有用芦苇做的芦笛。

  板书:《爷爷的芦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师:同学们说说看过题目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爷爷的芦笛怎么做的?学生: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看了题目我猜想,这篇文章可能是写爷爷教我做芦笛;或者写爷爷吹芦笛很好听,到处去表演;或者是写爷爷做件好事,这件事与芦笛有关系

  学生: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爷爷的芦笛”?

  学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说出来的想法会五花八门,但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不同的见解,且不可以因为说的没有道理而打击他们。)过渡:说得很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我想,我们学了课文以后,很多问题你就会明白了。同学们带着疑问来学习,一定能学得很认真。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完成投影片的题目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zhohandianboduosuo闸撼颠簸、哆嗦。“撼、颠、簸”3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想办法记忆。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弄懂文中新词的意思。

  糊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葱茏:(草木)青翠茂盛。摇撼:摇动(树木、建筑物等)蜷缩:蜷曲而收缩

  蒙胧: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对于“蜷缩、哆嗦、蒙昽”等词,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加强理解。

  3.思考

  (1)强强在爷爷小闸屋里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2)这次经历给强强带来了什么收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正句2.指名说说自已对新词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3说说读过课文后有什么初步印象。

  学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强强喜欢大海,喜欢爷爷的芦笛。他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他不害怕了。

  (学生谈的时候,语言会不够流畅,句子会很啰嗦,不够简练,但只要能抓住主要意思就可以,教师要视情况给予表扬。)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模仿录音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分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4.指名说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学生会有不同的分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千万不要阻碍学生思维,把学生定格到一个点上去了。)

  5.学生比较、辫论得出合理答案

  全文共1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爷爷的小闸屋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第二段(2~6自然段):写爷爷和强强去芦苇丛生的地方做芦笛。

  第三段(7~10自然段):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小闸屋,强强很害怕。

  第四段(11~13自然段):写强强听到了爷爷的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

  6.分段朗读课文

  7.理解感悟1~6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

  (1)爷爷是个慈祥、能干的人。

  (2)爷爷芦笛声的婉转悠扬、美妙动听、清脆;

  (3)海边景色的美丽,海边生活的好玩、有趣;

  (4)知道是什么把强强吸引到海边的?

  五、学习第7自然段。

  1.过渡:瞧,天渐渐暗了下来,大海又要涨潮了。(多媒体播放)2.当爷爷要去海边查看潮汛,爷爷关切地对强强说了什么?(多媒体出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爷爷有点担心,爷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3.可我们的小男子汉强强面对爷爷的担心表现得如何?他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出示强强的话)(板书:不怕)想象一下当时强强的动作,边演边说。(拍着胸脯自信地)事实上,夜晚潮汛来临时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用直线画出)这时候强强的表现又如何呢?(用波浪线画出)下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8~10自然段,解决这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自学方法)

  六、学习重点段8~10自然段。

  1.学生自学,圈画,写批注

  2.大海发起狂来,可真是令人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看几张照片,(多媒体播放海浪图片,可插入音乐海浪声)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狂风怒吼惊涛骇浪狂风巨浪……)

  3.(多媒体出示8-10自然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用线划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学生交流。(随机点击,红色字体显示)

  他重点指导朗读:A.想象巨浪拍打在窗玻璃上的声响;B哗——哗——的读法。C呼的一声读法。

  4.过渡语:在这让人胆战心惊的夜晚,听着这让人惊恐万分的风声,涛声,强强的表现如何呢?体会强强当时的心情。学生交流(体会强强当时的紧张、害怕、惊恐、担心)5.指导朗读:“爷爷!爷爷!”(在惊恐万状之中,强强呼喊“爷爷”;在极度焦虑中,强强呼喊“爷爷”。)6.夜黑风高,波浪滔天,强强在恐惧中煎熬着,他多么无助啊!让我们再次去感受那令人害怕的夜晚,齐读8~10自然段把强强那复杂的心情读出来。7.现在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此时强强的心情,那就是什么?(怕)

  8.此时强强最需要什么?学生:需要爷爷保护他。

  七、学习11~13自然段。

  过渡:然而,爷爷此时不在身边,就这样,在狂风怒涛声中,在极度紧张,极度恐惧中,强强度过了一个难眠的夜晚,这一夜,是那样的漫长

  1.爷爷并没有出现,出现的是笛声,这笛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富有力量,悠扬的芦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2.爷爷的芦笛声为什么能使强强变得勇敢?想想爷爷这夜干什么去了,现在在哪里,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你现在能告诉大家吗?(出示课件)写话训练

  一个巨浪冲击在海堤上,只见爷爷——,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只见爷爷————

  3.现在,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么勇敢的爷爷啊,多么伟大的爷爷啊!)

  4.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强强有这样的爷爷一定感到无比骄傲,他也一定会以爷爷为榜样。

  所以他会变得————————————

  5.想象说话:风中传来悠悠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什么?(学生的回答中一定会包括: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6.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想到爷爷的勇敢与伟大,他一定不再害怕。

  7.此时“爷爷”该怎么喊?你为什么这么读?

  8.此刻,海水依然一浪接着一浪,但强强不再蜷缩着躲在被窝里,他勇敢地站在海浪的面前,向大海大声喊道———(音乐起)

  9.“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中,“海水”“结实”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到前面来写吧。

  (海水:困难、挫折、磨练、恐惧……;结实:勇敢、成长为男子汉、坚强、健康成长、独立……)

  小结:爷爷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练,才能变得坚强。强强听到爷爷的笛声,想起了爷爷说的这句话,可见爷爷的笛声多么的神奇啊,爷爷的笛声里包含的意思是多么丰富啊。

  八、课外延伸。

  过渡语:朴朴实实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强强今天才算明白了爷爷这句话的意思。(多媒体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有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有一首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送同学们一些哲理名言,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思考,不断磨练自己,从一只只稚嫩的雏鹰成长为展翅翱翔于蓝天的矫健的雄鹰!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笑对挫折,笑对人生,经风雨,见世面,迎着风雨健康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总结。

  爷爷的芦笛真是一只神奇的芦笛,一只奇特的芦笛,在风*浪静的日子里,他给我们带来欢乐与享受;在暴风巨浪的日子里,它给人带来勇气与鼓励。

  板书设计

  爷爷的芦笛

  爷爷的芦笛婉转清脆奇特(不沾点儿海水,长不结实)强强大胆勇敢聪明伶俐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21、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5、出示:

  **********x的环境

  (1)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2)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3)“哗——哗——”海水一浪接一浪,永不疲倦。

  (4)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x的心理

  (1)强强裹紧被子,缩成一团。

  (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把爷爷找回来。

  (4)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被窝。

  自由读,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用关联词语填空:

  ******环境太凶险了,********强强感到害怕、紧张。

  ******环境凶险,********强强最终能战胜了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讨论:强强为什么最终能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

  21、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三、总结课文,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收获。

  四、互赠名言。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3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以芦笛为主线,展开教学。

  2、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体会笛声的特点。

  2、感受第一段中描绘的美景,体会强强对爷爷小屋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

  3、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不是,是想象的)你从哪知道的?(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好玩在哪里?谁来读一读。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六、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抄背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3、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并指名背诵第一段。

  2、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板书:柔和温润)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

  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

  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

  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

  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

  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7、交流。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四、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板书:

  8、爷爷的芦笛

  大海 心情

  悠扬 美丽 向往

  清脆 柔和 温润 快乐

  奇特 狂怒 恐惧 →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菁选5篇)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1

  《爷爷的芦笛》讲述了一个名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渡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逐渐地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不经风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内含。文章语言文字优美,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 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全文紧凑,行文优美。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课文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什么感受”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脉落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体会想象中的大海令强强向往,白天大海风*浪静,悠扬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快乐;晚上,大海狂怒起来,爷爷的芦笛声让强强战胜恐惧,变得勇敢起来。

  二、 以读为主,读后感悟

  教学前,我想通过诵读对想象中的大海,五月风和日丽的大海,夜晚狂风怒潮的大海进行感悟,并抓住每种环境下强强的心里感受对全文进行品读。只有点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用心地读重点句段、精彩句段、疑难句段,去感受情景,想象意境,才能真正读懂“爷爷的芦笛”的内涵。但全文内容多,第二课时时间有限,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渗透读的训练,还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设计教学过程难度较大,不知道该从那一条主线牵引,哪一点进行切入。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浏览全文后得出了爷爷的三次芦笛给强强的整体感受:向往、高兴、勇敢。围绕这三点再让学生深入课文具体体会,学生在读中重点抓住了环境描写的句段,围绕环境描写把握了强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悟。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

  课文7至13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想通过学生的整体感悟去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情感的关系,理解爷爷的言传身教对强强成长的作用。所以我让学生自读时想象看到的画面,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由于我没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这个环节处理的比较乱。学生没有先把握环境的描写,而是从强强的表现入手谈了自己的感受,虽然事前我也想到过这一点,但课堂上没有及时牵引,学生的体会不够深刻,文章的“魂”最终没有丰满起来。

  现在觉得,如果直接启发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强强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强强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课堂环节会更加紧凑,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更扎实,课堂也能更有实效。

  总结这一课的得失,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几个方面还需努力:

  1、文本解读要深透。我们常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悟。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认真解读文本,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2、 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学生的生成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倾心对话,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琐碎的、无序的、模糊的,这就要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文章之魂。而教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大环节整体牵引,可以使学生随之展开的学习有立足点,也不至于散乱。预设合理,生成也就有迹可寻。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2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3

  《爷爷的芦笛》一文,描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从大都市来到海边,并独自一人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我们的学生,和文中的强强是同龄人。学生在感知强强经历孤独、面对狂风巨浪的黑夜,从害怕到坚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在课堂上,尽力做学生的指导者,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采用“你的个人观点是什么?”“把你的成功和大家分享,好吗?”一类的教师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尽量讲得少,尽量讲得精,在关键出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堂课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学会选择有效信息;学生也能在浏览全文时,快速找到两个有价值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辅助学习,也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我在课上让学生圈圈划划,及时将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4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以上所述情况,我选择了如何引导学生“激趣、发现、质疑、明理”教学设计理念;充分采取多媒体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利用图文并茂,声、光、色的独特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感悟自然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爷爷的爱。目的是想让学生走进课文,养成自主探究,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爷爷芦笛的内涵”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贯穿朗读、观察、讨论等,引导学生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这个引导过程又是通过把学生带劲了文本意境,让他们品味强强的感受,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经历海边那不寻常的暴风雨之夜,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和教室中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利用图片、声音效果,激起情感的火花,化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蕴含,最终真正读懂了“爷爷芦笛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发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5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主要讲强强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经历恐惧,最后在爷爷的芦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风雨怎能成长的”道理。

  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之后。我直接进入进入课文重点部分7——13自然段。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强强在这个夜晚心理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如。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时,能抓住“裹紧、蜷缩、钻进被窝、连大气都不敢出”体会强强当时特别害怕。我接着问:他为什么害怕?学生自然找到第八自然段,通过两个句子体会到当时海面的风狂浪高的情景,当学生说出来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之中,读得很有感情。

  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是有学生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只能说表面上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课后思考,还是我自己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吧把这个句子让学生读,他们不容易理解。应该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沾海水、结实”在课文中的含义,此时,让学生交流、讨论,效果会更好,相信这样,理解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了。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菁选2篇)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1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教学反思怎么写。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以上所述情况,我选择了如何引导学生“激趣、发现、质疑、明理”教学设计理念;充分采取多媒体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利用图文并茂,声、光、色的独特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感悟自然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爷爷的爱。

  目的是想让学生走进课文,养成自主探究,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爷爷芦笛的内涵”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贯穿朗读、观察、讨论等,引导学生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这个引导过程又是通过把学生带劲了文本意境,让他们品味强强的感受,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经历海边那不寻常的暴风雨之夜,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和教室中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利用图片、声音效果,激起情感的火花,化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蕴含,最终真正读懂了“爷爷芦笛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发挥。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

  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

  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2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本课中的环境描写生动、到位,但是学生们却不能准确地用朗读表达出海水的凶猛、海风的疯狂等一些恶劣的"环境变化。于是,我马上播放从网上下载的海浪澎湃的声音并配上海浪翻滚的图片。学生入情入景地聆听着,用心感受,想象当时的环境。把学生的所有感官引导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体验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和情感,此刻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海水是如何的汹涌,也为这些从未经过大风大浪的学生理解主人公当时为何会非常害怕打下基础。除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之外,我还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引导学生体味大海*静和凶猛时的不同景象,激发学生想象强强的心理变化,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语文之美,让学生去享受学习的愉悦。

  我在课堂上,我尽力做学生的指导者,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5篇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设计特色】

  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设计意图: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⑴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⑵ 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⑶ 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⑷ 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⑸ 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设计意图:这几种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打乱教师包办代替“串讲串问”的传统讲授式,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率。)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注意学生情意态度的培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表演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并非形式上的套话,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饱满的好奇心,善待学生的提问。)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设计意图: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通过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五、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实验。)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二、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三、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五)评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第二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二)分小组读段落

  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三)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3

  《地球爷爷的手》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通过熟透的桃子会自己落地这一现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并能举出与“地心引力”有关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话的不同语气,培养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有探求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难点:举出“地心引力”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花果山的桃子熟了,小猴子请他的好朋友小白兔一起吃桃子,可今天他们不用自己动手摘桃子了,地球爷爷已经用他的大手替他们把桃子摘下来了。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认读生字“球”。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过渡: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个好办法,那就是认真读书。请大家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故事入手,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减字。

  2.画出生字宝宝,多读几遍。

  过渡:课文里面的新朋友刚才已经跟同学们见过面了。现在,老师把它们请出来,大家跟它们打打招呼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4.谁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好朋友。(扩词练习)

  5.跟同桌的小朋友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宝宝,是怎么记住的;哪些生字记不住,需要大家帮帮忙。(同桌同学交流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既提高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使他们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快乐。)

  6.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交流收获。(教师鼓励学生说说学会的字、词和句子,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三、读中思考,加深感悟

  过渡: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老师相信,只要你再认真读读课文,定会有新的发现。(鼓励学生再读课文。)

  1.同学们刚才读书非常投入,看来大家很喜欢这个童话故事,那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这篇童话故事中的对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重点目标。童话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因为它充满了快乐和向往。通过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2.我们马上就要分角色读这篇童话中的对话了,大家相互提点建议吧!(声音要洪亮,要有感情,可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3.读下面的句子,在每个角色的对话前加上表示神态的词,使句子更形象、生动。

  ①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 )地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②猴爸爸( )地说:“别谢我,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③小兔( )地说:“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它又没有手。”

  ④地球爷爷( )地说:“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4.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读一读,注意读出该角色的语气。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相应角色的语气。例如,读小猴子的话,用欢快、有礼貌的语气;读小兔的话,用惊奇的语气;读猴爸爸的话,用慈祥、和蔼的语气;读地球爷爷的话,用自信、有力的语气。)

  5.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这篇童话中的对话。大家要进入角色,加入动作和表情,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棒。(先四人小组读,再全班分组读,师生分角色读,让全班都动起来。)

  6.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地球爷爷是怎么帮助小猴子和小兔摘桃子的?(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大家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爷爷的话,感受一下地球爷爷那一双神奇的大手吧。

  过渡:原来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进一步感悟“引力”。

  7.小组实验,感悟引力。

  每人手中各拿一件小物品,松手后看看物品会怎么样,说说为什么会这样。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地心引力”,通过这个小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到“引力”的存在。)

  四、交流拓展,巩固延伸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2.课堂交流:假如地球爷爷没有了“手”,将会产生什么奇异的事。

  五、小结

  地球爷爷的手威力真大!假如没有了地心引力,地球上的物品就会失去重量,飘向空中,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在地球上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大家回去找找有关的书籍读一读,向身边的人请教,搜集一些有关地球奥秘的资料,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去了解、去发现、去探索。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l、喜欢玩纸飞机吗?玩的时候最希望看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师生一起放飞已折好的飞机。

  3、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31课这个童话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

  31

  地球爷爷的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认读本课生词,演示词语课件。(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读准了字音就能摘到它)

  自由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开火车读词。

  齐读词语。点击课件,桃子落地,变成一个个生字。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

  三、读中生思,读中感悟

  1、在这棵大桃树下,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起去听听吧!

  课件出示l~7节文字,并配音。

  2、听到了什么?

  3、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什么?读读课文,找一找。

  4、找出小兔、小猴、猴爸爸的句子,指导朗读。

  5、四人一小组,分角色读读1~7节。

  6、小组上台展示,评一评。

  7、故事读到这,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质疑。

  8、小兔、小猴和你们一样奇怪,引读8~9节。

  9、感情地球爷爷的话。

  课件出示第10节。

  (1)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纸飞机最终往下掉的原因。

  (3)齐读地球爷爷的话。

  四、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评议)

  2、你们能学着书上的样子,用这个句式说话吗?地球爷爷的手能让能让

  3、地球爷爷用它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自由想象说)

  4、月球上的引力比起地球的引力小得多,在那儿,人们又是怎样工作和学习的呢?(演示月球生活课件)

  5、小结: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生活处处是知识,放眼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五、作业设计

  课后收集关于地球知识的资料,带到学校来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31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地球爷爷的手》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桃子熟了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运用这样两条规律,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1)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2)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喜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于是,我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台。再加上教师巧妙的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时没留意的细节,并以此为切人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此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而在设计本堂课的同时,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就是如果在一堂课中将识字和阅读两不误。任何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都不想把精彩的部分省略,可那样就会使得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中就没什么重点可言,都是轻描淡写地过过场。后来经教研员指点,我才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根据新课标规定:小学低年级语文重点是识字,而本堂课,我却把重点放在了阅读部分,淡化了识字教学,并且识字的手段也太单一。因我舍不得放弃任何精彩的教学内容,使得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太多,以致课堂时间匆忙,每个环节落实得不扎实,最后连学生写字的时间都没有,写字教学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偏偏没了。这节课后,让我明白,教学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最后只会都落得一场空,要舍得放弃,教学必有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教学要准确把握好教材和组织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国标本(人教)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活泼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自读自悟,感受阅读的乐趣。陆桴亭说:“人性中皆有悟……如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在阅读中为学生留出时间,留出空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板书课题:31地球爷爷的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师:地球爷爷在跟我们打招呼呢,让我们来读读地球爷爷的故事吧!

  2、认读本课生字,演示生字课件。(师: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想吃了。我们来帮小猴摘桃子吧,只要读准了字音就能摘到它。)

  (1)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读,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学生跟着读2遍。【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点击课件,“桃子”落地,变成一个个没带拼音生字。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

  4、读词语,记生字。(做动作,加一加,减一减)

  师:小猴非常感谢你们,给你们送来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但是它要送给认识他们的小朋友。(认读词语,接着记生字)

  三、读中生思,读中感悟

  1、在这棵大桃树下,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起去听听吧!课件出示l~9节文字,并教师配音范读。

  2、听了课文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球、玩、树、刚

  2、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

  5、学生在书上先描后写。

  6、投影展示学生的一份作业,评一评。

  板书设计:

  31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地球爷爷的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桃、跳”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有探究科学奥秘的愿望。

  课前准备:教鞭、课件、磁铁、回形针、小塑料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第三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地球爷爷的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兔和小猴是—对好朋友。小猴想请小兔吃——桃树上的桃子。

  2、(出示桃子图)瞧,桃树上的桃子成熟了,挂在树上可真诱人。谁想夸夸这些桃子?(大、红,谁能把这两个特点连起来说?“又……又……”)

  3、引读:是啊——(出示第三段,生读。)

  4、复习词语:这么美味的桃子在你眼前,想不想尝一尝?每个桃子身上都有一个词语,只要读准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送给你吃啦!赶快自己练习一下。(开火车指名读,注意区别:俩、两。留一个桃子给全班“吃”。)

  [摘桃子复习生字词的游戏,儿童学起来轻松愉快,同时,桃子掉下为学生理解“地心引力”做了铺垫。]

  二、学习对话

  过渡:看到小朋友们吃得这么开心,小猴和小兔都等不及啦!(出示图片)看,他们在说什么呢?——

  1、自由读4-9段。简单交流。

  2、(出示对话课件,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角色的话。)

  这几个你喜欢哪个角色,就读哪个角色的话,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提示语指导朗读

  (1)分角色:这里的对话很生动,连老师都想来读一读!我来当猴爸爸,谁想和我合作?

  (2)评价、提示语:

  小猴:我的小猴长大了,可真有礼貌,把请、您、好吗礼貌用语读得这么好听!(或请小朋友夸夸我家的猴子)谁想向他学学?指读

  小兔:小兔子对长辈说话也这么礼貌。你们会吗?(齐读)。

  猴爸爸:听到小朋友对长辈说话这么有礼貌,爸爸我可高兴了。我也应该礼貌地说:

  问句:你读出了奇怪的语气。是呀,可真奇怪!

  [针对课文特点,先让学生尝试,由读通到读懂;再指导读好请求语气的句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语感并渗透了有礼貌的教育。]

  4、小组合作朗读,交流一组。

  三、质疑“地球爷爷的手”,读中释疑

  过渡:小猴和小兔觉得桃子是被猴爸爸摘下来的,但是猴爸爸却说是地球爷爷帮的忙。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来看看地球爷爷是怎么说的——

  1、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第十段。听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地心引力)

  2、质疑:你对地球爷爷说的话有不明白的地方吗?(预设:什么是“地心引力”呢?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地心引力呢?指名自由发言。评:你*常爱读课外书,让你懂得了很多知识,小朋友可要向他学习哦!

  3、变魔术

  可有的小朋友还不太明白,现在让老师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聪明的孩子肯定会从魔术中明白道理。

  瞧,这是一块普通的硬币,这是一个普通的球,都没有什么不一样哦!不信你可以摸一摸,看一看。现在我就要用它来变个魔术。(将硬币放到盒子下)呀,硬币自动飞到盒子上了!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释疑):因为盒子里有块吸铁石,它能牢牢地吸住铁。是呀,磁铁的力气可真大,像一只手抓住了硬币。这种力就叫做——(板:引力),地球爷爷也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比我们手中的磁铁不知要大多少倍,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人、树、房子……所有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板书“地心”)。

  4、让我们亲眼去见识一下。(播放课件)原来,地心引力就是地球爷爷的手,而且他的手有——很大很大……引读至省略号。

  5、孩子们,它的手还能帮我们什么忙呢?指名说,归到省略号。

  6、地球爷爷的手多么神奇呀!请再读读地球爷爷说的话,边读还可以边加上你认为合适的动作。指名加动作读,

  7、师激qing导语:拥有这么神奇有力的大手,多自豪啊!一起来读。师生边读边做动作

  (学着和蔼可亲的地球爷爷)

  8、齐读(出示最后一段)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中提问,学生实践体会,自读“自悟”,教师“导悟”,再读“感悟”,从课文中走了个来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自主地学习,探究式地学习。

  9、原来,地心引力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朋友们,你们会观察,爱动脑,地球爷爷也最喜欢这样的孩子。有一份礼物送给你们最合适了——歌曲《蓝猫淘气三千问》

  10、其实,关于地球爷爷,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等待小朋友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老师愿与你们一起努力,共同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这里,送一把钥匙,打出阅读书目。

  四、写字“桃、跳”

  今天这棵桃树可贡献了不少好吃的桃子,我们把它的名字记下来,好吗?出示:桃分析、范写、临写。

  [学生先自己观察,说出写这两字应注意什么;再教师范写,让孩子们在观察老师书写的过程中感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规则、运笔方法;最后学生描红、练习书写。这样指导学生写字是比较到位的。]

  五、作业套餐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课后收集关于地球知识的资料,带到学校来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4、编写关于地球爷爷的手的小童话

  5、绘画一幅关于地球引力的画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设计5篇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设计1

  一、 出示剪刀和蓝色布料引起幼儿兴趣

  1、孩子们,你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样东西,来看一看你认识它们吗?(出示剪刀)这是什么?(幼回答剪刀)剪刀是用来干什么的?(剪东西的)它又是什么?(出示蓝色布料)布料是用来干什么的?那你说一说布料可以做什么?(衣服、裤子、手绢等)哦,原来布料这么有用啊!

  2、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本特别好看的图画书,这把剪刀和布料就藏在这本图画书里面,让我们来看看吧!

  二、 引出故事,出示图画书

  1、封面上都有谁?(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和一个小男孩)

  2、那你猜一猜老爷爷和这个小男孩是什么关系呢?

  3、上面还有一行字,就是故事的名字,叫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会有什么办法呢?他是怎么做的?我们一一下。

  三、 介绍扉页

  我们再来看扉页,你有看到了什么?(许多小星星)它的背景是什么颜色的?(蓝色)对,这就是一块带小星星的蓝色布料,故事就从这块蓝色的布料开始了。

  四、 播放课件,幼儿观看课件,回答问题

  1、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约瑟小时候的小毯子是谁为他缝制的?

  3、约瑟渐渐地长大了,奇妙的蓝毯子变得怎样了?妈妈说了什么?约瑟又怎样说的?

  4、爷爷用小毯子做成了什么?随着约瑟的长大,爷爷用他的巧手又接二连三地把小毯子变成了什么?

  五、 做游戏

  1、幼儿排序(按爷爷缝制的先后顺序把毛毯、外套等教具排序)。

  2、教师在幼儿排序完后再为幼儿串讲故事。

  教师:原来这块毯子和毯子做成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记录着约瑟成长的岁月,陪伴着他童年快乐的时光。更重要的是爷爷在缝制的过程中也秘密的缝进了爷爷的一片爱,爷爷是那样的有办法,用他慈祥的爱心和灵巧的双手为约瑟把旧的可以扔弃的东西变新,变成有用的的东西,爷爷很爱自己的小孙子。那你的爷爷对你的爱又藏在哪里呢?

  3、和幼儿谈话,一起说一说爷爷对你的爱和你怎样爱爷爷?

  六、 幼儿找纽扣

  让幼儿观察图画书最后一页,幼儿找纽扣发现了小老鼠的一家。

  教师:哇!这个故事太有趣了,还有小老鼠的一家呢!两个世界,两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老鼠的一家和爷爷的一家都是那样的充满着智慧,能把普普通通的东西变得奇妙无比,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变废为宝,把不能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

  七、 出示风车、玉米皮小人,废旧布料

  1、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

  2、教师把废旧布料送给幼儿。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布料送给你们,拿回家也利用你的小巧手制作出有用的好玩的东西,看一看,谁比故事里的爷爷还要聪明。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在阅读、倾听、操作活动中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受一本图书两个故事的奇妙。

  2、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胆想象,裁剪出不同的东西。

  3、喜欢阅读活动,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鼓励幼儿在面临难题时要多动脑。

  活动准备:

  故事演示文稿一个;幼儿人手一张方形纸,一把剪刀。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观察封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很好看的图画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封面上有谁?这两个人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原来是爷爷和孙子)

  2、引出角色:小男孩的名字叫约瑟,旁边是他的爷爷,观察一下封面,这是怎样的一个爷爷?

  二、阅读故事,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用纸变出不同的东西。

  1、讲述故事第一段——毯子变外套。

  边讲述边将方形纸剪成一件外套。

  幼儿人手一张方形纸,一把剪刀,将方形纸剪成外套。(教师:请你把你的毯子剪成衣服)

  展示幼儿作品:为什么要将纸先对折?(左边和右边要对称)

  2、讲述故事第二段——外套变背心。

  提问:你们能将外套变背心吗?约瑟会慢慢长大,所以请你变一件最大的背心。去试一下吧。

  没有示范的情况下,幼儿自由探索将外套变成背心。

  展示并评价幼儿的作品。

  3、讲述故事第三段——背心变领带。

  请你将背心变成一件东西,随便的变,但一定要变得大一点。剪掉的东西越少,变出来的东西就越大。

  4、讲述故事第四、第五段——领带变手帕、手帕变纽扣的情节。

  爷爷又把领带变成了什么?手帕最后又变成了什么?你们想去变出纽扣来吗?去试一试吧,你能变出特别的,不一样的纽扣来吗?

  5、讲述故事最后一段——纽扣不见了。

  三、完整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情节。

  1、 师幼完整阅读故事。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提问:故事中爷爷将毯子变出来什么东西?为什么要不断地变出新的东西来?当变出的东西变小或破损时,妈妈总是怎么说?(真该把它丢了),而约瑟总是怎么说?(爷爷一定有办法)你觉得故事中约瑟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节约、聪明、慈祥)

  四、发现图画书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秘密。

  1、观察图(二十),寻找丢失的纽扣。

  教师:最后纽扣不见了,那纽扣掉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在图中找一找。

  2、有选择地观察几幅画面,了解小老鼠一家的变化。

  这个故事里还有小老鼠的一家,小老鼠的一家原来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后来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故事真是太有趣了,两个世界,两个故事。

  图(一)约瑟的爷爷正在缝制毯子,地上落了一些碎布,这布料就落到了谁的家里?小老鼠的家里,这两个小老鼠躲在洞口,它们好象是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他们当时是怎样表现的?

  图(四)小老鼠第一次见到这神奇的蓝色布料,不知道它是什么?也不知道可以用来干什么?老鼠妈妈扯下布料,拿来一个核桃壳,原来老鼠妈妈生了个宝宝,这宝宝身上的毯子就是用这蓝色布料做的。

  图(十)老鼠宝宝上学去了,那些老鼠穿的全是灰色的背带裤,只有这两个老鼠宝宝穿的蓝色背带裤,多神气呀!

  图(二十六)看看现在小老鼠的家,你发现了什么?(故事中不断剪下的布料被小老鼠利用了起来,他们用这些布料打扮自己的家,装扮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活动延伸:

  1、完整阅读绘本中的小故事:小老鼠一家的故事

  2、感恩活动:我爱我家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关注故事发展线索,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

  2、能大胆尝试、想象,剪出各种物品。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托盘、蓝色手工纸等。

  活动过程:

  一 、兴趣导入

  1、出示电子图书,激发幼儿欣赏关注故事书的兴趣。

  师:有办法的爷爷一定是怎么样的爷爷?聪明的爷爷在故事里做了什么?这本书就讲了一个外国小男孩约瑟和爷爷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分段欣赏故事,逐步尝试剪纸。

  (一)毯子变外套。

  1、教师讲述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演示剪外套。

  2、(在幼儿座位的后面准备剪纸工具)引导幼儿初步尝试用对称的剪纸方法。

  3、将幼儿剪的外套成列在黑板上,交流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二)外套变背心。

  1、教师讲述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爷爷用这块材料做了一件奇妙的背心!

  师:背心和外套有什么区别?你能像爷爷一样有办法把自己的外套做成一件最大的背心吗?

  2、幼儿将黑板上自己刚才剪的外套取回尝试剪成背心。

  3、成列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讨论最大一件背心是怎么剪的?

  教师边示范边小结,剪掉的越少,背心越大。

  (三)背心变领带。

  1、教师讲述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

  你们猜猜爷爷这次把背心变成了什么?(幼儿猜想)

  2、让幼儿取回自己剪的背心,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操作。

  师:怎样剪才能是大大的?强调:剪得越少越好。

  3、展示幼儿的作品。评评谁剪得最少,最漂亮。

  4、教师继续讲故事:哈,爷爷用这块材料做成了一根奇妙的领带。蓝颜色领带!

  (四)领带变纽扣。

  1、教师讲述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

  爷爷用这块材料,为约瑟做出了一颗纽扣。一颗小小的奇妙的纽扣装在他的吊带上。

  2、师:你们有办法把你的东西用对称的方法,做成将两颗最大的纽扣吗?。幼儿操作(剪掉最少,就是最好)。

  3、幼儿相互之间互动比较,介绍自己是怎么剪的。

  (五)纽扣丢了。

  师:可是有一天,妈妈说:“约瑟,你的纽扣呢?”约瑟一看,纽扣不见了!焦急的约瑟找啊,寻遍了可能去过的所有的地方,可是没有。

  给幼儿问题: 约瑟的纽扣会落到哪去了呢?(老鼠洞)纽扣被老鼠捡出还会有什么用?引发幼儿阅读故事书的兴趣。

  师:桌上剩下的布料可以给老鼠做什么?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关注故事发展线索,感受爷爷的聪明才智及家人的关爱。

  2、初步尝试使用剪刀,大胆想象并运用废旧纸张剪出各种物品。

  活动准备:

  PPT课件、废旧纸张、一张蓝色的手工纸、一件用蓝色纸剪成的衣服、剪刀、水彩笔、托盘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画面,了解故事大意。

  1、引导:今天我们要熟悉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约瑟,听一听他和他爷爷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2、分段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一次次地想象。

  爷爷可能把毯子变成什么?--外套可能变成什么?--背心又能变成什么?--领带变变,变成什么?--手帕剪一剪可以变成什么?

  3、完整的欣赏故事。

  二、教师尝试剪纸,幼儿共同参与。

  1、爷爷真棒,我们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像爷爷那样变变变。

  2、教师示范:这就是那块方方的毯子(出示蓝色手工纸),方方的毯子在爷爷的手中变成什么?怎么变的?(讨论剪的方法和部位,提示剪之前可以画一画。)

  3、幼儿参与:一步一步运用故事中的语言,随故事的情节,尝试将外套变成背心、领带、手帕和纽扣。(引导幼儿不断思考剪纸地部位和方法。)

  三、大胆想象、幼儿尝试

  1、我们学爷爷的样把一块普通的毯子变成了好多东西。看来,约瑟的爷爷真了不起。约瑟心想:爷爷这么关心自己,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我也应该为爷爷做一件礼物。他忽然看到爷爷的盘子里留有很多材料,咦,有办法了,就用这些剩下的材料为爷爷做礼物。

  2、看我这里也有很多材料,知道是哪儿来的吗?你能用这些材料为自己的爷爷做礼物吗?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教学设计5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经典的外国绘本,幼儿活动前接触到的可能性是有的,故事较长,重复性语句多,如何调动幼儿积极性,把熟悉的故事讲得让幼儿喜欢,是设计活动时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开始部分出示娃娃衣,与幼儿讨论小时候有很多心爱的衣物,现在不能穿了,不是衣服变小,而是人在长大,来获得关于成长的前期经验,幼儿理解的很好。出示绘本封面,幼儿观察了解约瑟与爷爷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在为整个故事奠定温暖的情感基调,在这部分,留给幼儿观察表述的时间较少,着急地进行下面环节,甚至一些本应该由有人说出的亮点语言,也由我着急地总结出了,留给孩子的机会太少。

  提问的引导性尚不够,设计活动时,有很多开放式的提问,但在现场回应幼儿时,不能做到及时调整,启发性不够,导致幼儿可说的不多。重复幼儿的回答,这是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的回应语言应该精炼、对下面的环节有铺垫,这样才能才是幼儿学习的引导着、支持者。

  活动目标:

  1.关注故事发展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2.能说出故事中角色对话,掌握重复句型;

  3.安静倾听故事,感受爷爷的聪明和智慧。

  活动准备:

  ppt《爷爷一定有办法》布料图案纸、剪刀、背心、领带、手帕、扣子贴图、娃娃衣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引出故事

  1.出示娃娃衣,并讨论

  师:这是谁的衣服?你们现在还能穿上吗?是衣服变小了吗?

  2.小结:小时候会有很多这样的衣服,我们长大了,衣服变得又小又旧,这些衣服就不能穿了。今天也有一个关于一个小朋友成长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呢?

  二、基本部分

  1.观察封面

  (1)这是一位外国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约瑟,他看上去怎么样?

  (2)约瑟和谁在一起?他有一个怎样的爷爷?

  (3)介绍故事名字《爷爷一定有办法》,做什么事情爷爷一定有办法呢?

  2.观察对比封面与蝴蝶页

  师: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藏在这本书的蝴蝶页里,你看到了什么?和刚才封面上的什么是一样的?

  师:原来约瑟的衣服就是用它做的,那这会是什么?

  师:记住这块神奇的布料,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3.参与式阅读前半部分

  (1)观察爷爷缝制毯子的画面,介绍毯子

  幼儿观察画面

  师:爷爷在做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配乐朗读P1、P2,渲染温馨氛围

  (2)毯子—外套

  ①师:毯子变得又小有旧了怎么办?妈妈会对约瑟说什么?(有一天,妈妈对约瑟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小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

  ②师:约瑟愿意丢掉毯子吗?你怎么看出来的?约瑟会说些什么?

  ③师:仔细听!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有什么办法?”

  ④教师剪裁演示,验证幼儿猜想

  师:我们一起看看爷爷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剪)(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一件奇妙的外套。”

  ⑤幼儿观察P6并讲述,体会约瑟高兴的心情

  师:约瑟穿上这件奇妙的外套看上去怎么样?

  师:约瑟穿着外套会干什么?

  师:约瑟来到外面,想让所有人看到他的外套。

  (3)外套-背心

  ①师:不过,约瑟渐渐长大了,奇妙的外套也变得——又小又旧了。

  ②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③回应幼儿猜想,巩固固定语句;

  ④教师小结,并裁剪背心,验证幼儿猜想;

  ⑤讨论并模仿,体会约瑟穿着背心的得意之情

  师:老师和小伙伴看到约瑟穿着这件奇妙的背心,是什么表情?

  师:约瑟进教室时背对着我们,你能不能想象出他脸上的样子呢?

  师:约瑟好得意哟!老师、同学们都很羡慕他,因为有爷爷为他做出这么奇妙的背心。

  ⑥师:不过,约瑟渐渐长大,奇妙的背心也变得——(又小又旧)。

  4.出示贴图,幼儿尝试讲述:“领带-手帕—纽扣”的过程

  (1)幼儿大胆猜测故事的发展

  师:时间一天天流逝,约瑟也在一天天长大,爷爷还会给他的童年创造什么神奇呢?我们大家可以猜一猜

  (2)猜测中幼儿理解布料变小,能做的东西也越来越小。

  (3)随幼儿猜测出示领带、手帕、纽扣图片,幼儿讲述

  4.完整配乐欣赏故事

  师:“听了爷爷和约瑟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三、结束部分

  引导幼儿阅读小框中的内容,动手用边角料做一做。

  师:看得出来你们很喜欢这个故事,经过爷爷精巧的裁剪,*凡的衣物总能变得神奇,可是这些剪下来的边角料又去了哪里?看到地板下面忙碌的小老鼠一家了吗?它们也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者神奇。你们觉得减下来的布料可以做什么?我们一起回到教室里试试吧。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推敲的教学设计3篇

推敲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推敲"的来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推",让学生做一做"推"的动作。

  板书:"敲",让学生做一做"敲"的动作。

  2、这两个字都表示一个动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质疑)

  3、今天我们学习13课《推敲》这片课文。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贫寒 和尚 拜访 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推敲 斟酌 思索 恰当 犹豫不决

  2、教师:还有陌生的词语吗?

  三、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讲故事比赛

  1、提出讲故事要求,及评分标准。

  (1)分组,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

  (2)课件出示:

  ⑴讲故事时使用普通话。(5分)

  ⑵要注意口语化,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5分)

  ⑶要注意分出角色、入情入境。(5分)

  ⑷要投入,体现出"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5分)

  ⑸要注意故事的起伏,可以加上动作、神情或表演,能很好地感染听众。(10分)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同桌之间试着讲述《推敲》的故事。

  3、进行讲故事比赛:

  ⑴请第1组代表上来讲故事:

  第1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师:你们认为他哪里讲得好?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应该给多少分?

  学生听后可能汇报:认为贾岛去拜访李凝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讲得很投入。(进行评分)。

  师:是啊,这么美好的情境感染了我们,也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即兴写了这首诗《题李凝幽居》。[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多媒体课件出示这首全诗(指名读一读)

  ⑵请第2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师:你们认为第2组的这位同学哪里讲得好?

  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们应给他多少分?

  学生听后可能评价:这组同学把贾岛骑在毛驴上斟酌用"推"或用"敲"时的动作表演得很好。

  根据学生讲故事的具体情况,随机提出:

  师:通过听故事,你感觉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做事太认真了,大街上的人都在笑他)。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这样的人,谁能迅速找出来读一读?你认为这里哪个词用的好?

  [引导学生进入相应课文段落进行品读字词、理解文章]

  ⑶请第3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注意引导学生能分出文中的角色来)

  师:谁能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样?

  生:(可能按照前两次评价方式进行)

  师:现在你明白"推敲"是什么意思了吗?

  师: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理解"推敲"的意思。

  师:你认为文中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随机可介绍韩愈资料}

  (4)教师给各组发奖品。{也可以随对各组评价时发放}

  5、再讲故事,运用上好词,生动地叙述这个故事。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

  师出示: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哪句好?讨论"绿"字的妙处。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希望你们以后在作文时,要学习贾岛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

  七、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推敲

  即兴写诗 斟酌文字 韩愈解疑

推敲的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推敲》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课。课文的标题“推敲”揭示了故事的中心,内容讲述了关于“推敲”一词由来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充分体现了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力争体现“以情境为动力,以对话为灵魂,以感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品味字词、学习推敲,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有效对话,让彼此的情感在交流中碰撞,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品悟推敲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推敲

  广告语导入

  板书课题

  师:预习时已经读过课文了,你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谁想站起来读?请举手。时间是宝贵的,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自己争取,一定要把握住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请所有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第一段。没举手的同学什么时候想读了就随时站起来。

  都站起来了,都想读了,都敢读了,老师还想挑战大家,谁特别想在今天这个场合锻炼一下自己的.勇气,请举手。

  谁敢自信地说我是班里读书最好的。

  读得确实不错。他现在是咱们班的朗读冠军,谁敢向他发起挑战。

  谁敢说我是我们班读书声音最洪亮的?

  你认为谁读书比你还好?怎么好

  二、钻研文本、走进推敲

  1、人们常说,情从景引、文由情生,那么,是什么样的美景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为我们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你能从文中找出这句话吗?

  出示

  (1)、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2)、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读出这份宁静,生读:宁静美妙的夜晚你也喜欢我也陶醉,老师也想抒发自己的情感,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范读。

  诗歌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

  2、过渡:访友而未遇,但贾岛并未感到太多的遗憾,归途中他仍然沉浸在昨晚的诗中,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让他颇费思量,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

  (1)、他在做什么?找出课本中的句子。

  (2)、出示:我仿佛听到他在吟诵(),仿佛看到他在做着()的动作,仿佛看到他()的神情。

  (3)、我作小演员:一生演贾岛(演出如痴如醉),其余演大街上的人,感到好笑的人会说些什么?

  小结:全诗共40个字,为了一个字,他这样痴迷,甚至被长安街上的人当作笑料,你认为值得吗?

  调查谁有写完作文主动修改的习惯。

  生交流

  过渡: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个字都是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来的。一字千斤,范仲淹追改《岳阳楼》世代流传,一个个故事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不都是这样推敲来的吗?

  小结:读一句话能感受到一颗心,读一件事能感受到一片情,每次读到这里,老师都被一种精神感动着,相信你也一样。你读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交流。

  小结:哦,我明白了,这就是一种可贵的钻研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孩子们,有了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没有我们读不好的书,没有我们写不好的作文!

  3、

  (1)过渡:沉醉在诗歌的意境里,贾岛浑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在这时——引读第4自然段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指导朗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3)如果你是贾岛,冲撞了韩愈大人,你会想些什么?

  (4)小结:老师被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震撼了,明知道自己闯祸了,他除了诚心道歉没有丝毫后悔,一定要让诗句最妥帖、最恰当,这是他执着的追求!

  4、走近韩愈

  过渡:认真创作反复推敲的只有贾岛一人吗?还有谁?哪里看出他也在推敲?

  (1)、出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韩愈也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有什么话想对韩愈说呢?

  5、诵诗感知,细品“敲”字。

  三、升华主题、感悟推敲

  1、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资料,人们送给贾岛一个雅号,你知道吗?——“苦吟诗人”

  2、过渡: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并留下许多佳作。谈到他的创作体会,不能不读一读他写的这句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学以致用、实践推敲

  (1)、有一种态度叫推敲,有一种修养叫尊重,有一种境界叫挑战,究竟“推”好还是“敲”好,贾岛和韩愈各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推”好,你认为呢?

  (2)、句子练习

  教师节,我去老师家访问。

  我要求妈妈给我买一双名牌运动鞋。

  今天在课堂上,XX同学即时表演了诗人贾岛推敲的情景。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五、课堂总结、坚定推敲

  下课的铃声阻止了我们课堂上的推敲,更坚定了我们以后的推敲之路,写诗作文是这样,做人做事亦是如此,锲而不舍、认真严谨将与我们终生相伴!

推敲的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古诗》的教学设计3篇

《古诗》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为于谦*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常淡然,好像很*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古诗》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为于谦*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常淡然,好像很*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古诗》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晨读》的教学设计3篇

《晨读》的教学设计1

  一、细致观察,以图会文。

  教学伊始,出示《晨读》挂图或投影图片。让学生依据下列问题进行观察,使之初知图意。

  1、图上画了什么?(人和景)图上既画了人,又画了景,那么,按什么顺序观察最好?(从景物到人物)图中有三个小朋友,我们又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

  2、图中画的是什么时候?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早晨,从光线可看出)三个小朋友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是农村孩子。可以从外貌、周围环境看出来)三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在认真读书?(要求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态)通过上述第一题的提问,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通过第二题的提问,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后,再让学生用一段较完整的话来叙述图意。接着,以图会文。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写了几段,每段写什么内容,哪一段是重点。教师结合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障碍,着重解释悠闲、呈现、珍惜、智慧、勤劳等词义,使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加深理解,突出重点。

  当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初学课文与字词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首先,简略地教学第一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天气(晴朗)、阳光(温暖、洒满)和读书环境鸡(悠闲、寻找)、花草(勃勃生机)等特点。并指出图上分别反映的事物。然后重点教学第二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图文对照,从课文中找出与图中三个小伙伴神态、动作相对应的句子,深入体味,展开讨论:

  1、课文是以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三个小伙伴晨读情形的?

  2、他们各是怎样读书的?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他们每个人在读书时的神态特点吗?

  3、根据课文说一说:

  ①右边的女孩为什么如此入神?

  ②中间的男孩为什么十分得意?从哪些地方可看出他的得意?

  ③左边的`男孩为什么要认真思索?从哪里可看出他在认真思索?他在思索些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形象,说形象,闭起眼睛默想彩图画面,默读课文中的描写;对照彩图从右到左说一说每个人物的神态。这样,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了理解。

  三、展开想象,领悟情意。

  教学第三段,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品味图与文的深意上来。

  1、为什么说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2、怎样知道他们在几年、十几年后一定会有出息?接着,通读全文,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哪些描写是作者的想象。(可能*时有些贪玩,是在思索一道难题,还是思索今后应当怎样学习呢?几年,十几年以后,他们一定会有出息,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可爱的家乡。并了解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写想象?(可能、是还是、一定会)然后,提出出息是什么意思?这些孩子将来可能会有什么出息等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三个孩子长大后工作、劳动的情景。最后提出如果你也和图中的小伙伴们一起晨读,你会怎样去做?你为什么会这样认真、努力去读书等问题,引导学生按从背景到形象的顺序,对彩图作综合欣赏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谈谈自己的想法与打算,以便更好地使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3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1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通过风雨夜爷爷让强强一个人在小闸屋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动人故事,告诉我们“经风雨才能成长”的道理,全文以笛声为线索,将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结合起来,读来意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学习运用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的含义。

  4、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品读描写强强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感受强强的心理变化,进而理解爷爷的做法。

  设计理念:

  1、从课题入手,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几次写到爷爷的芦笛”来理清思路,以“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什么”展开教学,感受爷爷的那份爱。

  2、语文阅读教学依托语言文字,将文字描绘的情景还原成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抓关键词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以读为主,品味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准备:

  课件一、有关风雨的图片资料

  课件二、文中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1、大家见过芦笛吗?出示图片,就是这样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卷成,放在嘴里却能吹出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出示芦笛声)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

  生自由谈感受

  3、让我们闭上眼睛,美美地感受这天籁之音吧!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生交流讨论

  三、学习芦笛第一次出现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一小闸屋给强强带来了快乐?

  2、海边的风光是那样迷人,笛声是那样美妙,让人不由自主陶醉其中,让我们读出这如诗如画的美!

  3、在强强的想象中,小闸屋的一切是令人向往的,强强多么盼望再回到这里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中看到了大海的美丽,见识了芦笛的悠扬。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芦笛给强强带来的快乐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受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2、从他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呢?

  3、每个人都能读出大海的`美,请大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4、评评看,读得怎么样?会评价就是会读书!

  感受害怕

  1、白天,海边的生活快乐自在,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那么多的惊喜,不知不觉中,夜晚很快就到了,自由读7—13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度过一个怎样的夜晚?

  2、讨论: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夜晚。

  3、大海变得狂怒起来,风是怎样狂?大海是怎样发怒?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看看波涛汹涌澎湃汹涌的大海。

  (1)大海变得怎样?发出怎样的声音?

  (2)大海真的是发怒了,谁能来表演读一下。

  看得出你朗读时脸上的表情很激动,很紧张,读书就应该这样,把情感写在脸上,我们也这样试着读一读。

  4、假如把你一个人留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几句话。

  5、现在强强就在这样一个天气可怕、风狂浪猛的夜晚,一个人孤独守在小闸屋里,他会怎样度过呢?

  (1)划出强强表现的句子。

  (2)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大声呼喊?你来喊喊?

  你为什么这样喊?

  (3)在爷爷查看潮汛前强强是怎样表现的呢?你认为这时候强强该怎样对爷爷说?

  6、可强强毕竟是个孩子,而且孤身一人,他能不害怕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强强的害怕。

  过渡:

  强强就这样蜷缩着身子,躲在被窝里,他觉得时间是那样的漫长,他盼着爷爷出现在自己面前,就这样,在焦急的等待中,他迷迷糊糊地睡着。

  1、没过多久,强强在蒙眬中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听到爷爷那熟悉的芦笛声,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媒体出示:爷爷!爷爷!

  3、在这漆黑的夜里听到这动听的笛声,你对爷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4、同学们,请你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强强从爷爷悠扬的笛声中听出了什么?

  5、生交流:

  安慰关爱……

  6、是啊!有了这充满爱的关怀的笛声,有了这充满希望的笛声,强强无形中鼓起了勇气,变得坚强了,他还明白了爷爷那句话的含义,你明白了吗?

  7、生交流

  师引导:学到这,也让我想起一句动听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希望和启迪,也给我们了许多许多,我们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点出“爷爷!爷爷”

  板书设计:

  8、爷爷的芦笛

  爱

  勇气

  勇气

  笛声美风浪人

  快乐害怕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大结实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体会爷爷芦笛的神奇及给强强带来的快乐和勇敢。

  2、感受爷爷坚强的生命形象。明白“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环境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讲了什么,你有读懂了什么?

  (一)、出示:

  1、“爷爷,爷爷,我们去做芦笛去!”

  2、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3、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4、“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二)、这四句话谁会读?指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全是强强说的话,……)强强说这四句话的时候的心情相同吗?每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三)、第一句:心情,迫不及待,高兴——为什么?在强强的心里,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出示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体会芦笛的神奇,有趣和美妙,是那么令人向往。重点理解“三折两卷、更有趣的是,浓浓的海水味。”有感情朗读。——读好这句话。

  爷爷的芦笛做好了,瞧,出示图: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用书上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话。)这时你觉得爷爷的芦笛又是怎样的芦笛呢?

  好好再读这两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爷爷的能干,热爱海边的生活等等。)

  (四)、第二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联系想像中的小闸屋,五月的大海,(大海*静图)芦笛声音的美妙——想像强强说话的动作——读好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说说看,加上简单的理由说说看。

  (五)、第三句:这句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强强的害怕的?划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分组朗读,(看图想像)——读好这句话。

  (六)、第四句:应该怎么读?惊喜,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想像强强心理活动,为什么说芦笛驱走了恐惧?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如果不准确让学生进行选择,你觉得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

  (七)、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用“啊,爷爷的芦笛……”开头写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3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通过风雨夜爷爷让强强一个人在小闸屋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动人故事,告诉我们“经风雨才能成长”的道理,全文以笛声为线索,将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结合起来,读来意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学习运用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的含义。

  4、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品读描写强强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感受强强的心理变化,进而理解爷爷的做法。

  设计理念:

  1、从课题入手,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几次写到爷爷的芦笛”来理清思路,以“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什么”展开教学,感受爷爷的那份爱。

  2、语文阅读教学依托语言文字,将文字描绘的情景还原成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抓关键词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以读为主,品味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准备:

  课件一、有关风雨的图片资料

  课件二、文中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1、大家见过芦笛吗?出示图片,就是这样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卷成,放在嘴里却能吹出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出示芦笛声)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

  生自由谈感受

  3、让我们闭上眼睛,美美地感受这天籁之音吧!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生交流讨论

  三、学习芦笛第一次出现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一小闸屋给强强带来了快乐?

  2、海边的风光是那样迷人,笛声是那样美妙,让人不由自主陶醉其中,让我们读出这如诗如画的美!

  3、在强强的想象中,小闸屋的一切是令人向往的,强强多么盼望再回到这里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中看到了大海的美丽,见识了芦笛的悠扬。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芦笛给强强带来的快乐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受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2、从他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呢?

  3、每个人都能读出大海的美,请大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4、评评看,读得怎么样?会评价就是会读书!

  感受害怕

  1、白天,海边的生活快乐自在,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那么多的惊喜,不知不觉中,夜晚很快就到了,自由读7—13自然段,看看强强在小闸屋度过一个怎样的夜晚?

  2、讨论: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夜晚。

  3、大海变得狂怒起来,风是怎样狂?大海是怎样发怒?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看看波涛汹涌澎湃汹涌的大海。

  (1)大海变得怎样?发出怎样的声音?

  (2)大海真的是发怒了,谁能来表演读一下。

  看得出你朗读时脸上的表情很激动,很紧张,读书就应该这样,把情感写在脸上,我们也这样试着读一读。

  4、假如把你一个人留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几句话。

  5、现在强强就在这样一个天气可怕、风狂浪猛的夜晚,一个人孤独守在小闸屋里,他会怎样度过呢?

  (1)划出强强表现的句子。

  (2)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大声呼喊?你来喊喊?

  你为什么这样喊?

  (3)在爷爷查看潮汛前强强是怎样表现的呢?你认为这时候强强该怎样对爷爷说?

  6、可强强毕竟是个孩子,而且孤身一人,他能不害怕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强强的害怕。

  过渡:

  强强就这样蜷缩着身子,躲在被窝里,他觉得时间是那样的漫长,他盼着爷爷出现在自己面前,就这样,在焦急的等待中,他迷迷糊糊地睡着。

  1、没过多久,强强在蒙眬中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听到爷爷那熟悉的芦笛声,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媒体出示:爷爷!爷爷!

  3、在这漆黑的夜里听到这动听的笛声,你对爷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4、同学们,请你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强强从爷爷悠扬的笛声中听出了什么?

  5、生交流:

  安慰关爱……

  6、是啊!有了这充满爱的关怀的笛声,有了这充满希望的笛声,强强无形中鼓起了勇气,变得坚强了,他还明白了爷爷那句话的含义,你明白了吗?

  7、生交流

  师引导:学到这,也让我想起一句动听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希望和启迪,也给我们了许多许多,我们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点出“爷爷!爷爷”

  板书设计:

  8、爷爷的芦笛

  爱

  勇气

  勇气

  笛声美风浪人

  快乐害怕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大结实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爷爷的芦笛》? (菁选2篇)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爷爷的芦笛》?1

  经过教学预想、教学实践,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执教后,我进行了仔细的反思,发现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多媒体手教学。

  最大的亮点在于:

  (1)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使得课堂容量变大,能节省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好,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

  (2)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实用价值。

  (3)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建造良好的自主阅读环境。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有效融合,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要真正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爷爷的芦笛》?2

  《爷爷的芦笛》一文,描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从大都市来到海边,并独自一人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我们的学生,和文中的强强是同龄人。学生在感知强强经历孤独、面对狂风巨浪的黑夜,从害怕到坚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堂课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学会选择有效信息;学生也能在浏览全文时,能找强强心理变化的词语。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辅助学习,也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我在课上让学生圈圈划划,及时将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注重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对五月风和日丽的大海,狂风怒潮的大海进行了感悟。

  在教授第二课时,重要的是第三段(7——10自然段),因为这段是重点段落,要启发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强强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强强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

  1、先以复习导入,引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承接第一课时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感受强强想象中的大海给大家带来的美好印象。然后过渡到在强强的想象中,爷爷的芦笛声会是怎样的?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当一回爷爷和强强,让他们深刻体会当时强强的自信。学生经过引导,都自信地拍着胸脯摇着小手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可见他们已经知道强强的心情。

  接下来,就要教授整篇课文的重点段落了,学习课文第三段时,我让学生划出有关描写大海凶猛的语句和强强当时的心理变化句子。交流时,学生正确找到了第一处描写大海凶猛的语句,通过教师范读,听海浪声,学生能读出当时恶劣的环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悟。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况且,文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等也不是能分析得清的,更不是只通过分析就能让学生领会的。它必须让学生从读中自悟。

  三、注重读写结合

  叶老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学生在明白爷爷的话中之意后,安排学生写出自己的相关经历。这不是课的装饰,而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写作题材、范围比较广泛,有失败的反思,有成功的喜悦,有面对难题的束手无策,有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学生经历了感悟、内化、表达的过程。生活、作文、文本、训练,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与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文时,我还是侧重于阅读,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资料,让学生明白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道理。当然这篇课文的结尾也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完成我为这个故事配的结尾。我们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推荐访问:芦笛 教学设计 爷爷 《爷爷芦笛》教学设计3篇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1 《爷爷的芦笛》的教学设计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