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三篇】

时间:2022-05-07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3篇

第一篇: 学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高校也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体制结构复杂、竞争激烈等特点,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运行风险。因此,运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原理和方法,探索和研究高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构建一套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高校深化改革与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新方向。

1 高校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成为自我承担风险的主体。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运作风险、安全保障风险等。

1.1 经营运作风险

一是政策法规风险。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尚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新的法律法规不断产生,原有的法律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消化,政府的管理政策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这使得高校在发展中面临法规和政策的不确定性。高校管理运作因政策法规的变化或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求而承担较大的风险。

二是专业设置风险。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层次、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为了吸引优质生源的需要,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三越”现象,即专业越多越好、专业名称越新越好、专业去向描绘得越吸引考生越好,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市场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有些专业可能现在非常热门,假如以此为据而扩大招生,谁能够保证四年以后这些专业还是热门呢?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必然会妨碍人们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判断。在高校专业招生和专业设置的问题上,也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仅仅把一时的就业市场需求状况作为惟一的尺度,否则就会贻害整个教育发展乃至我国的科学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风险。首先表现为招生的竞争。由于近十年高校连续扩建扩招,高校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高校的招生效果越来越取决于高校的知名度、专业水平、学科设置以及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方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之间的招生大战愈演愈烈,许多高校已经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

2 安全保障风险

一是食品卫生风险。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和敏感。但由于后勤社会化,高校难于监督,高校发生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实风险增加。

二是校园环境安全。高校是开放式的公共场所,人员众多,流动量大,这将给高校的消防安全、治安保卫、事故防范等工作很大的压力。

三是人身心理风险。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激情,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思想偏激易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弱,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我国高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运行和发展中面临诸多风险,但是我国高校风险意识普遍淡薄,多数高校未建立系统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应对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风险管理活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业的管理科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引入国内。但直到今天在我国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仅在一些特殊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初步应用,远未达到普及推广、广泛应用的程度。

二是高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高校开始由过去国家统一拨款、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向自主化、市场化转变,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革还不够深入,原有体制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我国高校的风险意识普遍薄弱。

三是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现阶段,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风险管理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3 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经验,高校管理体系主要有组织保障子系统、规范标准子系统、风险评估子系统、实施执行子系统组成。

3.1 组织保障子系统

一是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管理委员会。高校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必须建立包括财务、管理、信息情报、安全、卫生、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工作。

二是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程序。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等各环节的工作程序,使高校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2 规范标准子系统

一是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使风险管理成为高校内部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发挥其促进和改善高校管理状态的作用,必须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制定适用、规范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这是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二是科学的风险评估标准。即根据风险评估管理的要求,以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为目的制定工作标准,确定风险等级标准,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3.3 风险评估子系统

一是广泛的数据收集网络。运用调查、询问、统计等方法在主要部门和关键控制环节建立数据收集点,对高校运营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招生就业、资金筹措、安全保障等各主要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分类、量化、系统的数据源,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资料。

二是客观的风险评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运用统计、计算、定性等分析方法,对各项风险数据进行识别、计算、分析,得出客观的风险评价结果为高校应对和处理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可靠的结果反馈机制。开展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指导高校规避和应对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可靠的结果反馈机制,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加快信息交流,保证信息对称。

3.4 实施执行子系统

一是恰当的风险应对方案。在对风险因素进行收集、识别、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的基础上,还应当根据评价结果,充分发挥服务、咨询功能,为高校决策层提供恰当的风险应对方案,以指导改进薄弱环节,完善管理,堵塞漏洞,规避风险。

二是高效的执行监督措施。决策层的风险应对策略是否得到了执行,执行力度的大小,措施是否得当,也需要进行分析、评估和控制,这就需要执行监督措施。

三是全面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估。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是指实施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半年、一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由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相关环节进行回访,考察实施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教学科研水平、经济效益等方面变化,并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风险管理活动的检查总结,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准确性,检查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估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4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一般由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应对策略、效果评估等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对高校风险管理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

4.1 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是高校开展风险管理活动的首要步骤。高校要根据面对的竞争压力,分析内外环境及管理现状,制定包括准确的目标定位(如承受风险目标、规避风险目标、控制风险目标等)、具体的应对实施计划(如风险形势估计、风险评估规范和风险规避计划等)、有力的组织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评估组、风险项目执行组等)、完善的制度保障(如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评价标准、风险因素标准等)、合理的经费预算、科学的技术手段(如抽样调查、数理统计、定性定量分析、决策树模型)等内容的风险评估管理规划。

4.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如果不能及时识别高校面临的风险,就不可能控制与规避风险。因此高校风险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绘制流程图、制作风险档案、开展风险调查、财务报表分析等科学方法对高校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感知和统计,识别高校面临的风险源,判断预测的风险是否存在,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4.3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包括对风险成因、发生概率、危害程度、损失大小、预期时间等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等过程,是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主要的环节。通过对所有潜在风险的发生概率,规避或减小风险的可能性估值等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和评价,并与高校决策层能够承受的公认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得出风险评估结果,并决定是否发布风险预警。

4.4 应对策略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大小等方面,提出处置和应对风险的意见、办法和措施供决策层选择:

一是风险规避。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高校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将风险因素完全消除,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彻底、最有效的反相应的策略。

二是风险转移。在不能完全避免风险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高校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风险的项目或后果转嫁给其他组织或个人,这种风险应对策略必须遵循让风险承担者得到相应回报以及谁有能力管理风险就由谁分担的原则。

三是风险预防。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高校可以采取消除或减小风险因素的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损失程度的目的。

四是风险控制。在高校面临不能回避或转移的风险时,高校可以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达到控制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后果大小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策略。

五是风险承受。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当发现所有应对方法的成本费用可能超过潜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时,高校可以采取留置消化风险,自行承担风险损失的应对策略。

六是风险应急。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还应当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应当无预警信息的风险事件发生。这个风险应急方案应该包括重大、突发风险事故发生后高校应做出的正确反映、补救方案和实施步骤等内容,一旦发生突发事故,高校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事件的影响。

4.5 效果评估

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效果评估是高校风险管理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效果的重要步骤,是有效预防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是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计划安排、目标设定、程序步骤进行评估,以促进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是对高校在风险管理中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规范程序等进行评估,以评价该体系的安全性和完善性。

三是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在数据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各个环节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措施是否实用、先进、可靠等状况进行评估,以评价该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是对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资金预算、运行成本、降低损失或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估,以评价该体系的经济性。

总之,高校开展风险管理能有效地预防、规避、和控制风险。虽然高校的风险管理工作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但开展风险管理的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公办高校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的情况下,强调高校的风险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 学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阜新市清河门区兴舟矿业有限公司

2017年度掘进专业顶板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一、确定评估的风险对象

本评估报告依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相关要求及正在施工的工作面情况,对掘进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顶板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因素导致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和风险等级,并制定管控措施。据统计,大部分顶板事故发生,是由于煤矿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对顶板管理不完善所导致的,另有一部分事故起初仅仅是由于一个小的疏漏蔓延而成,如果管理及时,完全可以避免,为了更好的对掘进专业的顶板风险进行管理,本次风险辨识评估的对象为阜新市清河门区兴舟矿业有限公司掘进专业顶板。

二、评估小组的构成

三、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在掘进工作面生产过程中,采场和巷道围岩会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或破坏,这种现象即称为矿压显现。由矿压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顶板下沉、顶板离层、底鼓、片帮、支架变形破坏、局部冒顶、大面积来压冒顶等。2017年兴舟矿业有限公司矿井主要掘进煤层有IV5煤层。

17年掘进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基本特征如下:

1、煤岩层特征

该掘进巷道所在煤层为IV5煤层,煤层顶板0.3~0.6米范围内有IV6煤层,IV6煤层厚0.5~0.9米,IV6煤层以上为砂岩顶板,底板岩性以砂岩、砂页岩为主。(见附图1:综合柱状图)。

根据《2017年掘进工程衔接安排》知:

1、104掘进开切眼工作面位于-702.7至-707.5m,该掘进巷道向东8米为其同层103采区(正在回采),掘进区域无旧巷。地面位置在乌龙坝镇西南侧,地表为农田,无建筑物。

2、此掘进区域已出现2条断层,但无褶皱、陷落柱及节理等其它地质构造。

3、根据地测部门提供资料,煤层顶板以砂岩为主,但临近顶板砂岩不含水,故在掘进此巷道期间,不会出现围岩涌水现象。

4、该掘进区域无承压水及第四纪冲积含水层。

5、 104切眼开口炮掘施工期间及贯通顶板管理,104入风道采用锚杆巷道掘进期间及扩面顶板管理,制定措施并严格按落实。

6、104入风道掘进头开口扒门期间炮掘施工顶板易破碎冒落,加强顶板隐患排查工作。

7、IV5煤层入风道与切眼贯通期间顶板管理,加强顶板隐患排查工作。

8、104切眼采用锚杆施工掘进及扩面、与104风道贯通期间顶板管理,加强顶板隐患排查工作。

四、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

在掘进工作面生产过程中,采场和巷道围岩会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或破坏,这种现象即称为矿压显现。由矿压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顶板下沉、顶板离层、底鼓、片帮、支架变形破坏、局部冒顶、大面积来压冒顶等。

1、矿山压力显现的危害

矿压活动造成工作面和巷道的顶板下沉、顶板离层、底鼓、片帮、支架变形破坏、局部冒顶、大面积来压冒顶等等。

产生的直接危害是引发顶板事故:掘进巷道内人员的伤亡,破坏掘进巷道内的设备、设施、破坏正常的生产系统,破坏巷道等。

2、发生顶板事故的管理因素

顶板事故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五大灾害事故之一,有短距离局部顶板冒落事故,也有长距离大面积顶板冒落的恶性事故。对我国煤矿顶板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可见,顶板管理方面主要原因有:

(1)支护质量不符合要求;

(2)安全管理差;

(3)对地质情况、地应力等了解掌握不够;

(4)对顶板性质及其变化不能有效及时的掌握;

(5)掘进工艺参数不科学等。

3、顶板控制危险性分析

顶板在采场支撑系统中的地位:采场空顶区内的支撑系统由“顶板一支架一底板”组成,顶板和底板是支架能够发挥支撑力的两个基础,任何一个出现问题,支撑系统就不能正常工作,任何一个的刚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支撑刚度。由底板引发的顶板事故发生过多起,因此“控顶必先控底”是顶板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

顶板事故分析:顶板事故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架钻底引起支护系统失稳发生的事故,二是顶板自身在重力作用下滑动而发生的事故。

五、风险至灾因素的分析

1、顶板来压、破碎冒落。

(1)找掉不及时、找掉不清;

(2)没进行超前支护、支护滞后、空顶作业、控顶距离过大;

(3)过断层、地质构造期间没有按制定专项措施落实;

(4)过老巷、贯通老巷、掘进巷道贯通等没有按制定专项措施落实。

造成掉掉劈帮伤人,冒顶掩埋等事故。

2、开口施工巷道跨度大、巷道应力集中巷道易垮落。

(1)开口巷道跨度大,顶板容易离层、垮落;

(2)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巷道变形加剧;

(3)支护不及时、支护方法不正确;

(4)找掉不及时、找掉不清。

造成交叉点冒顶。

3、掘进巷道揭露煤层时出现冒顶。

(1)顶板管理不到位,没进行超前支护、支护滞后、空顶作业、控顶距离过大;

(2)支护质量不达标;

造成冒顶或出现瓦斯事故。

通过对2017年掘进衔接工作面冒顶片帮致灾因素分析,冒顶片帮事故是煤矿中最常见的事故。在顶板事故中,主要是掘进工作面、维修巷道的冒顶事故,尽管冒顶一次伤亡人数不多,可是它的发生频率高,相对危险系数较大。采用“风险矩阵评估法”进行评估。

六、确定风险等级

通过“风险矩阵评估法”对2017年掘进工作面冒顶片帮顶板事故进行评估,得出发生顶板事故的可能性为H5,造成后果为A6,风险值为30.属高风险即重大风险。

七、制定管控措施

1、掘进工作面施工前编制作业规程和措施,确定施工工艺及支护参数,以掘进工作面安全顺利施工。

2、掘进专业每周组织顶板专项排查,对检查出问题确定整改期限、负责人等,确工作面保支护质量合格有效。

3、掘进工作面施工期间加强顶板管理、支护方式及防止冒顶措施。

4、过断层时,及时与地测科结合,根据断层性质、落差等制定专项有针对性措施;顶板破碎时,立即打好密排撞楔超前控顶,撞楔要撞入实茬中,顶板劈冒严重撞楔无法有效支护时,采用3m方木或4m铁道或插梁,控制好后及时架设永久支架,并将冒空处打好木垛背实接顶。根据现场情况,可适当缩小棚距施工。

5、掘进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每班开工前,响炮(截割)后,班长要检查作业地点的支护情况;班中作业人员也要勤检查,发现顶空、卡缆螺丝松动、小板脱落、棚子露脚等问题,必须由外向里逐架处理好后,才准开工;炮后(掘进机切割断面后)要及时进行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过地质变化带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巷道使用期间,发现巷道支架变形、巷道漏粉时,必须及时进行处理。

6、采用锚杆支护时,掘进过程中必须按支护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对顶、帮锚杆进行拉拔试验;必须按设计要求布置顶板离层仪,并安设好离层在线监测仪,以便及时掌握锚杆支护巷道的离层情况,当发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强支护。

7、掘进施工中,迎头不得超最大临时控顶距作业,坚持“敲帮问顶”制度。找掉工具专用找掉钎子。现场班组长是找掉工作的责任人和观山人员,找掉人员由班组长现场指派专人负责。找掉时按由外向里,先顶后帮的顺序进行,班末空顶距不大于300mm,如有一时难以找下的活矸,要打戴帽好点柱控制好。

8、开口掘进时,首先加固开口抬棚,卡缆螺母扭矩不小于150N·m,四角插严背实。开口前3架根据顶板情况控制好炮眼数及药量。

9、进行戳棚腿和上梁等工作时,施工人员严禁背对迎头,必须在有效或可靠支护范围内进行作业。

10、掘进时随时注意顶板变化,如遇顶板压力突然增大时,应及时将迎头人员撤到安全地点,并汇报矿领导、矿调度室,待制定具体措施后再开工。

八、掘进专业辨识清单说明

经《2017年度掘进专业顶板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结果知,2017年掘进专业无重大安全风险。掘进专业施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有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时及时补充完善《2017年度掘进专业顶板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及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第三篇: 学校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安全风险分级报告

一、企业概况

XXXXXXS商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1日,位于XXXX市XXXX区,注册资本8000万元。

公司设有两条M3生产线,生产设备全部采用意大利SICOMA 双卧轨强制式搅拌机,全自动电脑控制系统,年产混凝土100万立方。公司可生产C15-C60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能满足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搅拌车均安装GPS 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原材料料仓与主机楼中控均配备对讲机,构成快捷方便的通信联络系统。

公司获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证书。 2018年度,公司工荣获市“先进企业”称号。公司2018年全年营业额为15000万元,缴纳税金2180万元,被授予 “2018年度明星企业”荣誉称号,截止至目前,公司现有职工355人。公司管理规范,注重质量及服务,视品牌及信誉为企业生命。

公司现已通过三级安标、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及各项安全资格证等证照,各类证照齐全有效。法定代表人何友栋,营业执照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 ,有效期自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二、背景来源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等文件精神,公司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国务院和各级文件要求,结合企业安全条件和生产系统现状,全面、系统对公司所属区域各类危险源、隐蔽致灾因素、生产作业中的关键环节等方面进行安全风险普查、辨识、评估、分级,建立了安全风险数据库,积极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工作,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识别辨识与分析

根据企业安全管理及工作环境、生产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搅拌站最常见的事故类型、伤害方式、事故概率统计等相关资料,本次验收评价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原则,采用生产企业常见事故类型进行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辨识。

混凝土搅拌站存在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有: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等八项,由于搅拌站生产自身的特点,其危险和有害因素具有普遍性,故本次验收评价认为,该露天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8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

危险和有害因素是指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危险、危害因素分析是安全评价的基础。现将该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产生原因、事故后果分析如下。

(一)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也是生产中最常见的危害之一。主要包括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机械伤害是企业生产系统中最常见的伤害之一。企业内的各种机械设备都可能造成机械伤害。容易发生事故的机械设备包括:运输机械、装载机械、采掘机械和空气压缩机等。

1、机械伤害后果

机械伤害主要表现在操作机器设备、移动设备、机械运输、在机械周围工作时,由于工作场所狭窄、操作不慎和违章违规操作等,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其后果如下:

(1)工人肢体与运动部件接触而被擦伤;

(2)肢体绊卷到机器轮子而造成人员伤亡;

(3)由于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如强度不够、刚度不够、制动器及控制缺陷等)而发生机械设备失控、部件脱落而造成人员伤亡,严重时会损坏供电等系统,从而造成其它事故发生;

(4)采、装、运等机械设备运转部位夹人、擦伤、卷伤等,可造成人员伤亡及损坏设备的损失。

2、机械伤害的产生原因

生产过程造成的机械伤害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造成的。常见的原因有:

(1)违章操作,没有穿戴或穿戴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操作;

(2)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缺乏或损坏、被拆除等,导致事故发生;

(3)操作人员违章作业或疏忽大意,身体进入机械危险部位;

(4)在检修和正常停运时,机器突然被别人随意启动,导致事故发生;

(5)在不安全的机械上停留、休息,导致事故发生;

(6)安全管理上存在不足。

3、机械伤害的危险性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在操作机器、移动设备以及在机械周围工作时,发生的事故占伤亡事故的第三位。虽然生产机械设备自身通常不会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但对个体会造成伤亡,必须通过合理设计和安装、严格管理等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机械设备是生产的主要承载体,机械对其操作者和周围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很大;现场运转设备防护罩(栏)部分不完善,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与检修及开停车顺序不合理,缺少操作标志牌,容易引起较为严重的机械伤害事故,因此对作业人员进行操作规程培训,使他们获得必要的自我防范及防护能力,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查和维护,以确保任何外漏的转动部件都得到妥善的防护,机械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好无缺陷,也是预防该类事故发生的必要手段。

(二)车辆伤害

企业拥有搅拌车30部,工地及所经运输道路条件复杂,故极易发生汽车运输事故。

1、车辆伤害的后果

(1)运输车辆损失、人员伤亡;

(2)车辆相互碰撞,影响正常生产。

2、车辆伤害的产生原因

(1)车辆伤害产生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运输车辆自身故障,未及时修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如重载车辆下坡刹车失灵等);

(3)司机违章操作,不遵守交规造成运输事故;

(4)运输车辆超载、超重;

(5)运输道路路况差,道路曲率半径

推荐访问:辨识 评估报告 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