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0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型企业能级提升,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转型创新发展,根据市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创新先行、持续发力”的总体思路,以推动经济创新转型发展为目的,稳步推进优质企业尽早落地、成长企业助力发展、成熟企业争创领头、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产品水平领先的战略新兴产业体系。二、政策措施(一)鼓励优质企业落地计划1.支持引进级科研院所项目。对于符合市科技局评定为引进级科研院所项目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对级科研在区内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且配置核心团队,引进核心技术、集聚创新资源,投入一定资产的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2.支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应用展示中心建设,树立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参照申报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标准,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且通过竣工验收的智能制造企业,给
予一次性300万元补助。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立项批复后,再次给予200万元补助。
3.支持企业购置先进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对已经开工且在年内竣工,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由企业自行选择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之一给予一次性支持:一是按设备总投资的3%给予补助;二是按设备贷款金额的5%给予贴息(最高不超过实际贷款利率);三是按设备融资租赁综合费率(租赁利率与手续费之和)中的8个百分点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实际综合费率)。每个项目资金支持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
4.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参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中重点支持方向,对列入我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名单的制造企业,按照所列装备年度最多不超过三批次、100台(套),单台(套)销售额的3%给予补助。其中,成套设备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单台设备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关键零部件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获得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的企业,额外给予一次性150万元奖励。
5.支持智能科技领域头民融合产业化项目。支持头民融合领域企业智能软硬件产品产业化及提升产业化水平投资项目,承担网信头民融合产业化项目的企业,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纳入《关于加快头民融合龙头工程、精品工程和重要项目建设意见》和《市智能科技领域头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智能科技领域头民融合重点示范项目优先支持。
6.支持项目落地的人才政策。对于符合政策条件的人才,按照《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九条措施》《区突出贡献企业家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区教育系统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区卫生健康领
域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集聚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和市级人才政策规定,给予奖励、兑现相关配套资金。
(二)成长企业助力发展计划7.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和科技服务。对经认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为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实施智能化改造提供的咨询、诊断服务,按照每家企业不超过8万元的标准给予服务机构奖励;对制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并启动实施的企业,按照实际支付服务费用的50%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列入和市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两年内通过贯标评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贴。每家企业上述行为补贴资金之和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对区内注册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内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按照年度科技服务费或技术转移额的3%,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8.支持工业企业上云。兑付向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专精特新”等及市级各类试点示范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发放,并经企业按规定使用的“云惠券”。支持工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和重点设备“上云上平台”,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对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示范项目给予不超过实际投资额20%、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9.支持企业上市融资(1)企业股改支持政策
对完成股份制改造的非科技型企业,区财政一次性补助20万元(其中对完成股份制改造的科技型企业按照市补助资金区财政1:1配套资金支持)。
(2)企业新三板和OTC上市支持政策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称新三板)基础层挂牌成功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0万元落实后,区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100万元补助;对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成功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20万元落实后,区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120万元补助;支持新三板挂牌企业加快培育转板,经在基础层培育成功转板至创新层挂牌的企业,成功转板后市财政一次性补助20万元落实后,区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20万元补助;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转板至精选层公开发行股票并挂牌的,执行与企业在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同等支持标准。对在滨海柜台交易市场挂牌且完成挂牌1年内通过滨海柜台交易市场平台取得融资的企业,在融资款项成功到账后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万元落实后,区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10万元补助。(3)企业主板、IPO上市支持政策对在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及其他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场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有以下支持政策:①对我区市级入库企业支付的上市签约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上市费用,在市财政按照50%比例(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给予支持落实后,区财政再予以1:1匹配补助资金,每家企业获得区财政补助资金不超过100万元。②对我区市级入库企业,入库培育后发生的贷款担保费用和贷款利息,每家企业最长补助2年,市财政按照50%比例(金额累计不超过300万元)给予支持落实后,区财政再予以1:1匹配补助资金,我区市级入库企业获得区财政补助资金不超过30
0万元。③对上市申报材料经有权机构正式受理的我区市级入库企业,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0万元落实后,区财政按照1:1比例,再给予补助100万元。④为实现上市专项资金补助的公平、公正,确保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上市所获支持政策的一致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上市、挂牌市级专项资金补助累计不足500万元的,成功上市时予以一次性补足,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后,区财政按照1:1匹配补足资金。⑤对迁址至区发展的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且注册在我区的,市财政一次性补助500万元落实后,区财政按照1:1比例给予500万元补助。”(
10.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对于市科技局认定首次入选的雏鹰、瞪羚企业,按照市奖励标准的1:1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首次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规模大小分别给予15~25万元配套资金奖励;对经过市级备案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万元奖励;对复审或再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经市科技局认定的技术领先型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
11.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企业以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质押贷款,给予还款的贷款利息的50%,最高50万元补助;对获得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项目(创造类)的企业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对被认定为区专利试点企业并完成专利试点任务的,按照任务完成情况分别给予不超过5万元和10万元奖励;被复核通过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或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12.支持企业争创质量奖和驰名商标。鼓励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攻关、质量改进和质量提升。对首次被认定为中国质量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首次被认定为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首次被认定为
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商标权主体,给予每件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3.支持自主品牌机器人发展。鼓励本市自主品牌机器人骨干企业以优惠价格销售给本市企业,以优惠30%的价格向本市企业销售机器人并实际使用的,对生产企业按销售优惠额度给予事后奖补,最高不超过30%。销售价格是由第三方机构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已有型号的机器人主要参考生产企业上一年度销售平均价格,新型机器人主要参考同类型产品平均销售价格。
14.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支持集成电路设计重点企业发展,对上一年度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上一年度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对获批“核高基”等重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以及“芯火”基地(平台)等集成电路产业试点示范项目,按实际获得支持金额给予等额资金奖励,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
15.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对上一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的企业,承诺三年内保持增长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需用于研发投入和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奖励不可重复享受);对上一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的企业,承诺三年内保持增长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需用于研发投入和奖励核心研发人员(奖励不可重复享受)。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获得“核高基”重大专项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给予支持资金1:1,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配套资金补助;获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试点示范应用项目,给予实际投资额2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补助。
16.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集聚、共享、开放,全面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构建大数据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大数据全业态集聚发展。支持大数据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围绕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安全保护等环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大数据存储管理、大数据分析挖掘、大数据安全保障等领域产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额20%,最高不超过500万的资金支持。支持大数据企业在重点行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全生命周期深入应用,积极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批准的级试点示范,对获批项目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入驻政府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和办公用房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企业,由区政府给予3年的办公场地租金补贴,300平方米以内免房租,300至1000平方米部分的房租减半。
17.支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对承担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的工业企业,经验收合格后,按实际获得支持金额给予等额资金奖励,每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参照《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要素条件》,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的企业,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额15%,最高不超过800万元的补助。总补助资金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额。
18.支持头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研发和获取头工资质。支持头工技术转民用研发,对我区企事业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网信头民融合、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头民融合研发,按照企业对该项目研发经费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国头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的企事
业单位,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证书给予15万元补助,每个单位合计不超过50万元。对新取得头工资质的网信头民融合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不超过50万元补助。
(三)成熟企业争创领头计划19.支持制造业单项冠头企业。支持企业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不断提升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对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头的我区智能科技领域企业,给予2000万元奖励;认定为单项冠头产品的,给予500万元奖励。20.支持智能科技龙头企业。支持智能科技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对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的龙头企业,经认定后给予资金奖励。对于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的龙头企业,给予500万元资金奖励;对于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十且全市前两位的龙头企业,给予300万元资金奖励。21.支持领头型企业和领头型项目。对经过市科技局评审认定的领头型企业培育和领头型企业项目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22.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搭建检测实验室、购买研发仪器设备,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给予无偿资助,每个项目每年支持不超过500万元,连续支持3年。支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升级成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以资金配套补贴方式给予资金支持,以获得制造业创新中心专项资金数额为依据,给予1:1配套资金
支持。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由市推荐申报,并认定为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支持企业创建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各种研发平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技术研发和创新机构,支持的标准按照市科技局立项支持的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对经认定为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给予200万元资金补助。
支持企业创建产业创新中心和级工程研究中心。对认定为市级产业创新中心的,安排不高于项目总投资30%的补助资金,每年不超过500万元,连续支持3年;对被认定为级产业创新中心的,按照补助资金额度,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工程研究中心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给予10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
23.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开展重点研发科技合作项目,支持的标准按照专家评定立项额度70%,最高200万元;对企业开发的科技成果或新产品,通过专业组织机构鉴定,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每项给予2万元奖励;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的每项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市级和级科技进步奖等科技成果,按获奖资金同等额度奖励;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的标准按照专家评定立项额度70%,最高200万元;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的标准按市科技局核定支持的标准给予1:1配套支持;参加市级和级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对获奖企业给予获奖项目所获奖励资金的同等奖励;对于经过市科委立项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给予1:1的资金配套支持;对经市科技局认定的重点新产品和“杀手锏”项目,给予1:1的资金配套支持。
24.支持企业开展高端科技对接与交流活动。支持区内科技型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或行业协会等组织以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来开展科技研讨会、论坛、行业年会等科技交流活动,带动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落户,宣传、扩大知名度。对开展此类活动的主办单位(对接活动的区内科技企业)给予活动费用的80%资金补助。
(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计划25.支持企业向“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支持企业围绕信息技术重点环节的应用、传统产业网络化升级改造、互联网制造新模式、互联网的“双创”等各类支撑平台、工业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等方向,对列入市级示范的项目,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支持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支持企业购买使用机器人、具备联网功能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核心装备,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对首次购买使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企业,所购产品须用于本企业生产活动,按购买价格的15%给予补助,每家企业年度补助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26.支持企业节能降耗。每年安排工业节能专项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下列项目:节能技术改造项目、高效电机应用项目、LED照明产品应用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能源审计补助项目、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补助项目、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补助项目、工业绿色发展先进单位创建咨询评价补助项目、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升级补助项目。(五)农业科技扶持计划27.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帮扶计划项目。区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对区内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技单位,依托产学研科技合作、自主研
发或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给予立项支持。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对区内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技单位,依托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开展区内困难村困难户帮扶和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及对口合作给予科技帮扶计划立项支持。
28.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示范区内创新平台的支持。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对于或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企业(专业合作社),围绕园区建设目标,实施“创意、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平台等给予立项支持。
29.实施健康安全环保创新计划项目。每年安排200万元,对企事业单位(专业合作社),实施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项目和实施市地方病防治及健康医疗行动计划,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与固废污染防治等给予立项支持。
(六)科普环保行动扶持计划30.实施全域科普行动。每年安排200万元,依据《市创建全域科普模式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支持:科普阵地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基地、科普e站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科普资源平台建设(利用融媒体、自媒体、报纸等媒介载体宣传、传播科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科普活动资助(协会、学会、科普基地等科普阵地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对获得、市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的各类科普项目中有配套要求的,按要求给予区级配套。三、组织保障成立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四、支持条件和支持方式(一)支持条件
1.申请单位应在本区已完成注册,税务征管关系在本区范围内,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无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和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及质量事故。
2.申请单位承诺在本区持续生产经营超过5年以上,5年内撤离的,需退交扶持资金。
3.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市区两级财政支持的同类型资金资助的项目不得再重复申请。
4.涉及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需履行完市级申报审核工作。5.纳入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企业备选库名录的企业优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备选库企业的动态管理。(二)支持方式1.项目类,专项资金采取无偿资助方式对项目予以支持,视项目建设周期,采取一次性补助和分阶段补助两种形式。对于项目建设周期在一年及以内的项目,采取一次性奖补的方式;对于项目建设周期在一年以上的项目,分阶段目标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通过再立项下达专项资金。奖补类,对达到奖励补助标准的企业,通过第三方机构认定或者领导小组认定后,予以一次性奖补。2.涉及到市财政补贴的项目区里不再组织评审。3.专项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牵头部门要对申报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市级项目由市级单位评价,区级不再评估)。专项资金申报单位对提出的申报材料负责,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对资金使用负责。对于专项资金申报单位和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提供虚假申报材料、恶意串通等骗取专项资金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有关部门
行政工作人员存在违规分配或使用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及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相关企业在专项资金申请、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相应法律法规处理,追回财政专项资金,两年内停止其财政资金申报资格,并向社会公开其不良信用信息。
五、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企业备选库名录评选办法(一)申报项目企业范围对于符合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根据投资规模、地方贡献、创新能力、市场前景、成长性、科技研发投入(RD)等择优选择备选企业库,确定申报项目的企业。申请入库企业需满足以下八项条件其中五项:1.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范围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业等;2.申报项目的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3.申报项目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4.申报项目的企业应纳入规上企业名录库;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要求至少有1件授权发明专利或3件以上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应用于所申报项目领域;6.近三年某一年度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8%以上,且上年度正增长;
7.上年度产值2亿以上的研发投入占产值比例达到4%以上、产值5000万~2亿的研发投入占产值比例达到5%、产值5000万以下的研发投入占产值比例达到6%以上;
8.申报项目的资金额不得超过上年度对区财政的贡献。(二)项目申报程序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自主申报、项目内容多元叠加,经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审核,征求街镇园区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区领导同意确定申报项目企业。1.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下发通知,街镇园区组织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战略性新兴产业备选企业库,报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2.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材料初审,对符合纳入备选库条件的企业提交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审定;3.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对审核通过纳入备选库的企业向社会公示;4.纳入备选库的企业按照区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市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市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立项申报书,并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相关申报材料;5.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材料初步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向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汇报,确定拟提交评审的项目。(三)项目评审立项程序
1.经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确定的申报项目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定,确定通过专家评审项目;
2.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通过评审的项目向市场监管、环保、安监、税务等部门征求意见;
3.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对拟立项项目向社会公示;4.经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项目立项,并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立项项目签订项目任务书。(四)项目考核评定项目到期后,项目承担单位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项目结项申请报告,并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组织专家结项验收评定。(五)相关经费列支涉及到聘请第三方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费用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此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文件同时废止;按照文件未执行完成的有关支持项目按照原文件执行。各牵头部门负责政策解释工作。若市政府出台同类奖励政策,本文奖励标准高于市政府规定奖励标准的按本文执行;低于市政府规定标准的按市政府文件执行。
篇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强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和城市交通协同开展,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一、开展现状与形势“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开
展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特大桥梁、长大隧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建成了洋山港四期、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等一批国家重大交通工程。高速列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成功试跑,智能船舶“大智号”“凯征号”成功交付使用,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世界第一,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络货运、共享单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蓬勃开展。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科技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建立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工程清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出台了深化科技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建设了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同时,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基础研究
与应用基础研究储藏缺乏,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规模不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开展需求存在差距。
“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开展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增强开展动力,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交通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及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综合运输智能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和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展先进适用、智能可控交通装备,要强化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掌握产业开展主动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与交通运输一体融合开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要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为契机,围绕智能绿色交通全面发力,抢占交通运输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要实现“三个转变”,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形成支撑交通运输全面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开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
新能力全
面增强,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北斗导航系统、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广泛涌现。其中,在基础设施上,掌握3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建造技术,长寿命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特大桥梁和长大隧道自动化监测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在交通装备上,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高速轮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技术能力,掌握500米饱和潜水装备制造、施工作业技术能力,具备10万吨深水救助打捞技术保障能力;在运输服务上,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机场智能运行管控等技术在局部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初步建成覆盖全国主要节点和关键工程的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布局30家以上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布局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新增3家以上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5家以上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0家以上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
不断涌现,形成梯队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化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围绕先进适用的交通运输建设和管理技术,
组织开展培训班工程,与沿线国家合作培养大批科研人才、培训科技人员。支持建设中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构建与沿线国家长期稳定的交通运输科技合作关系。共建一批交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推动中国技术和标准国际化。
四、运输服务围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与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本钱,开展高品质智能
客运、经济高效智慧物流、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高品质智能客运关键技术。提升客运智能化水平,攻克出行行为智能
感知和预测、客票云端处理、交通流智能监控与评估等技术。推动旅客联程联运开展,突破智能协同调度、跨运输方式联网售票、多模式交通供需耦合及协同服务等技术。开展适应多样化、超高速和多栖化交通导向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技术。研究客运滚装港口智能运营管理、客轮与客滚船自主适航等技术。强化飞行智能管控、航空器自主适航审定技术研发,推动空地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广域协同共享与安全可靠服务等技术开展。
经济高效智慧物流关键技术。推动物流智能化开展,突破智能仓储和输送、智能分拣和装卸、智能安检、智能载运单元、农村交邮智能融合等
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等装备设施。推动多式联运开展,开展跨运输方式智能协同和快速换装转运、物流枢纽协同优化与集成控制、邮政寄递网络扩容升级等技术研究。研发应用冷链保温箱、智能生鲜自提柜、冷藏车、冷链温控系统等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开展高铁快运、无人机(车)物流递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城市地下智慧物流配送系统前期研究。
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技术。推动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协同开展,研究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理论方法,突破数据驱动的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在线仿真决策、需求响应调度与智慧出行服务等技术,攻克轨道交通网大规模客流风险主动防控与疏导、城市多模式交通协同运行管控及评价等技术,推进适应城市空间形态及出行特性的公共交通与个性化出行、共享出行和慢行系统融合开展。推动城市内外交通协同,加强城市内外交通监测、组织调度、出行服务信息融合,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协同互通、区域交通控制与诱导一体化等技术研究。
五、智慧交通大力开展智慧交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推动5G通信技术应用,实现重点运输通道全天候、全要素、全过程实时监测。突破道路交通运输组织、路网监测、仿真测试、运营管控等智能化、自主化技术。攻克船舶环境感知与智能航行、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的船岸通信等技术,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平台和智慧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研发新一代轨道交通移动闭塞/车车通信及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智慧行车、智慧车站调度等技术。研发新一代空管系统,推进空中交通运行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智能化,突破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混合运行、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技术。突破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邮政快递收寄、安检、投递、客服等技术,构建绿色与智能邮政科技产品的测评体系。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技术。研发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的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面向多应用场景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完善北斗应用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应用的检测认证体系。推动北斗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能铁路、智慧民航、
智慧邮政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北斗在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推广,构建北斗交通产业链。
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强化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支
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交通运输企业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学数据中心等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汇集、共享及应用力度。完善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国家、部门、地方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梯次布局和协同联动。
(二)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增强科研骨干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合作和创新链组合能力。支持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综合交通运输、前沿交叉等领域学科和专业设置。推动科研院所依法依规实施章程管理,鼓励科研院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经费使用、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职称评审及合理流动等内部管理事务。鼓励事业单位对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实行年薪制、
协议工资、工程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试点实施交通运输科研工程经费包干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试点实施人员编制备案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三)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精神和相关制度,继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评价反应机制。持续发布科技成果推广目录,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库覆盖面和权威性,深入实施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推动跨区域科技成果交流和转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与创业结合,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应用协同开展,建立新兴交叉领域标准协调机制,推动标准国际化。(四)提升交通科普服务能力。依托交通运输重大工程、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场馆等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围绕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及重点科研工程创作优质科普作品,加强科普图书规划,依托科技活动周、中国航海日等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推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提升交通科普信息化水平。在行业和地方科技规划和
行动计划中明确科普任务,研究推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民公共应急科普工作。
(五)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构建更加开放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中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交通运输可持续开展、智慧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在技术、方案、标准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聚焦制约交通运输开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撑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人才交流和培训、科技创新平台共建、技术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务实合作,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资料参考:“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篇三: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上海2011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指引上海市201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指南
一、研究领域(一)基础研究领域专题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机制研究与干
预策略研究目标:聚焦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重点探索
嘌呤代谢、尿酸排泄及炎症相关通路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研究痛风发生的易感因素和炎症启动、自发缓解机制,制定痛风高危人群筛检和干预策略,提高痛风防治水平。
研究内容:(1)通过SNP分析、基因精细定位和拷贝数变异分析等手段,发现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的候选致病突变和拷贝数变异;研制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易感人群筛检和个体化治疗高通量基因芯片或试剂盒。(2)通过动物模型和痛风患者跟踪研究,探明痛风性关节炎的始动促发因素及炎症启动和自发缓解机制。(3)进行基于痛风患者队列和社区的痛风流行病学研究,探明高尿酸血症转变为痛风的诱发因素,制定及实施高尿酸血症分级干预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估。
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400万元。专题2:甲状腺疾病危险因素及分子诊断研究研究目标:结合大规模人群及流行病学工作基础,探索影响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危险因素(碘和内分泌干扰物)及作用机制,并筛选出基于高通量基因组学的新的恶性甲状腺结节分子诊断标记物,进一步验证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揭示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完善甲状腺结节诊断流程,为甲状腺疾病的预防、诊治新策略提供依据。研究内容:(1)结合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工作基础,开展环境危险因素对甲状腺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影响,明确其与遗传背景的关系,并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2)开展甲状腺恶性结节关键分子标记物的研究,发现基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织标本库及临床资料库,及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平台的甲状腺恶性结节特异的关键分子标记物。(3)结合分子流行病学,验证甲状腺分子标记物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整合甲状腺结节传统诊断指标,建立简单有效的甲状腺结节诊治流程。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
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400万元。专题3:可降解骨内植物用镁基生物材料相关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兼有生物安全性、生物力学相容性和降解可控性特色的新型可降解医用镁材料及器件(室温拉伸屈服强度>350MPa、延伸率>10%、均匀腐蚀速度<0.5mm/年),研究并揭示镁材料在骨环境中的安全降解吸收代谢机制,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内容:(1)材料及器件:研究镁材料的强韧化和高纯净度镁材料制备、组织结构调控及器件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出骨内植物用医用镁材料及器件;(2)可控降解:研究镁材料降解机理及其在骨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衰减规律,建立有效的体外动态检测评价方法,实现可控降解;(3)医用基础:研究镁材料体内降解及其降解产物对新骨形成和骨内重建过程的影响,揭示其在骨环境中的安全降解吸收代谢机制。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300万元。(二)高新技术领域
专题1:基于SiGe的硅基高速光电芯片设计与制造
研究目标:研究基于SiGe-BiCMOS(锗硅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高速光电芯片技术,实现SOI(绝缘体上硅)光波导器件和SiGeHBT(锗硅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的单片集成;以开发用于下一代光接入网的10Gbps(10千兆比特每秒)突发模式光发射驱动芯片和光接收前端放大芯片为目标,研究可与光子回路集成的各个关键电路技术,性能满足实际系统应用要求。
研究内容:(1)各个关键高速单元电路技术,包括时钟频率在10GHz(10千兆赫兹)以上的高速逻辑单元电路、高速光接收机前端低噪声宽带放大器技术、10Gbps高速激光调制驱动电路技术、SiGeHBT行波放大电路技术等。在最大限度地扩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的同时,开发能够和未来相关光子器件单片集成的电路结构。(2)研究SiGe-BiCMOS高速电路和SOI光子器件集成技术,实现SiGe工艺平台上的光电单片集成,研究在SOI衬底材料上制造SiGeHBT的工艺方法,实现SOI光波导器件和SiGeHBT电路单片
集成的工程演示芯片。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专题2:高性能、低成本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
关键材料研制与应用开发研究目标:全面掌握车用动力电池关键原材
料、单体及系统设计开发、规模化生产、应用及成本控制技术,实现电池规模生产及系统集成应用。磷酸亚铁锂达到3000吨/年、聚乙烯隔膜达到4000万平方米/年、单体电池达到1亿安时/年、电池系统达到2万套/年的生产能力,电池系统通过整车企业装车考核。新型正极和隔膜材料达到实用水平。
研究内容:(1)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磷酸铁锂的长寿命、低成本工艺技术;高克比容三元材料、富锂多元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应用性能突破。(2)隔膜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聚乙烯单层隔膜规模化制备技术、高性能聚丙烯/聚乙烯/陶瓷及聚丙烯/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复合隔膜制备技术。(3)电池集成应用开发:结合车用使用环境要求,开展电池及系统热、机、电设计和仿真技术研究,突破电池系统集成技术。
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2800万元。专题3: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目标:通过自主研制千米级动态装备和低成本制造技术路线,掌握从金属基带到超导层制备等超导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成套制造技术,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规模化制备。单根带材长度达到一千米,传输能力达到300安培以上,超导带材年产能达到300~400公里(带宽1cm)。研究内容:(1)金属基带产业化关键技术:高纯度镍基合金(Ni-5%W)熔炼,及基带高精密轧制和热处理工艺与设备研究;哈氏合金带抛光工艺研究;哈氏合金基带织构层制备技术研究。(2)千米级超导带材产业化关键技术:基于不同基带的缓冲层制备工艺研究;钇钡铜氧超导层激光镀膜法、化学溶液法动态涂层工艺与设备研究、超导带材外延生长机理与提高载流能力的工艺研究;保护层快速镀膜工艺研究;超导带材性能评价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
篇四: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上海市201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与农业领域项目指南为进一步提升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根据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科技规划,推进上海医学与农业领域科技进步,提升上海临床的诊疗水平,加快上海新农村的建设,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本指南。
一、征集范围专题一、临床医学领域
方向1、基于影像学的上海地区早期肺癌筛查及诊断研究研究目标:(1)明确肺癌高危人群,制定早期肺癌高危预警指标,确立上海社区肺癌高危人群遴选方法和筛查路径。(2)建立效价比最佳的适合于百姓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方案,开展基于社区的肺癌筛查,建立上海市早期肺癌患者数据库.(3)构建孤立性肺结节数据库及影像诊断规则,建立早期肺癌的影像学确诊流程和标准,提高早期诊断率。研究内容:(1)基于5—6个社区,开展自然居住人群中患肺癌高危人群的初筛研究,按5%的符合率,获得10000名高危者,制定早期肺癌高危预警指标,确立上海社区肺癌高危人群遴选方法和筛查路径.(2)采用多中心合作模式,应用X线检查及低剂量技术,结合,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肺癌筛查,分析比较X线、X线、、对病灶的发现率和定性准确率,建立上海市早期肺癌患者数据库,建立效价比最佳的适合于百姓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方案.(3)对筛查出的孤立性肺结节(),构建数据库,建立其影像诊断规则。针对病理证实的早期肺癌,通过大样本的前瞻性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及属性特征,并与中晚期肺癌对照,研究早期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提出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方向2、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手术风险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综合防治研究研究目标:形成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手术风险综合评估规范化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内容: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开展基于介入、搭桥等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的分析研究,根据患者心肺功能、肝肾损害等进行危险分层,评价综合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制定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手术风险综合评估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规范化方案,探索疾病诊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方向3、重要疾病诊疗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目标:建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综合规范治疗方案与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研究内容:开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的多中心研究,明确治疗适应症,建立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
2、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综合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目标:建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规范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内容:针对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病理特点,开展以外治法为重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临床多中心干预研究及疗效评价,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方向4、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规范化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优化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口腔医学、外科急诊医学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方案,提升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水
平。研究内容:(1)生殖系统:重点开展妊娠合并危急重症的早期干预及规范化治疗研究;(2)消化系统:重点开展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优化方案研
究;(3)神经系统:重点开展卒中康复关键技术及方案的研究;(4)口腔医学:重点开展牙周病的早期防治方案研究;(5)外科急诊医学:重点开展多发性创伤治疗关键技术及方法研究。
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专题二、中医领域方向1、中药院内制剂开发研究研究目标:通过药学和临床评价研究,完成中药院内制剂批准文号的再注册,为新药开发打下基础.研究内容:围绕医院优势病种,选择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开发前景的中药院内制剂,在优化制备工艺、提升质量标准基础上开展临床研究,评价院内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方向2、中医(中西医)多中心临床研究1、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慢性乙肝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目标:建立难治性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慢性乙肝血清学完全应答率30%以上.
研究内容:针对抗病毒治疗中应答不全和停药复发的难治性乙型肝炎,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2、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内容: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从临床症状、胃镜下炎症程度、生活质量量表等多层次评价临床疗效,建立能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指标.
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3、微创疗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中医诊治复杂性肛瘘非药物治疗临床规范,形成指导临床的应用指南.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性肛瘘开展中医微创疗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价置管引流法、隧道拖线法、瘘管结扎法等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方向3、中医优势学科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研究疾病,形成可推广的中医防治方案和适宜技术。研究内容:(1)内分泌科:重点支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诊疗技术和方案的评价及优化研究;(2)神经内科:重点支持偏头痛、失眠等疾病诊疗技术和方案的评价及优化研究;(3)康复科:重点支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技术的评价及优化研究;(4)肿瘤科:重点评价中医辨证施治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疗效.执行期限: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专题三、现代农业领域方向1、区县农业科技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研究目标:形成甜樱桃优质种苗快繁技术规范,培育出组培苗及嫁接苗各50万株,在本市及国内产区推广应用;形成罗汉菜栽培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建立标准化制种技术体系;建成并示范800亩以上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生产出大规格河蟹比例占60%以上,口味接近长江天然河蟹;形成种猪场养殖精细化管理技术规范,建立质量安全监控技术体系;形成设施葡萄栽培精准生产技术规范,建立200亩设施葡萄栽培精准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选育出熟期较早、产量高、米质优的香粳稻新品种,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选育出1-2个特早熟、优质的“老来青”稻米品种,形成相关种植技术规范,建立核心示范方500亩以上;制定“小皇冠"西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建立3-4个配套示范点,推广700亩以上。
篇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持续增强纳米科技的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年度*市纳米科技专项指南。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专题一纳米材料应用与产业化研究目标:围绕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和环境等产业需求,以工业化规模生产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的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内容:1、纳米电泳显示材料为基础的新型电子显示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发研制高性能电泳显色粒子和电子墨水显示材料,重点开发电子墨水制备和显示技术的新方法,包括电泳粒子制备技术、电子墨水配方、微胶囊制备技术、电子墨水显示屏制备工艺中的涂布技术,研制8英寸以上单色显示屏。形成8英寸以上显示屏批量化生产能力,并提供相应的电子书产品。其中:对比度≥10:1;响应速度500ms;反射率≥35%;饱和驱动电压≤15V。2、面向信息电子领域纳米器件加工的高精度抛光材料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重点突破规模化生产中纳米粒子可控合成、表面修饰、抛光液分散性、纳米粒子与化学助剂匹配性等关键技术,建立千吨级纳米抛光液生产线,形成批量化稳定生产,并为信息电子领域纳米器件加工提供配套。其中纳米抛光粒子平均粒径在20?100nm范围可控,抛光液储存稳定性优异。3、基于纳米表面功能材料的高品质金属制品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1/4
重点开发组分、结构和功能一体化的纳米表面功能材料批量化生产及在基材表面均匀成膜、固化成型等关键加工技术,生产满足轨道交通、大型装饰、海洋工程及现代建筑需要的高品质金属制品。形成年产50万平方米以上、表面具有易洁、耐划伤、阻燃、防腐、抗紫外等功能的高品质金属制品生产能力,实现该产品在大型机场、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其中,金属表面铅笔硬度≥5H;耐盐雾性(≥2000h)无水泡,锈斑;耐污染性(油性笔,石油系碳化划笔24h后用酒精去除):无污染。
4、纳米空气净化产品和核心部件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发高效纳米光催化材料及其负载化技术,在催化、吸附等多种材料功效协同、多种处理技术集成及高效净化装置整体优化设计基础上,开发满足不同污染源治理需要的空气净化装置,并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重点支持民用系列化纳米空气净化装置及关键配套部件。进度要求:*年6月30日前完成。专题二纳米科技前沿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目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聚焦生物医药和电子器件等领域,研究掌握揭示物质特性的纳米科学理论与表征方法。研究内容:1、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纳米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应用于高效节能照明、建筑节能、新能源及环保领域的纳米材料组成和结构设计,以及可控制备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面向民用飞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产业技术能级提升的关键纳米材料应用技术。
2/4
2、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具有纳米结构的载药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表面修饰的组织修复与替代材料;研究心脑血管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有效改善治疗药物的溶解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或使药物具有缓控释特性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纳米技术为基础的药物新剂型。3、纳米加工技术与器件重点研究纳米压印等高精度、可重复的纳米成套加工工艺,以及高密度、低功耗存储器件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功能材料的纳米电子、纳米光电子器件及高灵敏度传感器;探索基于新原理、新结构的纳米器件设计与加工技术。4、纳米测量技术及装备重点研究高分辨率、高可靠性的纳米结构表征系统的新原理、新方法;发展具有纳米尺度分辨率的分析测量装备。进度要求:*年6月30日前完成。二、申请方式1、本指南公开发布。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注意:在可行性方案的“趋势判断和需求分析”中要求增加“纳米尺度效应机理说明”的内容]。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及匹配资金;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专题一所有课题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具有产业化实
3/4
施条件),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不得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超过三项。
4、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专项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3月10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31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同时提供查新关键词,有关证明、背景材料和参考文献的复印件,在可行性方案封面右上角请注明相应类别)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所有表格。书面材料集中受理时间为*年3月25日至3月31日,每个工作日9:30——17:0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6、网上填报备注:(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三、联系方式
4/4
篇六: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附件黑龙江省“互联网+”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工
序号
重点任务“互联网+”创业创新科技
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配合单位省发改委、工信委、商务厅、人社厅、知识产权局、财政厅、通信管理局、金融办
1行动“互联网+”制造业科技创2新行动“互联网+”农业科技创新3行动“互联网+”社会发展科技4创新行动“互联网+”科技服务业行5动省科技厅6加强组织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厅、知识产权局、通信管理局、金融办78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培训与宣传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工信委、工商局、财政厅、商务厅、金融办省农委、农垦总局、教育厅、人社厅、工信委、财政厅省发改委、工信委、商务厅、人社厅、农委、农垦总局、环保厅、畜牧兽医局、质监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工信委、知识产权局、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环保厅、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农委、农垦总局、畜牧兽医局、商务厅、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科技厅省工信委、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
篇七: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不断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促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提高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核心,促进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紧密围绕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目标定位,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二、行动原则(一)面向未来,立德树人。以未来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主动创新,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二)多方参与,开放共享。强化各级教育部门统筹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职责,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开放共享的新局面。(三)深度融合,品牌引领。
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领域的全面渗透与发展,加强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提升学科教师的创新融合能力,将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教育的品牌和名片。
(四)重点支持,全面提升。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和优势项目的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推动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市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形成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先行示范的科创育人城市生态,并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竞赛体系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一)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职责,成立市、区两级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推动中小学校成立校级专项工作小组,构建起市、区、校级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为市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完善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三)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到2025年,发现、提炼与打磨100个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典型课程案例,研发出一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地方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全覆盖。
(四)培育高素质的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每所中小学配备专职科创教育教师,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科创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制定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到2025年,依托高校力量、科创学院培养出10个左右市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50个以上区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五)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推动每所中小学设立科技创新类社团,推动各校设立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项目。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评审标准,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估。到2025年,全市30%的学校达到区级特色校标准,10%的学校达到市级特色校标准。(六)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出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设置标准,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选等环节,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挂牌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到2025年,形成各类社会资源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举全市之力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七)形成系统化科技创新教育竞赛体系。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建设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竞赛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市区竞赛体系,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及推广先进经验。
四、重点措施(一)完善工作机制1.构建统筹机制。形成由教育、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统筹机制,构建起“学科课堂+社团课+四点半课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社区+家庭”的科创学习泛在环境,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我市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及协调机制。2.健全组织架构。一是落实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要明确责任部门,压实行政职责。二是在市、区教科院成立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市、区两级配备科技创新专职教研员和工作人员。三是学校要成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组织实施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逐步构建起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在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加强课程建设1.研发课程体系。研究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深入推进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开发义务教育阶段科技创新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程,注重促进项目式学习、STEM学习、设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应用。2.鼓励自主开发。充分发挥我市各学校和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作为切入点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重点围绕5G、人
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3.开设科创课程。推动全市各中小学校平均每周至少开设一节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这一要求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按照《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等文件要求,在中小学逐渐普及人工智能课程。
篇八: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任期以来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全军和公安现役部队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一系列讲话精神积极参加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反腐倡廉教育等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强化服务意识实践执法为民坚持严格执法的重要意义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
(2013一2015年)
为深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军地资源融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以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引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为出发点,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军地科技资源优势,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形成军地良睦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二)基本原则1.坚持军地协同。统筹军地资源,加强工作筹划与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国家主导、军地协同的发展格局。2.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需求,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3.坚持融合发展。加大军地融合力度,促进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双向互动,实现军地资源共享共用,共同发展。4.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意识,引导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首都国防科技资源和中关村科技创新优势,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为任务承载区,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军民融合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军事采购、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四)主要目标到2015年,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以下目标:1.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有利于军地合作科技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军民两用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在先进技术领域推动并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国家标准,承担或参与制定一批军用标准,采取多种方式创新性推动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体系融合。3.成果转化模式逐步成熟。加大对军民两用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及产业化,构建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技术转移服务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探索军转民技术成果转化的交易方式、流程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4.产业发展带动明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建成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的产业发展模式。二、重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持续完善创新环境建设,深人推动军地科技资源融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集聚,全面落实市政府和相关驻京军事单位、军工集团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集聚区和特色园区,构建布局合理!多园发展!各具特色、整体协同的高效发展格局。
1.推进三大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北部科技研发水平,拓展南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1)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深人推进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研发聚集区,成为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企业培育核心载体。(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海淀区政府)
(2)推进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及应急救援装备等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成为集高端研发、先进制造和总部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海军北京市军民融合创新园(蓝鲸园)建设,支持军地双方建设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民参军”和“军转民”项目落地和产业化。(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兴区政府)
(3)推进丰台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依托军工资源优势,以建设国防知识产权和国防专利转化应用中心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应急救援、通讯导航、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丰台区政府)
2.引导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带动相关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在海淀园,依托永丰产业基地,建设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东升(国防)科技园建设,促进军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主责单位: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委)在昌平园,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军地共同推进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发展,推进国家蛋白质药物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打造世界蛋白质科学领域的核心基地和研究旗舰。(主责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委)在顺义园,推进顺义航空产业园建设,支持中航工业建设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空材料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将其建设成为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核心基地、世界航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都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主责单位:顺义区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其他区县(园区)要按照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和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有关批复精神,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察赋优势,优化存量!集聚增量,推进本区域内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二)加强军地科技资源统筹和机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科研条件、科技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融合共享。1.加强军民科研力量的整合运用。以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为切人点,鼓励和支持军地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承担国防和军队重大专项任务的能力,积极争取和承接实施一批军民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军队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公司承担民口重大专项。促进军民在科学发现!前沿技术探索等基础领域协调互动,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合作。(主责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2.加强科研条件军民共建共享。建设完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
科研条件平台。推进军民共建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测试验证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平台和科研设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军事科研院所(大学)、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主责单位:市科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
3.推进军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加强军地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资源、科技环境的整合,提高军民科技资源网络化共享和利用效率。支持具备开放条件的军工高校!部队科研院所、军工单位面向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主责单位:市科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
4.推动军民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培养。建立部队和军事院校与地方高校、企业的科技人才交流制度。依托军地高校院所、行业协会、联盟,围绕重点合作领域举办军地科技人员、企业家专项培训。支持军队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做好军事人才再教育。探索研究面向军队和国防军工高科技人才的中关村人才特区支持政策。(主责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
5.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分层次项目招标试点,定期发布军队科技和项目研发需求目录,定向组织高校院所!企业承担或参与。加强对“民参军”企业的统筹组织和规范管理,根据工作职能和职责权限,在军工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认证、国防专利申请和授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
(三)加强需求引导,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及应用推广。1.推动一批军民两用重大科技成果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服务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主责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1)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高效节能自动变速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2)信息产业。积极争取在“宽带中国”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及企业积极承接下一代互联网国家重大专项。实施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提升计划,率先在中关村各相关园区内部署下一代互联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率先开展4G接人和应用示范,推动TD一LTE设备及芯片的研发制造及网络规模部署。在网络安全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3)卫星应用产业。重点突破芯片研发、数据处理、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标准体系研究,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地理信息、卫星导航与卫星通信综合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规范发展。积极争取“北斗城市”试点,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4)集成电路产业。以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及先进工艺制造为突破点,全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制造装备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鼓励先进封装及测试技术创新,培育高附加值尖端产品。支持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测试环境以及应用推广服务。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5)新材料产业。支持军民两用电子信息材料、复合材料、超材料、含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突破纳米技术、高纯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提升共性基础材料技术水平和新材料特色领域产业规模。2.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民参军”和“军转民”。组织开展军民科技成果交流对
接活动,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加强军地在项目预研和型号研制、生产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实现“民参军”;积极推进军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带动中关村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军转民”。(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
3.推动军地供应采购合作深人发展。依托中关村丰富的市场资源,发挥军队物资集中采购效能,协助部队主管部门做好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的遴选、推荐工作,加强军地供需信息对接,推动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探索军地联合物资供应保障模式。(主责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
(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研究制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军民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相互转化、科研条件共建共享、科技信息服务及军民标准通用化、非公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等。设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重大项目,由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予以支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金融手段,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主责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2.加强科技金融的服务支撑。依托中关村“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科技金融体系,鼓励银行、券商、创业投资等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强对“民参军”企业的支持;支持“民参军”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直接融资产品;支持“民参军”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积极支持和参与设立“民参军”产业投资基金。(主责单位:市金融局!中关村管委会)3.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地科技资源的相互开放,完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提升公共信息、检验检测、中试验证等专业服务能力;推进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集中托管平台、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依托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综合服务保障功能,搭建军民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保障平台。(主责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4.加强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积极推动国防领域知识产权申请、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防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和转化运用试点,扶持国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军民技术转化运用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建立“民参军”中的国防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提升企业标准创新和应用能力,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服务国防建设。(主责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三、组织实施(一)进度安排1.筹划阶段(2013年7月底前)。加强常态协作机制建设,研究建立由国家有关部委、相关驻京军事单位和本市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相关事宜。组建工作机构,在中关村创新平台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工作组,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知识产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和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大兴区政府相关人员组成,商请相关驻京军事单位指定部门作为工作组联系协调单位,定期参加工作组会议,加强军地协调和工作计划落实。各园区管委会负责加强本区域内军民融合工作组织和计划落实。2.实施阶段(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2013年8月至12月,研究出台推进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体系,认定一批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地。整合军地科技创新资源,组建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顾问委员会,指导首都军民融合科学发
展。统筹军地资源,着手编制5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长期规划(2013一2020年)6等文件,指导示范基地建设,初步探索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路径和模式。2014年至2015年,深化军地科技资源融合,推进军民科研合作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孵化平台、测试验证平台、成果展示体验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二)工作要求1.高度重视。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国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开展。2.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各项工作,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确保工作形成合力。按照任务分工和进度要求,制定完善相关方案和计划,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3.强化保密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高度,提高保密意识,严守保密纪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工作中对涉军、涉密信息进行全流程、全周期管控,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失泄密问题。
篇九: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沧州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到2022年,全市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达到34亿元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日前,沧州市印发出台《沧州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2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新动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沧州市提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实现科技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等8个方面的新突破。到2022年,全市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达到34亿元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夯实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实施技术创新平台提质增量计划,到2022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总数达到51家;新增院士工作站6家,总数达到25家;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总数达到7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家,总数达到6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总数达到15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以上,突破一批产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支撑,精准布局科技惠民项目和科技精准扶贫工作,每年选派7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提升军民融合双向转化能力,共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强
科技创新领域开放合作,到2022年,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个。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打造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河间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北航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沧州开发区和黄骅汽车产业园、华北(沧州)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向千亿级目标迈进;打造大型复合功能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加快5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与推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开展共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将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93%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工业设计、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库后备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工程,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左右,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力争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加速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落实与天津滨海新区、东丽区、红桥区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沧州现代产业基地、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对接平台;加强与雄安新区、京津院校、科研单位精准对接,实现京津研发、沧州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进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合同登记站服务能力,到2022年,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将达到10家,技术交易总额将达34亿元以上。
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到2022年,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将达到5个以上。支持沧州高新区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北航科技园、海归留创园建设,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支持中捷高新区通航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建设。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引进培养创新英才和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对带技术、带成果、带资金到沧州市进行创新创业的给予资助支持,建立高端人才智库,开展咨询论证、专题调研、规划指导等工作,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到2022年,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将分别达到16家、52家、32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提升全市专利授权数量和质量,到2022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推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企业购买科技服务。倡导创新文化,组织高规格、高水平的院士沧州行系列活动、科技成果展、创新大赛、周、专利周等活动。(记者戴绍志)
篇十: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上海市201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指南一、研究领域(一)基础研究领域专题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机制研究与干预策略研究目标:聚焦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重点探索嘌呤代谢、尿酸排泄及炎症相关通路基因
和蛋白质功能,研究痛风发生的易感因素和炎症启动、自发缓解机制,制定痛风高危人群筛检和干预策略,提高痛风防治水平。
研究内容:(1)通过SNP分析、基因精细定位和拷贝数变异分析等手段,发现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的候选致病突变和拷贝数变异;研制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易感人群筛检和个体化治疗高通量基因芯片或试剂盒。(2)通过动物模型和痛风患者跟踪研究,探明痛风性关节炎的始动促发因素及炎症启动和自发缓解机制。(3)进行基于痛风患者队列和社区的痛风流行病学研究,探明高尿酸血症转变为痛风的诱发因素,制定及实施高尿酸血症分级干预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估。
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400万元。专题2:甲状腺疾病危险因素及分子诊断研究研究目标:结合大规模人群及流行病学工作基础,探索影响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危险因素(碘和内分泌干扰物)及作用机制,并筛选出基于高通量基因组学的新的恶性甲状腺结节分子诊断标记物,进一步验证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揭示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完善甲状腺结节诊断流程,为甲状腺疾病的预防、诊治新策略提供依据。研究内容:(1)结合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工作基础,开展环境危险因素对甲状腺疾病病理生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影响,明确其与遗传背景的关系,并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2)开展甲状腺恶性结节关键分子标记物的研究,发现基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组织标本库及临床资料库,及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平台的甲状腺恶性结节特异的关键分子标记物。(3)结合分子流行病学,验证甲状腺分子标记物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整合甲状腺结节传统诊断指标,建立简单有效的甲状腺结节诊治流程。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400万元。专题3:可降解骨内植物用镁基生物材料相关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
研究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兼有生物安全性、生物力学相容性和降解可控性特色的新型可降解医用镁材料及器件(室温拉伸屈服强度>350MPa、延伸率>10%、均匀腐蚀速度<0.5mm/年),研究并揭示镁材料在骨环境中的安全降解吸收代谢机制,为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研究内容:(1)材料及器件:研究镁材料的强韧化和高纯净度镁材料制备、组织结构调控及器件精密成型技术,开发出骨内植物用医用镁材料及器件;(2)可控降解:研究镁材料降解机理及其在骨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衰减规律,建立有效的体外动态检测评价方法,实现可控降解;(3)医用基础:研究镁材料体内降解及其降解产物对新骨形成和骨内重建过程的影响,揭示其在骨环境中的安全降解吸收代谢机制。
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300万元。(二)高新技术领域专题1:基于SiGe的硅基高速光电芯片设计与制造研究目标:研究基于SiGe-BiCMOS(锗硅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高速光电芯片技术,实现SOI(绝缘体上硅)光波导器件和SiGeHBT(锗硅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的单片集成;以开发用于下一代光接入网的10Gbps(10千兆比特每秒)突发模式光发射驱动芯片和光接收前端放大芯片为目标,研究可与光子回路集成的各个关键电路技术,性能满足实际系统应用要求。研究内容:(1)各个关键高速单元电路技术,包括时钟频率在10GHz(10千兆赫兹)以上的高速逻辑单元电路、高速光接收机前端低噪声宽带放大器技术、10Gbps高速激光调制驱动电路技术、SiGeHBT行波放大电路技术等。在最大限度地扩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的同时,开发能够和未来相关光子器件单片集成的电路结构。(2)研究SiGe-BiCMOS高速电路和SOI光子器件集成技术,实现SiGe工艺平台上的光电单片集成,研究在SOI衬底材料上制造SiGeHBT的工艺方法,实现SOI光波导器件和SiGeHBT电路单片集成的工程演示芯片。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专题2:高性能、低成本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制与应用开发研究目标:全面掌握车用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单体及系统设计开发、规模化生产、应用及成本控制技术,实现电池规模生产及系统集成应用。磷酸亚铁锂达到3000吨/年、聚乙
(2)对3GPPR8、R9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一套满足TD-LTE规模化布网需求的测试系统,包括多业务支撑平台以及实时频谱分析仪、实时矢量信号发生器、实时矢量信号分析仪等核心测试设备。
研究期限: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1600万元。专题2:上海健康信息网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研究目标:依托上海健康信息网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突破关键技术,建设市、区两级云计算中心,实现两个中心的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和共享,部署一批面向云计算环境的应用系统,服务于各级医疗机构、各类医务人员和全体市民,支撑上海卫生信息化建设。市级层面应用范围覆盖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区级层面应用覆盖示范区所有医疗机构,探索居家诊疗和看护新模式。研究内容:(1)研究上海健康信息网云计算应用总体框架。(2)研究自动化虚拟服务器部署技术、数据虚拟化技术、云存储技术、跨区域协同共享服务技术,实现虚拟资源的自动部署、数据应用个性化、海量数据存储,保障数据安全性,构建市区两级云计算中心。(3)市级层面:研究健康信息网预约、智能提示、影像会诊等系统和平台向云计算架构迁移技术。(4)区级层面: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村卫生室医疗信息系统向云计算架构迁移技术,基于云计算中心构建区域实验室信息系统、区域放射报告信息系统、区域健康档案信息调阅分析系统、区域信息查询搜索服务系统。(5)居家诊疗:研究和开发出院病人后续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实现脑中卒、睡眠障碍等病症的远程医疗。研究期限:2013年9月30日前完成。经费额度:本专题支持额度不超过2000万元。(四)生物医药领域专题1:生物与化学药物:抗肿瘤、糖尿病靶向小分子药物的临床、产业化研究研究目标:(1)完成2种抗肿瘤化学1.1类新药完成临床和产业化工艺研究,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完成GMP车间认证,并实现其中1种新药的上市销售;(2)完成1种抗糖尿病化学1.1类新药临床I、II期研究,申请III期临床批文。研究内容:(1)开展针对晚期胃癌的靶向抗肿瘤化学1.1类新药(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多中心临床III期试验研究。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产品晶型及稳定性等研究。(2)开展针对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多靶点抗肿瘤化学1.1类新药(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