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13篇

时间:2022-11-19 15: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13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新时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陈诗波;李伟;陈亚平【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属于产业融合.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13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13篇

篇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新时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陈诗波;李伟;陈亚平【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质上属于产业融合.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和经济"服务化"趋势加深,近年世界各国均在农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出现产业融合现象,为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在梳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围绕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应把握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新动能;农民增收【作者】陈诗波;李伟;陈亚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北京中鼎产城创新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1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3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举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

  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做出重要部署,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蓬勃发展。不仅如此,十九大报告更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些举措不仅代表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突破农民增收瓶颈的重要手段,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深刻理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一)从世界范围看,产业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发达国家现代农村发展实践,无一不是依靠产业融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如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农户协同作用下,直至21世纪初才真正步入成长期,其战略核心是促进“地产地销”,即通过促进农产品本地化利用,发展相关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将可能流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日本“六次产业化”强调支持基于农业的“后向延伸”,形成立足农业资源利用的农村二三产业链条,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及旅游等消费环节的利润;防止工商资本通过前向整合兼并农业,加剧农民对工商资本的依附。(二)从我国国情看,不同地区产业融合方式和特征各不相同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倾向。如在城镇郊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在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高端增值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设立农产品直销地等。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各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如种植与养殖结合;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即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相连接,或

  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或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如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如信息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淡化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大大缩短供求双方距离,使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等成为可能。(三)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基本特征国内外发展实践和经验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主要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生产互补互促。即基本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初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市场互联互通。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搭建产销对接、信息畅通的农产品生产和市场体系。三是要素节约集约。即充分利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基本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四是技术贯穿渗透。即先进技术和装备贯穿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始终,为其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五是体制协同创新。即加快打破一二三产业间融合互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在主体协作方式、利益联结机制、商业模式等领域不断出现创新成果。六是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囊括从选种、种养、加工、储运至终端销售、农业休闲观光的一体化系统。七是农民真正受益。即确保农民获得合理产业增值收益,实现持续增收,并能有效避免少部分人和少部分群体受益情况。

  二、新时期必须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发展面临“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红灯”和“黄线”双重约束、农村过疏化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必须**的重大课题。(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新时代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与居民快速升级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家庭经营面临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的双重压力,成本与收益结构性矛盾凸显;同时,财政收入进入低速增长期,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导致农村人力等资源严重流失,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此,**农业发展结构性问题,重塑农业产品供给链、价值形成链、分工组织链、利益分配链、信息技术链、质量安全链,必须依靠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细化,迫切需要打破产业界限,实行跨界合作和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多为粗加工和初加工,农业发展面临成本不断上升、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生物育种、无土栽培、农业滴灌、信息管理等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加快高端农业、设施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催生农村新业态、挖掘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中国农业由大变强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仍以种养殖为主,农业服务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弱势地位并未根本改变。从发达国家实践看,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农户通过合作社购买农用物资、销售农产品并获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服务,在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实现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业间的价值协同创造,并在产业融合过程中获得相对平等的产业利润。因此,中央根据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做出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确立“大农业”发展定位,将生产、加工、流通相联,优化配置经济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把握新时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又要创新模式、明确路径。在新形势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坚持以多元主体为载体,以公益项目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驱动和改革创新为助力,以股权化运作方式为机制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大中小”三个层次的融合互动,即以农村一二三产业间融合互动、交叉重组为特征的“大融合”;以产业园区为单位,实现产业基地、加工、流通等配套和集聚发展的“中融合”;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单位,实现种养加一体化、农牧渔相结合的“小融合”。具体而言,重点把握以下方

  面。(一)通过培育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户、企业与合作组织等主体融合发展重点是推动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融合,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以企业经营为主体的融合,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在功能上的交叉和融合大力发展“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式融合,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相连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发展;发展“隔二连三”的产业交叉式融合,以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为依托,发展集生产、销售、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推动旅游、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发展技术渗透式融合,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缩短供求距离,实现网络链接。(三)通过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融合推动以土地要素为核心的融合,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利益主体、明晰土地使用权产权界限,促进农村承包土地合理、合法和自由流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空间载体;推动以劳动力要素为核心的融合,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用工制度;推动以资金要素为核心的融合,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经营。(四)通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价值融合创新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期货市场与订单农业有机结合方式,在农业主产区推行以“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新型订单农业试

  点;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通过按股份分红形成激励,增强合作成员间凝聚力;健全农业产业利益反向补偿机制,使产业利润在各环节合理分配。(五)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推动产销、种养等不同优势资源区域融合通过产销挂钩和利益补偿,推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通过农区与牧区种养环节循环链接,科学布局种植和养殖结构,构建不同产业层次间生态融合;依托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推动南方与北方、优势产区与特色产区结构调整与区域融合,充分彰显区域特色。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央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九大报告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农村经济结构新优势,必须依靠政策支撑。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并制订确保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一)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做好顶层设计抓紧研究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方向和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重点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对接,完善城乡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建设一批集群化农业生产基地,引导各地以“竞合”姿态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全国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新格局;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村经纪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农业企业和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重点是推动和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由主要提供农产品或其加工品向提供农业服务的

  功能转型,促进农产品“地产地销”;拓展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加工、销售等的长期、低息贷款支持。(三)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的确权颁证;准予农业生产者以土地经营权、生产设施和设备等实物出资入股组建农业企业,或以其抵押融资支持生产;在坚持土地集体成员所有基础上支持农民持股参与,确保农民获得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分配。(四)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生产条件的投入与建设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转变政府涉农财政支持方式,将农业财政投入与农村土地流转结合,采取奖励和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开展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引导和激励经营者围绕农业资源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应用。(五)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搭建农业科技、金融、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工业、农产品流通、农机服务、农业咨询设计、涉农融资租赁服务、农业供应链管理和乡村旅游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使农业产业链增值成果更多地留在农村。(六)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资源要素中的整合作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科技创业者行动,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养和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引导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多种可实现条件,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品牌化、专业化”新经济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2]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3]李云新,戴紫芸,丁士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7-44.[4]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5]詹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7):2-8.[6]李玉磊,李华,肖红波.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6):20-24.

  

  

篇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梁瑞华周帅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29期

  [摘要]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融合程度较低、融合规模较小、财税支持不够、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及产业融合建设用地紧缺等问题。针对此,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延伸产业链,鼓励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完善财税制度扶持,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对产业融合建设用地的支持等。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29-34-2

  目前,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很快,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结合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1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河南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随着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中,使得农产品由单一用途向生产、加工和服务领域拓展,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拓展了农村产业的产业链,使得单一的农业朝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但就河南省总体情况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结合处于低级阶段,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的融合方式,导致产业融合的增值空间受纵向产业延伸不够长以及先进科技要素间的横向渗透的限制,最终致使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不高[1]。

  1.2产业融合主体素质能力不高且融合规模有限

  目前,河南省新型农业产业融合主体发育相对缓慢,数量较少,发展不成熟,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欠缺,不仅成长速度慢,而且缺乏创新能力,这不符合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能力的条件,因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有限。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规模创新能力不足,较少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个性彰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同时,农民职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家庭(或大户)农场经营者广泛处于凭借经验种植、养殖阶段,大多数务农者只有初中和小学学历,并且集体年龄偏大。由于过去一直是小农经济思维,缺乏能够从事规模农业、现代农业所需的懂农业、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今涉农人才的稀缺制约了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顺利发展,造成了先进技术要素无法快速渗透到农业方面[2]。

  1.3融合企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农村第一产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的中流砥柱。大型种养业特别是养猪业,因为设施管理环境不完善、产业链不配套,不仅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选拔地方干部的硬性指标就是经济发展,因而使得一部分干部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并且,环境质量的警示机制不健全,缺乏对环境质量的评估,现行的村镇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和环境治理方案,缺少必要的治理和奖惩措施,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

  1.4建设用地紧缺约束产业融合发展

  河南省农村仍以传统散户经营为主,与现代农业缺乏有效对接,成为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的主要生产区域,农田比例较高,供给建设用地的面积十分紧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等建设用地都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比较容易出现土地流转没有秩序的情况和混乱的场面,同样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土地权属边界和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相对模糊,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大部分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户兼业化倾向明显,留守老人固守传统的耕作方式,受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及农村保障事业发展普遍落后的影响,担心将土地流转之后,温饱问题无法解决,造成他们在土地有序流转和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上心存顾虑[3]。

  2河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2.1延伸产业链以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程度

  将农产品的加工环节、运输环节、消费环节及后期服务环节融为一体,促进一体化发展。例如,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市场等,以此推动农村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小部分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还有农村产业化领头羊企业为该途径的实行主体,提高农村产业链技术开发能力,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构建供应链,强化价值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一体化进程。并且,围绕产业链延伸,围绕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新业态和新品牌,利用当地的经营文化和经营理念来打造农村旅游的景点特色,通过这些特色和生态娱乐休闲环境来打造属于当地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特色。通过农村各产业的优化重组,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从而带动农村电子商务、产地直销、会员配送、个性化定制等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城镇和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促进农村经济多功能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4]。

  2.2加速培育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在促进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主体的成长是重中之重,因此,应促使产业融合主体全方位发展,以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强化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这就需要一是规范并发展农民合作社,培育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作社。同时,要鼓励农民积极加入,让广大农民看到前景从而自发融入。二是落实贯彻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主体管理机制,大力支持农村产业龙头企业成长,并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鼓励产业以集群化方式发展,以领头羊企业为主导,以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种养基地为支撑,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制作企业、农业资本流通企业和涉农服务企业的密切合作与高度分工,逐渐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慢慢叠合的空间结构,由此提高产业融合主体集聚化程度[5]。

  2.3树立环保意识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村融合生产方面,进一步推广深耕、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探索拟定并执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补助,通过轮作轮休等方式改良耕地质量,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化肥减量、农药减控、清洁生产、资源轮回利用和畜禽养殖技术的提高等[6]。全面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以奖促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办法,摸索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非大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

  

篇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刘舒畅,郑林昌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

  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既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农户增收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农业多功能挖掘不足、人力资本要素供给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困境。应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拓展农业功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更好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顺利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1-0084-04

  产业融合肇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是为适应产业增长而产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是技术、产业、服务和市场的有机融合。[1]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将农业纳入产业融合研究视野,提出“第六次产业”概念,强调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外溢到农村外部的利润内部化,以增加农民收入、福祉和为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201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这一主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被运用到農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融合作用日益彰显。不仅能够拓展农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延伸农业产业链,发掘农业的新功能,实现“1+1+1>3”的融合效果,而且还能够推动各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分享增值收益。[2]近年来,产业融合作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被积极推进,并且取得显著性进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产业融合也面临着系列的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生产等因素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农户很难解决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难题,而以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营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能够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市场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截至2018年底,家庭农场达到6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8.3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7.3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示范社达18万多家,有力地搭建了合作平台和销售渠

  道。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达37万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总量超过300万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客观的人地结构制约和关键性的配套改革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存在着规模小、结构单一、参与融合能力差等问题,亟需加强培育,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二)农业多元功能挖掘不足

  农业是一个多元功能集聚的空间,发挥着原生和衍生两大功能。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农业产品的物质功能和产品用途,包括食物功能、原料功能和自然功能;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农业作为社会化的产业,在收入、就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包括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3]当前,农业主要发挥着食物功能和原料功能,依靠自然禀赋提供城乡生存必需品和原材料,而对自然功能以及衍生功能综合开发利用不足。具体而言,对农业生态、休闲、风土、文化等功能的开发和挖掘程度较低,多样性、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明显不足。

  (三)人力资本要素供给滞后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新知识、新技能、新管理产生迫切需求,要求有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要素供给。就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人力资本要素供给与其不匹配,面临着滞后发展的困境。一方面,人力资本文化素养较低。虽然农村人口的文化素养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人员占比91.8%,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人员占比8.3%。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6.6%,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10.9%[4]。另一方面,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普遍短缺。尽管一些地方对农民开展了多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综合素养提升、科学种田、种植养殖等,涉及到一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但是占比不大,不能满足产业融合对于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需求。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5]具有显著的跨界融合特征,涉及到农民、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个主体。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推进,参与主体呈多元化的态势并日益发展壮大,既包括农户、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又包括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它们构成利益联结网络,形成一定运行机制。当前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虽然国家制定了有关产业融合的政策,如《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以及《农业农村部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农加发

  〔2018〕5号)等,但是有的地方对政策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从而使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二是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等之间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产出的交易方面,全方位合作力度不足,尚未形成“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农业的切合度不高,难以有效进行转化和推广[6]。

  

篇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分析

  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17年第9期

  夏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研究员)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不是现实选择?如何选择?这是新形势、新变化留给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含义做出分析。

  一、农村产业融合正当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近年随着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而呈现出的新势头,它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信息共享和交流的便捷,降低了产业的进入门槛,产业边界弱化,要素跨界流动和经营容易实现了。二是农业、农村资源更为稀缺,越发有价值了。这与城市化发展大趋势中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直接相关。三是农业技术装备更趋精准化、智能化,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目前,新的前沿科技成果,给现代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如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遗传工程、生物质能源等都在农业领域被越来越多地实际应用。

  二、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及重点内容比较

  相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或农业纵向一体化、六次产业等概念存在着含义相似或交叉。有必要就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功能加以对比分析。

  1.概念内涵相近,归属范畴不同

  在农业经济学理论中,农业纵向一体化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必然产物,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主体内部协同或外部协同下的高效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国本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实践产物,与国际上通行的农业纵向一体化理论基本一致。“六次产业”,是日本以其本国发展实践为基础,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4)在产业经济学范畴下提出或创立,其本质强调的是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主导“六次产业”的发展,获取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的增值或溢价效应。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在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其在理论范畴上综合了农业纵向一体化和“六次产业”,其核心内涵指向多元市场主体依托高效经营模式,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外溢效应等,创造出回流“三农”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价值。

  2.政策背景不同,施策目标对象有别

  欧美国家长期采取的农业纵向一体化是基于当时农产品过剩条件下,扩张中间消费需求,以更好适应消费者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型,因此,发展农工商综合体是其主要政策目标对象。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起步期与此相仿,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卖个好价钱的问题,涉农工商龙头企业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对象,特别是在当时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的状况下。日本的“六次产业”的实施,源于农村人口过疏、农户收入长期徘徊及实现进口替代的农业保护考量,政策实施的目标对象主要落脚在日本农协、农事合作社等农业法人上。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作为目前农业转型期的一项新政策,它源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又有高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思路和政策预期,旨在通过工业化助力农业提升创新空间,通过城镇化借力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推动,在路径创新、业态创新、工具创新等实现方式上深度挖掘,最终指向提高

  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目标。其政策实施的目标对象,不仅包括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也开始向农业园区、产业化集群、创业平台等主体扩展。

  3.措施各有特色,效果不尽相同

  三个概念下的发展促进措施,通常均采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在内的政策工具。但从国别看,政策内容和力度有所差异。以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为例。美国在农业纵向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对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藏等环节及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发展环境大大改善;以价格支持政策和信贷支持政策提高农业的集中度,农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场主合作社由于不受反托拉斯法的限制,获得较快发展;各类农业综合体发展成熟,跨国公司日趋强大,对全球化影响加深。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措施,支持重点是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的深度产业价值挖掘,比如有专门的政策法案规定在“六次产业”农工商合作类型中的工商业出资份额不能超过49%;另有规模较大的财政专项资金,也有低利率、长期限、高额度的优惠信用贷款用于“六次产业”;比较有特色的是,由国家和民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农林渔业产业化成长资金,以及在此基础上再由基金与地方自治体及金融机构以1:1出资成立子基金,该基金一般通过政策补助金、“劣后”贷款和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农林渔业者发展“六次产业”。日本的这些做法,较好地避免了工商业主体对农业生产者和农业利益的侵害,有效推进了农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农村产业融合的经验模式及路径

  鉴于农村产业融合涉及多类市场主体、农业产业门类及农村产业,并综合了农业纵向一体化、“六次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实施目标,笔者认为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及路径具有多样性。依据代表一产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农场和合作社)与代表二三产业的工商资本的行为关系划分,重点论述以下二种融合模式及相应路径。

  模式1.即以工商企业为主体力量,从某一农产品产业链中、下游的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向上游(前端)融合,发展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或进一步对该农产品进行全产业链整合,将农业投入品、农业旅游业纳入其中进行深度拓展,实现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统筹配置,在这一类产业融合过程中,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极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形成融合增值或溢价效应。同时,工商企业面对产业链上游大量存在的农业经营者,借助合同契约或股权分配完成利益关系的重建。在我国,“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备这一融合特点,这也是目前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导或主流模式。

  模式2.即以农场(农户)或其联合组织合作社为主体力量,从某一农产品产业链上游的(前端)种植业、养殖业开始向中、下游(后端)延伸融合,发展农产品储藏、加工业、流通业;也可以对该产品进行全产业链整合,向农业投入品、农业旅游业深度拓展,实现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统筹配置。在这一类产业融合过程中,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同样极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形成融合增值或溢价效应。典型模式有:合作社+农户、新农人+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在此一类模式中,农户和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者是行为和利益的主导方,若有工商企业加入其中也只可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模式较好地诠释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利益主体地位和功能作用。

  

篇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调研

  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对辖区村庄“三产融合”发展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三产融合”发展情况“三产融合”是指通过农业产业优化,推动一产(农产品生产)、二产(农产品加工)、三产(社会服务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三产融合”是今后推动农村产业振兴,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进展的有效途径。我街道农业经济以特色种植为主,90%的耕地种植水果、蔬菜或绿化苗木,经济效益较高,规模效应显著,在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较显著优势。但是,大部分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庭农场、合作社数量较少,农业龙头企业空缺,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产业链较短,服务型产业较少,第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据统计,辖区内注册且运营的家庭农场只有两户,农业合作社70余家,其中近一半是2021年新成立的。其中某村葡萄种植合作社,村以新建葡萄批发、销售市场折算入股,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某村蔬菜合作社、油桃合作社以千亩以上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发挥作用较为明显,其他合作社业务开展不多。农产品加工类企业只有十余家板材加工厂,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空缺,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形不成龙

  头带动作用。2021年,在各村庄推进了“土地托管”业务,截止目前只有三个村庄的300亩土地进行了托管,面积不大,全部种植了小麦,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农产品电商经营户逐渐增多,辖区内农产品电商经营者200余人,部分经营者年销售额达千万元以上,效益可观,但是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二、“三产融合”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较低。现代农业的主要特色是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发展,但是,我地的农业产业科技含量还很低,这种情况在农业种植领域表现的更为突出,我们的水果大部分还是十几年前的老品种,蔬菜种植模式还在沿袭几十年前旧技术,包括肥水一体化、自动化栽培、物联网应用等先进技术,在外地现代农业生产中已经成为常规模式,但是我们这里还非常少见。2、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严重短缺。想要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出效益提升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以及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这方面我们还很欠缺。现有的一些农产品企业规模太小,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力,无法对“三产融合”起到有效推动作用。3、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服务带动作用不明显。辖区内的农业第三产业还停留在初具雏形阶段,如一些农业采摘园、一些与农资销售相联系的农技服务站点等,整体发展较慢。

  另外,一些应该发挥服务带动作用的组织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现有的农业合作社,大部分成为空壳状态;现有的土地托管业务,面积小且技术落后,不能对周围农业生产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据介绍:某村和旁边两个村去年动员群众拿出300多亩土地,托管给农业服务公司,每年托管费用1000元。原来以为他们得带来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呢,结果今年这300亩地都种了小麦,效益还不如我们种植水果高呢。

  三、工作建议1、建议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一产效益。我地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如果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就可以产生后发优势,高起点一步到位,变劣势为优势。可以采取和农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外地先进园区结对子等模式,快速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实现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效益弯道超车。2、建议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围绕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契合我地优势产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建议加强对合作社及农业托管公司的业务指导、技能培训,提高这些组织对农业生产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人才、技术和资金是制约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三个短板,

  这些制约短板单靠群众和个别企业是没能力补齐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慢慢解决。补齐了这些短板,我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就会明显的提高一个档次,“三产融合”、产业振兴的速度才能进入快车道。

  

  

篇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关于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吴光炜【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推进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上,并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提高融合发展意识,打造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拓宽筹资融资渠道,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服务保障体系,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形成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和供应链相通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6【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功模式;对策【作者】吴光炜【作者单位】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菏泽274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6

  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战略举措,更是拓展农民征收渠道的必然选择,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笔者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功模式分析入手,运用现代产业发展理论,提出了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

  对策,以供决策部门参考。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近年来,山东各地围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路径,加快发展新业态,着力培育新主体,全省涌现了一批效益好、适应强、可推广的成功模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拉长产业融合链条模式。就是根据涉农区域已形成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实际,鼓励引导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如山东荣成市依托海洋渔业资源优势,拉长以渔业生产为主的产业链条,取得了良好效益。一产重点发展海水育苗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品产量达到126万吨;二产重点发展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38亿元;三产重点发展“互联网+渔业”、冷链物流,90%以上的渔业企业拥有冷链物流等行业。通过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使得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并且带动近30万人从事渔业相关产业。(二)培植新产业新业态模式。就是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完善农村新型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目前,山东省特色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已达10万多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约600亿元,网络零售额约100亿元,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如山东曹县以表演服饰生产、芦笋深加工和家具制造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企业“触网”融合发展,使得产业规模迅速膨胀,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全县农村电商网店已发展到3.5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2.5万人,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65亿元。(三)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模式。就是深入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释放农业的巨大潜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如山东平度市积极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资源,叫响“食在平度”旅游品牌。围绕蔬菜果品等特

  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着力拓展农业功能空间。建设国家农业公园1处,拥有3A级农业观光景区3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休闲农庄12处和农家餐馆120余家等,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以上,农业增收6亿多元,并被农业部确定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放大园区集聚效应模式。就是用园区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并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集聚发展特色采摘、文化传承和养生度假等关联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形态多元、功能丰富多样和生产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如山东诸城市依托企业带动,聚集生产要素,放大园区效应。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工商企业下乡办工厂、建基地、发展园区,全市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发展到238个,其中千亩以上农业园区63个,形成了涵盖肉食品、粮油、蔬菜、茶叶4大系列400多个品种的产业链,9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五)建立利益联接机制模式。就是以产业链条为载体,以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产业入股为手段,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体。如山东安丘市在三产融合过程中,探索构建了四种利益联接机制模式。一是订单协作型利益联接,即采取订单形式、保护价收购,保证了合同种植户的收益;二是股份合作型利益联接,即农产品交易市场对纳入合同种植的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给予股份,农户按股分红;三是返租倒包型利益联接,即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有偿转包给家庭农场或工商企业经营,农民除获得土地租金外,还可到农场或企业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四是产销联动型利益联接,即建设电商交易大厅,统一注册品牌商标,进行电商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六)构建产城一体发展模式。就是以产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合理规划布局城乡产业,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提高。如山东德州市以“人的

  城镇化”为核心,以“两区同建”(社区、园区)为结合点,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就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适度规模集中,有效拓展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加快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路子。全市规划建设641个社区并居点,建成规模以上农村产业园区876个,45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据调研,山东各地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显著效益,并探索出了一批可应用的模式,但在其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融合发展意识不强。受小农思想的影响,农民的市场观念落后,思想相对保守,缺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农村家庭生产模式普遍存在,“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等新模式全面推广还需一定时间。同时,又加之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支持不到位,导致农村三产融合步伐较慢。(二)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主要表现在农村二三产业总量偏小、产业链条较短和产业集聚度低等。农产品“种植+加工”、“种植+销售”、“种植+加工+销售”模式虽然相对成熟,但产业链大多终止于二次融合,三次产业交叉融合的深度较浅,特别是向三产方向的融合仍是短板。(三)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涉农企业缺少抵押物、项目投资回收周期长,致使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时顾虑较多、金融服务产品偏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对不再贴息的产业融合类项目压缩基金规模。目前,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四)农村土地流转不快。由于农民受传统思想、自然经济和计划体制等影响较大,又加之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农民一般不轻易将土地流转出去,这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同时,各级政府对于农村产业的用地供应偏少,致使企业加快发

  展与无地可用的矛盾逐步加剧。(五)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具有科技意识薄弱的特点,缺乏对科学技术、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造成企业产品更新慢、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进而出现品牌知晓率低、产品影响力小和企业竞争力弱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六)融合发展环境不优。从硬环境上看,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交通运输、供水供电和网络通讯等还达不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从软环境上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政策和措施等还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离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三、加快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鉴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推进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上,并大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一)提高融合发展意识。就三产融合发展而言,是农业范畴的一次大变革,是农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大机遇,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意义、作用和效益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其内涵、实质和路径等,以提高三产融合发展的意识。二是加快编制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等,让农民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规可依。三是研究支持鼓励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让农民通过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战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并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二)培育产业融合主体。三产融合发展的首要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即实施好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和龙头企业提升等工程,以解决带动能力较弱的问题。

  一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并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具备条件的向公司制企业发展。二是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的主体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完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引导小而散、带动能力弱的主体相互合作,成立联合体,扩大覆盖面,提升规范化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促进集群集聚集约发展。[1](三)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不同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着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多方互利共赢。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使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对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既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又要十分注意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对于合作社要重点解决好合作社与农民的紧密度问题,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比例不低于60%,切实保障社员权利。同时,通过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和政策引导等方式,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2](四)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把拓展筹资融资渠道作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加快建立政府支持、金融跟进、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筹资融资体系。一是认真研究国家投资的方向、领域和重点等,从中找抓手、找项目、找资金,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二是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适合产业融合发展特点的各类金融业务,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三是培植发展农村金融担保机构,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扩大农民有效抵押范围。同时,鼓励各级政府建立不同层级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加大农村筹资融资环境优化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3]

  (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深化土地制度和集体资产改革,着力为其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是当前工作着力点。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土地规范化经营模式,切实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并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二是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采取产权入股、作股量化等方式,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农民的切身利益,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4](六)构建服务保障体系。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必须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才能确保有效推进。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检验检疫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机构建设,在病虫害防控、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业技术指导等方面搞好服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国有商贸、交通和科技等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点和职能,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和销售等环节,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和作用。三是支持涉农企业在农村建厂,就地加工农产品,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制定公益性服务指导目录和服务标准,并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方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等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公共服务。[5](七)优化融合发展环境。由于农业为外部性、弱质性、公益性产业,并面临来自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的双重风险,所以应着力优化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民间资本等,重点搞好农村交通运输、供电供水和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搞好金融保险、仓储物流和科技研发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满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硬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年度计划中充分体现。同时,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列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实行责任制,将目标任

  务分解到县区、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行业、企业和项目,并建立健全跟踪评价、监督考核和激励奖惩等于一体的推进机制,确保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并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6]

  【相关文献】

  [1]韩一军.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黑龙江粮食,2015(11):27-28.[2]陈俊红,陈慈,陈马琳.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17(1):3-5.[3]李小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6(4):83-96.[4]陈勇.试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J].产业经济,2016(24):34-35.[5]陈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J].湖南农业,2015(12):4.[6]杜长青,李旭梅.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3.

  

  

篇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一、现状。

  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1)种养结合型。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养殖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如云南龙云大有实业公司,依托2个现代化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年出栏优质肥猪3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实现了菜叶养猪、养羊,猪粪及农家肥还田的有机循环,促进了农业内部的产业整合和价值增值。

  (2)链条延伸型。依托涉农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如云南国巨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农产品加工业主体,向前延伸到原料种植业,建成中葱、香葱、大蒜等农产品基地,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生产,确保优质加工原料供应。该公司依托国巨万和等知名品牌,向后延伸到销售领域,同国内主要方便面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3)功能拓展型。依托本地绿色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型业态,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如天津市依托示范小城镇,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培育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带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消费;利用山、水、海等资源,打造山货节、河蟹节、海鲜节。

  (4)技术渗透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催化生成新的业态,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以及农业信息共享,服务了广大涉农群体,并将各种优质鲜活农产品销往全国,提升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如北京农信通河南分公司在鹤壁市创建了农业硅谷产业园,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提供及时便捷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5)多元复合型。发挥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出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如湖北襄阳蓝贝酒业集团重点依托玫瑰种植基地,加工开发保健、饮料、化妆等系列化的玫瑰加工精深产品,营造浪漫时尚的休闲、商务、风情、文化等高品位玫瑰文化广场,打造种植园、产业园、文化园三大园区,构建起集种植、研发、生产、观光、销售于一体,以三立二、以二带一、以一促三的产业复合型运作模式。

  2.形成了日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关经营主体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

  益联结机制,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

  (1)订单合同型。龙头企业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农民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料,企业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收购农民原料,形成订单农业关系,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预期提供保障,也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给。有的企业根据事先签订的保护价,或高于市场价格一定幅度,将现金一次性支付给农民;或进行利润返还、二次结算,促进农民增收。

  (2)股份合作型。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资产入股企业,或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农民合作社,形成较订单农业更为紧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农民能够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务工收入、按资分红+二次返利、资产入股、产值分成等分配方式,稳定了农户的收入预期,带动了农民增收。如铁骑力士公司通过股份合作,确保从事养殖的农户每只鸡收入不低于6元,每头猪盈利不低于80元。

  (3)技术资本服务型。依托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农民向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如四川省圣迪乐村公司,按照公司+园区+农户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养殖设施和圈舍规划方案、畜禽种苗、绿色饲料、防疫用药、技术培训及指导、养殖技术规程,实现了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疫苗药品、统一提供管理、统一回收毛鸡的五统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如2014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92∶1,农业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8%;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更低,仅为0.5∶1。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而且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合作,采取利润返还的合作方式占15%左右,采取按股分红方式的仅占5%。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此外,少数地方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雷同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环境严重破坏。

  2.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一些电商的经营场地、仓储用地和大规模培训场地用地也难以得到满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农业设施又

  

篇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产业发展是根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产业兴旺,产业融合不是三层产业间的相加,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加快交叉乘数的发展。通过分析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设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及科技投入,提升农民的技能加快现代化农业配套改革等,一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1.引言

  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产业融合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产业融合是在新技术革命及扩散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放宽行业的限制并进行技术创新,使各行业间产生新的交叉合作关系。今村奈良臣(1996)将农业产业融合称为为“第六产业”。“第六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一二三产业相加,而是三层产业之间交叉融合加快协同发展的乘数关系[1]。整合全产业链进而创造新的附加值,使农业生产者获得更高利润。王乐君、寇广增(2017)认为,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机制,一是要激励农户和农业合作社主动设法谋发展,二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的速度[2]。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与科技、文旅、物流、金融等各种产业的融合,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了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升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有借鉴作用。

  二、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能实现产品质量、技术创新、流程管理的升级,例如有机农产品、功能型农产品、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都是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有较高的价值形态及附加值,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创新升级。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技术渗透及应用,缩小了各个产业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产生了农业产业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吸引有更高效率以及技术附加值的资源。农业的管理模式也跟随升级,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深度加工、高附加值发展,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需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新产业及新业态的出现,扩大了市场规模,给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当地农民有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更好的社会福利。农民不仅可从事农业生产,还可在农产品加工、服务、销售和农村旅游等领域有第二职业,对提高农民收入和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各种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和服务企业,可带动当地农户提高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并降低经营成本,更好实现农业提质和农民增收。旅游+农业、新型智慧农业等产业的发展,对农村产业价值空间的提升和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农工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获得更多收入。

  (三)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生态宜居,促使生态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3],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整体环境宜居有利。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广泛地普及应用滴灌微灌、移动智能监控管理、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这表明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农业对资源的消耗及污染明显降低。生态农业通过生物链技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整合,再结合加工和文旅等后期项目,不但能使农业排放物的循环利用,还能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现代的农产品加工,通过现代化加工技术及工艺,提高了农产品和副产品的利用率,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农村水、土、气的污染,这都对农村环境面貌的整体改善有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路径

  农村各产业间正在多维融合,农村产业化组织逐渐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产业融合规划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欠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民技能素养较低等问题。因此还要进一步探索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对策。

  (一)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需求,规划农村产业融合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新时代,当前农业供给结构已不足城乡居民消费的新需求,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特点成为了引发产业转型及创新的风向标。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在不断升级,人们更重视产品品质,用于娱乐、文化、保健、健康、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增长迅速,对农产品的品质及多元化需求也逐渐提高,向更绿色、更营养、更生态升级。所以农业发展必须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和新动能,充分挖掘农村自然、生态等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在传统农业中加入健康、科技等功能,生产功能性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升级[4]。

  (二)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充分与新兴信息技术融合

  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主体越来越需求科技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必须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在农业科技基础性创新研究而社会主体投入在农业科技的应用等。财政投入向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倾斜,整合科技资源服务性平台,支持专业化和规范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户和农场等提供信息、财务、金融、知识产权和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和产地直销等新模式。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

  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及技术提升中,龙头企业起引领作用。政府给龙头企业适宜的经营环境使其做大做强,提高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建立以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

  现在有关涉农的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都遇到了融资难题。银行给涉农中小企业放贷款时手续繁琐,批复资金量少并不能满足需求。解决该问题,一是要涉农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实力提高信用等级;二是要政府积极和金融机构沟通,尤其是涉农业务较多的农业银行和农商银行等,推出适合农业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产品降低融资的门槛,也可联合社会组织类似农业协会和农企商会等,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产业融合急需掌握跨产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主体的技能素质,政府可对农民分层次分期培训。在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训农民中的“火车头”,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养殖大户等为重点培养对象,从国家涉农政策和种植养殖技术及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根据农民的需求精准设计,把普通农民转化成职业农民提高劳动力质量,通过农业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帮助农民找到合适的岗位。

  (五)加强现代农业配套改革健全农村产业融合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种配套的跟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体系的构建。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包含路网建设和电网改造及农产品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则包含涉农的相关技术和金融等服务及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每个生产环节都需专业化发展,加快配套服务建设能更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师范大学学报,2018(3):16-24.

  [2]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6):82-88.

  [3]郭翔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5):22-24.

  [4]孟露露.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2017(5):3-5.

  

  

篇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研究

  孟秋菊;徐晓宗【摘要】推进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该地区的振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立足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及现实基础,文章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薄弱、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瓶颈约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川陕革命老区;困境【作者】孟秋菊;徐晓宗【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四川达州,635000;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

  引言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巴中、广元、达州、南

  充、绵阳五市。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是落实国家《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是国家特别是四川省的重要农业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推进该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该地区的振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2015年随着国家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地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在学界研究层面还是业界操作层面都还非常滞后。目前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仅有2篇,而且这两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还较肤浅,深入性、系统性欠缺。有关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这种学界研究层面和业界操作层面都还滞后的状况,为笔者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提供了契机。笔者在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及现实基础已作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重点分析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丰富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的实证内容,有助于推进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落实该地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一、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在国家政策体系和学界研究视野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同时并存。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有很多人弄不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更别说普通大众。很多人把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视为等同,或者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只是农业产业化在新时期的时髦替代。这种认识偏差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受到了削弱,也使地方落实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抑制,导致一些地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少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具体举措,有些人认为改革创新没什么用,有些人认为改革创新是添麻烦,会引发矛盾、影响发展。有些地方推动改革的力度不到位,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和安排上,没有扑下身子抓推动、抓落实;有些地方只是为应付上面的任务而重点抓面子工程和点的展示,

  没有进行全盘的思考和谋划,出现点上光鲜亮丽,面上成绩淡然。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1]。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为该地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化基础。但是,总体来看,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和低水平层次,使得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还很薄弱。(一)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程度低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都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了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并着力打造规模经营。但总体上来看,该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数量不少,但面积不大,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程度低。如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达州市2017年已发展苎麻、富硒茶叶、渠县黄花、优质柑桔、油橄榄、蔬菜等特色农产品250万亩,发展“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9个、专业村84个,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7个,建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76.5万亩,完成规划目标的56%,建成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2065个,完成规划目标的72%。虽然达州市的农业特色产业的面积数量、基地数量发展速度较快,但还存在重视数量增长,轻视质量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面积不大,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低水平供给和高水平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限。(二)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严重滞后,尤其缺乏知名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加工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健全,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导致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业的规模集群效应尚未形成,导致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仍然低下。如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工业重镇。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方面具有典型性。近年来,该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不断增加。但该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涉及畜禽肉类屠宰加工、粮油制品生产加工、酒水饮料生产加工、休闲食品生产加工、木竹制品生产加工和果蔬制品生产加工等6大类,对该市的特色农产品苎麻、富硒茶叶、渠县黄花、优质柑桔、油橄榄等加工严重不足,导致特色农产品加工贸易严重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特色农业的规模集群效应难以形成。(三)品牌建设滞后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创建战略,市、县(市、区)政府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和四川省著名商标等国家、省级知名品牌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重奖,加速了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如达州市的灯影牛肉、旧院黑鸡(蛋)、巴山雀舌、东汉醪糟、天源油橄榄,巴中市的青峪猪、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南充市的高坪甜橙、张飞牛肉;广元市的红心猕猴桃、广元黄茶等名优农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在地方上乃至在国际国内都享有较高声誉。但总体上看,该地区的农业品牌建设滞后。一是缺乏统一长远规划,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尚未真正形成;二是对“三品一标”农产品宣传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打造力度不够,品牌农产品数量还较少,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三是农产品质量管控手段单一,品牌培育的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如巴中市特色农产品既富硒又有机,农村环境既富氧又生态,但很难看到规模化的基地、实力型的企业,也很难找出一批有特色、能留住人的乡村旅游精品。(四)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农业功能拓展可分为纵向拓展和横向拓展,纵向拓展主要反映的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也就

  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横向拓展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如生态、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良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是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也是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强的竞争力。因此,该地区应大力挖掘自身所拥有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优势,拓展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发展农旅结合的诸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农业发展,生产功能占主要地位,非生产功能占次要地位,也就是说农业的种养加、产供销占主体,而农旅结合的新兴业态分散、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和特色挖掘。三、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要素集成度较高,跨界发展程度较大,对农村经营主体的要求也较高。因此,需要培养和打造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带动其它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偏少、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层次较低、管理不规范而且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该地区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难度加大。(一)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偏少近年来,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加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速度快但实力弱。绵阳市2017年底累计发展家庭农场2386家,农民合作社3455家,专业大户达到11840户。但市级龙头企业只有463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只有29家,省级示范社只有129家,市级示范社190家;省级家庭示范农场只有54家,市级家庭示范农场107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758人,认定4296人。巴中市2018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114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32个、家庭农场394家、种养大户1139户,但省、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只有

  281个,其中省级48个,市级233个。达州市2017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3家,其中仅仅有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农民合作社4146家,其中仅仅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9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0家。广元市2018年新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9家、示范农民合作社22家,市级示范社35家。(二)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层次较低尽管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少,但多数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层次较低。表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多数,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少数,而从事农旅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少,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规模化、多样化发展的综合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少之又少。总体上,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带农增收能力有限、效果不佳。(三)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一是成立不规范。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质上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扶持政策而成立,不具备成立的条件,效益低下,功能缺失。二是管理不规范。有的新型经营主体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甚至缺乏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办公人员;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使有一些组织机构,但大多流于形式。三是决策不规范。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其内部事务基本上由领办人独自决定,决策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大打折扣,潜在的经营风险巨大。(四)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能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能激发各方为利益共同体出谋划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停

  留在提供有限初级服务,收购一些农产品等初级合作和初级利益链接阶段上。而对于将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抱团发展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和深层利益链接还很缺乏,进而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瓶颈约束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备条件,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瓶颈约束,制约着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一)土地瓶颈约束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各种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加之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等的改革试点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很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依法依规实施。(二)资金瓶颈约束随着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资金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大量的资金用量主要依赖于信贷解决,而且希望信贷大额化与长期化、金融服务多样化与信息化。但由于该地区缺乏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各金融机构缺乏协同机制、农业保险存在缺陷、缺乏规范强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原因,导致目前该地区农村信贷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缺少长期大额贷款、缺乏金融产品创新,极大地制约着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2]。(三)科技瓶颈约束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运用新兴技术带来的机遇,改造“三农”问题,唤醒农村各方资源潜力,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实现旧产业的聚变和新产业的新生。这需要农村各经营主体进行自我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科技体制的深化改

  革,需要农业科技水平提升,更需要各类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发挥聪明才智。但由于种种原因,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科技瓶颈约束问题突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服务水平较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难以吸引各类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干事业。(四)人才瓶颈约束人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量之源、发展之本。解决好人才问题,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由于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使得该地区各市是农业大市而不是农业强市,农业生产率还较低,农业效益还较差;农村人口比重还较大,农民收入还较低;农村各方面建设还较缓慢,农村整体还较落后和萧条。这种状况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少数大学生毕业后也外出就业。各类人员的流失,导致该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基础日趋薄弱,农村“空心化”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因缺乏人力资源基础难以开展各种项目,更缺乏各类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来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的发展。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地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要坚持市场主导,更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扶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相关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却面临着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既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尊重消费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作用,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业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农业弱质和农民弱势的特点,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推动农村产业融

  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财政、土地、农业、科技、旅游、商务、质检、工商等十几个管理部门,政府主要应在制定发展规划、生产标准、产业政策、市场规则和抓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与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扶持引领作用。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地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这些方面都做得还很欠缺,而且各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横向协调机制,各部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方便本部门的规范管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不够,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征地、环评、办证等环节面临的问题较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能理顺管理体制,助推该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缺乏统筹规划和布局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尽管隶属于四川省,但它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川陕革命老区地理区位毗邻、地域分工接近、经济联系紧密、文化环境趋同等先天条件和良好基础,决定了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要用抱团发展、协调发展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来谋划该地区的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该地区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要加强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同开发利用;要统一规则,畅通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要打破行政分割,建立区域协调机制[3]。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无论市之间、还是地区之间,都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更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布局,携手操作执行的项目更是少见,这不利于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统筹协调发展。(三)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要提升品质和上档次。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人们对优质高效农产品供不应求,而传统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除了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强消费导向外,还需政府的政策引领。但目前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却存在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该地区制

  定和执行的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更多是从生产层面而不是从消费层面给予扶持,突出生产导向,弱化消费导向,结果导致该地区传统农产品销售困难;而特色农产品好而不强、有质量无总量,就连本土消费的果蔬等主要农产品,都有超过60%的份额由外地输入。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硬件条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各市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涉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但总体上看该地区各种涉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一是农村水、电、气基础条件较差。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欠缺,农村产业融合的用水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甚至饮水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部分农村地区的电网改造滞后,农村电压不稳,电价偏高;部分农村地区还没通气,生活用清洁能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二是农村道路、物流、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的路网不完善,道路等级低,自然村之间及村内道路硬化率低;多数农村地区的仓储物流设施非常欠缺,商品的储藏、运输、保管等条件很差;多数农村地区的环卫设施欠缺,难以进行垃圾收运和污水处理,面源污染严重。三是信息化建设薄弱。该地区的互联网覆盖不全、网站拥有量较少且大多是政府网站,还存在一些信息盲区,一些地方信号质量差。结语总之,随着2015年国家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家把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川陕革命老区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大事。基于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是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是国家特别是四川省的重要农业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推进该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该地区的振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但目前川陕革命老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在学界研究层面还是业界操作层面都还非常滞后,还没有见到专门针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因此,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对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及现实基础已作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基础薄弱、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要素瓶颈约束、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困境。**该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生态环保的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领的原则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另一方面,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要着力提高人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识水平、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取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要加强特色产业的品牌打造、要培育好多元化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要完善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要搭建好各类制度平台、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孟秋菊.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p76-83[2]张红宇.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年[3]肖金成,王旭阳.加快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8期,p98-101

  

  

篇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浅析农村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

  摘要:要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核心是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走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就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服务;要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石;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产业链发展。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策略及方法;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规模化,加快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单单就以产业化进程而言美国早在1959年便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大田作物的100%机械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直至目前2022年为止依旧是围绕传统农业进行局部改良,包括但不限于种植机械、收割机械等。近年来我国农村、农业得到了有效的进步。但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也并非是完美无缺,在没有中高层次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合作社的发展相当局限,而开发出优于农村合作社模式的新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是当下产业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一、培养全新的经营主体,强化其积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农村地区需要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服务、品牌创立等来进一步培养全新的经营主体,使其具备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能够在市场当中优先示范,在积极开创产业发展融合的情况下,有效培育农村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而这些新的经营主体以及带头企业,也需要联合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共同来实现农业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例如将农产品生产、农业加工、物流产业结合在一起,打造专属的农产品经营营销通道。在形成专业化管理团队和科学经营管理理念的情况下,应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特色,形成优势产业,让农民也能够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当中,提高就业效率的同时,共同开创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局面。

  二、产业链条延伸产业本身就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联。农业作为最原始的产业类型,是一切产业的本源和派生。延伸产业链条,既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进行延伸,如种植优质小麦的可以进一步加工成面粉,还可再进一步加工成面包、面条、烘焙或各种速冻食品等;也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进行延伸,如对辣椒进行深加工的可以与周边农户签订订单或协议,搞标准化订单式种植;同时也可以第三产业为基础,促进产业链条向第二产业或第一产业进行延伸,如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大量游客消费,形成一定品牌之后,与周边地区农户签订合同,纳入到同一个产业链条上来,最典型的如陕西袁家村模式,袁家村的IP加庞大的客流量,使得商品供不应求,不断在周边建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极大的衍生了产业链条。由此可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态势。

  三、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和保障者,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确保农民主人翁地位不改变。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需求,真正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适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体系。二是坚持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把家庭农场和发展各种类型合作社作为政策培育的重点,政策扶持资金及惠农项目要优先向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倾斜,并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内生产发展动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发展为了农民,一切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巩固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民的智慧成果和创造力。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真正热爱“三农”,愿意投身“三农”事业的人提供创业平台和就业机会,构建以县或乡镇为单位的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定期发布相关信息,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与供应链体系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电商,因此也需要各大电商平台的支持,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中能够形成本地化的电商服务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保障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完善当下农村电商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在实际的供应链的构建中,要让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积极地进行产品信息的传递,并加强广告的宣传力度,保障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并不存在第三方的物流,这样就会有效地形成自营物流体系。这样的供应链,极大的将物流成本进行分散处理,进一步的控制成本的投入。在这种供应链的构建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也利用这种供应商供应的服务关系,让供应链体系得到完善。最后,也与本地化的农村服务商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充分的降低了中间环节,让农村电商与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

  五、加大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为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破除农村融资约束这一难题。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广度,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农村从业人员的融资约束。在扩大农户个体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应加大对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的支持。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数字经济运用到金融服务中,善于利用数字金融,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网点数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办事效率。除银行业外,也不能忽视其他金融机构,要推动县域银行业以及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鼓励各大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村镇业务。

  六、构建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了让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更加密切,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第一,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试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模式,或者采用“双向入股”方式,即农民用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而企业用设备、技术入股农民,从而形成村集体、农民个人、经营主体间密切的利益联系。第二,优化订单农业,鼓励融合主体与农户签订相关保护价合同,同时,按农产品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第三,引导农商相互合作,鼓励“农校对

  接”“农超对接”,构建农产品新营销模式。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同内容,确保利益联结主体间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结语:在农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区域在推行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产业融合战略计划,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与制度扶持,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在拓宽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好产业融合大关,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而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舒畅,郑林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26(1):4.

  [2]白晓杰.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析[J].环球市场,2020,000(007):21.

  [3]孙江超.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着力点[J].农业经济,2020(6):3.

  

  

篇十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精品文章

  《农村产业业态融合发展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在梳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宿迁市各生态经济示范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业态;融合;问题;建议作为生态经济的先行区和探索区,江苏省宿迁市以首批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为先锋,拉开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大幕。本文通过对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业态的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产业富民的基本情况,探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业态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农民增收,分享产业融合的红利。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传统的生产环节之外,增加了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保管、销售等环节,将与农业产业链相关的二三

  精品文章

  产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拓展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激活农村土地、住宅和金融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加快高端农业、设施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既有利于克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局限,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价值链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产品和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对水、土、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方向改变,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拓展城市资本和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农村,强化农村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促进以城带乡和强农惠农、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利于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融合新领域,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建设和投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保存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维护村落功能和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业态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一)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当前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

  精品文章

  平较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较短,附加值偏低。农业方面,农产品附加值主要产生于加工环节,而目前宿迁市经过深加工转化成终端产品上市的农产品较少。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有的乡镇生产出大量的桃子、辣椒、莲藕之类的普通果蔬无法就近进行深加工,而只能作为初级农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再加上相对高昂的人工采摘、物流等成本,致使不少种植户选择弃采,且损失较大。养殖农业通常则为养殖常见鱼虾、养鹅,要么以生鲜品形式直接面向市场,要么经过简单加工成为餐饮界的一道普通菜品,缺乏深入的产业功能挖掘。二是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合作方式相对单一。相关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般会形成一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即主要有以下两种关系形式:

  1、订单合同型。龙头企业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形成较为稳定的订单农业关系;

  2、土地股份合作型。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定期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由此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从而与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乡镇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尚在探索初期,农民与企业间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真正建立。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部分乡镇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种植农业品种雷同,种植辣椒、莲藕、桃子等普通果蔬成为不少乡镇共同的主导业态选择,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融合也大多局限于观赏和采摘、吃农家菜这样的形式。休闲农业的建设,主要表现为管

  精品文章

  理水平参差不齐,精品少、品牌弱、品位较低,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方面表现为初级形态较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二)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较大问题。

  1、土地方面。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各种休闲观光度假场所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据洋河新区、新庄镇反映,有的农旅结合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很难取得用地指标,而农地改变用途、配套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又属于违规操作,导致农业新业态项目的投资者缺乏安全感。虽然202x年中央1号文件已打破过去的政策坚冰,提出诸多利好政策,但在地方落实层面、在土地规划等手续办理上依然存在很多瓶颈。

  2、资金方面。资金紧缺则严重制约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目前,生态经济示范镇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和上级政策性专项资金,而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而不能及时全面得以改善、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差而影响生产积极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而缺乏可持续力。

  3、人才方面。从调研情况来看,由于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的多是老弱妇孺,且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多数示范镇的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年龄偏大和现代农

  精品文章

  业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三)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目前,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

  中,除了新庄(主要是依托宿豫原有龙嫂米线等企业对农产品深加工、招引杉荷园和台湾阿土伯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农旅结合项目)、三棵树(主要是依托经开区汇源集团打造以桃为主导的田园综合体、招引金丝皇菊项目)、洋河(主要以工业招商理念推动各种园区建设)表现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趋向,更多的示范镇基本存在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较小,参与融合能力不强。

  三、促进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析当前,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大势所趋。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有的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多种动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为了促进生态经济示范镇产业更好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建立市县两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镇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诸多机构和部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理顺部门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为此,建议设立市县两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市级层面,明确由至少一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全市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发改、财政、农业、国土、环保、工商、科技、旅游、供销、银行、保险等部门,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全市三产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信息沟通、区域协

  精品文章

  调、监督指导、目标考核等工作,及时将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汇报。在县级层面,明确至少一名县领导班子成员牵头组建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可设在县发改委,将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强化部门协作和工作考核。

  (二)以产业链为核心,增强产业融合动力。要以产业链为核心,增强产业融合动力。一是变单纯引进企业为以产业链为核心。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只单纯注重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而要从完善本地产业链的角度,坚持按需招商,使招引来企业能够介入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变相互竞争为协同合作。招引企业避免同质化,注重差异性,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配套齐全、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上各产业、各环节之间有效协同、紧密合作、相关支撑,实现多方共赢。

  (三)探索产业富民更加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涉及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关键是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各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持久运营。建议创新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一是大力发展技术资本服务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成立农产品产业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二是探索发展反租倒包再就业型利益联结机制。企业通过土地租赁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布局,然后将土地使用权转包给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农民通过土地

  精品文章

  出租获取租金收入,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用和项目开发建设获取利润,并通过吸收转出土地的部分农民再就业为其增加劳动收入,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四)制定加快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要素保障措施。1、土地方面。建议高度重视产业融合用地需求,**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瓶颈。相关部门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尽快出台有效的土地政策,将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计划指标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2、资金方面。建议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各级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政策,延长贷款补贴优惠期限,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取消附加费用。坚持开放推动,吸引国内外工商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消费者参与或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洋河通过大力推广ppp模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也可以是解决基建资金难题的成功做法。3、人才方面。建议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因材施教,培养更多产业融合示范型人才。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搭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各类示范户带动农户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总体来说,目前我市生态经济示范镇发展产业新业态的态势积极向好。产业及其业

  精品文章

  态的发展是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使其得以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土施肥”,既要为其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又要保证培育新业态遵循发展规律。既要进一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培育新兴业态,又要加快培育优势新业态、新产业集群,通过做好创新的“乘法”和简政放权的“除法”,使新产业、新业态积聚的动能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对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作者:孟菲,段祺华来源:《中外企业家》2016年第8期

  孟菲段祺华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2-0040-03

  2016年1月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既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过程,也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为解决我国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而另一方面大宗农产品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

  鉴于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层次浅、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比较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还不强,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先进技术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使得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还不充分;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足等问题,本文对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融合的基础在于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益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途经和方法很多,但由于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保障小麦、玉米、大豆等基本农产品供给始终是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也是治国安邦之必须,因此必须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日本在农民就业与增收困难的背景下,2010年颁布并实施《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法》,全面推进“六次产业”发展战略,其中强调支持基于农业向后延伸,形成立足农业资源利用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分享农产品、食品加工等生产环节,以及农产品、食品流通,甚至休闲旅游等消费环节的利润,防止工商资本从二三产业通过向前整合并购农业,加剧农民对工商资本的被动依附。借鉴日本相关经验,我们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准入审查、股份比例的限定,来确保农业生产者在与工商企业合作中获得主动,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益。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合同管理,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积极推广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地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民持股参与,以土地经营权的让渡调动工商业主体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并保障农民获得产业融合所形成的增值收益分配;引导新业态发展,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金融创新、互联网+等建立利益联合体,共同实现创收增收。

  2、融合的关键在于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面广,且跨界融合的特征显著,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因此,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往往更需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主力军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主要方式大致有:

  (1)延伸农业产业链型融合。这种方式是依托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围绕某一农产品的种养和加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以达到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这种模式下,向前融合实现与育种、农资供应、涉农服务等一体化,向后融合实现与精深加工、运销物流等一体化,如部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这种模式还包括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如在“互联网+”下,农业实现数据化、在线化,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线上预定、线下交易等。

  (2)产业集群型融合。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网络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如发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村一品等。

  (3)功能拓展型融合。通过开发和拓展休闲观光或创意农业,赋予农业文化、科技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乡村的休闲旅游、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打造富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镇。

  不论是以上哪种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即使对于那些实力较强的规模化农业生产者,单靠其自主发展产业融合也存在巨大困难,还需要工商业和资本的带动和支持。所以,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应坚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甚至公司农场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竞争合作,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数据,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万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其中省级以上1万家,国家级12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万家左右,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农户317.6万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实践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未来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不仅需要协调好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更需要加强各产业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合,建议在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通过“社+社”“社+场”“社+企”等方式,围绕一定区域内的特色产业,深化各产业间农户、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合作与整合。以第一产业为中心,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使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收益。

  3、融合的保障在于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并重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该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主动与经营主体、服务主体沟通联合,积极为各参与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减少直接干预,着力构建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发展环境。如建立抵制恶性竞争,杜绝违法行为的市场秩序。营造容忍失败,鼓励探索和试错的文化氛围。

  

篇十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荆潇漪【期刊名称】《《新农民》》【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2页(P17-18)【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者】荆潇漪【作者单位】[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

  1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近年来,重庆市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重庆市万州区孙家镇距离主城212km,是万州离主城最近乡镇,交通便利。孙家镇的兰草村,四面环山,充足的日照,暖和的气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19年,孙家镇兰草村建成茶叶基地333.33hm2,茶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孙家镇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孙家镇茶叶发展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通过种茶、采茶、制茶、售茶等多个环节,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2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2.1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不理想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是必不可少的两大产业。对于加工业而言,除了设备厂房的建设以外,还包括了如基础农产品的收购,储存等费用。其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需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还需要乡村旅游的规划、乡村旅游文化的宣传等一系列无形资产的投入。农户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主动融资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农户和涉农企业缺乏抵押物作为担保,还款能力和意识差,信用等级低下,项目投资回收慢,经营管理随意性比较强。因此,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顾虑很多,导致了其无法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需要。虽然国家设立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建设基金,但是涉农企业对于政策的领悟不够彻底,实操性差,也难以发挥有效作用2.2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匮乏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留守在农村的绝大多数都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许多农村地区的村干部年龄都偏大,还有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程度和技术水平都偏低,因此,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的认知度都很低。另外由于农村的就业环境还有就业待遇等问题较突出,很难吸引懂技术、会管理、知营销、善创新的产业融合发展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到农村去。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2.3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目前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对于重庆市万州区孙家镇而言,第一,孙家镇的茶产业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支撑,发展缓慢;第二,孙家镇茶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和采摘上来看,都是以传统的种植技术和人工采摘为主,精深加工基本上为零,

  产业融合链短,附加值极低,没有形成品牌的辐射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孙家镇的生态茶园旅游产品项目同质化严重,毫无创新和特色。模式单一,内涵单薄,与知名的生态茶园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兰草村的生态茶园主要是以观光为主,而可以体验消费的产品偏少,难以长期吸引消费者。第四,孙家镇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这使得农户在产业链条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农户难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获得利润。3推进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3.1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共享收益孙家镇的多数农户在茶产业的链条中,仅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难以在第二三产业中获取利润。因此,孙家镇应该把各种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农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股份合作,帮助双方建立风险共担,权益共享意识,以实现农民共享收益。3.2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政府应重视农村外流的人才资源还有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的青年和本地大学生返乡就业。此外,国家除了对初级生产加工环节补贴之外,还应该加大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补贴措施,提高中央财政资金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力度。3.3提高产业融合的层次和深度延伸茶产业链条,开发茶业新品种。目前孙家镇的茶叶加工还是以粗加工为主,如果要延伸茶产业链,就得开发出更具价值的深精加工产品。此外,加强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以渝云峡川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提高兰草村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培养一些竞争能力比较强的茶叶中小型企业,与龙头企业合理竞争,加速提高产业的融合发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27-34.[2]国务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11):5-6.[3]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37(2):30-37.

  

  

推荐访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融合 农村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