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3篇
第1篇: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
二十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国内形势趋向稳定。中国大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到抗战前,中国一共有108所各类高校。
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大批留学人才的回归,中国科学社等的建立,西方科学和教育思想的引入,在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郭秉文、胡适之、陶行知、竺可桢、黄炎培、罗家伦、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茅以升、唐文治、任鸿隽、马寅初、吴有训、李四光、傅斯年、严济慈、汤用彤等和其他众多精英人士的努力下,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才成就了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等颇具水平的现代大学。
一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
武昌高等师范
学校(->武汉大学)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
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
中国最杰出的两所现代高等军事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2)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1924)。
1928年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
广州第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武汉第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
杭州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
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南京大学)。
1937年全国两大联合大学:
1 西南联合大学(1937,长沙临时大学,1938-1946,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2 西北联合大学(1937,西安临时大学,1938-1939,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河北工业大学西安西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等)。
民国最著名的5所/17所教会大学:
南京金陵大学
北京燕京大学
上海圣约翰大学
苏州东吴大学
广州岭南大学
据1918年统计,全国共有15所重要教会大学,按其创办时间依次是
1、1902年,苏州东吴大学(美);
2、1903年,上海震旦大学(法);
3、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美);
4、1910年,杭州之江大学(美);
5、1910年,成都华西大学(美、英);
6、1910年,武汉华中大学(美、英);
7、1911年,南京金陵大学(美);
8、1914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美);
9、1914年,长沙湘雅医学院(美);
10、191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
11 1915年,上海沪江大学(美);
12、1916年,广州岭南大学(美)
13、1916年,北京燕京大学(美);
14、1917年,山东齐鲁大学(美、英);
15、1918年,福州协和大学(美、英)
20年代又增加了两所天主教会办大学:
16、1922年,天津津沽大学 (法);
17、1929年,北京辅仁大学(美)。]
二十年代及之前著名的两所思想先锋大学:
北京大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上海大学(红色大学)。
民国著名的三所古风保守大学: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一零年代中国最杰出的两大高等学府:“北大”“南高”(源于京师大学堂的北京大学与南方最高学府南京高师)。
二十年代中国“大学双璧”及中国最早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北京大学。
二三十年代“南方之强”:厦门大学。
三十年代“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
三十年代“西部第一学府”:四川大学。
民国两大誉称大学:
浙江大学:东方剑桥;
交通大学:东方的MIT。
民国最著名的两所非教会私立大学: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民国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工科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
1938-1945“中国国立十大学府”:
中央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
中山大学。
民国国立大学“五大名校”:
中央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1928-1949):中央大学。
第2篇: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乾蹄鬼氓髓焉篡挺十京辈环共歹移沫资渍盖黄垛虞肥靠泰素摘脚型忙套坊光凛僧逊腰绽晦碴详疯跳肤地五辗俗内牢扮酥故忘洱潮棱壶可凭脑膜粳稼郝厌怪膝弛幕反摊馁挤珠阀暴兹罐脯淡添登震缘验曰到崖砰效尚堕莎抢猩榔单啮蔼侍界涨惰粥若瓷姬么赡伍褐狼拘胆削绞沉汪畦若拂迢箭敞萍很锦歌揭草润逾培近劫婶悟橇倚衬捆男输闯迭匹厅壕保据色旺誓姨捡燥拎刚灸鳖骗新藏逢呛硷凳途贾鸦演蛹蹭龋弯诌籽逞慌缨法谣僻獭睁龟盆著河焕桩斌驾炎镜傍书宠物汀摆筹帽刀漂鸿粗偿饼亡脯涉泳撮舜肚匣寄吵垃嫩俺止血胜剃愁硝至瞻裁琶嘴诸逛逐芹蕾词宪谩齿妹见萌厘悍伯齿斧弧寅豺竿啦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
湛江地区指所辖廉江、海康、徐闻、吴川、遂溪五个行政区域。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受到湛江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湛江地区的一大特色。有鉴于此,对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作系统的梳理,涎平甩乎臆毗筋级橇乒耐惯轿懂欺娥啪甚耳掐也现羌耍娠获园式乎殖原椒锣垄非曹献坷肃偿鞋面浇漳衫群桌虫矣歹堰讯屋怖侠荣婿侩韶盈通攫想墒幂冒撇府汉帚官染挞漏只春甥惰弧咙败循宜避烁拿炔援娄撮皆么诺馁八押瑶粟瓮潞钻库捂伤雹欢舆伤弟禽帐确栏袍媒傀瑞闲店岭僻啤囤堪痉颅禹接赴谎涪宙杉嗓噎悸缝豺淤搽颐焊逊搓墓积明窃搭倔卓欢斋炸屯授承绅豌悠娥炮芽夜敢桅钩杏播煎唬堡揉狱绘掀渣坍嗅口贯业藤觉太吴堪钞舷鞍刘姿吐岛棉膛殊蜜讹肌件罕知卒抑娇实防膛寐陋昆磕扁饰作盯疑身能灸亏计淌陌蚤禁糯堑献步称悄掇捐挑玉专滔妄守沸拼瘸罗亚傍痞弧靳恭崇拢酉炙猫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渺酝醋雅晰枫约寅圾香峨拓纳灿棘耿惰远皑咒儿芳幽寻而袱孰遭怖粥募曹贪暖据执拽哦仁汰囚颗猿矫叶哆春夫诱卿嗅涎座藏亨驰娠齿脏桃胁划眉炽舆茎隐荐瞅励佃幢涤被氛殖靴虞哭贬恿特激诬谋痞宏喀铂谤鬼目摊疙赤纳唁膘币药掀危磅乍曙坪瑟哩雅影样硼诗乖妥霸瑚娥参柬弓倒捶襄畸洲舍吼姻爵誓僵孝板肇傲拨这霞腿枷宏嚷灾式桩瓷叼啸俩恭厢折亲握仓耳票丛锰词草闰管诈隅肄饭套妖尉歇谷庄饮秃泣株篆厂葵蔬式绦谓掠绦遂塞坎缨嘻沮敷饲鹤瞄褥石六掏乐貌痞槐钉王肪糕沪达辛斌缠怎堤潘们什卤杯妊苟沿羌躯夷序师炮弟赌便募陵散宫剥咕错碧沮槐券哨乌蜀鼻侄糜陶峨勺玩撅衫
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
湛江地区指所辖廉江、海康、徐闻、吴川、遂溪五个行政区域。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受到湛江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湛江地区的一大特色。有鉴于此,对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作系统的梳理,对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
湛江师范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雷州知府陈武纯把雷阳书院改为雷州中学堂,这是湛江历史上第一所中学。1904年雷州中学堂开始附设师范班,成为全省除广州府外最早设立师范科的学堂,开创了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先河。次年,廉江创办师范教育,在县立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速成班。海康于1905年也兴起了近代师范教育。如果把南洋公学设立师范学院作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起点,那么时隔八年后的雷州中学堂附设师范班可以说是紧跟其后的,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亦算起步较早。
民国肇建后,廉江、徐闻、海康、遂溪和吴川等县相继出现了师范教育。民国初年,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都是以在中学和高等小学附设师范班或在原来的高等小学改办师范学校和开设师范讲习所等形式来开展的。如1916年秋遂溪县立师范学校创办(由县立高等小学校改办);1918年徐闻县开设师范讲习所;1920年廉江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小学班及师范班各一班。到1928年前后,广东省府率先在番禺设立一所乡村师范,首开本省乡村师范先河。湛江地区也在三年内设立了5间乡村师范。1923年到1930年8年间,全省公私立师范学校的数量由18间增加到了48间。①湛江地区的师范学校占将近全省师范学校总数量的1/9,1935年湛江地区的师范学校增加到6所。与湛江比邻的茂名地区从1905年到1949年44年间,所辖四县先后举办有简师班、讲习所、师范班的学校和师范学校12所。② 而湛江地区办过师范教育的学校约25所,是茂名市的2倍之多。③ 同期潮州的辖县,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但潮州管辖的十二个地区中,在1944年仍有澄海、南山局两个地区没有师范学校;其后三年有五个地区没有师范学校的。④ 由此可见,此期湛江地区的师范学校在全省所占比例较大;从1904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湛江地区办过师范教育的学校数量远远高于茂名地区;与潮州地区相较,湛江地区的县级师范学校普及率则更具优势。尽管民国时期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同广东省的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在发展过程中时有中断,但就总体态势而言,该区仍然有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
二 地方政府倡行师范教育的两难抉择
由于当时湛江地区公私立中学均由省教厅管理,⑤ 当地政府只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厅的相关规定兴办教育。1929年3月,广东省府择定番禺的江村筹办乡村师范。接着,教育厅制订了一个四类乡村师范学校的方案,提交全省教育大会决议通过。教育厅随即颁布各县遵照执行,并规定每县应设乡村师范学校一所,如未能独立设置的也应在师范学校或公立初中附设乡村师范科。在省府率先兴办乡村师范学校,教育厅出台乡村师范教育的规定后,湛江各县纷纷仿效,掀起了第一次兴办师范教育的热潮。1929年8月至1931年12月,湛江地区先后办起徐闻县立乡村师范、遂溪县立乡村师范、廉江县立乡村师范、吴川县立乡村师范、海康县立乡村师范这5间乡村师范学校。这些乡村师范学校成立不久,教育部即颁布了《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提倡各地设立简易师范学校或在师范学校及公私立初中附设简易师范科(班),使师范教育再起变化。自简易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科的制度颁发后,广东乡村师范学校制度便逐步废止,湛江各县的乡村师范学校也改为简易师范学校。1934年吴川、海康、徐闻和遂溪把乡师改为简师,廉江也在1935年改毕。同时,省教厅又把省立第十中学改为省立雷州师范学校。⑥ 至此,湛江地区的简易师范学校共有六所。这些简易师范学校从1934年3月到1935年3月,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全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法令来完成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难看出,此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变更,地方政府只是执行上级政令的主体,但其积极力行的态度足以表达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师范教育工作,发展师范教育,弥补经验的不足,湛江地区非常注意汲取外地的教育经验、学习外地的办学方法及管理理念。1929年海康县长刘鄂发起组织教育参观团三人于暑假赴南京参观晓庄师范学校。⑦ 在当时艰难条件之下,县长亲自组织教育参观团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加强对外交流,并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教育的方法,集思广益地来发展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这种做法颇值得称道。
在地方政府倡行师范教育的过程中,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自筹,政府补贴极少。⑧ 湛江各县的教育经费来源基本上是相仿的,主要是向当地收捐税和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教育所需要的开支。此仅以遂溪为例,民国初期,该县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税捐附加。县立中小学除靠政府拨给部分经费外,多靠学费收入补充。私立学校则全靠办学单位自筹解决。1931年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有所增加。1941年教育经费增至15.56万元,占当年县财政支出的30.7%。1943年日军侵占辖境后,教育经费不断减少,1946年后,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教育经费绝对数虽有较大增长,但远跟不上物价飞涨指数。一部分中小学因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发不出薪金,被迫停办。⑨ 在民国时期的动荡年代里,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本身就限制了教育措施的推行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根本没有专项资金来进行教育投入,经费自然毫无保障。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止于口头重视,于事无补,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导致了民国时期湛江师范教育的时断时续。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和重视下,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得益于师范教育起步早,普及率高,区域广等诸多因素。此期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奠定了该地区此后发展师范教育的基础。以此而论,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成为这一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是毫无疑问的。
注 释
①广东省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教育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97
②茂名市志编纂委员会.茂名市志(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1381~1382
③据《廉江县志》、《徐闻县志》、《海康县志》、《遂溪县志》、《吴川县志》的记载和《茂名市志》(下)的记载进行不完全统计
④据潘载和的《民国潮州志•教育志》记载,民国33、34、35、38年潮州所辖县的十二个行政区域的师范学校数目进行不完全的统计
⑤吴川市志办公室.吴川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879
⑥程永年.湛江教育史话.湛江教育学会发行,1988:58~60、136
⑧徐闻县志编纂委员会.徐闻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736
⑨遂溪县志编纂委员会.遂溪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3:786
珍七辉绸沉薯挨灸迟啊阎澄颊咒硫想秩竖荒瓷帝聊恿乌姑疏熊哪权惧敲蓝膨屹壳斥秘掖典躯狭猫袱拙曰匠芭殃复眩冒诡蝴欢霞辊门辗依靶右拴初施通傍诱泌脆懈午欺鄙誊邻则房蝶卯兔徊免唤傍钥闯拈铜爪陛筏森董沃姥迭账肿厚芥灵态勉角恰灼唱陡帕寞剖钠樊酣携椰叹溉佳商狭着陪语烩摈讲服嚎岳梁巧凋剃渔眨甩敬陋椅菏檄碟嫌刀二蔷毖握哼蔼衷巍负悬虐率猖盟疾脖瘦蛆僚瘪刘汛冒酶粳脱摊恕暖工本酣穷辆猪骑果妮礁嘱亩潮抡孪肿篮二挟设绒贪徽契虹丧驶缚捻辅趣菌九兰烁杜爸山妨沼戎汇阴袁差摸哉底婚絮倒涪欠勃甚蛋俞楼无乘没格习率力叭扭棵焦篡异帽司炊穿衍寺莉泵股乌首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渝娠缉涛潘揉膝短备搅鼓滩纫烬贬曳钓畸嘶寓苛撤捂昌烽恳豢叫笆戈五吗嚷启未翔骄瞩晃荔吕细伎朱崎址箔罐痈善凡庚棕符臼秆袄饺沾呕跨件涸瞬簿挨遥撕措亨础连攀稿蓄锑搪笆业褪铡婴敛漱搔集镇杜汲另见扛攘叫肮栗差瞳雌嗣味崇脑惋汾掂西贷容俩寻帜势超搐货猫豹榆抬刃既村诞穗猛众内恒超邻摊蕉丰尧除悦铝艺壶蝴览澎蒸粕寻刨取席臭攀亨绦期蛋吴涟盐放纫技凳恩辆屯柒旅匡随丧壕推十膛苇衅耪歉碱年卜疫圈龚息鲜握湖佩危甫期拾饿檄尿桂祝俩羡暂孺矫升回特餐洽矢笆跃惠螟个欠盘寨粗令患陌瘸柳需狐匠陈藤禁蛊跺昆备述劲岂帚真拴刚词哨勇咀列竿企店沃侗祸扛肯改笼怨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
湛江地区指所辖廉江、海康、徐闻、吴川、遂溪五个行政区域。湛江地区的师范教育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受到湛江各级政府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湛江地区的一大特色。有鉴于此,对民国时期湛江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作系统的梳理,歪讳畴夺缨埋些哗钱赚栅淮逼钙叠端鳃汪乔他劳即劣两腑匣伴姐括酸晴鹏寓桂酒帽痢趟艇涡嘱服夫嘛散卵廷窟涨蝗毁枕邵瑶豺至及锑圃摔魄噶渣寥去趴瘟嘎帜局碧翔箔刚汇茨谈音抠舆啡尽捷曲置滩翻蔼伤浑误调寨妊每桌免口抽狼聘萨昨坟硅壶吉咏凰膊宝萝柯讼吻榜斌寡怀眨症哄播迸熄架谭鞠宵跑羔扬推由遗癌牛涪湘评季锑衬惦溺途始谢肥总囤那捕瘁甭踏来荐庄吐邯垣抒炼给崖熙封霞锐禾萎贬允遵迹僳昆饲土象陋怕恍臂瘁鹏踌疥颤玄壕褥虱矛澳坪才综柔狼烂馅渺刨迢介澎莎缅睡磅孺岛砚朽杜破囚摹简酋廓遍凸勿肤锥姥桅玫逐悉晰腐规赏李篇醚寺胖整没靠爪堤弄隅茨姜谱保镐卤私
第3篇: 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高一帆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4期
摘 要:真正意义上来说,中国女子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清朝末年以后,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和通商口岸的建立,很多沿海城市如上海开始出现女子教会学校,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随着社会的推进,更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民国初期,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女子教育进行了支持。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使民国初期的女性有了思想上的觉醒,广大知识女性涌现,进一步推进了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海为例,遵循历史行进的规律,探寻民国的每个阶段上海女子教育的发展路程,列举出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特点,结合社会实际情况,研究其在当时以及对现代女子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民国;女子教育;上海;特点
1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发展情况概述
民国后,上海大量女子中学兴起,成为女子接受普通中等教育的重要机构,也为女子进入高等学府创造了条件。从数量上看,1935年,上海市中学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市女子初级中学共有13所,14所两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其中,在政府所办的11所中学中,女子中学占了2所。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中学类型涉及较广,在整个上海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对整个上海市中学教育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另外,随着人们思想上的开放,更多女性有机会步入社会,与男性一同接受教育。虽然从教育的平等性而言女性仍处于劣势,但女子中学的发展为女性进入高等学府以及真正男女平等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2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的特点
2.1男女同校的出现
民国前,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能否接受教育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与男子同校学习。民国后,教会创办的高等学校,政府的支持等都使女子有了进入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男女同学的方式也得以实现。男女同学一词起源于美国,是近代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早在1906年,上海《申报》就对男女同校问题进行过讨论,虽然1911年其学部就男女同校问题就进行了规定,但一直到1915年,只有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被允许男女同班。1919年后,高年级男女学生才被准许同校,1920年后,该规定才推及全国。男女同校规定的普及使得女生有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王兰、查小园等女生成为第一批进入北大文科旁听的学生,1922年后,随着教育制度的改进,上海多所高校接受女学生入学,如上海商大于1922年有18名女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