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6篇
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1
减负效果怎么样?
文山会海少了,但形式主义出现新动向、新表现
“文件、会议数量都明显减少了,质量也有所提高。”谈及减负成效,南方某省港航部门一名处长细数工作变化。“督查考核上,以前部门要花两三周时间撰写简报、汇总台账等材料,现在,一份书面材料就够了。”
而在重庆开州团区委书记冉奇看来,减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自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抓落实了。上级单位利用大数据共享信息、下基层调研不提前“踩点”,省下来的时间都用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单位的实干氛围越来越浓了。
过去一年间,类似的变化还有不少。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基层干部直言,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依旧存在,有的还出现了新动向、新表现。
“线下会议确实少了,但视频会议却增多了。开展‘脱贫普查’时,市里每天都要进行视频培训、部署,乡镇有些无关部门,也常被拉进来。”山西晋中市某县驻村第一书记李某说,视频会议本是为了方便,但若被滥用,也会成为新的负担。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多,诸如一些理论学习“云平台”等工具极大提升了干部的理论素养,但有些省市各级各部门纷纷开发自己系统内的APP,内容雷同,却都要打卡留痕,智慧办公无形中增加了“云压力”。
更有甚者,一些原有的形式主义难题“改头换面”又重新出现。山西运城市某县组织部工作人员张某说,“红头文件减少了,但‘白头’的增多了。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下发的‘红头文件’不能超过100个,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文件又会以‘便签’形式下发”。
此外,久为基层干部诟病的“以会议贯彻会议”现象仍时有发生。东北某省会城市某区委办公室科员张建川称,“上级要求我们加强环保工作,其中一条是‘每个月必须开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会议’,年底还要检查会议记录”。
减负为何这么难?
基层人手不足,少数干部政绩观错位
形式主义难题易反弹,减负效果不明显,在东北某县扶贫办科员刘明善看来,这与基层人手不足息息相关。“和我直接对接的省直部门有8个处室,市直部门有4个科室,相当于我一个人要落实12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少事多、有责无权,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痛点。
而针对“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减负怪圈,山西太原某区区委办工作人员梁某认为,“还是惯性思维作祟,怕担责、轻落实,担心上级精神传达不到位就被认为是失职,有些地方有时宁愿变着法把文件发下去、把会议开下去,也不想被扣上‘不落实’的帽子”。
对于这些问题,中办此前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真正把政治上过得硬、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强、“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选拔出来。西部某乡党委书记坦言,“用人导向就是指挥棒,一旦政绩观错位,没能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就容易造成形式主义”。
一些干部反映, 对上级部门的一些考核检查,有时会担心因材料不齐全而受到批评,这在客观上加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对此,《通知》对症下药,提出精准审慎实施谈话函询和问责,规范实施问责的工作程序,及时纠正滥用问责、不当问责及以问责代替整改等问题。这一举措有助于将干部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有些基层干部建议,这些举措要落地,还需出台具体细则加以规范、明确。
干部期待怎么改?
形式主义做减法,基层放权赋能做加法
基层减负,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些长久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要想得到长效解决,还需下足精细功夫,做好配套措施落实。
山西某县街道办副主任原某说,以精文简会为例,会议数量要减少,会议的主题设置、通知范围等也要尽量具体、避免“大而全”,以减轻无关参会单位、人员的负担。发文最好也能分清轻重缓急,多替基层做好把关工作,避免简单传达、“一发了事”。
为了给基层干部“松绑”,一些地方已在积极改变督查检查方式。吉林长春南关区规定,区直部门原则上每年搞1次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对街乡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85%以上。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朱有良对此深有体会,基层反映强烈的“数据多头上报”“同一情况反复调度”等问题正在有序改变。
“减法”有了,“加法”也不能少。《通知》提出,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制定赋权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这为解决困扰基层的“有责无权”问题提供了方案。
“在以前,办理特困家庭建档可不简单。群众自主申请后,先由街道办审查受理、调查核实,最后还要区民政局审批认定,整个程序走完,一般需要20多个工作日。” 重庆市铜梁区街道民政干部甘世芬介绍,去年以来,铜梁区探索为基层减负赋权,将特困家庭建档审批下放到街道办,“办理时间大大缩短。”甘世芬说,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不光方便了群众,基层干部也更有干劲。
而权责明确、管理清晰,也让经常和街道、乡镇等基层单位打交道的朱有良有了更多机会倾听来自群众的声音。“目前街道、乡镇机构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下一步希望继续深入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让基层干部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朱有良说。
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2
不要嘲笑铁树。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领导班子对于“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建议例文。
“三重一大”制度指的是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实行“三重一大”制度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加强领导班子监督的重要途径.对加强党内民主与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当前“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三重一大”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对制度内涵的理解不深入。有些单位对实行“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少人将“三重一大”制度简单理解为一种单纯的集体决策行为,即将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资金使用交归集体讨论,而没有认识到“三重一大”制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公开性、科学性、制度性,在于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是筑牢反腐防线的重要保障。
(二)对具体事项的界定不清晰。有些单位领导班子对于哪些具体事项属于“三重一大”范畴还不能准确区分到位,对需要集体决策的内容、范围、权限、项目安排、资金的性质和数量以及重要岗位的界定等不够明确和清楚.因此,落实“三重一大”制度规定的会议成效也将打“折扣”.一些可以不上会研究由个人决定的事情却上了会,挤占决策层的时间精力,降低了决策效率,也为推卸责任提供了借口。
(三)出台制度内容的操作性不高。一是部分单位对“三重一大”制度内容只做了原则性、概括性、粗线条界定,细化、量化不够,“三重一大”事项范围不明确.二是个别单位对决策形式、程序、规则以及决议的方式执行不严,议事规程的设计缺乏规范性文件作为指导,导致操作过程中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三是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过程中,乡镇站在全镇的角度制定了相应的意见和办法,同时也需要各村级组织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和细则,但实际调查却发现,村级组织制定的“三重一大”相关规章制度基本是照抄、照搬上一级规章制度,缺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本级实施规范,使制度成了“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形式化制度。
(四)议题事项的透明度不够。有些上会研究的“三重一大”议题仅局限于决策环节,决策是否执行、如何执行、执行效果等情况,很少在事后对决策执行的情况在会上进行反馈和通报.此外,一些“三重一大”事项在决策执行过程中会发生调整变更现象,而调整变更的集体决策过程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漠视,从而导致集体决策的要求未能贯穿“三重一大”事项的始终.例如:某村停车场经营权的发包,最初村委会严格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实施公开招投标.后因停车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承包商以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由向村委会提出增加承包年限,村委会干部在未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情况下擅自作出决定,导致群众反映强烈。
(五)对制度执行的力度待提升。此问题在村一级的体现较为明显.从近年来的信访问题来看,在农村“三资”管理方面,特别是在资产、资源处置方面尤为突出,映射出部分村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方面不够严谨、不够深入,同时也体现部分村干部存在私心,为了个人利益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例如:某村为解决办公场所隔热问题需在楼顶加盖隔热设施,涉及“大额资金使用”问题,但村委开几个干部会议就决定实施了,没有执行好“三重一大”制度和“四议两公开”要求,导致群众意见大。
(六)对制度落实的监督待加强。一是部分单位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没有委派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导致实施过程的监督不到位.二是群众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结果的认可程度是决策效果的重要评审依据,群众监督也是“三重一大”制度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多数群众除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事项外,对参与“三重一大”决策监督的积极性不高,很少参与。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以上所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对制度理解不透彻。中央、省、市、县均有一系列对于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各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但由于宣传方式、宣传力度、广度及深度等原因,仍有不少群众甚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镇村干部对“三重一大”相关政策是只识其名、不知其意,对政策尚且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在参与监督方面可以发挥多大作用。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制度执行难。“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既然成为了写在纸上,形成文件的东西,就要自上而下地坚决执行,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但在实践中,由于领导班子及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决策缺项,缺少环节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的副职认为决策是主要领导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在参与决策时怕发表意见会使主要领导对自己有看法,怕承担责任,于是就可能出现“跟着举手”的情况,使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得不到保证,制度的执行也打了折扣。
(三)出台制度未结合实际导致操作性降低。一是个别机关单位未吃透“三重一大”制度精神,未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只是简单的将上级制度“生搬硬套”,导致操作性不强.二是村级组织多数工作是在镇级指导下完成,导致一些村在执行本级“三重一大”制度时也按照固化的镇级指挥、村级办事思维开展,没有充分发挥本地村干部更熟悉本村实际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将差异化融入到本村“三重一大”体系,细化成符合本村实际的运行机制,导致“三重一大”制度到了村级操作性有所降低。
(四)决策运行透明度不高导致监督难。一是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执行情况,哪些必须公开,在什么范围公开,以何种形式公开,决策实施如何公开等没有很具体、详细的制度规定,导致群众难以监督.二是乡镇纪委由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受同级党委、政府的制约,在对本地本部门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方面的监督作用也大打折扣。
(五)群众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参与度不高。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政策理解的深浅,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以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老人、儿童为主,留守人员文化层次低也是导致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三重一大”制度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逼着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予以**:
(一)加强宣传教育。一是要加大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教育.通过组织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提高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意识,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坚持事先调查论证、会上集体讨论、党政正职末位表态等规定.二是要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经常性的开展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三是要加大对“三重一大”制度的学习宣传.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项培训等方式分析和解读“三重一大”制度的相关政策,使领导干部深入领会“三重一大”主要精神,切实提高对“三重一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各单位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制度内容。一是要细化具体内容.要求各单位(包括村一级)要结合单位实际和发展要求,补充和完善现行“三重一大”制度上的疏漏和不足,细化“三重一大”制度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既要有实体性问题,也要包括程序性问题,将笼统的制度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对集体讨论的方式、步骤、议程、时限等要细化、量化.既保证决策权力受到制约,又保护和调动决策者的工作积极性,兼顾民主和效率.二是要严格决策程序.要完善集体决策酝酿、决策形成和决策执行程序.在决策酝酿环节,由职能科室或某位领导提出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和考察,提出或制定可行性方案,经决策咨询、领导沟通、会前告知等程序,最后开会集体决策.形成决策时,领导班子成员应对决策事项逐个明确表态及说明理由,并形成会议记录.经集体决策后,由领导班子成员按分工和职责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改变决策,确需变更的,应由领导班子重新作出决策。
(三)健全纠错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纠正决策失误的工作机制.决策实施过程中,如果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或者由于决策本身的失误,原定决策方案已明显脱离实际,甚至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就必须对原有方案进行根本性的修正.方案的执行者要将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决策人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形成再决策、再执行的循环过程,不断纠偏纠错,拾遗补缺,形成完整的程序链,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削减风险,弥补损失.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在决策出现失误时,要能找到责任人员.要明确决策失误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罚措施,通过对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及警示教育作用促使决策人员提高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在后续的决策中减少失误.对于发现决策失误仍不及时纠正的,要严厉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强化监督检查。一是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作为“三重一大”制度落实的监督主体,要把督促检查“三重一大”制度落实情况作为考核班子、干部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年度考核等途径,不断深化对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监督检查.审计、财务等部门,也要以“积极参与,源头控制”为工作思路,做好对“三重一大”事项制度落实的全过程监督.二是要加强信息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把公开贯穿于“三重一大”决策全过程,对决策事项、决策依据以及决策结果都要公开,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群众参与监督的知情权,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决策的重要评审依据。
(五)严肃追究问责。一是要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坚决惩处“三重一大”决策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对于领导班子中,个人或少数人决定“三重一大”事项的,拒不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的,集体决策执行不力或错误执行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要坚持“一案双查”.领导班子决策上涉嫌违纪违法的,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责任。
制度落实方面存在问题
近两年,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廉洁从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的势头,倡导了勤廉从政的良好风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我市在调研中发现,反腐倡廉工作中制度落实难、执行不力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执行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对于如何有效的执行制度不够重视,似乎制度建好了就大功告成,使之束之高阁。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用来装潢门面,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或汇编成册,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不去认真贯彻执行。有的干部好人主义思想严重,执行制度时原则性不强,遇到得罪人的情况,就有意回避,因人而异使用不同的制度标准。有的干部则对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按照制度规定的原则和主要精神去执行。
(二)制度设置不够科学。有的单位制度很多,但制度的设置脱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没有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其中有些内容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个别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有的制度只是仅仅着眼于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特点,而忽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造成制度的不配套等。
(三)制度宣传力度不大。有的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进行宣传和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导致广大干部群众不熟悉、不了解,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较低,对制度的执行主体缺少监督和约束;一些基层组织的干部,因忙于事务,无暇参加学习培训,对制度规定一知半解,以致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
(四)制度监督缺乏引导。有些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公开、反馈等机制也不健全,使得执行制度更多的依赖于单位(部门)和干部的自觉性。有的对制度的监督检查仅仅是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发现不了问题。
(五)制度失范追究不严。有些制度仅提出“不准”或“禁止”目标要求,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有的单位碰到偶尔违反制度的行为,有时碍于情面,不作严肃处理。
二、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设置制度,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首先,出台制度前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集思广益仔细论证,要密切关注腐败现象发生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评估和反馈机制,针对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其次,各职能部门建章立制要注意与相关部门的配套和衔接,提高制度之间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合力。再次,要把握好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方面,一项制度出台后,不能朝令夕改,要能管上一段时间,大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轻易改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制度的局限性,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要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工作急需、条件成熟但还没有的制度,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努力做到不留死角;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使制度制定的过程成为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过程,使制度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制度执行阳光透明。要把反腐倡廉制度宣传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整体工作之中,统一安排部署,统筹组织落实。要依托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学习日、党支部活动日和干部培训班等,广泛开展制度学习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制度的具体内容,通报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要把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社区、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开展生动活泼、易于接受、面对面的宣传活动。要重点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制度意识,引导他们带头学习制度,促使他们通晓制度内容,掌握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在宣传教育中,既要宣传制度规定了什么,又要宣传制度如何执行、如何落实、怎样监督,最大限度扩大制度透明度和影响力,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三)领导率先垂范,发挥领导干部在提升制度执行力的示范效应。领导干部在执行反腐倡廉制度方面,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倒的首先自己要做倒。一要带头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要以坚强的党性严格要求自己,切实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努力在制度学习上先行一步、学深一些,同时要把制度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个人自学和集中轮训内容,使领导干部做制度的明白人。二要带头执行制度。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上应更加自觉、更加积极,要坚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尊重制度的权威,模范接受制度的约束。三要带头树立良好作风。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打破陈旧的、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的束缚,将执行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四)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制度执行全过程的刚性监督。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各级纪检监察等专门机构要把监督制度执行作为重要内容,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作风评议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电子政务系统,发挥电子监察的职能优势,切实把科技手段融入到制度执行和落实之中,确保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二是建立反馈机制。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多方面收集执行制度的信息,特别要注意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视督查、新闻媒体、行风热线、信访举报、网络贴议等多种渠道,获取制度执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确保制度的设计者对制度落实情况时刻心中有数。三是强化科学评估。要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制度发挥作用的情况和效果开展评估,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掌握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度本身的缺陷,进而研究制定矫正措施。
(五)严格落实奖惩,正确引导和鼓励按制度办事。首先,要建立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实行问责的制度,明确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的责任人。纪检监察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真正把问责工作落到实处。凡具有不研究部署、不带头执行反腐倡廉制度;对管辖范围内拒不执行甚至违反反腐倡廉制度的行为放纵不管、不制止纠正、不调查处理等行为的,将受到不同形式的问责追究。其次,对认真执行制度、按规矩办事的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示范效应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
三重一大执行不到位问题
一个时期政治规矩意识淡漠,党委班子发挥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作用不够。党委职能泛化,党政不分,对基层党建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作用重视不够。一些重要项目建设、装备建设等资金未经党委会研究,存在廉政风险。管党意识不强,纪检监督功能弱化,执纪监督力度不够,对党员干部管理不严格,对涉案违法违纪干警查办存在着宽松软问题,日常教育管理不够、出事后遮丑护短,处理上避重就轻。执行选人用人制度不严格、不严肃,违反相关规定。此外,巡视组还收到一些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规定移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处理。
建议
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凝聚力。
认真履行好“两个责任”,重点防控相关部门廉政、廉洁风险。建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为履职尽责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3
基层减负一直是广大基层干部重点关心的问题,各级工作人员心里都清楚,基层减负关键就在一个“实”字,切忌“雷声大、雨点小”。201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并提出,“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评价”等减负“礼包”,获得基层的广泛点赞。可这一年多来,各地是不是真正落实基层减负举措,只有在基层亲身经历过,才最有说服力。
我们都清楚,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不是基层部门单位和基层干部说了算。现实情况是,不少地方工作中始终盯着上级要求,不管基层是不是能承受得了,或是不是在弄虚作假,时常“自以为是”过度解读上级部署,大搞“政绩工程”,只图让上级满意,不求群众认可,让不少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诸如,今年这场新冠疫情,基层工作人员最辛苦,全员都赴在抗疫一线,正常的春节假期取消、年假探亲假均停休、周末休息日就更别想了。同时,在一线抗疫的人员还要接受上级机关各种检查、抽查,确实是“忙”得不亦乐乎。参加抗疫的基层干部天天处于超负荷状态,“基层减负”还从何谈起?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根基在基层,基层各项工作不仅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的巩固。给基层减负,必须坚决剥离一些与实际工作脱离和无关紧要的事务,让基层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为民服务当中,而不是整天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抽查,参加各种可开可不开的部署会、小结会,上报各种千篇一律的“假、大、空”材料和本表薄册,评价各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项目。因此,要做到真正给基层减负,上级机关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从改作风、树新风抓起,基层工作才会有奔头。比如,在关键环节,必须强化主体责任,把量化的减负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一级看一级的示范效应。通过实实在在的减负,让“跑会”变少、表格“精简”、考核“合并”、工作群“瘦身”,基层干部工作才有干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减轻基层负担,必须鲜明地树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当前正处于打好三大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还有很多难关要攻克、不少“硬骨头”要啃,必须切实提升基层政府行政效能,完善督查检查考核机制,激励基层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因此,各地要坚持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重拳整治文山会海、督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事过留痕等突出问题,有效遏制“一票否决”“责任状”满天飞,让基层干部能够沉下心来促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让办实事、求实效、重实绩的实干作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或者“会工作不如会汇报”“干得好不会汇报得好”,势必会让基层党员干部失望寒心。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一直以来,压力大、任务重、问责多是不少基层干部的真实工作状态,加之近年来基层形式主义的不断滋生,愈发让基层干部被束缚在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脱不开身。为基层减负,要敢于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场“持久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比如,对基层负担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全面摸底,结合各部门实际,厘清责任边界,规范责任事项,制定责任清单,以问题为导向,出台系统减负措施和办法,抓深入抓具体,切实让基层干部多些务实、少些事务,防止“一人干活、九人督查”“材料政绩”“数字政绩”等问题,切实做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能够把心思集中到抓落实上,把精力聚焦到干事业、促发展上。
另外,想要给基层减负,就要彻底破除“无痕迹则无政绩”的考核评价“硬杠杠”,从源头改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调查研究,科学部署安排,以实际成效为导向,重在看实际落实效果、看百姓评价口碑。只有做到真减负、少折腾,让基层干部体验到实实在在减负的获得感,更多想干事、能成事、群众中有口碑的干部有奔头、能脱颖而出,群众也才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4
正确的行动加上勇气、决心和毅力,就会获得理想的一切。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于在乡村振兴推动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5
近日,湖南省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下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减负工作事项清单》,列出“八个不得”的减负清单,并就加强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办事等事项提出要求。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一提到基层,最爱说的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是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的主阵地,更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干部往往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责、身兼数职。这些年来,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尤其是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都在街道、社区、乡村,各种无谓的会议、文件、考核、巡查、检查过多,在完成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疫情防控事务性工作,导致干部谋事时间被挤占、干事精力被抽干。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当前,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在基层单位,各种各样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重复督查……看似是层层压实责任、鞭打快牛,其实是层层虚化空转、疲于应付,让基层干部身不由己、苦不堪言,最终是东一榔头西一锤,静不下心、俯不下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表面上看是完成了各项工作指标,实质上工作的成色和质量并不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提出了给基层减负,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确保基层治理科学高效,有章可循。可实际上,上级下发的文件中确实是列出了为基层减负的各类清单,而细细分析,是对基层工作要求越来越细,标准越来越高,基层的工作不仅减不下来,反而是越来越难对付上级的各种考核与检查、督查。因而,上级要为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必须抓住重点事项,围绕基层工作的实际困难,真正把减负减到关键点上。
减负减到关键点上,首先要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抬头,只会给基层增加工作的负担,没有任何益处。中央提出为基层减负,就是为基层干部松绑,让基层干部腾出手脚、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而不是为了应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责任松手、让阵地失守。我们经常发现,个别地方往往是“上午通知中午要”,头天晚上通知部署工作第二天早上就要总结汇报材料,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很多数据、报告只能是在“办公室里坐着造”,或是从网上问“度娘”。只有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做减法,让基层干部彻底从文山会海、填表报数中走出来,从“表哥、表妹”身份中解脱出来,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
减负减到关键点上,更多要关注的是决不能减掉领导“一岗双责”。中央大力倡导的减负,减的是负担不是责任,减的是形式主义的层层留痕,强调的是基层干部实干担当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担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就要扎紧制度的笼子,确保干部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就要求,要真正给基层减负,并不是放任不管基层之事,而是要认真梳理完善基层现有的制度机制,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给基层治理构建起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同时,还应注重在基层大力倡导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创新中的失误,解决问责过多过宽过范的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事更加专心、尽心。
减负减到关键点上,还要注重减负与提质的有机融合。为基层减负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关键还是在抓落实落地,才能真正使基层干部感受到减负的政策红利,激发担当前行的内生动力。上级在推动基层减负中,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像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样抓实抓牢基层减负,固化深化细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一方面是让基层干部真正解放“双手”、“双脚”,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排头兵”“主心骨”“领头羊”“顶梁柱”。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应健全基层评价机制,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反映,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以此作为减负的“试金石”和“检票站”,切实防止基层减负中“雷声大雨点小” ,避免出现“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确保减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其实,广大基层干部不怕忙不怕苦不怕累,就怕瞎忙活不出成效。因此,为基层减负,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具体的,需要从全局化去破题,对一个地方、一个系统、一个行业的负担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找到关键点的“病根”下“猛药”,绝不能“病急乱投医”、各自为战,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交通工程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6
随着党中央确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并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目前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治理形式主义作风问题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在大环境下要坚决杜绝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表演主义,坚持不断地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工作人员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将事情落到实处。目前基层形式主义作风有所缓解,但仍要高唱高举,避免作风问题再次蔓延。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对形式主义作风问题是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的压力下,不仅工作更多压力更大,但更多的工作还是落不到实处,形成了一种“基层很忙,实干没有”的现象,而且还养成了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又或是基层部门应付上级检查,弄虚作假的陋习。这会使基层领导干部无法做到心中有数,以致于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影响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们要坚持整治基层形式主义。
首先健全基层干部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指标,考核是关键。上级部门对于基层的检查考核,要深入一线实地调查研究,注重以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作为依据,以群众的声音,群众的实际为考核分数,真实客观地评价基层干部的政绩。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督导而督导。加强对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考核,减少年底查资料式的检查考核,纸面上的东西永远不如实际的口碑有用。要确保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为民服务上。
其次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基层工作是直面对群众,所以群众的口碑,群众的实际才是考核的分数,因此,群众的监督作用尤其重要。在不断的完善基层政务公开中作中,主动向群众展示政府的工作内容,让群众了解我们在干什么,有没有用,还要开通群众交流平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增加群众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在我们党的高压态势下,反对形式主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注意问题反弹,因此要保持长效常态,整治基层形式主义的精神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为取得最终的胜利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