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加强虚拟现实企业招优引强实施方案【完整版】

时间:2022-07-20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虚拟现实企业招优引强实施方案【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加强虚拟现实企业招优引强实施方案【完整版】

 

 加强虚拟现实企业招优引强实施方案

 “十三五”时期,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先后出台《** 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若干措施》《** 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政策,在全国先行开展“1+5+N”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本形成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 ** 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工业产业区块划定管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等工作,培育了若干千亿级产业和超百个百亿级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全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动态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等情况,统筹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政策支持等重大事项。全面实施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系统制定全市重点产业链“1+X”政策体系,制定 21 份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可建立完善重点产业链“一份产业链图谱和清单、一张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表、一套产业链创新体系、一张产业区块或重点园区地图、一张产业链招商清单和工作计划、一个产业链战略咨询支

 撑机构或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一个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个政策支撑体系”等内容。实行链长负责制,探索建立定期通报督导机制,及时通报各产业链推进滞后问题及责任人,每年全面总结评估各产业链推进情况,实施奖惩激励。各区结合实际,参照制定区级“链长制”工作机制。

 我市聚力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贯通全市重要产业平台节点,以 ** 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引擎,以花都、番禺、从化三个省级开发区和 ** 临空经济示范区、白云区民营科技园为区域发展极点,加强其他产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等的支撑作用,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维护产业发展空间底线,加强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和产业导入,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用地监管机制。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通过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提升工业用地和园区产出效率,保障土地要素和产业载体供给,积累工业发展后劲。

 一、 深化人才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虚拟现实专业课程,支持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编制和师资培训。发挥省内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育方式,形成以企业为需求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职业技能型的虚拟现实专业人才。

 二、 开展行业应用 依托我省应用市场优势,深化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高校和行业组织搭建虚拟现实应用体验中心,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技术迭代,创造新的技术需求,加快推进 5G+VR 成果应用转化。

 三、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坚持整机带动、系统牵引,围绕虚拟现实建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卡脖子”等薄弱环节,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光学显示系统、人机交互技术、图形运算、人体工学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取得突破。

 四、 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着眼于壮大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符合经济效益增长、吸纳就业不减、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

 效突出等条件的龙头企业实施激励性奖励。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全省虚拟现实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五、 夯实核心元器件根基 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专利、技术壁垒,补足电子元器件发展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攻关红外、结构光、图像等关键传感器核心技术,提升传感器精度。加快智能眼镜光学模组、自由曲面棱镜、反光透镜等关键光学器件的研发及量产能力,优化光学产能。布局MEMS 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布局芯片设计,积极引进高端芯片研发生产企业和技术,强化核心芯片支撑。

 六、 组织一批应用导向研发专项 研究制定适配本地产业基础的虚拟现实融合创新攻关清单,以规模应用与融合创新为导向,“揭榜挂帅”组织实施一批面向特定场景、具备商用潜力的产业应用研发专项,聚焦虚拟现实行业应用中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支持骨干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支持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实现跨产业链条合作共赢,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与产出水平,聚力跨跃由“展厅观摩”向“落地实践”演进过程中的技术裂谷。

 七、 加强企业招优引强

 引导支持发挥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和招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有经验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和富集一批面向新兴业态与跨界创新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牵引作用,优化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成长环境,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打造梯队合理的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产业链重点领域招引清单,打破“以资招企”的产业培育定式,统筹建立虚拟现实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和协调发展共享机制,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新格局,打造虚拟现实骨干企业“因业来投,以业驻企”的产业集聚新范式。

 八、 产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先后出台《** 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若干措施》《** 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政策,在全国先行开展“1+5+N”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本形成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 ** 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工业产业区块

 划定管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等工作,培育了若干千亿级产业和超百个百亿级大型骨干企业。

 目前,我市已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中的 35 个,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率先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成功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多项指标位列前茅,被国家列为首批规模化部署 5G 商用试点城市,是 5 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之一。

 总量效益显著提升,工业投资稳中有进。我市通过抓全年目标管理、抓运行监测、抓企业服务扶持、抓制造业企业降成本、抓规下工业企业上规模,有效推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步提升。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突破两万亿元,并在 2020年达 22477 亿元。2015 至 2020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 5233 亿元增长至 5722.5 亿元。2020 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 2644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 2015 年的 54.3%提高到 58.2%。工业投资稳中有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平均增速达 5.7%,2019 年、2020 年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 年达 1029.9 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 415.7 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 40%,总量及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制造支柱作用明显,已形成三大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对象。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 2015 年的 3930.8 亿元增长至 5848.7 亿元,产值占全省近 70%、产量占全省 90%以上,汽车总产量达 295 万辆(全国主要汽车产区第一);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 2015 年的2532.5 亿元增长至 2737.1 亿元,其中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值超1800 亿元,液晶电视板卡、显示模组等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规模以上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1692.7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8.4%。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 年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0%。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表现突出,集聚上下游企业 5500 多家,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 年达 1317.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 5%。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增加值突破 500 亿元,2020 年达 509.1 亿元,抗疫高端装备取得新进展。集成电路加快布局,粤芯 12 英寸晶圆项目顺利投产。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汇集区块链企业 300 多家。

 数字经济稳步发展,两化两业融合加速。市区联动实施《**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数字建设导则(试行)》,加速建设 ** 人工智

 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推进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挂牌运营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和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十三五”期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口径)连续突破 3000 亿元、4000 亿元,2020 年达 4948.8 亿元,增速在全国 9 个软件名城中位居前列。新型基础设施持续发力,国际数字信息枢纽优势明显。首批 254 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额超2600 亿元,7 大骨干网在 ** 设立骨干节点,** 网间互联带宽超 1200G,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带宽 4800G,国际网络性能时延指标全国第一。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 5G 基站 4.8 万座,实现 5G 网络中心城区全覆盖,建设华南地区唯一、全球 25 台之一的国际 IPv6(互联网协议第 6 版)根服务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25 个)和标识注册量(32.9 亿个)全国位居第一。数据中心在用机架规模(14.1 万个)约占全国的 4.7%,建成中国电信沙溪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一批大型数据中心,“天河二号”连续六次世界超算 500 强排名第一。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明显提高,开展“定制之都”示范工程,21 家企业入围首批示范(培育)名单,“湾区制造”首批授牌 12 家应用企业,定制家居全球领先,全球前 5 强企业中 **占据 3 席。

 创新资源加快聚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生物医药、海洋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引进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 2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中国科学院下属大院强所等一批“国家队”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一区三城”等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环高校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投入运营。2020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 1.2 万家,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21 家(占全省 70%)、省重点实验室 241 家(占全省 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 63 家,建成 3145 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38.1 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 1785 件,分别是 2015 年的 2.5 倍和 2.8 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43.3%,较 2015 年提高 28%,5 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速,2020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2000亿元,是 2015 年的 8 倍,稳居全省首位。

 平台载体持续优化,产业空间提质增效。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和保障,出台《** 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 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 市新型产业用地(M0)准入退出实施指引(试行)》等政策,首次划定 621 平方公里、669 个工业产业区块。推进实施 M0

 新型产业用地新模式,大力整治村级工业园,制定村级工业园评价指标,推动《**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 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的实施意见》(穗府办规〔2019〕9 号)、《** 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等政策实施,累计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超 16 平方公里,涌现天河智汇 PARK、乐天智谷、中国软件 CBD 等一批示范项目。推进 66 个低效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持续巩固扩大“散乱污”整治成果,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整治效率、管理水平,累计完成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约 5.9 万个。

 区域协同纵深推进,辐射引领作用增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广深“双城联动”、广佛“极点带动”作用持续发挥,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装备、高端医疗器械三大产业集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名列前茅。积极与深圳共建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广药集团牵头深圳三九药业申请成立国家级中药创新中心。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华为“鲲鹏+昇腾”生态、雷曼光电等重点项目。签署新一轮广佛同城化合作协议,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联手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共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深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建

 设,与肇庆、韶关、江门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与茂名、云浮签订港口合作框架协议。

 绿色制造有序推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深入开展“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强工业节能技术及装备、优秀节能方案推广应用,加强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

推荐访问:加强虚拟现实企业招优引强实施方案 虚拟现实 完整版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