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上半年度中国上市银行分析——中流击水,奋楫者进,供大家参考。
2020 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分析 | 引言
引言
本报告涵盖了 2020 年上半年经济及金融形势概览、 202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综述、上市银行财务数据分析、上市银行业务观察、行业热点话题探讨,旨在通过分析境内 6 家大型商业银行及 6 家股份制银行 2020 年上半年财务业绩,梳理并观察其业务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及监管环境变化,展望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分析过程中亦选取了 6 家境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为《银行家》 2019 年排名前十的非中资银行,境内外 18 家银行列示如下:
表 1 :
6 家境内大型商业银行及 6 家股份制银行(以下简称“境内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银行”)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业银行”)
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邮储银行”)
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光大银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
表 2 :
6 家境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境外银行”)
摩根大通集团(“摩根大通”)
花旗集团(“花旗银行”)
美国银行(“美国银行”)
汇丰控股(“汇丰银行”)
美国富国银行(“富国银行”)
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菱日联”)
本报告的数据资料,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上述银行公布的半年度 / 年度报告。境外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按照各年 / 期末汇率折算、利润表数据按照各期平均汇率折算。除了特殊说明外,本刊列示的平均指标均为样本的加权平均指标。
注:三菱日联年度财年为每年度截至 3 月 31 日,中期报告为每年度截至 9 月 30 日,其他期间以此类推。
一、2020年上半年 经济和金融形势回顾
中国经济领先全球迅速复苏 近年来,全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逐渐加深;疫情演变成为全球公共医疗危机,不但为放缓的全球经济蒙上阴影, 而且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
目前,中国的疫后复苏是领先全球的, IMF 在今年 6 月发布报告,预计 2020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从刚刚出炉的二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中国二
季度 GDP 也超预期地实现了 3.2% 的增长。具体来看,工业生产恢复较快, 6 月同比增 4.8%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社会零售也逐步改善, 6 月降幅收窄至 1.8% 。外贸方面,上半年防疫物资、“宅经济”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近期主要大宗商品和重点农产品进口量增加,体现了内需复苏。此外,诸如发电量、钢铁产量、挖掘机销量、货运量等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景气恢复,铁矿石高需求反映中国制造业复苏及投资周期回暖。
图 1 :二季度开启复苏
15 %
10 %
5 %
0 %
- 5 %
- 10 %
- 15 %
- 20 %
- 25 %
- 30 %
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潜在韧性助力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经济的实际活力,我们一直认为它比传统指标显示出的更具韧性,这一韧性来源于富有潜力的居民消费和近年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如注册制改革、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简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上半年的经济减速主要是源于政府竭力遏制病毒传播(全社会基本也认可这一做法),但其实消费意愿并不会被真正打消;而且楼市价格也由于低利率而保持稳定(当然,“房住不炒”基调不会改变)。我们预计下半年政府会继续实施刺激政策(包括财政救济和货币宽松),被压抑的国内需求将得到释放;如果未出现难以控制的二次疫情,那么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很可能会达到 7% ,这样全年将实现 3% 左右的增长。
中美关系是最大外部风险 中国经济无法独善其身。在外部环境方面,中美关系是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中美关系自疫情后显著紧张,加上美国大选临近,中美外交博弈频现,短期内美国对中国的抨击或继续增加,并且许多国家将被迫在 5G 等问题上站队。
对于受制裁实体,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主要方式包括限制其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禁止与其进行过金融交易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美国金融系统,以及切断美元获取能力和渠道,禁止使用美国或全球支持清算系统等。对于中国金融机构, 2017 年,美国指控丹东银行帮助朝鲜洗钱对其实施制裁,切断了丹东银行与美国金融体系的联系。
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很可能会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严格审 查,但美国不太可能将中国排除出 SWIFT (环球同业银
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各国进行交易时跨境支付的信息网络)。中美竞争也涉及到美元的主导地位,不过,美国过度利用美元影响力进行金融武器化的对抗也会带来反噬。近几年,部分国家为了摆脱美元霸权而开始去美元化,这一趋势可能会加速。因此,我们判断施以 SWIFT 的极端手段是小概率事件。
警惕美国制裁,合规运营为本 高盛近日发表报告称,因内地拥有强劲的外部头寸,即使海外资金受限制,其影响可控。美国不大可能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制裁,但不排除对个别机构采取行动。假若美国实施金融制裁,主要有三方面影响:一是限制中资银行离岸业务进而影响中国企业海外运营;二是金融市场可能会对美国制裁做出负面反映;三是对香港市场的影响程度大于内地。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BIS) 估算,今年一季度末,国际银行对中国实体债权约有 3,578 亿美元贷款,而三分之二的美元贷款借予内地银行,若离岸美元受到限制,将对中资银行及其贷款客户带来一定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营运中断。
总之,国家外汇管制使资本外流的风险相对较低,监管 机构会及时跟进和遵循国际监管法律法规的最新要求。
中资海外机构始终应重视合规运营,夯实公司治理和风险 管控,重视自我评估和检查,充分研究和防范美国长臂管辖(英国阿拉伯商业银行因与受美国制裁的苏丹客户汇款途经纽约的分行而遭受“长臂管辖”,支付罚金 400 万美元)等制裁措施,优化合规资源配置,平稳运营。
“以内循环为主”不意味结束开放 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攀升的情况下,中国于今年 5 月 14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内循环 ”—— 习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 月 31 日,****在企业家座谈会如此解读这一新格局 —— 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新提法绝不意味着结束长期以来的开放政策,而是反映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判断 —— 中期内中国在贸易方面将面临许多挑战,因此内需将是更可靠的增长动力,并在当下发挥缓和外部冲击的作用。实际上,尽管近年消费增速较高,但中国的最终消费占 GDP 比重仍相对较低,只有 55% 。要推动国内消费,还要增加对医疗健康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为消费信心形成托底保障;此外,加速开放金融市场,也可以抵消“自力更生”(特别是在部分关键科技领域)对资源分配有效性的影响。
图 2 :中国的最终消费占 GDP比重仍相对较低
90 %
85 %
80 %
75 %
70 %
65 %
60 %
55 %
50 %
45 %
40 %
中国
美国
阿根廷
巴西
马来西亚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金融资源向消费和投资两大基础引擎的集聚力度更大 “双循环”是全球经济重构背景下,未来“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内涵丰富,既包括金融支持的实体产业领域 ( 如科创、消费、制造业、新基建等 ) ,更意味着超大规模金融市场本身。
金融是“双刃剑”,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对金融机构 (特别是银行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遇大于挑战。
一方面,整体国内消费(涵盖养老、健康、旅游等多个领域)金融需求更加旺盛,这将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带来大量业务增长机遇。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 4 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随着国家着力改善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未来市场空间更大,商业银行资金 和存款来源增多,将推动银行资产结构更加优化。另一方面,基建投资加大。以 5G 、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代表的新基建代表着数字经济的方向,是中长期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基建投资项目贷款周期长,是银行高生息资产的主要来源。
挑战主要在于金融体系能否有效匹配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金融资源能否有效灌溉支持企业融资,这也是中国金融体系多年发展以来的主要问题。一是金融结构不均衡。股权和债券融资比重较低,银行体系不能有效满足轻资产、 少抵押品的新兴产业融资。二是居民财富增加,但金融 资产配置比例极低,投融资不匹配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 率。
2019 年中国居民家庭配置金融资产比重为 20.4% ,较美国低 22.1 个百分点,房地产资产配置比例高达 59.1% 。三是金融市场中外资比例很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具备成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股市和债市托管余额均居全球第二位,但股市中外资占比不足 5% ,债市外资占
比不足 4% ,银行业外资占比不足 2%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应该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快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机构风控和公司治理能力。除此之外,银行体系还面临未来市场战略定位、资产质量管控、金融产品创新、信贷结构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社融增速显著高于去年 为抗击疫情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 度,银行和债券市场持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
6月末,广义货币 M2 余额 213.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1% ;社会融资规模上半年存量达到 27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8% (图 3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16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3% 。同时,影子银行活动持续收缩,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余额分别同比下降 5.6% 和 7.2 % 。从社融存量结构来看, 6 月末,人民币贷款、债券和股票融资类余额合计占比 88.3% ,委托和信托贷款占比则持续下降(图 4 )。
随着二季度经济企稳,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减弱,避免了利率水平过低。
6 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 7 天加权平均利率由 4月份 1.93% 升至 2.36% ,且截至 8 月份,该上升趋势仍然持续。利率是市场资金配置的试金石,利率水平过低会导致脱实向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债务攀升或产能过剩等负面影响。在正常时期,宏观调控目标为广义货币与社融增速略高于名义 GDP ;在疫情影响下的非常时期,我们认为央行下半年仍会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引导广义货币供应和社融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相应地,预计今年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也会出现较大反弹,金融机构坏账可能大幅增加。
图 3 :社融存量增速显著高于去年同期 图 4 :
2020 年 6 月末社融存量结构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
2 . 8 %
委托及信托贷款
6 . 8 %
企业债券
9 . 9 %
政府债券
15 . 3 %
其他
4 . 9 %
人民币贷款
60 . 3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12 . 8
不良压力将在下半年和 2021 年持续上升 由于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多种因素影响,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 1 万亿元,同比下降 9.4% ,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 15.86 个百分点。
8 月末,贷款 LPR 定价转换完成,银行贷款收益率亦会受此影响继续下行。预计下半年,信贷投放节奏会放缓,上市银行盈利较大概率实现 2 位数负增长,疫情对银行业盈利的影响会延续至 2021 年。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2.74 万亿元,较上季 末增加 1,243 亿元;不良贷款率 1.94% ,较年初上升 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 182.4% ,资本充足率 14.21% ,整体来看,行业的风险抵补能力较强。
Wind 数据显示,上半年, 36 家 A 股上市银行中, 19 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一 季度持平或降低; 17 家环比上升但幅度可控。从银行类型来看,农商行不良压力明显更大,二季度末不良率升至 4.22% ,逼近 2 年来最高点( 2018 年 6 月末为 4.29% );
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则较之 2019 年末微降;大型银行增长 0.07 个百分点(图 5 )。
疫情所致金融风险存在一定时滞,并且部分借款延期还本付息,有相当规模的不良贷款风险暴露会延迟至下半年或 2021 年;并且,今年银行体系信贷投放加大,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较快,国有大行更是提供普惠小微贷款的主力,因此,疫情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压力并未在上半年数据中完全体现。预计 2020 年下半年和 2021 年不良贷款上升压力将明显加大。对此,多家上市银行坦承未来面临一定的不良反弹压力,将加大拨备计提和加快不良处置,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增厚“安全垫”。今年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 1.1 万亿,纳入社融规模的贷款核销累计为 4,463 亿元,同比增长 6.5% (图 6 )。银保监会**郭树清表示,今年要控制好新增贷款质量,预计全年将处置不良贷款 3.4 万亿元,比去年 2.3 万亿元力度加大,并且预计 2021 年处置力度会更大。
图 5 :
农商行不良压力最高 图 6 :
不良贷款核销加快 单位:人民币亿元 4 . 5 %
4 . 0 %
3 . 5 %
3 . 0 %
2 . 5 %
2 . 0 %
1 . 5 %
1 . 0 %
0 . 5 %
5 , 000
4 , 500
4 , 000
3 , 500
3 , 000
2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