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自然环境是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及地貌 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昼夜温差较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膺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欧洲北部高地上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多分布在阳坡,冷杉多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自然环境要素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 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简图
4.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新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内容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意义 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 (1)变化性 (2)统一性: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地壳运动、火灾、地震、洪水、生物侵入、冰期等 1.连锁变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4.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
定的影响。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和气候类型对应示意图:
:
注意:①一种气候对应着两种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着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②两种气候类型对应着同一种自然带----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共同对应着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比较 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形成基础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太阳辐射 热量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海陆分布 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更替(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海拔高度 水热状况 从山麓向山顶方向更替(垂直更替,水平延伸)
海拔较高地区 3: 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①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纬度位置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越完整。
④雪线高度的分布特点: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阳坡雪线高,山麓纬度越高雪线越低 ⑤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一、雪线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动态平衡)。雪线以上的地带,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因此常年积雪;雪线以下的地带,全年冰雪积累量小于消融量,因此,常年积雪无法积累,为季节性积雪。
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降水量比副热带大得多,而温度差别不大,消融量也差不多,因此,赤道地区雪线高度比副热带低。
温度(热 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雪线分布高度总趋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缓坡则雪线偏低;阳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 ,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 迁、人类活 动因素 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 ;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 等因素综 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二、林线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项目 影响因素 过程原理 林线 ①纬度 ②坡向 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中的位置 ④风、土壤状况等 ①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
②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③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④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⑤同纬度相比,沿海(内陆)地区降水丰富(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低) 三、山地垂直带谱的影响因素和判读方法 判断内容 判断方法 南北半球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阳坡一侧高。(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南半球反之)
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一般阳坡多于阴坡; 非地带性现象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下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 3°—30°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受安第斯山脉影响呈狭长状直逼西部沿海,使热带荒漠带不能向东扩展;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使热带荒漠带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原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地形)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 热带雨林带
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带雨林气候(海拔)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
(迎风坡、地形、洋流)
热带稀树草原带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迎风坡、地形、洋流)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影响陆地气候的因素可分为四类:
一、太阳辐射因素(纬度因素); 二、大气环流因素: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 三、下垫面因素:地形地势(海拔高低、坡向)、海陆位置、洋流、海陆分布、陆地轮廓形状、植被覆盖率等; 四、人类活动因素
亚洲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
亚洲 地形特点: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2.地形多样,地表起伏大; 3.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欧洲气候特征:
以温带气候为主;海洋性特征显著;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
地形特征的:
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2.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 300 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3.冰川地貌广布;
非洲的气候特点:
气温高;干燥地区广;以赤道为轴气候带呈明显对称分布。
地形特征: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 600 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岸线平直,东部有裂谷带。
北美洲气候特点:
1.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2.气候类型多样; 3.气候类型分布受地形影响大,结构独特。
地形特点: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的成因是什么? 陆地轮廓北宽南窄,温带面积大; 西部落基山脉阻碍太平洋水汽深入大陆; 东部季风不显著,东部大西洋气流对大陆影响小,夏季降水较少; 中部平原南北纵深,利于北冰洋冷空气南下使得气候大陆性显著 且东海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
南美洲气候特征:
温暖湿润,多夏雨(气温的年较差较小,70%以上的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是世界各大洲中沙漠分布面积最少的洲。
); 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气候类型结构独特,大陆东西岸对比强烈(同纬度东西部气候类型甚至截然相反)
地形特点: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呈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澳大利亚气候特征:
①干旱区面积大;②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③普遍暖热。
地形特点:
①以高原山地为主, 西部低矮的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东西三纵列; ②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的原因:
南回归线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穿过,该大陆中部终年在副高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中西部地势相对平坦,以盆地和低矮高原为主,而东部大分水岭,以东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且受暖流影响增温增雨;西部沿海流经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作用,使得热带沙漠气候一直延伸到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外侧,北东南三面都是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适宜草原生长。
南极洲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烈风
地形特征:
冰雪高原大陆,平均海拔最高达 2350 米,冰层平均厚度有 2000 多米;冰层下面有各种不同地形。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 月 22 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 月 22 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
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