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习传统文化,观照学生生命成长【完整版】

时间:2022-07-16 11: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传统文化,观照学生生命成长【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学习传统文化,观照学生生命成长【完整版】

 

 学习传统文化,观照学生生命成长 作

 者:

 刘德水/孙建辉

 作者简介:

 刘德水,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顺义区教研员;孙建辉,《中国教师》记者。

 原发信息:

 《中国教师》(京)2014 年第 201411 上期 第 27-30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04 期

 《中国教师》: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您认为这有何意义与价值?

  刘德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立身之本。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之际,必须在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从自己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出现问题。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系统学习,是具有伟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点滴化的学习,其结果必是蜻蜓点水,对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过去,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多采用学科分工的方式,如历史课只学习历史知识和史学观点,但不直接接触材料;语文课接触具体材料,但更多地着重于语言文

 采的领悟与学习,其结果是学生所得的大多是对传统文化支离的、碎片式的了解。现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更加全面,更加完整。这个意义对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

  《中国教师》:***总书记在 2014 年教师节时提到,对语文课程,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德水:我特别赞成****的这个观点。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流传至今,它们是汉语作品中的经典,我们不但能从中了解历史,汲取古人智慧,还能吸收语言精华,对母语的学习来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多接触、多背诵传统经典,并把这些经典作品融化在自己的语言、血液中,可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文化根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几千年来我们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符合语文学习和教学的规律。

  我们注意到,****在讲话中常常信手拈来,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散文中的名句。比如他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就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诚于中者,形于外”,谆谆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这些句子,用在今天的语言中,使他的表达极为贴切、恰当,同时又言简意赅。当然,如果仅仅从语言表达形式上领会,似乎过于肤浅。更重要的是,是要在内容上领会****的讲话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承载着古代先贤圣哲的思想,学习这些思想,汲

 取其中对今天有益的东西,对我们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在领会****讲话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中国教师》:您认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刘德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在承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兼有强烈的人文特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人文学科中的很多学科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但真正能具体、深入且比较系统地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作品的,是语文学科。与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表现得更直接、更具体,更有可感性,它是要学生直面古代典籍,并非仅仅把古代典籍作为一种资料来使用。因此,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对学生一生的文化积淀,对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学得好坏,涉及他们文化的奠基层次,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论语》中的很多篇章都集中体现出先秦儒家“仁”的思想,集中体现先贤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的看法,包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唐代韩愈的《原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明确提出“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观点,是对“仁”的进一步阐发。学习这些典籍,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反观今天现实中的自己,从而领悟做人的道理。这样就能够把历史课、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一些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入化。再比如在历史课中讲授唐代社会文化的兴盛,语文课上所学的唐代诗歌、散文,把整个时代的诗心豪

 情,用文学形式表现俱足,学生领会得更为具象。发微补白,从而形成与其他学科互补的局面,这是语文课的优势所在。

  《中国教师》:在当前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设计中,您觉得它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如何,这一比重对学科教学产生哪些影响?

  刘德水:现在是多种教材并行的时代,虽然课程标准有相关的要求,但具体到某一种教材来说,传统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卷帙浩繁,经典无数,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时难免会“挂一漏万”。总体来说,这些课程与教材设计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的比重还是偏小,很多优秀的文化常常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比如《论语》,是我们民族的“圣经”,但整个中学阶段的很多教材中只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几则,各个学段加起来,大多不会超过 20 则,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学到、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们往往只能从知识层面接受,很难进入传统文化深处陶冶性情。又如,各类教材选编的古代经典作品,多集中于鸿篇巨制,而对古代数量更多的笔记小说却涉及甚少。这会让学生只能大致了解某一个古代传统文化的轮廓,且这一轮廓往往是碎片式的,难以构建一个比较系统、深入的传统文化架构,更遑论由此构筑文化人格。这是要引起我们深思的。

  当然,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一是会涉及学生负担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认清传统文化学习势在必行的重要意义,就能减少一些相对而言无足轻重的内容,学生的负担是不会增加的,况且,这“必要”的内容,本就不该称作“负担”。二是涉及教师在教学上的调整。要加强学习、熟悉新内

 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使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创造条件,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整个教学体制上纳入进来,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必要保障。

  《中国教师》: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您认为在设计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刘德水:我认为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仅仅注重学习知识,了解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汲取前人的智慧,以此观照自己的人生——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所助益,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材,尤其是具体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从知识层面展开,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吸收某一对自身成长有益的内容的关注度较少。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上的所得几乎会在走出考场时丢掉大半。学,不能以致用,这是教育的极大浪费。而且,传统文化良莠不齐,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必须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打量和梳理,采取“拿来主义”的立场,科学继承“五四”以来几代学人对传统文化花费大量心血所整理出的遗产。绝不能回到过去,全盘吸收,这对孩子的发展很难有好的影响。

  一部好的教材,总的来说,应该是文质兼美。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学生爱学,所学有用,学得愉快——这愉快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学有所获带来的满足感。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普遍的、基础的要求,同时又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发挥。这就需要下大力气组织编写语文教材。

 《中国教师》:现在许多学校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您认为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这些课程中应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刘德水:学校借助选修课与校本课程自主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是教育基层单位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及时回应。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根据教师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开设适合学生、适合学校,同时也适合教师的相应课程,体现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个性化,这是对课标的有益补充,应该大力提倡。但是,我认为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更高的、共同的标准,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不公平情况。所占优势资源比较多,学生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而资源薄弱地区,其学生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状况。资源优势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多,质量好,而资源薄弱的学校,开不出或者很少能开出选修课,质量也就很难得到保障。这使得学生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差异。对此,政府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来解决。

  另外,当前各个学校在选修课开发中会出现的问题是:不是没有资源,而是资源开发不到位,使现有的资源不能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比如各地区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并没有进入教育者的选修课开发视野,认为这与教育无关,与语文学习无关,更与考试无关。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当然,这里面起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考试评价机制的限制。如何评价选修课,它与学生的升

 学、长远发展无关,不断地被轻视、被边缘化。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校不行,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顶层设计上给予充分的考虑。

  《中国教师》:您认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

  刘德水:教师要想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也是最先要具备的一个前提是教师要懂得传统文化。但目前我们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实在欠缺得太多。大多数教师只会教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背后的知识、文化背景所知甚少。比如,教《〈论语〉十则》,一些教师仅仅只会这十则,其余的内容却不知道;教《兰亭集序》,却对王羲之的书法一无所知;教《牡丹亭》,却没有看过昆曲表演;教《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却没有读过《儒林外史》……这样的水准,如何能很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目前的情况看,凡是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好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较高。

  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养。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能够深入开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教师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还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以有益的指导。或者说,一位文化人做教师,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其行为、品性及高尚的追求对学生的熏陶、濡染的作用,一定在学生的成长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隐形、非现实功利的影响,在教育上的价值是不可小觑的。

 当然,我们不能将教师传统文化素质低完全归咎在教师自己身上,这也有现实社会的影响因素,但我们必须要看到教师自身素质在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方面的影响,它几乎是一种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使高素质的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队伍,同时也要大力开展教师学科业务素质进修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在现实工作中,我们要给教师松绑,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推荐访问:学习传统文化,观照学生生命成长 观照 完整版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