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The Path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Startu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作
者:
刘畅
作者简介:
刘畅(1981- ),女,湖南衡阳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史。
原发信息:
《职教论坛》(南昌)2017 年第 20173 期 第 36-39 页
内容提要: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的热潮,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内生需求的促生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基于形势政策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健全组织领导、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评价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实践育人、重视文化引导,从而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贡献智慧力量。
The Path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Startu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7 年 07 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36-0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化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则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及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教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引导学生寻找、探索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至关重要。
一、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创新创业的缘起和脉络
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号召始于 2013 年 10 月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三年前至今,已经有 27份惠及创客的中央文件。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式写入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5 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组织筹备工作的通知》等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对“双创”进行全方位布局,明确了“双创”不仅是当前政府的施政纲要,更是中长期的战略部署。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部署和推进
国家层面陆续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顶层政策文件,并特别针对高等教育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重点部署,教育部在出台高校立德树人、职业教育改革等顶层政策文件时,均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方位布局。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重点指出不仅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国家的号召下,创新创业成为当下的时代风潮,从中央到政府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主动作为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全文提到创新一词共 52 次,并对创新创业教育从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创新创业学分取得、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备、创新创业档案及成绩单建立等方面提出要求。在这样一个创客时代、创客实业、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方向的新时期,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特点,被推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求,统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资源,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整合,扎实推动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创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营造优良生态。因此,如何厚培创新创业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做法
(一)海外高校的典型性案例和做法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中国的流行风,更是世界高校共同关注和着力的热点。以学生、教师等机构成员的发展为本,并且应该拥有全球化的心态,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表现出适应性与灵活性[1]。美国以百森商学院“强化意识”模式、斯坦福大学“系统思考”模式和哈佛大学“注重工作”模式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式教育;日本高校的“产、官、学”协同模式和“起业家教育”模式,特别强调产教融合和学生企业加精神的培育;新加坡盛行的“教学工厂”模式和“无界化校园”模式,为集群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标准化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德国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模式和精英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强调了学科融合和阶梯式创新创业教育;香港地区的高校全民创业教育模式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创业孵化与扶持,将创新创业理念和文化产生辐射效应。
(二)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推进
国家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动,直接激发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行动。清华大学深度聚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迄今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推行等第式的学业评价标准,建立全球创新学院,设置挑战性学习课程、牵头成立中
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全面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创业自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担负起引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任;浙江大学致力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凸显了浙江创业地域文化带动下的高校企业家培育热潮与精神塑造。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人民大学的课堂扩展教育模式以及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的中国高职院校体验式、协同教育模式等都值得关注和借鉴。
(三)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
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也有很明确的指导意见,我们在实施落地前要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强化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重结果更重过程;三是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和尊敬学生是创新的个人主体地位,保障创新创业者的民主权利,尊重创新创业者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让创新创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实现深度融合。由原先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成为全面渗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必要环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成长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五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具有职业教育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注重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
才培养全过程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先天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更接地气。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通过政策机制的完善优化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强化“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在学校内是涉及多个部门联动的系统工程,必须实施一把手工程,并充分发动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凝聚“双创”教育要素与资源,统筹部署,全员参与,分工协作,齐心协力。一刀切地由教务或学工或就业指导部门牵头,或者一刀切地要求所有院校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强化了课程体系建设或实践教育教学,但不利于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容易成为“两张皮”。各院校要立足实际并进行调研,制定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整合和完善现有政策,以便为后期发展做好规划及服务保障。在强化普惠式素质教育和普及式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结合学生专业及特长,出台类似于创新精英人才培养、创优示范人才培养、创业先锋人才培养等培优细则;同时,修订教师聘用与考核制度,完善社团指导老师聘任管理办法、创新实践导师聘任管理办法、学生竞赛奖励办法、专利申报和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相关工作职责和落实部门。
(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通识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结合
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的高校应制订立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合。一是科学修订人
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专项评价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建设方案;此外,对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学生,进行立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教育与指导。二是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建设专业提升类课程组、交叉拓展类课程组、跨类复合类课程组、就业创业类课程组、科技创新类课程组、学历提升类课程组、国际化素养类课程组等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体系,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三是革新课堂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小班化教学全覆盖,着力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等教育方式和翻转课堂、垒墙运动等教学形式,设立有效教育情境,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培养学生怀疑、批判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四是加强实验实训建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实验室、师生创新工作室、创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建设并实现平台共享[2],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训的内容和强度;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需求的实训设施,开展实训资源的使用绩效评价。五是推动学分制改革。在学分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明确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由课程、实训两部分构成,明确学生参与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明确学生创新创造实验、相关论文发表、专利申报以及自主创业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3]。六是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设计调研分析系统,把握学生的创新创
业学习需求和规律,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和符合需求的教育资源,尤其要推出一批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促进资源共享的 MOOC、SPOC 等在线开放课程。七是选编创新创业优质教材。组织职能部门、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等,联合编写适应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三)改进评价方法,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过程化考核
在评价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时,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别针对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学校为其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4]。不仅仅局限于考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而要注重评价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创新型思维的运用程度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时,评价指标要规范、准确和统一,并根据各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手段上注重过程监控,将专业考试、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并设定相应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学分置换或互认;教育内容的评价上紧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具体关键点,确保具体化和科学化;教育主体的评价上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的全员参与,确保普适性和广泛性。
(四)优化师资结构,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设立专门的学科,但是学校要让全体教师意识到每一个教师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和落实者,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中要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开放教师入职标准,吸引经验丰富的创新技术能手和创业实践家加入到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中。一是大力引进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不断提升现有教师队伍中该部分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实践,获得相关资格证书,丰富创新创业成果;二是在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教师岗位培训的课程中,专题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注重增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推动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结合当前技术技能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支持教师形成的科研成果并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产业化[2],同时制定相关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调研等实践活动;四是建设校内外师资结合混编团队,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风险投...
推荐访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路径 探索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