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
1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 案例
一、爱国教育,树立正确思想
我国历来不缺少爱国商人,春秋末期的范蠡,元末明初的沈万三,近代的胡雪岩、吴锦堂、张静江等都是爱国商人代表。爱国是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各个环节,例如,我国对出口商品实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出口商品品质,严控劣质商品出口给国家造成不利影响,那么不生产且不出口劣质商品即为商人爱国的基本要求,相关内容可融入商品的检验、索赔、仲裁与不可抗力章节中;再如,国际贸易术语相关理论中提到,我国商人出口应尽量采用 C 组贸易术语、进口尽量采取 F 组贸易术语(C 组贸易术语规定应由出口方负责安排运输和保险相关事项,F 组则是由进口方自行负责),目的在于尽量争取由我国商人自行安排运输和保险服务,促进我国运输和保险业发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司利益的思想。
二、爱岗敬业, “ 匠人 ” 精神
匠人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事业千古,非一朝一夕之功;成就一项工作,必须善始善终地坚持到底。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出口贸易, 生产者无论是出于国家声誉还是自我效益考虑都应具备此种精神。在现今由于“中美贸易战”造成的逆风大环境下,用“匠人”精神打磨“中国制造”,重塑
2 新优势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如江苏春兰进出口有限公司认为外贸形势越是不景气, “匠人”精神就越重要,“匠人”精神意味着对商机懂得取舍,第一大要义是专注, 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春兰公司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获得良好口碑,订单接踵而至。
三、诚信经营,遵规守法
我国古时候对商人诚信的要求可谓严苛,甚至走“诛心”路线,如古时民间交易用的杆秤,传说杆秤的发明人为越国的范蠡,他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十六的来历为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再加“福”、“禄”、“寿” 三星,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欺人三两,会折损‘阳寿’!”商人从观念上就会诚信经营。利用反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我国某公司向印度尼西亚客户出口摩托车配件,品名为 M - 1303 R / L ,但该公司提供了 M - 1301 R / L ,外国客户发现后,给该公司两种选择,一是换货,二是降价。该公司考虑到退货费用太高,只好降价 10%,才算了结此案。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依据合同交货是卖方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如果卖方所提交货物不符合合同规定则买方可取消合同并索赔。因此,在前期磋商、品名及品质条款指定及后期交货时都应引起足够重视,发盘和接受一旦做出,就应照章办事。
四、和谐并进,团结友善
3 国际贸易早已不是重商主义时期的“零和博弈”,而是“建者有其利”。习总书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提出并一直全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倡互惠互利,合作、和谐、共赢。和谐并进体现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才能使事业发展壮大。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到其他国家前需要通过合作方对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解,以免触犯某些禁忌及规则影响产品销售,给双方造成损失,这部分内容属于国际贸易概述及合同磋商相关章节的内容;团结友善则不仅要对国外客户态度和气,主动热情,对国内客户、同行也应真诚相待,要有大局意识;如我国古代晋商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团结(或者称义气),古时到张家口做生意的晋商成立了“晋义社”,专门为客死且无人认领的晋人收尸掩埋于“义地”,留据待其家人认领, 后又为无人认领尸首修建了一座“孤魂庙”,即今日之“古宏庙”。
五、真诚合作,互利共赢
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时,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急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当疫情向全球蔓延时,中方克服自身困难,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并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向其他国家传递疫情防控和诊疗“实战”经验;派遣多位医疗专家赴意大利、塞尔维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协助抗击疫情, 以上种种,体现了我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质和合作共赢的诚意。反观近几年,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体制和格局受到很大冲击,世界经济面临风险, 针对这种情况,G20 峰会通过了《二
4 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宣言》, 向国际社会发出明确且积极信号,中国也通过举办国家级进口博览会,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以及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等重大举措,体现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国家层面之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一些不合谐因素, 如某些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为争抢订单争相压价,报价甚至低于成本,通过国家为促进出口而设立的“出口退税”政策获利,这种“卖国求利”的行为使得国家蒙受损失, 表现出从业人员“大局观”的缺失和“共赢”意识的淡泊,是绝不可取的。
推荐访问:《国际贸易》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国际贸易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