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与阅读--阿来:马(附精彩点评与文章珠玑)(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 高考作文与阅读-- 阿来:马
有重量的散文,除了现实和人伦的维度外,至少还必须具有追问存在的维度(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何在),超验的维度(和无限对话的维度,神秘感和死亡体验等),和自然的维度(包括大自然和生命自然),也就是说,只有多维度的声响在散文内部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散文的空间价值才是丰富的,沉重的。具有多重身份(藏族作家、环保主义者,摄影爱好者)的阿来,他的散文就是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一种有声音的散文,也是一种有重量的散文,它的重,就在于他那干净的文字后面,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问。《马》就是很好的例证,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司空见惯的马,运用“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从马进化中的异化引发对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生物界、人类世界病态的悲哀,体现了对一切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阿来在最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了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事实形态和意义形态,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披文入情
马 马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文章开篇扣题,从藏族人的视角来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出没”一词活灵活现地突出了马穿梭林间的矫健身姿。)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看到疾驰的马后带来的心灵震撼。)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比喻新奇,画面感极强,很好地展现了阿来的摄像师身份。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马儿们异化后的变化。字里行间充满失落。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欲抑先扬,马已经荡尽了英雄的气息,甘于平凡的个性,令身为知识分子的阿来心痛、失落。)
①~⑤从藏族人的角度来写初见山地马的失落。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于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引用布封的话,写出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心中的马与现实的马重合,作者白天心中对马的失落在夜里得到了释放,也和马亲近起来,情怀燃起。
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场景描写,长镜头让作者看到驮“我”涉水时山地马的轻捷灵敏,作者由开始的失落到夜里的亲近再到此刻的认同,情感刻画入微。
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这为后文的哲思做好铺垫。
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传,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了作者悲哀之感。)
⑥~⑬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写自己对山地马复杂的情感。
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对比,人类把马沦为牲口,这样的实用主义令作者沉痛。
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河。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
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言简意赅,令人深思。)
⑭~⑯从人类的角度写作者对人类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阿来本身是藏族人,后又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毕业于师范院校,阿来曾骄傲地称自己: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有时候谈到族别时,阿来会幽默地说:我是一个远缘杂交品种。在不断的行业挑战中,阿来为商为文,使他的文化视角越来越多元化。
作者:阿来
文章珠玑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
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 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 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
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思考探究 1.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4分)
2.文本二提到的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