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思考与实践(全文),供大家参考。
办一所有教育信念的学校 ——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虽然是第一次来到**,但感觉很亲切。看到今天座无虚席,也对大家也表示感谢和钦佩。按说忙碌了一个学期,放假了,正该是大家休息、调整的时间,我们缺仍然聚到一起,交流教育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说明咱们区域教育对教育发展的重视,更说明在座的干部们、老师们对教育工作的一份感情。都说“世上万事,只有教育,唯有真情得人心。” 如果没有这种最朴素的情感,教育不可能有真正的改变,更不可能实现真实的发展。
通过几次与县域学校的交流,我也了解到,在不少地区,大家的班额还是很大的。像青岛即墨市的德鑫小学,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学校。大家知道他们有多少个班级吗?100 多个,总共 6000 多名学生。这么大的数量,难以想象校长、老师们的工作量。另外,不知道在座的老师有多少担任过班主任?在我自己和周围的学校,前几年,的确有这样一个现象,老师们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不是说班主任费给得少,而是工作量太大了,与家长、与社会的沟通事务太多、太繁杂。但是,到了这两年,很明显,申报班主任的又多了起来,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师,都愿意带着一个班,说是能够实现教育理想。还有一个现象,大家可能也关注到,据人民网后
台统计,社会,特别是媒体关注教育的稿件逐年上升,其中,不乏批评的声音。但是,教师招聘依然火热,或者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像我们学校,今年规划招聘 40 名编外新教师,却收到 800 份多份报名表。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情感支撑着大家对这份工作、这一职业的热爱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也常给我们的老师讲,我们的职业性质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助力生命成长”。无论大家是乡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共同的目标都紧紧围绕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底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到达这一目标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山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改革大省,教育更是走在前面。近些年,作为山东省 1751 工程的指导学校,我有机会先后到莱芜、蒙阴、临朐等地的学校学习,看到这些兄弟学校在办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变化,真的很受启发。就像大家所说的目前的教育真的已经“进入到课程改革的深水区”。一方面,我们的办学空间、办学自主权在逐步变大,另一方面,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很多时候,往往是孩子受教育的情况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区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说,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教育必须领先一步,我们不仅要继续向前走,更要加快步子,甚至甩开膀子奔跑。
第一部分:课程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今天来参会的有校长,也有老师。我想先问各位校长一个问题:您想过五年、十年或者十五年后,您所在的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吗?普通学校校长们可能会说:我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发展成为一所优质校。优质学校的校长可能会说:我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发展成为一所品牌校。品牌学校的校长可能会说:我希望自己的学校能成为一所在一定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名校。大家的想法就是我们最朴素的办学愿景。我们这些做校长的要想把一所学校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点影响力,不可能只局限于教育局让怎么办就怎么办,教育办让怎么办就怎么办。也不可能总是喊困难、提问题。我们这些校长必须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因校制宜不断尝试一些新做法,更要通过学校发展教师,通过教师发展课程,通过课程成就学生。尤其是要充分意识到:课程是一所学校教育全部的魅力所在,而教师则是创生、实现学校课程的人。
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也想问问各位老师。今天来的各位老师一定都是咱各所乡镇、农村学校的骨干,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那么老师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未来五年、未来十年、二十年,自己的教育角色、教学状态会变成什么样的呢?是仅限于把课上好,只看中赛课的成绩?还是仅限于分数第一,让孩子有个好成绩?这样的要求会不会把我们自己本来非常喜爱的教育圈在了一个没有趣味、也看不到未来的框里?如果几十年下来,我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那不仅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更让我们原本喜爱的事业变得平
庸,变得单调,我们就真的沦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教书匠”。那我们不想当教书匠,又得怎样做呢?
校长们、老师们,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县区、农村,我们都是在做教育这同一件事,教育的目的和标准是一样的,发展的需求和心情也是一致的。
曾经,我和我们隔壁建设厅的厅长交流过。他说“我研究过你们学校。我也曾经观察过,我觉着你们的老师气质不凡,学生非常自信”。是啊,我在外面别的都很谦虚,但一提起我们的老师,我是从来都不谦虚的。我就喜欢我们的老师。我们这些老师,我自己都觉着他们非常了不起。我们一个老师,工作量可能要超出一些学校老师几倍的工作量,但他们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也想去给大家争取更好的待遇。因此,我就和我们的局长说,“你让我怎么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局长就说“精神引领,精神引领”!这话实在是很空,精神怎么引领啊?但是,后来我发现,我们的老师啊,她关注的点不在这。她就是想让家长说他一个好,想让其他同事说他一个能。
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表现的格外有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曾经有一回,我们有个学生从济南高架桥上走。高架桥下面是我们济南市法院。这天下雨,国旗没降下来,孩子回家就给法院写了信。法院收到后,一看竟然是个孩子写的,非常重视,特意派他们政研
室的主任,现在就是我们区法院的院长到校表达感谢。你看,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
后来,我和这位法院领导熟悉了,再后来他对我说“我发现,你经五路就是一个特殊的场,这个场里熏陶出来的人,走出来就是和大家有点不一样。”是啊,很多人都说,经五的老师和孩子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散发着一种很难用语言形容的精气神。
所以,社会上很多家庭对到经五路小学来上学,趋之若鹜。我想,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认可,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创新。我们所做的,绝不是大一统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厅让怎么做就简简单单的怎么做,教育局让怎么做就简简单单的怎么做,如果是这样,经五路的办学就不会有特色,有特质,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广泛的认可,更不可能形成品牌,成为一所目前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名校。
说了这么多,经五路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在这所学校,教育是如何传承、发展和发生的呢?我想,先请大家通过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这所学校。
这是学校前年拍摄的一个关于纪念建校七十周年的小短片。短片中有很多镜头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基本面貌。这所学校建于 1946 年,是一所位于城市中心老商埠区附近的传统名校。由于
是老校,学校占地面积只有十三亩,真的没有办法和很多新建校相比。但就是在这块小地方我们却用我们的责任,用我们的智慧,一直在做教育的大文章。所以这么多年来,学校的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
大家来经五路,从表面上看到的可能是我们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每学期一开始,每个学生都拿到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上写着孩子的姓名和一组账号。孩子们可以凭借这组账号登录学校网站的选课系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选课。同一时间同一选课,由于每一门选修课的人数有限,孩子们都要在同一时间登录网站公平选课,先到先得。选上的兴高采烈,选不上的也有调剂到第二意愿的机会。每周,每个年级的每个孩子都能拿着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全校走班,兴高采烈地走进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学习,我们六个年级共有六个模块一百多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多元发展。
大家来经五路,看到的还可能是每学年我们都会为学生开设四五十个大大小小的学生社团。每学年,我们的社团团长竞聘、社团纳新大会,会提供小团长、小团员等各种岗位 1000 多个。每个社团都是孩子们自主申报,经过层层的评比而创办的,是学校为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而给他们提供的一个很大的舞台。
大家来经五路,看到的还可能是我们的课堂与众不同。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学生没有课本,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就有一个或者几个小的研究项目,大家一起研究。
经五的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一点点完善、成熟起来,并且不断的走向深入的。可以说,经五的每一类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是校本化研究的成果。作为经五人,我们不仅要守业,更要创业,要创造更适合孩子的教育,让孩子更像孩子,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信念。
下面,我就结合着我们的思考,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给大家具体说一说我们是如何基于校本、基于学情做课程的。同时,课程又是如何推动了学校、推动了教师的发展。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系统建构的思考与实践
我理解,办学的过程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而培养目标就是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这种实践不能盲目,更不能盲从。
课程研究的主要动因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行动之初,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也曾有过一些想法,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经五是所名校,已经很有名气了,办学水平已经很高了,骨干教师一拿课都是省市、国家级的,都是一等奖,再做什么课程呢?但是这不是经五这所名校的作风,
静心想想,教育是一条发展之路,只有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教育,才能培养好人,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更加坚定了持续改革的信念,事实证明,我们的态度与行动是绝对正确的。系统梳理一下,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进行学校课程的校本化改革与研究,主要基于四个“因为”:
第一,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所以选择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育人为本”是教育不变的主题。为了更好的落实我们的办学理念“用责任与智慧奠基未来”,学校发展注重承前启后,研究办学历程,梳理办学思路,总结办学经验,最终,选择了以“课程”为载体,突破教育改革与学校自身发展的瓶颈,打通学生适性成长的渠道,实现育人目标。
课程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过程等的总和。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就不可能仅仅依赖书本教学。我记得之前曾去过临朐的海尔小学,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确实没有高大上的办学条件,但是,他们却特别善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资源,因地制宜将身边可利用的材料引进美术课堂,开设了麦秆画、粮食画、树叶画、铅笔屑画、泥塑、草编、根雕等课程,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虽然没有城市里孩子时髦的画笔,甚至没有接触动辄几千块钱的美术培训课程,但照样给给孩子提供了一流的课程,让山里的孩子享受到新课程的阳光。让孩子在感受艺术
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乡土教育的滋养。一个个阳光自信、活力四射。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做法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办学目标,我们就会收获精彩的学的课程。
第二,因为我们始终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办学愿景,力图通过“体系化”研究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适性成长。
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是实现公平与卓越,所以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更需要建构一个形质多元、立体交互的课程空间,才能为教育田园里每一株不同的苗木提供它们所需求的适合的养分。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学生,我们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育。我所在的经五路小学有近 2500 余名学生,目前,我们确实很难做到“适合每一个”,但是我们可以从“适合每一类”做起,像我们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多元选修,就是让孩子们自主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通过这种自主选择,让志趣相投的孩子聚到一起学习研究,我们再根据孩子们的需求,给他们配上指导老师,但有时候又是他们自己聘请的校内外专家,积极的学习生活。
不仅仅是这种菜单化的选择,对于经五的每一个孩子来说,都身处这个纵横交织的课程空间里。这是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孩子,这一学年,一般来说他们的课程是这样的,从基础型课程看,除了语文、数学,到了四年级,他们的音乐课每周都有小提琴器乐体验学习的时间,体育课每周都有网球体验的时间,信息技术课没有都有3D 技术学习时间。到了下半学年,他们还会一起经历成长礼。从拓展型课程的角度看,这一学年他们还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学管乐、学棒球、学高尔夫或者学书法、朗读等等。多元的课程体系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外延远远超越书本的发展空间。
大家看,这是我们四年级戏剧选修开放展示的一幕场景,中间的这个清秀的小男孩,在文化学习上曾经是个让老师头疼的家伙。但是在戏剧舞台上,他却是个敢说敢演的主角儿。老师们从来没有怕担心影响他的学习而让他放弃表演,渐渐的,这个男孩的学习开始渐入佳境。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避免两个课程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这两个课程之间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向积极的方向相互推动和促进。
这样的例子多了,大家越来越认可多元课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第三,因为独特的学校文化涵养了课程的萌芽与生长,早已内化为学校办学的特质。
一开始,我已经向大家介绍了,经五路小学是一所由商界集资创办的传统学校,初期的办学性质奠定了学校“开放”办学的历史根基,学校的课程研究也基于“开放”思想的影响与启发得以深化、发展,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校外资源更是学校课程的有利支持。
早在办学之初,经五就成立了第一支校园腰鼓队,渐渐有了魔术表演表、武术队、航...
推荐访问: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思考与实践 课程建设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