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

时间:2022-07-11 13: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供大家参考。

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

 

 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 ————2018 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作

 者:

 教育部考试中心

 原发信息:

 《中国考试》(京)2018 年第 20187 期 第 8-12 页

 内容提要:

 2018 年高考数学命题贯彻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考查,增强文化浸润;创新试题设计,打破常规结构,灵活、科学地确定试题的内容、顺序和难度;强化素养导向,服务大学选拔优秀的学生,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

 键

 词:

 高考/高考数学/高考命题/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析

 期刊名称:

 《高中数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8 年 11 期

 2018 年高考数学命题贯彻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将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有机结合,积极发挥高考在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提高作为命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8 年高考数学试题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创新试题设计,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思维方法的掌

 握,强化素养导向,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服务大学选拔优秀的学生,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强调联系实际:一减一增

  2018 年高考数学命题把考试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体现“一减一增”.

  “一减”是指在应用题中减少繁杂运算,采取“重心后移”策略,在题目中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统计图表将数据呈现给考生,把考查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上,减少考生分析整理数据的步骤,突出考查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增”是指增加试题和答案的开放性,鼓励考生从多角度作答,引导数学教学从培养学生“解题”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素养的提升.

  例 1(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文、理科第 18 题)

  图 1 是某地区 2000 年至 2016 年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 y(单位:亿元)的折线图.

 为了预测该地区 2018 年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建立了 y 与时间变量 t 的两个线性回归模型.根据 2000 年至 2016 年的数据(时间变量 t 的值依次为 1,2,…,17)建立模型①:

 ;根据 2010 年至 2016 年的数据(时间变量 t 的值依次为 1,2,…,7)建立模型②:

 .

 (1)分别利用这两个模型,求该地区 2018 年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的预测值;

  (2)你认为用哪个模型得到的预测值更可靠?并说明理由.

  本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采用真实数据,在考查考生的概率统计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的是概率统计思想方法.试题的设计特点有:1)来源于真实情境,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2)采用真实数据,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试题没有要求考生计算求解回归方程,而是直接给出了回归方程,减轻了数值计算的工作量;4)试题给出两个模型,要求考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阐明理由,体现了开放性.

  二、突出关键能力:一多一少

  2018 年高考数学命题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出发,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数学阅读和表达、批判思维等关键能力,着力体现“一多一少”,即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

  在命题设计中,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试题内容和分数权重均与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结构相匹配,难题考查的知识点都落在学科主干内容或者重要原理和方法上,以此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用好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例 2(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文科第 17 题)

 本题是解答题的起点题,把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作为考查的重点,考查了分析、推理、计算等关键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

 数列学习的基本要求.该题虽以学生熟悉的数列递推关系来设计,但不落俗套,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通过 3 层设问展现了数学探究的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此外,试题的数量关系简洁,计算过程简单,有助于考生稳定发挥.

  例 3(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理科第 12 题)

  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 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本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的重点内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突出考查考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作为选择题的压轴题,该题的解题过程不需要繁杂的计算,但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灵活运用转化思想,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这类试题对提高思维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培养创新意识:一破一立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 年高考数学试题体现了创新导向.通过创新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让考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的张力,把考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创新试题设计新颖、灵活,不落俗套,脱离一般的解题套路,采取多样的形式、多角度的设问、不唯一的答案,真实地考查考生的

 数学能力,而不是刷题和训练的技巧,引导基础教育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例 4(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Ⅲ卷文、理科第 18 题)

  某工厂为提高生产效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出了完成某项生产任务的两种新的生产方式.为比较两种生产方式的效率,选取 40 名工人,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20 人.第一组工人用第一种生产方式,第二组工人用第二种生产方式.根据工人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作时间(单位:min)绘制了如图 2 所示的茎叶图:

 (1)根据茎叶图判断哪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并说明理由;

  (2)求 40 名工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的中位数 m,并将完成生产任务所需时间超过 m 和不超过 m 的工人数填入如表 1 所示的列联表;

 (3)根据(2)中的列联表,能否有 99%的把握认为两种生产方式的效率有差异?

  本题的第(1)问是开放性设问,考生可以根据茎叶图,从概率、平均数、中位数、分布特征等角度分析回答问题,参考答案给出了 4 种理由,考生只要答出其中任意一种或者其他合理的理由均可得分;第(2)问要求考生计算,第(3)问要求运用严谨的统计方法分析并得出结论.3问的设计非常完整,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例 5(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Ⅲ卷理科第 8 题)

  某群体中的每位成员使用移动支付的概率都为 p,各成员的支付方式相互独立.设 X 为该群体的 10 位成员中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DX=2.4,P(X=4)<P(X=6),则 p=

  A.0.7 B.0.6 C.0.4 D.0.3

  本题以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为背景,考查了考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试题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四、探索内容改革:一合一分

  2018 年高考数学继续探索和尝试不分文理卷,将全国Ⅱ卷、Ⅲ卷文理科相同试题的比例提高,采用倒“Y 字型”排列:即文理科容易题和中档题相同,构成试卷的基础和主体,其后文科增加中档题,理科增加较难题,组成文理科不同难度结构的试卷.通过这样先合后分的设计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增加文理科共同题的比例,为新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进行积极探索;二是保持文科试卷的难度平稳;三是增强理科试卷的区分功能.

  此外,根据试题的难度,文理科试卷中相同题在题序位置上有所不同,如全国Ⅱ卷第 11 题以抽象函数作为载体,考查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在理科中属于中高难度的试题,对文科学生来说,难度会更大,因此在文科卷中是作为选择题的压轴题出现的;全国Ⅱ卷理科第 19 题为解析几何题,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在理科卷中属于中等难度题,在文科卷中则在第 20 题作为较难题出现,以体现对文理科学生要求上的差别.

  2018 年高考数学分文理科的全国卷共 6 套,在试题难度上进行了调整,使之更适合考生水平,以此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由于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考查思路的变化,试题的风格、排列也都打破了常规,防止学生机械地应试,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全面提升能力.

  五、增强文化浸润:一中一外

  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立德树人、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蕴含强大感召力的文化积淀.2018 年高考数学试题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到考试内容中,使试题不仅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体现东方数学的特点;而且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吸收世界数学文化的精华,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例 6(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Ⅲ卷文、理科第 3 题)

  中国古建筑借助榫卯将木构件连接起来.构件的凸出部分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眼,图 3 所示的木构件右边的小长方体是榫头.若如图摆放的木构件与某一带卯眼的木构件咬合成长方体,则咬合时带卯眼的木构件的俯视图可以是

 早在 700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充满智慧的华夏先民已经发明了榫卯结构,并以此构建家园,从而居木繁衍,开启了灿烂流长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国木文化起源的榫卯,其历史远远超越了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最鲜明象征.本题以优秀的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创新形式,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

  例 7(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理科第 8 题)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个大于 2 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如30=7+23.在不超过 30 的素数中,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其和等于 30的概率是

 本题考查古典概率计算,试题的背景——哥德巴赫猜想曾在我国家喻户晓.40 年前,著名作家徐迟发表举国轰动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经感召无数青年投身数学,激励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而奋斗;40 年后,通过解答此题,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名题的魅力,在新时代,学习陈景润的科研攻关精神,树立投身祖国现代化科技事业的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

  例 8(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理科第 10 题)

  图 4 是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所研究的几何图形.此图由三个半圆构成,三个半圆的直径分别为直角三角形 ABC 的斜边 BC,直角边 AB,AC.

 △ABC 的三边所围成的区域记为Ⅰ,黑色部分记为Ⅱ,其余部分记为Ⅲ.在整个图形中随机取一点,此点取自Ⅰ,Ⅱ,Ⅲ的概率分别记为 ,则

 本题对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作了简化,并以此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解答此题要用到“割补”思想和勾股定理.通过本题的求解,不仅引导学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的应用.

 科学选拔各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考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高考通过考能力、考素养,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2018 年高考数学努力发挥学科特点,科学设计试题,较好地发挥了选拔优秀学生和引导素质教育发展的功能.

推荐访问:素养导向新举措,能力考查新突破 考查 新突破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