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教做——自主互动”“小班化”化学课堂中应用,优秀专业论文(2022年)

时间:2022-07-11 11:3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教做——自主互动”“小班化”化学课堂中应用,优秀专业论文(2022年),供大家参考。

“学教做——自主互动”“小班化”化学课堂中应用,优秀专业论文(2022年)

 

 “ 学教做 —— 自主互动” 在“ 小班化” 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 :“小班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教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学教做——自主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在化学课堂中采取“预学-展示-精讲-训练-应用”的步骤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教做;自主互动;小班化;初中化学;化学课堂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坚持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忽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学生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死记硬背、重复练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滞后,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这样的状况,必须要积极探究出一套改革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在初中化学“小班化”的课堂上,必须采取“学教做”相互配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方法,从而构建出一套“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学教互动,做中反馈”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分为预学、展示、精讲、训练及应用五个环节。

 一. . 预学: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预学,即学生课前的预习、自学,是导学案中的重要模块。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学习,比如认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等等。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教材中的知识点,思考物质的各种特征、性质,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这一环节中记录下来。然后在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前,组织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们在自主互动中去交流想法、探讨问题、寻找答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时,课前我就会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教材,仔细推敲教材中的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做好预习。通过预习学习,学生们首先可以了解到了本单元的整个知识框架、结构,即包括金属材料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利用三大部分。然后再仔细阅读具体内容,会初步认识到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金的强度硬度,金属的活动性,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条件等知识。这些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在

 预习环节就可以掌握一部分。同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当学生在预习时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时,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探究,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预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为下一步的教与学打下基础。

 二. . 展示:分享成果、以学导教

 展示,即展示学生的预学成果,也是导学案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多媒体教室、电视等手段进行演示,或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展示,让学生们将自己预学到的物质的化学特性、化学知识充分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由于是小班化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百分百发言的机会,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批评和鼓励,促进共同进步。比如通过预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学生们已经对金属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教师再给学生们创造条件,充分展示他们的预学成果。不同的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不同,所展示的内容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采取“预习作业面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学生展示、教师指点,师生一对一地互动,共同发现作业中的闪光点,分析作业中的不足及问题。这样教师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预学成果,对于下一步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遇到时间紧张,比如周一的第一堂课,可以简化展示环节,采取课堂提问代替,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展示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启示作用;但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重蹈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演变为激励者、欣赏者、聆听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及特长,因人而异地实施辅导,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 . 精讲:深入浅出、以教促学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对于学生的预学情况也有了充分的把握,接下来便是教师有的放矢地精讲。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深入分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学生们的疑问。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或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进行新知识的导入。

 比如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给学生们欣赏;或者是结合生活实例,向学生们提问,如钢的冶炼方法是怎么样的?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等等。这样,学生们更容易参与其中,对于情境中的化学现象、化学原理更容易产生出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十分有帮助。其次,教师进行层次分明的讲解。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加深对各项基本知识点的印象,深入理解并记忆;另一方面对于其中的难点问题,如碳酸盐的鉴别就是比较难的知识点,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地思考、分析、推导、理解、掌握。在精讲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学的节拍,让学生的身心都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最后,便是解答学生的疑问,可以以学生的“问题”作为主线进行统一讲解、归纳总结。而针对学生中的差异情况,进行个别指导,让基础较差或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也能跟得上学习的步伐。

 在精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而不是被动地听讲。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启发,从而对各个分散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联合、归纳、总结,使得学习到的知识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四. . 训练:操作实验、做中反馈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其中,许许多多的化学原理、化学结论都是通过操作实验得来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来让学生们深入透彻地了解化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要善于利用化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例如教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燃烧的化学原理,认识燃烧的条件,可以通过做燃烧白磷的实验来验证。实验步骤如下:1.准备相关器材、实验装置;2.准备氧气,并将冷、沸水分别注入两个试管中;3.加入白磷;4.操作装置,使氧气与白磷;5.观察:冷水试管无变化,热水试管当氧气与白磷接触时,脱脂棉燃烧。由此可见,燃烧的化学原理即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燃物;第二有氧气;第三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通过操作实验,学生们对

 燃烧的原理、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此外,还有许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解释的,如通过溶解实验了解溶解现象等。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化学现象、原理,形成结论,帮助学生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五. . 应用:当堂小测、迁移反思

 在前面四个环节中,基本上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教学、讲解、实验,但是学生们未必都全部理解、吃透、掌握。为此,必须要通过反复的随堂练习、测试,来巩固所学,加深印象,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环节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训练的目的并非完成任务,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去梳理知识、整理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练习时,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自己不会,或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题目,然后进行反复钻研、深入探讨。

 另外,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在小班化教学的当堂测试中,最好采取分层次、差异化的测试方法。对于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灵活性较强的题目进行测试、练习;而对于基础较弱、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多以基础知识的练习、测试为主。这样,层次分明、难度适宜,既关注到了全体学生,又照顾到了个体差异,对于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技能水平的提升都十分有帮助。根据笔者的经验,每课时中应该预留 15-20 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当堂小测。这样,学生们可以热炒热卖,学后即测,测后即评,即时反馈好总结,可以让学生们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应用环节中,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化学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小班化”教学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所介绍的这套教学方法,是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其教学思路是重视学、教、做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联系。新方法下的化学教学目的,是在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中的科学奥秘。

 参考文献: :

 [1]翟元红.初中化学小班化课堂合作学习案例[J].化学教与学,2011年第 03期. [2]曾淳荣.初中化学小班化课的几点反思[J].试题与研究,2011 年第 11 期. [3]韩百川.实践小班化教学,打造高效课堂[J].化学教与学,2010 年第 12 期.

推荐访问:“学教做——自主互动”“小班化”化学课堂中应用 优秀专业论文 互动 课堂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