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点”上聚焦“面”上铺排(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1 0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点”上聚焦“面”上铺排(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点”上聚焦“面”上铺排(全文完整)

 

 “点”上聚焦“面”上铺排 ————用句式彰显“点面结合”的论证力度 作

 者:

 程必荣

 作者简介:

 程必荣,福建省福州闽清一中。

 原发信息:

 《语文月刊》(广州)2013 年第 10 期 第 58-61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03 期

 考场上有 90%以上的考生选择写议论文,“点面结合”阐述文章的观点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即议论文举例要有侧重点,这个“点”是典型代表,要确凿可靠,写得相对“详”一些;也要照顾到“面”,因为一篇文章中“点”是有限的,没有“面”,“点”也只能是个别事物,这样会削弱说服力。所以要采用高度概括的形式,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国别或各行各业的同一类性质的事例。但一篇作文的字数又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彰显“点面结合”的论证力度呢?我们可以用句式,从“点”上聚焦,在“面”上铺排。

  议论文中使用句式有两个好处:(1)内容极度浓缩化,就是在最短的文字里,融入了最多的内涵,容量大,信息广,充分展示考生的视野,让论证更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2)文采斐然,阅读朗朗上口,有气势,有张力,有韵味,可以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一、巧用句式,“详”例阐述,“点”上聚焦

  “点”是指作为例证的有些事例要详写,通常采用单例成段的方式,即一个段落只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一个事例包含“叙例”和“议例”两个方面,“叙例”就是对所选事例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叙述,做到简明概括;“议例”就是通过所选事例对论点进行论证,使事例与说理水乳交融。事例切忌全面介绍,详尽叙述,否则就会变成非记叙文非议论文的“四不像”。

  下面请看有位考生在《和谐》这篇文章中的有关文字:

  和谐,首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土地不是很多,幅员并不辽阔,但人们特别注重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他们借助自然阳光,发展了世界著名的旅游业,他们不允许随地吐痰,不允许随意丢垃圾,对破坏自然的现象要进行惩罚。他们才是真正的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段文字虽然有观点,有例子,也有分析,但没有特色,语言平淡,平铺直叙。如果注意用上两种句式,如排比句、反问句,效果就不一样了。请看下面是如何修改的:

  和谐,是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理性之花。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沙滩纯净美丽,当我们看到新加坡的街道干净漂亮,当我们听到总理李光耀说——“新加坡只有阳光就够了”,你的心中想到了什么?那肯定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和谐。为何他们对自然这样的尊重?为何碧绿的草地萦绕在人们

 的身边?为何“不许随地吐痰”成为了普通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对自然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修改语段在运用事例时,用了三个“当我们……”,形成排比句式;在分析事例时,用了三个“为何……”,增强了反问的语气;在点题升华时,用了“只有……,才……”条件复句来强化语段的观点。修改语段通过巧用特色句式,将笔墨聚焦在“新加坡,因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开出了和谐之花”这一“点”上,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具有了“亮人眼眸”的视觉冲击力。

  巧用句式,可以将单例成段的事例内涵全面概括阐述,增大议论分析说理的空间,从而透彻地论证论点。请看下面这个语段:

  例 1.杨绛淡泊名利,以宁静致远的品格处世,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爱戴。当她得到稿费,便将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保管;当她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金钱对她就已失去了诱惑;当她面对名利,深自敛抑,不为所动。杨绛说:“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跌倒。”是的,杨绛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让她平淡度日,修身养性;让她平静地行走在文学的坦途上;让她“保其纯真”,成就辉煌的人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正是杨绛的写照吗?(《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本语段开篇引出观点,主体部分概述事例时巧用了三个“当她……”的句式构成排比浓缩杨绛不同侧面的事迹,分析事例时也用了三个“让她……”的句式构成排比深化本例的主旨。可以说,本语段不但容量丰

 富,而且凸显了语言亮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一观点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里。

  巧用句式,在单例成段中,它可以用概括的笔墨,把形象的文字、生活的细节、丰富的感情流畅地表达出来。当然,议论句式要在写作中不断运用创新,比如“君不见……君不见……”“想起了……想起了……”“曾记否……曾记否……”“为什么……为什么……”等等,也是很好的表达形式。

  二、妙用句式,“略”例说理,“面”上铺排

  “面”是指对读者非常熟悉的事例,可用排比句的形式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不必解释,更不用详细叙述。如果说“点”能让读者获得新知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可读性;那么,“面”能彰显作者知识渊博、纵横捭阖的优势,增加读者的认同感。

  “略例”说理,“面”上铺排,采用多例组合成段,就是组合在一个段落中的每一个事例都简略叙述,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或整散句结合的方式来展现。好处是事例叙述简洁,句式整齐或多变,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

  例 2.如果越王勾践在蒙受耻辱之际没有活着的信念,那么他还能成就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伟业吗?如果力克·胡哲在面对四肢残缺之际没有活着的勇气,那么他现在还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吗?如果乐刘会在汶川大地震受困之际没有活着的追求,那么她还能看见生命的那一缕阳光吗?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们没有屈服,而是依然秉持着“只要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的信念,唱响了生命之歌。(《唱响生命之歌》)

 本语段通过三句“如果……那么……”假设复句句式,浓缩了三个生动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形成排比,将假设、反问、用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夹叙夹议,深刻地论证了“在灾难面前不轻言放弃,要唱响生命之歌”的观点,古今中外,侃侃而谈不流于表面的词藻修饰,议论深入而富有文采,语言流畅又饱含哲理,只言片语,感人心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 3.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情;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本语段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尾句为终结部分,用“谁……谁……”对语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例是展开部分——从三个侧面,由因果句式构成排比。它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说理特点。通过这种“因果”特色句式的运用,不仅彰显了语言的亮点,更使文章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例 4.只有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面对着遭人冷眼、受人凌辱的处境,勾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他忍辱负

 重、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霸主;面对着经济贫穷落后、国人思想麻木的旧中国,鲁迅定下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弃医从文,发奋写作,被后人誉为“民族魂”;面对着选民平静的表情和缺乏热情的鼓掌,李光耀定下了学习中文的目标,他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终于凭着中文演讲引起选民共鸣而当选为新加坡总理。如果勾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复仇雪耻的目标,而是苟且偷生,他能成为一代霸主吗?如果鲁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唤醒国人的目标,而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能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吗?如果李光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学习中文的目标,而是盲目竞选,他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总理吗?(论据叠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增强了例证的气势)可见,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固然要有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因为这才是成败的关键。(聚焦点睛,凸显主旨)

  本语段一连举了三个事例,这种论据呈现方式借用排比、假设等手法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叠加,使文段气势贯通,极有说服力,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些事例的共同特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理性氛围,生动形象地揭示主旨,使读者为之折服。

  当然,有时候,一个语段可以综合“点面结合”的论证方法加以运用。请再读一读下面这段短文:

  慧眼识真才!有真才的人最能识别和推荐真才!“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的是唐朝一个尚未出名的项斯,拿着自己的诗集送给已有名气的诗人杨敬之看,他一读,便认为项斯是一个真有才学的人,

 便到处称颂项斯的诗歌。鲍叔牙荐管仲,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庶走马荐诸葛,宗泽国难当头举岳飞,熊庆来力排异议擢拔华罗庚,王亚南见微知著赏识陈景润。诸如此类,无不是真才识真才,英雄荐英雄。

  这个语段,论点是“有真才的人最能识别和推荐真才”,为说明这一点,文章引用了两句古诗和七个事例。第一个事例“说项斯”写得比较详细,我们称之为“点”例,即单个事例,后六个事例写得十分简单,我们称之为“面”例(“面”例采用主谓句式,言简意赅),即多个事例。读了这个文段,我们会感觉到内容充实,说理透彻。由此可见,写作议论文,除了必须掌握比较丰富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外,还要学会运用句式的技巧。

  使用特色句式,不仅可以提高语言锤炼的能力,而且因为运用论据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如果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这种句式的应用,也会使文章因之生辉。

  附:佳作示例

  ①一位 73 岁老人突然晕倒在街上,许多路人围观却无一人愿伸手扶一把,老人只好掏出 200 元钱请求路人将其扶起,敢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在何方?一名被撞女大学生不治身亡,另外一名被撞女生重伤,肇事者还疯狂叫嚣“有本事你们就去告,我爸爸是李刚”,敢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在何方?药家鑫开车撞人后一不做二不休连捅八刀致受害者毙命,居然还有人因为他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而为他开脱,敢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在何方?一

 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难道我们的道德已逾越了自身的底线?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用结构相似的概括性句子一连组织了“73 岁老人自掏钱请求帮助”“撞了人还叫嚣我爸是李刚”“药家鑫对被撞伤者连捅八刀居然有人为他开脱”等三个事例,引出论题“我们的道德是否逾越了自身的底线”。这种采用排比叠加一连串的带有某些共同特性的论据,就像一个个特写镜头映入读者的眼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给读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

  ②崔永元大声说:“我没有!”面对央视和其他电视节目的一些“公共”与“商业”不分的恶劣行为;面对《实话实说》中越来越少了的实话和越来越多的虚假;面对越来越多的商业节目给小孩带来的不良影响……他愤怒抑郁了——“我要是把那良心丢了,我的病就好了”。崔永元以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抨击了不良现象,捍卫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③李承鹏大声说:“我没有!”足球记者李承鹏因报道黑哨,多次遭到封杀,最后被停职处理。但他想说的话,坚决要说,像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足球评论、杂文都太短小,于是他开辟新战场,转写小说——“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李承鹏以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直指现实世界的丑恶和黑暗,捍卫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④长江大学学生大声说:“我没有!”长江大学十多名学生在江边野炊,这时两个小孩突然落水,危急时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地手拉手

 组成人梯下水救助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少年,因水情复杂,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以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身的道德底线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美德的传承、社会未来的希望!

  (作者在第①段运用“略”例铺排之后,接着在第②段运用“详”例进行聚焦,选用“崔永元”这一“详”例,其中的“面对……面对……面对……”排比句式,极为简约地概括了这一事例的要点,进而分析得出——崔永元以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捍卫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从而使论点和论据水乳交融,很好地彰显了主题。)

  ⑤老奶奶摔倒了,扶不扶?北大校长为所有道德底线尚存的人撑腰:“扶!”;小孩子不慎从十楼跌落,接不接?吴菊萍用脆弱的臂膀托起生的希望:“接!”;眼看有小孩快被耐火材料砸中,救不救?“最美女孩”陈媚捷冲去上去保护:“救!”。我们看到了处处开放的“善良之花”,他们扶的、接的、救的、抱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

  (第⑤段,作者在前面的②③④“详例”聚焦之后,接着再运用“略例”铺排的方法,选用“扶”“接”“救”等事例进一步地阐述“他们扶的、接的、救的、抱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这样“详例”和“略例”形成“点面结合”的组材方式,让全文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⑥道德底线的缺失给我们带来的惨痛代价还不够多吗?中国还有更多的人死死捍卫道德底线,你们看到了吗?

 ⑦康德说:“一生中,只有两样东西让我仰望终生。一是头顶的天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因圣洁令人瞻仰,而内心的道德,人生的底线,更因其可贵崇高令人恪守终身,不敢逾越。让我们从自我做起,坚守道德的底线,阻止道德滑坡,托举向善的精神吧!

  (结尾通过引用康德的名言水到渠成地升华了“从自我做起,坚守道德的底线,阻止道德滑坡,托举向善的精神”这一中心论点,再加上行文思路特色句的运用,如“敢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在何方”“……大声地说‘我没有’”,使得全文成为一串串珍珠亮人眼眸,让人拍案叫绝。)

推荐访问:“点”上聚焦“面”上铺排 铺排 聚焦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