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重要指标分类及解读

时间:2022-07-10 17:4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重要指标分类及解读,供大家参考。

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重要指标分类及解读

 

 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重要指标分类及解读 作

 者:

 张开

 作者简介:

 张开,教育部考试中心(100084)。

 原发信息:

 《中学语文教学》(京)2018 年第 20181 期 第 71-77 页

 内容提要:

 从“考试大纲”写作部分考试范围与要求和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入手,对考查最核心的“基础等级”内容归属于“内容水平”“结构水平”“语言水平”“表达方式水平”四个指标分类,并进行解读,力求梳理出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厘清长久以来作文考评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有助于作文试题评测和中学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作文试题的考试内容改革。

 关

 键

 词: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指标分类/解读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8 年 06 期

 写作是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一篇文章除基本的字词句篇等元素外,往往富含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等内容,需要作者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它讲究方法技巧、语言艺术,同时带有显著的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甚至政治性。因此,作文往往被视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直到现在的高考,都

 赋予了文章写作这道试题以最大的权重,代表了对考生全面综合能力考查的最高期待。现今,高考作文试题是每年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这种关注全部集中在试题题面内容,对如何依据考试大纲的考查要求和试卷评分参考的评阅指导标准进行评价,既知之甚少,又缺乏热度。

  事实上,对作文评分标准应寄予更多的关心,不仅要发挥其在科学准确评分、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应在作文备考和中学写作教学产生积极的引导,以此推进作文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本文拟立足体现对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绝大多数中学生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从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理过程中找出基本因素,就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基础等级部分的重要指标进行探讨,据此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内容,以便于加深对作文评分标准的理解。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及“考试大纲”写作范围与要求如下表所示。

 一、判断内容水平的指标

  在高考作文的各项评价标准中,确定内容评估指标的难度最大,各项统计也证实了内容评估的误差最大。对于作文内容的评价,应从整体着眼,但又必须有比较具体的指标,才能形成有效的评分标准。为了便于理解与衡量作文内容的要求和评估,“考试大纲”在判断内容水平方面提出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等要求。

 1.审题。目前的高考作文都采取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这一题型利于防止宿构和抄袭,同时更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生作文,首先从审题开始,作文阅卷与评价,审题也成为衡量的第一个因素。作文题中起限制作用的材料,可以采用文字形式,也可以只是图像(或图像加文字)。但不论采用哪一种形式,往往都要包含一定量的信息,需要学生加以辨析、筛选。因此,材料作文在审题要求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审题难度,这与所提供的关键信息数量的多少有关,也与非必要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审题的难度还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

  一是限制条件的多和少以及条件之间的关系。限制条件多的,各项条件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的,审题的难度就大。而以往的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一般在题面呈现出的内容比较简单明了,只要在语意理解方面不存在问题,审题的难度是不大的。二是思维的过程。抽象程度高或者需要学生对题意加以抽象、概括的,审题的难度就大,例如 1983 年、1996 年、2016 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不少学生因为对漫画的寓意没有正确理解,审题时便出现了误差。需要引申、推导或类比的,审题难度也会有所增加。三是迷惑因素的状况。题目中的迷惑因素对审题及题意确定起干扰作用,干扰性越强,审题的难度也越大。命题的材料中常常有一些“多余度”,这些多余的成分有的是人为设置的,可以体现考生是否善于分辨、选择。因此,在对考生写作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参照以上诸因素把握对审题评价的尺度,明确考生对题意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2.中心。任何写作都必须以一定的理性的或感性的思想材料为前提。这些材料从原始状态到书面化、文字化,要经历相当复杂的创作过程。考生需要经过思考把试题中的材料归纳为一个语境中的写作话题,内聚成一个表达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它有时又称“中心思想”“立意”等,在议论文中也称“论点”,它起着把相关材料组织起来的枢纽作用。在写作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材料必须内聚成一个表达核心,才能进行具体的构思。这个表达的核心就是“中心”。

  中心的形态视题材、体裁和作者的个性差异(形象思维型、抽象思维型、中间型)而定,不能强求划一。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或是理性的概括;抑或具有浓厚的感觉、感情色彩。

  对中心的要求是:突出、明确、基本明确和不明确。“突出”是指中心所表达的意思、观点要明确,要符合试题的题目和材料所划定的范围、蕴藏的含意,力求做到鲜明、集中。一般 800 字左右的高考作文,要求只确定一个中心,这个中心要能贯穿始终,要能统率所有的材料。评分标准上经常见到的“中心突出”“中心明确”“中心基本明确”“中心不明确”等就属于这个范畴。

  中心的“明确”要求,需要综合正确的思想观点、准确的主题立意、明确的构思表达,三者缺一不可。以 2017 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例,有一考生写“诚信直面我的高考”,但写作的内容基本是围绕“诚信”的话题,讲了诚信是个人品行的试金石、社会呼唤诚信等问题,同时分析了不诚信习惯养成的原因。这名考生的作文观点

 是正确的,但是这个“中心”不准确,因为它没有对准“我的高考”这个题目立意。有一个考生在写“我的高考”,关注了考试的现场感受,表达了自己求学 12 年的辛苦经历,阐述了高考是公平的考查方式,最后说出了自己在考场的紧张之感。可是作文中又没有确切地写出“我的高考”的中心,整篇作文的中心很模糊。

  3.内容。“内容”在文章学里的解释不完全一致,高考作文中的内容一般由“材料”组成。这些材料不是指原始素材,而是指经过典型化、文字化的书面形态。如议论文中的内容侧重对具体材料事例的处理、压缩和概括,记叙文则侧重于扩展。

  内容的优劣高下之分、充实与否,往往在精而不在多,特别是目前学生大都准备了许多材料应试,这些材料的内容适用面很广,却往往流之于“泛”。所以应该重视而且强调材料内容的质量,突出表现在典型性、现实感和新颖度。典型性是指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在文艺创作中,它包含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要求。考场作文不同于文艺创作,不应对此过高要求。但典型性强的内容往往可以体现考生鲜明、强烈的个性色彩。关于材料内容的典型性要求更多的是针对大量考场作文“空泛”的内容而言的。现实感是针对“陈旧”而言的,它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应尽量立足于现实,从现实生活所能触及的资源中汲取写作的养分。现实感强的材料有助于彰显作者的观点,立足于现实的真实材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下生活的联系。从内容呈现的丰富性这一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视野、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新颖度是针对“人云亦云”而

 言的。对于读者,尤其是阅卷者这一特殊的读者群体而言,对文中作文内容的印象,其强度是与内容的新颖程度成正比的。内容是否新颖,往往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也反映学生的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和灵活性。

  此外,“考试大纲”提出“思想健康”的评价标准,即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还是答卷,都要求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不希望考生的作文答卷中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消极堕落的思想感情。从历年阅卷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广大考生作文答卷中的思想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这正是“思想健康”这一标准在考试和教学中不断强化的结果。

  二、判断结构水平的指标

  “考试大纲”结构方面的要求是“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就是布局严整、头尾照应、上下连贯,无主次不分、残缺不全的毛病。在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要求在写作中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考生思维的条理性呈现在文章结构方面,写作开展有步骤、合逻辑,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顺序得当,段落的划分与安排合理,无颠三倒四、混乱不清的问题。良好的篇章组织技巧会给阅卷人和其他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结构合理与“语言”项之间存在着某些交叉。层次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也存在着层次性、条理性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衔接、过渡的技巧。“结构”项的评估指标可以简化为三项重点内容,这三点反映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大致体现了结构水平的等次。

 1.段的划分与排列。合理地划分自然段,是写作的基本技能,也是思维条理性的外部标志。段的合理排列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服从于中心的需要,关乎写作的整体布局。如果没有中心,也就没有“服从中心的需要”可言,这属于最低水平要求。二是合乎逻辑的要求。即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层次顺序的安排不能违背逻辑。一般情况下,只有顺序合乎逻辑、条理清楚的作文,才能进入较高分数级别等次。写作中不合逻辑的现象,有的是由于对不熟悉的内容缺乏认识造成的,考生在阐述顺序和关系处理方面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对于此类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确定其严重程度。更多的是层次间的间断、跳跃与交叉,这反映考生思维条理化的程度较低。

  2.语段间处理。篇章的技巧性处理能够反映考生结构能力方面的水平。结构水平的测定是以段为基本单位的,观察篇章的结构水平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段的衔接、过渡与呼应。在各段顺序编排合理的前提下,能够注意并且采取恰当方法使段间联系更紧,这是谋篇技巧熟练的表现。段的衔接与过渡中,前后呼应等技巧最为常用。能够在行文中注意呼应,说明考生的结构能力已达到了基本的要求和水平。二是语段间写作效果的特殊处理。比如,篇章中常有一些特殊的段,它只具段之形而无段之实,主要起着修辞方面的作用,这就是“强调段”和“对话”。强调段多是一句自成一段。从文章的层次来说,它不应该独立成段而应附属于其他的段;从修辞效果说,它起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巧的学生,一般来说结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三是段间关系的紧凑和策略

 性调整。语段间写作技巧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使结构严整紧凑。技巧运用得好,是能力成熟的标志。但也应看到有些学生滥用如剧本对话体、诗歌体等形式,结果适得其反,横生枝节,使结构松懈。所以,作文结构水平的测定,可以是否紧凑作为重要的准则。同时,为了结构紧凑,有时需要在顺序方面做某种策略性调整,如记叙性作文中的倒叙、插叙、补叙的灵活运用,论说性作文中的引出矛盾、以退为进、故设敌论等。凡能采取种种策略增强结构紧凑性的,反映其结构能力已达到很高水平。

  三、判断语言水平的指标

  判断高考作文的语言水平的基本指标,即“语言流畅”或“语言通顺”。这项指标大体上反映了对中学生书面语使用的规范、连贯、得体的层次要求。语言运用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内容越复杂,语言运用的难度越大。

  1.规范、连贯、得体。语言是社会现象,但对每个人来说,语言的使用又是个体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语言也需要共同的规范来维护人类联系。对于参加高考选拔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保护母语——汉语普通话的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考生能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使用标点、表述符合汉语普通话语法规则等。这里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使用方言俚语、使用文言文写作等也是不符合语言规范化要求的。虽然文学作品中有时为了特定需要而使用它们,但中学生不是作家,对此应该以全民的标准语作为倡导的方向。绝大部分学生使用古代汉字字形、方

 言俚语,使用文言文写作,一般不是语言提炼的结果,而是书面语言不纯熟的表现,和作家的文学创作性质不同。

  句子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前后联系需要符合连贯顺畅的要求,倘若缺乏衔接与联系,语言的连贯性就遭到破坏。用词、构句方面的语病属于语言规范问题,句间关系处理得不妥,属于语言连贯问题。学生作文中语言不连贯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没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一段话应该围绕着一个话题,统辖于一个中心。如果没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句子便不连贯。二是句间顺序不合理。一段话要围绕一个核心,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组织。句子组织得不合理,即使有共同的中心,也还是不能连贯。三是语言不呼应。句子之间不仅要有逻辑上的联系,还要使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等方法,使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形成连贯、通畅的效果。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呼应,读起来就会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四是表述出现脱节。由于认识层次等问题,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可能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没有处理好由思考向语言的转化,思维的速度大大高于表达的速度,也会出现用词欠斟酌、句意不连贯的情况。

  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简称“语境”,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又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指语言...

推荐访问: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重要指标分类及解读 高考作文 重要指标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