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09 0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选文档)

 

  - 1 -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 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和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结合两轮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需求引导、统筹推进、完善机制、服务全局、应用驱动、融合创新的思路,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模式,构建与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大数据+教育”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榆林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依托示范学校、骨干队伍,整合教研、电教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建立具有榆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的工作体系,形成教育教学大资源,建立优质教育供给新模式,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坚持统筹规划。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摸排教学一线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建设内容,合理设计总体

  - 2 - 框架,构建服务全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三)坚持深度融合。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常态化、深层次融合。

 (四)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业态,建立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榆林教育创新发展。

 三、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各项目标任务,建成具有榆林特色的“大数据+教育”榆林教育云平台,构建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到 2022 年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教学覆盖全体教师,泛在化学习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城镇学校,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实现云、网、端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模式。

 四、主要措施 (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 100%;城区学校逐步实现 500M 以上

  - 3 - 带宽接入互联网,规模较大中学实现 1000M 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和功能部室提供 1000M 以上网络接口或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支持自动播放、循环播放、临时广播、支持任意分区控制和点对点播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建成高清数字录播教室并兼顾校园电视台功能,配备数字化摄录、采集、编辑、播出系统,实现校内直播功能。建立教育信息化运维保障长效经费机制;推进 IPv6 规模部署和应用,70%的校园网能够支持 IPv6 用户访问;有条件的学校探索 5G 技术在无线校园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教室和功能部室全部配置交互式多媒体班班通设备和资源,多媒体设备普及率达 100% ,师机比达到 1:1,生机比不小于 5:1。2020 年普及数字图书馆、数字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建设。提升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学校、县区、安防系统互联互通。2021 年全面推开智慧校园建设,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普及创客空间、推动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建设,建立起基于物联网的校园感知环境,全面构建支持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2022 年,60%的学校建成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特色环境(如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3D 打印、创客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专用教室)。

  - 4 - (二)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提升行动。2020 年,建设榆林名师课堂、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模块资源模块功能。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动师生逐步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加强榆林教育数字图书馆应用,实现专任教师注册率 100%,使用率 90%;学生注册率 80%,使用率 50%。2021 年引进国内知名教材出版企业的优质资源,基础教育全学段实现资源配套“一课一网”,初步建立具有榆林特色的“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2022 年,大幅度提升教学资源供给能力,扩展资源来源途径,实现基础性资源、数字图书馆、素材资源、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教学专题资源、试题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示范课例、创新教育、特色教育类 MOOC 和在线教育,促进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应用。

 (三)实施榆林教育云平台构建行动。立足市情和教育发展现实需要,普及教育云应用。2020 年,完成榆林教育云平台一期工程各模块应用任务。整合校园安防监控、明厨亮灶、普通教室考试监控、常态录播、视频会议、食堂食品安全监控等视频系统,对接各县市区视频监控平台,进行分级、分角色、分权限远程可视化应用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决策、教学教研、督导评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2021年,做好与县教学、管理、服务等平台的数据对接与信息互联互通。依托榆林教育云平台二期建设任务,加快榆林教育

  - 5 - 云平台应用工作推进,推动教育系统网络应用全面上云。2022 年将分散部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分批次向云迁移,建立健全教育云协同工作机制,贯通各级各类教育云节点,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云服务。

 (四)实施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行动。推进教育数据汇聚和治理,统一数据管理标准。逐步开展省、市、县区数据对接,有效提升各类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精准度。2020 年,各县市区、各学校配合做好国家、省和市系统推广应用和数据采集,确保源头数据精准可靠,实现教育统计的动态化、精准化,逐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与决策体系。2021年,推进各类教育业务系统和数据的清查、编目、清理、整合、接入、共享与协同,摸清信息系统和数据底数,消除“僵尸”信息系统,加快内部数据汇聚与治理,统一接入全省教育数据交换平台,确保数据汇聚的接口开放、通道畅通、管理机制完善、数据精准有效。2022 年,推动教育数据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实现教育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有效共享,并逐步吸引各类机构和企业开展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分析研发与创新应用,建立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教育精准决策与治理发展生态。

 (五)实施智慧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行动。2020 年,落实《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

  - 6 - 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贯彻落实高中学段人工智能新课标,构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2021 年,推广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经验,推动县城学校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向智慧校园演进。组织有条件的学校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评价,建立多维度综合性智慧评价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2022年,建成百个“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基地。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建设 50 个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鼓励各学校依托教育云平台和资源,开展信息化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六)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县市区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教育信息化发展,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活动,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引导学校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县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继续开展信息化支持

  - 7 - 下的精准资助,实现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重点的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

 (七)实施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2.0 培训。开展教师大数据应用能力培训,推动教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开展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设立 100 项示范课题,激发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主动性,对有示范意义的成果,在范围推广。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STEAM 教学、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完善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创新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信息化应用量化考核指标,引导学校组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工作,鼓励教师进行网上研修学习,并经认定后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组织开展优秀数字课程资源评选、信息技术应用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获得相关荣誉可作为职称评审、名优教师评选等工作参考。

 (八)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行动。根据《网络安全

  - 8 - 法》要求,建立市、区、校三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各级网络安全应急小组,层层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等,确保网络安全保障常规化、日常化。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教育行业网络安全技术监测、预警和态势分析,逐步实现对本市重点教育网站的全覆盖实时监测。完善教育行业内网络安全检查、通报和整改机制,定期开展安全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修补安全漏洞。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网络安全实训基地,开展网络安全意识培训和从业人员技能实训、网络空间安全攻防实战演练,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充分发挥作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按责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发挥各县市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决策支持作用。推动各地政府将教育信息化纳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各县市区教

  - 9 - 育行政部门和局属学校要科学制定落实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任务书和时间表,因地、因校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完善体制,强化督导。各县市区要落实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部门、业务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体系,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的评聘办法。创新激励制度,探索建立竞争性获得投入方式的应用创新资源供给机制。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确保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提升应用绩效;市教育局将通过综合师生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系统使用情况监测等不同方式,适时开展信息化应用评估,保障榆林教育信息化有序发展。

 (三)建设队伍,提升能力。各县市区要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组建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库,提升教育信息化规划、管理、指导、服务能力。强化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开展专业能力培训。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各学校要建立由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健全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队伍体系,提高学校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服务保障水平。

 (四)落实经费,保障投入。各县市区要将教育信息化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各级各类学校要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

  - 10 - 资源更新和设备运维管理。要加强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各县市区、各学校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

推荐访问: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