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医院脑外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任务书(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09 0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脑外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任务书(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医院脑外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任务书(范文推荐)

 

  XX 大学重点学科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 年)

 任 任 务 书

  学 科 名 称

 脑血管病学 学 科 类 别

 优势重点学科 II 类 学科负责人

 XX 单位责任人 XX 主管部院系

 附属医院

 XX 大学制表 二零 XX 年七月

 表一、建设目标任务 对照标杆学科,本学科在学科优势、军事特色、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总体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我们将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平台,攻关三大领域”的主线,筹建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加快急诊救治平台和科研学术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风险评估,拓展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精准外科治疗和完善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建立,探索创伤性脑血管病救治技术改良,达到规范脑血管病诊疗模式,夯实卒中区域救治网络,改善脑卒中防治效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发挥中心在脑血管病筛查和防治领域的引领作用,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诊疗中心。

 1.中心建设:

 以需求为引导,针对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神经介入新器械研发,申请国家专利,开展系列新产品研发,围绕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的前期工作,继续开展成果转化,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注册证书。在联合XX微创、加奇等本土神经介入器械公司以及XX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开展系列研发的同时,主持筹建 XX 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专职机构提升我转化医学的能力。

 2.平台建设:

 2.1 急诊救治平台:理顺区域网络内各级医院的职责,增加急诊影像学共享平台的建设投入,实现脑卒中一体化无缝隙治疗模式。

 2.2 科研学术平台:按照专业方向培养引进人才,推进团队建设国际化,建设大样本临床研究的团队;优化器具成果转化的流程,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

 3.主攻方向: 3.1 脑卒中的筛查与风险评估: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体系,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探索脑卒中预后、药物治疗敏感性、并发症等方面的生物学标记物,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依据。

 3.2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精准外科治疗:建立动脉瘤介入诊疗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多模式精准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形成各型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的国家规范;发表更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介入器械系列产品。

 3.3 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建立:建设区域性急性脑卒中转诊及救治网络,编写脑卒中救治操作手册;开展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完善治疗技术体系,编制脑动脉狭窄综合诊疗规范;建设完善 国家脑卒中高级示范中心。

 建设任务:

 根据学科发展目标,针对学科发展瓶颈,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方向,瞄准国家、军队和 X XX 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凝炼学科发展的重大领域,确定重点建设任务,以及 围绕建设目标拟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

 研究显示脑卒中在中国处于高发且高增长阶段,所导致的家庭及社会负担将不断增长。脑卒中有发病率高、残死率高、危险因素多,可有效防控等特点。在院校支持下,在已经建立的脑血管筛查与防治基地及神经医学中心这一多学科融合高水准平台基础上,借卫计委政策东风,本学科将建立并完善脑卒中预防筛查、微创诊疗、急诊救治、科研学术及转化医学等诸多平台,优化脑卒中防治体系,继续技术创新,建立脑卒中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外科治疗新方案,开展系列高质量研究,形成适合国人的规范化诊疗标准,并努力将治疗器具国产化,以期在脑卒中的一、二、三级预防方面为我国脑卒中防控作出更大贡献。

 一、

 脑 卒中的 筛查 与 风险评 估

 如能及时筛查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干预、提早发现高风险脑血管病灶并进行治疗,或者对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预警,则可有效预防其致命致残的危害,为此我们拟开展以下工作:

 1. 缺血性 脑 卒中的 影像学 筛查 与风险 评 估体系的建立

 依托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与筛查基地和 XX 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进一步开展慢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影像学综合评估。针对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影像科协作,采用血管腔成像、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血流成像、脑组织灌注成像及脑实质成

 像等新技术,明确斑块组分和下游靶区域供血和功能的关系,构建 MCA 斑块的生物力学模型,评估斑块生物力学特征与斑块成分及斑块演进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例队列研究,追踪观察斑块演化与临床事件之间的关系,最终在影像学、生物力学、临床症状等三方面形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风险评估体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2. 出血性卒中风险评 估及个体化治疗

 基于前期建立的大样本颅内动脉瘤影像数据库,结合颅内动脉瘤 3D 影像数据及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数据,深入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流体力学分析相结合、体外理想模型与病例特异模型相结合、回顾性比较与前瞻性验证相结合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分析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及人才交流,建立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实验室,进一步开发颅内动脉瘤治疗决策软件系统,形成量化、快捷、准确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方法,为颅内动脉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基于大数据,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及前瞻性脑血管畸形破裂危险因素分析,制定适合国人的风险评估模型,为脑血管畸形的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3. 脑 卒中特异生物 标记 物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

 建立脑卒中生物标本库,与检验科合作互补,充分利用我科病源优势,及检验科技术优势,以质谱分析、血浆游离 DNA 检测等新技术,对传统经典的中枢神经损伤标记物、炎症标志物,血管异常/内皮损伤标志物,血凝/纤溶标志物进行筛选,得到在脑卒中预后、药物治疗敏感性、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具有显著指示性的生物学标记物;同时利用基因芯片筛选上游相关调控 RNA,进行脑卒中分子机制及相关调控通路的研究,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探索新的临床特异性卒中生物标记物,为今后相关靶向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依据。

 二、

 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外科治疗

 鉴于有效的病因治疗可大大降低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及危害,本学科将把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重点放在规范化诊治研究及治疗器具研发的转化医学上。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开展基于 C 臂 CT 导航的或内镜下微创治疗,并通过前瞻性病例登记临床研究,

 为制定国家级脑出血微创治疗技术规范提供循证依据。在脑血管畸形方面探讨功能区动静脉畸形介入术中电生理功能评估下栓塞治疗策略。在颅内动脉瘤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开展系列前瞻性研究,积累动脉瘤治疗大数据,攻关脑动脉瘤诊疗新体系,以建立中国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研究探讨创伤性脑血管病的微创诊疗,尤其关注极高危血管创伤的急诊微创救治。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 全力建立动脉瘤诊疗技术创新体系

 继续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治疗脑动脉瘤的新技术探索,拓展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继续临床特异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指导动脉瘤血管重建治疗的技术再创新,针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不同类型动脉瘤创用不同技术策略,设计制定脑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基于上述临床研究成果,完善建立动脉瘤综合治疗创新技术体系,以期使更多动脉瘤患者受益。

 2. 大力 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循证医学研究 开展探讨动脉瘤介入治疗新型器具上市后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开展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病例登记研究。获取积累动脉瘤治疗相关大数据资料,为建立动脉瘤治疗的创新技术体系提供充分科学依据。

 三、

 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建立

 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方面在继续保持颅内外支架成形术技术优势的同时,开展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等技术项目,逐步完善我院治疗的技术体系,形成临床应用规范;完成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系统评价和治疗规范的建立,制定相关疾病的诊疗指南。重点加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体系的建设,参照对比国外最先进的卒中中心的临床建设标准,致力打造我国最快速、高效的脑卒中急救平台,建立覆盖本市东北部区域的 1 小时脑卒中黄金救治圈,实现急性卒中诊疗病例数量、质量的新突破。通过上述探索创新力争为国家脑卒中防治新政提供支持与样板。

 1. 区域性脑卒中救治网络的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脑卒中高级中心建设要求,基于已经建立的 XX 市脑卒中区域性救

 治网络,完善网络内各级医院转诊的标准和机制,逐步实现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血管病等危急脑血管病的规范转诊和精准治疗。加强网络内各级医院脑卒中急救流程建设,实现网络内医院卒中急救的同质化。加强与 120 急救系统的联系和沟通,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甄别、判断急性脑卒中的能力,提高院前救治效率,缩短院内流程和时间。

 2. 打造国家脑卒中高级示范中心

 加强相关人员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脑卒中救治专业队伍;进一步完善本院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建立“医护紧随患者”的急诊卒中诊疗流程,实施更高效的诊疗一体化无缝隙治疗模式;建立配备组织影像、血管影像、功能影像等系类检查及 DSA 诊疗设备的脑卒中急诊救治平台,进门-进针时间(DNT)中位数进一步缩短,最佳目标达到 30min,100%的病例在 60min 内完成。重点研究血管内再通微创救治的技术创新,网络内急性卒中溶栓后转运来院病例比例提高,达到治疗病例的 40-50%,进院到血管再通时间较目前缩短 25%,死亡率下降至 10%以下。同时完成基于我院 PACS 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数据库的建立与实施。建立重症卒中单元,配备移动床边 CT,提高围术期管理质量。通过上述努力形成更加完善、合理、高效的缺血性卒中急诊救治体系,将我院脑卒中中心建设成为国家脑卒中高级示范中心、成为国家脑卒中急救的样板单位。

 四、 神经介入的转化医学研究

 以需求为引导,围绕脑血管病临床的问题,开展神经介入新器械的改进或创新,申请国家专利,并开展系列新产品研发。联合 XX 微创、加奇等本土神经介入器械公司开展系列研发的同时,申请组建 XX 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前期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评估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争取在三年行动计划内获得国家许可证并上市,完成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开展激光雕刻型密网孔支架研发,在已有专利的基础上,重点改进血管通过性和贴壁性,争取早日完成动物实验及一期临床研究,使其成为血流导向装置的有效补充。研发新型可吸收弹簧圈,以治疗动脉瘤,重点攻克可吸

 收时间和可吸收率的关键技术,完成其物理特性、生物相容性动物实验评估,争取早日申报临床试验。同时,加快微导丝、微导管等手术辅助器械的自主研发,尽早获得相关配套器具专利,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介入器械系列产品。同时开展应用新型自主研发的取栓装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

 注:本页可续页。

 表二、绩效考核指标 围绕建设目标、任务,确定 2016 年中期检查及 20XX 年验收的绩效考核指标。

 一 、第一年规划

 1. 卒中筛查与评估

 1.1 缺血性卒中筛查与评估

 建立数据库,前瞻性收集 100 例颅内外血管狭窄病例血管成像,管壁成像,血流成像、组织灌注及临床资料等数据。初步分析与血管狭窄预后相关的影像学、生物力学、临床资料等的危险因素,建立卒中关键危险因素群。

 1.2 出血性卒中风险评 估及个体化治疗

 购买流体力学分析服务器 1 台,联合前期购买设备,初步建立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实验室;基于前期颅内动脉瘤影像数据库,从流行病学、血流动力学等角度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并建立脑动脉瘤破裂风险 Logistics 回归模型;前瞻性收集 100 例颅内动脉瘤 3D 影像及管壁成像数据,建立前瞻性数据库。

 1.3 卒中特异分子标记物筛选与研究

 基于医院标本库建设,以病种为主线,结合脑卒中临床资料数据库,初步筹建脑卒中生物标本库,并开始收集 200 份病例标本及数据;选取典型病例标本,进行 sRNA 芯片筛库,获取重要卒中高相关备选 sRNA 分子以作后期研究靶点。建立脑梗死、脑动脉瘤动物模型并建立标准规范,以备后续研究需要。

 2. 出血性卒中诊疗 2.1 全力建立动脉瘤诊疗技术创新体系

 基于我科既往建立的前瞻性脑动脉瘤数据库,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适合不同大小、部位及类型动脉瘤的不同治疗技术。申请购买术中超声、术中电生理、导丝压力监测仪等术中监测设备,并应用于脑动脉瘤手术及介入治疗术中,并完成应用病例 50 例。

 2.2 大力 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循证医学研究

 开展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病例登记研究,完成病例 500 例。

 2.3 努力践行动脉瘤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

 联合 XX 微创,嘉琪等本土神经介入器械公司开展系列研发的同时,主持申请组建 XX 神经介入工程技术中心。努力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的上市许可证申办。采用血流动力学分析初步设计激光雕刻型密网孔支架。对新型可吸收弹簧圈的设计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材料学技术积累。

 3. 缺血性 卒中 诊疗 开展颅内外搭桥术 30 例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10 例;初步建立颅内外狭窄评估及治疗的科室规范,前瞻性收集病例 150 例。初步建立区域脑卒中救治网络,制定转诊标准与机制,加强与 120 急救系统的沟通,对 120 人员进行培训促进脑血管病急症的诊断及紧急处置能力,力争从源头缩短到急诊时间。

 对急诊卒中救治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培训,提升救治队伍的专业化。建立卒中急救平台,配备急诊专用的便携式 ACT 检测仪,脑组织影像、血管影像、功能影像等系...

推荐访问:医院脑外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任务书 脑外科 任务书 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