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供大家参考。
扬州慢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通过分析词中的景物体会词中的所表达情感。
3.理解本词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丰富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1.体会对比、虚实结合、化用的写法;
2.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学习流程】
一、 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李白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自古非常繁华。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二、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狂者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我们是比较熟悉的,而对狷者姜夔则有些陌生。
姜夔(约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
姜夔工诗词、善书法、深谙音律,自度十七首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词作有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词风清丽典雅,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1126 年)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与金隔淮河相对峙,昔日繁华都会扬州一变而为边城,加之国力虚弱,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金兵频繁发动大规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 1161 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 岁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怀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故国残破的悲思油然而生,就写下了这首《扬州慢》来抒怀寄意。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本词是作者 21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题目解读
1.扬州
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hán)、南兖(niǎn)州、吴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 2480 余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州之一。
早在东汉时期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描写扬州的诗句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绅: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2.《扬州慢》
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 98 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本词是作者的自度曲。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
三、整体感知
(一)校正读音
1.初霁(jì)2.荠麦(jì)
3.戍角(shù)
4.怆然(chuànɡ)
5.窥江(kuī)
6.清角(jiǎo)
7.俊赏(jùn)
8.豆蔻(k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