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如何有效进行“立德树人”教育(2022年),供大家参考。
第 1
页 共 8 页 历史教学如何有效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近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绝不能缺位在现阶段,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效而生动的贯穿“立德教育”的理念。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认识和实践。
一、 明确历史教学在中学立德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形态。所以,在传统的授课教育中,历史学科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比同样具有德育功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历史知识的具体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历史史料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不可变性。但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经过,有凭有据;生动形象,主要表现在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涉及文化、军事、外交等等,它不像文学,具有艺术的虚构;也不像政治,具有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因此,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要比其它学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
第二、历史以事实说理性,易于令人信服。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抽象的理论进行说教,而是重在以
第 2
页 共 8 页 历史事实说理。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容易接受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由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辨证认识问题的能力,不再像初中生、小学生那样把老师的话句句当真理,他们希望老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往往在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才心悦诚服地放弃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用事实说理的特点,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第三、历史内容丰富多样性,易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所反映的不是人类某一方面的社会生活,而是以往人类各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综合。所以,在历史宝库中它既有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有人类长期社会生活所积累下来的教训;它既有人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也有人类在军事、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正是这一内容包罗万象特点,赋予了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的优势。
第四、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祖冲之、沈括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造;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无数革命前辈的英雄气概、革命气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为国家军事事业默默付出的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等,都是中学生应该学习的高尚品德和情操。这些杰出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和学习。因此,以杰出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会起到其它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在学科德育渗透中的优势,决定了历史学科德育必
第 3
页 共 8 页 然会成为解决学校德育教育危机的重要方式。
二、明确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中的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教育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落实和加强历史学科的“立德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以高中教学为例,高中学习以分科课程为主。但在新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这也就说明了当前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还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中学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教育还具体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第一、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四、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制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第五、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中的施实践
第 4
页 共 8 页
美国著名哲学家、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根据新课程目标和新课改的理念,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认识,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立德树人”教育的体会:
(一)学高为正,以师为范,树立“立德树人”良好榜样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学的八大学科之一,其德育工作进展的优劣也必将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在当前传统的班级集体授课模式中,历史学科的德育工作必然受到时代背景、教师素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其中的可控因素就是教师的师德能力和教学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就是要做到最基本的“明德和博学”,起到示范的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的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世界、对人性善恶、对社会伦理的真切感知,远比单纯的说教重要得多。发挥历史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的“立德树人”的基本前提。
首先、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具有“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新形势下的历史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 5
页 共 8 页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做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做出榜样,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崇拜者。历史老师不仅要具备历史教育的学识,更要具备历史教育的“德”,要“以德治教”,老师要以自身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来提高我们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要把德育工作同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我们做老师的身正行直,做出表率,学生们才能信服。
(二)寓“立德树人”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中最主要、最直接、最经常且具有法规保障的活动,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教育的课堂实施在整个德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研究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利用各种方法来落实德育目标,是德育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明确课堂德育方法的一般规律,即“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第一,道德认知。即启之以智,就是德育必须寓于智育之中。没有高质量的智育,就没有高质量的德育。历史知识本身充满着德育因素,智力本身包括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智育、德育相互包容,缺一不可。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巴黎公社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知识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和领悟到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的长征精神、公社精神、民族精神等。在讲述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扩大政府投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结合一点经济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出口、投资、消费”。从而借鉴到我们国家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就是扩大出口。以这些为例,学习历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知识学习,透过现象认识道理。这是历史教学中,从学生自身方面“立德树人”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
第二,道德意志。即晓之以理,就是讲明道理。以理服人是德育的
第 6
页 共 8 页 基本方法原则。道德情感认识的基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要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就要引导他们对哲理、规律、观念、真理进行探索,而且历史教师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必须说透道理。例如: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共产主义?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就要通过相关历史事实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到科学共产主义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而诞生,再到巴黎公社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最终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而成为现实。这是历史发展德尔规律,也是人类反抗压迫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保障。
第三,道德情感。即动之以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历史课上,那些感天地,泣鬼神,能够引起学生喜怒哀乐感情共鸣的内容往往正是德育的因素。可悲可泣的甲午风云、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轰轰烈烈解放思想的五四运动等内容,每一项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要身临历史情境当中,以情感情,以情激情,达到师生共鸣,这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的关键所在。
第四,道德行为。即导之以行,就是以思想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具体实践。导之以行的关键是“导”。导,就是导向、引导。课堂的思想教育,要能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导向作用。课堂上宣传爱国主义,就应使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宣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应使学生从日常小事上逐渐培养自己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只讲不导,那么历史教学就纯粹成为单纯的课本教育了,达不到较高质量的“立德树人”作用。这是历史学科德育成功与否的基本要求。
(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立德树人”教育 要达到历史德育的内化,必须坚持实践性的原则。经验表明,实践是最有效的德育大课堂。
第 7
页 共 8 页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校内或校外的历史实践活动,视其为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参与活动中去,模仿榜样的行为,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优良习惯。例如,在讲述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可以带学生参观会谈遗址,讲述较场口血案事件、解放重庆事件等重庆相关的历史实时,教师有条理、有组织的引导,达到情境德育的目的。
另外,在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尤其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起点和源泉,它是祖国的一个部分,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祖国”。结合中国传统的“国破家何在”的爱国思想,有效的将“大家”和“小家”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增讲一些乡土历史知识。以重庆为例,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又作为当今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历史上以作为抗日战争期间战时的陪都,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历史文化底蕴方面,爱国教育、人文教育、励志教育等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这些“立德树人”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立德教育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最后,还应经常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直接感受社会人口、资源等素材,从而由点到面,有近到远,由感情到理性,从切身感受、体验中识国情、知国策、懂国法。例如,积极利用目前各地丰富多彩的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加强学生立德树人教育。
结
语 “薄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历史学科作为独特的德育学科,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和得天独厚的“立德树人”教育的优势。因此我们要结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第 8
页 共 8 页 让学生得到知识技能和道德升华的双赢。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推荐访问:历史教学如何有效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树人 历史教学 立德